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谈起的大众美学误区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
《红楼梦》的美学意义《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并作此书,亦存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堪称就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是它的字里行间无不表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诗赋等横跨着小说的始末,像是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沦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典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就是最具备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著爱抚、充满著诗意的笔触去进行描绘的”。
[1]比如说在第二十七回,“掩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言》写下得就是这样的洋洋洒洒,并使我们于悲情孤寂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幽静之处,这独把花掉钩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走潸,眼啊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泪如雨下葬尔,无人知晓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小,魂归何处”。
又例如在小说中提及的香菱学诗,香菱虽早年低贱却因诗而贵。
她痛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严禁妙句,竟于梦中探寻。
在曹雪芹笔下,善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洁。
每位女子都是一篇风韵别致且哀婉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红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怜爱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留恋与惋惜。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领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发闺怨闲情,而是面对人生境况之大感悟,感生命逝去之大悲哀。
当我们读至晴雯死、黛玉归天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创造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范式领域。
每念红楼,难以忘怀宝黛的深情款款、纯洁高尚。
从曹雪芹美学观念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 导演 折腾坏 了……之后 这一版 当然也被 否掉 了。那 时 隹把 候不 断的修改折磨着 每个编剧和 导演。 围绕 着宇字珠玑 的 原著 ,导演每 天都 在头疼要 怎么才能把 这些文字更好地 呈
国艺 术研 究院 红楼梦 研究 所校 注、人 民文学 出版社 1 8 2 9
现在屏幕上? 大约又改过三 四稿的样子 ,导演决定 ‘ 把旁
从曹雪芹美学观念 看新版电视剧 《 红楼梦》
文/ 昕 王
I
曩
L
l
:
:
!
I
I
新版 电视 剧 《 红楼 梦 》播 出后 ,引起 了广泛热议 ,而
以批 评 者 为 多 。 问 题 主 要 集 中 在 忠 实原 著 、 表 演 、 台 词 、 旁 白 、 音 乐 、 镜 头 等 几 个 方 面 “ 在 红 楼 传 播 史 上 ,借 助 。 大 众 传 媒 形 式 改 编 而 社 会 影 响 也较 大 的有 越 剧 电影 《 红楼
路 线 确 实 凸 显 了很 多 美 学 误 区 。 这 里 笔 者 试 结 合 曹 雪 芹 本
“ 以《 本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 庚辰 【 一七 六零年 】 月定 秋
本 )》 ( 简称 庚辰本 ) 为底本。底本若干处缺文均以其他脂
本 或 程 本 补 齐 , 第 六 十 四 、 六 十 七 回缺 文 ,则 采 用 程 甲 本
梦 》、8 版 电视剧 《 7 红楼 梦 》以及 当下 的2 1 版 《 0O 红楼
梦 》 ( 部 电视 剧 在 后 文 分别 简称 “ 两 旧版 红 楼 ” 和 “ 版 新 红楼 ” ) 前 两 种 改 编 现 在 可 以说 是 比较 成 功 的 ,更 有 人 。 已 经 将 之 奉 为 经 典 。 至 于 新 近 播 出 的 新 版 电 视 剧 《 楼 红 梦 》是 否 可 以称 得 上 成 功 ,恐 怕 还 要假 之 时 日。 但 从 笔 者 观 赏 全 剧 的 实 际 审 美感 受 以及 网议 来 看 ,新 版 红 楼 的 传 播
浅析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美学价值
浅析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美学价值作者:李鉴鹏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红楼梦》作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敬仰评说,而其衍生出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艺术品种在近百年来层出不穷,而央视87版的《红楼梦》无论是其精良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抑或演员精湛的表演和贴近原著的形象,还是情节的改编创新,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为我国电视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扛鼎之作。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文章重在从演员的表演,剧本的改编,音乐的契合,时代的意义四个方面来评价此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美学;艺术;经典;悲剧一、演员表演的现实意义悲剧接近快感,喜剧接近理性,悲剧是最具有理性的艺术。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这八个字充分地诠释了《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基调和人物走向。
无论是正副册中的小姐丫鬟,还是金子塔尖的贵妃夫人,逃脱不了悲剧命运和宿命。
其中,邓婕刻画的王熙凤,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神形俱似,还原了小说中人物的精髓。
电视剧作为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一种最为贴近百姓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而艺术的价值有许多种,比如教育,认识,经济,娱乐,审美,其中审美是核心的价值。
而审美价值要强调艺术的本体精神,强调对世界,对生活的拓展。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的人情世故的描述,诗词歌赋的水准,雅俗文化的完美结合,都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中电视剧版本的《红楼梦》的世俗文化从来没有放弃教化大众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为下层大众服务,也为精英和统治者服务。
比如,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对于门童和贾雨村微妙关系的刻画,一个曾经落魄在寺庙寄居的穷酸文人他乡遇故知,害怕暴露自己的底细而铲除了现在做门童,当年患难与共的小沙弥。
