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如何热起来的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在他的事迹中,有一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展现出他的智慧、勇气和品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年轻时曾在江苏扬州的一家书店工作,他对书籍的热爱和渴望知识的欲望使他成为了书店的得力员工。
有一天,一位顾客来到书店,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想买一本《四书五经》来学习。
然而,书店里并没有这本书,曾国藩却不愿意让这位顾客失望。
他决定亲自去找这本书。
曾国藩来到了扬州城内的几家书店,可是都没有找到《四书五经》。
他不甘心放弃,决定去扬州城外的一家书店看看。
这家书店是城外的一家小店,规模比较小,但是曾国藩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进去了。
果然,他在这家小店里找到了《四书五经》。
曾国藩高兴地买下了这本书,回到了书店。
他将书交给了那位顾客,顾客非常感激地付了钱,然后离开了书店。
曾国藩并没有因为这次小小的帮助而得到什么回报,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有爱心和善良的人。
他不计较得失,只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顾客的尊重,才会去找到那本书。
他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曾国藩的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他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
当时,湖北地区正遭受着洪水的侵袭,许多村庄被淹没,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曾国藩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前往灾区视察,并组织救援工作。
曾国藩亲自带领队伍,穿越泥泞的道路,跋涉数十里,终于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他看到村民们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心生怜悯之情。
他立即下令将粮食和草席分发给灾民,组织人员修筑堤坝,防止洪水继续蔓延。
曾国藩的到来给灾民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的行动也得到了灾民们的赞赏和感激。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远离灾区,而是亲自前往,用实际行动帮助了灾民。
这个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
变与不变的人物素材
变与不变的人物素材"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曾国藩就是一个例外,有人认为他是后辈之楷模,有人说他是刽子手。
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确是传统文化的最后代表。
"传统文化的最后代表"曾国藩从小就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摇篮里,五岁启蒙,十四岁开始考试,直到二十八岁,长达十三年的苦读,考中了翰林。
多年的学习奠了曾国藩的精神世界—儒学为主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小小少年的期望。
受《春秋》影响的他在闱场试文表达出了对大一统中央王权的维护,得到了高度赞扬。
曾国藩的成就与他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修身慎独,是生命境界的第一次升华,拜访唐鉴,检点自己的道德品行,内心无旁骛,外言行庄重。
遵循朱子教导,完成了第二次升华,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经常骂自己"卑鄙",势要于自身缺点一较高下。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人折服。
除此以外,他有两个原则:不以升官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以澄清天下之志。
就是曾国藩诚实慎言的态度使他的晋升之路少了不少波折。
深受传统经典影响的曾国藩,有着高于一般官员的眼光,察觉太平军的不同之处,训练湘军。
奠定乱世事业的根基。
曾国藩对"西学东渐"的贡献令人惊叹的是,曾国藩还是西学东渐的拓荒者,即便他骨子里依旧弘扬传统经典。
曾国藩主张了洋务运动,也在战争中切身体会到了洋枪的巨大威力。
几次战争中,他体会到不能只用银子去购买西方的武器,自己掌握和学习先进技术才是最关键的。
"自强"就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口号。
在缺乏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
随后,第一艘机动轮船诞生。
与此同时,他引进先进设备,在造船这一事上倾尽了很大的心血。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一批科技人才产生了,也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光有先进设备还不够,还要有先进的知识。
如何才能向社会传达这些知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翻译西书。
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点击数:1287 更新时间:2014年08月19日摘要:太平天国浓厚的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后人涂抹上去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揭橥民族主义大旗,并将其思想渊源追溯到太平天国及元明革命,故民国以后,太平天国民族革命史观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股“曾国藩热”又开始兴起,有关曾国藩的评价成为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纷争的焦点之一。
曾国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和承认,一方面是国民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立场转变造成的,另一方面与3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虽然国民党有意识地继承了曾、胡的文化立场,但同时仍以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自居,并坚持其传统的太平天国史观。
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纠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至于国民党有意淡化它的民族革命传统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渊源关系,则已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
