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热电势
第三章 热电性能分析
四,组织转变
1) 同素异构转变:见Fe-Pt热电偶的热电势
30 20 10 e (μV/K) A2 A3
A4
0
400
800
热电偶材料在USA每年消耗几百吨。
温差电堆:
T1
T2
• 半导体温差发电 特点: 体积小, 轻,简单,安静,可利用多种热源 应用广:心脏起博器,石油井台,航海灯塔, 无人岛屿观测站,航空飞行器等。 高灵敏度测温。足以探测微弱的温差,红外辐 射。 • 逆效应:制冷机
ε12
1. 接触电位差
V12=(V2-V1)+(kT/e)ln(n1/n2), 其中,V1和V2是金属12的 逸出电位(逸出功) 。
测量微小热电势装置的示意图
ΔT
ΔE
恒温槽
热电性分析的应用
一,铝合金的时效 试样:Al88Mg4Zn8;淬火态得到过饱和的固溶体组织。
不同温度时效30分钟。
热电偶:时效态试样G1+该合金经275度完全退火态G2。 50度以下冷时效:Mg和Zn发生偏聚,形成G.P.区。 50~275度温时效:析出Al2Mg2Zn3相,固溶体正常分解。 300度时效:多余的析出相重新回溶,合金元素增多导
塑性形变的影响
加工硬化使热电势值增大;加工硬化的铁与退火态 的铁成偶,前者为负,后者为正。 队固溶体合金进行冷形变,由于形变直接或间接引 起脱溶,析出或马氏体转变时,将导致合金热电势 发生相应变化。
钢的含碳量及热处理的影响
压力的影响:
• 如测量100度温差的铜-康铜热电偶,在压力从零升到 1。2×109Pa的过程中,0~100度范围内热电势的平均 变化率为:3 ×10-10PμV· ˚C-1· Pa-1 • 压力引起原子大小及其间距在电压下发生了变化,提 高了费米面,改变了能带结构,从而影响扩散热电势。 其次,高压改变了声速,声子极化以及电子-声子的 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热电势。这些因素只在高压下需 要考虑,一般情况可以忽略。
金属材料热电性
V12(T1) T1
对于1和2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 若两端温度T1=T2,则 ε12=V12(T1)-V12(T2)=0 若T1 ≠T2,则ε12=V12(T1)V12(T2) ≠ 0
T2
V12(T2)
2. 温差电位差
温差导致热扩散力FT等于电场力Fe时: ε12=V12(T1)-V12(T2)+V2(T1,T2)-V1(T1,T2) 前两项是两接头的接触电位差的差, 后两项是两种金属上的温差电位差的差。
•
•
一,贵金属的费密能大约6eV,而过渡族金属和它 们的低浓度合金的“相当”费密能大约只有 1eV。过渡族金属及其低浓度合金的热电势系 数至少是一价贵金属的2倍。因此,过渡族金 属及其合金做成的热电偶要比贵金属做的热电 偶产生更大的热电势。 而且,E与温度 T的关系 具有 Pt70Rh30 良好的线性。 Pt 二,温度的影响: E = at + bt2 + ct3, t为热端温度,冷端为0˚C。
• 不同金属由于其电子逸出功和自由电子密度不同, 热电势也不相同。纯金属热电势的排序(后者更负): Si,Sb, Fe, Mo, Cd, W, Au, Ag, Zn, Rh, Ir, Ti, Cs, Ta, Sn, Pb, Mg, Al, Hg, Pt, Na, Pd, K, Ni, Co, Bi。 在两根不同金属丝间串联另一种金属,只要串联金 属两端的温度相同,则回路中产生的总热电势只与 原有两种金属的性质有关,而与串联入的中间金属 无关。 形成半导体性质的化合物时,共价结合增强,会使 热电势显著增强
三,合金化的影响
绝对热电势:金属(或合金)与超导体成偶在超导 临界温度以下测得的热电势 ea 固溶体合金: ea = ei +ρ0(eb- ei)/ρa ,
热电材料分类
热电材料分类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温度控制、热电制冷等领域。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热电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按材料体系分类1.金属热电材料:这类材料以金属为主,具有较高的热电势和较低的热导率。
常见的金属热电材料包括铜、镍、铬、铁、钴等。
2.半导体热电材料:这类材料以半导体为主,其热电势和热导率都较高。
常见的半导体热电材料包括硅、锗、砷化镓、碳化硅等。
3.陶瓷热电材料:这类材料以陶瓷为主,其热电势较低但热导率较高。
常见的陶瓷热电材料包括钛酸钡、锆钛酸铅等。
4.复合热电材料:这类材料由金属、半导体和陶瓷等多种材料组成,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
常见的复合热电材料包括氧化锌掺杂铅铋合金、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等。
二、按应用领域分类1.能源转换领域:这类材料主要用于将热能转换为电能,常用于热电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
常见的能源转换用热电材料包括铋掺杂的铅基合金、硅锗合金等。
2.温度控制领域:这类材料主要用于精确控制物体的温度,常用于电子器件的温度控制和微型制冷等领域。
常见的温度控制用热电材料包括钛酸钡、锆钛酸铅等。
3.热电制冷领域:这类材料主要用于制冷和温度控制,常用于微型制冷器、温差发电和红外探测器等领域。
常见的热电制冷用热电材料包括铅铋合金、铜基合金等。
4.其他领域:除了以上三个领域,热电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等。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1.机械合金法:通过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优异热电性能的合金材料。
该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易引入杂质元素影响材料的性能。
2.真空熔炼法:通过在真空环境中将原料加热至熔点以上并缓慢冷却的方法制备出纯净的热电材料。
该方法可有效去除杂质元素的影响,提高材料的性能,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在基底上生长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热电材料。
