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民族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优秀论着——读《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包括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社会语言学在解释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方面的作用。

2. 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语言变体、语言政策、语言社会化、语言认同等多个方面,而研究方法则涵盖了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

3. 主要研究成果,接着,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些经典的理论模型、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等方面。

4. 存在问题和展望,最后,我们可以讨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展望,包括当前研究中的争议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以上全面的回答,可以对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论阿昌语的继承和保护

论阿昌语的继承和保护

族语 。 但对年轻一代来说 , 他们 已经基本无法用阿 昌语进行交
流了。更严重 的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阿 昌语正在慢慢地被人
们所 遗忘 。近年来 , 一些阿昌族学者意识到了本 民族语言文化
所面临的危机 ,正在努力抢救和维护 ,但毕竟他们 的努 力有
限, 效果并不理想 。
区 自称 为“ 家撒 ” 、 “ 蒙撒 掸” 、 “ 衬撒 ” , 梁河 地 区则 自称 为“ 汉
关键 词 : 阿 昌语 ; 保 护; 消 失 中 图分 类 号 : H2 6 2 . 1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0 5 — 0 0 6 2 — 0 3


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人开始更多地使用汉语 , 这种 『 青 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 老一辈阿 昌族人之间进行交流时 ,他们仍会使用 自己的本民
作者简介 : 张德敬( 1 9 8 3 一 ) , 男, 河南南阳人 , 讲 师, 硕 士, 主要从事外 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方向研 究
2 0 1 3年第 5期
张德敬 : 论 阿昌语 的继承和保护
6 3
值得我们借鉴 。从 1 9 7 0年代开始 , 在各种移 民群体压力下 , 澳
古老的开辟神话和神族争战神话 ,反 映了阿 昌族原始 的宗教 信仰和艰难的发展历程 , 族人称之为本 民族 的历史歌 , 对 了解 阿 昌族在原始社会 的生产生活 、社会 发展及原始观念 等具有 重要价值 。对此类文学作品进行整理 , 并在 民间进 行讲述 , 传 播, 或者表 演 , 将会激起人 们对民族历史 的兴趣 , 增 强本 民族 的历史 自豪感 , 对传播 民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民间文学概论》考试真题1-6【附答案】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民间文学概论》考试真题1-6【附答案】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民间文学概论》考试真题1【附答案】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在艺术上,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1分)A:特指的B:泛指的C:固定的D:指定的2、中国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出现在()(1分)A:前秦时代B:两汉时代C:三国时代D:唐宋时代3、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集体性的关系是()(1分)A:传承性等于集体性B:传承性受集体性制约C:集体性受传承性制约D:集体性不利于传承性的形成4、原始人解释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是()(1分)A:人类起源神话B:宇宙起源神话C:洪水再生神话D:文化文明神话5、被称作是汉籍中最著名的“古今语怪之祖”的是()(1分)A:《淮南子》B:《抱朴子》C:《左传》D:《山海经》6、南朝乐府民歌共四百多首,主要保存在()(1分)A:《乐府诗集》B:《诗经》C:《乐府诗集·清商曲辞》D:《楚辞》7、“王大姐头戴两朵花(美)”,这个谜语类型是()(1分)A:字迷B:事谜C:物谜D:动作迷8、《尚书·无逸》对民间谚语的解释是()(1分)A:“谚,俗所传言也”B:“谚,俗语也”C:“谚,俗言也”D:“俚语曰谚”9、有较强的喜剧、幽默意味,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现象的是()(1分) A:民间传说B:民间小戏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10、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结构上富于变化,以上下两节句式来表现的格律体民歌是()(1分)A:信天游B:花儿C:四句头D:爬山调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1、民间传说的特征有()(2分)A:可信性的内容B:传奇性的情节C:箭垛式人物形象D:意境优美生动E: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12、民间小戏的系统主要包括()(2分)A:花灯戏系统B:花鼓戏系统C:采茶戏系统D:秧歌戏系统E:道情戏系统13、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代表性歌圩活动有()(2分)A:瑶族的“盘王节”B:布依族的“月亮歌”C:京族的“唱哼节”D: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E:彝族的“跳弓节”14、民间文学传承人在表演过程中的时间特点有()(2分)A:具有表现场景的自然属性B:在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C:同时也是文化时间、社会时间、历史时间D:与空间紧密联系E: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15、迁徙史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2分)A:以民间各民族的世系谱牒为时间线索B:以沿途迁居为空间线索C:以迁徙原因、活动为叙述内容D:展现各民族或各支系的族群命运E:与部族、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关联三、判断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6、提出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巧”的是朱自清.(2分)A:正确B:错误17、19世纪编写而成的展现芬兰人民生活风尚画卷的史诗是《卡勒瓦拉》.(2分) A:正确B:错误18、能讲一千余则故事,蜚声辽河两岸的辽宁籍民间故事传承人是谭振山.(2分) A:正确B:错误19、我们今天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罗摩衍那》.(2分)A:正确B:错误20、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轻便性的特点.(2分)A:正确B:错误四、文字题(共12题,共70分)21、仙话(4分)22、田野作业(4分)23、表演情境(4分)24、民间小戏(4分)25、民间寓言(4分)26、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有哪些?(5分)27、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民间文学有哪些影响?(5分)28、人物传说的特点有哪些?(5分)29、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30、神话的文化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31、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哪里?(10分)32、什么是歌谣?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民间歌谣的特征.(10分)1601-广东省-民间文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考点】艺术特征答案:B解析: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之一,即是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2、【主考点】民间笑话【副考点1】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副考点2】民间故事的界定答案:C解析:《笑林》出现在三国时代.三国魏邯郸淳撰.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3、【考点】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答案:B解析: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广大民众的艺术趣味.4、【考点】宇宙起源神话答案:B解析: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5、【考点】第一节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答案:D解析:从古籍记载来看,以汉籍中最著名的“古今语怪之祖”——《山海经》为例,书中不仅提到许多不同的国民和族名,而且介绍了大量各地不同的神灵形象与祭祀方式,且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神话系统.6、【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答案:C解析:今天所能见到的南朝乐府民歌共四百多首,全部录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其中绝大多数归入“清商曲辞”.7、【考点】字谜答案:A解析:字谜是指谜底是“字”的谜语.文人字谜带有一定学究气,民间字谜多为常用字,谜面语言平白通俗.如:王大姐头带两朵花(美);一点一横长,一飘到南洋;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廟).8、【考点】民间谚语的界定答案:D解析: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9、【考点】民间笑话答案:C解析: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我国民间笑话的主要类型:揭露与嘲讽笑话、讽刺与幽默笑话.10、【考点】花儿答案:B解析: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结构上富于变化,以上下两节句式来表现的格律体民歌.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1、【主考点】可信性的内容【副考点1】传奇性的情节【副考点2】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答案:ABCE解析: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2.传奇性的情节.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12、【考点】民间小戏的系统答案:ABCDE解析:民间小戏根据其流传情况和传统称谓分为六个系统:(1)花灯戏系统.(2)花鼓戏系统.(3)采茶戏系统.(4)秧歌戏系统.(5)道情戏系统.(6)道具戏系统.13、【考点】民间歌谣的传承答案:ACDE解析: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代表性歌圩活动有瑶族的“盘王节”、京族的“唱哼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彝族的“跳弓节”.14、【考点】时间答案:BCDE解析: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首先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其次,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虽然是自然时间,同时也是文化时间、社会时间、历史时间.不同文类、不同类型或主题的故事、歌谣,有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表演时间,表演者和听众都会自觉的沿袭传统形成的习惯,否则便是不合时宜.甚至有时有可能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的产生影响.15、【考点】中国史诗的多样性答案:ABCD解析:迁徙史诗: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描绘各民族迁徙业绩的壮阔画卷.以西南彝语支民族的迁徙史诗而言,其主要特征是以各民族的世系谱牒为时间线索,以迁徙辗转的路线、沿途的迁居地为空间线索,以迁徙原因、迁徙活动、迁徙结果为叙述内容.三、判断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6、【考点】民间谜语的特色答案:选项B.提出谜语“体物入微,情思奇巧”的是周作人.17、【考点】芬兰史诗《卡勒瓦拉》答案:选项A.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具有鲜明的名族色彩和艺术特点,是19世纪编写而成的展现芬兰人民生活风尚画卷的史诗.18、【考点】传承特征答案:选项A.能讲一千余则故事,蜚声辽河两岸的辽宁籍民间故事传承人是谭振山.19、【主考点】巴比伦史诗【副考点】印度史诗答案:选项B.《吉尔伽美什》.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古老的一部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的汇集.20、【考点】民间说唱的特点答案:选项A.民间说唱的特点:(1)叙述性强,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2)轻便性,演唱简便、灵活.(3)通俗性,语言朴素易懂.四、文字题(共12题,共70分)21、【考点】第三节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答案:(1)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种类,以叙述神仙活动为中心内容.(2)内容较为复杂,既含有出世隐逸的消极思想,又包含积极进取精神,艺术表现手法奇特,想象别致.22、【考点】第一节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答案:(1)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一种可操作性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2)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23、【考点】表演情境答案:(1)即民间文学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具体情景.(2)表演情境的理想状态是由惯常的表演者,在惯常的时间地点,以惯常的表演方式,为惯常的观众表演.24、【考点】民间小戏的概念与特征答案:(1)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2)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25、【考点】民间寓言答案:(1)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2)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26、【考点】民间抒情长诗答案:(1)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了抒情.(2)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3)一般结构比较松散.27、【考点】变异性的形成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答案:(1)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获得充沛的生命力.(2)由于遗忘和误传使作品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28、【考点】人物传说答案:(1)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2)包含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民众普遍的价值判断.(3)融会讲述人的个人情感.29、【考点】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答案:(1)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2)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3)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30、【考点】文化史价值答案:(1)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2)神话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3)神话作为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生命、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的叩问和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人类的类本质的独特方式.(4)还体现在对人类文化史上各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深刻影响.(5)还体现在它的现实意义方面,体现为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维护上.31、【考点】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答案:(1)首先体现在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2)口语化的民间文学自由述说,不拘一格,而书面的民间文学往往用语规范,因而不自觉地改变了民间文学的语体特征.