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义界的再讨论
意象意境分析PPT课件
意象意境分析PPT课件•意象与意境概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营造•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体现•意象与意境在散文中体现•意象与意境在小说中体现•总结: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深入体会作品内涵意象与意境概述01意象定义主观性象征性多义性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意象是艺术家在审美活动中创造的,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由于意象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因此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意象有不同的理解。
意境定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01020304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中的“景”和“情”是相互交融的,景中寓情,情中含景。
意境的创造讲究虚实相生,通过实境引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更为广阔的虚境。
意境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韵味,能够引发观众的深思和回味。
意象与意境关系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的塑造,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经过艺术家的组合和创造,形成具有整体美感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相互依存意象需要意境的烘托和陪衬,而意境则需要通过意象来具体化和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表达02自然景物类意象多表达思乡之情,或寄托相思之情。
多传达离别、思念之情,或表达愁苦之情。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多表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月亮柳树流水落花鸿雁杜鹃多传达书信来往、思念故乡亲人之情。
多表达哀怨、凄恻、思归或冤屈之情。
鹧鸪蝉多表达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
多表达凄楚哀婉之情,或表达高洁自喻。
多表达隐逸情怀,或表达孤寂落寞之情。
渔翁多表达豪放不羁、潇洒飘逸之情,或表达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侠客多表达思念远行之人、抒发离愁别绪之情。
思妇多表达羁旅行役、思乡念亲之情,或表达对人生漂泊无依的感慨。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神与境合”“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
“神与境合”“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肖旭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
鉴于此,下面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些探索。
杜甫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
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情)把众多的审美意象(景)——收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一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汨汨情思;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大”、“深”的境界,为人所难企及。
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融合。
艺术时空是诗人对现实时空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意境的重要方面。
杜甫对当时社会审美场(社会审美心理的空间机制)和审美流(社会审美的时间机制)进行了深刻的考察,他没有借一泉一蝉去表现所谓深永小巧的境界,而让诗笔始终紧扣现实治乱盛衰的脉搏,去表现人民的内在情思,从而使诗达到自己提出的“神”的意境美高度,呈现出“神与境合”、“意与象应”的富于立体感的完美境界。
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一”的杰作。
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并借此流荡自己的情思,调动绵绵思绪。
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对不平社会“损不足”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蕴。
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会病痼的诗作,杜集中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于摘苍耳》),“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壮游》),“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次空”(《岁晏行》)等。
意象意境PPT课件
人物意象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作者 的审美理想或情感倾向。如沈从 文的《边城》中,翠翠的形象体
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
情节意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变化,表现人物 的命运或社会现象。如莫泊桑的 《项链》中,项链的失而复得构 成了情节的主线,表现了主人公
命运的起伏变化。
2024/1/25
20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传达
2024/1/25
意象表达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意象的表达可以突出城市的独特性和 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城市形象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意境塑造空间氛围
建筑设计利用意境的塑造创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使人们 在建筑物中感受到舒适、愉悦或庄重的情感体验。
意象与意境的融合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可将意象与意境相融合,打造出既具 有独特视觉效果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作品 。
21
心灵寄托,情感表达方式
2024/1/25
意象作为情感符号
意象可以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符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寄托和传 达内心的复杂情感状态。
意境引发情感共鸣
意境的营造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 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意象与意境的互补
意象和意境在表达情感时相互补充,意象提供具体的形象感受,而 意境则为这些形象注入深层的情感内涵。
22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2024/1/25
23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及关系
详细解释了意象和意境的定义,以及二者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相互关系。
意象的分类与特点
介绍了常见的意象类型,如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文化意象等,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意象起源及释义
意象起源及释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文学作为人类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为更多人所关注。