还有灵魂人物邓婕饰演王熙凤在《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表演可谓精湛炉火纯青。
位高权重的王熙凤在老谋深算的尼姑面前卖弄权势,几句谄媚的奉承便让二奶奶为了几两碎银造下杀人之孽。
《美学》练习题库
《美学》练习题库一、选择题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A 17 世纪B 18 世纪C 19 世纪D 20 世纪答案:B解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 18 世纪。
在这一时期,美学研究逐渐从哲学、文艺学等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观点的提出者是()A 柏拉图B 康德C 黑格尔D 马克思答案:C解析: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美是绝对理念通过感性形式的自我显现。
3、提出“美在关系”说的美学家是()A 狄德罗B 博克C 休谟D 车尔尼雪夫斯基答案:A解析: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认为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效果。
4、以下不属于审美主体的是()A 艺术家B 观众C 批评家D 绘画工具答案:D解析:审美主体通常指能够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如艺术家、观众、批评家等。
绘画工具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
5、下列不属于形式美法则的是()A 对称B 比例C 色彩D 和谐答案:C解析: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比例、和谐等,色彩本身不是一种法则,而是形式美的要素之一。
二、填空题1、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美、美感、艺术2、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有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意境、气韵、神韵3、优美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谐、单纯、平静4、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
答案:荒诞、怪诞、滑稽5、审美经验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直观性、情感性、超越性三、简答题1、简述美的本质。
答:关于美的本质,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从哲学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它既具有客观的属性,如事物的形式、比例、色彩等,又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从社会角度来说,美与社会生活、人类实践密切相关,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论《红楼梦》的“美人方有一陋处”
最终以 死殉 情�晴雯 真心 以待 宝玉, 也被 当做 "狐 媚子"�因为 身份 地位的 "卑下 ",所 以她们 不能 有 尊严,不能有自由,也不能有爱情�
四 ,美 人学 识才情 之陋
北京: 团结出版社,2 004. [3][清]曹 雪 芹. 红 楼 梦[M ]. 天 津: 人民 文 学 出 版
社,2003 . [4] 曾庆瑞. 电视剧原理[M ]. 北京: 中 国传媒大 学出版
种缺陷美,跟她的秉性气质协调 得恰到好处,两方面 里,王熙凤的 细致 与 幽默 又使 得 她走 到哪 里,就 会
形成了和谐的统一,自然相得益彰�
把笑声带 到哪 里�钻 石因 其多 面 而璀 璨,王 熙凤 的
这段脂评,为 我 们正 确解 读 曹雪 芹塑 造 人物 形 形象恰如璀璨的钻石,多面而真实,可恨又可爱�
十全十美的 完人 只能 在神 话里 才能 找 到,是 可望 而 我�" ( 第七回) 晴 雯的一 个无心 的闭 门羹,让 林黛
不可即的,是虚悬于现实上空的理想而已�
玉误解 成有 意地 怠慢,自 然恼 火不 已,以 致 "越 想
�红楼 梦�中的女儿形 象那么多,即 使一闪 而过 越伤感 起 来,也 不顾 苍苔 露 冷,花径 风 寒,独立 墙
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 不给她 �" 接着 吩咐下 人快 的诨 名 是 �二 木 头 ’, 戳 一 针 也 不 知 道 �嗳 呦 ’
快拿走�几句话,表现 了妙玉 对刘姥姥 的极 度鄙视 , 一声�"
这与修炼之人的大 慈大悲 大相径 庭�她个性 的孤洁 ,
同众姊 妹相 比,惜 春 最不 擅长 诗词 ,全 部小 说
而更显得她真实,可爱,亲切�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新课标ⅰ卷
2023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新课标Ⅰ卷先睹为快稳了,妥了,高考作文就是要说“好的故事”,要讲好中国故事!2022年新高考卷Ⅰ卷从围棋术语谈起,2023年从讲好故事谈起。
材料提到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而且好的故事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这篇作文材料旨在引发读者对故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进行联想和思考。
真题鲜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回首来径2022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导向写作本题,如果不重视逻辑思辨,就会曲解题意,陷入误区。
新高考Ⅱ卷的作文材料呈现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等优秀人物的伟大理想、艰辛付出与辉煌成就,以此激发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见贤思齐,青春亮剑;启发青年学子理智“选择”人生目标,努力“创造”社会价值,精心绘就“未来”锦绣画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功立业。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
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视为一部艺术宝库。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描绘了丰富多样的美学观念和塑造了众多引人入胜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 音韵之美《红楼梦》中通过描写诗词、歌唱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音韵之美。
作者巧妙运用平仄、押韵和对偶等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和谐与流畅,进而体验到声音和语言带来的愉悦感。
2. 色彩之美小说中刻画了丰富多彩的环境与景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色彩之美。
通过对宫廷、园林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等的精细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色彩的鲜明与对比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进而产生对美的享受。
3. 姿态之美《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姿态和形象的角色,展示出姿态之美。
无论是贾宝玉的忧郁、林黛玉的傲人、薛宝钗的温柔还是贾母的睿智,这些角色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姿态,并由此向读者传递出深刻而真实的情感。
4. 空灵之美小说中亦包含了空灵之美的描绘。
作者通过诗词描写和气氛营造等手法,将一些超越尘世纷扰、追求灵性境界和纯粹爱好者(如黛玉)等形象刻画得既真实又艺术化,在作品中营造出清净、虚幻但又引人遐思和想象的氛围。