关键词:太平天国民族革命曾国藩国民党历史语境晚清以来,太平天国可能是评价最为纷歧、是非变幻最多的一段历史。
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太平军是“粤匪”、“发逆”;在清末革命党看来,太平天国是一场伟大的民族革命运动。
民国以后,太平天国民族革命史观得以确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与太平天国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也得到普遍承认。
然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以降,在清末民初被革命党目为“汉奸”的曾国藩,又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
研究者据此认为,南京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过程。
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历史的真相远非如此简单,国民党对于洪、杨与曾、胡的态度,其实是颇为微妙而暧昧的,其中还纠结着国共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至于国民党有意淡化它的民族革命传统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渊源关系,则已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
所谓“学术流变,与时消息”,国民党太平天国史观之嬗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乏深入发掘研究的价值,通过对它赖以生成的历史语境加以解构,可望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认识。
关于天道酬勤的故事
关于天道酬勤的故事篇一:一个关于天道酬勤的最经典的故事一个关于天道酬勤的最经典的故事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曾国藩天道酬勤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
篇二:天道酬勤励志故事天道酬勤励志故事王宠惠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
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后事件。
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
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杨小楼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
曾国藩介绍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回任两江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 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 审理该案。
•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 《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 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 曾国藩蜡像 •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大战太平军
•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
曾国藩立像[6]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自从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之后,海峡两岸悄然兴起一股“曾国藩热”。
我是曾国藩家乡人,数十年来,笔者采访了当地村组许多上了年纪的有识之士,因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裔的真实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家乡人最为崇尚的,首推曾国藩的家风家教。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一)曾国藩严谨的家风,既为当时和后人崇尚,也为乡亲和世人称道。
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亥时,曾国藩诞生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天子坪村。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
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成材,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且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齐如雁阵皆受皇封同做高官,赢得满族荣华。
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
”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
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
”其住宅取名“八本堂”。
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
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关于天道酬勤的故事
关于天道酬勤的故事篇一:一个关于天道酬勤的最经典的故事一个关于天道酬勤的最经典的故事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曾国藩天道酬勤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
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
篇二:天道酬勤励志故事天道酬勤励志故事王宠惠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
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后事件。
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
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杨小楼杨小楼(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
重述、戏说与怀旧: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历史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想象