与之密切相关的意象也被普遍使用,派生出审美意象、直觉意象等新名词,意象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审美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逐渐成为目前我国美学、文艺学探讨的一个聚焦点。
意象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古今中外文艺家、学者对意象的理解和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西方,意象论的盛行则可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
第一节中外“意象”综述我国关于意象最早的理论可以在《周易》和《庄子》中觅得。
《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1,认为“象”比“言”、“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庄子》则对《周易》中提出的言、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庄子》持舍“象”求“意”的观点,重“意”的思想,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
无论是重“象”,还是求“意”,这些古代典籍都只是对单纯词“意”与“象”的关系进行论述,此时“意象”并未被视作一个词组或是一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个完整的概念提出。
尽管如此,这些论述对后世意象论发展的影响和启迪意义不可磨灭。
最早将“意象”连成一个词提出的是东汉的王充,“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2《论衡·乱龙篇》)这里的“意象”指富含深意的画像。
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赋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如是云:“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求,谋篇之大端。
”3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规律的感知和把握之基础上形成的意象。
此处的“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神思”的结果,是审美主体将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理解、构思、想象等加工后所形成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象。
意象的四种含义85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 (姜夔《翠吟楼》)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曾 允元《点绛唇》)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
一、月亮是美(美人)的象征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
“想象力所造成的这种形象显现可以叫做意象,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至少是力求摸索出 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力求接近理 性概念(即理智的观念) 的形象显现,使这些理 性概念获得客观现实的外貌;但是主要的一方 面还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作为内心的直觉对 象) 是不能用概念去充分表达的。”
西方的意象理论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 “第一是意义, 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 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 的表 现”。这种“意义的表现”或者说 是一种“感性存在”物,如金字塔、陵 园(阶梯)或纪念碑等,或是一种艺术 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等。也就 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 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 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2.离情与别绪 抒情作品中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柳”形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以
“柳”为核心的意象群:“烟柳”、“暗柳”、 “春柳”、“秋柳”、“岸柳”、“边 柳”……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尚书)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 树若是有情时,不会青青如许。(姜夔)
五、意象与主题特征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一定的原型意象表 达、暗示一定的抒情母题。 如送人,则 有骊歌、驿柳、把杯、洒泪等字。
某些意象对于表达某种母题来说,是相对 固定的,天长日久,它们就会成为原型 意象。如浮云与思归、大雁与怀乡、流 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
对意象概念的再认识
对意象概念的再认识◎董志强内容提要自朱光潜、宗白华把意象概念引入现代美学理论后,一大批学者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论美学”。
但这一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关于“意象”概念本身的认识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尤其是对“美是意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意象即情景”“意象是感性的”观点的辨析等,都对意象概念进行再认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象美形而上学汉语语境情景感性直观〔文章编号〕0445-662X(2021)02-0076-08〔中图分类号〕B83;I01〔文献标识码〕A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2世纪3。
年代,朱光潜、宗白华将意象概念引入现代美学理论中,把意象和美关联在一起,使意象成为一个描述艺术本体和审美本体的现代美学概念。
之后,一大批学者追随朱光潜、宗白华的理论探索,对意象概念及其美学意蕴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我将其称为“意象论美学”。
意象论美学的建构,是自梁启超、王国维以降的中国近现代美学的一种自觉追求,即尝试着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美学思想融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学人的美学理论探索之路。
意象论美学的建构,包含着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意识的双重自觉。
叶朗的《美在意象》可以被看作中国美学界这一理论追求的百年成果结晶的集大成者和系统化表述。
然而一种理论的建构,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要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进行沟通、嫁接和融合的建构,更为艰难。
尽管历经中国当代美学百年的酝酿和努力,意象论美学已初具规模,但其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斟酌探讨。
近年来,学术界又展开了关于意象的讨论和争辩。
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意象论美学尚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
本文拟就关于意象概念的一些说法作相应的辨析,为意象论美学的建构添砖加瓦。
一、美不等同于意象把美等同于意象,是对意象理解的一种流行观点。
但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严格说来,意象在传统美学中仅仅是一个标识艺术本体的概念。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我们怎么会爱上这样一块石头?
西方文化中 的月亮: 女神? 邪恶的象征? 生命的象征?
