第八单元《剧览胜》教案
歌剧览胜 教案
![歌剧览胜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55dc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1.png)
歌剧览胜教案教案标题:歌剧览胜教学目标:1. 了解歌剧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几部经典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3. 培养学生对歌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歌剧的定义和特点:通过简要介绍歌剧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和舞台艺术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经典歌剧欣赏:a. 《图兰朵》: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经典音乐片段,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b. 《茶花女》:同样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来感受其音乐和舞台表演的魅力。
c. 《魔笛》: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聆听其中的著名音乐段落,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理。
3. 学生自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段简短的歌剧剧本或歌曲歌词,并进行小组表演或演唱。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精选歌剧片段或展示歌剧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歌剧的探索欲望。
2. 歌剧的定义和特点:通过简短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歌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他们对歌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经典歌剧欣赏:a. 《图兰朵》:向学生简要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播放其中的经典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中的音乐表达和情感。
b. 《茶花女》:同样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和舞台表演的魅力。
c. 《魔笛》:介绍该歌剧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播放其中的著名音乐段落,引导学生聆听并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哲理。
4. 学生自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和感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段简短的歌剧剧本或歌曲歌词,并进行小组表演或演唱。
教师可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人创意和才华。
5. 总结和评价: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总结歌剧的特点和学习收获,同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歌剧览胜教案
![歌剧览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b01e8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c.png)
歌剧览胜教案歌剧览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剧的起源、发展及特点;2.欣赏并分析几种典型的歌剧作品;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歌剧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2.欣赏并分析典型的歌剧作品;3.理解歌剧作品中的音乐、剧情和唱腔等要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歌剧作品中的音乐和剧情关系;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一个月前学习的音乐剧《猫》,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音乐剧的印象,引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集音乐、舞台表演和唱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剧情、音乐和舞台表演等要素来展示故事。
三、学生表演选择一些简短的歌剧片段,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介绍歌剧的历史和特点1.歌剧的起源和发展:从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到18世纪欧洲歌剧的繁荣,再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歌剧的历史和发展。
2.特点:(1)音乐:歌剧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旋律优美,唱腔独特,音乐风格丰富多样。
(2)剧情:歌剧的剧情通常情节曲折,讲述爱情、战争等人生故事。
(3)舞台表演:歌剧舞台布景精美,服装华丽,舞台效果炫目,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剧情。
五、欣赏经典歌剧片段选择几个著名的歌剧片段,例如《弄臣》、《图兰朵》、《茶花女》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音乐和剧情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歌剧演员的唱腔和舞台表演,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
六、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谈谈对欣赏的歌剧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让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歌剧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七、总结与展示引导学生总结歌剧的特点和魅力,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进行小型歌剧表演、歌剧资料展示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歌剧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歌剧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八单元 歌剧览胜(二)《饮酒歌》教案 湘艺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八单元 歌剧览胜(二)《饮酒歌》教案 湘艺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a7940e7e21af45b207a842.png)
《饮酒歌》教学目标: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乐于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2、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
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
教学重难点:能够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了解演唱形式。
教具:教学光碟、多媒体。
教学流程:(一)导入1、背景介绍1848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问世。
后来,他又亲自将其改为剧本。
