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合集下载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王廉官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近年来,在有些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

随着2004年对联题进入高考试卷(2004年全国共15份高考语文试卷,有7份出现对联题),估计2005年对联题将会在更多的中考试卷中现身。

因此,了解中考对联题命题的指向,会有利于2005年的复习备考。

综观2004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对联题,大体说来,对联题命题的指向有三: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廉官
【作者单位】姜堰市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中考历史命题切莫开历史玩笑—例谈中考历史命题中的三个“错位” [J], 谭桂玲;
2.中考作文:指向真实写作的命题策略 [J], 王彦才
3.中考物理设计实验考查的指向和命题建议
——以2020年天津市中考物理第24题为例 [J], 郜建辉
4.指向深度写作的作文命题及教学重构
——以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为视阈 [J], 石修银
5.基于素养本位的中考物理命题指向——以安顺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试卷为例 [J], 葛永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联题解

对联题解

对联题解(九年级备课资料)(一)一、命题趋势分斩:我们知道,对联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

况且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是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命题方式推向了极致,不但命题形式灵活,而且还与时事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传统的题目更焕发了时代的特色。

二、考场一线报道:从阅卷老师这边来看,却发现这种题目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这虽不是一类新型的题目,但大多数考生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还有的甚至“颗粒无收”。

纵观他们失分的情况,主要是对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主要特点并没有掌握住。

如2007年福州市的一题: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

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口口口口三山载福毓榕城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按理说,这一题很简单,只要稍微有点对联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选出正确的答案C.可是同学们的答题并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40%的同学选了C,而另外60%的同学与这题的分数失之交臂,想一想是很痛心的啊!其实,这一题也很好做,它考查的主要是对联的“结构相应”的知识,同学们看一下上联中的“商贸繁荣”四个字,商贸怎么样呢?它是繁荣的。

“商贸”是名词,“繁荣”是形容词,是用来陈述“商贸”怎么样的,显然这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它是一个主谓短语。

上联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主谓短语,下联相应的部分也应是一个主谓短语,因此,我们只要从四个选项中选一个主谓短语即可,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A项是并列短语,D项是偏正短语,都不符合要求,可以率先把这两项给予淘汰,现在只有B、c两项了,这两项都是主谓短语,最终来选哪一项呢?这时我们可以用对联要“内容相关”这一知识点为依据,上联中的“商贸繁荣”是与社会人文有关的,这样我们又可以轻松淘汰B项,那剩下只有c项为正确答案了。

对联标语解题技巧

对联标语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1.对联拟写指要(1)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对称、平衡,给人视觉上的美感。

(2)结构相同。

对联的上下联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等。

(3)词性相对。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对(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等。

(4)平仄相反。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做到“平仄相反”。

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但一般情况下,对考生平仄方面的要求没有这么严格。

(5)语意相关。

这是对联内在美的体现,它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

对联的内容关联可分为三类:正对(上下联内容相类相关)、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对相反)、流水对(上下联内容连贯相承)。

2.广告词、标语的拟写技巧与标准(1)活用修辞。

①对偶。

这类广告、标语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便于记忆。

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②对比。

通过鲜明的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如: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③比喻。

使其形象生动。

如:普通话——13亿颗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④设问。

便于激起人们的思考,增强感染力。

如:为何血浓于水?因有爱在其中。

(义务献血)⑤反复。

强调、突出对象的特征。

如:丽彤,丽彤,与众不同。

(某洗发用品)⑥双关。

增加表现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词浅意深,回味无穷。

如: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运动鞋)(2)仿拟熟语(成语俗语、诗词歌词、名言警句)。

使其产生新的意义,有利于迅速传播。

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

(某温控冰箱);默默无蚊。

(某蚊香广告)(3)巧用谐音。

可以起到一见如故,见之生情的效果。

如:骑乐无穷(自行车);生活可以更美的(美的空调)。

(4)拟写标准。

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必须具体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混模糊。

②简洁精练,朴素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练。

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要力争做到内容醒目,便于记忆。

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应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唤起人的潜在美德。