(3)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4)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5)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歪曲.32、【主考点】歌谣的界定【副考点】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答案:(1)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组成.(2)情真意切,袒露心声.(3)格调优美,形式多样.(4)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民间文学概论》考试真题1【附答案】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18世纪,创立神话哲学并运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神话的是()(1分)A:马林诺夫斯基B:维柯C:汤姆斯D:丁乃通2、我们今天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诗是()(1分)A:芬兰的《卡勒瓦拉》B:法国的《罗兰之歌》C:古希腊的《伊利亚特》D: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3、壮族的抒情长诗《嘹歌》产生于()(1分)A:神话B:民歌C:传说D:歌圩4、在公元2世纪的三国时代出现的中国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是()(1分)A:《诗经》B:《山海经》C:《中国民歌》D:《笑林》5、民间文艺发挥教育功能的途径往往是()(1分)A:情景烘托,声情并茂B:以歌传言,以歌育子C:铺陈夸张,情感宣泄D:追求娱乐,形式多样6、上下两节对称,结尾上双字尾与三字尾相间,形成单双交错奇偶相间的表达形式的民间歌谣是()(1分)A:洮岷花儿B:信天游C:河湟花儿D:爬山调7、最早提出“Folklore(民俗)”这一学科名词的是()(1分)A:阿尔奈B:阿尔伯特·贝茨·洛德C:汤姆斯D:理查德·鲍曼8、汉族古代最典型的人类起源神话是()(1分)A:女娲黄土造人B:夸父追日C:创世纪D:后羿射日9、中国文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共有()(1分) A:189位B:166位C:146位D:119位10、狄仁杰的传说属于()(1分)A:农民起义英雄的传说B:文人的传说C:清官的传说D:宗教人物的传说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1、神话的文学审美价值体现在()(2分)A:是文学的源头之一B: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C:对后世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永久启示D: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E: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12、比较研究对民间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2分)A: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性质和特点B:更好地揭示相关文化事象的不同特点C:有利于开展跨国、跨民族、跨学科的研究D: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E:找出不同国家民族间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13、民间说唱的特点有()(2分)A:叙述性强B:通过第一人称的身份讲故事C:叙述体的口头文学D:演唱简便、灵活E:作品短小精悍,演员少14、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东部丘陵地区发现的创世史诗群有()(2分)A:纳西族的《创世纪》B:彝族的《梅葛》C:阿昌族的《帕米麻与遮米麻》D:壮族的《布洛陀》E:苗族的《苗族古歌》15、目前为止,花鼓戏的代表曲目有()(2分)A: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B:湖北花鼓戏《卖棉纱》C: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D:陕西花鼓戏《送樱桃》E:皖南花鼓戏《绣荷包》三、判断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6、堪称“印度古代故事大全”的是《故事海》.(2分)A:正确B:错误17、被称为中国神话学的第一篇文章是1903年蒋观云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2分)A:正确B:错误18、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幻想故事约占一半.(2分)A:正确B:错误19、一般而言,谚语不可以单独成句使用.(2分)A:正确B:错误20、民间传说中提及的事物往往是虚构的.(2分)A:正确B:错误四、文字题(共12题,共70分)21、“AT分类法”(4分)22、相声(4分)23、民间谚语(4分)24、“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4分)25、箭垛式人物形象(4分)26、简述民间说唱的源流.(5分)27、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28、民间文学研究评论的写作要求有哪些?(5分)29、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上的特征有哪些?(5分)30、为什么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0分)31、什么是表演情境?民间文学传承人表演情境的理想状态是什么?(10分)32、阐述文化人类学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与价值.(10分)1607-广东省-民间文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考点】神话研究概况答案:B解析:18世纪,创立神话哲学并运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神话的是维柯.2、【考点】巴比伦史诗答案:D解析: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古老的一部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的汇集.3、【考点】生活抒情长诗答案:D解析:壮族的抒情长诗《嘹歌》长达一万六千多行,从头至尾采用男女一问一答的形式.嘹歌产生于歌圩.4、【考点】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答案:D解析:在公元2世纪的三国时代出现的中国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是《笑林》5、【考点】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答案:B解析:民间文艺发挥教育功能的途径往往是以歌传言,以歌育子6、【考点】花儿答案:C解析:上下两节对称,结尾上双字尾与三字尾相间,形成单双交错奇偶相间的表达形式的民间歌谣是河湟花儿7、【考点】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答案:C解析:英国学者汤姆斯最早提出“Folklore(民俗)”这一学科名词.8、【考点】人类起源神话答案:A解析:汉族古代最典型的人类起源神话是女娲黄土造人 ,故选A.9、【考点】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答案:B解析:中国文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共有166位.10、【考点】人物传说答案:C解析:我国的人物传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帝王将相的传说.二是民族英雄的传说.三是清官的传说.四是农民起义英雄的传说.五是近代革命领袖的传说.六是文人的传说.七是工匠的传说.八是神医的传说.九是宗教人物的传说.狄仁杰的传说属于清官的传说.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1、【考点】文学审美价值答案:ABCE解析:神话的文学审美价值体现在: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 而且对后世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永久启示, 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12、【考点】比较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答案:ABCDE解析:比较研究能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他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13、【考点】民间说唱的特点答案:ACDE解析:特点(1)叙述性强,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民间说唱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2)轻便性,演唱简便、灵活. 表现在说唱的作品短小精悍,演员少.(3)通俗性,语言朴素易懂.14、【考点】第一节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答案:ABCDE解析: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东部丘陵地区发现的创世史诗群有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昌族的《帕米麻与遮米麻》、壮族的《布洛陀》、苗族的《苗族古歌》,故选ABCDE.15、【考点】民间小戏的系统答案:ABC解析:花鼓戏系统.代表性剧目有湖南《刘海砍樵》,湖北《卖棉纱》、《绣荷包》,皖南《凤阳花鼓》.三、判断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6、【考点】和《佛本生故事》答案:选项A.《故事海》、《五卷书》和《佛本生故事》是印度最著名的三部故事集.《故事海》堪称“印度古代故事大全“.17、【考点】神话研究概况答案:选项A.1903年,清末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成为中国第一篇神话学论文.18、【考点】幻想故事答案:选项A.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幻想故事约占一半.19、【考点】民间谚语的界定答案:选项B.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所以可以单独成句使用.20、【考点】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答案:选项B.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四、文字题(共12题,共70分)21、【考点】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答案:(1)“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2)阿尔奈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洁文字写出梗概提要,并根据一定原则进行分类编排,后人称为“AT分类法”.22、【考点】相声的定义和源流答案:相声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的具有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其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23、【考点】民间谚语的界定答案: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24、【考点】第二节史诗文本和史诗演唱答案:(1)美国史学家约翰·迈尔斯·弗里和芬兰民俗学者劳里·航柯等将史诗文本的来源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口头文本、来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和以传统为导向的口头文本.(2)“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25、【考点】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答案:(1)是民间传说中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2)民间传说塑造人物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26、【考点】民间说唱的源流答案:(1)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是民间说唱的最早萌芽.(2)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变文”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3)说唱艺术到宋代进入繁荣期,在“勾栏”和“瓦舍”等场所说唱艺术十分活跃.(4)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说唱以其短小灵活、深刻有趣等特色吸引广大观众.(5)新时期后,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民间说唱开始走向世界.27、【主考点】缘事而发的原生性【副考点1】天籁之音的率真性【副考点2】多元交融的复合性答案:(1)缘事而发的原生性.(2)天籁之音的率真性.(3)多元交融的复合性.28、【主考点】材料的搜集和参考书的利用【副考点1】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副考点2】培养优良学风答案:(1)要从古今中外文献中细心搜集材料,广泛利用各种类型的工具书与参考书.(2)占用相关材料后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中引申出科学结论.(3)培养优良学风.29、【主考点】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副考点1】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副考点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答案:(1)歌颂反抗斗争,指写爱情悲剧.(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30、【考点】第一节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答案:(1)民间文学必须使用国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2)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民间资料,使民间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上.(3)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相关的各种社会背景,进一步提高对民间文学的审美鉴赏力.(4)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使参与者采录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抢教某些濒临失传的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5)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可以进一步深化或扩展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民间文学知识,增强对民间文学的实际感受力,为今后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1、【考点】表演情境答案:(1)即民间文学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具体情景.民间文学传承人表演情境的理想状态是由惯常的表演者,在惯常的时间地点,以惯常的表演方式,为惯常的观众表演.(2)这种理想的表演情境即所谓的“自然语境”,不为非惯常因素所干扰.(3)表演情境既具有即时性,也具有惯常性.(4)即时性表明传承人的每一次表演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表演事件,是人际互动的特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5)惯常性表明在一个社区文化体系的表演语境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表演体系.32、【考点】文化人类学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答案:(1)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它试图根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分支,分别研究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2)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传入我国,并影响了我国用现代人文科学方法研究神话、民俗的一代学人,如茅盾.(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民间口头文学研究中古有重要地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神话和故事,并将西方文化人类学融会贯通,开始呈现出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特色.(4)文化人类学的各种学派有关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的原理,虽然有许多歧异,但从人类文化发展演进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人类文化、民族文化要素,并尊重不同文化形态的价值,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5)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坚持“田野调查”方法,特别适合于民间。

