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精编版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例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例临床分析
衔 东 医药》 20 0 8年第 4期


9 ・
临床 医学 ・
口腔颌 面部多间隙感染 2 例 临床分析
姜 浩 强
口腔颌 面部 多间 隙感染 是 指 口腔 、颌周组 织 、 颜面及颈上部化脓性炎症 的总称 。我科 于 2 0 0 6年上
橡胶管从颞 部切 口直通 向下从 口内上颌节 处切 口抽 出 ,建立贯 通引流 。隔 日换药 ,抗炎对症 治疗 ,全 身给予 营养 支持疗法 和局部 电磁 波理疗 ,十 日后抽 出引流管 ,治愈疗效显著。
部 多间隙感染 ( 间隙 ,眶下间隙 ,颊间 隙 ,翼颌 颞 间隙和嚼肌 间隙) 该患者应 尽早找到 脓腔 ,采 取多 个 小切 口,彻底 分离脓腔 ,充分引流 ,必要 时采取 贯通式 引流 ,配合全身 营养 支持疗法 和局部理 疗方
能取得 良好疗效 。
黄色 血性脓 液 ,其 内分 离 出约 1 e 长鱼 刺一 根 , .m 0 双氧水 、生理 盐水交替 冲洗后置 引流条 。抗 炎对 症 治疗一 日后症状明显缓解 ,5日后治愈出院。 病例 2 ,女 7 ,半 个月前右 下后牙疼痛致 右 8岁 面部肿痛 ,因家境贫 困未 做 出任 何治疗 ,逐渐加 重 求 治 。查体见 :右面下部 红肿 明显 ,开 口受 限 ,开 口度约 2m,右下颌第 六 、七 磨牙颊 侧黏膜 明显 红 e 肿 。诊断为 :右面部颊 间隙感染 。遂 于门诊在右 下 颌 六 、七磨牙颊 沟附近切 开引流 ,内置 引流条 。二 天后复诊时局部肿 痛加剧 ,且范 围波及 右眶下及 右 颌下 、颏下 ,以 “ 右面部 多间隙感 染 ”收入 院 ,T :
间隙感染 。给予抗生素治疗 ,保持 口腔卫生 。次 日
晨 ,患者左颌 下区肿痛 且伴有 轻度 呼吸困难 ,遂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infratemporal space

范围:位于颅中窝底。前界:上颌结节及上 颌颧突后面;后界:茎突及茎突肌肉;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外界:下颌支上 份及颧弓;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 下嵴;下界:翼外肌下缘。内容颌内动静 脉,翼静脉丛,三叉神经2、3支。与颅内、 眶内、海绵窦等相通。

界限:上界:下颌骨下缘;前界:二腹肌 前腹;后界:二腹肌后腹;下界:舌骨。 内容颌下腺及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 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等。
交通:舌下、翼下颌、咽旁、髁 下、颈前间隙及颈动脉三角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下颌后 牙的炎症;儿童颌下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颌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胀、发红、疼 痛,轻度张口受限和吞咽痛。下 颌骨下缘轮廓不明显。

界限:咽腔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 叶间。前界: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上缘; 后界:椎前筋膜;上界:颅底;下界:舌 骨。茎突及其肌群分其为前、后间隙。内 容咽深动、静脉或颈内动、静脉,及9-12 对脑神经。血管神经束上通颅底下连纵隔。
交通:翼下颌、颞下、舌下、下 颌下及咽后间隙交通。 感染来源:智齿冠周炎及牙齿病 变;腭扁桃体炎等
咬肌间隙感染 infection of the masseteric space


界限: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间。前 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后缘;上界: 颧弓下缘;下界:咬肌在下颌支附着处; 内界:下颌升支骨板;外界:咬肌。 交通:颊、翼下颌、颞、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下颌智齿冠周炎,下 颌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相 邻间隙感染扩散。
治疗:切口在下颌骨下缘下 2cmb于平行下颌骨体、长3- 7cm,钝分离入脓腔。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 .加强口腔护理 详细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每餐后漱口液漱口,每4h含漱漱 口液漱口,在口腔内停留2~3min. 3.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先给予高热量清 淡流质饮食,由于张口受限,采用吸管进食。鼓励鸡汤面,再到普通饮食,维生素补充可给予新鲜水 果汁,且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蒜等。禁止吸烟、饮酒。 4.切口护理 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