中考语文复习之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之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一、对联相关知识对联,又称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写对联有四个规律:第一是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第二是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第四是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意思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反,但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欣赏:1、云南滇池大观楼长联可谓古今第一长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娫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山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2、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3、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4、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对联含解析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对联含解析

专题13 对联【知识贮备】1.定义: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按音调平仄区分。

一般看尾字声调,上联尾字的声调应为仄声,下联尾字的声调为平声(即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2)按因果关系区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这一对联。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因此,“方向正确城乡富”为上联,“政策英明衣食丰”为下联。

(3)按时间先后区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这一对联。

“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因此,“风送莺歌辞旧岁”为上联,“雪伴梅香迎新春”为下联。

(4)按逻辑关系区分。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一对联。

这副对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因此,“勤俭持家家道昌”为上联,“团结建国国事兴”为下联。

3.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按照现在人写字习惯(由左至右),则以面对大门的方向为准: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4.朗读对联的方法:先读上联,后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5.属对(即创作对联)的原则:(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语文中考中的对联分析

语文中考中的对联分析

语文中考中的对联分析对联是近年来语文中考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积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文言文内容来进行考察,且呈日益上升的趋势。

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具有很美的文学形式。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又强调了语文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对联这种骈句就具有了较强的示范作用。

一、中考中对联对法指要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这种修辞句式。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

因此,我们只要从以下几方入手,就能在中考中得以应对。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学特征:①、字数相等。

②、词性相对。

③、结构相符。

④、意义相关。

⑤、节奏相合。

⑥、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的积累。

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多关注一些佳联、好对,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等就是我们课本中所出现的和涉及到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

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二、中考中对联常见的题设形式1、对联积累例①:请写出你在生活中留意到的你认为最好的一副对联。

(湖南常德卷)例②: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河南卷)a、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b、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c、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d、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B、婚联C、挽联D、行业联2、对联链接例③:下列对联写的是一位课本中的古代作者,请在括号内写出姓名。

(山西卷)a、豪气压群山,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b、太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淑玉阁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例④: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中考语文中,对联的考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中的对联考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组上下联,由两个句子组成,格式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对联的格式:上下联必须遵循相同的格律,包括句式、平仄、韵脚等。

2、对联的意义:上下联意义必须相关,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3、对联的平仄: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联为平声,下联为仄声。

4、对联的韵脚: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一般是同一韵部的字。

二、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联的基本知识:考查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

2、对联的运用: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主题写出相应的对联、根据上下联补全对联等。

3、对联的文化内涵:考查学生对对联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

三、对联考点应对技巧根据对联的考点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应对技巧: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熟悉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对联。

2、注重实践运用:学习对联最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多练,通过实践掌握对联的运用技巧。

3、理解文化内涵: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

4、注意语言规范:在写对联时,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5、善于观察分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对联,需要仔细观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重实践运用、理解文化内涵、注意语言规范和善于观察分析,是应对中考语文对联考点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高玉宝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又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

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

如何解答语文考试中的对联题高玉宝当下,语文考试中,对联的考察是一个热点题型,学生对此往往无处下手,笔者认为,要想准确作答对联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俗称“对子”。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二要讲究对仗工整;三要讲究平仄;四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下面举例说明。

初学对联,必须掌握“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

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

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

如用“日月”,属仄声,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

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

又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要求。

另外,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仅需要对仗工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

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

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其次、平时要加强语文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对联学习非一日之功,平时要徜徉书海,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三、加强训练,掌握考试对联题的设题形式。

第一种类型:对联链接题例1.指出与下列对联有关的中国古典名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中考语文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对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对联知识点总结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对联是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一般由两句平行对仗的句子组成。

这两句文一般相互照应,比如前一句与后一句对立、呼应或者转折。

1. 对联的形式对联通常由两句组成,分别称为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一般是平行的,也就是说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一样,句式一样,用词一样。

对联的韵律可以由作者自己决定,也可以按照古典诗的韵律规则来确定。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形式,比如“六言对联”“七言对联”等。

2. 对联的要求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对词语的要求、对句式的要求等。

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平行,即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句式、用词等要一致。