1852年,威尔第在巴黎访问,并在此观看了话剧《茶花女》,随即产生了将其改为歌剧的想法。
1853年初,皮阿维写成歌剧脚本。
随后,威尔第用了四周的时间便写成了歌剧《茶花女》。
同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演出。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演员的原因,首演以失败而告终。
一年之后,此剧又在威尼斯的圣内迪克特剧院演出。
此次演出大获成功。
2、剧情介绍《茶花女》的简单剧情是:青年阿尔弗莱德与名妓薇奥列塔真心相爱。
而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囿于门第之见,借口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前途和幸福,要求薇奥列塔远离阿尔弗莱德。
薇奥列塔痛苦地答应了下来。
为了遵守诺言,她写信给阿尔弗莱德,故意说自己已经另有所爱。
阿尔弗莱德不明真相。
为了报复,他当众羞辱了薇奥列塔,由此而使得薇奥列塔病情加重。
当阿尔弗莱德明白真相后,赶来探望薇奥列塔,而薇奥列塔已经病危。
与此同时,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也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
他也来到薇奥列塔身边并向她深深忏悔。
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最后,薇奥列塔将自己的画像送给了阿尔弗莱德便离开了人世。
3、乐曲分析这是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歌。
剧中的女主人公薇奥列塔久病初愈,在家里举行宴会。
青年阿尔弗莱德阿芒被朋友拉来参加宴会。
在薇奥列塔生病的时候,许多有钱的朋友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和她素不相识的青年每天暗地里送鲜花给她,并探问她的病情,这使薇奥列塔十分感动。
在宴会上,薇奥列塔才知道:那个送花的人就是阿尔弗莱德。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5cd7b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2.png)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歌剧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歌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歌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歌剧的定义和起源2. 歌剧的发展历程3. 歌剧的构成要素:剧本、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4. 著名歌剧家及代表作5. 歌剧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剧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著名歌剧家及代表作。
2. 教学难点:歌剧的构成要素及歌剧欣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剧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著名歌剧家及代表作。
2. 示范法:通过播放歌剧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歌剧的构成要素。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歌剧表演,体验歌剧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著名歌剧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歌剧这一艺术形式。
2. 讲解:介绍歌剧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著名歌剧家及代表作。
3. 欣赏:播放歌剧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歌剧的构成要素,如剧本、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歌剧表演,体验歌剧的魅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歌剧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的问题。
2. 学生能列举出著名歌剧家及代表作。
3.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歌剧的构成要素。
4.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歌剧片段,分析其剧本、音乐、舞蹈、舞台设计等要素。
5. 学生能够参与歌剧表演,表现出对歌剧的兴趣和热情。
七、教学资源1. 歌剧视频片段: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歌剧。
2. 歌剧图片:用于辅助讲解歌剧的舞台设计和舞蹈。
3. 歌剧乐谱:用于让学生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
4. 歌剧剧本:用于让学生了解歌剧的文本内容。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歌剧视频片段、图片、乐谱和剧本等教学资源。
2. 安排课堂上的歌剧表演活动。
3. 准备教案和教学PPT。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歌剧览胜二回忆教案湘艺版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八单元歌剧览胜二回忆教案湘艺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70630b3b3567ec102d8a97.png)
《回忆》教学目标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
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策略1、通过听、辨、看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运用直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问式导入师:下面播放两剧目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学生举手回答)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如果·爱》片段。
当学生说出歌剧的答案时,教师马上提出:你能说出判断为音乐剧的理由吗?(学生回答问题)师: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这音乐剧的圣堂……(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1、什么是音乐剧?2、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回答这些问题:问题1: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问题2: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
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
(三)、欣赏音乐剧《猫》1、作者简介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
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
最新湘教版音乐八上8《歌剧揽胜》课件PPT
![最新湘教版音乐八上8《歌剧揽胜》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a0683e59eef8c75fbfb3e3.png)
问 题
这段音乐表现了喜儿一种怎样 的复杂矛盾心理?
表现了喜儿高兴.喜悦.担 心和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一种复 杂心情。
《扎红头绳》
漫天大雪,杨白劳背着豆腐担 子刚回到家里,便把用卖豆腐挣的 钱给喜儿扯的红头绳给喜儿扎上, 爷俩处于年的欢喜之中。
问 题:
这段音 乐表现了 什么思想 感情?
问 题:
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现了喜儿 天真活泼的性 格和父女之间 的深厚情感.
《黄世仁逼债》
漫天大雪, 年就到眼底了,地 主黄世仁和狗腿 穆仁智来到杨家 讨债,逼着杨白 劳在卖身契的文 书上按了手印.
