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阴虚论对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研究
仁 9g瓜 蒌仁 9g番泻 叶 9g枳 壳 9 , 煎 2 , 、 、 、 水 g 次 取 汁 20r ) 每 日 1 。夹 闭 胃管 2~4h后 开 放 0 1, n 次
胃肠 减 压 。应 用粘 连 松 解 汤 后 , 状 、 征 减 轻 者 症 体 继续用药 , 状 、 征加重并 出现肠绞窄情况者及 症 体
维普资讯
42 7
河北 中 医 2 O O2年 6月第 2 4卷第 6期
H bi C Jn O 2 V l 4 N . ee JT M,ue2 O , o , o 6 2
・
临床 报 道 ・
粘连松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5 8例
李红岩 巴英 伟 王 占平 ( 北 省石 家 庄 平 安 医院 河 石 家庄 002 ) 5 0 1
7 .4 , 2 9 % 中转 手 术 2 3例 。平 均 梗 阻缓 解 时 间 28 .
日。服 药 后 无 明 显 不 良反 应 。
3 讨 论
( 收稿 日期 :0 2 0 一l) 2 0 — 4 2
( 辑 编 李 立)
维普资讯
河北 中 医 2 O O 2年 6月第 2 卷 第 6 4 期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 hoi Arpy G sis C rnc t h att , o ri
石 家庄 00 5 ) 50 1 北 京 lC0 ) 0r o 7
“ 气有余便 是火 ” 《 溪心 法》 ; (丹 ) 其次 , 滞 日久 , 气
可 由气 及 血 , 由经 入 络 ,
C c 属于 中医 胃痞范畴 。西 医学认 为 ,A A) C G的发 生 主要是 : 性 胃炎 、 急 慢性 浅表 性 胃炎 的演变 、 幽 门螺 杆 菌 感 染 、 传 因 素 、 疫 因 素 及 饮 食 因 素 遗 免 ( 如饮 酒 、 暴饮 暴 食 ) 吸烟 、 物 刺激 等 。中 医对 、 药 Q 病 机 的 认 识 文 献 屡 有 报 道 。 我 们 总 结 各 医 家理论 , 结合 2 o年 临床 研究 及 大量 病 例 分析 , 认 为 C G病机 虽然 繁 杂多 变 , 总不 离 气 ( 机 郁 A 但 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简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简况【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寒,感受外邪,饮食不规律,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通则痛。
治则为辛开苦降,补脾益气,疏肝和胃,化湿清热,消导和胃,育阴生津,活血化瘀,调心安神。
寒热错杂型,半夏泻心汤加减;脾胃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脾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湿热型,三仁汤加减;饮食积滞型,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胃阴不足型,益胃汤加减;胃络血瘀型,丹参饮加减;心脾两虚型,归脾汤加减。
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现代社会中,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给患者带来病痛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特征。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放入了胃癌的癌前病变。
尽管医学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依然没有出现理想化的治疗手段。
笔者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分析,从中医的角度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胀”“胃脘痛”“呕吐”的范畴,多数是由于患者脾胃虚寒、感受寒邪、饮食不规律引发。
发病的部位在胃,但是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多数中医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进而使得气滞血瘀、气虚,同时可能出现湿浊或者阴污。
杨晋翔,邱岳[1]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产生首先是由于脾胃气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胃络血瘀、热郁湿阻,最后形成了一定的气虚症状,同时产生血瘀、热郁与气虚三者之间正虚邪实、相互作用的疾病变化。
第二,浊毒是存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过程,而且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恶化的主要原因,浊毒不被排除,气滞湿阻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使得其进入血脉和经络消耗一定的气血。
第三,在研究中,作者指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是很漫长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使得病情加重,进入经络,导致脉络不通,使得患者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益气滋阴养胃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滋阴养胃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中医主任医师辨证为脾胃气阴两虚证的门诊或住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益气滋阴养胃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8周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复查胃镜白光、窄像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腹痛、腹胀、嗳气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失眠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0%和4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胃镜白光、NBI-ME检查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滋阴养胃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有助于改善睡眠。
关键词益气滋阴养胃液;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系指胃黏膜上皮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低级别瘤变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