(1)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书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

(2)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3)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

(4)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5)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若有瘘管长期不愈,则应考虑作瘘道或死骨刮治术。
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 流。
谢谢
2021年1月
一、概念
颌面部间隙感染——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 颈上部软组织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扩散:蜂窝织炎(多间隙感染) 局限:脓肿
二、特点
循人体解剖结构中阻力薄弱的方向扩散,
如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束、筋膜间隙等。有 些可局限在一个间隙,也可波及多个间隙。 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一般化 脓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炎症反 应严重者、全身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 胞增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治疗原则
1 、 口 内 : 翼 下 颌 皱 襞 稍 外 侧 纵 行 切 开 23cm 2、以下颌角为中心,距下颌下2cm处切开, 切口长3-5cm; 3、全身足量抗生素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规范化诊治课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规范化诊治课件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治疗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 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 素、头孢菌素等,以控制 感染。
局部用药
在感染部位涂抹消炎药膏 或漱口液,以减轻局部炎 症和疼痛。
镇痛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 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 非甾体抗炎药等。
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
对于较大的脓肿,需进行 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并 减轻感染。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进行营养支 持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0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并 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类型及处理
并发症类型 局部并发症:包括淋巴结炎、间隙脓
肿、骨髓炎等。
全身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血症、 休克等。
处理方法
局部并发症处理:通过手术引流、抗 生素治疗等手段,及时控制感染,缓 解症状。
分类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牙源性感染 、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和血 源性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扩散引起,也 可由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蔓延或 创伤所致。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智齿冠周炎、根尖周 炎、牙周炎、扁桃体炎等牙源性感染 ,以及腮腺炎、颌下腺炎等腺源性感 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维护口腔健康,预防 感染。
定期检查与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预防感染的 发生。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就医,接受专 业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 规范化诊治课件
目录 CONTENT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规范化诊治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急重症疾病之一,往往由于患者治病不及时、对疾病危险程度认知不清所导致。

临床上经常可见患者颌面部肿胀严重、张口受限、疼痛难耐前来就医,严重者可影响呼吸、伴发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可危及生命。

所以,好的应急处理方案尤为关键。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筋膜间隙较多,分为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咽旁间隙等。

由于相邻间隙之间软组织较疏松,感染可沿着各间隙之间扩散出去,上至颅脑、下至纵隔,可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感染来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来源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未得到及时医治,长期以往突发急性炎症引起的间隙感染。

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1],儿童的间隙感染多来源于腺源性感染[2] 。

临床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颌面部感染区皮肤红、肿、热、痛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者肿胀可挤压软组织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3] 。

病原学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花雯等学者采集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并分析细菌分布情况,其中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普雷沃菌[4]。

不同地区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应根据药敏结果来选取最有效的抗菌药物[5]。

治疗方案1.保持呼吸道通畅:轻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是接待每一个间隙感染患者应首要注意问题。

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可采取吸氧、气管切开等应急处理方法。

2.早期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混合菌感染,在菌培养未出结果之前也应采取经验性抗生素抗炎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头孢唑啉联合奥硝唑作为首选抗生素治疗间隙感染,不良反应低,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敏感性[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肿胀、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与颌面部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颌骨骨髓炎、颌周蜂窝织炎等 并发症:感染扩散可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 染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间隙感染的特点与表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分类
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 是由于口腔颌面 部组织间隙内感 染病原体引发的
炎症反应。
病因:口腔颌面 部间隙感染的常 见病原体包括需 氧菌、厌氧菌和 真菌等,其中需 氧菌和厌氧菌混 合感染是最常见
的病因。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 漱口
避免口腔黏膜受损,避免 过度刺激和创伤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防止 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手术方法:根据感染的病因和部 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切 开引流、脓肿清创等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定期换 药、清洗伤口,同时给予抗感染 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切除感染组织。
局部治疗:使用局部药物或敷料进行治疗,如口腔喷雾剂、口腔药膜等。 护理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饮食调理等护理措施对于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 感染也非常重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小知识(2024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小知识(2024年)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XX中医院一、什么是间隙感染?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彼此相连的间隙。