问 题:
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旧社会贫苦人们生活 的艰难困苦,同时也说明了旧社会 的黑 暗。
作品简介:
歌曲《绣红旗》选自我国著名歌 剧《江姐》,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女声 齐唱歌曲。 歌剧《江姐》主要讲述了江姐等 革命同志与敌人进行不折不挠,顽强 斗争的故事,体现出一种可敬的民族 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人物简介:
江姐,原名 江竹筠(1920—
1949),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 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大山铺 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新市 区区委委员。
故事梗概:
1948年春,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 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员江姐 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 根据地。在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 的消息,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 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四处 通缉江姐。江姐在群众的掩护下,和同志们一道又一次拦住敌人的军车, 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 江姐不幸被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 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 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重庆解 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阴谋。根 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姐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 越狱斗争。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姐。为了不暴露越 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 中国的上空飘扬,它是用烈士的鲜血山后,过着 长时间的荒山 野林生活,由 于缺盐她的头 发全都变白。
歌剧览胜——〈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
![歌剧览胜——〈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214eeea26925c52dc5bf37.png)
《歌剧览胜(一)——〈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海如女子中学张鸿课标要求:感受中国歌剧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国新歌剧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
2.音乐知识:歌剧的定义、历史、歌剧音乐的组成及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但音乐欣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歌剧是属于“审美与欣赏”部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歌剧,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感受中国歌剧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审美能力,为后面其它歌剧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能知道歌剧、歌剧的历史、歌剧音乐的组成及作用,能了解中国歌剧与中国民歌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2.能了解歌剧《白毛女》的剧情、作品特点,能初步感受歌剧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
3.能哼唱《北风吹》和《扎红头绳》并与他人合作表演,了解歌剧的表现形式,增强喜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歌剧的表现形式以及中国歌剧与中国民歌音乐之间的联系。
2.通过演唱与合作表演,提高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初步感受歌剧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
教法学法:1.教法:任务教学法、学案教学法、对比欣赏法、情境创设法、微课教学法2.学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模仿表演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微课、影音资料、电钢琴、小鼓、花球等。
2.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导学案自学,收集歌剧《白毛女》的文字、图片、影音等相关资料、表演用的服装道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明确目标(5分钟)1.欣赏两段表演。
想一想它们分别是歌剧、舞剧中的哪一种?对比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2.讨论交流:舞剧以舞蹈为主,歌剧以歌唱为主,都是剧情、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体。
3.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744ba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d.png)
初中音乐《歌剧览胜》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歌剧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了解歌剧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掌握歌剧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剧情、角色、音乐等。
能够区分歌剧与其他音乐形式(如音乐剧、清唱剧等)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介绍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典歌剧和现代歌剧的特点。
解释歌剧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剧情、角色、音乐、舞台设计等。
讨论歌剧与其他音乐形式(如音乐剧、清唱剧等)的区别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歌剧的发展历程和经典作品。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来区分歌剧与其他音乐形式。
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一部歌剧的剧情和音乐特点。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和分析报告的质量。
学生对于歌剧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经典歌剧作品介绍2.1 教学目标:熟悉并欣赏经典歌剧作品,如《歌剧魅影》、《茶花女》等。
了解歌剧中的经典角色和著名唱段。
分析经典歌剧作品的音乐特点和舞台设计。
2.2 教学内容:介绍经典歌剧作品,包括剧情简介、角色介绍、著名唱段等。
分析经典歌剧作品的音乐特点,如旋律、和声、节奏等。
讨论经典歌剧作品的舞台设计,如布景、服装、灯光等。
2.3 教学方法:播放经典歌剧作品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歌剧作品的音乐特点和舞台设计。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进行表演。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和表演的质量。
学生对于经典歌剧作品的了解和欣赏程度。
第三章:歌剧欣赏技巧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歌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掌握歌剧欣赏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剧情、分析音乐、欣赏舞台设计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歌剧中发现美、体验美。