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无特效治疗手段,患者临床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常怀疑是否患有胃癌,导致患者进食量下降,进而消瘦、乏力及失眠、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积极探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更对胃癌的防治有极其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2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门诊或住院患者100例,均有上腹痛、腹胀、嗳气或失眠等主要症状,胃镜白光、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和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1]。
胃镜白光检查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NBI-ME显示萎缩为胃黏膜细微表面(microsurface,MS)趋向绒毛状,正常上皮下毛细血管袢(subepithelial capillary network,SECN)消失,见圆形(胃体)、线形或网格状(胃窦)形态胃小凹,汇集小静脉(collecting venules,CV)不规则排列或消失[2]。
中医浅谈为什么会得萎缩性胃炎
中医浅谈为什么会得萎缩性胃炎中医浅谈为什么会得萎缩性胃炎,中医对萎缩性胃炎的观点看法,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素体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中医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证型。
科学认识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
很多患者害怕最后步入胃癌阶段而整日忧心忡忡。
岳氏胃肠病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腺萎缩为主要改变,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异型增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可能与免疫、慢性酒精中毒、胆汁反流、药物和年龄等有关。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隐痛不适、食欲减退、嗳气等。
在认识和治疗萎缩性胃炎这个疾病的同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预防癌变。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而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在这期间出现的病变称之为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临床上常把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或胃癌前期病变,伴中度以上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肠型化生则称之为真正的胃癌癌前病变。
(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2)脾胃虚寒型:平素四肢不温、怕冷,胃脘部不适或有微痛,喜热食,食冷则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发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热熨,得按或热熨则痛减,泛吐清涎,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或沉。
(3)胃气不足型:脘腹胀满,嗳气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后更感脘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脘腹时痛,神疲乏力,时有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述略
痞塞 , 胃胀不 通 , 心 腹痞 满 也 。 《 病源 流 犀 烛 》 : 痞 故 ”杂 说 “
满, 脾病也 , 由脾气虚 , 气郁 运化 , 本 及 心下 痞塞 满。 从 以上 ”
一
病情各有不 同, 还因辨证求 因 , 分阶段辨 证 , 即初期病机 多为 脾虚肝郁 , 中期 肝郁脾虚伴痰瘀并 见 , 期 则多为正气 亏虚 , 后
方法相对局 限 , 胃黏膜 腺体 萎缩 、 化及 异 型增 生没有 特 对 肠 异 性 的逆 转 办 法 , 反 复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易 治 愈 , 胃癌 的 发 生 关 系 且 不 与 密 切 , 萎 缩 性 胃炎 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中 医 药 在 治 疗 故
变方 向发展的病机关 键 。路 氏 认 为本病 气 阴两虚 是始 动
本 , 、 、 为 标 的 本 虚 标 实 之 疾 。 魏 氏 认 为 , 胃 虚 弱 热 湿 瘀 脾 是 其 主 要 的病 机 。 同 时 , 志 、 食 及 外 邪 等 侵 及 中焦 , 实 情 饮 邪 亦存 , C G 的 H 而 A p阳性 、 典 型增 生 均 是 邪 毒 内 蕴 所 致 , 不 故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0年 4月 第 2 1 0 第 2期 2卷
J R L OF JANG NIERsTY OF CM2 1 o.2N . OU NA I XIU V l T 0 0V 12 o 2
化生 、 型增 生 为其 病 程特 点 。西 医对 该病 的诊 断 比较 先 异
胃阴亏耗型 以养阴清化 而化瘀 , 予益 胃汤 合通幽 汤化裁 ; 肝
治萎缩性胃炎:健脾、益气、温阳、养阴、行气、清热、化湿
治萎缩性胃炎:健脾、益气、温阳、养阴、行气、清热、化湿在重视“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同时,并不忽视辨证治疗,而是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随证化裁,酌情予以健脾、益气、温阳、养阴、行气、清热、化湿等法。
在具体用药方面颇具特色。
1、软坚散结软坚散结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及肠化生的特色之一。
气结日久,兼夹浊、湿热、瘀血诸邪交错凝结,非软坚散结药不解。
选用山慈菇、九香虫、天花粉等。
山慈菇软坚散结;九香虫温通散滞,行气止痛;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本草汇言》言其能“开郁结”。
2、行气活血“六腑以通为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理气、行气为治疗脾胃病的一个基本原则。
行气,常选用枳壳、厚朴、苏梗、木香等品,枳壳、苏梗重在宽胸快膈,厚朴、木香重在降气通利。
枳壳配厚朴,苏梗配木香,一横一纵,胃气得降,则中焦气机趋于平衡,而达脾升胃降的目的。
活血常用三棱、莪术,功兼化积导滞。
3、寒温并用慢性萎缩性胃炎日久大多导致虚实夹杂、寒热互见之候,但清热勿过于苦寒,温胃需防燥热伤阴。