“这个仲夏的 月亮到底是什 么?难道整个 世界都疯了 吗?” ——疯狂的月 亮
爱神的 诞生— —珍珠 女神— —月亮 的眼泪
中国的月亮:团圆,思念,爱情……
丰子恺: 江楼赏月 图
时暂 恨 南恨 ?满 君 北君 还 却 东不 亏 似 西似 吕, 江 ,江 本待 楼 只楼 中得 月 有月 ,圆 , 相, 采圆 暂 随南 桑是 满 无北 子几 还 别东 亏 离西 , ,
生活世界:有意义的世界
孤月中夜家 月山。孤家 将不忧明望 谁改虞我秋 更,欢山月 相古乐上, 待人皆。不 ?望占海及 尽有人秋 今,皆山 皎人月言望 然在本生。 ,。无海山 《不心东中 山知同,万 月万不山境 行世同人长 》今。自寂 夜自谓寥 时从出, ,有山夜
——
意象世界中的超越与复归
蒙克:
《尖叫》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一、什么是意象? 1、它是个感性世界,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2、它是个充满情感性质的感性世界,可以称为 “意蕴世界” 3、意蕴世界之中,揭示了世界的意义,显现了 人和万物一体的原初世界,让人得以窥见命运的真谛。 二、意象世界有什么意义? 1、在意象世界之中,世界呈现出其所是。“如所 存而显之。”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本节思考题: 1、如果说美和真、和善同为一体,为 何药家鑫这个熟习音乐,应该深诣音乐 之美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捅下致命的八刀? 2、你有没有感受到过深切的在世孤独 感?如有,你认为应该如何排遣?
本节课到此为止, :月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就不能寐。 ——文同,《新晴山月》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 还度彩云桥。 ——周宗泰,《烧斗香》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蒋寅十多年前,我在《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一文中曾感慨,虽然已有无数论文发表,但意境仍是个模糊的概念1。
现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感慨,意象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个意指含糊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学者的笔下有很大出入。
最近,有些学者提出以意象为核心建构中国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又有学者以意象、典型与意境共同构成三元的艺术至境论2,都显示出正在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
然而,在意象的基本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鉴于学术界在意象含义理解上的歧异,近年出现了陶文鹏、曹正文、成镜远等先生辨析意象、意境概念的论文3,可我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意象的含义如何理解,而在于如何规定。
我们知道,从意象的语源及其本义来说,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含义:(1)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2)构思阶段的想像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但在漫长的文论史和批评史上,古人运用“意象”概念又不这么简单。
有时指诗中一个局部情境,如唐庚《唐子西文录》评谢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一联:“平楚,犹平野也。
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便觉意象殊窘。
”这里的“意象”指眺望中的“平楚正苍然”之景。
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一联,刘濬《杜诗集评》卷六引吴农祥评:“二句画秋风妙,画乱离之秋风尤妙。
公诗有‘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意象相同而不如此二句之精炼。
”这里的“意象”指“金错旌竿满云直”、“孤城树羽扬风直”两句旌旗迎风飘扬之景。
又《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杜诗集评》卷五引俞瑒评:“中间得非、无乃等字意象缥缈,故以风雨鬼神接之。
”1蒋寅《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意象意境课件
某饮料广告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和清新自然的场景 为背景,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意境,吸引了大量 年轻消费者。
案例三
某化妆品广告通过精致的视觉设计和富有诗意的 文案,打造出优雅、唯美的意象和意境,提升了 品牌形象。
05
意象与意境在旅游规划 与设计中的运用
旅游景点特色塑造
挖掘地域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资源,提炼 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景点规划中,形成 独特的文化意象。
象。
主观性
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 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 观的统一。
象征性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 引发人的联想和思考。
多义性
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差 异,同一意象可能具有不同的
含义。
意境定义及特点
01
02
03
04
意境定义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 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 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04
意象与意境在广告创意 中应用
广告创意中意象塑造
视觉意象
通过色彩、形状、构图等视觉元素,塑造独特、 生动的意象,引发观众共鸣。
听觉意象
运用声音、音乐、音效等听觉元素,创造富有感 染力的意象,深化广告印象。
触觉意象
借助材质、质感、温度等触觉元素,营造真实可 感的意象,增强广告互动性。
广告传播中意境营造
情感渲染
通过情感化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营造深沉、浓郁的意境,触动 观众情感。