重述、戏说与怀旧: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历史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想象赵秋阳【摘要】历史与怀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重述的历史,以二月河、唐明浩和以《还珠格格》等为代表的戏说历史;二是以上海怀旧类小说,使小资情调渐成时代风尚;三是知青怀旧类小说,使曾经被叙述为苦难的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历史小说的流行,是90年代多元文化语境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文化显现.【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历史小说;流行小说;大众文化;戏说历史;重述历史;怀旧【作者】赵秋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一、重述的历史:帝王将相重新登台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写为90年代)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时代,没有哪一种潮流能够做到“一家独大”,即使是在性话语最盛的90年代末期,也没有某一种话语方式能够成为主流。
90年代是一个多主流话语的时代,特别是在流行小说领域,多种话语方式颉颃互竞,共同建构了90年代的流行文化形态。
历史怀旧话语是其中重要的一维,这类小说的流行,使90年代流行文化向深度沉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下简写为80年代)后期开始,二月河陆续推出他的“帝王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起初几年,这几部小说并未大量流行,但随着整套小说陆续出齐,加上这些小说被陆续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扩大了影响,二月河便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历史剧、古装剧也成为90年代电视剧市场的突出亮点。
帝王系列小说大气磅礴,篇幅巨大,历史与虚构交错,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强调可读性,很好地照顾了正史与野史、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专攻清史的历史学家杨启樵评价《雍正皇帝》时说:“著作颇读了一些清史资料,以文学笔触阐明历史,显得有根有据,并非杜撰。
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1.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 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3.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5. 曾国荃: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6. 袁世凯: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
7.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
广东花县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8.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
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
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9.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曾国潘洋务思想变化探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恪守“夷夏大防”的思想,对“夷务”“嗤之以鼻”。
60年代他积极主张“师夷长技”,率先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借师助剿”、“阿思本舰队”、开矿等问题的处理上,表现了一定的爱国热院。
然而1870年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妥协退让,被舆论斥为“卖国贼”、“汉奸”。
何以一个人的思想前后会如此不一致,如此矛盾呢?1840年,当英国的炮舰打到中国南海岸时,曾国藩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当时的北京是一个封建气氛浓厚的地方,“华夷之辩”的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国封建士大夫们,曾国藩也不例外。
他对于制造麻烦的“逆夷”十分厌恶,盲目地认为如果英国人敢于北上,必将落个“片帆不返”的结果。
但当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传到京城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大为震惊。
幸好这个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似乎是大皇帝赏赐“外夷”某些好处,为他们勉强维持了“面子”,他们也只好希冀“从此夷人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打完了,当时除了少数几位目光敏锐的人物感到历史正面临着空前的“变局”之外,整个清王朝又恢复到死气沉沉的状态中,曾国藩在发f}{一番感慨后,同其他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又回到“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去,再也不肯提起令他们蔑视的“夷狄”了。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彻底粉碎了封建士大夫们的美梦。
战火烧遍整个东南沿海,身在江南“剿逆”的曾国藩亲眼目睹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不得不承认“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但他仍对中国军队抱有希望,认为“制军一到,大兵云集,必当聚而歼旃”,使其“永不敢窥伺海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些官员仓皇逃往热河。
消息传出,朝野震惊。
中国不但承认《天津条约》,又同各国签订了矧E京条约》。
清政府上下一片沮丧,曾国藩写道:“……惟接到英吉利、法郎西、米利坚各国通商条款,大局已坏,令人心灰。
”痛定思痛,中国人认识到惟有积极赶上西方,才能摆脱这种落后挨打的局面,而要赶上西方,只有向西方学习。
做人须学杜月笙,立业当学曾国藩
导读曾国藩,从一个穷秀才跻身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无人能出其右。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则说曾文正可以为己师,并熟读《曾文正公全集》,捧读不辍。
被当时人奉为“立德、立言、立功”的楷模,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文章作者:小贱文章来源:北漂小贱人蠢不要紧,只要肯努力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湘乡白杨坪村曾家,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出生了。