该方法可实现大面积制备,同时可精确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但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文档:习题与思考题解答(7)
题库与思考题解答(第7章)1.什么是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热电势由哪几部分组成?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将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闭合回路的两个接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时,回路中将产生一个电动势。
该电动势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的材料及两接点的温度有关。
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热电势由两部分电动势组成,一部分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动势,另一部分是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动势。
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必要条件是热电极为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结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场中。
2.常用热电偶有哪几种?所配用的补偿导线是什么?选择补偿导线有什么要求?解:我国生产的符合IEC标准的热电偶有六种,分别是:铂铑30-铂铑6热电偶、铂铑10-铂热电偶、镍铬-镍硅热电偶、镍铬-康铜热电偶、铁-康铜热电偶以及铜-康铜热电偶。
非标准型热电偶包括铂铑系、铱铑系及钨铼系热电偶等。
上述热电偶所配用的补偿导线见下表:补偿导线实际上是一对化学成分不同的导线,要求在0~150°C温度范围内与配接的热电偶有一致的热电特性,但价格相对要便宜。
3.简述热电偶的几个重要定律,并分别说明它们的实用价值。
解:1)均质导体定律:如果热电偶回路中的两个热电极材料相同,无论两接点的温度如何,热电动势均为零。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检验两个热电极材料成分是否相同(称为同名极检验法),也可以检查热电极材料的均匀性。
2)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只要第三种导体的两接点温度相同,则回路中总的热电动势不变。
中间导体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在回路中直接接入各种类型的显示仪表或调节器,也可以将热电偶的两端不焊接而直接插入液态金属中或直接焊在金属表面进行温度测量。
3)标准电极定律:如果两种导体分别与第三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已知,则由这两种导体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动势也就已知。
标准电极定律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定律。
金属的电学性质
金属的电学性质
金属是指那些物理性质具有金属特征的元素或化合物,其特点是良好的电导性和热导性,能够抵抗腐蚀,易于加工。
金属的电学性质是研究金属导电和电学现象的重要方向。
下面就介绍一些金属的电学性质。
1、电导率
金属的电导率指金属电阻撞到自由电子而产生的电流强度与电场强度之比,即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之比。
金属的电导率与其化学成分、晶格结构和温度有关。
在相同温度下,电导率越高,电阻率越低。
金属的导电性强,在电器、电力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是指当金属处于热梯度状态时,会在其表面形成电势差,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或塞贝克效应。
金属的热电效应与温度、金属成份、导体尺寸等因素有关。
在电子设备中,常用热敏电阻和热电偶作为温度检测器件。
3、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在酸性、碱性或盐酸溶液中会产生腐蚀现象。
电化学腐蚀与金属导电性密切相关,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金属的阳极和阴极腐蚀。
在金属材料的使用过程中,电化学腐蚀是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4、磁性
金属的磁性是指金属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呈现出的磁现象。
金属的磁性与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运动轨迹有关。
有些金属具有磁化自发性(铁、镍、钴等),而有些金属只在外加磁场下才表现出磁性(铜、银、金等)。
综上所述,金属的电学性质是金属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学性质的传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电子设备、电力工程、化工等多个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电和磁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为金属电学性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金属材料热电性
