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分析
康复 。
源性及其他原 因而发生蜂 窝组织 炎时 , 十 分容易 向各 间隙蔓 延而 引起 广泛 的蜂 窝
组 织 炎 , 起 口 腔 多 间 隙 感 染 J 本 组 引 。
关 键 词 口腔 颌 面部 间 隙 感 染 临 床
于 引流脓液及缩短疗程 。
4例多间隙感 染 患 者均 为牙 源 性患 者 治 疗不及时而发展成 多间隙感染所致 。
di1 . 9 9 j i n 0 7 —6 4 . 0 o:0 36 /. s .10 s 1x 21. 1
2 】6 5. 3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 染亦 称颌 周蜂 窝 织 炎 , 口咽 、 颈 部 软 组 织 肿 大 化 脓 性 是 面 炎症的总称 , 其感 染途 径有 牙源性 、 源 腺 性、 损伤 性 、 医源 性 等 , 部 症 状表 现 为 局 红、 、 、 和功能 障碍 , 重 者全 身 出 肿 热 痛 严
见 。 口腔颌 面部 多 间隙与牙 齿及 颌骨 关 系密切 , 如牙源性感染极易 波及 到周 围 间隙 , 如下颌第 三磨牙冠周炎 、 根尖周 炎、
摘
要 目的 : 1腔颌 面部 间隙感染的 对 : 7
临床 诊 断 和 治 疗 方 法 进 行探 讨 。方 法 : 选 择5 3例 口腔 颌 面部 间隙 感 染 患者 为研 究 对 象 , 用 综 合 治 疗 的 原 则 , 予 患 者 全 采 给 身 支持 疗 法 、 部 脓 肿 切 开 引流 和 清 除 病 局 灶 的 疗 法 。 结 果 :3例 患 者 痊 愈 4 5 6例 , 好转 6例 , 效 率达 9 . % , 1例 患者 有 81 仅 因未 拔 除 患 牙 导致 复发 , 拔 除 惠 牙 经 治 后 疗 后 痊 愈 。结 论 : 确 口腔 颌 面部 感 染病 明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和治疗口腔颌面外科学
颞间隙(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分,分为 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界限
上界 蝶骨大翼下方的颞下面
下界 翼外肌下缘
前界 上颌骨的后外侧面及上颌骨颧突的后面
后界 下颌骨髁状突、茎突及其所附着的肌肉
内界 蝶骨翼突外板的外侧面及咽侧壁
外界 下颌支上份内侧面、喙突及颧弓
颞下间隙内有众多神经血管通过与周围间隙相通
颞下间隙
颞下间隙
感染来源
相邻间隙感染扩散 上、下颌磨牙区的病灶牙 上颌结节、圆孔、卵圆孔的阻滞麻醉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间隙直至下颌
下缘的上下贯通引流
CT颞下间隙感染
颊间隙(bucccal space)感染
颊间隙位于相当于颊肌所在的部位 解剖---上界为颧骨下缘
下界为下颌骨下缘 前界为口轮匝肌 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 深面是翼下颌韧带前缘 内容---面神经、颌外A、面前V、颊脂垫等
颊间隙
感染来源
多由上、下颌磨牙的根尖脓肿、牙槽脓肿 淋巴腺源性炎症 颊部皮肤和黏膜感染等引起 可由相邻颞下、翼颌、咬肌、眶下间隙等感染引起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 2 】 傅 洁洁 , 钟伟 伟 , 张冰 冰 , 等. 马 铃 薯 治 疗 静 脉 输 液 外 漏
的 实验研 究f JI . 护理 研究 : 上 旬刊 , 2 0 0 7, 2 1 ( 1 2 A) : 3 1 3 5. 【 3 ]周红琴 , 金霞云. 马 铃 薯 巧 治 链 霉 素 肌 肉 注 射 致 臀 部 硬 结 的效果 观 察[ J ] . I 临床 肺 科 杂 志 , 2 0 0 8, 1 ( 1 ) : 1 2.