他的祖父曾竟希前天夜里梦见巨龙,并大声叫喊:“龙,龙,有龙!”父亲曾麟书进来一看,嘀咕着:“又做梦了。
”曾国藩的出生是个谜,后世很多传言说他是蟒蛇投胎,众多传说无非是衬托他出身不凡。
但曾国藩从小却是个笨小孩,记性很差。
有一天盗贼来他家偷东西,曾国藩正好回到卧室挑灯诵书,盗贼情急之下,躲在了房梁上。
两三个小时过去,一篇短文曾国藩还没背下来。
盗贼躲在房梁上热得浑身难受,立刻跳出来,将曾国藩的短文背得一字不差。
盗贼恨铁不成钢地说:“就你这脑瓜,别读书了,种地吧。
”说罢,扬长而去,只留下曾国藩在原地,目瞪口呆。
少年的曾国藩就是这么笨,然而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
他背诵四书五经,常常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行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
曾国藩说:“人蠢不要紧,只要肯努力”。
他承认自己是笨人,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
勤劳补拙,行之有恒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考秀才,他老爹也跟着考。
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梁启超更牛11岁就考中秀才,但曾国藩16岁才开始备考秀才,其天资笨拙,一目了然。
考了六次,他和老爹都落榜了。
他老爹捶胸顿足说:“唉,我已考了16次,你这又考了6次,咱们曾家就是一个陪考的命啊。
”曾国藩说:“爹,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
孩儿下次定会考上的!”果不其然,1833年,23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中了秀才。
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很快就中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他就中了进士。
曾国藩是如何热起来的
超 过 了早 先 流 传 的 《 文 正 公 全 集 》 曾 。 很 快 . 麓 书 社 决 定 以 此 为 基 础 , 纂 一 部 新 的 《 国 藩 全 岳 编 曾
: 1 . ◆上 ◆ 领 导 文萃 9 18 0 6 5
“ 压 农 民 起 义 的刽 子 手 ,阻 挡 历 史 车 轮 前 进 的 反 革 命 头 镇 子 。” 是 16 这 9 0年 代 教 科 书 上 对 曾 国 藩 的 评 价 。
教科 书如 此 , 辞海 》 《 也好 不 到 哪 里去 。 16 9 5年 的《 海》 辞 未 定 稿 中 , 曾 国藩 的评 价 是 “ 对 以封 建 地 主 的 卫道 者 自居 , 勾结 外 国侵略 者 。镇 压 中 国人 民革命 。为 中 国近代 史 上反 动人 物 的典
集 》 唐 浩 明 被 指 定 为 该 项 目的责 任 编 辑 。 ,
家 书 争 议
18 9 4年 , 麓书 社《 国藩 全集》 岳 曾 出版工作 正式启 动 。 18 9 5年 l 0月 , 曾 国藩全 集 》 的家书 部分 率先 出版 发 行 。 《 中
孰 料 , 过 几 天 ,湖 南 日报 》 篇 评 论 出 炉 ,说 我 们 现 在 是 公 开 没 《 一 “ 为 反 革 命 头 子 树 碑 立 传 ,现 在 有 好 多 革 命 老 前 辈 的 家 书 没 有 出 来 , 什 么 出 曾 国藩 的 家 书 ? ” 浩 明 回忆 说 为 唐
来, 果然 没有跟 风 的文章 出笼 , 大家这 才稍 稍安心 。
学 术 界对于 曾国藩 的眼光也 趋 于客观 。 唐浩 明说 , 过去 凡是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林则徐女婿?最近,一则《出身多么重要》的帖子在网间热传。
该帖大致内容如下:“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
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
梁启超生了个儿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个老婆叫林徽因,有个单恋林徽因的人叫徐志摩。
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
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个娃叫叶剑英……叶剑英的老婆是曾宪植,曾国藩的曾孙女。
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
范文澜有两学生,一个叫郭沫若,还有一个叫汪兆铭。
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这个兆铭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总想填海,后改名为汪精卫。
”乍看这个帖子简直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是仔细琢磨人物之间的连带关系却是胡编滥造,漏洞百出,让人贻笑大方。
为了减少谬误流传,特寻根溯源、逐一澄清。
先看第一句:“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叫曾国藩”。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曾多次在中国近海粉碎英国人的武装挑衅,“虎门销烟”尤称壮举。
林则徐有四个女儿,次女林金鸾夭折。
长女林尘谭,河南布政使刘齐衔妻,刘家在光禄坊;三女林普睛,两江总督沈葆桢妻,沈家在宫巷11号;小女林金銮,秀才郑葆中妻,郑家在宫巷。
她们都在福建,与湖南的左宗棠、曾国藩有什么关系?左宗棠娶妻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曾国藩娶妻欧阳氏,其岳父是欧阳凝祉,和左宗棠又怎么成的连襟?再看第二句:“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
”《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给现代人以启示。
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他不喜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
可惜的是,由于曾纪鸿平时勤奋用心过度,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
曾广珊(1871—1949)是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独生女。
她自幼爱吟诗填词,亦可称清代著名女诗人。
曾广珊是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俞大维之母。
曾国藩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观后感
曾国藩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观后感看了关于曾国藩“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这事儿啊,还真挺有感触的。
咱先说曾国藩这人,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倡导这种胸中的恬静,我就感觉像是在如今这个忙忙碌碌、人心浮躁的世界里,给咱指了条心灵的“小路”。