同时,上联和下联之间还应该相互呼应、对立或转折,使整个对联意境明确、鲜明。

对联还要求用词精准,用语准确。

对联的用词要求简练、生动、贴切,不应该使用过于复杂、晦涩的词汇。

同时,对联的用词还要求含义深刻、形象生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另外,对联的句式也要求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

对联的句式可以采用一些排比句、对仗句等,在句式上要求灵活多变,以便更好地表达对联的意境。

3. 对联的题材对联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涵盖生活、历史、哲理、自然等各个方面。

对联的题材要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感情性,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这就要求对联的作者在选择对联题材的时候,要深入生活、熟悉历史,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对联的题材多样化也要求对联的表现手法多样化。

对联的作者在表现对联的题材时,可以采用排比句、对仗句等多种手法,以便更好地表现对联的主题。

4. 对联的意境对联的意境是通过对联的词语、句式、内容等多方面呈现出来的。

对联要求能够具有一定的意境,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等。

对联的意境要求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作者在创作对联的时候,要注意选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运用,使对联具有一定的意蕴和情趣,达到意境深远、意味深长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中考对联题讲解

九年级语文中考对联题讲解

中考对联题讲解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珍珠,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对联里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拟就一副精妙的联语,需要创作者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它的这种综合考查功能,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推崇,也受到了近几年中考命题人员的青睐。

下面笔者试就这两年的中考对联题的考点,题型设置略作分析,期望能对即将面临中考的莘莘学子有所帮助。

一、考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一)、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

2、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

3、词性相对。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

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

5、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

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

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今平仄。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2004年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

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

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

中考对联题答题技巧

中考对联题答题技巧
中考对联题 答题技巧
乾隆
两碟豆
两蝶斗 林间两蝶斗
纪晓岚
妙《
对纪
一瓯油 》 晓


一鸥游

水上一鸥游
中华第一联









寿












律定理公






















学书
( 格 言 联 )
海山 寻探 珠宝 要需 恒毅 心力
对联类型
名书格挽贺婚寿春 胜画言联联联联联 联联联
6分
Hale Waihona Puke 此木 山山 此木为柴山山出
火因
夕 夕
因火成烟夕夕多
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2、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 花鲁落肃东山樊。哙 崇 4、两舟并行,橹速哪如帆快。 武
八音齐奏,箫和怎及笛清。 轻 萧何 狄青 文
5、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王安石,号“半山居士”) 僧上梁山,观花荣,赏石秀,不觉时迁
• 上联 •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 下联
• 冰消雪融万朵梅花扑鼻香来
对联排序调整
下面这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 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 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 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绿树看池边,此间有尧 天舜日。 下联调整为:

写对联常识(2)构思三个方向,注意两个问题

写对联常识(2)构思三个方向,注意两个问题

写对联常识(2)构思三个方向,注意两个问题作者:诗道骏言前面讲了对仗的六点基本要求,今天说一说怎么对对子以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构思对联的思路从上句与下句的内容关系来看,构思对联有三个方向。

正对、反对、串对A.所谓正对,就是对句的内容与出句的意思大方向是一致的,两句内容性质相同,意义相近,对句对出句加以补充、扩展、辅助,使得出句的内容更充实、丰富。

所以,正对又叫辅义对或并列对。

例如: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这是明末爱国志士史可法写的一幅对联,内容主要抒发个人情怀,说明自己饮酒焚香,读经观史的日常生活内容。

上下两句,相辅相成。

再比如,有一个姓秦的书生游览西湖边上的岳飞庙,写下的一幅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上句说宋朝以后,人们都痛恨鄙视奸臣秦桧,所以,给孩子取名字,都要避开“桧”字,不好意思让孩子叫“桧”。

下句说,书生自己也有同样心理,现在来到岳飞坟前,突然觉得姓秦都是一种耻辱了,自己感到很惭愧。

意思比第一句更深入了一层。

两句相辅相成,都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和对秦桧的痛恨之情。

思想感情非常有正能量、正义感。

B.反对,指上句和下句的意义是相反相成的, 下句从相反的方面对上句进行补充、拓展,上下两句常常构成转折、对比关系。

例如:有钱难买命,无药可医贫。

上句说人到穷途末路即使再有钱也买不了活命的机会。

下句从相反的方面说,世上没有什么药可以治疗贫穷这样的“疾病”的。

一句说钱不是万能的,另一句说贫穷是没办法用药来消除的。

两句相互辉映,非常有哲理,有趣味。

再如: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句说“无价”,可以作两解,a没有标价,不用花钱买;b非常可贵,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内涵很丰富。

