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政治高效学习考点复习14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2011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

2010年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1经济生活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011届高考政治 最后冲刺记忆点2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2011届高考政治 最后冲刺记忆点2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2011届高考政治最后冲刺记忆点(二)《政治生活》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表现:(1)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2)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3)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①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这一原则?①要权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

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为什么?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2)怎样做?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注意】能识别、辨别不同方式并结合社会实际说明公民可以采取何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4、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5、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1)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解析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解析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解析高频考点(1)(1)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

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温馨提示】记住要学会逆向使用和考虑(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第一,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计划,如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等;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扶贫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

其中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如:财政支出;税收政策的变化;发行国债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面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贷款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动;存贷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第二,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其好处是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点归纳

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点归纳

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点归纳【北海五中 徐传斌 2010.9.12】一、经济常识主要考点知识(一)基础理论1、商品:(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2、货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物价:决定因素:价值。

影响因素:①供求 ②政策 ③消费心理 ④货币量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象:物价上涨;实质:纸币贬值。

危害: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3、价值规律:(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作用:①调节作用 ②刺激作用 ③优胜劣汰作用4、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立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6、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什么、怎么样):(1)基本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基础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和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我国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企业和经营者 产业和劳动者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 企业经济效益 经营者的地位和素质 三大产业划分、地位、作用、现状和出路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劳动者权利 制度保障:劳动合同、社会保障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分配制度、分配原则) 国民收入的分配(内容、原则) 国内市场(交易市场、交易原则) 国际市场(交易的内容、交易的形式、交易的作用、交易的原则 消费的内容影响消费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学常识体系(3)必要性:①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②市场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011届高三政治知识点总汇

2011届高三政治知识点总汇

2011届高三政治知识点总汇第一部分经济常识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货币(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的产生与发展(略)(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流通次数成反比。

3、价值规律(重点内容)(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加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略)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2011高考政治考前复习提纲汇总

2011高考政治考前复习提纲汇总

政治考前复习提纲易混易错观点辑录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对)3.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错)4.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5.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对)6.规律是客观的,可以推动事物发展,也可以阻碍事物发展。

(错)1.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错)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错)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错)因为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

(对)4.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错)5.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对)6.发展一定是质变,(对)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对)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错)7.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对)8.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

(对)9.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错)10.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错)11.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对)12.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对)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

(错)13.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

(对)14.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错)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错)16.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

(错)1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错)18.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错)19.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

(对)20.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

(错)21.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错)22.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促进)或延缓(阻碍)的作用。

(对)2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错)2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

2011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旧人教版)

2011年政治高考考点全面精析(旧人教版)
交 换 价 值 ←——— 价格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 , 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价值
(2)税收与纳税人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六、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解析: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交*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 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 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 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 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 , 另一部 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 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 , 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决定交换 , 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 , 税收增长 , 储蓄增长 , 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 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优品课件之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

优品课件之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

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2011届高考政治课本知识点梳理高中政治综合课复习资料(课本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思想政治一年级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国民经济3大产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税收与纳税人;我国银行和公民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家庭消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

商品经济由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种类型。

商品由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是商品交换相机资方发展的产物。

货币需求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适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

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

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2011年高考文科政治最后40天核心考点回归乐昌一中林永彪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一、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备注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

物价下跌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三、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导致资本大量外流;③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⑤有利于对外投资,外出旅游,偿还外债. ⑥导致贸易逆差.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2011年高考政治 高频考点与题型素材

2011年高考政治 高频考点与题型素材

2011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与题型一、价格[主要知识点]①从货币的职能看。

价格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产物,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从价格的形成看。

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③从价格变动的影响看。

由于需求具有弹性和关联性,因而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生活。

价格变动也会影响生产,能起到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等作用,因而价格涨落可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

④从价格涨落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看。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持续全面上涨,意味着经济趋热、通胀风险在积聚,反之,那么意味着经济趋冷、通缩风险在加剧。

[命题新动向]①此知识点易考计算题,以往多要求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商品的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量等的变化;今年可能会出现依据商品的价值量、价格、价值总量等的变化,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②以函数图像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物价、供求、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需求弹性及关联性等等之间关系的理解。

③运用价格形成因素、需求弹性及关联性等知识,分析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国家控制物价上涨的各项措施。

④运用价格涨落所提高的经济信息的知识,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物价结构上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动因。

⑤可将价格、消费结构、通胀和通缩、财政作用、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图表类主观题。