治疗上常寒热并用,如炒吴茱萸、炒黄连,对伴有胃脘嘈杂感、泛酸等表现的证候,疗效非常显著,两者的用量需因时、因人而异,才能使温热药与清热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醒脾运脾许多学者认为,脾胃亏虚型较多见,临床上患者有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甚至贫血等表现,所以治疗多采用补气健脾之品。
脾贵在运不在补。
所谓“运脾”,即选用芳香醒脾、轻清悦脾之佩兰、荷梗、藿梗、玫瑰花、佛手花等,脾气健运,则生化无穷,而达补气健脾之目的。
5、清热解毒在辨证基础上加清解护膜并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白花蛇舌草。
实验证明,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从不同侧面发挥抑制癌基因表达和细胞异常增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控制DNA非整倍体的形成和促进异型增生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阻断和逆转癌前病变。
(部分图文来源王文仲,侵删)▼。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病症症候。
方法结合多年来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整理。
结果通过中医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症候的深入研究,主要病机分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主要证候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典型的基础。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慢性疾病,而不典型增生可能發展癌前病变。
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主要是由于脾胃存在阴虚、气滞、热、湿、寒、外邪犯胃等[1]。
萎缩性胃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机制复杂,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为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的提供更广泛的辩证理论基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病机理论很多种,对病因病机的的研究也持有多种观点,目前公认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从中医理论讲是外邪所致,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弱,幽门杆菌乘虚而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成为幽门杆菌致病的基础[2]。
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阴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机,在“胃痞”中重要表现;主要病因也是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互结作用,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3]。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中医理论,存在血淤的病机,由气血侵入经络,脾胃虚是致病之本,胃络瘀阻,胃络不通是致病的特征,脾虚络阻、外邪入侵、浊毒瘀滞、多瘀的致病病机;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则痛;气血亏虚,内生虚热,灼热耗津,胃阴不足、肝气久郁,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实标本辨治;中医药疗法1 病因病机有学者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本虚标实、滞损交加的病机特点[2],笔者认为中医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之说,本病也不例外。
1 1 内因情志不舒,郁怒思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谋虑不遂,情志郁怒,则伤肝,肝失去条达之性而横逆犯胃,因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本属于正克,而此时肝气已经横逆,致使胃气失于和降之性,出现前述症状。
脾为仓禀之官,藏意,胃与脾为表里之脏腑,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换句话说是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周流畅通,肌体健康无病。
若过分思虑则伤脾,脾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气血不能运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变生前述诸症。
禀赋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 2 外因感受寒湿秽浊等六淫不正之气,寒主收引凝滞,湿邪粘腻重浊,秽浊之气碍胃,若感受寒湿秽浊则影响脾胃的运行,变生诸症。
1 3 不内外因之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贪凉饮冷,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味,或食饮不洁之物等等,均可伤胃,而生诸症。
2 辨证论治2 1 肝胃气滞型:胸胁脘腹胀痛,口干口苦,善太息,烦燥易怒,常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舒肝散合加减。
药用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生姜,薄荷。
2 2 热毒内陷型:胃脘胀满,烦热口干,贪凉喜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病机:热毒内陷,胃络痞满。
治法:泻热除痞,散结和胃。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用黄芩,大黄,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枳实,厚朴。
2 3 食滞中焦型:胃脘胀满,按之胀甚,不思饮食,时有呕吐,大便不畅或便臭异常,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
病机:食滞中焦,胃气上逆。
国医大师李振华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调胃方
国医大师李振华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调胃方
从医60余年的已故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有“脾胃病国手”的称号。
今天介绍李老的两剂调胃秘方。
两个药方调好胃病
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胃病完全能通过治疗康复!
