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刘士林:城市群规划引领城镇化
刘士林 : 从进程和前景看, 京津冀 目前 进展最快。在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需要 支配下, 京津冀在破除行政壁垒方面已走在
了长 三 角和 珠 三 角 的前 面 。 一 些硬 骨 头 也
开始被啃下来, 在“ 十三五” 时期 , 这种态势 预计也不会减弱。
t
群, 突出文化、 生态和生活质量的主题和导
者把城市群简单等同于经济和交通建设 , 是
在城市群之间形成更大规模的同质竞争和 结构趋同的根源。 所以我们认为 , 应在 《 国家新型城镇化 规划 》 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战略框架下 , 如
何 充 分 利 用深 厚丰 富的 区 域 文 化 资源 , 在 “ 十三五 ”时 期规 划和 建 设若 干文 化型城 市
刘士林 : 关于城市群的现状 , 以目前比 较公认的1 0 大城市群为例 , 根据我们的研 究, 共涉及1 2 9 个地级市 , 占地级市总量的 4 5 . 4 2 %;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2 9 . 2 0 万亿 , 占
全 国总 量 的 7 3 . O 3 %, 是 经济 社 会 发展 中 当
三 是 新 疆 、甘 肃 、宁 夏 的城 市 群 。作
பைடு நூலகம்
刘士 林 : 这个 一直 是我 们团 队研 究 、 关 注 的重点 。 要切 实规避 这个 问题 , 我 们 认为
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 良好协调机制的 城市共同体。 其 中最大的问题, 主要是如何 以城市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这个 进程在过去一直比较困难 , 但在十分强调政 府和市场各司其职的行政新常态下 , 相关阻
向作 用 , 解 决过 分强调 人 口、 经济 和交通 等
城市群一般规律, ~个城市群的建成, 一般
需 要 经 历 一 段 较 长 时 间 的培 育和 积累 , 如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5—),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都市文化、城市科学研究。
编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将城镇化列入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同时,他还强调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代表有关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超过了500件,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愈加凸显。
与之相比,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规律、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等基础研究显得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中国城乡在快速发展中对观念、理论、思想和智慧的强烈现实需要。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就此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提供参照和借鉴。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编号:10JBG011)暨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文科专项特色研究基地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探索·〔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界》(月刊)总第178期,2013.3ACADEMICSNo.3Mar.2013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刘士林1,2(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上海200240)〔摘要〕以Towniz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作者: 刘士林[1,2]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5-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层级
摘要:以Town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
"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形式。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木之本"和"水之源","扩大内需"是"城镇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现代化"是中长期战略目标,"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城镇化"在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和和枢纽作用。
积极借鉴欧美经验和认真吸取拉美教训,应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参照别国发展道路时的一个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思考
/十一五0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思考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during the eleventh-five_year planning period刘勇P LI Yong林家彬P LIN Jiabin(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北京,100010)=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继续加速城镇化步伐是促进统筹城乡发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二元结构0和/三农0问题的根本手段和关键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一五0时期我国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的道路选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关键词>/十一五0时期;城镇化战略=Abstract>At present,Chines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large lags.Keeping on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China is a basic and key measure to develop city and rural as a whole,to solve the long-term dilemma of/dual structure0and the/three difficulties of rural area0to healthy develop 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hina.According to the new reques ts of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nd the road to achieve the goals,and policies to avoid some obstacles.=Keywords>The eleventh-five-year planning period;China p s urbanization strategy=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
关于对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和看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迅猛推进。
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城市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然而,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确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