从阿昌语的濒危现象看少数民族语言安全问题

从阿昌语的濒危现象看少数民族语言安全问题

从阿昌语的濒危现象看少数民族语言安全问题张瑜(民族文化学院少语专业)12010072012在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语言使用人口以及通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世界上众多语言出现了濒危的迹象。

那些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正在面临着被强势语言所替代的威胁,而作为多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某些人类语言正在加速走向濒危与消亡。

语言的濒危已成为现当代社会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

而语言安全问题则是语言濒危现象在人们认识与意识上的体现,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语言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和梁河、盈江等县,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陇川县的户撒乡与梁河县的蘘宋乡、九保乡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阿昌族自治乡,也是国内阿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阿昌族的聚居地多为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这里除了阿昌族外,还有汉、傣、景颇、傈僳、德昂等民族。

长期以来,阿昌族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往,关系密切。

阿昌族特别善于吸纳各民族文化,在于其他民族长期交往中,不仅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阿昌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中的一个独立语言,与缅语、载瓦语最为接近。

阿昌语没有文字,历来使用汉文,分为陇川、梁河、潞西三个方言。

三个方言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

陇川方言分布在陇川县户撤乡一带;梁河方言分布在梁河县蘘宋乡、九保乡一带;潞西方言分布在潞西县江东乡一带。

少量散居在保山地区腾冲、龙陵两县的阿昌族,讲的话也属潞西方言。

潞西方言和陇川方言的使用功能相对稳定,语言转用现象不突出,“阿昌语-汉语”双语人占绝大多数。

而梁河方言的使用功能则成明显下降态势,语言转用现象突出,汉语单语人比例较大。

与潞西、陇川方言的情况不同,梁河阿昌语的使用情况相对复杂一些。

从地域上来看,梁河县除蘘宋乡、九保乡、芒东乡等所辖的部分村寨保存阿昌语较好外,许多阿昌族村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转用现象,有些村寨甚至已经完全转用汉语,汉语单语人的数量较大。