你想啊,现在大家都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天被各种事情追着跑。
就拿上班来说,从早到晚盯着电脑,手机还不停地响,感觉整个人都被塞得满满的,心里乱得很。
这时候看曾国藩说要养恬静,就好像是有人在耳边轻声说:“慢点儿,静一静。
”他这种恬静,我觉得就像是内心的一种定海神针。
比如说,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像我之前和朋友闹别扭,心里那叫一个气啊,满脑子都是“他怎么能这样对我”。
要是有曾国藩这种恬静在胸中,可能就不会一下子火冒三丈,而是能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说不定还能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矛盾越闹越大。
而且啊,这种恬静可能还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
现在社会诱惑太多了,今天看到别人做这个赚钱了,明天看到别人做那个风光了,就容易跟风。
但如果能像曾国藩说的养得胸中恬静,就会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想做这个吗?这适合我吗?”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
从曾国藩的一生来看,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小事,官场的起起落落,要是没有这种恬静的心态,估计早就被压力给压垮了。
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处理各种事务,这恬静肯定帮了大忙。
不过呢,咱也得承认,要真正养得这种恬静可不容易。
就像减肥,人人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但做起来难啊。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得和自己的各种欲望和外界的干扰作斗争。
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给我们指了个方向,让我们知道有这么个美好的境界值得去追求。
这就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小灯,虽然路还得自己一步一步走,但至少有了目标,心里就有了点盼头。
反正我觉得,他这个理念啊,对咱们现代人来说,就像一杯清茶,虽然清淡,但能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品出点不一样的滋味来。
廉洁曾国藩记录片观后感
廉洁曾国藩记录片观后感以前呢,就知道曾国藩是个历史名人,感觉是那种高高在上、有点神秘的人物。
可这纪录片一瞧,哟呵,他在廉洁这件事儿上还真有不少故事。
曾国藩这人啊,就像是一个特别自律的“老古板”,但这个“老古板”又特别让人敬佩。
他当官的时候,那可是面对各种诱惑的,就像咱们现在人面前摆着各种超级诱人的蛋糕一样。
可是他呢,就死死守住廉洁这条线。
比如说在钱财方面,他可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主儿。
在当时官场那种有点乌烟瘴气的环境下,很多人都想着法子捞钱,他却能做到不贪不占,这就好比在一群抢糖吃的小孩子里,他是那个坚决不伸手的乖宝宝,这可太难得了。
他对自己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教导家人要节俭,不要因为自己当官了就开始铺张浪费。
这就像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一样,只不过他这个“家长”管的可是一大家子,而且还是在那种有权有势的情况下。
他家里没有因为他的地位而变得骄奢淫逸,反而保持着一种朴素的家风。
这就好比在一个满是金元宝的房子里,他们家还坚持只过普通日子,这得有多大的定力啊!看了这个纪录片,我就在想啊,现在咱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诱惑。
有时候一点点小便宜就可能让人心动,比如说商家的一些小赠品啊,可能就有人会为了这个赠品去做一些不太好的事。
跟曾国藩比起来,咱们可差远了。
他能在那么大的权力和财富诱惑面前坚守廉洁,咱们在这些小事情上还动摇,实在是不应该。
而且啊,曾国藩的廉洁还不只是自己闷头做,他还影响身边的人呢。
他身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也都不敢乱来。
这就像一个小太阳,自己发光发热,还把周围照亮了。
要是咱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就好了,那整个环境都会变得很正能量。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廉洁方面的高尚品德。
希望咱们现代人也能多学学曾国藩,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保持廉洁,让自己的内心像他一样清澈透明。
这就好像在浑浊的池塘里,咱们也要做那一股清泉,可不能同流合污呀!。
曾氏家书观后感
曾氏家书观后感曾国藩这家伙,在历史书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以前就觉得他是个严肃刻板的大官,搞了半天,从家书里才发现,他也是个操心全家老小、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只不过是个超有上进心的普通人。
家书里那内容,真是五花八门。
从怎么读书学习,到怎么为人处世,再到怎么管理家族事务,就像一本生活大百科。
就拿读书来说,他强调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说读书要一句一句地读懂,一本书一本书地吃透,不能囫囵吞枣。
我就想啊,我平时看书有时候就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就完了,这和他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这就好比他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我就是在拿着书瞎比划两下,差距太大了。
说到为人处世,曾国藩那叫一个谨慎。
他告诉家人要谦逊、要懂得退让,别老是争强好胜。
这就像在人群里走路,他是那种小心翼翼,生怕撞到别人的,而我有时候就像个莽撞的小牛犊,横冲直撞的。
他还提到对待朋友要真诚,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
我一琢磨,我有时候对朋友还真有点挑刺儿的毛病,老盯着人家那点小缺点不放,这可不好。
读着家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他在我耳边小声说:“小子,你这么做人可不行啊,得改改。
”再看看他管理家族事务,那真是一套一套的。
他想让家族兴旺发达,不是只知道给家里人塞钱,而是注重品德的培养、文化的传承。
他要求家族里的子弟都要勤劳、节俭,不能染上富家子弟的那些坏毛病。
我就想到现在有些家庭,条件一好,孩子就被惯得不像话,要啥有啥,一点苦都吃不得。
曾国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啊,他知道家族的长久繁荣靠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良好的家风。
不过呢,这家书里有些东西读起来也挺逗的。
感觉曾国藩有时候就像个老父亲,苦口婆心的样子特别可爱。
他反复叮嘱家里的事情,生怕家人不听他的。
我都能想象到他写信的时候,皱着眉头,一笔一划认真写的样子,写完还得再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漏说的。