李振华教授把老年朋友中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类,并推荐了自己独创的两个治疗药方。
脾胃阳虚
症状判断: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滑。
对应药方:香砂温中汤
党参15g、茯苓15g、白术20g、香附12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10g、干姜10g、川芎10g、砂仁8g、木香6g、丁香5g、炙甘草3克,加水煎服。
脾胃阴虚
症状判断:口干唇燥,嘈杂,干呕,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
对应药方:沙参养胃汤
沙参20g、白芍20g、麦冬15g、石斛15g、山楂15g、知母12g、花粉12g、鸡内金10g、丹皮10g、乌梅肉10g、陈皮10g、生甘草3克,加水煎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对有关CAG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胃镜像、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Abstract: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is the disease with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mucosa inherent glands atrophy,mucous membrane thinning,muscularis mucosa thickening,gastric acid secretion decreasing,or along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or pseudopyloric metaplasia. TCM differential treatmen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on CAG,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gastroscopic image,pathology,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CM clinic.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review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变厚、胃酸分泌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特点,临床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纳呆,日久不愈及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诊断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镜;中医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PLGC)。
CAG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其基本病机不外乎因虚致实,本虚标实。
邓铁涛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证,主要由脾失健运,胃阴亏虚致使痰阻湿遏,胃络瘀阻失于濡养,导致胃腺体萎缩[1]。
王氏等[2]提出,脾肾不足,邪羁入络,导致胃络瘀阻,胃固有腺体萎缩。
笔者以胃镜观察为客观依据,认为脾肾虚滞、痰瘀阻络是CAG的关键。
1 脾虚为发病之本“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气亏虚是CAG的始动因素。
CAG患者胃镜下可见病变黏膜颜色变淡,黏膜失去正常橘红色,或为苍白色,或为灰白色,或为灰黄色,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与周围黏膜的界限不清楚。
黏膜皱襞较正常变小,严重者可能消失。
病理检查可见腺体萎缩,胃黏膜上皮细胞、主细胞与壁细胞的线粒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数目减少及结构受损[3]。
这些改变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细胞基质与致癌因子的接触机会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概率和程度大为增加,从而使胃黏膜易发生癌前病变并最终癌变。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
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AG的镜下表现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胃络空虚、机体失养的理论是一致的。
临床上,CAG患者多有倦、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虚之象,治疗以六君子、建中汤类方化裁,药用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之品为主。
研究发现,脾虚型癌前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胃黏膜细胞代谢异常,增殖细胞核抗原、银染核仁形成区表达增高,增殖细胞凋亡指数下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中医病机探讨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述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医病机,阐述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和效果。
