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美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深富意蕴又缥缈不定的诗歌意象——浅析《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深富意蕴又缥缈不定的诗歌意象——浅析《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统 诗 学 的 重 要 概 念 ,在 占代 诗 人 就 已经 非常 注 意 意 象 的创 飘 逸洒 脱 的情 怀 ,诗人 离开 康 桥 ,轻 轻挥 手 向西 天的 云 彩作
作 、意 境 的营 造 了 。例 如 杜 甫 的 《旅 仅 I}j怀 》 “细 草 微 风 别 ,表 面 体现 出洒脱 的 情怀 ,但 是 诗 人真 的 能没 有感 伤地 放
迹板 桥霜 ”。这 些 诗歌 通过 意 象 的叠加 、跳跃 、缀连 ,营造 人 》 )的诗 句 吧 。诗人 在 剑桥 的留 学经 历对 他 的人 生影 响很
出优 美 的意境 。徐志 摩 精通 古 典诗 文 ,在现 代诗 歌 的创 作 中 大 ,他在 剑 桥 受到 了西方 浪漫 主 义 、唯 美主 义 诗歌 的影 响 ,
《再别 康桥 》 中 l上I现 了 多个 中 国传统 诗 歌 的原 型意 象 ,
“三 美 ”理 论主 张外 ,还 体现 出 了诗 歌 的意 象 、意境 美 。袁 像 云意 象 、柳 意 象 、笙箫 意 象 、青 荇意 象 等 ,它们 柔 美淡雅
行霈 先 生在 《中 国诗歌 艺术 研 究 》中 说 : “意象 是融 入 了 主 而 义深 富 意蕴 。
也 深 受传 统诗 学 影 响,注 重 意象 美 。 《再 别康 桥 》 中的物 象 开始 创 作诗 歌 ,并 _Ij_在 剑 桥树 立 了 自己的人 生理 想 、政 治理
融 入 了诗 人主 观 的情 思 ,创造 出 了更为 优美 新颖 的意 象 。这 想 。他 曾说过 :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
岸 ,危 樯独 夜舟 ”;Fra bibliotek陆游 的 《 俐 贸》 “楼般 夜雪 瓜 洲渡 , 铁 下 ~一切 ,潇洒 地 离 开吗 ?笔 者 认为 诗人 眼 望 艏天 的云彩 时,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再别康桥》的三个意象
的诗节 , 已经 告 诉 我 们 , 人 已找 到 了最 好 的 办 法 : 诗 悄 悄 地 离 别 。此 时 心 中最 美 的 音 乐 ( 箫 ) 不 是 放 笙 ,
这 就 不 能不 使 人 想 起 一 个 常见 的 比喻 : 柔 情 似 “ 水” 。那么 , 朗读这 一首诗就一定要 “ 柔读 ” 要读得 , 很温情 , 很轻柔 , 很浪漫才是 。
歌 ? 一 个学 生说 得 好 : 怕惊 醒 了那 个 美 梦 。惊 醒 ” 是 “
两个字 比“ 坏 ” !因为“ ” 破 好 醒 了之 后 , 要 面 对 现 就
一 ~
~夕, 光 流逝后 遗 留在诗 人心头 的 旧影 。然 而她 依 旧美 n 一
妻 的人 , 已经离去 , 相伴 此时 而且远嫁 了 ; 也许还有无
是 康 河 的 水 , 是 时 间 的 流 , 光 带 不 走 的 , 得 忆 又 时 值 念 的 , 止 是 一 草 一 木 ?新 娘 的艳 影 , 何 也许 更 容 易联
梦境。这个感觉比较贴 近诗心 。但似乎还可 以进一
步 再 问 : 重 拾 或 重 温 旧 梦 ” 不 是 一 定 很 愉 快 ? 记 “ 是
觉 , 一层 感受 , 这 多半很快就 能读出来 。但是 , 这一 诗 节的重点是在 三四两句 , 的意象 , 诗 准确地说 , 不 是金柳 , 而是金柳 在“ 波光里的艳 影” 她已经不是实 , 物, 不是 客体 , 而是投影 , 是幻象 , 或者不如说 , 是时 丽、 浓艳 , 似幻 亦真 , 往往复复 , 抹之不去 。波 光 , 既
实 。 这 么说 , 面 的 要 不 要 “ 前 寻梦 ”该 不 该 再 去 重 拾 , 或 重 温昔 E那 美 丽 ( 可 能 已 经破 碎 却 依 然 美 丽 ) t 也 的