5. 情感之美《红楼梦》以其精湛细腻地描写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感,展示了情感之美。
通过对各式人物间的爱恨纠葛、友情与亲情的表达,使读者能深入感知到不同情感带来的喜悦、痛苦和思考,进而引发共鸣。
结论《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以及其描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之美、色彩之美、姿态之美、空灵之美和情感之美等方面的探索及呈现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无数次的艺术享受与思索。
以上是《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初步字数已超过2500个中文字,如需更详细内容请指示补充的方向。
红楼梦美学鉴赏
红楼梦美学鉴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表现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还有对于美学的深刻鉴赏,以下就是红楼梦美学鉴赏的列表。
一、结构美学红楼梦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它独特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之间的分割方式,以及由芳华和颓废两部分构成的戏曲式结构。
同时,结构紧凑有序,层层递进,难能可贵。
二、意象美学红楼梦中充满着各种精神典故和历史传说,这些意象贯穿整个小说,如黛玉魂灵,宝玉“留香”,等等,这些意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某种事件的发生,或者是表现出某种情感的深刻内涵。
三、色彩美学红楼梦中的色彩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明亮的红色,淡雅的蓝色,金色的闪耀,以及暗淡的灰暗色等等,这些色彩不仅仅表现出了女性的不同气质,更显示出了整个故事的不同阶段和情节的变化。
四、音乐美学红楼梦中有很多歌谣,蒹葭苍苍、洛阳怀、郎去女归、离恨天等等,这些歌谣不仅仅表达了一种爱情的悲壮和无奈,更加强了在小说中营造出的愁肠百转之情。
五、意境美学红楼梦中的意境美学可以说是最为丰富和深刻的,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带给读者一种优美景象的感觉,如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都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这些意境的细致描绘,可以使读者从一个小说中汲取到极大的养分,心灵得到深深的滋养。
六、人物美学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情感和命运,更深刻地表现出了一个时代和一种思想。
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六种美学的独特魅力,这些美学元素通过不同的手法巧妙地贯穿于整个小说中,使红楼梦成为独一无二的文艺瑰宝。
这既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追求,也彰显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卓越地位。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从美学角度看《红楼梦》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要通过直接的美感来体会的,很难用逻辑的判断、命题来表达。
意象世界用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把意象世界转变为一个逻辑的判断,它的意蕴就会改变,甚至完全的丧失。
有人问爱因斯坦觉得巴赫的作品怎么看,爱因斯坦回答说:“热爱它,静静的听它,同时闭上你的嘴巴。
”宋代朱熹也说:诗歌有内在的血脉,要反复地吟诵它,去体会它的血脉,它的意蕴,而少用外来的道理语言分析它。
但并不是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都是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阐释,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如果说的好,对读者和作者都有帮助。
金圣叹评《水浒传》、《西厢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人称赞他的评点“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阐释是不可避免的,阐释的好对读者和作者是有帮助。
但是作阐释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跟作品意蕴本身是两回事;二、有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全部的意蕴,因此,对这些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的继续下去,这就是伟大文学艺术作品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所以,西方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完的《红楼梦》,对《红楼梦》的阐释是可以无限继续下去的。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可以分三个方面:一、《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等,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以前的小说,有神物传说,如《西游记》;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有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
到了《金瓶梅》,出现了转折,《金瓶梅》通过描写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美学的感悟与深思――评何永康《红楼美学》
美学的感悟与深思――评何永康《红楼美学》《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有着超感性的哲学境界乃至宗教境界,却是在感性的此岸世界之中“怀想天空”。
她创造了新的哲学精神,但是,高超的艺术显现既把心灵的内容感性化,又以天才的艺术创造提示着、生发着堪称无限的意义世界……黑格尔定义美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形而上”的精神在“形”的艺术创造中感性显现,正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形上境界和艺术创造,自成一种美学。
何永康师命名“红楼美学”,着眼于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是“诗”,是“无声的音乐”,是“抒情的哲学”,因而,才能由“具体之学”升华为十分哲学的“美学”。
于是,“红学”之中卓立起“红楼美学”。
美学是哲学。
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学思想、美学体系多为哲学家创造。
然而,任何美学理论,都无法推演“红楼”的“形而上”世界;尽管采取某种美学理论可以用作观照、审视“红楼”的“眼睛”,但“感性显现”的“形象”大于“理念”、“思想”,却会让任何美学“顾此”而“失彼”,在一些方面失去效力。
“红楼美学”作为艺术大师匠心独运的“美学”,也大于哲学家的“美学”。
因此,该书研究“红楼梦”的美学境界,凝神于曹雪芹的“审美视阈”,而不是中外现成悲剧理论在“红楼”中的“体现”。
在中国美学研究与“红学”研究中都堪称经典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以叔本华的哲学来阐释“红楼”悲剧,西方现成理论虽切中了小说的某种意蕴,却无法揭示这部“悲剧之悲剧”的真正内涵。
正如钱钟书所云:“夫《红楼梦》佳著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i。
”(《谈艺录》)“舍筏登岸”则可,“抱梁溺水”必“作法自弊”也。