文化渗透
融入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文化元素,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意境, 提升广告内涵。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性的符号、隐喻和寓言等手段,创造抽象而深远的意境, 启发观众思考。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文化的差异与学科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相差甚远。
近年来,翻译界对文化意象的研究愈来愈深入,鉴于“意象”概念和类别的诸多分歧甚至矛盾的观点,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以便正确地认识意象的多语义流变及对翻译学的意义。
一“意象”的中西语义之辩汉语“意象”是从古代“象”范畴中衍生而来,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古人试图以语言驾驭事物及抽象义理的一个认知过程。
《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意”指文体的思想认识观念,“象”则指物的外观形态表象。
二者的物质符号、中介媒介则是“言”。
刘勰第一次将“意象”看做是艺术构思的产物而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一般采取赋、比、兴的意象经营方式。
由此“象”的含义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象”到卦象,再到想象、象征等含义出现的过程。
陈晓勇(2003)认为古代意象主要有五种涵义:一是表意之象,如《易经》中的卦象和王充说的“熊麋之象”;二是意中之象,如刘勰和司空图所说的意象;三是意和象,如何景明说的意象;四是接近艺术形象,如方东树、刘熙载等说的意象;五是接近于意境或境界,如姜夔说的意象。
新时期主要有五大流派:汪裕雄的审美心理基元说,顾祖钊的意象文艺至境说,夏之放的文艺学美学逻辑起点说,郭外岑的表现性意象文艺形态说和朱志荣的美的元范畴说,表现出逐渐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莫先武,2009:74-84)。
西方意象论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image首先出现在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产生的一种心理意象。
意象的论述始于康德,认为知识只能产生出两个结果:意象或概念。
意象是直觉的、想象的、个体的、个别事物的,概念则相反。
将意象这一概念进行中西融合,比较全面阐释并将它提高到无以复加高度的是意象主义大师庞德。
他明确地把“意象”确立为艺术作品的本体和核心,认为意象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是主观的和客观的。
文学形象-意象、意境
深化批评理解
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解读,批评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化对作品的批评理解。
推动批评发展
意象和意境的研究能够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2
CHAPTER
意境
意境的定义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广阔的艺术空间和深邃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通过语言、形象、声音等手段表现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是作者通过主观感受和客观物象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意象与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04
CHAPTER
文学形象-意象、意境的意义与影响
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能够赋予文学作品更丰富的内涵,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丰富作品内涵
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作家能够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情节和主题,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增强艺术表现力
意象和意境的构思过程本身就能够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创新。
文学形象-意象、意境
目录
意象 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文学形象-意象、意境的意义与影响
01
CHAPTER
意象
01
02
意象的定义
意象通常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形态表现出来,具有象征、隐喻等修辞功能,能够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取向。
意象是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结合,是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和想象的艺术符号。
作者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诗歌意象论
诗歌意象论
诗歌意象论是一种关于诗歌创作和解读的理论,它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对于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
意象是指诗歌中用来表达意义的具体形象或图景,它可以是自然景观、人物、动物、植物、物品等等。
意象论认为,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简单的描述或象征,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通过运用意象,诗人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意象论强调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性,认为诗歌应该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同时,意象论也强调诗歌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认为诗歌中的意象应该具有多种解释和理解的可能性,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意象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都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在西方文学中,意象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象征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等都强调意象的运用。