探讨了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以及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结论部分指出了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探讨病机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和促进康复。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治疗原则、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启示1. 引言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种病情,中医病机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深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规律,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以“辩证施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既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又能调理整体的阴阳失衡,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通过中医病机探讨,可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炎症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功能减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压力过大、病毒感染、抗生素滥用等。
该病主要表现为长期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炎”范畴,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阴虚、脾胃虚弱等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时需从调理人体气血、疏通气机、调和营卫入手,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6D01C178) 作者简介:梁丽丽(1987.8-),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助理实验师,主 要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戴明(1984.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 肝胆消化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以及金匮要略和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
摘要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袁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遥 随着中医学者对其的深入研究袁中医药在慢性萎
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袁证素辨证体系可以科学的阐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遥 本文从证素的分布规律探
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袁旨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遥
关键词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曰证素辨证体系曰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最常见的是 “气滞”,其次是“湿”。气滞日久亦可导致水谷反为水
湿,由此在气滞基础上又可形成“湿阻”,“湿阻”反过 来亦可影响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气 机不畅,运化失调则会影响气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 的功能,人体津液代谢失常,则产生胃脘痞满或胀 痛、纳呆恶心、口黏、舌苔厚腻、大便稀溏等症。关于 湿邪的来源,《叶选医衡》有云:“湿者,天地间阴阳蒸 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因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 或因汗出沾衣为风所阏,或因涉水行泥,为寒所郁。 或因引饮过多,或以卑湿之地”。湿邪有内外之分,外 湿多由长期居于寒冷潮湿之地、过食冷饮、水中作 业、冒雨涉水等引起。脾主运化水液、喜燥而恶湿,因 此,外感湿邪容易困于脾胃,阻遏人体气机与清阳,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导致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
脾胃阴虚气滞血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脾胃阴虚气滞血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毛水泉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04(019)002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粘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浸润之主,更以粘膜固有脾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倾向物征,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
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理想的疗效,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利,土虚木克,肝郁犯胃,郁火伤阴,升降失常为其病机。
【总页数】1页(P11-11)
【作者】毛水泉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J], 周萍;陈欧娜;何先元;