两美相得的“利导”,是智慧与智慧的遇合与碰撞;“红楼”的“真悲剧”,还是要从这个“千古一梦”本身来阐释。
何师解析了“红楼”“梦”中“人”的生存形态,考察他们人生“价值的毁灭”,从而于“几乎无事”的“小悲剧”之中,切中了“悲剧大观”的心脉。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文学特点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文学特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细腻的情感和精妙的构思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故事,融合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同时展示了独特的文学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在美学价值和文学特点方面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1. 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刻画了大量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的聪明才智和敏感情感,贾宝玉的纯真善良和感性情感,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和独立意志,都使人们对其产生共鸣。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立体感,还通过多维度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变化,从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 情感主题的表达红楼梦以情感为主题,以爱情、亲情、友情等多种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微妙。
小说中充满了辛酸、动人和悲剧的故事,使读者对人性的善与恶、欢与乐、爱与恨产生思考。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尤其令人难忘,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执着爱情,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纠结情感。
这些情感主题的表达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展现了红楼梦的深厚美学价值。
3. 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作者采用了汉语言词汇的最高级和最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手法,展示了时光无情和人世沧桑的主题。
这种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沉浸在故事之中,体验文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部分:红楼梦的文学特点1. 多重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重叙事结构,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和书中嵌入的诗词歌赋等形式,展示了家族兴衰和人物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和歌赋,通过这种形式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2. 社会写实与幻想世界的结合《红楼梦》融合了社会写实和幻想元素,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展示了清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
从红楼梦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美学观
从红楼梦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美学观美学观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的观点和见解。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角度来讨论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美学观。
第一章美学观的概念与作用美学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的观点和见解,是对艺术、文学、音乐等形式的美感的认识和理解。
美学观对于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红楼梦中的美学意蕴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
首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如林黛玉的聪明和独立、贾宝玉的浪漫和多情等。
同时,小说中的描写手法也充满了艺术美感,如细腻的意象描绘、巧妙的对比手法等。
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充满美感的文学之作。
第三章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通过对庭院、宫殿等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建筑美,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感。
其次,小说中的诗词对联等文学形式的运用也体现了红楼梦的审美价值。
最后,红楼梦中的情感描写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蕴含了深厚的审美意蕴,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第四章红楼梦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教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首先,通过学习红楼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更加懂得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其次,红楼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帮助他们提升作文水平。
最后,红楼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美学观念。
第五章结语通过对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美学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红楼梦也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美学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讽刺与批评意识
红楼梦中的讽刺与批评意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充满着讽刺与批评意识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作者曹雪芹以独特的方式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批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讽刺与批评意识。
首先,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少爷,身份显赫,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天性敏感、善良,却被家族的权力纷争和婚姻安排逼得心力交瘁。