城镇化不仅仅是提供了更多的城市职位,而是应该致力于提高全国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城镇化进程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城镇化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资源的浪费等。
因此,城镇化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
再次,城镇化进程也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感。
城市建设应该注重人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此外,城市发展也应该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只有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另外,城镇化进程还应注重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平衡发展。
城镇化不应仅仅是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的统一推进。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民城镇化。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最后,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建设应该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注重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因盲目发展而带来的恶果。
同时,要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佚名【期刊名称】《中州建设》【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2页(P58-59)【正文语种】中文城市如何才能规划好?这是各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
如果说,过去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规划意识不强、规划观念和技术落后、规划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那么,当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解决,但实际情况仍是“不做则已,一做也和过去差不多”。
开始我们以为这主要是中国的问题,后来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很多规划也是“白做”的,或者实施效果与初衷差别很大。
这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有问题,如我们城市的理解是否全面、政策和规划制定者的理念和技术模式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等。
从世界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城市最突出的本质和最主要的规律是“集中”。
一方面,这是由城市的天性和本质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城市空间特有的集聚功能,被20世纪最伟大的城市史家芒福德称为“容器”本质。
但这本身也是一种深刻和无解的矛盾。
“容器”具有的集聚和裂变功能,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的效率和效益。
但任何“容器”都是有限的,一旦里面塞的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容器”正常的功能和存在,甚至导致“容器”解体。
城市的形成离不开“集聚”,但过度“集聚”又会导致城市解体。
这在深层次上表明,“集聚”只是城市总体规律中的一部分,与城市“集中”本质和规律相对立的,还应有另一个指导城市规划的理念,这就是“分散”。
如果只看到“集中”而无视“分散”,就不会完整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实践,也恰恰证明:“只强调集中”是会出大问题的。
另一方面,这与我们把当代城市化称为“都市化”相关。
与人口流动相对均速、资源分布相对合理、社会变迁相对缓慢的城市化不同,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
关于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问题与启蒙思考
的政 策、 对 策和模 式 。 同 时 也 呼 唤 真 正 符 合 中 国城 市 化 实 际 和 需 要 的 中 国 式 城 市 化 理 论 体 系 。
关 键 词 城 市 化 中 国道 路 巨 国 效 应
刘士林 。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媒 体 与 设 计 学 院教 授
2 0 0 2 40
主 体 存 在 及 当代 实践 三 方 面 出发 , “ 人 多地 少 ” 、 “ 人 多嘴 杂” 、 “ 不讲规 矩 ” 是 影 响 和 制 约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的 三 大 瓶 颈 性 问题 。过 于 复 杂 和 易 变 的 中 国 式 城 市 化 进 程 , 再 次 印 证 了 不 能 照 搬 西 方 已 有
过高 、 贫 富差 距 悬 殊 、 失 业 人 口居 高 不 下 、 社 会 失 范 行 为 激增 、 交通拥堵 、 环 境 恶 化 等 城 市 病 的蔓 延 , 使
这 一 城市 化 模式 遭 到 了普 遍 的质 疑 和批 评 。
土 中 国正 在成 长 为城 市 中 国 。因此 认 真 梳 理 和 总 结
巨大 的 国土 面 积 和 庞 大 的 人 口规 模 以 及 两 者 之 间 的 复 杂 作 用机 制 , 是 中 国 式 城 市 化 呈 现 出 了独
特 景观 和 内涵 。 这 是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异 常 复 杂 和 分 外 曲折 的 根 源 。 从 中国式城 市化 的客观 环境 、
主要 以现代工业 为 中心 的传统城 市化进 程不 同 , 我
国 城 市 化 一 直 处 于 以 农 业 经 济 为 基 础 的 城 镇 化 ( t o w n i z t i o n ) 、 以 工 业 经 济 为 主体 的城 市 化 ( U r b a n i z a — t i o n ) 以及 以 服 务 经 济 为 中 心 的 都 市 化 ( Me t r o p o l i — t a n i z a t i o n ) 的复杂网络体系 中 , 人 类 在 不 同历 史 阶 段
“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
“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
刘士林(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城市化相比,基于“地广人多”的“巨型特征”,是中国式城市化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其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很难借鉴和使用其他国家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或者说,即使在其他国家和区域很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一旦纳入中国巨大的空间和人口框架之后,结果往往是变色、变质和走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学习和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的城市管理和建设经验,大的方面如新城规划、城市交通建设,小的方面如主题公园、汽车限购,其中绝大多数如果不是以夭折和失败而告终,也基本上是不解决现实问题的。
二是由于在层次和关系上过于复杂,“巨国型”城市化在深层机制上具有明显的“测不准”属性,或者说,几乎所有的预测和判断都是无效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对于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尤其是不可能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走西方曾经的城市化之路,这是当下很多基于西方理论和模型的研究频频被中国城市化进程嘲弄和遗弃的主要原因。
更应看到,在“地广人多”的整体背景下,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发展先天不足,特别是时间紧迫、环境复杂等原因,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很多问题在西方都是很难碰到,或者是只有表面上的相似而实质上却大相径庭,这是很多西方政策与对策在中国往往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源所在。
对此也不必过于悲观,而是应在应对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问题和现实挑战的基础上,确立中国式城市化在逻辑上的合法性及在历史中的合理性。
