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_5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是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图表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他们对统计图表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是一种表示数据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难点: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收集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统计图模板、彩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分组收集的数据、统计图模板、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如学校运动会各项目的报名人数。

引导学生关注这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能够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来表示数据,理解其意义。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难点:理解并掌握条形图、折线图等图形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统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新课讲解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例如,可以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的年龄,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数据的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用表格或者条形图的形式将刚才收集的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示方式。

3.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图表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制作一张关于班级同学身高的条形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以及条形图和折线图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然后制作成条形图或者折线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统计的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 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制作方法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尺子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如:有横轴和纵轴、条形的长度表示数量等。

3.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如: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条形的长度来表示数据的统计图,横轴表示类别,纵轴表示数量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如: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刻度、绘制条形、标注数据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应用(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 学生独立完成应用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数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7单元小数加减法教案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数学7单元小数加减法教案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指导看书。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答案是一样的吗
(5)、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第一种种算法的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这同样遵循“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第二种算法,把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末尾的0可以省略。
学生自主提问,教师选择性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鼓励学生自己审题,先列算式,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思路及算式:
0.98-0.22=0.76(米)0.76-0.1=0.66(米)
0.98-(0.22+0.1)0.98-0.22-0.1
师: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算式,可是混合运算算式应该如何计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看谁能找到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题组卡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牛“键键和壮壮”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这位朋友的详细资料吗?
它就是克隆牛“蓓蓓”。“蓓蓓”是世界首例玻璃化超快速冷冻保存的体细胞克隆牛超数排卵胚胎移植犊牛。2003年10月8日它也是在莱阳农学院诞生的。下面请看蓓蓓的详细资料。(出示情景图)看了蓓蓓的资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计算。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教案)第七单元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道等腰三角形的特点,能正确画一些等腰三角形。

2.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能正确画等边三角形。

3. 归纳思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4.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感受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2. 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1. 归纳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 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画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中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称谓。

2.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点?”(2)以同学所画的为例,讲解画等腰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

(3)将画好的三角形贴在墙上或黑板上,让学生集中发现三角形的相同之处以及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4)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完成相关练习。

3. 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点(1)通过观察等边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点?”(2)讲解画等边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模仿练习。

(3)将画好的三角形贴在墙上或黑板上,让学生集中发现三角形的相同之处以及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4)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完成相关练习。

4. 拓展(1)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

(2)出示需要求解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

五、教学流程设计时间:40分钟环节 | 内容 | 方法 | 时间导入 | 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本节内容 | 1.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谁能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2.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片,让学生发表看法和思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使用的是西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本节课中学习第七单元的问题解决。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通过给定的条件列出算式,如何通过算式求解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能够正确求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算式的列出和检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的教具,如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出算式,如何求解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问题和算式进行板书,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跟随。

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小明的爸爸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是:小明现在有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特别是在算式的列出和检验方面。

因此,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强调算式的列出和检验,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引入新知识,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式的列出和检验,是如何布置作业以及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对于引入新知识,我选择了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进行引入。

这个问题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 七 单 元 单 元 教案(青岛版)(DOC)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 七 单 元 单 元 教案(青岛版)(DOC)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青岛版)(DOC)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青岛版)(doc)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内容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序号7本单元教学整数三步排序的混合运算,这就是在自学了两步排序混合运算基础上精心安排的,也就是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单元。

本单元的内容分后三段精心安排:第一段通过信息窗1学生出售礼物赠送给福利院小朋友的情境中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学不不含单元言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第二段通过信息窗2学生至超市购物的场景,通过第一个红识分析点问题自学所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通过第二个白点问题自学所含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材融合混合运算,精心安排了学生自学购物中常用的数量关系,去化解一些直观的三步排序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应用领域数学知识化解直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单元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使学生联系化解实际问题的过程认知并掌控三步排序混合运算的顺序,重新认识中括号,能够恰当展开三步混合运算的排序。

初步重新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认知、掌控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使学生经历重新认识和认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累积数学自学的经验,体会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用三步排序化解有关的实际问题。

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产生独立自主积极探索的兴趣,赢得辨认出数学结论的顺利体验,培育深入细致、严瑾的自学习惯和做人、处事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尚无重新认识自学运算顺序。