向阳红;周滢;官江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湿热证关系的探讨—附153例临床分析 [J], 魏可法;杨永升
3.荜铃胃痛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 [J], 陆雪萍;黄进
4.脾胃培源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J], 吴婧;李学军;叶莎莎;
李永帅;陈亮亮;孙建;金月萍;王兴
5.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气滞血瘀、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探讨 [J], 张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滋养脾阴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运用
浅议滋养脾阴法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运用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癌变率高达15%,积极治疗CAG是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现代医学只能对症处理,治疗效果欠佳,且容易反复,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本文探讨运用滋养脾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阴虚证的机制,为临床辨证、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滋养脾阴法;临床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1]。
本病易反复、难以彻底治愈。
西医多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及对症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
1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与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胆汁返流、胃酸缺乏、营养、免疫、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早在1978年WHO将其列为癌前病变,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其癌变率高达15%[2],因此积极治疗CAG是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但临床上只能对症处理,疗效欠佳,且易于反复,采取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中医认为本病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三种基本病机,兼有湿浊、瘀血、宿食、火热、水饮、气滞等其他病机[3],其治疗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清热化湿、益胃养阴、化瘀和胃等为主[4]。
2 “脾阴虚”病机阴虚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且阴阳互根互用,过食寒凉,损伤阳气,阳虚则阴液为之不足,气虚则津液难于运化,故气虚、阳虚与阴虚常常互见。
CAG的病理过程中存在宿食、湿浊、水饮、瘀血、气滞、火热等病理产物。
湿浊水饮本为阴液所化,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运行、布散津液,阳虚不能蒸化阴液或气机不畅,三焦水道失司,津液运行不畅,凝而成湿成痰,痰湿聚而成水饮,成湿成饮则阴液既伤,湿浊郁久化热,更伤阴液;宿食,因“胃受谷而脾磨之”,宿食不化则脾胃俱伤,耗伤脾胃元气,至气阴不足;气滞,乃因忧思恼怒,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肝郁化火,耗伤阴血,且肝主疏泄,其疏泄之能具有调畅三焦气机之功,三焦为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津液不达;瘀血,由于津血同源,过服辛香温燥或热毒伤阴,津液及营阴耗伤,胃阴亏虚,脉道枯涩,胃络瘀阻,或肝气横逆犯胃,耗伤气阴,胃气不畅,胃络失荣,气滞则血瘀,不荣则脉道不通;火热,由于过食醇酒辛辣,肥甘厚味,内生痰湿,郁久化热化火,或肝郁化火,志火内燔,耗伤营阴。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缩,胃腺体逐渐减少及扩张,小肠黏膜萎缩及增生,常常伴随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及腹泻等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胃藏食,属于脾胃,是脾主运化之土所化,胃主受纳,化生水谷。
萎缩性胃炎病机主要是中焦湿热、气血不足。
(一)中焦湿热中焦湿热是指身体内湿邪侵袭,胃属脾胃湿热和气滞,使得机体的精气津液代谢障碍,胃失和降,遂形成中焦湿热之病理表现。
中焦湿热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湿邪停留于胃腔内,长期滞留则会导致胃黏膜的水分蒸发,胃黏膜炎症加重,从而使得胃黏膜不断萎缩。
(二)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身体内气虚血弱,机体的气血供应不足,使得机体的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胃腺体逐渐减少及扩张,小肠黏膜萎缩及增生等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胃藏食,化生水谷,胃黏膜是胃的重要部位,其正常的功能必须依赖于充足的气血,若气血不足,则食物无法顺利消化,从而导致萎缩性胃炎。
(三)痰湿阻滞痰湿阻滞是指人体内湿邪的滞留,形成痰湿之病。