解读《再别康桥》多重主题

解读《再别康桥》多重主题

解读《再别康桥》多重主题《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频繁出现在诗人作品选集和各版本中学教材中,其艺术上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以及诗意美历来被人称道,共识度极高。

在主题上,绝大多数声音认为诗作是在抒发离别之意,倾吐眷恋之情。

这不难理解,从意象上看,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一起营造、烘托着告别的场景和氛围;从语义上看,“再别”“走了”“作别”“别离”,这些与离开、告别之意直接相关。

总之,解读出告别康桥,依依不舍的主题并不难。

但是,将之告别的主体单单指向“康桥”未免失之草率。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学者考证,康河里并无“青荇”这种植物,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翻译词汇,而且作者以康桥生活为主题而写作的文章中,未曾出现过该植物意象。

“软泥生的青荇”,收入《猛虎集》时,才改“生”为“上”。

从发表到结集,该段是全诗中,唯一一处被作者修改过的地方,可见其蕴含匠心。

这就增加了其神秘性,不禁要问作者虚构出这一意象的用意何在?原来,“青荇”就是“荇菜”,《诗经·关雎》篇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吟咏的即是此物。

《关雎》的主题相对固定,不外恋爱求偶,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宋代朱熹解释:“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这种将恋歌主体定位到君王、后妃身上的说法虽然具有形式主义和很强的主观性,但在古代传承已久,在旧时私塾教育中长大的作者亦不会不知,提到的“文王之妃”,《毛传》中说:“大姒,文王之妃也。

”《大雅·思齐》记载:“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祖父林孝恂为她从诗经《大雅·思齐》里取用了“徽音”这个美丽的名字。

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者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起,她自己改名林徽因。

浅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浅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
诗十九首 ・ 行行重行行 》中的 “ 相去 E l 已远 , 诗 人与伊 人之 间曾经构 想许 诺过 的约定 和愿 恋恋深情就要满溢心怀 , 就要 “ 放歌 ” 倾诉 了。
衣带 日已缓 。浮云 蔽 白 日,游子不顾 反 ”。
望 。这一点 ,有诗为证 。1 9 2 2面上来看 是单 纯表写作 者的 内心情感 。然 而 惯用 手法 。清 代张潮 《 幽梦 影 》中即有 “ 所 要 去寻个究 竟。 也许正 因为是梦他 才去寻找
其 中所蕴 含的种 种意象都 有着独特 的魅 力 , 值得对其 进行深入 的研究与探讨 。
谓美人 者 ,以花为貌 …… 以柳 为态 ”之句 。
放歌 ”与谁听? 其 中的 “ 浮 云”意象 ,写游子 如浮 云不 知去 第 一次告 别康桥 而作 《 康 桥再会 吧 》,诗 中 的情感列车 。逝者如斯夫 , “ 向 以及 与亲人 在空 间上的辽远 。唐代诗 人崔 即有如此 愿望 : “ 设 如我 星明有福 ,素愿竟 更何况 ,这份情感是注定 只能深埋于心底 的。
“ 寻梦 ” ,只能选择 冷静 与沉 默 ,来结束 这
现 筑年来 梦境缠绵 的销魂 踪迹 。”到底是什 次寻梦之旅 ,进而转入第六小节。 第六 小节 ,写沉默 的笙萧 : “ 但我不 能
再如 李 白的 《 送友 人 》,借 “ 云”写游 子离 么愿望 呢?只有诗人和康桥知道 。
情更为典型: “ 浮云游子意 , 落日 故人情。”
颢 《 黄 鹤楼 》中 “ 黄鹤 一去不 复返 ,白云千 酬筑则来 春花香时节 ,当复西航筑重来此地 , 于是 ,诗人 清醒 了 ,意识到 只有 自己在康 桥
载空悠 悠 ”一句 ,更 以 “ 白云”与 “ 千 载”
连接 ,写尽离 别时 间之悠久与 情感 的孤独 。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意象赏析: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