Fe
+++
V1(T1,T2)
- - T2
FT
V1(T1,T2)
T2
V2(T1,T2)
V12(T2)
两种金属以上回路的热电势
100˚C 100˚C
Cu Pt V Pt
Pt-Rh
Fe
V
0˚C
相加法则: EPt-Fe = E pt-Cu + E Cu-Fe 微细试样测温示意图
二,珀耳帖效应
• 现象:
电流方向与电势方向 一致放热,反之吸热。 I 吸热 ++++ ---E
放热
++++ ---E
• 解释:
接触电势电子加速而 放热;反之吸热。
• 用途:
金属热电偶的Peltir 效应小,半导体热电 + 偶的Peltir效应大, 制冷温差可达150℃之多, 尤其对小容量制冷相当优越,适用于各种小型恒温器适合于 无声,无污染,无干扰等特殊场合。如宇航飞行器,人造卫 星,红外线探测器等冷却装置上。
n1 + + + n2(T1) T1
对于1和2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 若两端温度T1=T2,则 ε12=V12(T1)-V12(T2)=0 若T1 ≠T2,则ε12=V12(T1)V12(T2) ≠ 0
T2
V12(T2)
2. 温差电位差
温差导致热扩散力FT等于电场力Fe时: ε12=V12(T1)-V12(T2)+V2(T1,T2)-V1(T1,T2) 前两项是两接头的接触电位差的差, 后两项是两种金属上的温差电位差的差。
热电势的测量
测量热电势目的: 分析合金成分和组织结构变化。 热电偶:必须选用在测量温度范围内组织稳定的 金属或合金与试样组成电偶。 常用:棒状试样 +完全退火的导线G1和G2 (材料与试样相同) 。 T1 - T2由示差热电偶测量; T+ΔT 热电势差ΔE由试样的组织 T 变化引起:由示差热电偶 T1 T2 测量。常温下测量E的装置:
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
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温度差也能发电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科学现象——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
这个效应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挺接地气的,就是说金属导体在温度差的作用下能产生电流。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什么是热电效应?热电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当金属导体的两端处于不同的温度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也就是电压),从而形成电流。
这个现象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在1821年发现的,所以也叫塞贝克效应。
热电效应怎么产生的?要理解热电效应,咱们得先知道金属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导体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
当导体的一端被加热,另一端保持冷却时,加热端的电子会获得更多的能量,变得比冷却端的电子更活跃。
这些活跃的电子就会从热端向冷端移动,形成电流。
同时,这种移动还会在导体中产生一个电动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压。
热电效应有啥用?热电效应的应用其实挺广泛的,最直接的就是用来制造热电偶。
热电偶是一种常用的温度测量工具,它就是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的。
当两种金属导体的接点处于不同的温度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电动势,通过测量这个电动势,就可以知道温度差,从而测出温度。
除了测温,热电效应还能用来发电。
比如,有些太空探测器就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热源,通过热电效应来产生电力,供给探测器使用。
这种方法叫做热电发电,它不需要外部电源,只要有温度差就能持续发电,非常适合用在没有太阳光或者其他电源的地方。
结语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其实就是温度差和电流之间的奇妙联系。
这个现象不仅让我们对物质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术和工具。
下次当你看到温度计或者听到太空探测器的故事时,不妨想想背后的热电效应,是不是会觉得科学离我们更近了一点呢?。
Ⅱ级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热电动势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
关键 词:检定 系统
热电动势
不确定度 文章编号:10 — 6 7( 0 2 5 o 3 — 5 0 2 3 0 2 1 )0 一 o 7 0
中图分类号:T 9 1 B 7
文献标识码 :B
一
、
引 言
证书。( 参见图一所 示)
我公司是一家大型石油化工综合性施工企业,温度 参数是影响石油化工中间及最终产 品品质形成和安全生
4
铜三凝 固点温度 的分度值 的扩 展不确定度u
为0 6 . . ~1Oc,置信概率0 9 。 o . 9 热 电偶、热 电阻测试仪 ,允许误 差为 ±
(. 0 % 0 0 5 x示 值 + . 0 0 V。 0 0 4 )m
0 .0 0 17mV ;
通 过IE 一 8 接口 ( 0 1 EE4 8 或c M 串行 口) 通信电缆传送到计算 机; 计算机根据 “ 热工全 自动检定系统” 软件指令, 通过主
机 箱控制调功器 的输 出功率 , 保证被控对象按要求升温或
保温 , 在达到规定的温 度要求后, 对被检 对象进行全 自动 数据采集、 处理、 检定, 并可实时显示各种参数及打印检定
图 一
待 安装于石油化工装置 中的测温 元件进行检 定,既创造
了 良好 的经济效益 ,又获得了强大的技术支 持。
1 热 电偶 检定 .