总之,诗歌意象论是一种关于诗歌创作和解读的理论,它强调意象对于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认为诗歌应该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应该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意象——精选推荐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较⽂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诗⼈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的定义:⼀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的抽象情感。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形象,在头脑⾥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种⽣理结构体,是⼀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组神经元簇相当于⼀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上⽽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种⾼级的信息载体。
意象也是⼀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幻影。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
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字、声⾳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意象储存的⼀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具与元件。
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
意象也是印象和概念的代名词。
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形象,在头脑⾥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单⼀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种⽣理结构体,是⼀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
⼀组神经元簇相当于⼀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上⽽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种⾼级的信息载体。
中国古典意象论
中国古典意象论30年代,我国新诗运动中的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大谈“意象”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例如艾青的《诗论》,就专有“意象、象征……”一节,用很多篇幅论述这一问题。
书中对“意象”作如是说:意象是从感觉到感觉的一些蜕化;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
1在当时我国新诗作家们所说的意象,都被普遍地认为是一个舶来品,是本世纪初到20年代意象主义(imagism)运动在西方兴起后的产物。
由于image这个词,在英语中具有“肖像”、“形象”、“写生”、“意象”等等多种的含义,因此,当时的翻译名称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梅光迪把imagism译作“形象主义”,2梁实秋把它译成“影像主义”3等等。
但比较流行的译法是“意象”。
国内学者谈到“意象”往往就离不开“image”,认为是从西方输进来的。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4一文中说:“《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
西洋人所谓意象,象征,都是同类的东西,而用中国术语说来,实在都是隐。
”朱光潜先生1948年出版的《诗论》中,也认为“意象”一词来自西方,是英语image的译名。
这些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
国外的学者们,主要是一些外籍华人,在他们过去所写的一些学术著作中,凡涉及意象的,往往也不假思索地视之为意象主义的产物,这就不足怪了。
西方在本世纪初兴起的意象主义运动,传人中国是二三十年代的事,在那时颇热闹了一阵。
后来也就逐渐趋于沉寂了。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而随着我国闭关锁国多年后开始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近年来国内诗学界和批评界又有很多文章再一次大谈意象以及意象美;“意象”一词,又重新风靡一时,但大多仍把它视为舶来品。
这,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其实,关于“意象”的理论,在我国的美学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意象,我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过很多的、以至精辟的论述。
而且,即使西方从本世纪初兴起的意象主义运动,也曾从传统的中国文学,主要是古典诗歌中吸取过丰富的营养。
意象的理论概述
14一、「象」與「意」 「意象」,是合「意」與「象」而成。
「意」是創作者面對審美對象時,所感受到的意義、意念、意味與意志,它是「知」(意義、意念)、「情」(意味)、「意」(意志)的結合體;黑格爾說它可賦予題材內容以普遍的形式,兼有感性(個別)與理性(一般)。
西方的「意象」(image ),原為一個心理學名詞,如韋勒克、華倫《文學論》就稱之為過去的感覺或已被認知的經驗在心靈上再現或記憶的「心靈現象」,它包含嗅覺的、味覺的、觸覺的以及潛意識的、動或靜的種種意象。
後來為文學批評援用,應用於藝術、文學上,指以各種藝術的媒介(如文字、雕刻)所表現的心理上的圖畫。