3.2 教学内容:介绍歌剧欣赏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剧情、分析音乐、欣赏舞台设计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歌剧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
引导学生欣赏歌剧中的舞台设计,如布景、服装、灯光等。
3.3 教学方法:播放经典歌剧作品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八年级音乐上册 教案精品课件 湘教版
![八年级音乐上册 教案精品课件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b14697aaea998fcd220e27.png)
第三单元青春的旋律教学内容:1、歌曲《青春舞曲》2、音乐活动:为《青春舞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型打击乐器(手鼓、串铃等)、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青春舞曲》。
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学过程:1、聆听《青春舞曲》。
2、提问:(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
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
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收歌曲。
4、引入音乐活动(一)——编配打击乐伴奏。
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5、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6、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7、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情况而定)。
8、音乐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
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教案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c267e9650e52ea5418987f.png)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及其的发展。
二、了解歌剧的起源。
三、欣赏。
四、对外国歌剧与民族歌剧进行简单对比。
教学重点:一、歌剧欣赏。
二、歌剧的起源及其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一、歌剧的起源。
教学内容:一、《北风吹》(选自歌剧《白毛女》)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歌剧的起源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非欧》。
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起源一: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起源二: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 )和奇迹剧(Miracles )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话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起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话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源四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 )。
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起源五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话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
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米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话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
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91a6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5.png)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和流行于本地的贤孝和秦腔的了解,丰富同学课外学问,培育同学喜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以了解、观赏中国戏曲为中心,教育同学学会多方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综合语文力量。
三、教材分析:(一)重点:了解京剧、黄梅戏、豫剧、贤孝、秦腔等戏曲种类。
(二)难点:通过了解戏曲,培育同学的语文综合力量。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想:通过了解戏曲学问,观赏戏曲片段,丰富课外学问,培育同学喜爱中华文化的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爱唱流行歌曲吗?会唱哪些歌曲?那你们喜爱戏曲吗?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没有会唱的戏曲片段?戏曲也是我们祖国绚烂文化中的珍宝。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关注中国戏曲,了解戏曲学问,观赏戏曲片段,做一个戏曲爱好者。
(二)戏曲学问知多少1、老师提问戏曲种类,指名同学回答。
2、课件展现戏曲种类。
3、了解京剧、黄梅戏、豫剧。
【过程】课件展现演出场面,播放闻名片段。
让同学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4、了解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过程】同学阅读课本资料,老师出示课件问题,指名回答。
(三)走近京剧【内容】了解京剧脸谱的含义。
【过程】1、课件展现京剧脸谱的含义、各种脸谱及名称。
2、观赏《唱脸谱》。
3、出示脸谱,让同学说出京剧中的几个经典形象。
(四)走近家乡戏第2页/共3页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内容】了解流行于临夏的两种剧种:贤孝和秦腔。
【过程】1、问:同学们知道我们家乡有什么剧种吗?2、课件展现贤孝和秦腔的资料及播放演唱片段。
(五)小结1、查找资料的方式。
2、情感教育。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八、布置作业:学唱戏曲片段、积累写作素材。
九、作业收交及完成状况:十、缺课同学及缘由:十一、教学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歌剧览胜教案
![歌剧览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1158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d.png)
歌剧览胜教案教案标题:歌剧览胜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歌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几部著名歌剧的剧情、音乐和主题。
3.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歌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歌剧是一种结合音乐和戏剧的艺术形式。
2. 播放一段著名歌剧的音乐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歌剧基础知识介绍(10分钟)1. 讲解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介绍歌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剧情、音乐、唱腔和舞台表演等。
3. 解释歌剧中常见的术语,如咏叹调、合唱、嘶喊等。
三、著名歌剧欣赏(30分钟)1. 选择几部著名歌剧,如《弄臣》、《图兰朵》、《卡门》等,介绍其剧情、音乐和主题。
2. 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感受歌剧的音乐魅力和舞台表演。
