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更成为了展现个性、表达时尚的重要方式。
我国的服装行业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并展现出了清晰的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特点众多。
首先,产业规模庞大。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设计、生产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企业参与。
众多的服装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如广东的虎门、浙江的宁波等地,这些产业集群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出口导向明显。
长期以来,服装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出口到世界各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我国服装出口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再者,品牌建设逐步加强。
过去,我国服装行业以代工生产为主,缺乏自主品牌。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加大了品牌建设的投入。
一些国内知名品牌逐渐崛起,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然后,电商渠道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服装电商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购买到各种服装产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选择范围更广。
同时,电商平台也为服装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降低了销售成本。
此外,个性化定制需求增加。
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更加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
因此,个性化定制服装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提供定制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看到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的同时,其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
智能化生产将成为主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例如,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生产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现状分析(一)
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
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
产业集群的发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
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
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发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作者:王苒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陆续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且生产规模大的服装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成为了我国的主要服装产业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派近年来,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向集群化发展,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我国47个服装产业集群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服装集群总数的60%以上。
由此可见,服装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也是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1 长江三角洲服装发展现状1.1 商业品牌的发展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应对。
该地区服装品牌如太平鸟、地素、波司登等发展势头旺盛,女装起点高,注重风格的树立如江南布衣,使品牌充满了灵性。
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其中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品牌纷纷在上海成立办公室,逐步将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更加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以更快地获得流行感应和市场反馈。
1.2 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首有丰富的国际资源及浓厚的时尚氛围,成为了设计师品牌的发源地,以MODE和Ontime Show为代表的展会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上海时装周期间全国各地的买手聚集于此,但订单量较小,大多数设计师品牌研发成本高、利润低,还在生存线上徘徊。
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意大利高端买手店10coscomo的倒闭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式在中国与大众消费市场并不匹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线上购物的消费方式,且更加看重性价比。
1.3 互联网品牌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线上服装品牌,以杭州为首的产业基地依靠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支持,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线上服装品牌,例如网易严选、密扇等。
服装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服装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我国我国服装行业进展特点(一)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市场竟争模式逐步转变。
1、梯度转移初见端倪,省内流淌仍是主流。
我国要紧服装产区仍然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
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继续进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与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
然而目前的梯度转移主流仍然是“省内流淌”。
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与东西两翼进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企业关于生产转移通常持审慎态度,“异乡”办厂的前期通常会“水土不服”,地方的政策与观念意识往往成为转移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转移的过程中承担着较难预测的风险成本,企业势必权衡投资成本与投资风险来进行目标地的选择。
2、集群专业化进展,区域交叉合作广泛。
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是以单一品种或者专业服装生产为特点,各区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
目前,企业已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力求将区域与企业优势作强,在优势较弱或者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领域理智地寻求合作。
区域交叉合作应运而生。
比如,温州企业为泉州企业加工西服,泉州企业为温州企业加工茄克。
专业化激发了区域交叉合作,区域交叉合作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与区域交叉合作把我国服装产业集群进展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网络化进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恰恰是“专业”与“合作”。
区域的网络化进展成为企业的进展壮大的一大加速器,也为跨区域企业乃至跨国企业的诞生打下基础。
区域内已形成联动关系,小企业最终放弃创品牌的混战,为大品牌贴牌加工,区域内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
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预示着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
关于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市场不规范与竞争无序: 部分产业集群内存在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的问题,如价格战、恶 意竞争等,损害了集群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综上所述,国内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规范市场秩序等途径,推动产 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服务化延伸,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前 、售中、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竞争力。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持方向