保山阿昌族语言接触现状及保护研究

保山阿昌族语言接触现状及保护研究

影 响, 近年来 由于受我 国主体民族——汉族 的影响 , 阿昌语中部分基本词汇 已转用汉语 , 如: 表自 然 现 象 的词 : 星星 、 闪电 、 霜、 露水 ; 表 示 生 活类 的词 : 金子、 银子 、 铜、 铁、 箱子 ; 表 示 动植 物 名 称 :
象、 熊、 狐狸 、 松树 、 白菜 、 青菜 、 辣椒 ; 表示动作行 为 : 埋、 跑、 劈( 柴) 、 烤( 火) 、 沉; 表示性质状态 : 厚、 轻、 肿、 软、 苦;
文 献 中 曾称 “ 娥 昌” 、 “ 莪 昌” 等。 阿 昌族 以 阿昌语 为交 流工具 , 有 口头语 言但 无 文字 。 阿 昌语 属汉 藏 语 系藏 缅语 族 , 与载 瓦语较 为接 近 , 分 为 三个方 言 : 日常 陇川方 言 、 梁河 方言 、 潞西 方言 。 方言 之 间 差别较 大 , 相互通 话 有一定 困难 。
几 乎都 是汉 语 单语 人 。
《 二) 部 分基 本词 汇 已转 用汉 语
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 中最常用 的词汇 , 但随着一些事物变得越来越罕见 , 在阿昌语中的使用 频 率 降低 , 这些 词 汇也 逐渐 转 为汉语 。保 山阿 昌族早 期 主要 与傣族 接 触较 多 , 阿 昌语 深受 傣 语 的
阿昌族是保山市境 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 , 约1 3 世纪初就迁徙定居于保 山市境 内, 现主
要分布在腾冲县新华乡梅子坪 、 新山、 中心等 自然村 , 人 口约三千多人 , 其余分布在龙陵县河头乡
芒麦村 的芒旦、 下寨、 大田坡等村寨。 保山阿昌族多居住在半 山或半坝 区, 腾冲县阿昌族大部分与 汉、 傣 同寨 杂居 , 龙 陵 县阿 昌族则 相对 较为 集 中 , 呈 大杂居 小 聚居 的分布 状况 。 阿 昌族 的传 统节 日 是 阿露窝罗节 , 法定节 日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 日, 节日 期间人们穿上传统服饰 , 举行隆重的庆 祝活动, 尽 情歌舞 。 近年来 由于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 阿 昌族 在服 饰 、 婚恋 、 建筑 、 节 庆活 动等 方面深 受 汉文化的影响 , 这种影响也渗人到语言中使阿昌族的语言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变化。

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及对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为个案

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及对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为个案
21 0 0年 5月
第 4 卷第 3 2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云南师 范 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 y,2 1 00
Vo. 2No 3 14 .
阿 昌族 口传 文 学传 承 发展 的 危 机及 对 策
— —
以梁河阿 昌族地 区“ 活袍调” 为个案
张 蕾梅
( 德宏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 系, 云南 潞西 68 0 ) 7 4 0
发展 , 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 强势文 化冲击和大众文化思想渗透 , 昌族传统的社会 阿 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口传文学赖以 生存 的环境也 受 到一 定 程 度 的影 响 , 因而 面 临衰 退、 萎缩 甚至 濒危 的 困境 。
本 文 以德 宏州 梁河县 阿 昌族 地 区的“ 袍调 ” 活
[ 摘
要] 口传文学是阿 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记忆历史 、 传承 文明 、 塑造 民族 精神等
方 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进入 2 世纪 , 1 由于现代文 明、 大众 文化 思潮 的影 响, 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 巨大改变 , 正面临着传 承发展 的危机 。以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 区的“ 活袍调” 个案为 田野调查 , 表明 因
究” 成果 , 目编号 为 0036 。 项 9 02
[ 作者简介] 张蕾梅(9O , 云南龙陵县人, 17一)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民族 民间文
学。

儿8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 卷 2
古朴 庄重 。
“ 无字 经” 。然而 曾几何 时 , 新 时期 经 济 飞速 发 在 展 , 种文化 喧 闹纷陈 的时代足 音里 ,活袍调 ” 各 “ 的 诵 唱声 却 日渐黯淡 下来 , 至几 近 消失 。2 0 甚 0 9年

实行类似的激励政策,才能长久保障在边疆偏远地区的基层学...

实行类似的激励政策,才能长久保障在边疆偏远地区的基层学...

实行类似的激励政策,才能长久保障在边疆偏远地区的基层学校能够有真正优秀的教师。

这不仅仅是从根本上改善边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办法,也是改善偏远汉族地区基层学校教育质量的办法。

我们必须为下一代负责,要让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下一代”都“不输在起跑线上”。

五、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应跳出传统思维定式西藏、新疆的发展需要以本地资源、经济结构、市场规模等现实条件为基础,有些现代产业并不适宜在这些地区全面发展。

因此,一些西藏、新疆学生在内地大学所学专业很可能在自己家乡没有“用武之地”。

如果回到西藏、新疆后改行,这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培养他们的内地学习资源来说,都是极大的浪费,而且会降低后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藏族、维吾尔族学生在大学的专业选择仅仅限定在那些西藏、新疆较易就业的有限专业,因为这样会造成藏族、维吾尔族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完整,不利于全面提升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利于培养在各现代知识领域中的少数民族高端人才,也无法真正提高各少数民族在中国社会中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话语权。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个思路就是我们的思维需要跳出“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应当返回家乡所在地区就业”这个僵化的定式,允许和鼓励那些所学专业在家乡地区没有需求或需求很少的藏族、维吾尔族毕业生在那些有人才需求的内地单位和企业就业。

这些毕业后留在内地城市就业的藏族、维吾尔族大学生、研究生将会改变所在城市当地民众对藏族、维吾尔族就业能力所持的偏见,也有利于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拉近各族之间的感情距离,逐步消除文化隔阂。

这些在内地安家就业的少数民族青年将会在今后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发挥特殊的积极作用,逐步改变各族民众对地域认同的观念意识。

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华民族居住格局长远变迁的高度来看待“内地办学”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问题。

“建设家乡”的概念不应当仅仅限定为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13亿中国人共有的家园,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广东这些科技经济发达地区也是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全体中华儿女可以一展才华、充分发展的广阔天地。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阿旺丹德尔(Awang Dandil)作为当代语言学界的重要学者,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不仅在语言学领域,而且对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其理论的实质及其在现代语言学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未来应用前景。

二、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其对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关系的理解上。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民族认同的标志。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不能仅仅从语言的层面出发,还需要关注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在阿旺丹德尔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多维度语言观”。

这种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多元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多元性体现在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多样形式上;历史性则关注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渊源;动态性则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和变化。

这种多维度语言观不仅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的新视角。

三、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到各个民族地区,收集语言样本、记录方言、了解语言使用情况等,为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比不同语言、方言之间的异同,揭示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此外,阿旺丹德尔还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等。

这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也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四、阿旺丹德尔理论的实质及其在现代语言学发展中的作用阿旺丹德尔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质在于其强调了语言的多元性、历史性和动态性,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不仅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语言的新视角。

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中,阿旺丹德尔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阿旺丹德尔的理论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2024年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阿旺丹德尔(Awang Dandell)是一位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的研究涵盖了语言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语言结构、语言演变、语言教学等。

本文旨在探讨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围绕语言结构与功能展开。

他强调语言的结构性特征和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在理论构建上,阿旺丹德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结构规律和功能特性。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度分析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阿旺丹德尔关注音系、音韵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语音是语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词汇层面,他强调词汇的多样性、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在语法和语义层面,他注重语言的结构规则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以及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

