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孙慧娟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牛郎织女连环画创作》名师示范课名师课件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好好读书
突然,牛郎听见有人叫姑爷,原来是织女带 着姐妹们来接他了。他赶忙上前搭话:“快告诉 守门人让我进去吧。这么大的风,会把阿宝和阿 香吹病的。”
原来织女在人家的是天帝和王母早就知道了, 天帝说:“既然人都来了,就接进来吧。你们就 在天宫好好过吧。”
从此,他们在天宫过得很幸福。每天总睡得 很晚才起来。
天天不是大姨请吃饭,便是二姨请喝酒,牛 郎有时会想起老牛和房子,但还是想不起来的时 候居多。
第三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 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 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 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课后作业
本课达标练习册第 2题、第3题。
这些事情传到天帝耳朵里,便把他们夫妇叫 来,说:“你们在人间是劳动者,现在到了天上, 不应忘记过去的本色。”
从此牛郎和织女被分在天河两岸居住。牛郎 住在河东,天天到山上去开荒;织女住在河西, 天天织着她的云锦。
天帝见他们工作得很好,便命喜鹊在每年七 夕为他们搭起一座桥来,叫他们相会一次。
作业(二选一)
• 1.为学习单四的连环画配上文字。 • 2.结合现在的时代,编一个属于“你”的结尾,并用图文的方式表现出来。
04
Part One
可能性还有很多吧……
。
第二条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 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 李铁生、水天宏都是海派老连环画家,他们的水平 是有保证的,但似乎原稿丢失,现在能看到的是复 刻版,效果打了折扣。
七夕乞求智巧
乞求智巧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因为在这一天,民间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
传说织女聪颖美丽,多才多艺。
她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无边的天衣。
七月七日织女与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畅,如果在此时向她乞求智巧,她定会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人们,人们从此就可以除去笨拙,变得心灵手巧。
乞巧习俗反映了劳动人民要向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
·《西京杂记》曾记载:“汉宫中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说明在汉代就有了乞巧风俗。
到了南北朝时,宗懔记述当时的风俗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舆地志》还记载齐武帝修了一座城观,每到七月七日,宫女们都登上这座层城来观穿针,世人称之为“穿针楼”。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白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及林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唐代长安穿针乞巧的风俗。
㈠乞巧时所用的针,多为“七孔”或“九尾”,为乞巧时专用,平常不能用来缝衣。
宋人金盈之在《醉翁谈录》卷四中说:“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元人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一卷中说“七夕时,妇女们用五彩线穿九尾针,以先穿完者为“得巧”,迟者为“输巧”。
人们在乞巧的同时,还要用瓜果祭拜织女。
民间传说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主宰瓜果的生长。
在七夕的供品中,除了茶、酒、乞巧果等外,还要有新鲜的瓜果。
《开元天宝遗事》就有“七月七日,宫女陈瓜果酒馔,列于庭中”的记载。
.唐朝皇帝对乞巧风俗十分重视。
唐玄宗曾建“乞巧楼”,楼高百尺,可以坐数十人。
对宫中妃嫔各赐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
乞巧后,演奏清商妙曲,欢宴达旦。
《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举行乞巧活动:“七月七日……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牛郎织女(一)》优质课件(第一课时)
经过长谈,织 女同意结婚
两人相见互诉衷肠
复述牛郎和织女相见相识的情节
1.小组内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讲故事。
2.讲述时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 而且要把人物当时看到什么、说了什么、 怎么做的讲具体。
• 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 通过具体的事例、丰富的细节才能把故事讲
具体、讲生动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
郎
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点稍向左收,避让“阝”
qī
妻
横画等距,长短有变化 写得长一些
课堂小结
• 学习了怎样把简单的情节说具体 • 学习了生字词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什么叫织女?( A ) A.她织得一手好彩锦 B.她会织布 C.她管理织布工作
二、判断对错。
1.“瞌睡”的 “瞌”读kē,不读kǎ。(√) 2.“嫂子”的“嫂”读sōu,不读sǎo。( ×)
组词:筛子 筛选
suō
梭
kē
瞌
木字旁 本义是织机的构件“梭子”,它两 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是木质的。
还比喻不断地来往 组词:穿梭
目字旁 组词:打瞌睡 困倦思睡、眼睛睁不开的意思。
dǎi
歹
本义指死人残骨,有“歹”的字一般与 死有关,如“死、殁”,现引申为“不 好、坏”,如“残”。
多音字 là 丢三落四
童年 身世凄苦,与老牛相依为命 成人 被赶出家门,依旧细心照看老牛 成家 得老牛相助,与织女相识
课文中牛郎细心照看老牛、与织女 相识等情节写得详细、生动,下面大家 来练习讲述这些情节,学习如何把简单 的情节说具体。
复述牛郎细心照看老牛的情节
1.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 样把牛郎和老牛的亲密关系写具体的。 2.小组内练习复述这个情节。
《乞巧》教学设计 江西 吴旦
《乞巧》教学设计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吴旦【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牛郎织女(二)课件(19张PPT)
会认的字
会认的字
词语解释
富丽堂皇
发愁 败坏 尊严 察访 怒气冲冲
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美丽,气势盛 大。 感到担忧、愁闷。 指破坏,破坏;行为不符合社会准则。 尊贵庄重;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调察访问。 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