痰湿可停滞在胃腔内,导致胃黏膜萎缩,严重时还可能形成溃疡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藏血,气主千窍,脾主运化之土所化,如肝气不舒则会导致痰液生成,肝气亢盛则会导致胃脘疼痛等症状,而痰湿也是由于肺脾失调、气滞停留,以及肝胃交互作用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针对中焦湿热、气血不足、痰湿阻滞等病机展开,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平时应饮食清淡、预防湿热,同时在饮食上应善于选择温补之食,如山药、枸杞、粳米等有补益脾胃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品。
此外,中医推荐适当进行锻炼,维持心情舒畅,保持规律生活作息等方式来加强身体免疫力,帮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缓解病痛。
萎缩性胃炎,思路:养肝阴疏肝木、滋肾水强脾阴、通瘀滞和络脉
萎缩性胃炎,思路:养肝阴疏肝木、滋肾水强脾阴、通瘀滞和络脉萎缩性胃炎,是以胃脘疼痛,病情迁延日久,进一步出现贫血、消瘦、疲乏、腹泻等全身症状为主的疾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此种胃脘痛,病理变化复杂,因而病程多缠绵,病变迁延长期不愈,患者体质大都虚弱,或阴虚,或气滞,或血瘀,或寒热不调,或寒热错杂,或升降失司,或清浊相混,或虚实夹杂,或失治,或误治,见证不一,性质各异,这就需要仔细辨证,恰当论治。
大寒大温、大补大攻之剂,皆非所宜,应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缓中补虚,疏气令调。
一、养肝阴、疏肝木以防微杜渐“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肝木扰动,先横逆乘胃,因此,多数胃脘痛的疾病往往与肝木有关,尤其在起病之初,无不表现出肝木横逆犯胃之证。
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若郁怒所伤则气滞横逆,侵犯阳明胃土而出现胃脘疼痛的症状。
气郁久则易化火,化火则易伤阴。
又久痛入络,入络则易致瘀阻。
故论治之中首要注重疏肝理气,并注意养肝之体以济其阴,活肝之血以通其络。
二、滋肾水、强脾阴以固先后天病虽在胃,而缘由肝木之克。
脾胃均属中州,因受肝木横逆之干扰而失运化之职,水谷不化,气血日衰,致使五脏六腑失之濡养,因而除胃脘痛外,常伴有消瘦、神疲、短气、头晕、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而暗、苔薄白、脉细微无力等一系列虚劳见证。
脾为肾之主,肾为胃之关,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后天受损,必然导致先天之受害。
肾失脾主之健运而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得以妄行。
因此,滋肾阴、强脾胃而济先后天,以达对肝木之制约,是立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通瘀滞、和络脉以标本兼顾叶天士说:“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
”萎缩性胃炎的后期也符合这一规律。
肝气郁滞迁延日久,气既被阻,血亦受累,络脉瘀阻不通而出现气滞血瘀的见证。
一般胃脘刺痛以午后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疏滞、和络定痛。
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萎缩性胃炎伤阴者十之八九,根据伤肝阴、胃阴、脾阴、肾阴的不同,以及受害程度的深浅,在立法处方用药时务求恰如其分,病重药轻则无济于事,但也不宜过猛,急于求成,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脾阴 虚论 简述
毒邪 ( 幽 门螺 杆菌 )经 1 5 1 而入 胃,客居 于胃体 络脉 ,久则 胃体 失荣 , 渐 而枯萎 ,发为痞满 。饮食 偏嗜是 目前造成脾 胃病 的重要 原因 ,以饮 酒 、服用辛 热燥辣之 品为 甚 ,长期过量 饮酒 ,酒性 辛温燥 热,有毒 , 而且 湿性偏 重 ,饮酒 可 以直接 刺激 胃体 ,损 伤络 脉 ,同 时酒体 湿性 热 ,容易 湿积 化为 热毒 ,伤 胃气 ,耗 阴津 ,可使 胃体 失荣 养渐 而枯 萎 ,发为痞 满 。长期 服用辣椒等调 味品 ,产 生内生性 内啡 肽 ,刺激人 的食欲 , 日久耗伤人 的阴精 ,脾 胃必 首当其冲 ,使 脾 胃升 降失常 ,则
渐而枯 萎 ,升降失和 ,则发为 胃痞。
2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萎缩性 胃炎属于 中医学 “ 痞 满 、嘈杂 、胃痛”等 范畴 ,其病 位在 胃,但与脾、肝 、肾等关系密切 ,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 虚实夹杂。
2 . 1 饮食 因素 : 目前造成 脾 胃疾 患的饮食 因素 ,饥饱失 宜 、饮食 不洁
理 活动。
2 . 2药物损伤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常常罹患数种疾病,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骨关节病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或
药物攻伐 太过 ,均可 使脾 胃损伤 ,升降失常 ,清浊相干于 冒 ,壅塞 中
焦,久则胃体络脉受损而痹阻,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荣养,渐而枯
萎 ,以致形成痞 满。 2 . 3情 志因 素 :多 因长期 情 志不 舒 ,抑郁 寡欢 ,所 愿 不遂 ,加 之 中 年 以后 , “ 年 四 十而 阴气 自半也 ” ,随着 肝 肾阴虚 而 阳气易 盛 ,性 情 多 乖癖 等 原 因 , 而致 情 志 失和 ,气 机 郁滞 ,持 续 不解 ,影 响脾 胃,使脾 胃升 降 失常 ,清气 不升 ,浊 气不 降 ,清浊 相干 于 胃 ,中焦
的 影 响 。本 病 的治 疗 机 制在 于 改 善神 经 根 周 围微 循 环 ,抑 制伤 害 性信 息 传导 以及 消 除神 经根炎 症 等 1 。本组 中 ,通 过 经筋 针刺法 对 8 O 例 神 经根 型 颈 椎病 患 者 进行 治 疗 ,悬着 患 者 手三 阳经 筋 线上 的
例疗 效 观察 [ J ] . 福建 中医药, 2 0 1 3 , 4 4 ( 2 ) : 1 - 2 . [ 2 ] 侯献 兵, 刘英 莉 , 王美 英, 等. 耳 针沿皮 透穴 刺法 结合排 针刺法 治疗 神 经根 型颈椎 病6 l 例[ J 】 . 中国针灸 , 2 0 1 4 , 3 4 ( 7 ) : 6 5 1 — 6 5 2 .