n v a l e s c e n t Me d, Ap r . 2 01 3, Vo 1 . 2 2, No . 4 i n J Co 医学 2 0 1 3 年第 2 2 卷第4 C h
— —
・
3 51 ・
豆价格便 宜 , 每次可用 1 个, 仅花0 . 5 元 左右 , 外 敷 操 作 简 便, 病 人 容易 接 受 , 感 觉 良好 。 3 . 2 . 3 提 高 护 理 质量 , 避 免 医 患 纠纷 , 土豆 更 胜一 筹 抽 血 外 渗 不 仅 给 病 人带 来 很 大 痛 苦 ,再 加上 心 理 过 度 紧 张 导致晕厥 , 给 病人 造 成 各 种严 重后 果 , 有可 能 会 引 发 医 患 纠纷 。因此 对于 抽 血外 渗 的及 时 处理 是 十分 重要 的 。 采 用 热水 袋 热 敷 处 理 外 渗所 引起 的 烫 伤 在 临床 上 很 常 见 。而 采 用土 豆 切 片外 敷 水 肿 部位 , 既 安全 又可 靠 , 且 无 任 何 副 反应, 不 仅 不会 发 生烫 伤 , 而 且可 治 疗烫 伤 。土豆 内含 茄 碱, 有兴奋平滑肌及抗真菌的作用¨ I , 且 内含 丰 富 的 维 生 素B 。 和维 生 素B : , 其 中维 生 素 B 参与糖 、 蛋 白质 和 脂 肪 三 中7 6 例 患者
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是什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 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损 伤性、医源性或血源性少见。如智齿 冠周炎、上下颌牙齿的根尖周化脓性 炎症、牙槽脓肿、扁桃体炎和淋巴节 炎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导致炎 症扩散至邻近间隙,就会引起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症状是什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哪些危害?
口腔颌面部的各个间隙相通,其化脓性炎 症常波及多个相邻间隙,致使广泛的肿胀, 导致进食、吞咽、讲话困难,严重时影响 张口,甚至导致窒息、败血症,乃至死亡。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 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织炎,亦可沿面静 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导致颅内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还会诱发颌骨骨髓炎, 导致骨坏死或骨质破坏。
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和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 是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症状 除上述症状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下列症状:口腔 颌面颈部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吞咽、语言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胸闷,胸痛; 体温 升高;全身情况和头痛等,这些症状往往是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程度的表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START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基本介绍
什么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周围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 组织所充填的区域被称为:口腔颌面部间隙,人体口 腔颌面部共有眶下间隙、咬肌间隙、咽旁间隙等数十 个间隙。单个或多个口腔颌面部间隙所发生的感染, 称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其均为继发性,常为牙源 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引起的混合感染。感染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后期在 脂肪和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会形成脓肿。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感染,可由牙齿感染、口腔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颌面部软组织坏死、颌骨感染、颞下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一、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生素的治疗一般需持续7-10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止痛药、退烧药、以及局部外用消炎药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的脓肿,可以采用脓肿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局部清创、引流术、甚至颌面部软组织的切除术。
二、治疗效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因等。
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在轻度和中度感染的患者中,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在3-5天内明显缓解,2周内基本痊愈。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服药纪律好,不能擅自停药,以免感染反复或者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手术通过清创、引流和切除坏死组织等方式,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病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也较高,通常在90%以上。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
(1)发病时间一般是牙源性感染3-4天,腺源性感染5-7天,经抗生素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书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
•
(2)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
(3)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
•
(4)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
(5)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若有瘘管长期不愈,则应考虑作瘘道或死骨刮治术。
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 流。
谢谢
2021年1月
一、概念
颌面部间隙感染——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 颈上部软组织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扩散:蜂窝织炎(多间隙感染) 局限:脓肿
二、特点
循人体解剖结构中阻力薄弱的方向扩散,
如脂肪组织、神经血管束、筋膜间隙等。有 些可局限在一个间隙,也可波及多个间隙。 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一般化 脓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炎症反 应严重者、全身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 胞增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治疗原则
1 、 口 内 : 翼 下 颌 皱 襞 稍 外 侧 纵 行 切 开 23cm 2、以下颌角为中心,距下颌下2cm处切开, 切口长3-5cm; 3、全身足量抗生素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例临床治疗体会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例临床治疗体会引言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细菌感染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严重者会威胁生命。
本文主要就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基本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1. 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治疗的第一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早清除病灶,预防其扩散。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选择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病情评估确定。