财政资金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等方式 ,为产业集群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产 业升级和转型。
产业用地保障
针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政府出台一系列税 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提高盈利能 力和市场竞争力。
地域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京 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 区,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 市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域。
典型案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著名的高 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国 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
构。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
发展概况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国内经济的支柱,主要由汽车、机 械、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组成。
务业组成。
地域分布
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心城 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 州等城市是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主要 集聚地。
典型案例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中国著名 的金融业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国 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
03
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规模与增长
服装产业发展新模式论文
服装产业发展新模式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效应正日益影响着我国服装产业。
区域品牌是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内涵,是集群地服装企业的整体形象,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企业间竞合创新,增强服装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从而增强服装产业竞争力,提高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和企业美誉度,扩大服装区域品牌市场占有率,促进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服装产业;区域品牌;产业集群一、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概况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产业承接全球服装产业转移,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制造大国。
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保持着高额的贸易顺差;服装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升较快,服装出口竞争指数较早年有了明显提升。
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服装市场需求疲软,直接影响我国服装企业产量。
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导致中国服装的价格优势经受了巨大考验。
很多中小服装企业就此濒临破产,企业利润率一路走低。
2009/2010年,被称为是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年,在外需持续低迷、内需低开稳升(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消费回暖)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小幅增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呈现转好迹象,从2010年2月起呈现了明显的复苏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7年2月-2010年4月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同比增幅“十二五”是新形势服装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是服装业界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通过出台《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方式,为服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产业集群对服装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繁荣,要归功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它已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纺织工业协会自2002年集群试点,已由最初38个县镇发展到现在170余个,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的东部沿海一带。
蒋衡杰: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应该符合国际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转移的不同形态 1、省内转移 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
比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状。
以广东为例,广东总体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相对落后,珠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
从政府层面来说,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虽然消耗大量资源,但同时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GDP及税收来源,和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政府希望这些珠三角地区企业实现省内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去。
这样既能给珠三角城市减压,GDP和税收收入又仍然能够留在本省。
转移到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三资企业,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同时在用电等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生产成本会远远低于珠三角。
2、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
而且比较海外转移等其它转移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文化环境优势。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投资风险小。
而向海外转移,要熟悉他国法律,特别要避免与当地文化的冲突,风险比较大;第二,市场优势。
近几年我国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内需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西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
我国服装业的集群式发展研究
依托 大城 市 , 锤炼 现代消 费理 念 , 培
国服装 业 永远 都 不会 拥有 国际 品牌 的核 心 竞争 力 ,因为 这仍 然 是单 纯 的模 仿和
仿效 。 微利 时代 , 在 没有 高 的附加值 很难 生存 。因此提 高服 装业 的核 心竞 争 力 , 就 是进 行 品 牌 的建设 ,提 高 产 品 的附加 价 值 。服 装企 业耐 于生 存 的先 进高 档 面料
力成 本上 具有 优 势 ,但 这不 足 以构 成核 心 竞争 力。很 多企业 却要跑 到 国外注册 ,
再 转 回国 内委 托加 工 , 然而如 此 以往 , 我
今 仍 存 在 许 多 问题 ,这 些 问 题 已 经 成 为 服 装 业 进 一 步 发展 的 “ 颈 ” 与 此 瓶 。 同 时 。产 业 集群 也 已经 成 为 我 国服 装 业 跨 越 发 展 的 重 要 特 征 ,本 文 探 讨 了 如 何 在 产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过 程 解 决 服 装 业 存 在 的 问题 ,从 而加 速 整 个 产 业 的
多, 形成比较齐全的产业链。这种集聚地 的
我国服装业 自主品牌的附加值不高 ,又 怎 能奢求有文化底蕴的国际大牌的诞生? 巴黎
路线 、日本路线的产品之所 以受消 费者 青
型企业 , 对资金 的要 求也 较小 , 因而规模 普遍较 小。 国很 多服 装企业 都是民营企 我
业, 而且 当企业 发展壮 大后 , 常会转 向 通 其 他的产 业 , 再 以服 装为主业 。企业规 不 模小, 拥有 的资金 自然有 限 ,当然难于进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域里相互联 系的公 司和机 构在地理上的集 中” 。产 业集群 是产业 发展 的一种 内在规
中国服装发展现状
中国服装发展现状中国服装发展现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世界服装制造大国。