语段分析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 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 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3.牛郎和织女你勤我俭,不怕劳累。牛郎和织女的日 子过得幸福美好。(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 成一句话) _因__为__牛__郎__和__织__女__你__勤__我__俭__,不__怕__劳__累__,_所__以__他__们__的__日__子__ _过__得__幸__福__美__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分析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 眶里满是眼泪:“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 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 你就披上我的皮……”
通过老牛的这番话语为后面王母娘娘抓走织女, 牛郎披上牛皮,携子追赶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同时写 出了老牛对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伙伴而感到万分难过 的心情。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牛郎织女婚后男耕女织,有了儿女, 生活幸福。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担心王母娘娘来找她。
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老牛临终嘱咐及老牛死后牛郎和织 女心情悲痛,并听从老牛的话留下了老牛的皮。
第三部分(3~5自然段):写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抓走织女,用 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追来的牛郎隔在天河另一边。
点明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由来,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表现出人们对牛郎和织女的美好爱情遭到阻碍的深切同情。
乞巧——母性智慧崇拜的文化传统及当代传承
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人将自己最大的河流称之为“母亲河”,除此以外,还将祖国、大地、故乡、党、人民喻为母亲,使我们非常直观切近地体验到了一种绵延古今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老子的道家哲学也被学者认为具有母性崇拜特征,即使大讲“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骨子里仍受母权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1]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男性的观世音菩萨被演化为温柔善良的女性,救苦救难,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其祖师释迦牟尼。
笔者认为,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勤劳和智慧。
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中国流行独特的“乞巧”风俗,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织女)祈求灵巧的一种民俗活动,而巧娘娘(织女)也是中国神灵谱系中唯一的智慧女神。
所以,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而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
一、母性智慧崇拜的形成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孕育形成。
早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族群的首领或酋长以女性为主,她们不仅是部落的领导者,更是部落的发明创造者和生存智慧的代表。
中国的创世神话除了“兄妹成婚繁衍人类”母题以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女娲造人”,这和西方的上帝耶和摘要:母性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母性崇拜文化传统早形成。
母性崇拜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母性的繁衍孕育之恩,更在于母性的。
女修就是原始社会的智慧女神,其后演化而来的织女,延续了智慧女神的基因,成为女性智慧的象征。
乞巧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神活动,是向母性神灵“巧娘娘”(的民俗活动,是对中华民族母性智慧的崇拜。
封建时代妇女们创造的女红技艺和民充分展示着中华女性的勤劳、善良与智慧。
乞巧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就是智慧,新时期,应从不同的层面把握乞巧文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母性智慧;乞巧;文化传统;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1)01-0018-06作者简介:余永红(1969—),甘肃西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理事,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陇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原来七夕节 不是情人节
龙源期刊网
原来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作者:杨燕群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33期
8月17日又是农历七月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这天收听到了北京文艺广播19
点播送的《打开文化之门》,节目主持人是赵亮,节目邀请来的嘉宾有选题策划人晓强以及传统文化研究员、学者、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同,他们在节目里的话题是“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这个话题吸引了我。
我一直把七夕节当作了中国的情人节。
听了节目后,让我醒悟了,称呼七夕为“中国情人节”多半原因是商家的炒作,七夕节在2006年5月20日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从传统习俗来看,乞巧节更像是古代的儿童节,与这天相应的节日游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项目就是七巧板。
另外乞巧节突出的是一个“巧”字,而“纺织女神”织女就是心灵手巧的象征。
女孩子们都有向这位女神乞求获得灵巧的愿望。
听了节目后,我以后不再错误的称呼七夕为“中国情人节”了。
《乞巧》PPT课件
乞 巧 林杰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xiāo
qǐ
xiāo
乞 巧
乞 巧 节
乞巧供桌
乞 巧 馍
巧 芽
牛郎织女
放声朗读课文,想一想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结合拼音认读生字,同学间可互相交流。
乞 巧 林 杰 七 夕 今 宵 看 碧 霄, 牵 牛 织 女渡 河 桥。 家 家乞巧 望 秋 月, 穿 尽 红 丝 几 万 条。
xiāo x背诵《乞巧》,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 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开个故事会。
牛郎织女
- .
