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29T15:52:10.4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作者:杨君华

[导读]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类的常见病,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症状为痛、热、中、红以及功能障碍。

杨君华云南省施甸县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200

摘要:目的:本次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以此来提高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水平,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并已经得到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50例,对所选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患者细菌培养的结果、感染源和感染的部位以及治疗的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结果:5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以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最多分别占总感染部位的22%、32%,且感染源主要以牙源感染为主,共29例占58%,对症治疗后,50例患者中,治愈为47例,好转2例,出现1例并发败血症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总有效率为98%。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时要综合多种诊断方式,准确快速的作出诊断,给予患者控制感染、对症、有效的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处理,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口腔;治疗;诊断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类的常见病,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症状为痛、热、中、红以及功能障碍,且感染的出现、发展及预后具有特殊性。当细菌在口腔颌面部聚集滋生、繁衍侵袭,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生感染现象[1]。对口腔颌面部感染进行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发病的原因和临床上的表现来完成,如果诊断和治疗及时得当的,则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次就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的治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并已经得到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50例,在所有患者中有30例为男性,有20例为女性,其年龄最小的为12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为年龄37.98岁,病程最短的为7天,最长为30天,平均病程为17.21天。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且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治疗上可以相互比较。

1.2 方法

1.2.1诊断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临床症状以及发病的部位,通过对解剖知识的有关结合,对患者进行生化功能和血液常规的检测,穿刺法和对脓药细菌进行培养来实验加药的敏感性,并以此来辅助相关的诊断,为了使诊断的准确性得以保障,还要进行CT、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MRI辅助诊断。

1.2.2治疗的方法。对患者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互结合的方法。局部治疗:避免炎症部位过多运动,保证患处的清洁并禁止挤压,此外,还要避免局部的热敷,减少不良刺激,预防感染扩散。必要时使用中草药对炎症部位进行处理,在炎症化脓并形成了脓肿时,要对患处切开进行引流,严重时可以利用多普勒超声、MRI以及CT对手术进行辅助,采取换药冲洗等常规性的处理,保障引流的畅通,在炎症被有效控制后对病灶及时清除。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显效:患者经诊断治疗后已痊愈;有效:患者治疗后感染情况有所减缓;无效:患者诊断与治疗后感染情况无变化或加重感染。对患者治疗满意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满意:对诊断与治疗的结果感到满意术;一般满意:对诊断的方法满意,但对治疗的结果不满意;不满意:对诊断的方法和结果都不满。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20.0软件的采用,对患者的诊断情况与治疗情况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并使t值带入到计量的资料中,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 结果

2.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和部位。本次研究的患者期感染的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肾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以及医源性感染,占总感染分别为58%(29/50)、20%(10/50)、16%(8/50)、6%(3/50)。感染部位主要以咽旁间隙10例(占20%)、嚼肌间隙11例(占22%)、眶下间隙10(占20%)以及颌下间隙19例(占38%)为主,且以上数据的对比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详见表1与表2.

3、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面部疾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继发性,患者出现严重的炎症其主要反应为白细胞增高、寒颤、全身不适以及高热等中毒症状,若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2]。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理因素主要由医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腺源形感染以及牙源性感染,主要以牙源性的感染为主要感染因素,且牙源性的感染容易对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波及造成感染,导致淋巴结炎,感染源穿破细胞被膜不断向组织附近扩散最终导致间隙感染[3]。

对治疗的效果进行相关讨论。对本次5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后,痊愈的患者有47例,有所好转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8%。此外,出现1例并发症的患者,经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和对症处理后已痊愈。在感染源中,主要以牙源感染为主,有29例患者,占总感染的58%;在感染的部位中,以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为主,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16例,分别占总比例的22%、32%。由此可知,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要依照发病的主要因素以及临床的表现症状及早作出正确的判断,此外,病情的快速进展会使炎症加重,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率,对患者的病理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处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银徐.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14,(22):68-69.

[2]李佳玮.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3):225-228.

[3]徐金标,孙鑫,魏军水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832-1834.

作者简介:杨君华(1977年3月-),云南施甸人,汉族,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专业(综合门诊)的诊断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