[典型例题]〔某某期中考试卷〕例1、2009年某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10元,2010年该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只有140元。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是因为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A.提高了70% B.降低了60% C.提高了50% D.降低了40%[解析]此题考查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依据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计算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2011年高考政治各课高考考得最多的主干知识

2011年高考政治各课高考考得最多的主干知识

2011年高考政治各课高考考得最多的主干知识(建议高考前记忆一遍尤其是横线部分)一、经济:第一课:价格决定影响因素/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内容表现和实现第二课:市场作用与宏观调控/所有制/分配制度第三课:国企改革措施/企业信誉与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第四课:农业措施/第三产业意义/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意义第五课:财政的含义与作用/税收的作用/国民收入构成与分配第六课:股票与投资/中国人民银行性质职能与银行业务作用第七课:生产与消费/市场交易原则与消费者权益/第八课:我国对外开放成就及原因/南北发展不平衡与新殖民主义/经济全球化二、哲学:所有哲学原理都考。

1.唯物论: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选择题常考)/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及原因(选择题常考)/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2.辩证法:联系观点(保护环境生态固定用)/发展观点(选择题常考)/内外因关系/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双方的转化,分清主支流3.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科学理论的作用/认识需要发展4.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个人与社会关系三、政治:第一课: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政体第二课: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与依法治国/公民权利义务与监督权/处理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原则第三课: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制度与政协性质职能第四课:民族原则尤其是共同繁荣原则与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内容第五课:国家关系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内容/国际形势与发展问题2011年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大串讲一、政府(国家)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常识》命题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在《经济常识》命题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考必备-2011届高考政治第二轮知识点核心复习14

高考必备-2011届高考政治第二轮知识点核心复习14

2011 届高考第二轮复习课件核心知识转换资料第十四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本单元复习策略】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本专题的复习一定要把握一条主线,认识两个方面。

一条主线就是我国的外交行为,特别要注意中国与国际组织的交往。

两个方面,就是从宏观上认识当今世界的形势: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的发展趋势、国际社会的主体、国际关系。

从微观上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

二、本专题复习中重点把握三个问题。

一是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二是中国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三是中国如何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

三、强化学习方法的讲练:本专题的复习应该采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复习方法。

立足中国的国际行为,分析我国是如何处理与他国关系的。

然后结合当今世界宏观形势,分析这样做的政治原因。

【核心知识解读】1.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内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联系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的普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遍性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内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的客意性。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观性建立新的联系。

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的多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条件。

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类别整体部分内涵不同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数量上看它是一。

它是多。

地位功能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不同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政治考点专项:哲学分析事物的本质●考点突破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1)区别:(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大量合乎规律的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态。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之,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真象和假象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第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2)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都属于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第二,二者都与本质相联系。

第三,二者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都可以被认识。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对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直接一致的现象。

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

列宁曾经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就是说,假象与真象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总之,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

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误区警示1.现象是感性认识,本质是理性认识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们都是主观的,都属于意识范畴。

而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都属于物质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解析: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现象和本质不能合二为一,因为,事物既有它的现象,又有它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存在于现象之中。

人的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现象,不能感知本质和规律。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如果合二为一就不需要科学研究了。

3.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解析: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这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永远不变,则是不对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向前推移,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4.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解析: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反映本质,假象从反面反映本质。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的说法是正确的。

但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现象的总和还是现象,不可能上升到本质。

5.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解析: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体现。

错觉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把假象与错觉混为一谈。

二者的区别:(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2)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二者的联系是: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6.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解析: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同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质不一定相同。

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有可能不同。

7.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解析:认识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因为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认识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8.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9.假象是错误的现象解析:正确、错误都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是客观的,所以不能说假象是错误的现象。

10.假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引起对事物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表现而不是反映,是人的认识反映的对象。

●真题再现例题(2009·重庆)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摘编自{英}W. 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点评:本题应选C。

A观点错误,认识大自然的秘密也就是规律,离不开科学思维,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最终要通过实践来证实。

B观点错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属于感性认识,仅仅将认识局限到这一层次并不能够真正摸清大自然的脾气。

D认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错在“彻底”,诗中“大自然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也说明D不符合题意。

●考点突破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本质(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因而,我们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还不能说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正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①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正确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大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③科学理论。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④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认识的根本任务既然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就应该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否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会使人处于迷惘之中,理不出事物的头绪,分不清事物的性质,看不准事物发展的方向,盲目地进行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事与愿违。

4.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①原因: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②人们要占有什么样的感性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