七月七鹊桥会,七夕乞巧女儿节。“乞巧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在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要在银河鹊桥相会……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早得子。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语文五年级上册11 牛郎织女(二)14
想一想
织女为什么有时候会发愁?
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铺垫:为下文王 母娘娘抓她回去 做铺垫
老牛的遗言
朗读第二自然段: 1.找一找,老牛死前说了什么? 2.老牛的遗言对情节有什么作用?
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 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体现了老牛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为下文牛郎披着牛皮追织女做铺垫,让故事 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整体感知
尽量快地默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
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 老牛死了。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牛 郎带着孩子追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 出一条天河将他们隔开。牛郎织女从 此隔河相望,只在每年七月初七的夜 晚,才能在鹊桥上相会。
请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幸福生活 老牛的遗言 王母之怒 七夕相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 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 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 做了夫妻。……她就一把抓住 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 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 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 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 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 来。……
做法
不近人情 凶恶 狠毒
想一想
对王母娘娘的称呼这时候变成了什么? 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互动课堂
幸福生活
朗读第一自然段: 1.说一说牛郎织女在人间的生活如何? 2.织女为什么有时候会发愁。
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 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 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排比
非常快乐
排比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她喜欢跟牛郎一块儿 干活,逗着兄妹俩玩, 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 地流过去,听晓风晚 风轻轻地吹过树林。
七月七日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月七日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你知道七月七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不?那可老有意思了。
传说啊,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那可是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天就在天上织云彩,织出来的云彩那叫一个美,就像天边最绚丽的画儿似的。
牛郎呢,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就靠着一头老黄牛过日子。
这老黄牛可不简单,它是个有灵性的家伙。
有一天啊,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告诉牛郎,让牛郎去湖边,到时候会有仙女下凡来洗澡,只要牛郎把其中一件红色的衣裳藏起来,那个衣裳的主人就会成为他的妻子。
牛郎半信半疑地去了,还真就瞧见一群仙女在湖里洗澡呢。
他就按照老黄牛说的,偷偷把织女的衣裳藏起来了。
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上去的时候,织女发现衣裳没了,这时候牛郎就出现了,织女又羞又急,牛郎就把衣裳还给她,还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织女看牛郎憨厚老实,也对他有了好感,于是就留在凡间和牛郎成了亲。
他们小两口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甜甜蜜蜜,男耕女织,还生了一儿一女。
可是好景不长啊,王母娘娘知道这事儿后,气得不行,觉得仙女怎么能嫁给凡人呢?就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捉回天上去了。
牛郎一看织女被抓走了,那哪能行啊。
他披上老黄牛死后留下的牛皮,用扁担挑着一双儿女就追上天去了。
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子,在天空一划,就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把牛郎和织女给隔开了。
牛郎和织女就这么隔河相望,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啊,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
于是,每年的七月七日,无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打那以后啊,七月七日就成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被叫做七夕节。
这一天啊,咱们人间的姑娘们也会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呢。
《红楼梦》之乞巧节礼俗探究
《红楼梦》之乞巧节礼俗探究
王世锋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3
【摘要】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
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总页数】7页(P91-97)
【作者】王世锋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乞巧与传统女性话语——以广东省乞巧节为例
2.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3.西和、礼县乞巧节乞巧仪式歌舞专题调查报告
4.七夕乞巧节的现代文化内涵探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乞巧节为例
5.以\"乞巧节\"为原型创办\"乞巧民俗\r文化活动\"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乞巧节的古诗
乞巧节的古诗关于乞巧节的古诗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乞巧节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乞巧》朝代:唐代作者:林杰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二、《鹊桥仙·七夕》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原文: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赏析: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
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天上人间的七夕神话