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

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

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

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

物我一体,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

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再别康桥》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

“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

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

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

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

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

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

”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

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

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

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作业表单3: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单元学习主题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单元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

诗意的自然描写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中情感浓烈,描写了作者对离别后的康桥的深深留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壮丽。

本文将通过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展示其中蕴含的诗意的自然描写。

首先,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开头就揭示了作者对康桥的追忆与思念。

作者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种“轻轻”形容词的运用,使整首诗的氛围显得十分温和柔美。

在别离的瞬间,徐志摩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自然景观。

作者通过描写康桥河水的清澈、古桥上的回荡响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

他写道:“康桥的河水,清澈透明,康桥的古桥,回荡的是,我倚柱而望的人们。

”这些描写使读者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水的澄澈与桥上回荡的欢声笑语。

接着,再别康桥中的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将自然景观与人情相融合。

他写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这些描述不仅呈现了自然界的美丽,还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们在康桥停留的片刻,通过欣赏自然景色而沉浸在宁静和快乐中。

另外,再别康桥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作者写道:“尽管眼泪,湿透了衣襟,可我的心,却依然是欢喜的。

”这句意象深远的描述突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离别的思考。

尽管眼泪滂沱,但作者仍能从自然中获得安慰和欢乐。

这种借助自然景观以减轻内心痛苦的表达方式,传递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仰和对生命的肯定。

进一步观察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自然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依赖。

作者写道:“我曾经跨过这片土地,只要这片土地,我就永远属于逝去的岁月。

”这句描述强调了作者与康桥的深刻联系,通过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最后,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描述还呈现了自然界的变幻与无常。

作者写道:“长云暗起风声,萧萧下雨,而你,笑的如花。

”这句描写不仅展示了风雨交加中自然界的多变,也通过对“你”的赞美,将自然界与人的情感完美结合。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笙箫
笙和箫都是我国的传统乐器 , 演奏时声色圆润但是声 音越非常低沉 , 适合对于比较凄凉的音乐进行演奏 , 在我 国古代的诗歌中要渲染悲凉和凄惨的氛围时,诗人通常喜欢 用笙箫来进行渲染,徐志摩写到“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 离的笙箫”,诗人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离开这个对于自己 有着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地方,但是在此时他却不能用歌 声表达自己的内心,只能是静悄悄的离开,“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是 “笙箫”却将诗人内心的心声描写的淋漓尽致,通过对环境 异常寂静的描写,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的不舍与惆怅, 衬托出内心深处的波涛放翻涌,即使诗人的内心对于康桥有 万般不舍,但是还是不得不离开康桥,环境明明是寂静沉默 的,但是诗人却用“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 的伤感与低沉。
二、金柳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河边的金柳 “ 那河畔的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刻画了在康桥的美景下,柳枝在 夕阳的照射下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柳树的倒影映在了河面 上,河面上波光粼粼,柳树的倒影像是一位美丽的新娘,通 过这个细节生动的描写,可以看出康桥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 是如此重要,桥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美好,都是那么的动 人,面对着如此美好动人的康桥,诗人又怎能舍得离开,在 古代的送别诗中“柳”是非常常见的意象,在古时候,人们 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诗人恰到好处的借用了柳这一意向将 自己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与留恋之情表达的额非常到位。
诗人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对于康桥理想和康桥文化的告别康桥给诗人的影响时非常大的所以诗人与康桥的告别不可能是洒脱的所以巧妙地运用了云彩这一意象表面上表达诗人的洒脱实则更加浓烈的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二金柳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河边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刻画了在康桥的美景下柳枝在夕阳的照射下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柳树的倒影映在了河面上河面上波光粼粼柳树的倒影像是一位美丽的新娘通过这个细节生动的描写可以看出康桥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桥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美好都是那么的动人面对着如此美好动人的康桥诗人又怎能舍得离开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柳是非常常见的意象在古时候人们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诗人恰到好处的借用了柳这一意向将自己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与留恋之情表达的额非常到位三笙箫笙和箫都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演奏时声色圆润但是声音越非常低沉适合对于比较凄凉的音乐进行演奏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要渲染悲凉和凄惨的氛围时诗人通常喜欢用笙箫来进行渲染徐志摩写到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离开这个对于自己有着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地方但是在此时他却不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只能是静悄悄的离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是笙箫却将诗人内心的心声描写的淋漓尽致通过对环境异常寂静的描写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的不舍与惆怅衬托出内心深处的波涛放翻涌即使诗人的内心对于康桥有万般不舍但是还是不得不离开康桥环境明明是寂静沉默的但是诗人却用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低沉四青荇青荇的意象是美女的象征青荇又叫荇菜它的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型漂浮在水面上根生在水底因为它的形态与荷花相似所以又被人们成为水荷花在诗经中多次被引用到用荷花来比喻人荷花是鲜艳娇媚的也是形容女子的容貌娇媚明亮动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再别康桥 意象