他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感和厌倦,以及对于婚姻制度的怀疑和反抗,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讽刺。
另外,作者通过对贾府中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贾母、王夫人等,也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和势利。
他们追求权力、地位和财富,不择手段地争斗,对待他人冷漠无情,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批评。
其次,情节设置也是作者用以讽刺和批评封建社会的重要手法之一。
《红楼梦》中充满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在表面上看似轻松有趣,实则蕴含着对封建社会的深刻讽刺。
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动人心弦,但却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感情的束缚,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
此外,作者通过对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描写,如贾府内部的权力之争、婚姻之乱等,以及贾府与外界的冲突,如贾府与荣府的明争暗斗等,都在无形之中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评。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对封建社会进行了讽刺与批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贾宝玉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贾宝玉天生聪明、才情出众,却因为家族的权力斗争而无法顺利考取功名。
这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讽刺,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浪费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总之,《红楼梦》中的讽刺与批评意识贯穿于整个作品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社会现象的揭示,作者曹雪芹以独特的方式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批评。
红楼梦与封建礼教的反思与批判
红楼梦与封建礼教的反思与批判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作品。
红楼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思考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与封建礼教的关系,旨在展示作品对封建礼教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红楼梦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刻画了封建礼教中的性别歧视。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立体,她们或贤淑温顺,或聪慧机智,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们的命运往往受限于家族和社会的期望。
例如,贾母作为贾府的家长,要求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的传统道德规范,对于个人自由和发展的追求几乎没有任何空间。
黛玉作为作品中的女主角之一,也深受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个性和才情在许多方面被压抑和遗憾地消磨掉。
红楼梦通过这些描写,让人们反思性别平等问题,并对封建礼教中对女性的剥夺进行了批判。
其次,红楼梦还对封建礼教重男轻女的观念进行了批判。
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男性被视为继承家业和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人物,而女性则往往被贬低和忽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被寄托了所有财富与希望,而他的姐姐黛玉则被冷落和忽略。
作品通过描述贾宝玉内心的纷乱和矛盾,暗示封建礼教对于个体的伤害和社会的不公。
红楼梦以此批判封建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的不公,呼吁人们摒弃重男轻女的观念,追求性别平等。
此外,红楼梦对封建礼教中的宗族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是尊严和荣耀的象征,个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属的家族。
红楼梦中的贾府正是一个典型的家族,整个家族的兴衰和成员的命运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透过描绘贾府衰落的过程,批判了家族观念对于个体发展的阻碍和对人性的消磨。
在红楼梦中,贾府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家族成员的私欲和斗争的加剧,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和人们的悲剧。
这种对于家族观念的批判,让人们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关系。
总的来说,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批判,揭示了传统礼教对于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压迫。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中的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
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
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家布西洛的《论诗艺》,18世纪德国莱辛的《拉奥孔》,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的《文学的幻想》以及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人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但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文艺美学学科。
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蚀立的学科。
20世纪西方美学和诗学的发展,导致文艺美学研究的重心不断转移:从对创作心理的重视(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到对作品本体的关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再到对作者本体的执着(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现象学美学,阐降学美学、分析哲学美学也对文艺和美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它同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但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由此也构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也是它得以独立存在的价值所在。
那为啥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红楼梦》呢?首先是红楼梦的悲剧美。