天上人间的七夕神话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在这一天,人们向往着天上人间的美好,寄托着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而这个节日的由来,也与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相传,天上的织女和地上的牛郎相爱了。
然而,他们却因为身份的差异,无法在一起。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每天在天河边织布,而牛郎是一个孤独的牧童,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七月的夜晚。
牛郎在河边放牛,看到了织女,被她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们开始了交谈,渐渐地相知相爱。
然而,这段爱情却遭到了天帝的反对。
天帝认为,天上的仙女和地上的凡人是不能相爱的,于是他下令将织女带回天上。
织女哭着告别了牛郎,离开了地球。
牛郎伤心欲绝,只能独自一人过着无尽的寂寞。
牛郎的哀伤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们,她们向天帝请愿,希望能让织女回到地球与牛郎相守。
天帝考虑再三,最终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然而,天帝也给了织女一个条件,只能让她和牛郎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一次。
于是,每年的七夕,织女和牛郎就能在天河边相会。
这一天,天上的仙女们会用银河搭起一座桥,让织女走过来,与牛郎相拥而泣。
他们的相聚,只有短暂的一天,但却是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七夕节的到来,让人们追忆起这段美丽的神话故事,也让人们对爱情充满了希望。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晚上放飞孔明灯,寄托着对爱情的祝福。
孔明灯是一种由纸制成的灯笼,点燃后会在空中飘飞,代表着人们的心愿能够传达到天上。
除了放飞孔明灯,还有一种习俗是挂上七夕树。
七夕树是用竹子制成的,上面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纸鹤和纸星星。
人们相信,挂上七夕树可以让他们的爱情更加美好,也可以让他们的心愿得到实现。
七夕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女孩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祈福。
她们会在晚上的时候,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上一个小桌子,上面放着水果、花朵和糕点。
她们相信,织女会在这一天降临凡间,她们的祈愿能够传达到织女的心中。
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浪漫和祝福的节日。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在这一天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6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
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 ”,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青岛七夕的习俗活动有哪些
青岛七夕的习俗活动有哪些青岛七夕的习俗活动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1、磕巧果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
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
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
据了解,人们在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诸如“福禄寿喜”形成一套。
同时常用的还有寿桃模、莲子模等,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寓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
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
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
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在锅里烙熟之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
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间或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
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2、乞巧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带有神秘色彩的习俗活动。
每逢七月七夜,大人们都在仰望天河的时候,她们却秘密串联,背着自己的父母,带着的工具和食物来到场院边、草垛后等隐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诚地向织女姐姐敬献,让织女姐姐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七夕节的由来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南京市越剧团举行学员汇报演出
南京市越剧团举行学员汇报演出
海涓
【期刊名称】《戏文》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日前,南京市越剧团实验剧场内越韵悠扬,省戏校34名学戏才两年的小学员进行了汇报演出,展示一个月来艰苦集训的成果。
【总页数】1页(P67)
【作者】海涓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新编大型神话越剧《柳毅传书》剧情简介南京市越剧团演出 [J], 无
2.南京市越剧团的一次北上演出 [J], 陶基富
3.2018年宜昌市戏曲夏令营汇报演出隆重举行 [J], ;
4.长治公交举行2018年职工子女暑期国学班汇报演出 [J], 郭伟
5.福建省第九届青年演员比赛汇报演出在榕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市滨海社区七夕节调查报告
学生:孙慧娟关键词:七夕节乞巧牛郎织女中国的情人节
内容提要:调查滨海社区的七夕节风俗以及七夕乞巧的方式。
农历的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夕节就是起源于牛郎织女这段美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
“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的女子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
一、七夕节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这首汉代古诗,刻画了中国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的苦恋相思之情。
每当晴朗的夏夜,天空万里无云,繁星闪烁。
我们就能看见,一道莹白闪亮的银河横贯夜空南北。
在银河的东西两岸,有一对晶光闪亮的星星,隔岸苦守,遥遥相望。
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到了汉代,牵牛星和织女星成为一对“鹊桥相会”的恋人。
千百年来,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
相传,天上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织女十分向往人间的生活。
有一天,她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与她倾心爱慕的牛郎结为夫妇。
两人男耕女织,情意绵绵,两年以后,还生了一双儿女,过上了人间的美满生活。
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爱女下嫁人间凡人以后,怒不可遏,雷霆打发,下旨捉拿织女。
农历七月初七,王母领着天兵天将把织女掳上天去。
失去爱人的牛郎悲痛欲绝,挑上一对儿女舍命相追。
就在他们快要赶上织女的时候,无情的玉母拔下头上的玉簪在身后一划,在牛郎的脚前立刻出现了一条怒涛翻卷的天河,挡住了他的去路。
柔肠寸断的织女与挑着一对儿女的牛郎,在天河两岸泪眼对望,不肯离去。