再别康桥  意象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再别康桥》的那些表达技巧,可有意思啦!
你瞧,徐志摩在这首诗里,那意象选得真是绝绝子!金柳、青荇、潭水,这些平常的东西,在他笔下都变得超级迷人。

就说那金柳吧,被他比作新娘,多浪漫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咱们脑海里有了那美丽的画面。

还有哦,诗歌的韵律美也是没得说。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那节奏,那停顿,简直太妙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重复的手法,就像跟老朋友打招呼,亲切又自然。

语言方面呢,更是细腻温柔到骨子里啦。

那些词语用得哟,轻柔得像微风拂面。

比如“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个“招摇”,把青荇写得活灵活现,好像在跟咱们调皮地玩耍。

再说说情感的表达,徐志摩没有大喊大叫地说舍不得,而是把那种眷恋和不舍,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这种含蓄的情感,反而更让人心里酸酸的。

而且呀,他写景的时候,那叫一个生动。

不是干巴巴地描述,而是把自己的情感都融进去了。

康桥的景,因为有了他的情感,变得格外有魅力。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优美的乐章,每个音符都是精心编排的。

意象美、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融合在一起,让人陶醉其中,百读不厌。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喜欢这首诗呢?。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离别对于历代文人墨客而言,多以述说悲伤情绪为主,例如: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王实甫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骆宾王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现代诗人徐志摩试图从离别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在诗句的意象选择上显得独具特点。

其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流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其二,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却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具有轻轻飘动并且速度很慢的特点,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二个意象。

“云彩”充分体现诗人飘逸的离别情绪。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如彩云飘飞般的洒脱的风度。

其三,金柳这一意象的选择,更体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历代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枝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把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

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例如:“词曲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一、如锦似画的描写性意象
集中在诗的第二至四节。

借鉴“西湖十景”命名的创意,不妨提炼为∶金柳艳影,柔波青荇,榆阴清泉。

诗人或工笔细描,或皴染彩绘,一组组意象“列锦式”地迤逦而出,似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康桥小景的写生画,令人目不暇给,心驰神往。

光色的调和,浓淡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匠心独运又清爽自然.柳﹑荇﹑波﹑泉,柔婉缠绵,深情缱绻,酝酿着一种温馨静谧﹑田园牧歌的氛围。

就品格而言,这组意象“富于感官表现力,精细而气韵饱满”,为“优美之象”,“精致意象”(威尔斯).。

二、逸兴飞扬的叙述性意象
体现在第五节:遐思寻梦。

此节由上文静态写真地描画康桥风景转为动态虚拟地悬想人物活动。

撑篙漫溯,星夜放歌,这情形诗人往昔或是有的,在当下却只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式的遐思(“寻梦”二字后的问号已明白提示),是诗人潜意识里的尽兴尽致。

此意象为全诗情感转换的枢纽,诗人寻访故地、怀旧追梦的情绪至此达到饱和状态。

仿佛烟花绽放最绚丽的瞬间一闪而过后,黑暗和沉寂随之而至,下节由沸点陡降至冰点,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

“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由“遥想当年的激动”转为“青春难再的惆怅”(韩石山《徐志摩传》。

就风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谓之“扩张意象”,即“着意于自我情感的外化,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的意象,为飘逸神飞之象”(威尔斯),吟咏之间,有一种放飞情感﹑驰骋神思的蹈厉张扬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主要有︰“新娘”﹑“笙箫”﹑“彩虹似的梦”
“新娘”是以人喻物。