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的美是沉痛而伟大的。
中国人喜欢逃避,不习惯做哲学式的悲剧思考,热衷于大团圆式的结局。
而《红楼梦》则“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并在书的第五回便写出众女子的判词,将她们不幸的结局透露给读者,使得整本书中,无论什么场合都笼罩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气息。
《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
《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园林、建筑到服饰、器物;从宗教、礼俗到诗词、典籍;从戏曲、绘画到饮食、养生,无所不包。
今人阅读《红楼梦》,都很想知道当时的人们真的像《红楼梦》中那样生活吗? 曹雪芹著书的年代正值中国文化由俗转雅之时,清代是雅文化集大成的时期,《红楼梦》美学都应基于这个大背景来认识。
总体来讲,《红楼梦》中描写的生活是古代贵族雅致生活的典范。
衣:极尽奢华,性格分明《红楼梦》是一场服饰文化的盛宴,《红楼梦》对服饰描写的精细程度,史无前例。
书中金陵十二钗的服饰描写处处渗透着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体现了曹雪芹的审美。
曹雪芹对贾宝玉着装的描写: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贾府生活的奢华从人物着装上可见一斑。
对“金陵十二钗”服饰的描写,曹雪芹除了体现奢华之外,又依据每个人性格有不同体现,由于地位、身份和性格的不同,色彩、材料、纹样、配饰等都不尽相同。
例如“中庸”的薛宝钗,就从薛姨妈的口中说:“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足见这位少女内心沉稳、成熟。
又如林黛玉讲求淡色素雅,在第89回中,她“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
”服饰的清新淡雅,映衬她高洁、孤傲的心性。
有趣的是,《红楼梦》中还假借绘画中的意境来比拟服饰。
第五十回,在一个粉妆玉砌的冬天,身披大红腥毡的贾宝玉与薛宝琴并肩站在雪地里,身后是梅花映衬,众人见了都说酷似明代仇十洲的《双艳图》,而贾母更是认为:“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食:食不厌精,名目繁多“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将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
”林语堂《饮食》中如此写道。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1.美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在中国传统美学里,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
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些少女的外形美,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
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而贾宝玉最倾慕林黛玉的正是这种极致的美。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是从不关注人生的审美价值,从不关注人性的自然发展,而是执著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生命价值已经本末倒置了。
人性的纯真已然完全丧失。
因此,美与世俗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美在世俗生活中遭到了践踏,一切美好都已被世俗“零落成泥辗作尘”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爱情的毁灭,大观园中“女儿国”的最终消亡,都象征了美的终结。
2.美与美的毁灭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都春残花落,香消玉殒,“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美和美的毁灭”,是一种悲剧的美。
在这种毁灭中,那充满无限风光的“女儿国”,那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的女孩们美好的形象得到永生。
这也正说明在那个焚琴煮鹤的毁灭一切美好东西的社会里,任何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都没有好的命运。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人的一切正常要求,美好情感,都和礼教制度,文化禁锢政策相互水火不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大观园女儿国的美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正是客观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和最有力的抗争,这或许也是《红楼梦》的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永恒的美学价值。
3.悲剧与历史的统一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
但是悲剧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现在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而唤起同情,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一种悲剧的美。
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果。
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抗的无效。
论《红楼梦》中的美学
2013.05学教育12文学评论论《红楼梦》中的美学五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引领后世无数的红楼读者及研究学者所做的异常华美的文学梦,益感家族兴盛、岁月荣光早已不在的曹雪芹,试图将昔日的繁华景象、世间的悲欢离合借用文字的魅力,使其不断的流传不息,以其一生的追思回忆,将过去与现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将一个充满着华美的世界留给了后人。
《红楼梦》中的美学,在悲剧之美,在人物性格之美,在建筑之美,在言辞之美等,如禅般的意象、绝美的悲剧意识、广富心灵解放历程的意蕴以及包含人物哲学的性格世界,都足以使《红楼梦》从具体的学问升华为理想艺术与优秀艺术完美结合的美学哲学。
[关键词]《红楼梦》;美学;红楼美学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所呈现给后世之人是的可以被用以养眼的优美画卷,可以被用以养耳的悠扬乐曲,可以被用以养身的美味食物,以及可以被用以养心的澄澈清明的精神世界,如此林林总总都将一个极具美学的世界展示给后来之人。
而人们也是为了不断的寻求这种更加美好的事物,凭借着自身的灵明心性、道德本性及善良美好进行着更加极有神奇色彩及其实意义的多种创造,而这种创造绝非没有意义的,人类正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创造之中,逐渐的建立起了理想及信念等,净土之美就更加的成为了红楼美学之美的所在。
一、《红楼梦》概述人们更多的时候将曹先生的《红楼梦》称之为红楼,这更多的反映着后世之人对该著作的喜爱。
就普通的国人大众而言,无论识字与否,大致从懂事之日起就会熟知《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在大观园里有个整天和女孩子厮混在一起衔玉而生的宝哥哥、有个人缘极好端庄富态的宝姐姐,还有个总是爱哭、常与宝玉闹脾气的林妹妹,这是人们对红楼梦最为基本的认识,《红楼梦》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就政治家而言,伟大的领域毛主席曾将《红楼梦》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相提并论,将其置于国宝级的高度上以使人们为此感到永久的骄傲,还倡议将其作为政治小说及历史小说来深入阅读,在众多的历史学家及政治学家中,喜爱《红楼梦》者并不鲜见。