《曾国藩家书》中最为精辟的4句话,熟记于心,让我们受益终身
《曾国藩家书》中最为精辟的4句话,熟记于心,让我们受益终身最近几年,有关曾国藩的话题可以说是文化界的一大热点。
大的方面到全集、全书、传记,小的方面到逸闻、语录,林林总总,可以说是不一而足。
而生活中也掀起了一阵“曾国藩热”,上到政坛领袖、商界精英,下到普通读者跟平民百姓,好像如果我们没有读过“曾国藩”,就算是看再多的书籍也枉然。
1、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家书》修身篇,也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句话。
大概的意思是讲我们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心。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从很小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过我们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然这句话小编并不是十分赞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进步最快的往往就是那些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
当然如果过分谦虚的话,在别人眼里就是虚伪了。
2、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这句话也出自《曾国藩家书》的修身篇,也是我妈经常说我的一句话。
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恒心的话,一辈子也很难有所成就。
前段时间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梅兰芳年轻时的,他曾拜师一位老艺人学习京剧,老艺人教给他一些动作,尤其是用眼神来表带内心活动。
可是梅兰芳学了很多次,怎么也学不会。
老人认为他天生不适合吃这碗饭,没有前途,拒绝了他的拜师请求。
可是梅兰芳并未因此而放弃,他每天都刻苦练习,最终成为中国著名的京剧大师。
3、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受。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家书》的书信篇,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在道义上可以得到的东西,我们就不能轻易接受。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些疑问,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受了非分之情,这样恐怕要做非分之事。
在我的印象中,有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将军得到了一份厚礼,被军师给知道了,军师大惊:将军,他给你这么重的礼,这是想要害死你啊!故事的出处早已忘记,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位将军的下场,可谓是十分悲惨。
所以我常告诫自己,千金易赔,人情难却。
4、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刺马案:曾国藩的绝地求生
刺马案:曾国藩的绝地求生案情复杂就复杂在简单,以至于简单到没人相信。
1870年7月26日,上任两年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按照惯例,在校场循例阅射。
校场与总督衙门只一墙之隔,为了总督的检阅方便,总督衙门与校场箭道开了一个便门。
通常这里是不让百姓行走的,无奈今日是循例阅射的大事,箭道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
为什么循例阅射要大办呢?两江一带是太平天国的旧地,被湘军收复后,便盘踞于此。
马新贻一个山东大汉想来江宁当官,没有自己的护卫队自然是不行的。
在慈禧的默许下,马新贻在江宁组建了自己的2000人的武装力量。
展示自己武装力量的盛典,自然不能省略。
当马新贻着官服巡阅后,在旗牌官的开路下,马新贻在众多随从的拥簇下,准备从便门回府。
此时,一个30岁左右的男子一个箭步来到马新贻面前跪倒在地,口喊冤枉。
众人还未定神,男子从靴内抽出短刀,直插马新贻身体。
根据后来各方回忆,均不相同,有的描述为刀子插入腹部,有的描述刀子插入左肋。
刺客自然无法逃脱,被众人缉拿。
马新贻则被佣人们太去送医,无奈伤势过重,第二天一命呜呼。
两江总督这样的大员被刺,怎是一般事情,大清的焦点聚集在江宁这个是非之地。
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
由于清初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其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
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98任,历247年。
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
在江宁这个地方当官,是最郁闷的。
江宁就是今日的南京,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江宁一地设有江宁县衙门、江宁府衙门、江宁布政司衙门、两江总督衙门,可谓四级官府在一县,都是权高位重的朝廷大员,谁也得罪不起。
勤奋造就成功的人物事例
勤奋造就成功的人物事例勤奋是星,引领迷茫的帆;勤奋是帆,主宰灵魂的光;勤奋是光,散发永恒的热;勤奋是热,指引无尽的温暖。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勤奋造就成功的人物事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勤奋造就成功的人物事例篇1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
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
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
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希望本文天才出自勤奋的例子_天才出于勤奋的事例能帮到你。
勤奋造就成功的人物事例篇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
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温馨提示: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长沙曾国藩墓
寻访时间:2020年10月18日我对于曾国藩墓最初的了解,是通过去年《南方周末》的一篇长篇报道,一个月前又看了关于此事的追踪报道,对于曾墓曾历经的坎坷和修复工程烂尾多年的窘境已是了然。
从宁乡回长沙的时候,犹豫良久,最终还是决定绕路来此一看。
除了深受曾国藩“魅力”的吸引,也是想看看它修复前的样子——虽然如今与历史原貌早已相差甚远,“修复”完成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几种说法,但无论哪种,曾国藩都是排首位,无疑他是一位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就连年轻时的伟人也对他推崇备至。