三、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方法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阿旺丹德尔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他通过收集大量实际语言数据,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分析,以验证其理论假设。

比较研究是阿旺丹德尔在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关系时常用的方法,他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研究则是阿旺丹德尔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他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功能差异。

四、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在语言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他的理论框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他的实证研究方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持,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此外,他的比较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五、结论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阿旺丹德尔(Awang Dandell)是一位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者。

他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语言学学科本身有着重要的贡献,也对跨学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阿旺丹德尔语言学理论基础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理论基于以下几个核心观点: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多样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变化与演变。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反映。

在理论框架上,他注重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跨文化、跨地域和跨历史性质。

三、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法阿旺丹德尔的语言学研究以实证研究法为主,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观察、收集和数据分析,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他倡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的语料库建设、语言自动化处理等,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跨学科研究法阿旺丹德尔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通过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更全面地探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分析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可以借助心理学理论分析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人际交流的作用。

(三)历史与比较研究法阿旺丹德尔认为,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运用历史与比较研究法来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

他主张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来探讨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四、具体应用(一)语言多样性研究阿旺丹德尔的理论为语言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通过对不同语言群体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语言多样性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同时,他强调保护和传承地方语言的重要性,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多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在多语言教育方面,阿旺丹德尔的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倡导将多种语言纳入教育体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同时,他强调在多语言教育中尊重各语言的地位和价值,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方法是一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方式,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汉语方言的应用中,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 语言变异与社会变异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使用汉语方言的差异,探讨方言的变异与社会因素的关联。

例如,可以通过调查某个地区方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分析这些社会因素对方言使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方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解释。

2. 语言态度与社会认同: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方言使用者对自己方言的态度以及与方言使用相关的社会认同。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方言使用者对方言的态度、情感与认同感受,探讨方言与社会身份、社会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3. 语言变革与社会变迁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对方言使用者在不同年代的语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方言的变化和消失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联。

4. 语言联系与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不同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交际和互动方式,揭示方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方言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行为,研究方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身份、
社会角色等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可以揭示方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方言的语言现象。

它可以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方言使用与社会互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普什语的语言变迁机制是什么

普什语的语言变迁机制是什么

普什语的语言变迁机制是什么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普什语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特点的语言,其变迁机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普什语是阿富汗普什图族使用的语言,在阿富汗具有重要地位。

它的变迁首先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事物、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普什语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新的内容。

比如,在现代科技领域,电脑、互联网等概念进入普什图人的生活,普什语中就相应地出现了诸如“رټویپمک”(电脑)、“ټینرټنیا”(互联网)等新词汇。

政治因素在普什语的变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不同的政治统治时期,政府的语言政策会对普什语的地位和发展产生影响。

如果政府重视普什语,并在教育、行政等领域大力推广,那么普什语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反,如果政府对普什语不够重视,甚至打压,那么它的发展就可能受到阻碍。

例如,在某些时期,外来统治者可能会强制推行其他语言,导致普什语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但这也可能激发普什图人的语言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维护和传承自己的语言。

经济的发展也是普什语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外界的交流增多,普什语就会吸收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适应经济交流的需要。

比如,在贸易往来中,一些商业术语可能会被引入普什语。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促使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推动普什语在语法、书写等方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文化交流在普什语的变迁中同样不可忽视。

普什图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使得普什语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文化元素。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普什语的词汇,还可能影响到其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与波斯文化的交流,普什语中融入了一些波斯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

人口迁徙也是导致普什语变迁的一个因素。

当普什图人迁徙到其他地区,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他们的语言也会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的变化。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作者:王丽娟来源:《商业文化》2015年第06期本文以梁河县阿昌族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该地区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探究阿昌族传统文化中“活袍调”的生命力。

阿昌族/语言活力/活袍调/生命力一、活袍调基本情况“活袍”是阿昌语音译词,意思为经师。

“活袍”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中最高等级的祭师,主持送葬、祭祖、祭谷神、祭寨神、祭棒头鬼等较为重大的祭祀活动,他们能通人通神通鬼,只要有送葬、祭祖、祭谷神、祭寨神、祭棒头鬼等重大祭典,都必须请他到场。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活袍唱诵时专门用的乐调和声腔,称为“活袍调”。

“活袍调”大部分是用古阿昌语唱诵的,活袍不但熟悉阿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而且精通本民族语言阿昌语。

目前,活袍和活袍调现在主要存留在德宏梁河县的阿昌族聚居区,少量保留在芒市江东乡高埂田的几个阿昌族聚居村寨。

然而,随着梁河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阿昌族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活袍调所依托的语言物质载体——阿昌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阿昌族语言活力对活袍调的影响在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得以存在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活袍调的说者——活袍用阿昌语诵唱“活袍调”,二是活袍调的听者——阿昌族部分能听懂“活袍调”。

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他们都必须通晓阿昌语,阿昌族的语言活力反映着活袍调的生存状态。

然而,在语言调查中我们发现,梁河地区阿昌族语言活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活袍稀缺,“活袍调”代际传承中断。

梁河地区的活袍不仅是阿昌族的宗教首领,也是保存和传承本民族语言的能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梁河地区有十多位活袍,三十年过去,老活袍相继过世,正真掌握“活袍调”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梁河阿昌族地区,还能唱活袍调的只有曹连文(72岁,男,曩宋乡关璋村委会人)、曹明宽(72岁,男,九保乡勐科村委会人)、梁其美(71岁,男,曩宋乡关璋村委会人)、张恩富(55,男,九保乡横路村委会人)四位活袍,活袍调的传承人中断,再过二十年,活袍调由谁来诵唱。

保山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保山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保山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研究王丽【摘要】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少部分分布在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因其有语言无文字,阿昌语承载了其全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基于保山阿昌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等的了解,对下一步阿昌语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6【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保山;阿昌族;语言使用【作者】王丽【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是语言国情调查的一部分。

一个族群的语言生活描写可以展示其在家庭、村寨、学校等场合,面对不同对象的语言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活力、语言态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认识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本文以保山市腾冲县和龙陵县阿昌族为调查对象,就其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关于阿昌族研究的相关概况阿昌族是全国22 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7 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共有38070 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多数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曩宋三个阿昌族乡,部分居住在潞西市、盈江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还有少量阿昌族分布在腾冲县新华乡和龙陵县龙山镇。

在缅甸,阿昌族称迈达族,人口约4 万多,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汉文典籍中曾有“娥昌”、“萼昌”、“莪昌”、“阿昌”等读音相近的称谓[1]P2。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 个方言。

因阿昌族的以上分布特点,学者对聚居于德宏梁河、陇川等地的阿昌族在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服饰、语言使用等方面已有较深较广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在语言使用方面,上世纪50 至70年代,戴庆厦、崔志超两位专家经过系统调查,出版了《阿昌语简志》。

除此以外,现云南大学袁焱教授对陇川、梁河地区阿昌族语言使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语言运用与文化论文

语言运用与文化论文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不断扩大。

为了加强实力,亲属部落或邻近部落结成地域联盟,对立的阶级与国家逐步形成。

在这一长期过程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逐步发展成以地缘关系结合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就产生了。