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而他看到的是慈悲
古典书城「最受欢 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文|美物计毛主席说:“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 。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却是慈悲。
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丨对红楼情有独钟的美学家丨蒋勋是当代知名画家、作家、诗人。
但大家最熟悉的,是美学家的蒋勋。
他写孤独:“孤独没有什么不好。
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 他写品味:“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
”他写生命:“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领悟。
”他读《红楼梦》,最早是十二三岁,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的,至今已读了二三十遍。
对他来说,《红楼梦》就如同自己的生活, 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 。
待得读久了,便会发现自己也在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所以,蒋勋讲《红楼梦》,就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叩问和聆听,很真实、很感性、很深刻,也很美 。
林青霞把他当成唯一的偶像: “听老师讲《红楼梦》的光盘,心里很安定,很容易入睡 。
”中国古典文化学者叶嘉莹也大力称赞:“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他讲《红楼梦》,不但是细致,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
“今天,美物计向大家推荐《蒋勋说红楼梦》,原价398元,现 特惠价298元,美物计首发,现货销售 。
蒋勋如此解读《红楼梦》:丨大观园,就是一所秘密的青春王国丨《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 。
小说里面,王熙凤大概17岁,林黛玉进贾府时才12岁左右,宝玉大黛玉1岁,宝钗又大一点。
《红楼梦》美学阐释
《红楼梦》美学阐释
《红楼梦》集古典美学之大成,最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坚持形神兼备同时,还采用“似与不似”之寓意,取“若即若离”之词语,创“似有若无”之境界,达神秘莫测之意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曹雪芹变成了艺术现实。
无论是西方的古典艺术还是我国的古典艺术,它们共同的审美要求,大致都可以概括为:和谐统一,对称平衡;现代艺术的突出特点则在明显追求一种不和谐、不对称、不平衡、不纯粹的美。
《红楼梦》在古典美的基础上,已经渗进了不和谐、丑的因素。
《红楼梦》中人物的女性美是公认的古典美,甚至可以称之为极致,但审视《红楼梦》人物却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不是外形,即是性格,存在着缺憾。
对此,作者称之为“正邪两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楼梦》说去——浅谈我们阅读意识中的部分美学误区自大高一真正开始接触认识《红楼梦》便对其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原书看过几遍,相关红学文章也略读了几篇,且趁此选修“《红楼梦》鉴赏”一课的机会,妄自菲薄一番,从《红楼梦》出发,试着以美学的态度谈谈我们阅读《红楼梦》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时的误区。
这个话题还是很艰深的,可既然准备要谈,就慢慢来,分几个方面说吧。
首先,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误解了部分细节在故事发展和反映与作品相关问题中的意义及作用。
周汝昌先生曾举薛小妹新编怀古故事十首绝句一例,此十绝表面是谜语,每一首里边打一俗物,就是日常人们常见常用的东西,实际上除了这个谜底以外,还有另一层用意。
第一首“赤赤壁沉埋水不流”,乃曹孟德典故。
周先生认为:曹雪芹始祖,远的不说,从魏文魏武就是他们的老祖宗,这是一首表现曹姓的诗篇。
他说的每首诗有另一重意思不假,但曹孟德兵败赤壁的典故就是为了表现曹姓?实在牵强!古今文人多引此例,莫非他们都姓曹不成?况且魏文魏武究竟能不能代表曹姓还得是另当别论才对。
想当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亲率八十三万军兵临赤壁,铁锁链舟,陈兵千里,不可不谓是气盛一时,尽显枭雄本色。
可结果如何?被周公瑾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连他本人也险些命丧华容道。
联系书中极盛一时的贾府,我更愿意将这一典故理解成是一种对贾府即将崩颓的隐射,如是这样似乎更妥帖些。
底下还有一首淮阴怀古,是说韩信的故事。
诗曰“壮士须防恶犬欺”,壮士,男子汉,大丈夫,他没饭吃了,穷做乞丐,在人家门口要饭,难免被人家犬吠咬。
“三齐位定盖棺时”说韩信后来发了迹,受封三齐王。
第三句是“寄言世俗休轻鄙”,就是说一般常人你们听了韩信的故事,不要轻鄙地笑人家,人家日后功成名就,显赫一时。
末句“一饭之恩死也知”,韩信少年时,贫,无以为生,在城边钓鱼,有一位浣女看见他可怜,就那饭送给他吃,韩信这人也贪,人家给他一顿饭救活你就完了么,他不,还吃馋了,日后是天天到这地方来,那浣洗衣服的女子也真是一片大善性情,天天与他饭吃,韩信并未感激涕零,反对那浣衣女说:待我日后发达了,定会报答你。
浣衣女笑他:你不饿死已是万幸,还居然说报答我,我也不指望你,可日后韩信真的发达了,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这后来成了典故。
我们还是先说说周汝昌先生的意见,他这样讲:写这个嘛,很显然,曹雪芹自是无衣无食寄居亲友家。
亲友家常来这样的人,人家也不欢迎。
也有记载说人家后来下了逐客令,说你走吧,我们不养你,这个曹雪芹。
曹雪芹几乎饿得成了韩信那个样子,他亲身的经历,就有一个不知何人,哪里女,这样救济过他,否则他会饿死。
所以他一生难忘女儿女子的才、智、德、恩惠,一定要谢她们。
结果,便生产了这么一部顶天立地、万古不朽的《红楼梦》。
对于他的这种观点我依旧不敢苟同。
什么叫“亲身经历”?什么叫因为一次救济便一生难忘女儿女子的才、德、智?这么说来,《红楼梦》产生的本源就是因为这样的救济?这不是一派胡言嘛!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从古至今,总喜欢把《庄子》里那种恣意放荡的联想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而且还运用得如火如荼,久而不衰。
当然文学作品内容丰厚,如何联想也是个人自由,然而动不动就把作品内容同作者身世相联系,可能适合中国文人的写作习惯有关吧,不过终究有些审美变态的味道。
文学作品能反映现实,但文学作品并非现实,文学作品可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超越其本身,可其最终仍是本身。
换言之,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每一个情节,每一段故事,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主题服务的。
《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你的回答是描绘宝黛爱情揭示封建黑暗也好,或是书写女儿悲苦披露人性悲悯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过我想应该没多少人会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写来记述自己生平,感谢那些对作者有过恩情的人吧?若是有人非要这么认为,我当然也不能怎样,但这显然犯了一个美学上的错误,读者在对一个美学主体进行探索的时候,并未细细体味其本身便先入为主,把自我意思强加于这一主体,在文学阅读中如是这般,究竟是你读作品还是作品读你?薛小妹这一首七绝,我认为更像是在说:表面风光的贾府,不要只去攀富寻权,对于比自己地位财力微弱的群体也应显示出关怀意思,你看韩信曾多么穷困、多么潦倒,可后来不也是建功立业位封三齐王么。