下句说“有情”,能引发人的感情、闲情、喜爱之情。

两句话相反相成,也是佳对。

通常,反对比正对的内涵更丰富,更容易写出特殊趣味来。

C.串对,又叫流水对、走马对。

指上句不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它需要靠下句来加以补充、发挥,两句合在一起意思才完整。

中考语文对联题摭谈

中考语文对联题摭谈

""中考语文对联题摭谈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样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随着“新课标”理念和“大语文”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这一传统的语言艺术对青少年思维训练、品德教育、审美陶冶的影响,属对这一学习语文的途径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近两年来,对联题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等,其考查形式也是多姿多彩。

下面我们就其解题策略、题型归类和训练示例作些简析。

一.解题策略1.要了解特征。

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和承接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节奏也应相合。

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2.要掌握步骤。

解答对联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

其次要仔细分析,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第三要联系对联的基本特征,反复揣摩已知信息,联系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纵向、横向或纵横交叉地进行比较。

最后是筛选过滤思索的结果,准确表达。

3.要储备名联。

对联种类很多,可简单划分为春联、楹联、堂联、寿联、婚联、挽联、题赠联、自勉联、名胜古迹联等。

其风格各异,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丽;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有的幽默隽永,有的讽刺辛辣。

生活中处处有对联,对联苑囿中的名联不胜枚举,平时我们要多留心、多思考、多积累,这样就能够增强对对联的感性认识。

另外,平时要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融为一体,形成题感。

二.题型归类中考语文对联题形式多样,有选择题、连线题、默写题等客观试题,也有填空题、赏析题、删改题等开放性试题,下面我们仅就命题角度做简单的归类与例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近年来,在有些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大体说来,命题指向有三个:一、指向课文内容。

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大多要求背诵,命题者拿来作为拟题的材料,考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例1、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向课外阅读。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因而,要求在初中生阅读的中外名著范围内拟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例2、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下联:炼钢铁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三、指向人文资源。

各地都有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初中生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因为这些人文资源早就进入命题者的视线。

例4、:“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古楚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有洪泽湖、大运河等自然景观;有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西游记》在这里诞生,淮扬菜从这里扬名……现在,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上联,然后对出下联。

下联的内容要能反映淮安地方特色。

(!)大运河源远流长(2)周恩来高风亮节垂青史(3)古楚文化名扬四海参考答案: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炼钢铁意志写出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洪泽湖烟波浩渺第一山峰奇景秀关天培铁血雄心报中华吴承恩呕心沥血著西游淮扬美食香飘九州附一:中国名胜古迹对联集锦(1)、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滕王阁对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3)、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岳阳楼何子贞撰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5)、杭州岳飞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6)、一姓秦之人题岳王墓前秦桧跪像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7)、郭沫若书蒲松龄“聊斋”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8)、四川新都宝光寺正殿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9)、郭沫若书杜甫草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0)、杜甫书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附二:2006年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汇编一、成都市卷阅读下面古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 雨打萍” 比喻(1分)2.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答:.二、南通市(海门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4分)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徐州市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四、江西试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5—7题。

(6分)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

青旗,酒家招牌。

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答:。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五、泰州市试题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5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1分)(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六、泰州市试题(B)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

(5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分)(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七、湖北省黄冈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答:八、连云港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九、扬州市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

(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十、潍坊市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3分)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分)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分)十一、新疆乌鲁木齐卷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资阳市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

(5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选自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1分)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3分)答:十三、浙江省嘉兴市试题题奉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l分)(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分)十四、浙江省金华卷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十五、自贡市试题(课程改革卷)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完成17——18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

(2分)①太清:②端居耻圣明: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十六、济宁市试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一、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 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 分),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