同样地,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外化为物质、精神和行为方式的结果。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其中人类社会和民族是决定性因素,一切事物只有加上人类的自觉意识,才能涂上文化的色彩;文化则为人类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广义的民族文化定义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其中,物质方面的成果实质上就是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属的多种物品,以及制造这些物品的物品。

如食物、服装、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物、道路、桥梁、通讯设备、劳动工具等等。

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观念性的东西,通常以心理、观念、理论的形态存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心态、心理、观念、思想等。

如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宗教信仰等。

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

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属于中国文化与底蕴的例子,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2021陈原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及其贡献范文3

2021陈原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及其贡献范文3

2021陈原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及其贡献范文 摘要: 陈原先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开创者, 也是中国语言规划活动的领导者和理论研究的先行者。

陈原先生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学科建立了理论框架, 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确定了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 还在语言污染、语言灵物崇拜, 语言变异与规范, 新词新语研究, 词典编纂理论, 汉语汉字研究的定量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还把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探讨了先生的社会语言学学术思想来源, 先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

关键词: 陈原;社会语言学; 贡献; 分期; 影响; 一、引言 二十世纪的学术研究有两个明显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学科不断细化和精密化的方向, 另一个是多学科交叉整合的方向。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个方向的代表, 社会语言学是第二个方向的代表。

两者的研究, 共同推动了语言学研究。

由于社会语言学不仅仅研究语言, 还要研究使用语言的社会, 解决因语言使用出现的语言问题, 因此研究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 研究的难度更大。

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不仅需要对语言的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对使用语言的社会生活也需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 要做好社会语言学研究是有困难的。

陈原先生在长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语言知识, 具备了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优越条件, 在西方社会语言学出现以后, 他很快就能根据中国的国情, 独自开辟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天地, 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领航。

陈原先生从30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语运动。

同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

先生兴趣广泛,工作经历丰富, 涉猎方方面面, 自称“杂家”, 人称“多面手”。

发表的成果涉及教材、书评、游记 (人和书) 、出版文集、社会语言学、译着等。

先生自己觉得广泛的涉猎对于后来他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很有帮助 (《陈原语言学论着》第867页) 。