将标准偶和被检偶按检定规程要求捆扎后放入恒温
装置 ,并按系统要求连接线路 ,接通 电源,启动 “ 工作
二、检定系统工作原理简 介
R. D z 卜2 型智能热工仪表 自动检定系统由高精度数字多
二等标准 铂铑l -n 电偶,锌 、铝 、 O ̄热
Sn—Bi二元金属相图的绘制(热电势法)
Sn—Bi二元金属相图的绘制(热电势法)一、试验目的1.用金属相图(步冷曲线法)试验加热装置10A型、JX-3DA金属相图测量装置测定Pb-Sn体系的步冷曲线,绘制相图。
2.掌握热电势法测定金属相图的方法。
3.学习双元相图的绘制。
二、试验原理相图:用图形表示多相平衡体系的状态随浓度、温度、压力等变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图称为相图或状态图。
用热分析法可绘制相图,测绘一系列不同组成的金属混合物的步冷线,然后把各步冷曲线上物态变化的温度绘在温度—组成图上,即把图中各步冷曲线的转折点和水平段所对应的温度用.表示在温度—组成图中,即得到该体系的相图。
液相完全互溶的二组分体系,在凝固时有的能完全互溶成为固溶体,有的仅部分互溶,如本实验的Bi—Sn体系。
本实验用热电偶作为感温元件,自动平衡电位差计测量各样晶冷却过程中的热电势,作出电位—时间曲线(步冷曲线),再由热电偶的工作曲线找出相变温度,从而作出Bi-Sn体系的相图。
三、试验试剂与仪器锡粉,铋粉,石墨粉;托盘天平,电脑。
金属相图(步冷曲线法)试验加热装置10A型JX-3DA金属相图测量装置四、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配制样品:分别配制含Bi 0%,10%, 20%,40%,58%,70%,85%,100%的Bi-Sn 混合物共40g,放入加热炉中,按热电偶序号依次插入样品中。
2.调节[10A型控制仪]使加热炉为第1档。
3.调节[3DA控制仪]。
按[设置]荧屏显示A,调节加热终点温度270℃。
4.按[设置]显示B,调节保温温度为0℃。
5.按[设置]显示C,调节升温温度为30℃。
6.按[设置]键,让状态指示灯灭。
7.按[温度切换]开关,观察各个热电偶的初始温度并记录。
(二):测量工作1.开启计算机,双击“金属相图”软件。
打开[打开串口]键,使热电偶各个温度显示在窗口。
2、打开[参数设置],设置[时间参数]40,设置[最大温度参数]400,设置[最小温度] 0。
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热电耦合分析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对金属冶炼过程 中热电耦合现象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
展和完善。
输标02入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来研究可以针对不同金属冶炼工艺的特点,深入探 究热电耦合现象的物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建立更加精 确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
热电效应概述
• 热电效应是指由于温度梯度存在而引起的一种电现象,包括塞贝克效应、皮尔兹效应和汤姆逊效应等。其中,塞贝克效应 和皮尔兹效应是最常见的两种热电效应。在金属冶炼过程中,热电效应表现为热量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效率 取决于材料本身的热电性能。通过深入研究热电效应及其在金属冶炼中的应用,有助于发现新的热电材料和优化现有工艺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境污染。
反馈调整
根据实施效果的监测结果,对优化方案进行必要的调 整和改进,以实现持续的优化效果。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热电耦合现象在金属冶炼过程 中普遍存在,对冶炼过程和产
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 析了热电耦合现象的物理机制 和影响因素,揭示了温度场和
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梯度引起 的热电效应和电场作用下的热 源分布是影响热电耦合现象的 关键因素。
求解方程
使用数值方法求解建立的数学模型, 得到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
结果分析
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提取关键信 息,如温度分布、电流密度分布等。
实验验证的方法与过程
实验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实 验条件与模拟条件一致。
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条件
热电偶产生热电势的条件热电偶,这名字听着是不是有点酷?说到它,我们就得聊聊热电势。
热电偶可不是个简单的玩意儿,它得有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真是像人一样,适应环境才能活得精彩。
咱们得知道,热电偶的核心在于两种不同的金属,它们碰撞在一起,简直就像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一个火爆一个冷静,碰撞之后能产生热电势。
要是没有这两种金属,热电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怎么也出不来电。
然后,温度差是个大要素!就好比你家里的冰箱和微波炉,里面温差那么大,才让食物保鲜又能加热。
如果两个金属接头的温度差异不够,那电势就跟干旱的河流一样,流不动,没水没电,完全是摆设。
你想想,这种温度差就像你和朋友的关系,若是平淡如水,那热情也就荡然无存。
这就是热电效应的核心,热能转化为电能,简直就像把阳光转化为美味的冰淇淋,真是妙不可言。
热电偶的接点温度也不能小觑。
就像人嘛,得有个好心情才能做好事情,热电偶的接点温度太低,热量传递不到位,就像小猫不愿意起床,怎么能抓到小老鼠呢?所以,热电偶的两个金属之间,要是能保持良好的热接触,那就如鱼得水,电势自然就来了。
你可以想象,它们好比是在热闹的聚会上,不同的金属在一起摇摆,越是热闹,电流就越能汹涌而来。
再说材料的选择,热电偶的金属材料可是得选得好。
你可别小看这些金属,铜、铂、铁,各有各的性格,像个个性鲜明的小伙伴。
用得对,热电势自然就强。
就像你在找合适的搭档,一起做项目,合得来才能出成果。
要是选错了,那可真是碰了一鼻子灰,功夫下了,电流却只是一点点,最后收获的结果让人失望透顶。
使用环境也很关键。
热电偶不喜欢潮湿、污染的地方,真是娇气得可以。
它们就像小公主,要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发出最闪亮的光芒。
如果你把它们放在脏乱的地方,结果就是心情不好,电势也会大打折扣。
这就像咱们人,要是身边的环境乱糟糟,心里怎么能舒坦?难怪有句话说,环境影响人,热电偶同样也不例外。
维护也是个大事。
热电偶就像植物,需要定期浇水,照顾好。
p(vdf-trfe)热电系数
热电系数是材料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是指材料在温度和电场条件下产生的热电效应的比较参数。
热电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热电性能,对于热电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热电系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热电系数的相关知识。