诗人把夕阳辉映下的河畔柳视作“新娘”,披金着翠,妩媚婀娜,轻舞飞扬,风情万种。

人们往往醉心此喻之表象而忽略了它另一层面的情感指向︰多情的诗人不正以“新郎”的心态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的“新娘”(金柳)么?所谓“相看两不厌”,其间传递的信息不仅是自然风景的人格化,更是审美主体与自然的同化。

“笙箫”是以实喻虚,诗人以无言的“笙箫”喻黯然销魂的悄悄别离。

“笙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往往寓有物是人非或伤逝惜别的意味。

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华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冯延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等等。

诗人借用这一凝聚古典神韵的传统意象,寄托自已幽微而复杂的心绪,凄清婉转,怅然若失,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彩虹似的梦”为虚实相生之喻。

落日的余辉透过斑驳的榆阴,洒在浮藻飘摇的清泉里。

于是,金色的夕阳,暗绿的榆阴,青黄的浮藻,碧透的清泉,融汇成五光十色、迷离恍惚的“一潭”。

就象“天上虹”揉碎了,洒入那一池碧水,沉淀成“彩虹似的梦”。

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带有浓郁的象征意味。

四﹑包蕴无穷的象征性意象
作为象征体的“云彩”在诗的关键位置(一头一尾)重复出现,前后呼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一﹑诗题为《再别康桥》,诗中“招手”“挥袖”,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云彩”实为康桥的诗化符号,是诗人对康桥的印象式叠加。

以诗意的“云彩”替代物性的“康桥”,不仅更有韵致和美感,也多了些浪漫情调。

倘写成“我轻轻的招手,作别美丽的康桥”,则诗味索然矣!
其二﹑“云彩”让人联想起诗人在康桥曾经拥有﹑自认为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那段时光(详见其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往事如烟,逝去的美好岁月只能追忆却不复再来。

作别“云彩”,就颇有些与往事干杯的味道。

其三﹑“意象真正的功用是思想的荷载物”(苏珊?朗格),“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溶的思想”(庞德)。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认为“云彩”承载着诗人的“康桥文明”情结和“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胡适)。

写作此诗时(1928年11月),诗人正因思想处处与现实碰壁而陷入“怀疑的颓废”(茅盾),他抱着“寻梦”的怀旧心理故地重游,虽然得到了短暂的安慰和满足,但梦醒之后,依然无路可走。

诗人“在夕阳的余晖里,作别的不是西天的云彩,乃是他一生的豪情与梦想”(韩石山)。

那难舍难分又不得不挥袖作别的情景恰是诗人矛盾心理的折射。

其四、“在诗中反复出现的母题性意象,作为诗人意象系统的内核,更多地携带着诗人的生命信息和艺术趣味”(班澜《结构诗学》)。

如果视野再放开些,我们会发现,“云”是徐志摩格外钟爱、在其诗作中带有母题性质的意象。

诸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白云在蓝天里飞行︰我欲把恼人年岁┈托付与无涯的空灵”(《乡村里的音籁》),“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云游》),“我就象是一朵云,一朵纯白的,纯白的云”(《爱的灵感》)┈。

“所谓现代意识中的象征,就是指艺术形象与主体的观念、理想的契合,从大千世界中寻觅主体诗情和梦想的准确的对应物)”(张德林《象征艺术规律探索》)。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以至生命形式不正是如此么?他轻灵飘逸的诗风,他风神潇洒的气质,他洒脱不羁的个性,他浪迹天涯的行踪,他罗曼蒂克的爱情,无不体现了一种执着于“灵魂自由”的生命哲学。

云来云去,云卷云舒,“云”可说是徐志摩的生命旗帜和精神标记。

“我是一片云,天空是我家”,这或许就是诗人短暂一生的最好写照。

另外,从结构上看,“云彩”首尾呼应也制造了一种“磁场效应”,中间形成广阔的铺展非重复意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

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云彩”象一根无形的银线串起散乱的意象之珠。

统览全诗,诗人在意象的筛选、提炼与绾合上用心良苦而不露痕迹,工于锤炼又师法自然。

“象”的心灵化加上“意”的具象化,熔铸成清丽典雅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一贯的唯美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