3. 引导学生讨论歌剧中的情节转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学生演唱和表演(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段歌剧中的经典唱段进行演唱。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歌剧中的场景或对话。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才艺。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歌剧对音乐和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歌剧,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案评价:1. 通过导入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生能够了解歌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著名歌剧的欣赏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学生演唱和表演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八单元歌曲览胜 教案-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歌曲览胜 教案-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d08ca9a04a1b0717ed5dd4c.png)
第八单元歌曲览胜(一)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认真欣赏歌剧《白毛女》片段——《北风吹》《扎红头绳》,初步感受歌剧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
2.能哼唱《北风吹》的旋律和分角色演唱《扎红头绳》,并与他人合作进行表演,初步认知歌剧艺术的表现特点。
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教室。
2.对比欣赏《珊瑚颂》的音乐会版和歌剧版,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视频有何不同?(2)哪一个版本的剧情性更强?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1.作品简介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
师:同学们,知道《白毛女》的剧情吗?师: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歌剧《白毛女》对于歌剧形式的中国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欣赏选段《北风吹》(1)初听全曲。
思考: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②选段表现的情节是什么?③通过该唱段你能看出喜儿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2)师:歌剧《白毛女》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1945年在延安鲁讯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完成。
《北风吹》选取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曲调作为素材,加以改编和创作,塑造了喜儿的形象。
①出示《小白菜》和《青阳传》的曲谱,用钢琴伴奏带学生唱一唱。
②复听《北风吹》。
思考:能否从中听到熟悉的旋律?除了旋律以外,你还能从音乐中找到其他民族元素吗?3.欣赏选段《扎红头绳》(1)初听全曲。
思考:①选段表现的情节是什么?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③通过该唱段你能说说杨白劳有怎样的艺术形象?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北风吹》中的杨白劳形象的塑造。
(2)出示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谱,用钢琴带学生唱一唱。
(3)复听歌曲,分组讨论:参照《北风吹》的赏析方法,讨论《扎红头绳》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4)参与体验:①教师饰演喜儿,学生饰演杨白劳。
②学生饰演喜儿,教师饰演杨白劳。
8第八单元 戏剧表现手法欣赏
![8第八单元 戏剧表现手法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0c19c1179563c1ec5da7190.png)
刻。其次是源于它独特的戏剧冲突营构方式。第一幕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从开场戏剧性冲突
就接连不断,而冲突又都是散点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且没有贯穿至后面的剧情,这种编剧 法是有违传统戏剧观念的。但正是这种巧妙的结构方式,使作者得以借助茶馆这一平台,勾画出一幅幅 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剪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本质内容。
这是北京的茶馆文化。
“京味儿”特色尤其体现在人物对白上。无论是口语中特有的腔调——“ 嗻”“儿化韵”等,还是 对话中特有的重体面、讲礼节的习惯,以及幽默风趣、雅俗共赏的格调,都显示出地道纯熟、亲切随和 的老北京韵味,且在总体上造就了一种悲喜圆融的艺术氛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建议
内容
分析
本单元以“戏剧表现手法欣赏”为主题,介绍分析戏剧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不同 风格的戏剧作品,从中领悟戏剧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戏剧对白来理解人物 思想感情及戏剧冲突,难点是戏剧的结构。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文章,包括中外话剧、电影、现代戏曲的节选,可以按其体裁分成三个类别进 行教学: 第一类是话剧体裁。 第二类是电影体裁。
遥课
文 分 析
场景,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三个时代共同的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 势、民不聊生的特点,以及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不断衰退的局面。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50 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通过各阶层人物的言行举止生存状态,折射出了那 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可以说,作者将每个人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应和动作反应。三源自三 茶馆(节选) 叁·表达技巧分析
(三)浓郁的“京味儿”特色
遥课
文 分 析
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民俗文化,“京味儿”特色在课文中都表现得异常鲜明。如第一幕开场就有一 大段关于茶馆环境的交代:“莫谈国事”的字条,后台厨房的炒勺敲打声,柜台、炉灶、高大的屋子, 摆着长桌与大桌,长凳与小凳,后院高搭着凉棚,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相面算卦走街串巷……即 使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观看了这浓郁、别致的地方风情展示,也会脱口说出
歌剧览胜教案
![歌剧览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0258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b.png)
歌剧览胜教案教案标题:歌剧览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歌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了解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3. 探索歌剧中的剧情、角色和音乐元素。
4.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和投影仪2. 歌剧音乐片段的录音或视频3. 课堂活动和讨论的提问问题4. 学生参考资料和课堂笔记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一段著名的歌剧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歌剧,以及他们对歌剧有什么认识和了解。
知识讲解:1. 讲解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希腊的戏剧和歌剧的关系。
2. 介绍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如莫扎特的《魔笛》和威尔第的《弄臣》。
3. 分析歌剧中的剧情、角色和音乐元素,如咏叹调、合唱和交响乐。
互动活动: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部著名的歌剧作品,并进行小组讨论和介绍。