当炎症控制不当,感染化脓一旦发生,易从单个间隙扩散至相邻多个间隙而引起颌面部大范围肿大。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1、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2、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前萄球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染少见。

三、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累及咀嚼肌部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病变位于舌根、口底、咽旁、可影响进食、吞咽,甚至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局部反应重者,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舌质红、苔黄及脉速;病情较重而时间较长者,由于代谢紊乱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或伴发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可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四、常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眠下隙感染间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周界: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颖骨。

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为多见。

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一眶内蜂宫织炎向颅内扩散一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颔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筋炎。

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

周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

2.感染来源成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婴幼儿:维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如感染局限则称为脓肿。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型的间隙感染,其中包括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前间隙。

本指南不适用口腔颌面部重症、复杂的多间隙感染。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全身反应:轻症者全身无明显反应,重症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2.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高,皮肤紧张发亮、触之发硬、有压痛,可有可凹陷性水肿或波动感。

并伴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等。

(二)专科检查检查可发现感染的典型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感染中心区域可出现可凹陷性水肿;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可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标准牙片可以显示患牙牙体、根尖周、牙周的情况。

曲面体层片对于病灶牙的定位很有帮助,并对颌骨骨髓炎病变范围、破坏程度或形成死骨的部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CT和MRI检查:脓腔在增强CT上显示为环状增强影像,而脓腔内部则显示为密度较低区域。

与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成像较快且辐射剂量更小,也可用于感染的检查。

但锥形束CT对骨和牙齿等高密度组织显像较好,而对于软组织感染性病变的显像较差。

MRI检查可对深部脓肿进行较好的诊断,但其对骨骼和牙齿等结构的显示不如螺旋CT。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脓肿,但适用于较为浅表的脓肿。

此外,超声还可以引导脓肿穿刺或切开引流手术。

2.实验室检查在炎症的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

在重度感染或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增加,但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颌面部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
• 2.其次是腺源性感染 可由扁桃体炎 唾液腺炎 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 致在婴幼儿中多见 继发与创伤 面部 疖痈 口腔溃疡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
见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 链球菌为主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 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厌氧菌所 致的感染少
• 临床表现 • 1.
• 2.
口底、咽旁者则出现进食、吞咽或呼吸困难。 3. • 4.
• d. 同时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的变化及
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
• e.
.
• f.
• 4.保持呼吸道通畅 • (1)
道阻塞应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 • (2)
出现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等并发呼吸道梗
畅。
• 5. 加强口腔护理
• (1)
1-2次/天
• (2)洗必泰漱口1-2次/天
• (3)儿童及重症用1%~3%的双氧水.洗必泰擦
• 2. 心理护理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
(1)
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 • (2)
• (3) 不安的情绪。
• 3 . 切口护理 • (1)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次/d • (2)冲洗创口 • a.用1%~3%的双氧水+用NS冲洗伤口 • b.或洗必泰溶液。 • c.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
• (4)祛除局部刺激因素,拔除残牙、残冠、 义齿边缘要光滑。
• (5)对无保留价值的阻生牙,根尖炎等病灶, 炎症消退后,及时拔除,根除隐患。
• (6)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发现问 题及时处。
以“1.口底间隙感染 2.咬肌间隙感染”收入 我科。自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 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体重、体力 无明显变化。
入院诊断:1.右侧颌下间隙感染 2.右侧翼 下颌间隙感染 3.舌下间隙感染 4.咬肌间 隙感染 5.右侧咽旁间隙感染 6. 根尖周炎 7.右侧急性中耳炎