手术治疗一般在药物治疗以后,待局部的病灶得到控制后,再行清创手术。
2.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药物治疗选择应该根据如下原则:一、抗生素应该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二、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三、注射抗生素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在数日后进行调整。
四、应用抗生素后应该给予预防性的治疗,避免再次感染。
3. 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非常严重或者治疗效果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手术、探查手术、紧急病变开刀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控制病灶扩散的范围,保证病程在稳定状态上进行。
4. 监护护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较为危重,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护。
患者应该随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情况。
同时应该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临床体会在临床上,针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疾病的治疗,需要注重以下一些实践运用经验:1.加强感染预防措施,注重清洁卫生、勤换内衣、多通风等。
2.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状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优化药物方案。
3.加强患者的营养,指导患者饮食营养,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强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卫生知识,加强口腔的健康意识和口腔卫生习惯。
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治疗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病情扩散和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征与治疗方案
2 0 1 2 t o Ma r c h 2 0 1 3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s t u d y s u b j e c t s , e x p e r i me n t a l g r o u p u s e d a b s c e s s i n c i s i o n a n d d r a i n a g e s u r g e r y c o mb i n e d w i t h
Xi a o Y o n g — c h a o
( De p a r t me n t o f s t o ma t o l o g y , A l t a y P r 《 c t u r e p e o p l e h o a p i t a l , A l t a y Xi n j i a n g )
世 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 摘 2 0 1 7年第 1 7卷第 0 1 期
1 5
探讨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的特征 与治疗方案 ・ 论著 ・
肖永超
( 新疆阿勒泰地 区人 民医院 口腔科 , 新疆 阿勒泰 )
摘 要 :目的 探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 ,并分析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择 2 0 1 2 年 2月至 2 0 1 3 年 3月我院所收治
t h e r a pe u t i c e f f e c t o f t h e t r e a t me n t . M e t hods 1 20 pa t i e n t s wi t h or a l a nd ma xi l l o f a c i a 1 s p a c e i n f e c t i o n i n ou r h os p i t a l f r o m Fe b r u a r y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诊治方案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急重症疾病之一,往往由于患者治病不及时、对疾病危险程度认知不清所导致。
临床上经常可见患者颌面部肿胀严重、张口受限、疼痛难耐前来就医,严重者可影响呼吸、伴发菌血症、脓毒血症等,可危及生命。
所以,好的应急处理方案尤为关键。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筋膜间隙较多,分为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咽旁间隙等。
由于相邻间隙之间软组织较疏松,感染可沿着各间隙之间扩散出去,上至颅脑、下至纵隔,可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感染来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来源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未得到及时医治,长期以往突发急性炎症引起的间隙感染。
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1],儿童的间隙感染多来源于腺源性感染[2] 。
临床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颌面部感染区皮肤红、肿、热、痛等症状,患者可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
严重者肿胀可挤压软组织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3] 。
病原学特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花雯等学者采集120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并分析细菌分布情况,其中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普雷沃菌[4]。
不同地区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应根据药敏结果来选取最有效的抗菌药物[5]。
治疗方案1.保持呼吸道通畅:轻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是接待每一个间隙感染患者应首要注意问题。
根据呼吸困难程度可采取吸氧、气管切开等应急处理方法。
2.早期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混合菌感染,在菌培养未出结果之前也应采取经验性抗生素抗炎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头孢唑啉联合奥硝唑作为首选抗生素治疗间隙感染,不良反应低,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有很强的敏感性[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评价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18期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通过组织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白细胞(13.2~21.6)×109/L,中性粒细胞81.9%~94.8%。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75岁,病程7~35d;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73岁,病程8~35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方法。
对照组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①局部治疗:嘱咐患者保持感染部位静止,对患者感染部位进行清洁,在此过程中,避免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挤压,避免造成感染扩散,采用抗感染药物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局部外敷。
②全身治疗:对患者给予广谱抗菌药物,保证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激素进行治疗[1]。
治疗10d 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CT [2]、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检查感染位置,采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3]。