同理脾阴为脾所特有,是构成脾并维持脾的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目
前有 一种观点认 为脾 胃运化 水谷 精微所化 生的营血 、津液 、脂膏 等物 质 就是脾 阴,这 是一种误解 ,营血 、津 液、脂膏等物 质是脾脏功 能正 常 的产物 ,要 运行于周身 ,充养于五脏 六腑 ,不单 单在脾 。正如 明代 万密斋 在 《 养生 四要 云 : “ 受水谷之 入而变化者 ,脾 胃之 阳也 ;散 水谷 之气成营卫 者 ,脾 胃之 阴也 。”唐容 川先生认为 “ 脾 阳不足 ,水 谷 固不化 ,脾 阴不足 ,水谷 仍不化也 。” 由此可见脾 阴是脾 阳气运化 水谷精 微的重要前提 ,而不 是其过程的产物 。脾 阴的作用正如 《 素 问・ 平 人气象论 中说 : “ 脏 真濡于脾 ”,即滋润脾脏 ,助化水谷 。 由阴 阳学说 可知 ,脾 阴脾 阳二者 相互对立 、相 互依存 ,阴阳互根 ,故 脾阴 能滋生脾 阳。脾阴能制约脾 阳 ,通过与 脾阳的相互 作用来影 响脾 的生
发为 胃痞 。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统 ,人之脏腑
皆有 阴阳 ,皆有 气用和形质 ,脾 亦有脾 阴、脾 阳之分 , 《 黄帝 内经》 中未直 接言 明脾 阴 ,在临床上 不易辨别脾 阴 ,中医 的教科书 中未 深入 剖析 。近3 O 年 来中医界学者 不断撰文探讨 脾阴 问题 ,脾阴虚证才 受到 重视 。 中医学认 为气血 阴阳是构成并维持 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 质 ,
1 7 8 ・中医中药 ・
D e c e m b e r 2 0 1 6 , V o 1 . 1 4 , N o . 3 4
基 于脾 阴虚论对 萎缩性 胃炎 中医病 因病机 的探讨
张 迎 泉 耿 峰
( 山东省泰安市 中医医院消化 科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 摘 要】 近 年 来 关于萎 缩性 胃炎 的 胃镜 下 胃黏 膜微 观 辨证 的研 究和 文 章比 较 多 ,・ 晦床 应 用起 来却 乏善 可 陈 ,其 治疗 效果反 而不如按 照传 统 中 医的辨证 方 法。 本文 基于脾 阴虚 论对 萎 缩性 胃炎 中 医病 因病 机进 行探 讨 。 【 关键 词 】脾 阴虚 ;萎 缩性 胃炎 ;病 因病机 中图分 类号 :R 5 7 3 . 3 + 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6 )3 4 — 0 1 7 8 — 0 2
相 对减少 ,有 学者主 张将 幽门螺杆菌 归人中医 “ 外 来毒邪” 之范畴 ,
十 通 讯作 者 : E — m a i l :z y t s 1 1 5 @1 6 3 ; . c o n r
痞满 的病 机转 化 ,起病 之 初 ,多为 实证 ,如情 志 因素 、饮 食 因 素及 药 物等 实邪 干 胃 ,导 致脾 胃运 化受 纳失职 ,中焦气 机 阻滞 ,升
壅塞 ,气机久滞则气血运行受阻,胃体失于荣养,渐而枯萎 ,发为
痞满 。 2 . 4脾 胃虚弱 :先 天禀赋不 足 ,或 久患 胃疾 不愈 ,或年老体 衰致脾 胃 自 衰 ,均可使脾 胃虚弱 ,脾失 运化 ,胃纳失司 ,纳运 失常 ,致 中焦失 养 ,食人难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