一、热电系数的定义热电系数又称为Seebeck系数,它是指在温度差ΔT和电场强度E的作用下,导体中单位温度差产生的电动势与该温度差的比值。
通常用α来表示,其数值和符号依赖于导体材料的种类和温度。
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其热电系数通常在常温下是较小的正值,而对于半导体材料则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其大小和符号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二、热电系数的影响因素1. 材料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材料其内部结构和电子状态都会有所不同,导致热电系数的大小和符号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热电系数要比半导体材料小很多。
2. 温度:热电系数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温度升高会导致热电系数减小;而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说,温度的升高可能会改变热电系数的符号。
3. 掺杂:在半导体材料中加入掺杂剂可以显著影响热电系数的数值和符号,这也是研究和应用热电材料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构: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对热电系数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说,晶体结构复杂的材料热电系数较大。
三、热电系数的应用1. 热电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直接影响着其在能源转换和散热方面的应用。
了解热电系数对于热电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至关重要,热电系数大小和符号的合理匹配能够提高材料的热电效率。
2. 热电器件的性能优化:除了材料本身的热电性能外,热电器件的性能也会受到热电系数的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优化器件结构,可以实现热电器件的性能优化。
3. 热电效应的研究:热电系数是研究材料热电性质、热电效应和热电器件的重要参数,它的测量和分析为深入了解材料的热电性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t型(铜-铜镍)电动势一温度关系
T型(铜-铜镍)电动势一温度关系一、概述T型热电偶是一种常用于温度测量的传感器,利用两种不同材质的金属在其接合处产生的热电动势来测量温度变化。
其中,铜-铜镍热电偶因其稳定性和精确度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T型(铜-铜镍)电动势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对热电偶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二、T型热电偶的原理1. 热电效应热电效应是指在不均匀温度场下,导体内部会产生电场,并由此产生热电动势的现象。
热电动势的大小与金属导体的种类、温度梯度和接触材料的性质有关。
2. T型热电偶的结构T型热电偶由两根不同金属导线铜和铜镍构成,两者交叉处为测量点。
当测量点和参考点与温度场相接触时,测量点产生热电势,这个热电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T型热电偶的性能特点1. 稳定性高铜-铜镍热电偶因其稳定性和低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2. 温度测量范围广铜-铜镍热电偶具有较广的温度测量范围,在常温和中高温环境下均能提供精准的温度测量。
四、T型热电偶与温度的关系1. 温度与热电动势的基本关系根据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热电动势与导体的温度梯度呈线性关系,即\[E = α(θ_2 - θ_1)\]其中E为测量点产生的电动势,α为热电系数,θ1和θ2分别为测量点和参考点的温度。
2. 实验数据与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T型热电偶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电动势值。
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即可得到热电动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函数。
3. 温度校准及应用校准温度,调整显示表的示值与被测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调整的方法包括调节校准电位器,改变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等。
五、结论T型(铜-铜镍)电动势与温度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这一关系的具体表达。
热电偶作为一种温度传感器,在工业控制和科学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六、参考文献1. 米尔斯, J.R. (1993). 热电偶的理论和实践。
Springer出版社。
金属的热电势
热电势综述概述人们早就发现,在导体中热和电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关联,一般电的良导体同时也是热的良导体。
根据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理论,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之间存在经验公式:(2-1)L称为Lorenz数[1],该公式在室温下与相当多的金属实验数据一致,更是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说明是同一种载流子引起这两种现象。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二者都成为研究材料性质的基本手段。
1T+∆TT2T+∆TT∆V12(a) (b)图2-1.热电势的测量回路除了这两种现象外,热和电还存在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效应,这就是温差电现象。
实验上共发现了三种温差电现象。
第一种是Seebeck效应,如图2-1(a)所示,将两种材料连结成一个闭合回路,在两个连结点处维持不同的温度,则在线路中除了正常的热传导现象外,还会产生一个电流,这就是温差电流。
由于温差电流与回路电阻有关而难于表征,实验一般都采取图2-1(b)中的开路形式(两个开路的节点必须保持在同一温度下),得到温差电动势∆V 12。
人们从实验中发现,∆V 12正比与温差∆T ,它们的比值S 12=∆V 12/∆T 是一个仅决定于温度和两个恒材料的函数,与材料的形状、线路具体连接方式等完全无关,并且具有线性可叠加性,因此,S 12是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质,被称为材料的Seebeck 系数,也就是通称的材料的热电势。