上世纪末,随着电视剧、家书和传记的面世,国内一度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当民族与阶级的对立已渐成过往,人们得以抛下许多成见,更加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当然,即便是在如今,乃至许多年后,争议仍然会存在。
但我始终认为,单纯以今人的思维和视角去评判一位封建时代的历史人物是一种断不可取的方法论,而我也向无意于介入任何此般口水。
说历史,就把真实发生的事讲述出来即可,今天也不想多谈曾国藩,只是来说说他的身后事。
打开长沙地图,可以看到在岳麓山以南十余公里处有一大坨绿油油的区域,面积甚至比岳麓山还大。
此地旧时属善化县,名曰伏龙山,便是曾国藩的长眠之处了。
我其实挺纳闷曾国藩为何没有归葬故里,而是葬在这个不相干的地方,这个问题也是回来后我重点去研读的。
幸前辈学者对此早有颇多研究著述,我只需略作撷英便是。
图1:曾国藩墓所在的长沙西南郊伏龙山同治十一年(1872年)阴历二月,曾国藩遽然逝于两江总督之任上。
从后人描述的最后光景中,专业人士认为他的死因是积劳引起的突发心脏疾病。
或许也正是因此,曾国藩对于身后事未及做出特别明确的安排,只是曾多次表达过死后归湘的心愿,但这个“湘”究竟是指湖南还是湘乡,却是比较模糊。
曾国藩的灵柩回湘(省城长沙)是当年阴历五月,但葬地等许多问题还均未落实。
而那会天气已热,其势不能久等,只得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仓促建墓下葬,谓之“暂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是如何热起来的作者:周昂来源:《中国周刊》2011年第05期2011年是曾国藩诞辰200周年。
他曾经左右了一个时代,死后的声名则一直被时代左右。
从“中兴名臣”到反动派头子再到复归常人、重塑价值,曾国藩的身后路,比生前事还多了几分曲折。
“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
”唐浩明如是说。
1990年,他的小说《曾国藩》问世,曾国藩终于摆脱了政治的羁绊,红遍大江南北。
“反动派”曾国藩的形象一度登峰造极。
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在民国时期大红大紫。
这源于蒋介石一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
据说,蒋氏无论带兵打仗,家庭教育,无不以曾氏行事为准绳。
由于当权者的倡导,一本名为《曾涤生之自我教育》的小册子还曾以《革命青年丛书》之一出版,广为传播。
学术界自然不甘落后,例如李鼎芳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中便写道,曾国藩“才能足以服人”、“道德足以感人”、“令名足以信人”、“性情足以近人”。
曾国藩是正面的,他的敌人洪秀全则是反面的。
早在对苏区五次围剿期间,国民党便将红军称为“粤匪——太平军”,国民党宣传部长叶青还曾经发表文章,称毛泽东主义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再版”。
对此,红色政权自然不甘示弱。
1944年,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延安发表了《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文中将曾国藩称为“满清统治者压迫屠杀人民的急先锋”,“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攘外”。
这篇文章决定了大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曾国藩的态度。
1949年后,退据台湾的蒋氏政权依旧将曾国藩视为正面人物,而在新中国,他沦为了不折不扣的“反动派”。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反革命头子。
”这是1960年代教科书上对曾国藩的评价,岳麓书社首席编辑唐浩明对这个评价记得非常清楚。
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多年以后,他的小说《曾国藩》正是因为这个定位而迟迟不能出版。
教科书如此,《辞海》也好不到哪里去。
1965年的《辞海》未定稿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以封建地主的卫道者自居,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动人物的典型”。
曾国藩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近代工业,也被称为“利用军火工业加强反人民武装”。
直到1979年版的《辞海》中,这两句评语才被删掉。
大地主的“遗产”1979版《辞海》出版时,“文革”已然结束,百废待兴。
国家领导人陈云提出,应加强对历史文献的记录整理出版,国务院为此成立了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
落实到湖南省,古籍专业出版社——岳麓书社于1982年应运而生。
同年秋天,36岁的唐浩明从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分配到这里,成了一名编辑。
据他回忆,当时湖南省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近代文献做出版规划。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湖南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集,包括左宗棠、魏源、王闿运等等,“而曾国藩全集是更重要的”。
其原因是,“曾国藩是近代一个很重要、很复杂的人物,褒贬不一,在历史留下的痕迹最深。
”而他遗留至今的资料,又弥足珍贵,亟待整理。
这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
当年,曾国藩十分重视资料保存,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带兵打仗,都将自己的所有文字留存底本,着专人定期送回老家,其中包括道光、咸丰、同治三代皇帝的赏赐和他生前的所有文字的原件、副本及大量藏书。
这些资料被他的后人当做极其珍贵的藏品,有专屋贮藏,专人看守,秘不示人。
1950年“土改”开始后,曾家作为“大官僚大地主”,其田地被分给农民,房屋被政府征用。
至于曾国藩留下的书和文字,有很多人建议干脆一把火烧掉,免得“反革命”的东西贻害后人。
幸而当时湖南省领导认为它们有史料价值,一个指示,这批资料装了满满一辆军用卡车,运到了湖南省图书馆一间旧屋子里。
天长日久,人事变迁,所有人都忘了这间屋子里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批资料反倒奇迹般地躲过了“文革”浩劫。
当“文革”结束,锈迹斑斑的将军锁再次被打开时,这批珍贵的史料已经安静地沉睡了三十年。
几个专家花了半年的时间对它们进行初步的清点,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此间文字大大超过了早先流传的《曾文正公全集》。
很快,岳麓书社决定以此为基础,编纂一部新的《曾国藩全集》。
唐浩明被指定为该项目的责任编辑。
家书争议1984年,改革开放第六年。
是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词,7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同样在这一年,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
这首先是一项体力劳动。
由于那批珍贵资料已经纸脆卷黄,禁不起折腾,图书馆不许出借。
唐浩明自己把出版社里唯一一台复印机用三轮车拉到图书馆,足足印了三四个月,每天一身灰尘走出房间。
尽管干劲十足,他的心里也不无隐忧。