融合混合运算化解适当的直观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4课时课时教案课题不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案序号7--1教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能解答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学会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特征;2.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方法;3.能够通过样例形状判断其分类方法;4.了解三角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基本定义和性质;2.三角形的分类方法;3.根据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习其性质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和应用;2.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演讲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讨论教学法;4.计算机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介绍三角形本节课的主题是“三角形的分类”。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什么是三角形,以及它有哪些基本性质。

2. 三角形的特征在了解完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后,我们来看一下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按照边长和角度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分别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1)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三个角的大小均为60度。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度。

(2)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角的大小也相等。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都是相等的。

(3)普通三角形普通三角形是指除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以外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普通三角形与前两种三角形的不同。

3.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我们刚才学习了三角形的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判断方法如下:(1)通过三边长的关系判断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都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都不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普通三角形。

(2)通过角度的关系判断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大小都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度大小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大小都不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普通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关于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边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学生分组,准备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如每组用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三边,通过调整小棒的长度,尝试组成不同的三角形。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进行解答。

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第三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三角形?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算顺序混乱、运算法则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明确运算法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判断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发现运算规律。

3.练习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运算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妈妈去超市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解答。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56~64页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⒉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相应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⒉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教时安排:共计7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课时2课时1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较练七单元练运算律11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2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教学目标: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⒉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运算的揭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⒈口算42+38.75+6.13+21⒉揭露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肯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后研究打好根蒂根基.3.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XXX”老师呀?那可不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2.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4. 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数据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有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2. 呈现条形统计图向学生展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如直条的长度、宽度、间隔等。

3.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一个简单的数据为例,分步骤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强调数据的准确性、直条的大小和间隔的均匀性。

4. 指导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以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如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6. 应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评价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观察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数学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的细节处理,如直条的间隔、数据的准确性等。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图形的密铺》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 《图形的密铺》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图形的密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密铺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图形的密铺。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密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密铺的概念2. 图形密铺的分类3. 图形密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密铺的概念和分类2. 教学难点:图形密铺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图形密铺的概念、分类和应用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图形密铺的实例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密铺的练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形密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密铺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图形密铺的概念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图形密铺是指将一些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拼接在一起,覆盖整个平面,不留空隙。

3. 讲解图形密铺的分类根据图形的形状和拼接方式,将图形密铺分为规则图形密铺和任意图形密铺。

规则图形密铺是指使用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进行拼接,如正方形、三角形等;任意图形密铺是指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进行拼接,如多边形、曲线等。

4. 讲解图形密铺的应用图形密铺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地砖的铺设、墙纸的粘贴等。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图形密铺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5. 练习图形密铺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密铺的练习。

可以提供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拼接成不同的图形密铺。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的图形密铺。

6. 总结与拓展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图形密铺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密铺的其他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图形密铺题目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密铺现象,并记录下来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图形密铺的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并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测试题。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例题,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然后,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2.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 提问: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2. 探究新知- 讲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的。

- 通过例题,展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让学生尝试解决导入新课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 提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展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特点,理解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运用小数进行复杂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小数加减法的实例及解析。

2.工具:计算器、小数运算练习册。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学生桌椅整齐摆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几道小数加减法的例题,让学生回顾一下小数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15分钟)•老师讲解小数加减法的规则,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并纠正。

3.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解决一些小数计算题。

•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经验。

4. 拓展(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应用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小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导入、讲解、练习、拓展等环节,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数加减法的正确认识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定律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混合运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对于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运算定律的应用3.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示例、运算定律的应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道具:如计算器、小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引导学生思考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如:23 + 15 × 4,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运算顺序,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同时,给出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3.操练(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它让学生首次接触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多边形和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对图形的认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边数较多的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难点:对于边数较多的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并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纸质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的内角。