第二种温差电效应是Peltier 效应,如图2-2所示,当电流通过两种不同材料的节点时,除了通常的焦耳热以外,还会有额外的热量的流动,至于吸收或释放取决于和节点处两种材料的性质,热流量与电流成正比。
另外,这种现象是可逆的,当电流反向时,热量的流动也反向。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在实验上同焦耳热区分开。
这样,热流与电流的比值∏12是材料的一个基本属性,只与节点处的温度有关,称为Peltier 系数。
在实验上,由于测量回路中总必须包含两种不同材料,从而只能测定这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对热电势S 12和Peltier 系数∏12,这在理论上是不方便的。
4金属的热性能
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
度不同,在回路中就会产生接触电动势,这种现象称
为热电效应,而这两种接触
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零,接
A
T2
触电动势的差就称为热电动
势。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
理进行温度测量的。
T1
B 塞贝克效应示意图
热电动势用EAB表示: EAB的大小不仅与A、B两种金属材料的性质有关,
方向无关而玻尔贴热Q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利用这一点可以将
这两种热分开。
玻尔贴热量Q 与两个金属的性质有关,与通过电流的时间τ和
电流强度I 成正比。
Q=πIτ 式中 π——玻尔贴系数
2. 玻尔贴效应的物理解释
电子在导体中运动形成电流。由于电子在不同的金属材料中
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向低能级
A
运动时,便释放出多余的能量;相反,
热电性分为三个基本的热电效应: 第一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第二热电效应(玻尔贴效应) 第三热电效应(汤姆逊效应)
一、第一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1821年科学家塞贝克发现
在锑与铜两种金属导线组成的
回路中,如果:
T1
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即T1≠T2
回路中产生一个热电流
T2 A
B
塞贝克效应示意图
电流的方向与互相 接触金属的性质有关
热之外,在两个温度之间,依还要吸收或放出一定
的热量 Qr(称为汤姆逊热)。
Qr=σIτ⊿T
式中 σ——汤姆逊系数或汤姆逊电动势
σ汤姆逊系数或汤姆逊电动势
与导体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系。
T1-⊿T T2 T1+⊿T A(或B)
汤姆逊效应示意图
1. 特点:
金属薄膜的热电势研究
金属薄膜的热电势研究(理学院,物理系,应用物理学专业李峰)(学号:2000145023)内容提要: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各种电阻率理论模型,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范平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电阻率理论模型。
该模型既考虑了表面散射又考虑了境界散射,从Boltzmann方程出发,在F-S理论基础上,求出薄膜电导率公式。
本文根据这个理论模型,研究薄膜的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即金属薄膜的热电势,最终得出了金属薄膜热电势的公式。
得到的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关键词:薄膜;电导率;热电势;教师点评:该文在同时考虑表面散射和晶界散射的电导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金属薄膜的热电势。
得到的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该结果由于应用了新的电导理论,使金属薄膜热电势理论计算成为可能。
因此,该文结果对金属薄膜热电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点评教师:范平,教授)一、绪论薄膜是一种物质形态,它使用的膜材十分广泛,可用单质元素或化合物,也可用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制作薄膜。
根据其蒸发物质所用的不同材料,把薄膜分为金属(纯金属和合金属)薄膜、半导体薄膜、介电薄膜、化学元素薄膜和化合物薄膜。
成膜技术及薄膜产品在工业上有多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工业领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金属薄膜是在电子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薄膜。
例如,半导体器件的电极、各种集成电路中的导线和电极、电阻器、电容器、超导器件、敏感元件和光纤通信元器件等。
近年来,随着各类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器件制备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金属薄膜构元组成的具有巨磁阻效应的磁多层结构的研究发展,人们对金属薄膜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金属薄膜的显著特征是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这两种效应对系统的各种物理特性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各种薄膜在电子学应用中获得了巨大的进展,薄膜的电学性质开始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中心。
从上世纪开始,人们一直对薄膜的电学性质进行研究,其范围包括从电导率的测量到超导电性以及薄膜的电子发射的研究。
金属受热发电原理
金属受热发电原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力。
电力的产生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其中,金属受热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发电方式。
它利用金属材料在受热时产生的电势差来产生电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属受热发电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一、原理
金属受热发电的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是指在两种不同金属材料的接触处,当其中一种金属受热时,会在接触处产生电势差,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被称为热电效应或热电作用。