以下是中国服装发展现状的一些主要特点:首先,中国服装产业规模庞大。
中国拥有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明显。
这使得中国的服装生产能力迅速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
不仅如此,中国国内市场也不断扩大,消费者对服装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中国服装市场进一步发展。
其次,中国服装制造技术不断提升。
中国服装制造业从最初的简单组装到现在的高端定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高级需求。
中国的服装制造技术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三,中国的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中国大量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服装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
不断提高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使得中国的服装产品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不仅如此,一些中国服装品牌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了中国服装的全球影响力。
第四,中国的服装产业链不断完善。
中国不仅有完整的服装生产链,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的服装产业园区和服装产业集群,如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江苏的苏锡常服装产业基地等。
这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服装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提高中国服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被引入中国服装产业。
中国服装企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了一些环保、可回收材料的服装产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这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国服装发展现状呈现出产业规模大、制造技术先进、设计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链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特点将进一步加强,中国服装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服装电商行业概况
服装电商行业概况中国服装行业概况一、服装行业概况我国拥有超过十三亿人口的庞大消费人群,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服装消费市场之一。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服装是生活必需消费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服装行业销售额相应快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5年,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零售总额从1,020亿元增加至7,022亿元,增长率均值为26.58%,比同期GDP增长率均值高约16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服装产量从2005年的147.98亿件增长至2013年的271.01亿件。
2013年1-12月我国服装行业产量达到271.01亿件,产量居前三位的省份为广东省559840.3万件、江苏省392096.1万件、浙江省364245.9万件,分别占服装行业全国总产量比重为20.66%、14.47%、13.44%,三地合计占全国比重为48.57%。
二、细分市场概况1、女装市场:细分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的女装品牌,已经逐步形成了由高端到低端的市场格局。
市场上女装品牌最多,但国内本土的女装品牌多集中在中低档市场。
2. 男装市场:男装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变化的过渡期。
中国男性消费者对于服装的要求已逐渐脱离了保暖、体面的阶段,转而对特定功能的诉求越来越高,如能满足不同环境、场合的服装品牌。
这亦使男装市场开始进一步细分。
目前国内男装产业集群的分布,已打破了以前浙江男装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浙江、福建、广东三足鼎立的格局。
3. 童装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14岁以下儿童的人数为2.2亿,每年约有1,600万新生儿。
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国童装市场的巨大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艺科论坛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陆续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且生产规模大的服装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成为了我国的主要服装产业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派近年来,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向集群化发展,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我国47个服装产业集群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服装集群总数的60%以上。
由此可见,服装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也是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1 长江三角洲服装发展现状1.1 商业品牌的发展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应对。
该地区服装品牌如太平鸟、地素、波司登等发展势头旺盛,女装起点高,注重风格的树立如江南布衣,使品牌充满了灵性。
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其中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品牌纷纷在上海成立办公室,逐步将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更加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以更快地获得流行感应和市场反馈。
1.2 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首有丰富的国际资源及浓厚的时尚氛围,成为了设计师品牌的发源地,以MODE 和Ontime…Show 为代表的展会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上海时装周期间全国各地的买手聚集于此,但订单量较小,大多数设计师品牌研发成本高、利润低,还在生存线上徘徊。
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意大利高端买手店10coscomo 的倒闭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式在中国与大众消费市场并不匹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线上购物的消费方式,且更加看重性价比。
1.3 互联网品牌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线上服装品牌,以杭州为首的产业基地依靠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支持,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线上服装品牌,例如网易严选、密扇等。
此外,越来越多的独立设计师品牌遭遇了资金、库存等考验之后,由线下买手店转为主攻线上渠道。
例如独立设计师王天墨的MUSEUM…OF…FRIENDSHIP 品牌,经历了成名、线下开店、经营不善等,最终转向了线上,现在其经营着三个淘宝品牌,并取得了一定的商业上的成功。
2 珠江三角洲服装发展现状珠江三角洲以产品类别为聚集点,与产业链配套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其中特色产业集群有:虎门的时装、潮汕的内衣、佛山的童装、惠州的男装、深圳的女装等。
深圳女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作为国内最大的女装品牌生产基地,深圳目前拥有2300多家女装企业。
在这些本土品牌中,成熟品牌女装在深圳的服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全国达到45%。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发展出一批国内一线女装品牌,如玛丝菲尔、珂莱蒂尔、歌力思等,实现了服装加工、贴牌生产、外包服务到自主设计、品牌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深圳女装自主创新的研发,在商业上有其独到的理念,并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产量和出口稳居全国首列。
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居多。
这些企业中部分已具备了快速反应的能力,珠三角地区有诸多档口服装,它们的存在不仅能满足低档服装的批发,还能为国内服装品牌提供高档产品的贴牌供货需求。
这些加工贸易型企业大多有自主研发能力,多采用选样—订货制来完成产品的销售,好处是该方式对体量较大的服装品牌来说,很少有库存的风险,但作为乙方,往往比较被动,过分依赖订单量大的上游企业。
3 闽派服装发展现状闽派服装作为中国服装产业的重要模块之一,占全国服装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从手工作坊开始,凭借其鲜明的产业特色,闽派服装已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培育出多个年生产总值达百亿的企业群体,打造了若干个国内一线品牌和生产加工型企业,如柒牌、七匹狼、劲霸、利郎、安踏等,以男装和运动装为主。