(口腔科学课件)7.3.1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科学课件)7.3.1颌面部间隙感染
底为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 表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 下颌下间隙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感染来源
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 继发于颌下淋巴结炎、化脓性颌下腺炎等腺
源性感染
临床特点
颌下三角区肿胀、压痛 区域性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波动感 穿刺抽出脓液
与周围诸间隙相同,如翼颌、 颞下间隙
感染可沿血管神经束上通颅 内、下达纵隔
治疗
张口不受限应由翼下颌韧带稍内侧纵行切开 张口受限可由下颌角以下作弧形切口,向前上、内
分离建立引流 穿刺--翼下颌皱襞内侧,咽上缩肌与翼内肌之间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腺所在的由二腹肌前、后腹与 下颌骨下缘形成的颌下三角内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 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治疗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 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 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嚼肌间隙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 长约2~3cm
眶下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定期检查口腔,及时发现口腔问题 定期洗牙,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 定期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定期使用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检查牙齿,及时发现牙齿问题 定期检查口腔黏膜,及时发现口腔黏膜问题
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必要时 使用降糖药物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必要时 使用降压药物
营养需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饮食建议: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蔬菜、水果 等
营养补充:对于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营养、肠内营养等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康复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功能 的恢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临床检查包括口腔检查、面部检查和颈部检查等,以确定感染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扫描和MRI等,以确定感染部位和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和细菌培养等,以确定感染类型和病原体。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口腔颌面部肿胀、疼痛

口腔颌面部皮肤红肿、发热

口腔颌面部皮肤破溃、流脓

口腔颌面部皮肤麻木、感觉异常

口腔颌面部皮肤颜色改变、皮疹

口腔颌面部皮肤溃疡、坏死

口腔颌面部皮肤发热、发红

口腔颌面部皮肤瘙痒、疼痛

口腔颌面部皮肤肿胀、疼痛
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引流:通过手术或穿刺引流脓液,减轻炎症反应 营养支持: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扩散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等,缓解疼痛和肿胀 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PPT课件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13
编辑版
颞间隙感染
14

编辑版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15
编辑版
临床特点
口腔颌编辑版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1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4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5
编辑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6
编辑版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要点
脓肿切开--上颌尖牙或前磨牙根尖部前庭沟最膨 隆处切开直达骨面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急性炎症消退后,治疗病灶牙
颞间隙(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 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上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治疗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眶下间隙感染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难,鼻唇
沟消失 病灶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感染来源
多由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化脓性炎症引起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炎症引起 局部麻醉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CT颞下间隙感染
颊间隙(bucccal space)感染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所附着的下颌角内侧处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颞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或耳部化脓性疾病引起 可由相邻间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颞下间隙
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颊间隙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黏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
临床特点
感染位于颊黏膜与颊肌之间时,磨牙区前庭沟红肿、触痛明显, 皮肤红肿较轻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定义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周围潜在性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 命名不同 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蜂窝织炎是指 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 化脓性炎症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除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外还应注意下例症状 口腔颌面颈部肿胀程度, 疼痛程度 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 胸闷,胸痛 体温升高 全身情况 头痛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确定病原菌准确用药 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的局部用药:目前有争议 注意双重感染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侧切开
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颌面部疖痈继发颊、眶下、咬肌间隙感染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ce)感染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 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 翼外肌下缘
前界 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 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必须首先严格控制血糖 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细菌培养 减少双重感染 减轻患者负担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嚼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
界限:
前界 咬肌前缘
后缘 下颌支后缘
上界 颧弓下缘
下界 咬肌在下颌支的附着
嚼肌间隙感染
感染来源
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 磨牙后三角粘膜炎症扩散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外科治疗 (1) 病灶清除和清创 (2) 外科引流 (3) 死骨清除和骨髓炎刮除
外科引流目的:排脓减张 , 预防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征,预 防扩散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全身性疾病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死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