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

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

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2011年第4期第20卷No4.2011vo1.20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杨开浪(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芒市,678400)【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阿昌族口传文学,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陇川户撒的口传文学传承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在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探讨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机遇,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阿昌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关键词】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调查阿昌族是聚居于云南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勤劳善良的阿昌族人民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为代表的口传文学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阿昌人民,在中国民问文学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高度发展和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传播方式的变迁,尤其在以汉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形式的冲击和影响下.阿昌族的口传文学正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阿昌族主要聚居区陇川户撒的口传文学传承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在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探讨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机遇.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阿昌族民族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一,基本情况本调查小组于2010年10月18日至21日深入陇川户撒地区,采用随机问卷调查和人户走访的形式对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44份,有效问卷142份..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阿昌语言的掌握情况语言是口传文学的物质载体.少数民族语言是完成本民族身份文化认同的显着标志之一.阿昌语属汉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语支,与缅语,景颇族载瓦,浪速,茶山支语言比较接近,同属一个语支.阿昌族本身有语言无文字,因而阿昌语不仅是本民族间生活中交流的工具,又是传承和传授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托.在调查中,我们把阿昌语的掌握和流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查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选择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和"能够听懂也能简单会话"的人数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81.48%,而"完全不懂也不会使用"的仅占7%.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阿昌族的群众(包括中小学生)在家庭,族群中基本上依靠阿昌语进行交流会话,只有在和汉族或其他民族会话时才使用非阿昌语,体现出维护本民族语言传统的高度自觉性.作为一个民族自治乡,陇川户撒地区在保护和推广本民族语言方面工作可谓扎实,也为阿昌族口传文学的薪火相收稿日期:2011—05-25作者简介:杨开浪(1983一),云南梁河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传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二)阿昌族神话史诗的传承情况阿昌族最着名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堪称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整首诗长达1200余行,包括造天织地,人类起源,补天治水,斩妖除魔和重整天地五个部分.整部史诗气势恢宏,想象奇特,具有高度的审美和欣赏价值.曾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叙事型长诗在户撒阿昌族群众中并不普及.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4.0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故事内容全然不解,23.6%的被访者也仅了解其中部分片段,而全部了解这部史诗的几乎没有.这和本调查组在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所调查结果差异颇大.究其原因,《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是活袍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时唱诵的最主要的内容,《遮帕麻和遮米麻》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形式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般群众中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其次,和梁河县阿昌族民族因居住条件的封闭性与民族传统文化中诸多因素尤其是原始宗教信仰被完全保留下来不同,陇川户撒乡的阿昌族因为居住坝区,长期和傣族杂居,受傣文化影响较深,逐渐改为信小乘佛教,仅在宗教仪轨部分形式上还有少量原始宗教的残留.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遮帕麻和遮米麻》在德宏州境内陇川户撒和梁河地区群众接受程度方面会出现重要差别,显然,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对口传文学传承产生着重要而微妙的影响.(三)民问故事传说的传承情况在民间所有的叙事性口头创作中,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数量最多,流传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口头文学的各种社会价值,在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都体现得比较充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选取了阿昌族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早慨》,《莱赢和纳康》等作品以及和阿昌族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传说作为主要调查内容,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问卷调查,85.2%的人表示从未听说《早慨》,《莱赢和纳康》这两个故事.而仅有14.8%的人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阿昌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阿露节"(又称会街节),仅有25.9%的被调查者详细知道该节日的故事来历,对腊撒的班寺白兔;堕量旦堡堂丞状况的调查塔也仅有14.8%的受调查者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阿昌族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生动有趣且极富教育,启示意义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曾经给阿昌族人民带来丰富的精神营养,比如《老姑太》,通过对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老姑太的赞美传达出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家族和睦与丰收的企望;《亲妹子与晚妹子》反映出阿昌族重亲情,讲仁义的民族特质. 等等.但是这些民间的精神财富在现代文化的侵蚀冲击之下面临失传的危险.积极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已经迫在眉睫的任务(四)阿昌族民歌的传承情况情歌对唱曾经是阿昌族最具民族风情的口传文学形式之一,是阿昌族感情与才情的积淀.但这一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却似乎渐渐风光不再在本次调查中,有高达66.66%的受访者完全不会演唱阿昌族的民族歌曲,能熟练演唱并有对唱经验的仅占7.4%,而且年龄分布也集中于466O岁的中老年群体之中.在民歌的传承来源上,.受访者基本上是向平时玩伴和村中长辈来学习民歌.只有3.8%的受访者表示曾向学校老师学习演唱阿昌族歌曲,跟磁带唱片学习者为零.这也让我们注意到在出版业中民族音像制品数量稀少,质量不高的尴尬现状.阿昌族民歌形式多样,节奏感强,优美动听,特别是浇花节中男女青年的对歌更显缠绵婉转, 富有情趣.但在调查过程中,很少再见到原汁原味的阿昌民歌演唱,相反,即使在偏僻边远的山区农村,像一些风格明快,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菊花台》,《爱情买卖》,《隐形的翅膀》等在阿昌族青少年中非常普及.(五)学校教育在阿昌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本次调查中,学校教育在阿昌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学校语言教学的模式上,被调查者所在地区的中小学使用汉语教学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用汉语和阿昌语双语教学模式的仅占十分之一左右.而在"你就读的学校中是否开设阿昌族有关文化课程"调查中,92.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在学校是否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一项,选择"从不举办"的占51.8%,偶尔举办的占33.3%,经常举办的仅占55杨开浪: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3.7%.而在宣传推广阿昌族文化,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等问题上,受访者热情较高,有的建议教授阿昌舞蹈(33.3%),有的认为应该从教授阿昌语人手(18.5%),其它的被调查人则倾向于提倡阿昌服饰(18.5%).还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发挥学校固有优势.在学校中利用影视书籍等手段在学生中推广阿昌文化(29.6%).综合以上数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户撒地区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推广阿昌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的师资水平,由于懂阿昌语教师的缺乏,许多学校只能采用单一的汉语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以户撒户早小学和潘乐小学为例,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是阿昌族学生,但懂阿昌语的教师分别仅有2人(学历均为专科),显然无法承担在全校学生中推广传承阿昌文化的重任.同时.由于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户撒地区各学校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成效不是很明显,形式较单一.有的学校尽管给学生发放了一定数量的乡土教材,但在考试排名和升学的压力下, 往往采取让学生课外自学的方式,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成为"鸡肋".在学校中推广阿昌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思考与建议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阿昌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确认,并逐渐把阿昌族El传文学的保护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进一步加强自身民族品牌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但在汉文化的普及和浸染下.不同地区的阿昌族聚居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汉化倾向,阿昌包括口传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阿昌族口传文学在流通传播方面依然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阿昌族121传文学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使其在现代文化环境中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阿昌121传文学和民族文化,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依托地方高校和各地文化部门,对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收集,整理和研究.进一步扩大阿昌文化的影响力.由于56客观现实的原因.阿昌El传文学中许多作品正面临失传和湮没的危险.同时也有大批民间传说故事,富有民族韵味的民谣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各民族学者,专家及各级文化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发掘阿昌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整理,出版, 研究和宣传工作.使阿昌族口传文学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做好发展民族音像,影视制品的出版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阿昌族121传文学.在陇川户撒地区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电视,电话,VCD,DVD等日常家用电器普及率非常高.很多被调查者表示对反映本民族文化生活的书籍,影视作品非常期待.而且,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的现实也使相关音像影视作品的发行推广具有特殊的意义.但从市场调查的结果显示来看,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市面上仅有的部分与阿昌族有关的音像影视作品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多形式单一,制作粗糙,难以满足阿昌族群众精神文化的日常需求.因而应进一步加强阿昌族音像影视作品的出版工作, 如以电影电视的方式反映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邀请当地较有名望的活袍,稍干等民间艺人参与阿昌文化节目的录制等,借助现代传媒的优势进一步扩大阿昌文化的影响力.(三)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在阿昌口传文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青少年时期无疑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的最佳时期.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 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的最佳学习阶段.阿昌族聚居区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采用阿昌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适当增加和阿昌文化有关的课程,并纳入到一定的考核机制中去.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教授阿昌族舞蹈,教唱阿昌族歌曲.收看和阿昌族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声像资料.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对阿昌文化的兴趣,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扩大阿昌文化的影响力.(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少数民族政策和文化建设项目,资金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打造阿昌文化品牌.比如阿昌族最盛大的节日"阿露窝罗节"无论在知名度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无法和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相提并论.当地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应精心组织策划,进行包装和推广,吸引多方关注,将其打造为阿昌族的一张"文化名片".陇川户撒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仅仅依靠民间文化力量显然无法承担起振兴阿昌文化的全部重任.政府杨开浪:陇川户撒阿昌族12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应制定相应文化政策,鼓励阿昌文化传播和交流.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和当地民间艺人的力量,从整体上推动阿昌文化的不断发展.参考文献:[1]张蕾梅.阿昌族12传文学传承发展的危机及对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区"活袍调"为个案[I】.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3.[2】张蕾梅.现代传媒对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的作用和影响Ⅱ].学园,2010.2.f3】陇川县史志办编.户撒史话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4.『4】赵安贤唱,杨叶生译.遮帕麻和遮米麻1.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上接第53页)董庆保,邓莹辉.揭开"夸父逐日"神话的神秘面纱U】.学术探索,2003,(4):88.[8]冯英子."夸父逐日"并非神话——《山海经》新证Ⅱ].世纪,1994,(5):53.[9]【10]高海珑."夸父逐日"神话求原Ⅱ].长江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22.【11][12】【13】丁世忠.夸父逐日神话原型别解Ⅱ].思想战线,2002,(3):123,124,122.[14]董芬芬.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Ⅱ].甘肃社会科学,2006,(6):97.[15]【16】韩高年."夸父逐日"的仪式结构及其文化内涵U].西北民族研究,2006,(2):141,140.【17][18】赵章超.夸父逐日新说Ⅱ】.天府新论,2009,(2):148,147.[19]张燕.神话《夸父逐日》象征意义新探U].贵州教育学院,1998,(1):54.【20]张立新.关于"夸父逐日"的象征性解读U].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02.[21]程坤秀.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神话《夸父逐日》新解[『】.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0.[26][27】【32][33]黄泽,黄静华.神话学引论[M]海12:海南出版社,2008,5:20,21. [28]日本.大林太郎.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水.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46.[29][30][34】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1,13.[31】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fM1.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8.。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_赵蓉晖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_赵蓉晖

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赵蓉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03)摘要:社会语言学从诞生至今已近四十年,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促使它产生的三个重要原因。

目前,社会语言学研究正在全面展开,其内部可以区分出五个主要的分支: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学、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心理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

这些方向各有其侧重,最终合成为当今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历史发展;分支学科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3)01-0013-07/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0(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6, 1988:336)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考察。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确立至今只有不到40年的历史,但却因其独特的学科性质和极强的发展能力而备受关注。

目前,社会语言学已经和句法学、音系学、语义学等一起,成为许多大学语言学系的核心课程。

此外,它也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11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的确立以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

但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它的出现也是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考察语言问题需结合社会因素的思想在中西学术史中早已有之,但直到18、19世纪,语言的社会性质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论述开始出现在一些著名学者的文章、著作中。

德国学者洪堡特(H umboldt)关于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对社会语言学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他在5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6中指出:/实际上,语言总是只在社会中发展。

回到索绪尔_语言与言语_之再辨析_胡亚敏

回到索绪尔_语言与言语_之再辨析_胡亚敏

江西社会科学2013.6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胡亚敏闵建平由索绪尔的学生整理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经典叙事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本文立足于“语言和言语”这一核心问题,结合索绪尔版本学的成果和对《教程》的再解读,指出《教程》未能完整忠实地反映出索绪尔的理论,经典叙事学以《教程》为主要文本所接受的索绪尔思想存在误读,即对语言的偏重和对言语的忽视。

文章着重分析了这种接受的片面性及其带来的理论困境,最后强调回到索绪尔对于反思经典叙事学、认识和发展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版本学;语言和言语;经典叙事学[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6-0184-06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闵建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湖北武汉430079)20世纪60年代发轫于法国的经典叙事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历史主义的反对,到了80年代,“后结构主义者又不停地对其科学化的走向和权威性发起进攻。