患者入院2h后即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实施完成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对于手术位置,可以采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进行交替冲洗,并采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与此同时,还应该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1h/次,1次/d [4]。
治疗10d 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对60例患者的感染位置以及来源进行统计。
采用影像学诊断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进行细菌培养。
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①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并且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则为痊愈;②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是依然有炎症,则为有效;③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病情不断加重,则为无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首先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呋喃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的细菌,缓解患者的症状。
还可以辅助使用抗炎药物和止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炎症。
2.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引流术、冲洗术和局部切除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部位的脓液和坏死组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3. 其他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还可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热敷、物理治疗和中药外敷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修复和局部炎症的吸收,加快伤口愈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通过对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具体表现如下:1. 愈合率高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愈合率明显提高。
在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的辅助下,大部分患者的感染均能够得到控制,伤口能够迅速愈合,患者能够快速康复。
2. 疼痛缓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3. 感染控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的扩散。
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可以迅速清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阻断感染的继续扩散,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尽管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药物抗生素的滥用一些医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存在药物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使得部分患者的感染难以控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如感染局限则称为脓肿。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型的间隙感染,其中包括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前间隙。
本指南不适用口腔颌面部重症、复杂的多间隙感染。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全身反应:轻症者全身无明显反应,重症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2.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高,皮肤紧张发亮、触之发硬、有压痛,可有可凹陷性水肿或波动感。
并伴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等。
(二)专科检查检查可发现感染的典型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感染中心区域可出现可凹陷性水肿;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可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标准牙片可以显示患牙牙体、根尖周、牙周的情况。
曲面体层片对于病灶牙的定位很有帮助,并对颌骨骨髓炎病变范围、破坏程度或形成死骨的部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CT和MRI检查:脓腔在增强CT上显示为环状增强影像,而脓腔内部则显示为密度较低区域。
与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成像较快且辐射剂量更小,也可用于感染的检查。
但锥形束CT对骨和牙齿等高密度组织显像较好,而对于软组织感染性病变的显像较差。
MRI检查可对深部脓肿进行较好的诊断,但其对骨骼和牙齿等结构的显示不如螺旋CT。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脓肿,但适用于较为浅表的脓肿。
此外,超声还可以引导脓肿穿刺或切开引流手术。
2.实验室检查在炎症的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
在重度感染或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增加,但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研究
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研究发表时间:2014-08-06T16:25:56.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刘方怡[导读] 两组患者首先采用了广谱抗生素、全身支持疗法、脓肿切开引流进行治疗刘方怡(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 410219)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8例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广谱抗生素、全身支持疗法、脓肿切开引流以及清除病灶治疗,而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又采用了自拟中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能比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中图分类号】R7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062-02 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属于临床口腔医学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类病情的进展速度比较快,如果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或者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引起弥散性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并通过血管神经进行扩散,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纵隔脓肿等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患者死亡[1]。
因此采取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才能更好的治疗该类疾病,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用了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8例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检查之后均符合国家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指标。