提问:“你们知道多边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纸质教学课件,展示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它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剪刀剪出不同边数的多边形,并用尺子量出各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并发现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关系。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问题解决》教案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问题解决》教案
二、互动新授:
1、共同探索
PPT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和问题
请大家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解决问题
方法一:求出平均每人8天摘花椒多少千克?
平均每人每天摘花椒多少千克?
方法二:求两人每天摘花椒多少千克?
平均每人每天摘花椒多少千克?
(3)PPT展示教材例1情境图和“试一试”
怎样列式解答呢?
课题名称
问题解决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四年级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生活情境,探究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2、能综合运用连乘、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做工问题、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3、体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与现实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做工问题和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四、教学难点
对带有括号的两步乘法、除法和乘除混合的算式进行正确计算。
五、教学准备
PPT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农场参观,你们喜不喜欢?不过要进入农场有一个规定就是必须完成他们准备的题目才能够进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考核?现在就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来到这家农场。(板书:问题解决)
追问:这道题先算什么?
小结:先算出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算出行完全程要多少时间。
(3)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解答这道题?
180÷3=60(KM)
840÷60=14(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之后进行的一个单元。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如何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的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阐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把0.9,0.25,0.234,2.12分别化成分数
分析:
0.01= 0.25=
4、第8题是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题。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小结: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练习题设计
设计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运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约分的意义和约分方法练习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3
课型
练习法
师:你能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吗?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1、3题。
活动五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的感受?
练习题设计
自主练习第1、3题。
设计板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4的因数:1、2、3、4、6、8、12、24
18的因数:1、2、3、6、9、18
公因数:1、2、3、6
最大公因数:6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活动三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还能找到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师:哪个组说说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师:除了同学们刚才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来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先用公因数2除,再用公因数3除除到得到的两个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把除数2和3相乘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其中除数2和3实际上行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教师边介绍边板书短除法)
3、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正方形的边长既应该是2的倍数,也应该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6,叫做2和3的最小公倍数。
4、学习用集合圈表示最小公倍数。
5、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例二你能找出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吗?
1、复习什么叫分解质因数?给18、30分解质因数
2、小组讨论应该把那几个数相乘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2、此题为学习分数的约分做准备的练习题。练习时要注意,由于此题是求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找出合适的数写在旁边即可。
3、第7题是利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白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转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二问时,学生只要能结合实际说出合理的理由即可。
教学重难点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课前小研究设计




教师导学
个人补充意见
一、复习:
1、教师:谁能说一说怎样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2、口答。
+ = + = - =
问:计算出结果后要别忘记什么?约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加。
打开信息窗,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重点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注意:当得出的计算结果是“”时,(师提问:我们在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数?那么,当分子是“0”时这个分数等于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因为0除以任何自然数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数都等于0,然后教师再强调一遍“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三、基本练习
做课本108页第一题。
第4题是一道应用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才能合理解决问题。
第5题是求2个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题
互质的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1)互质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提问: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么?
3和53和42和9
分组练习后集体订正。
多媒体出示问题: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11、6+1=7(分钟)
7*24=7/24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作品统计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5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理解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2、依托知识的迁移,探求“以学生的自主研讨为主,以教师的宏观调控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提问:根据刚才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指出: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能怎样很快的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6题是用短除法求2个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题第7题是为异分母分数通分作铺垫的练习题。
这时教师提问: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说出也可以直接把三个分数连加起来,分母不变。
让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连减。
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计算,想出把三个分数的分子连减,分母不变。
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建立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互质的数和倍数关系的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准备
课前小研究设计




教师导学
个人补充意见
第2题是游戏形式理解加深公倍数的练习题。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举例进一步理解公倍数的意义。
第3题是找公倍数的趣味练习题
师: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数应该既使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师:1、2、3、6与24和18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板书24和18的因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连起来,用交集的形式板书24和18的公因数。
师:中间交叉部分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他们是24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最大,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来代替,假如横着摆一张,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2厘米,两张4厘米,三张……也就是边长应该是2的倍数。
竖着摆,一张边长应该是3厘米,两张6厘米,三张……,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应该是3的倍数。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这个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能是多长?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教学重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准备
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长1——8厘米的各种正方形纸
课前小研究设计
要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教师导学
个人补充意见
活动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剪纸作品吗?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做,同时指名到前面板演。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四、小结: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练习题设计
设计板书
作品统计——分数连加减法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最小公倍数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6
课型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以及特殊分母的特殊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小研究设计




教师导学
个人补充意见
一.引入: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我们曾运用通分、化为同分子等方法,此外,
还有同学提出可以化为小数。那么,我们要问:分数是如何化成小数的呢?其道理又是如何?
二.新课:
(一)小数化为分数
1.有限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
第8题用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设计
设计板书
最小公倍数
3和53和42和9
6和124和83和9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分数与小数
的互化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8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以及特殊分母的特殊方法;并能根据分数的具体情况判断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循环小数。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年级

课题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上课教师
第七单元
课时
2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小研究设计




教师导学
个人补充意见
一、复习: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二、自主练习:1、是找两个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找“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和“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尝试解题通过体验和交流知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