热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热运动中的电荷运动,也就是热电子效应。
当一个金属材料受热时,它的电子会被激发,从而形成一个电势差。
这个电势差可以被用来驱动电流,从而产生电力。
二、应用
金属受热发电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
其中,最为广泛的应用是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能源领域。
金属受热发电技术可以用来产生电力,从而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的电池,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传感器中。
三、发展前景
金属受热发电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发电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属受热发电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未来,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
产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电力。
总之,金属受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技术。
它利用金属材料在受热时产生的电势差来产生电力,可以应用于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属受热发电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未来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电势综述概述人们早就发现,在导体中热和电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关联,一般电的良导体同时也是热的良导体。
根据经典的金属自由电子气理论,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之间存在经验公式:(2-1)L称为Lorenz数[1],该公式在室温下与相当多的金属实验数据一致,更是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说明是同一种载流子引起这两种现象。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二者都成为研究材料性质的基本手段。
1T+∆TT2T+∆TT∆V12(a) (b)图2-1.热电势的测量回路除了这两种现象外,热和电还存在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效应,这就是温差电现象。
实验上共发现了三种温差电现象。
第一种是Seebeck效应,如图2-1(a)所示,将两种材料连结成一个闭合回路,在两个连结点处维持不同的温度,则在线路中除了正常的热传导现象外,还会产生一个电流,这就是温差电流。
由于温差电流与回路电阻有关而难于表征,实验一般都采取图2-1(b)中的开路形式(两个开路的节点必须保持在同一温度下),得到温差电动势∆V 12。
人们从实验中发现,∆V 12正比与温差∆T ,它们的比值S 12=∆V 12/∆T 是一个仅决定于温度和两个恒材料的函数,与材料的形状、线路具体连接方式等完全无关,并且具有线性可叠加性,因此,S 12是材料的一个基本性质,被称为材料的Seebeck 系数,也就是通称的材料的热电势。
第二种温差电效应是Peltier 效应,如图2-2所示,当电流通过两种不同材料的节点时,除了通常的焦耳热以外,还会有额外的热量的流动,至于吸收或释放取决于和节点处两种材料的性质,热流量与电流成正比。
另外,这种现象是可逆的,当电流反向时,热量的流动也反向。
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在实验上同焦耳热区分开。
这样,热流与电流的比值∏12是材料的一个基本属性,只与节点处的温度有关,称为Peltier 系数。
在实验上,由于测量回路中总必须包含两种不同材料,从而只能测定这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对热电势S 12和Peltier 系数∏12,这在理论上是不方便的。
由于这两种温差电效应都满足线性可叠加性,这表明热电势似乎是大块材料的固有性质,从而可以认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绝对热电势S 和Peltier 系数∏,实验测到的系数等于这两种材料各自系数的差,S 12=S 1-S 2,∏12=∏1-∏2。
最初这只是纯理论上的假定,但当Thomson 效应发现了以后,可以在实验上直接获得材料的S 和∏了。
Thomson 效应是第三种温差电效应,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它发生在一种材料中。
如图2-3所示,当材料中同时存在电流J x 和温度梯度dT/dx 时,单位体积内的热流量为:(2-2) 该公式由William Thomson(Kelvin)提出后,成为温差电效应的基本公式。
公图2-2. Peltier 热效应 d T d x J x 图2-3. Thomson 效应式的第一项就是焦耳热,而第二项与温度梯度和电流(包括方向)成正比,就被称为是Thomson 热。
与前两种温差电效应相同,Thomson 热效应也是一种可逆效应,系数μ被称为Thomson 系数,也是材料的基本属性。
温差电效应的三个系数并不是独立的,它们通过Kelvin 关系式联系在一起:(2-3)根据这两个关系式可以方便的从一个系数导出其它的系数。
例如,由Kelvin 第一关系式可以得到材料的绝对热电势S :S (T ) – S (0) = ⎠⎜⎛0TμT d T (2-3a)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当T →0时,材料的温差电现象应该消失,就是说S(0)=0。
这样,原则上根据上式可以确定材料的任何温度下的绝对热电势S(T)。
不过Thomson 系数μ在实验上并不容易测量,尤其是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所以这种方法测量热电势在实验上还是不太方便的。
自从超导电性现象发现以后,人们注意到材料发生超导转变以后,温差电现象就完全消失了,即有S=0。
这样为实验测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将超导材料与待测材料组成回路后,在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以下进行测量,则实验得到的S 12就是待测材料的绝对热电势。
该方法非常简单实用,现在低温下的热电势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
从公式 (2-2)来看,由于焦耳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当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时,焦耳热将迅速减小以至于能够忽略不计,此时几乎所有的热流量都来自于Thomson 热,将公式稍作变换,可以得到:Q = –μ q ∆T (2-4) 式中Q 为单位体积内吸收或释放的热量,q 为通过单位体积内的电量。
这个公式意味着Thomson 热可以看作单位电荷缓缓地移向高温区时吸收的热量。