但它仍偏指於「象」一物,與王弼所謂的「意生象」分指「意」、「象」二物,略有出入。
「意象」的源頭,可上溯至《老子》的有無思想與《易傳》的象意概念。
如《老子‧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又如《易‧繫辭上》: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 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這些古籍中,早已出現「象」、「意」的概念。
其後,晉‧陸摯〈文章流別論〉、陸機〈文賦〉以及最早標舉「意象」美學概念的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指明詩歌創作中的「形」與「情」的鍾嶸《詩品‧序》、提出「詩有三格」的唐‧王昌齡〈詩格〉與窺見「內意」(主觀)與「外象」(客觀)關係的白居易《金針詩格》;更有總結前人積累的藝術經驗及理論成果,把「物象」與「心意」聯繫起來的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乃至後來宋‧梅聖喻的《續金針詩格》、明‧王廷相的〈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清‧沈德潛的《說詩晬語》與方東樹的《昭昧詹言》等,對「意象」論都有一脈的承繼與發展。
《易傳》以充滿秩序、變化規律的卦爻之「象」來表達對流動不居的事物的吉凶判斷、預測與憂患之「意」,如〈繫辭上〉:「見乃謂之象」。
「象」是有形直觀感性的外在之物,而「意」則是不可形而見之、不可得而聞之的無形意念思慮﹔因此,「象」之於「意」,實是符號的「能指」之於其「所指」,包孕著一種極為重要的本體論(「意」)與方法論(「象」)意義,包孕著「心」與意象的理論概述「物」、「主」與「客」、具體個別性(形象的)與一般普遍性(哲理的)的象徵性關係。
四大界——意界
四⼤界——意界四⼤界——意界意界是低于志界⽽⾼于常⼈的境界。
尽⼼知性,由诚⽽明,可以窥知宇宙⼤⽣命的宏观道理。
其为⼈也,坦荡⾃如,⼤义包涵,推⼰及⼈,让⽽不争,知⾜常乐,与⼈相处是淡情的。
凡事公字当先,为众⼈着想,胸怀远⼤,豁达开朗,从容⾃然,⼼性洒脱,故为净⼼⼈。
阳中微阴。
在儒则为贤⼈,在释则为神或天⼈。
意界是天堂。
意界⼈不追求物质享受,善处环境,随遇⽽安,故知⾜常乐。
与世⽆争,“内省不疚”,故⽆忧⽆惧。
⽆牵⽆累,故轻松⾃然。
常⾔说:“忍⼀时风平浪静,退⼀步海阔天空。
”说的正是意界⼈。
先⽣说:“世⼈都怕⽔深⽕热,怕死在⾥⾯,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在⽔深⽕热之中,⾃⼰还不知道呢?我教⼈不争名是‘⼊⽕不焚’,不贪财是‘⼊⽔不溺’,这正是超然物外。
”意界⼈为何能永葆其乐呢?因他⼀⼼存道,不考虑⾃⼰的得失,内⼼安祥,所以常乐。
倘要不乐,便是私⼼在作怪,考虑个⼈的得失,或看他⼈的不对起了烦恼。
先⽣有个极妙的⽐喻:“不⾼兴是⽣⼼眼了。
‘意’像⽪球似的,贵乎⽆漏,有针⿐⼤⼩的眼,就漏⽓啦!”意界最突出的特点,是⼤义宽宏,能容能化。
不仅能受屈,能忍辱,并且能从内⼼⾥把它“化”了,化为乌有,不留阴⾯的痕迹。
意⼤就是性量⼤,有多么⼤的性量,才能办多么⼤的事。
先⽣说:“意不怕⼤,越⼤越好。
”意⼤⽅能成住“志”,志必须由意来维护,意不成,志也不能成。
常乐⽆忧是意⼤的结果,意⼤是常乐⽆忧的保障。
先⽣说:“意界是讲让的。
”有功劳让给别⼈,有不是⾃⼰认过来。
把义务和责任放在第⼀位,不考虑物质享受与待遇。
“多⼲活,少挣钱”是凤仪先⽣青年时期为⼈扛活(佣⼯)时的第⼀原则,这正是意界⼈的本⾊。
意界是知⾏合⼀的,闻道即⾏,不尚空谈,⽣活绝不奢侈。
只顾⼀⾝的修炼,⽽不能笃尽伦常、助⼈为乐、与⼈为善的,不是意界。
先⽣说:“没有外功的不能成内果。
”没有外功的内果,其基础不牢,绝难持久。
所以意界⼈既着重尽伦常、创业绩、重公益,⼜着重⼼性上的修养与提⾼。
意象与象征理论
意象与象征理论意象与象征理论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作品的创作与阐释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对意象与象征的理解有所启发。
一、意象的定义与特点1.1 意象的概念意象是指通过感官形象的描绘和描述,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形象感受。
它是通过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段向读者或观众传递信息并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
1.2 意象的特点意象具有多样性和多维性的特点。
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如画面中出现的一朵鲜花;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爱情等。
意象通过情感及感官的刺激,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力,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象征的定义与功能2.1 象征的概念象征是一种以具体形象或符号来代表抽象概念或思想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隐喻和暗示的手法,将作品中的某一具体事物与更深层次的意义相联系,进而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主题。
2.2 象征的功能象征在文学与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功能。
首先,它可以起到视觉化的作用,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生动性。
其次,象征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最后,象征还可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与解读。
三、意象与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1 意象的应用在文学创作中,意象被广泛应用于描写、写景及人物刻画等方面。
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作家能够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短篇小说《契诃夫年代》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与自然景色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3.2 象征的应用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经常被用来隐喻抽象的思想、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等。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象征性使用,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题。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通过对“大哥”这一符号的象征性运用,揭示了极权统治下的恐怖与压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象·物象·意象·意境蒋寅十多年前,我在《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一文中曾感慨,虽然已有无数论文发表,但意境仍是个模糊的概念1。