2. 学生可以选择演唱一段歌剧咏叹调或合唱,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3. 播放不同歌剧片段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总结评价:1.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歌剧的特点和重要作品。
2. 提问学生对歌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分享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鼓励他们继续深入了解音乐艺术。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观歌剧演出或观看歌剧电影,以进一步加深对歌剧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歌剧作曲家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广西永福县实验中学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教案
![广西永福县实验中学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 名曲览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670029941ea76e59fa046a.png)
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重点: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2)、《思乡曲》马思聪(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5)、《二泉映月》华彦均(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7)、《梁祝》何占豪陈钢三、欣赏体验: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得吗?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课件)同步播放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歌剧览胜》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及其的发展。
二、了解歌剧的起源。
三、欣赏。
四、对外国歌剧与民族歌剧进行简单对比。
教学重点:一、歌剧欣赏。
二、歌剧的起源及其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一、歌剧的起源。
教学内容:一、《北风吹》(选自歌剧《白毛女》)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歌剧的起源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非欧》。
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起源一: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起源二: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起源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起源四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
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起源五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
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
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
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
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
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二、《白毛女》(一)歌剧简介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二)艺术形式《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而这段歌词,是故事开始时,老杨给女儿买来一条红头绳,喜儿乐得又唱又跳的情景。
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
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
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三)形象简析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
她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
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
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决心为复仇而活下去。
她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她决然地告别了父辈的屈辱的道路。
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正是一系列苦难的折磨,培育了她对地主阶级的不共戴天的仇恨。
杨白劳杨白劳是喜儿的父亲,是与喜儿相对照的形象。
他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年关躲债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虽看清地主等的反动本质,却看不到出路,没能反抗,卖女后,痛苦自杀。
他的形象告诉人们:劳动人民不奋起反抗旧制度,非但不能改变苦难的命运,反而会被旧社会所吞吃。
(四)人物原型1930年代末就在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白毛仙姑”的故事。
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记者给周扬写信,讲述这一故事:在河北省阜平县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
(五)创作背景:《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六)创作特色:《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白毛女》是歌剧。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有的则是歌唱、独白、对话三者兼而有之,《白毛女》就是如此。
歌词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既要有节奏韵律,富有音乐性,又要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音乐上,《白毛女》采取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
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有机结合的传统,以此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
人物对话采用的是话剧的表现方法,也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在语言上,《白毛女》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
歌词凝练、深刻,一般采用传统戏曲唱段中句句押韵的方式,音韵和谐、铿锵,琅琅上口;同时学习了民歌和传统戏曲中抒情写意的方式,大量使用比兴、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巧用对比,也是《白毛女》的一个重要特色。
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场景气氛的对比反映了严重的阶级对立;黄家堂后猜拳行令,狂欢作乐,堂前讨租索债,逼迫卖女,内外情景的对比揭示了地主阶级用穷人的尸骨建筑自己天堂的罪恶本质。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人物性格迥然不同,黄家主奴的凶残,杨白劳的纯朴忠厚,正反分明,对比强烈,形成尖锐的戏剧冲突,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在刻画反面人物时,多以夸张的语言突出其本质特征。
如穆仁智上场时“讨租讨租,要账要账”的唱段和黄世仁上场时“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的唱段,就把狗腿子和恶霸地主的不同身份与丑恶灵魂表现得入木三分。
(七)重要意义:《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
同时,它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