随机将其分为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3-65岁,平均年龄为45.7岁,患病时间最短为4天,最长35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29T15:52:10.4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作者:杨君华
[导读]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类的常见病,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症状为痛、热、中、红以及功能障碍。
杨君华云南省施甸县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200
摘要:目的:本次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以此来提高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水平,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并已经得到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50例,对所选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患者细菌培养的结果、感染源和感染的部位以及治疗的方式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结果:5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以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最多分别占总感染部位的22%、32%,且感染源主要以牙源感染为主,共29例占58%,对症治疗后,50例患者中,治愈为47例,好转2例,出现1例并发败血症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总有效率为98%。
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时要综合多种诊断方式,准确快速的作出诊断,给予患者控制感染、对症、有效的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处理,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口腔;治疗;诊断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类的常见病,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症状为痛、热、中、红以及功能障碍,且感染的出现、发展及预后具有特殊性。
当细菌在口腔颌面部聚集滋生、繁衍侵袭,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生感染现象[1]。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进行诊断,主要是通过患者发病的原因和临床上的表现来完成,如果诊断和治疗及时得当的,则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次就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的治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并已经得到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50例,在所有患者中有30例为男性,有20例为女性,其年龄最小的为12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为年龄37.98岁,病程最短的为7天,最长为30天,平均病程为17.21天。
所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且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治疗上可以相互比较。
1.2 方法
1.2.1诊断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临床症状以及发病的部位,通过对解剖知识的有关结合,对患者进行生化功能和血液常规的检测,穿刺法和对脓药细菌进行培养来实验加药的敏感性,并以此来辅助相关的诊断,为了使诊断的准确性得以保障,还要进行CT、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MRI辅助诊断。
1.2.2治疗的方法。
对患者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互结合的方法。
局部治疗:避免炎症部位过多运动,保证患处的清洁并禁止挤压,此外,还要避免局部的热敷,减少不良刺激,预防感染扩散。
必要时使用中草药对炎症部位进行处理,在炎症化脓并形成了脓肿时,要对患处切开进行引流,严重时可以利用多普勒超声、MRI以及CT对手术进行辅助,采取换药冲洗等常规性的处理,保障引流的畅通,在炎症被有效控制后对病灶及时清除。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价。
显效:患者经诊断治疗后已痊愈;有效:患者治疗后感染情况有所减缓;无效:患者诊断与治疗后感染情况无变化或加重感染。
对患者治疗满意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
满意:对诊断与治疗的结果感到满意术;一般满意:对诊断的方法满意,但对治疗的结果不满意;不满意:对诊断的方法和结果都不满。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SPSS20.0软件的采用,对患者的诊断情况与治疗情况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并使t值带入到计量的资料中,当P<0.05时,统计的相关方法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2 结果
2.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和部位。
本次研究的患者期感染的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肾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以及医源性感染,占总感染分别为58%(29/50)、20%(10/50)、16%(8/50)、6%(3/50)。
感染部位主要以咽旁间隙10例(占20%)、嚼肌间隙11例(占22%)、眶下间隙10(占20%)以及颌下间隙19例(占38%)为主,且以上数据的对比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详见表1与表2.
3、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面部疾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继发性,患者出现严重的炎症其主要反应为白细胞增高、寒颤、全身不适以及高热等中毒症状,若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很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2]。
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理因素主要由医源性感染、外伤性感染、腺源形感染以及牙源性感染,主要以牙源性的感染为主要感染因素,且牙源性的感染容易对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波及造成感染,导致淋巴结炎,感染源穿破细胞被膜不断向组织附近扩散最终导致间隙感染[3]。
对治疗的效果进行相关讨论。
对本次5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后,痊愈的患者有47例,有所好转的有2例,总有效率为98%。
此外,出现1例并发症的患者,经给予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和对症处理后已痊愈。
在感染源中,主要以牙源感染为主,有29例患者,占总感染的58%;在感染的部位中,以眶下间隙与颌下间隙为主,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16例,分别占总比例的22%、32%。
由此可知,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要依照发病的主要因素以及临床的表现症状及早作出正确的判断,此外,病情的快速进展会使炎症加重,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率,对患者的病理状况进行综合性的处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银徐.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14,(22):68-69.
[2]李佳玮.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3):225-228.
[3]徐金标,孙鑫,魏军水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832-1834.
作者简介:杨君华(1977年3月-),云南施甸人,汉族,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专业(综合门诊)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