现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感慨,意象虽经许多学者讨论研究,它也还是个意指含糊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学者的笔下有很大出入。
最近,有些学者提出以意象为核心建构中国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又有学者以意象、典型与意境共同构成三元的艺术至境论2,都显示出正在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
然而,在意象的基本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鉴于学术界在意象含义理解上的歧异,近年出现了陶文鹏、曹正文、成镜远等先生辨析意象、意境概念的论文3,可我觉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意象的含义如何理解,而在于如何规定。
我们知道,从意象的语源及其本义来说,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含义:(1)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2)构思阶段的想像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但在漫长的文论史和批评史上,古人运用“意象”概念又不这么简单。
有时指诗中一个局部情境,如唐庚《唐子西文录》评谢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一联:“平楚,犹平野也。
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便觉意象殊窘。
”这里的“意象”指眺望中的“平楚正苍然”之景。
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一联,刘濬《杜诗集评》卷六引吴农祥评:“二句画秋风妙,画乱离之秋风尤妙。
公诗有‘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意象相同而不如此二句之精炼。
”这里的“意象”指“金错旌竿满云直”、“孤城树羽扬风直”两句旌旗迎风飘扬之景。
又《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玄圃裂,无乃潇湘翻。
”《杜1蒋寅《说意境的本质及存在方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夏之放《以意象为中心话语建构文艺学理论体系》、顾祖钊《艺术至境论:中西文学理论走向融合的通道》,钱中文、李衍柱主编《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曹正文《意境与意象辨析》,《玉林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成镜远《从召唤结构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诗集评》卷五引俞瑒评:“中间得非、无乃等字意象缥缈,故以风雨鬼神接之。
”他谈论的是“意象缥缈”,而所举的诗例却主于虚字,说明他理解的意象是包括虚字在内的一个完整陈述。
在许多场合,“意象”又与“意境”相通混用,诗论家使用时只取其一。
如清代嘉庆年间方元鲲撰《七律指南》,就屡用“意境”,而绝不用“意象”。
这种历时性的用法差异,似乎不是有内在理路可寻的有规律的演变,而是诗论家们相当随意的差遣。
因此今天当我们整理历史上的诗论资料,排比“意象”的含义时,就只能用罗列的方式,举出它在不同用例中的不同意指。
这在古典诗学研究固然可行,但问题在于“意象”并不只是个历史的概念,它至今活跃在我们的诗歌乃至整个文艺批评中。
作为日常批评中的工具概念,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关于它历史含义的描述和说明,而是一种规定性的界说,使它与意境一样,成为拥有众所承认的稳定含义的通用概念。
出于这种考虑,我想根据诗歌文本在组织层次上的实际单位,引入语象和物象两个概念,尝试在与这些相关概念的辨析和比较中重新定义意象的概念,使诗歌理论和批评能得到一个方便实用的概念系统。
一.意象·意境概念使用的纷乱在进入问题之前,我想先就今人对意象的理解加以检讨。
我们不能不承认,今人在意象与意境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分歧是相当大的。
首先,对意象概念的界定,敏泽先生说:“诗中的意象应该是借助于具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物象本身。
”1胡雪冈先生则认为:“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
”2前者谓托物见情,后者谓以情附物,着眼点有所不同。
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3,乃是包容前两说的见解。
由于对意象的基本理解存在以上歧异,学术界使用意象概念义界常含糊不清,最典型的是诗篇组织的单位和级次出现混乱。
比如曹正文先生说:“意境是诗人内心情感结构的审美化表现,诗人的情感结构由他的人生态度、思想修养、审美意识等因素构成,是一个较为稳衡性的东西。
意象是诗人创造意境的1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2胡雪冈《试论“意象”》,《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文学遗产》1983年第4期;收入《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引文见第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手段方法,这样表面相似的意象会因情意不同,在不同的诗篇中体现出的境界也就大大不同了”。
这里的“意象”实际是指物象,它因取意不同而形成不同意象,即曹氏所谓境界(此处不能按学术界的习惯理解为意境,否则与作者对意境的定义矛盾)。
下一段文字表达得更清楚:“在意象和意境中,由于‘意’的不同,即使‘象’同,而‘意境’各异。
也就是说在同类的诗作中,描写的是同一个意象,由于主体感情不同,其产生的意境也不同。
……同一个月亮意象,李白笔下多得生动活泼的意境,这与其情感结构豪放不羁有关;杜甫笔下多得沉郁冷峻的境界,因为他的情感结构忠厚执着;苏轼笔下多得空灵蕴藉的境界,因为他脱俗超凡。
”很显然,月亮在此是被视为自然物象的,但因占用了意象概念,于是本应以意象指称的对象——作为诗歌局部情境的情景片断就只好称为意境了。