“我(当时)一再讲,我们只是出版历史文献,不做任何的议论。
”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我们做的只是技术上的工作,无论是前言、后记、注释,都是纯学术”,这样,“说不定哪天有人出来怎么样怎么样说,我们也有一条退路,可以自保。
”结果,麻烦真的来了。
1985年10月,《曾国藩全集》中的家书部分率先出版发行。
孰料,没过几天,《湖南日报》一篇评论出炉,“说我们现在是公开为反革命头子树碑立传,现在有好多革命老前辈的家书没有出来,为什么出曾国藩的家书?”唐浩明回忆说。
唐浩明和其他参与全集工作的专家忐忑不安。
“‘文革’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报上一篇文章出来,往往后面有很大的背景,政治压力马上就来了。
”为此,唐浩明连夜跑到省委宣传部一个副部长家里打探风向,得到的回复是“应该不会有什么背景”。
接下来,果然没有跟风的文章出笼,大家这才稍稍安心。
随后,海外传来了更令人欣慰的消息,1986年7月1日,纽约华人报纸《北美日报》发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社论,称《曾国藩全集》的出版“是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突破一大禁区的标志,也表明中国的文艺政策,确实比过去大为开放了……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
学术界对于曾国藩的眼光也趋于客观。
唐浩明说,过去凡是曾国藩做的事情,都一概否定,连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也是“洋奴哲学”。
现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没人再提所谓“洋奴哲学”了,曾国藩的这一“罪过”也自动消除。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资料的梳理工作。
“我在阅读、整理这批发黄的百年旧档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曾国藩这个人物不是用‘汉奸、卖国贼、刽子手’这三个名称就能概括得了的。
”一本需要领导集体签字的小说1986年秋天,唐浩明开始筹划撰写一部关于曾国藩的小说。
“他生在一个百孔千疮、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时代的潮流是要将这个王朝彻底摧毁,而他却幻想在这片残破的河山上重建周公孔孟之业,这难道还不可悲吗?”这股怜悯,是这部文学作品的基色。
在当时的气候下,这种解读,无疑显得很大胆。
有人劝他不要费力不讨好,“你写了以后出版不了,不是白写了么!”事实上,唐浩明对此也不无疑虑。
他先写了一个五万字的中篇,托朋友交给湖南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芙蓉》。
时任该杂志编辑部主任的朱树诚在细读作品后,约唐浩明面叙,告诉他,这部小说不应该只有五万字,要扩容,写长篇。
这一扩,写成了一部120万字的“曾国藩三部曲”。
然而,20年后,唐浩明向《中国周刊》记者坦言,“这部作品中有一个问题。
”他所指的,是在这部作品中,对于曾国藩的敌手洪秀全,笔墨不多。
“我有意识避开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曾国藩》第一部《血祭》中,有一个章节“天王定都”,是专门描写太平天国的,其中提及洪秀全,原稿中写道:“偶尔夜深人静,他想起自己为何扯旗造反,走上与大清王朝作对这条路,说到底,怕就是因为考场上屡屡受挫的缘故吧!”又写道,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自此天天锦衣玉食,夜夜洞房新婚,耳中笙歌如天上仙乐,眼前曼舞似杨柳曳枝。
天王对这种生活已十分满足了,他的脚步再也不迈出天王宫一步,怕刺客暗杀;昔日铁马金戈的岁月,已成为十分遥远的记忆了。
”“现在看来毫无问题,但当时这种话不允许,因为贬低了农民领袖。
”唐浩明主动删掉类似的段落,“我当时为了书要出来,尽量减少一些麻烦,怕这些东西成为人家指责的把柄。
”很多年后,这些内容才被重新补上。
此外他提到,除了湖南文艺版之外,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曾国藩》版本都有卷首词,里面提及了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而最初出版时,这样的话也不能刊出。
尽管反复推敲、辗转、腾挪、自我审查,小说的出版还是遇到了困难。
小说《曾国藩》被定为“敏感书籍”,出版社没有最后的审批权,要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拍板。
选题报上去,一连好多次都没有通过,“当然是政治上的顾虑”。
而他委托家人在台湾联系的出版商十分爽快,出版进度反倒超过了大陆。
1989年,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来了新局长,唐浩明带了一大兜子材料登门拜会,和他长谈了一个晚上。
“他后来就说,这个书,一不影响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不是诲淫诲盗的,都不挨着边嘛。
一个湖南的作家写湖南的历史人物,放在湖南的出版社出,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这位局长随即提议所有局领导都来看这部作品,每个人签下自己的意见,“一方面表示慎重,另一方面今后有什么事情,大家就共同承担了。
”唐浩明笑道。
最终,所有人一致决定“放行”。
1990年8月,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由台湾黎明书局率先出版,三个月后,湖南文艺出版社也在大陆将该书推出。
被时代左右1990年,距离《曾国藩全集》启动,又是六个春秋。
这一年4月,中央做出开发上海浦东的部署,8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11月,深圳迎来了特区建立十周年,同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如何尽快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如何发财致富享受生活,成为一个公开而荣耀的话题。
”吴晓波在其《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
此时,曾国藩出现了。
小说《曾国藩》出版后,不到两年就已重印9次,至今已经累计重印29次,印数80余万套,超过200万册,目前仍然在出版,堪称当代中国最卖座的小说之一。
更不论那些数不清的盗版了。
“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一语悄然流行。
有趣的是,刊登这句话的媒体,正是当年对《曾国藩全集》出版大加抨击的《湖南日报》。
小说《曾国藩》的红火,完全让唐浩明始料未及。
而它带动的社会效应更加深远。
除了两岸关于曾国藩的学术研讨会林林总总,市面上的曾国藩做官书、人际关系书、看相书也纷纷出笼,五花八门。
当人们需要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时,当大批管理学的书籍还没有登陆时,环顾周遭,人们发现只有革命成功经验的书籍,而这根本没办法指导人们领导一个企业。
曾国藩、胡雪岩等的书籍,一下成了管理学、成功学书籍的先驱,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不可以当作更本土化的MBA案例来阅读?1999年版《辞海》中,曾国藩的词条也做了进一步修改,诸如对他在天津教案中“残民媚外”一类的严苛评语,变为了更温和的“惩办民众、对外妥协”,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