这催肠伤痛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
刹那间,无数的喜鹊飞到天河上来,搭起来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聚一回,互诉衷肠。
二、“乞巧”的起源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
”
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传说,那位心灵手巧的织女不仅美丽绝伦,而且聪明伶俐,有一手绝活,能织出彩霞一般的锦绣,让人间的女子倾慕无比。
传说这位织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每到“七夕”来临这一天,她就会把自的“巧”传授给人间的姑娘。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汉代开始,经历民间千百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每年七夕来临,牵牛星和织女星都会晶光四射,彻夜闪烁,被千千万万崇尚坚贞爱情的人们视为久别重逢的爱人相会。
因此,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在却桥上相会的这一天,姑娘们都会早早走出闺房,来到花前月下,凝视夜空寻找银河两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她们久久伫立着,观望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的时刻,祈祷上调给予自己像他们那样无限恩爱的坚贞爱情。
三、七夕节风俗的发展
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始于汉代,当时就有“穿七孔针”乞巧、“以瓜果祭牵牛织女”的习俗。
宋元时,“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里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
这个市场热闹非凡,前来应市的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一派繁忙的景象。
“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盛况空前,比元宵灯会毫不逊色。
四、乞巧节的活动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乞巧”。
古
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七夕乞巧”,顾名思义,就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的妇女、姑娘们祈求织女,为她们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等技艺。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
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
乞巧的方式历朝力道花样不断翻新,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
“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
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
这些是乞巧最早的方式,始于汉代。
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得巧越多。
穿的慢的称为“输巧”。
“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的人。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这天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要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她将来能成为巧手女。
唐代诗人祖咏的《七夕》诗,生动地描绘出了姑娘们“对月穿针”的情形:“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由此可见,乞巧者要想拔得头筹,不仅得眼明手快,还须天公作美。
判定乞巧的人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十分盛
行的习俗。
具体方法是在乞巧节的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在碗中放在露天下过夜再放在太阳下曝晒半天。
到中午时分,将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看针在水中的影子,“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喜蛛应巧”是在七月初七晚,把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后者其他器皿里。
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的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她“得巧”最多。
北宋欧阳修有句诗“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家人”,说的就是这种卜巧的游戏。
有些乞巧的人在七月初七这天,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来,轻轻的放入水盆中,让“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们一边投“巧菜”,一边唱一首古老的歌谣: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白布盖。
今天把你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来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特殊节日。
以前这里的年轻妇女、姑娘们通常在这天晚上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瓜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太难上的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和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的姻缘。
现在这里大都没有这种习俗了。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
巧果又叫“乞巧果
子”,种类比较多。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是面、油、糖、芝麻、蜜、鸡蛋等。
“乞巧果子”的制作程序不算复杂,先把面粉、芝麻、糖、鸡蛋、蜜搅拌均匀,然后和成面团,拿出准备好的模子根据模子的深浅大小把面切成不同的形状放在模子里面,模子有很多花样,有篮子形状,树叶形各种动物的形状等等。
弄好后把面放在烤箱里烤有的人家也把这些成型的面放在锅里烘熟,这样做出的果子跟烤箱里的味道不一。
心灵手巧的姑娘要拿出“乞巧果子”来展示自己的烹调技艺。
听这里的老人说,以前七夕晚上人们都把“乞巧果子”端在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年轻的妇女法姑娘们三五成群,聚在葡萄架下面,屏气静息,凝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说的悄悄话,很想分享一下牛郎织女相聚的喜悦之情。
古代时,古代还有晒衣、晒书等习俗。
总结
七夕节是千千万万女儿、姑娘寄托爱情梦想、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因此也叫“女儿节”、“姑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被不少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国宋代大诗人秦观曾经以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写下了咏唱坚
贞爱情的千古名篇《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九章是,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其蕴藉深厚的人生哲理和崇高的爱情的理想境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竞相吟诵、十分喜爱的经典名句。
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给我国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