闽派服装的发展以强势广告和明星代言的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收益,然而在产品方面,其受到同质化困扰已久。
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模仿其他品牌销量好的产品为主,缺乏创新能力,这点在闽派服装中最为典型。
竞争者在得到相关信息后,会立刻进行打样、生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投放入市场参与竞争。
这些企业在创新方面比较薄弱,其取胜往往依靠价格战。
价格优势变成了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唯一竞争力,一旦遭遇贸易壁垒,这一大批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闽派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都非常鲜明。
虽有几家较为著名的龙头企业,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是以加工为主,自主研发能力弱,多数产品档次较低,以跑量为主,高新技术产品比例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
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私营企业家自己充当“设计总监”的角色,直接模仿市场上流行的款式。
优势是该地区发展较早,并且多年来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在市场上知名度高,但未来应走向何处,值得进一步思考。
4 北京地区服装发展现状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该地区在国内外行业资源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国内最高规格的中国国际时装周。
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虽以南方较为突出,但北京却有最好的学术氛围。
多个高校与科研机构聚集于此,因此理清北京服装产业的优势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服装行业发展的推进,中国的李宁品牌可谓是“改头换面”,且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的服装龙头企业较少,还未形成大规模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王 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艺科论坛的产业链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服装工作室的数量相当庞大,它们中不仅有服装设计工作室,还包括诸多服装类培训机构,这与它独特的区域背景有极大的联系。
其中,以郭培为代表的玫瑰坊赢得了众多明星的青睐,但高级定制服装始终不能为普通大众服务。
北京的地理位置使其不仅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全国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辐射作用。
目前,北京的零售商品交易总额在全国来看仅次于上海,市场成熟度高,尤其对北方地区的服装流行趋势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北京有全国最具重量级的各种媒体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媒体不仅能够起到传播作用,而且具有引导作用。
5 结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服装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虽然庞大,但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
大部分企业层次较为粗浅,企业内部结构不完善,专业化深度还有待提高。
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服装企业是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迄今为止仍未摆脱家庭管理模式的束缚,并且管理层的文化底蕴、品牌意识也比较淡薄。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高水准的设计师、版师、工艺师及专业的管理人员等,以闽派为代表的老派企业带有明显的家族化色彩,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难以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和经营。
它阻碍了整个中国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
为了在竞争中立足,国内服装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递进。
但如何做好创新,如何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值得企业深入思考。
中国服装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1]…中国服装协会.…2018-2019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2019.[2]…肖文陵.国际流行体系与当代中国时尚产业发展途径[J].装饰,2010(10).[3]…夏春玲,魏明,刘霞玲,裘晓雯.…2017-2018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4]…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科技管理创新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王苒(199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艺术专业,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上接第240页)另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房、歌舞厅等丰富老年人生活。
对于已有近800人入住的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来说,餐厅能否解决好三餐问题是关键。
调研发现,餐厅硬件环境及卫生状况良好,以2~4人位的可移动的木质桌椅为主,里侧一厅有圆桌多张,主要用于来宾接待、举办喜庆寿宴等,逢年过节十余桌的酒席可以在福利中心食堂自办。
为了丰富健康、亚健康或经过康复治疗基本能自理的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中心建有多个文化娱乐专区,具体包括“一堂”(道德讲堂)、“一馆”(开心茶馆)、“一校”(老年电视大学)和“三廊”(道德长廊、养生长廊、文化长廊)等,并成立了舞蹈、书画、戏曲等13个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活动。
活动采用单位统一组织和老人自发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当年时事,如今年组织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相关活动。
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内部空间引导及信息指示系统完备。
整个区域内路牌箭头清晰,字体大,颜色对比强烈。
部分玻璃门上贴有标识,既能帮助老人明确空间功能,又能有效防止老人误撞。
5 结语结合对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调研可以发现,针对社会型养老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和生活习惯,结合“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的养老发展新趋势,巧妙利用外部环境,合理规划场地的室内外空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区分布,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老人配备方便的医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和报警设施。
目前,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尚显不足的是,缺乏适合季节更替和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的灵活设计。
总体而言,以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代表的养老机构展示了当今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设计者需按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身心状况进行合理设计,使空间便于老年人医养康复、生活护理、文教娱乐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1]…郁舒兰,施佳露,于娜,等.交互式老年人手指握力康复产品设计[J].家具,2019,40(2):84-88.[2]…徐颖异,吕九芳,王玮.老年人卧室家具现状分析与改进[J].家具,2017,38(2):87-93.[3]…陈必琦,吕九芳.对国内养老机构不同室内空间家具设计的思考[J].家具,2016,37(2):37-42.[4]…许柏鸣,杨广荣.老年人坐具舒适性设计探析[J].美术大观,2016(5):124-125.[5]…李慧敏,吴智慧.面向老年人的新媒体家具系统设计研究[J].家具,2017(38):41-45.[6]…丁宇珊,陈净莲.基于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厨房设计研究[J].设计,2019(2):108-109.[7]…巩玉发,于晶淼.基于老年人视觉特征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以锦州市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例[J].住宅科技,2019,39(01):21-24.(上接第217页)参考文献:[1]…周媛媛.浅析数字媒体时代下大学美术教改再思考[J].农家参谋,2018(01):188.[2]…宋海帆.数字媒体时代下大学美术教改思考——评《数字媒体美术基础》[J].新闻战线,2017(20):156.[3]…郭一栋.数字媒体时代下大学美术教改再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133.作者简介:陈鑫(1989—),男,四川雅安人,本科,助理实验师,实验员,研究方向:美术,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