所以,Thomson 本人提出,Thomson 系数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一种“电子比热”,这一点在概念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当然,这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比热,是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和非常微弱的电流下观察到的等效“输运比热”。
类似的,绝对热电势S也可以看作电子的“输运熵”,在这个意义下可以使用热力学公式导出Kelvin 关系式。
理论研究温差电现象人们发现的也比较早,但是深入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才开展的,因为与电阻、热导等不同,早期的金属自由电子论完全不能解释这种现象。
如果假定每个原子提供一个自由电子,根据经典理论、Maxwellian分布率、以及μ的等效“电子比热”观点,将有:(2-5)这里c el为每个电子的比热,e是电子电量(包含符号)。
可见在经典模型中,所有金属都具有相同而恒定的μ,代入常数值可得μ≈-130μV/K。
可是这个结论明显的与实验不符。
下表是一些金属的μ值:表1金属0°C下的Thomson系数μ(μV/K)元素实验数据(2-6))Li +23.2 -2.3Na -5.1 -3.4K -11.3 -5.1Rb -9.4 -5.9Cu +1.3 -1.5Ag +1.2 -1.9Au +1.6 -1.9Fe -5.4 -14Co -26.7 -14Ni -16.5 -21Pt -12.0 -19.2 显然实验给出的数据明显小于经典理论的值,而且实验表明,金属的热电势高温下正比于温度,并不是一个恒定值。
这些事实说明经典理论和Maxwellian 分布率是不适用的。
这个谜说明热电势虽然是宏观现象,但其物理本质只有借助量子理论才能阐明。
根据量子理论,只有费米能级附近的少数电子才能参与该“输运传热”过程,这样可以得到:c el ~ k ⎝ ⎛⎭⎪⎫ kT ξ0,更精确的公式为: c el = π22k ⎝ ⎛⎭⎪⎫ kT ξ 0 ≡ π22 T T 0 k (2-6) 式中T 0定义为电子的费米温度,kT 0=ξ0,由于ξ0的典型值为5eV ,所对应的T 0=50000K ,所以公式 (2-6)的修正相当于乘以了约1/50的因子,这样得到的结果如表1的第三列所示。
可见计算结果在量级上与实验接近,并且也给出一个线性的温度依赖关系。
但是,简单的自由电子模型仍然太过粗糙,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尚有较大差距。
以上简单模型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将金属看作是充满了自由电子的刚性盒,电子所有的碰撞都是弹性的。
而实际上在真实金属中电子会不断被热振动的点阵粒子散射(这正是金属中电阻的来历),其中也包含了非弹性散射。
考虑一下Thomson 热的起因:当金属中存在电流和温度梯度时,热端的电子具有比冷端电子更多的热能,它从热端移向冷端时,多余的能量将通过各种散射作用释放,这样就产生了Thomson 热。
可是,一个温度梯度本身会产生晶格振动波(声子),将能量从高温区传到低温区,也就是说,有一股声子流伴随着电子流一起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声子会通过非弹性散射与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理想的自由电子模型只适用于电子与声子的非弹性散射作用相当弱的情况(此时电子才能看作“自由”的),但是在实际金属中并非如此,声子有股拽着电子流移动的趋势,这种效应被称为声子曳引效应,最初由L. Gurevich [2][3]提出。
声子曳引的理论分析相当复杂,不过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详细的讨论可以参见MacDonald 的著作[4],声子对热电势的贡献为:(2-7) 式中C g 为单位体积内的晶格比热,N 为导电电子密度,α为电子与声子碰撞时的传递因子,表征了在所有的声子发生的碰撞(包括电子、杂质、晶格缺陷以及其它声子等等)中,与电子发生碰撞的几率,0<α<1。
如果认为每个原子包含一个导电电子,这样根据公式可得:S g≈keα = –0.9α⨯10-4 V/K (2-8)结果给出一个负的修正值。
参照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室温下α应该相当小。
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晶格振动波之间会因为非谐作用而产生一定程度的耦合,也就是说声子会相互散射。
随着温度升高,声子数目增加,非简谐耦合增强,声子-声子散射将远强于电-声子散射,多数声子彼此散射掉了,电-声子相互作用减弱,从而声子曳引效应也相应的减弱。
粗略的说,这意味着α∝T-1。
MacDonald[4]估算室温下α大约为百分之几,可以计算出此时声子曳引贡献约为几个μV/K。
这样看来,对金属而言,即使在室温下声子曳引贡献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不过从实验给出的数据来看,对于许多金属而言,低于室温时声子曳引贡献就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这一点与声子曳引的Umklapp过程有关,我们以后会加以讨论。
对于材料高温下的声子曳引贡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因子α上,因为α与散射机制密切相关,其数值反映了电-声子相互作用的强度,从另一方面而言,也反映了导电电子的特征(例如,它们的“自由度”如何等等)。
对α的数值温度依赖关系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散射的许多信息。
在充分低的温度下,对声子而言电-声子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从而α增大,这似乎意味着低温下声子曳引贡献相当大。
但实际上,考虑到晶格比热在低温下按(T/ΘD)3关系减小,也就是说c g =12π45k ⎝⎛⎭⎪⎫TΘD3≈200k⎝⎛⎭⎪⎫TΘD3迅速趋于零,温度充分低时c g与c el相比可以忽略,声子曳引贡献消失(一般而言,这个温度应该低到大约0.1ΘD)。
这样,综合高温和低温两个方向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声子曳引贡献在某个温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在高温端按1/T、低温端按T3关系减小,整体行为如图2-4所示:+–图2-4.自由电子模型(A)和声子曳引修正(B)的热电势曲线考虑到声子曳引修正之后,热电势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就比较接近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周之处,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属Li和IB族元素,它们给出的热电势数据是正的,这是十分奇异的,仿佛这些金属中的载流子不是电子而是空穴。
关于这一点,由于涉及到材料的费米面,将于稍后讨论。
金属的热电势以上理论分析中主要讨论的是Thomson系数μ,不过在实验中一般使用绝对热电势S,利用Kelvin第一关系式很容易将前者转化为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