联系《红楼梦》结局,巧姐儿命运不正是得益于其母当年对刘姥姥的一点儿恩惠?如此理解,一个是更为实在,也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吧。
就连周汝昌这样的红学大家为何也会有这样偏颇而且是先入为主的认识?概然和《红楼梦》一书“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笔法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地方的一笔多用和多笔一用都意味深远,这是共识,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也就不列举。
这样的笔法是全书变得耐读,更富文学趣味,也更恰当地表达了文意,可也就是这种写法,使得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总有些杯弓蛇影之感,曾与舍友就此玩笑说,许多喜欢读《红楼梦》的人常常会是“垂死病重惊坐起,又觉一词有深意”,我一直强调:《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用笔深奥,情节奇美,可它终究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并未成精,也绝不可能夺胎换骨显为人形,若真是那样,岂不荒唐?我们读《红楼梦》就应该把它只当做一本书来读,不要加添太多其他的东西进去,阅读此书可以认为是对自己文学构建的丰富,而绝非对我们自身解构后的重建,更不是对作品本身的重建,我们对于自身以及作品的开发应同一切地理开发一样,要顺着地形地势,一切的硬敲硬凿只会伤筋动骨。
与此类似,我们可能会因为《红楼梦》写得好就觉得作者曹雪芹也该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起码像是书中的贾宝玉一样: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如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亦有情。
那让我们看看裕瑞的《枣窗闲笔》是如何记述的。
裕瑞长亲是富察家的人,曹雪芹生前给富察家做过西宾,他是亲眼见过曹雪芹的,他说曹雪芹:头广、脑袋大、色黑,似乎不大符合我们大众的想法,书写得好,我们自然认为作者也该长得好看些才是,这是人之常情,不必过于强求,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联想的问题,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好的总是和好的联系在一起,坏的只会同坏的在一个分类。
例如:仗义豪爽的鲁提辖只会用拳头去为好人抱打不平,我们很少想过他的骄横跋扈,很少去想:他几番拳脚结果了镇关西后,那镇关西的妻儿老小怎么办?镇关西想强霸民女,欺横一方固然可恨,可那些靠他卖肉为生的一干人等,就该是被鲁达这几下打得无依无靠?我们的传统文学常常是犯这样的错误,缺乏对人性复杂性、人性缺点的辩证性认识。
当然,从《金瓶梅》开始进步了,可这样的进步是属于《金瓶梅》的,是属于兰陵笑笑生的(姑且就称之为兰陵笑笑生吧),而不属于整个中国的文化阶层,不属于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
而被认为是对《金瓶梅》一脉相承的《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继承亦可圈可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红楼梦》写人的辩证意识开始说说,全书人物众多,难以面面俱到,且将二三人为例略述之。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对黛钗二人的扬抑问题,这一点上,作者态度究竟如何?一大部分看过或只是听说过《红楼梦》的人来看。
很显然是扬黛而抑钗,先不做评价,举例来说。
我们印象中大观园里以黛玉、宝钗二人最为美甚,如第五回中警幻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更有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这里,宝钗与黛玉共举,却似乎是以宝钗为首。
再入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下面又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众人看了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钗吃过。
这里更是把宝钗的美凸出到了“艳冠群芳”的地位,而且用花中牡丹来比喻她,还让大家说“你也原配牡丹花”,更加坐实了宝钗居花中之王,艳冠群芳的地位。
而同回黛玉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下面一首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
”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
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以比喻黛玉的是秋天清冷的芙蓉花,并且“黛玉也自笑了”,即是认可了。
如上情节中,作者用花比喻,把宝钗放到了“艳冠群芳”的地位。
再如第二十一回宝玉续《左》云:“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可见也是突出宝钗之美艳。
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要看宝钗手臂上的红麝串,宝钗多不得褪了下来。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自恨没福得摸。
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呆了。
这里更是说宝钗的美是居“群芳之冠”。
前面举这么多例子来,想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作者心目中,宝钗应该是比黛玉漂亮的。
且再说黛玉的为人,第五回云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玩耍。
宝玉刚进贾府便显然比黛玉为人更随和,也更受大家欢迎,这是略说,再举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例。
话说湘云“揎拳掳袖”抽得海棠一签,诗道:只恐夜深花睡去。
因看注有云曰:“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恰好黛玉是上家。
你我且看她是饮这酒的: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
且想一想,若是平日生活中我们遇到了黛玉这样的做法,心存何想?实在不尽人情!接着说黛玉那嘴,刘姥姥家贫落魄,可怜村妇老人一位,往贾府借些银两,林黛玉如何说?母蝗虫。
人人皆云凤姐狠辣刁毒,可此一处林黛玉过尤不及吧?而且她似乎是很少甚至可能是从来没有关心过别人的,只是动不动就“称身子弱”,“又泪珠儿滚落下来”,不免有些让人讨厌。
(当然我也不否认四十二回中她和宝钗撒娇的样子却也是极为可爱)说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红楼梦》在写人上是很辨证的,如果单就几件事而言,在作者自己心目中对黛钗二人可能也不是明明白白非要分出个高低的。
黛玉对宝钗,貌不比之、德难及之,却与后者不同的是她是一位追求新社会理想的女性,对她而言,理想更重要,只要把握好这个基点,其他财貌德行的内容都是有冗余的,抛开这一节的话,作者对黛玉贬义的态度似乎还是处处显见的,而提及宝钗的世故圆滑、老成持重,尽管有所描写,却也未见多少显于表面的批评。
既然作者态度是辩证的,我们作为读者的阅读态度也理应如此。
换个角度,从美学来讲。
我们必须是以承认人性复杂性为前提,而作为社会构架分子的每个人必然存在着人性缺陷,大家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觉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该是大忠大善亦或是大智大奸,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源于人性缺陷的不可逆转,否则神仙鬼魅不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