这实在是不妥的,由于内涵的不明确,意象、意境概念都被降级使用了。
叶朗先生的看法代表着另一种理解。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概念,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将“意象“视为艺术的本体,而“意象”的基本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由此构成一个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
而“意境”则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由此而言,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则小于意象。
意境除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外,还有上述意蕴的特殊规定性。
因此叶先生说,意境是意象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1。
应该说,叶先生的意象本体论是触及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的见解,但对意境和意象关系的阐释却属于一家之言,于史无徵。
至于说意象能构成一个包含着意蕴于自身的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固然不错,然就诗歌而言这是否就是诗歌本体,它和诗歌本文是什么关系,意象和意境是否属于一个级次的范畴?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推敲的。
以前人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衡量,则他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
在两个概念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以前,人们在使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歧异,是难以避免的。
归根结底,一切分歧都缘于:我们一方面肯定意象是意中之象,同时却又总是用它来指称作为名词的客观物象本身。
较早地全面探讨意象内涵1叶朗《说意境》,《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的袁行霈、陈植锷两位先生的著作即如此,迄今学术界也都是这样用的1。
其实袁先生也指出,物象是客观存在,只有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两方面加工,物象才成为意象。
应该说在理论上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但一到具体批评中,却总是将意象对应于个别的物象和事象,落实到与单个物象相对的词语,于是意象就被视为诗歌作品的基本材料和最小单位。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袁先生即将它分解为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四个意象。
按我的理解,这两句分别是一个意象,甚至当后人将它们融为一句“小楼听雨杏花开”时2,仍只能说是一个意象。
理论和实际批评脱节的这种情形不知不觉会影响到对诗歌的理解和说明,进一步造成理论上的差互。
二.意象与物象·语象的区别时下诗学论文和鉴赏文字,用“意象”概念来指称自然物象或名词者比比皆是,学者习焉不察,从未觉得有何不妥。
但稍加以推敲,马上就产生困惑。
直接触发我思考这一问题的机缘,是1997年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听程郁缀先生关于“南浦”意象的讲演。
程先生列举从《楚辞》、江淹《别赋》直到清代诗词的用例,分析了与送别主题有关的南浦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一以贯之的意味。
当时金文京先生提出一个问题:难道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南浦意象的涵义一直都没发生变化吗?这个问题,若就诗词用典的常识而言似乎可以给予肯定的回答,但那在学理上明显存在漏洞。
因为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阐明的,符号的复制会因上下文不同而使意义发生变化。
在历代众多的文本中,“南浦”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呢?然而要说有变化,也有问题:南浦作为典故,只具有提示送别主题的意义,从《楚辞》到清代诗词莫不如此。
这又如何解释呢?我认为,问题就出在用意象来指称南浦这一点上。
南浦虽因有出典而暗示某种惜别的情境,但它本身毕竟只是一个专有名词(地名),其暗示意味只有指涉一定语境才能实现。
如果是这样,“南浦”在不同文本中就会因用典方式的差异(正用、反用、直用、虚用)而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也才是意象的形态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赵山林《古典诗歌的意象结构》,《古籍研究》1998年第1期;王友胜《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咸宁师专学报》第18卷第4期(1998.11)。
2元成廷珪《访王伯纯晚归》,《元诗选》二集上册第706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和形成方式。
不仅专有名词或典故,就是自然物象之名,用意象来指称也会陷入一种陈述的困境。
意象原指意中之象,即唐代诗人戴叔伦所谓“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诗家之景”。
若对应于自然物象之名,则同样的名词比如“明月”就只能说是同一意象。
杨义先生说“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1,就是这么理解的。
照这么说,不同人的不同作品中出现的明月也应该说是同一意象。
可是杨先生却说“李白以宋玉、曹丕以来的悲秋情调,改造了南朝乐府中倾于甜俗的秋月言情,使其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感情”,这又是将不同人使用的“秋月”当作不同意象来看待了,不免自相矛盾。
事实上,意象是由不同的意和象结合而成的,意象形成的关键是意识的作用。
裴斐先生说得好:“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
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2也就是说,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
以“雁”为例,《全唐诗》卷二八三李益《送客还幽州》: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