于是,人们开始宣布叙事学已经寿终正寝”[1](P3)。

很多人因此改弦易辙,纷纷将目光转向各种新潮的叙事理论,鲜有人冷静下来对经典叙事学作深入反思,质疑经典叙事学对索绪尔理论的接受是否正确。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曾为经典叙事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这几乎成为叙事学研究的常识。

然而,黑格尔曾言:“所谓健全的常识并不是哲学———常常是很不健全的……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

”[2](P33)通过对《教程》的重新考察,我们发现,经典叙事学对索绪尔的认识与接受从一开始就存在片面性,这种误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经典叙事学今天所面临的指责和困境。

本文将围绕“语言和言语”这个核心问题,结合索绪尔版本学的成果,在《教程》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索绪尔理论再解读,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典叙事学的症结所在。

一、索绪尔版本学概说一直以来,人们对索绪尔和他开创的现代语言学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教程》这本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 年来 , 国内外 语 言 学 界 对 濒危 语 言 及 小 语 言的研 究 方 兴 未艾 , 但是 , 深入 细 致 , 统扎 实 的 系 专 著并 不多 见 。戴 庆 厦 先生 主编 的《 昌族 语 言 阿 使 用现 状及 其演 变 》以下 简称《 ( 演变 》一 书 , ) 以深 入 浅 出 的风 格 、 学 严 谨 的方 法 、 实 可 靠 的 数 科 翔 据 , 我们 提供 了一个 很好 的研 究小 语种 的范 例 。 为
大方 言 的分布 和使 用 , 以及 不 同年 龄段 阿 昌族 的
敏、 霞、 崔 赵燕 珍合 撰 , 戴庆 厦主 编, 分八 章 , 共
4 . T字 , 有 丰 富 的 附 录 和插 图 , 2 0 7S 配 于 0 8年 4
月 由商务 印 书 馆 出版 。该 书 从 微 观个 案 调 查 人 手 , 功地 勾勒 出 阿 昌族 语 言的历史 走 向。 成 阿 昌族分 布在 我 国西南 边疆 , 20 年 第五 据 00 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统计 , 口 3 左 右 。由于 阿 昌 人 万 族部 分人 口与其 他 民族 杂居 , 长期 受汉 族 、 族等 傣 民族 的影 响 , 特别 是 随 着 我 国 开发 建 设 重 心 的逐
微 观入 手 。 宏观着 眼
以下 的语 言 , 属 于 濒 危 语 言 , 都 人类 语 言 的 8 0
将 在本世 纪 消失 。我 国语 言 濒危 的形势 是否 也是 十 分严 峻?我 国阿 昌语 的使 用人 口远 不及 5万 , 这种 特小 语 言是否 已经走 向消亡 ?这些 问题关 系
20 年 5 09 月
第 4 卷第 3 1 期
云南 师范 大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学 版 ) 哲
Ma y,2 09 O
Vo. 1No 3 14 .

部 民族 社 会 语 言 学研 究 的优 秀 论 著
— —
读《 昌族语言使 用现状及其 演变》 阿
周 庆 生 , 高建 平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1 北京 1 0 8 ;.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 , 0012 北京 1 0 2 ) 0 0 6
[ 摘
要] 戴庆厦先生主编 的《 阿昌族 语言使用 现状 及其 演变》 是近期 国内出版的 民族社会语言学
领域 中的一部优 秀作 品。该著作从“ 微观人手 , 宏观着 眼” 研究方法科 学缜密 , , 内容 丰富 , 可读性强 , 数
据资料翔实可靠 , 著作通过个案研究 , 该 旨在 为国家解决 新时期 的民族问题 、 制定 民族语 民族语言 , 特别是濒危语言现状研究 ,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 究框架。
[ 关键词] 阿昌语 ; 民族社会语言学 ; 秀作 品; 优 微观 、 宏观 ; 方法 ; 内容 ; 数据 [ 中图分类号]H0 5 一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 0 —5 1 (0 9 0 一O 4 —o O0 10 2 0 l3 1O 3
《 演变 》 书 由戴 庆厦 、 一 时建 、 月 、 邱 常俊之 、 赵
《 变》 演 的第一 章是 绪论 。作 者总 体描述 了阿 昌族 的人 文 地 理 概况 , 括 人 口数 量 、 域分 布 、 包 地 气 候物 产 、 历史 渊源 、 宗教信 仰 、 民居特 色 、 服饰特 点 以及 婚丧 嫁娶 等 主要 风俗 习惯 。概 括性地 介绍 了阿 昌语 的语 言族 属 和 使 用情 况 , 括 阿 昌语 三 包
到新 时期 的民族 问 题应 如 何 妥 善 处理 , 民族 语 言 政 策应 如 何 制 定 的大 局 。 20 06年 至 20 0 7年 间 , 戴 庆厦先 生 亲 自率 队 , 查访 问 了 阿 昌族 居住 的 调


主要地区, 为准确 回答上述问题 , 出了艰苦的努 付
力, 并且 作 出 了重 要贡 献 。
国外 有些 语 言 学 家 断言 , 用 人 口在 5万人 使
[ 稿 日期] O 9 4 6 收 2 O 一O —1
构成 、 社会经济现状 、 教育宗教以及婚丧嫁娶等 自
然社会概况 , 提供了内容详尽 的 9 个村寨 的语言 使用调查数据。事实表明, 尽管该乡阿昌族 的汉
[ 作者简 介] 周庆生 (9 2 )男 , 1 5一 , 安徽天长人 , 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学 与人类学研究所南方 民族研究室 主任 、 研究 员, 中国社科 院少数 民族语言研究 中心副主任 、 中国社科 院研 究生 院教 授 、 士生导师 , 中国社会语 言学 》 博 《 主编 , 研究方 向为社会语言学 、 言人类学 、 言政 治学。 语 语
的认 同 。另 外 , 昌族与其 他 民族 杂居 通婚 , 阿 当地
该章还 详 细介绍 了测 试 阿 昌族 母语 能 力 的具 体 方法 和尺度 , 收录 了两个 精彩 的个 案访 谈 , 深度 揭 示 了阿 昌语 使 用 者 的语 言 态 度 、 言 观 念 以及 语 与语 言使 用相 关 的其他 方 面 的情 况 。
母 语 使用 概况 。 本 书第 二章 描述 了阿 昌语 陇川方 言 的使用 情 况 。陇川 方言 是 阿 昌语 的三 大 方 言之 一 , 以户 撒 乡 为代表 。该 章介 绍 了户 撒 乡 的 地理 气 候 、 口 人
步西移 , 当地 的交通 、 电信整体条件逐步改善 , 使 用汉语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多 , 不免引起人们对 其民族语言生存 问题的担忧 。
第 3 期
周庆生 , : 一部 民族社会语 言学研 究的优秀论著 等
・ 11 ・ 4
语通用率较高 , 但该乡 内阿昌语的地位仍相 当稳 固 , 昌语 仍然 属 于稳 固使用 的语 言 , 阿 陇川 方 言保
持完好。
族 的语 言 转用 分 为 两 大类 , 类 是 少数 人 的语 言 一 转用 , 陇川 和 潞 西 均 属此 种 类 型 。另一 类 是 大 面 积 的语 言转 用 , 梁河 属 于该 类 型 。阿 昌族 语 言 转 用 的直 接原 因是 汉 文化 的影 响和 阿 昌族对 汉文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