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2.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感情背诵本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品味语言。

2.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感情。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1.字词交流: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三、研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由成语“盲人摸象”所启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争议和思考,给我们展示了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和他的勇气和智慧。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本文将从导读、思考、阅读、拓展及评析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份导学案的讨论。

一、导读本篇文章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与他的勇气和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真相的本质以及沟通中的难点。

二、思考1.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实感受?2.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3.如何与别人沟通,以达到双方均理解的效果?三、阅读1.阅读讲述大象故事的文章《我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文章中的描述和对话,分析盲人与其他人在沟通中的矛盾点。

四、拓展1. 在文章中,作者用盲人对大象的描述来代表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容易引发沟通困难?2. 介绍一种解决沟通难点的方法或技巧。

(可以阐述有效沟通的原则、注意事项、沟通流程等)五、评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谈论真相与沟通的文章,在文章中,盲人用残损的手感描绘大象的形象,引发其他人对真相的认知有所变动。

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勇气和创意,看待问题多方面的角度和维度,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我们可以运用本文中讲述的沟通技巧,将这样的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通过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思考点。

首先,真相与真实感受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其次,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都有勇气和创意,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倾听、理解对方、表达清晰等。

【配套K12】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们,飞扬跋扈的的小日本贼性不死,本性难移,“钓鱼岛事件”愈演愈烈,犯我边界,侵我河山。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不是为了自己在学习,你是为了中国可以发展而读书啊,你是为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强大而读书啊,你是为了中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读书啊,你是为了中国不再被侵略而读书啊!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激情吟咏,齐读全诗
少年富则国富,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第一单元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线索,
(二)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同步训练
四、品读。
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例: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明确:
(1)具体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2)思想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1)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2)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读中品、品中读。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诗中洋溢着一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同深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载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书写着温婉惆怅诗句的“雨巷诗人,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衷心关注和真诚的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设计:刘杜王军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蝼蚁():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灰烬(jìn) 锦幛(zhànɡ)荇藻(xìnɡ zǎo)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2)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作者名片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理清线索l.认真听范读。

要求:注意字音、语调、语速、重音、节奏。

2.自由诵读,师生作简要点评。

4.思考:文中诗人的感情基调前后是一样的吗?有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感情的变化?三、研读赏析,深入探究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

1.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繁杂,这是为什么?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哪些具体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3.诗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呈现出明显的色调变化,如前半部分是冷色调,后半部分为暖色调,请找出相关词语加以分析。

4.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含有丰富的意蕴,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分析。

四、深情诵读,深入体会同学们再次深情吟诵戴望舒的不朽之作《我用残损的手掌》,深切感受他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戴望舒的《雨巷》,说说两首诗在感情上有何异同,并说说理由。

六、当堂检测七、作业1.背熟诗歌,能准确默写。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设计理念: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十分注重诗的音乐美,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也体现着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因此,教学可从“朗读”切入。

充分朗读之后,“个性解读”——“多角评析”——“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再到发现更多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一、充分朗读1.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第一层(师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第二层(男生读),“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到“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第三层(女生读),到结束。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1.诗人描写“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画了祖国的现状,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

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触觉联开去,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可以这样描述: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

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

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

荒凉的渔村里,只有残留的破旧的渔网和白森森的鱼骨;偶尔有人在村里走动,他们面容憔悴、衣衫破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学年)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我用残损的手掌》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李万波授课时间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因为所描写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分词语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

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不芜杂。

二、学情分析1、现在的学生距离诗歌写作的时间(1942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要求他们真正体味于沦陷之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2、学生对于日本的侵略有一个模糊的认识.3、两年多语文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思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二、走进作者: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教与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与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目标1、反复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这首词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及诗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32年自费赴法国里昂中华大学就读。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二、预习反馈1、读准加黑的字音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轻抚(f ǔ)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ī)2、划出句子朗读节奏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灰烬(jìn) 锦幛(zhànɡ)荇藻(xìnɡ zǎo)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2)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作者名片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听录音磁带,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交流点拨】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而蓬勃生春....。

..,坚固..,明朗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二)自由诵读,感知诗意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集体朗读,领悟诗意。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摸索”分别指什么?【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摸索”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

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3.诗歌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4.“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5.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是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6.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7.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交流点拨】“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步骤四诗歌精读领悟主旨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

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

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这些对比鲜明的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

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一)品味语言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

【交流点拨】(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4.“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二)探究写法1.本诗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突出情感的?【交流点拨】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都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

这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

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步骤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