这完全是可能的,因为我们不仅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同时也在各种失误和教训中得到了锻炼,并初步为建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化理论、政策、制度和路径准备了理论资源和现实条件。
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尚柏仁一、几个概念从2012年9月份开始,我就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
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遗憾和隐患。
城镇化一词,要晚于城市化。
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搜索,城镇化的定义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
它主要表现在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可以再分为城市和集镇。
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学者普遍认为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行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以及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或变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是介于乡村与县城、小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也是指乡村中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民区,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是较为低级的中心地。
集镇主要是提供乡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农副产品。
也可以说集镇是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集镇最早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
新型城镇化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是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
从大都市到城市群_中国城市化的困惑与选择_刘士林
刘士林
*
内容提要
“大都市” “城市群” 关于 和 的内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和
“大都市 ” “城市群 ” 基本的共识, 由此对全球和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中国, 人们把 和 两分 并不仅仅是个概念使用问题, 更折射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个理想的大都市必然是以城市群的形 态出现, 同时, 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则如同大都市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所以, 不是人们一般理解或现实中 “大都市” , “城市群” , 的 而是具有明显层级分工体系的 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真正的奋斗目标。 关 键 词 大都市 城市群 都市化
以 2008 年世界城市居民首次超过农村为界 , 标 人类开始步入城市时代。以 2011 年中国城市 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为界标, 城市中国的新格局初 步形成。在城市时代, 代表着人类发展最高水平、 主导着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国际化大都市 ” 和 “世界级城市群 ” 日益成为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 的战略性目标。 表现在观念领域, 这两个高频使 “大概念 ” 用的 正迅速渗透并全面影响着我们这 个传统农业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表现在 现实世界, 我国既曾有 183 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 ” , 同时当下的各种城市群 ( 包括 经济区) 在数量上已超过了 20 个。 但另一方面, 与西方的大都市与城市群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进 , 程” 其自然空间演化、 城市形态蔓延、 经济产业 推进等均具有自然演化和生成的特征不同, 我国 大都市与城市群主要是人工规划、 战略设计和政 , 策推动的结果 使很多当下性的需要甚至是非理
⑤, “mega - region” 究使用的主流概念是 它的基本 , 意思可译为“巨大城市群区域 ” 表明“mega - re-
打造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打造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张涵【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6-8)【作者】张涵【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期间,面对人口红利衰退、建设用地趋紧和城市经济减速新情况,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等多重任务,如何通过编制科学的城镇规划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推进城镇有质量的增长?为探讨答案,记者采访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记者:目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核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刘士林:从城镇化战略的角度,我认为有三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1.时间问题其本质是“来不来得及做”或“有没有时间去完成”。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不是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不在交通、住房、户籍和就业等具体层面,而是以城市为主体形态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会不会因某种突然的变化而被打断。
也可以说,如果有充足的时间给我们,目前的所有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
2.空间问题其本质是“有没有条件和资源做”或“是否具备足够的历史条件或社会土壤”。
具体来说,就是目前我国已有的,也包括未来可能获取的资源,是否足以支撑13亿的人口大国、且基于较高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城镇化。
尽管一直说我国“地大物博”,但在加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参数后,资源总量就被摊得很薄。
再加上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的损耗,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当下已愈演愈烈。
3.人的问题其本质是“有没有合适的人去做”或“这样一群人能否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
和时间问题、空间问题相比,人的问题最关键也最重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历史进程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风雨,也不论现实条件怎样的贫瘠和恶劣,只要有一大批不辱使命的“主体”,就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
现在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人很多,但大都忽略了城市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有没有适合的人”,而不是其他。
城市群的理念转型和经验拓展(笔谈)——城市群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俄 罗 斯城 市体 系和 空 间格 局会 完 全 不 城镇化率与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 各 时期 的 干预 ,
一
美 国城 镇化 率 分 别 高 达 7 3 . 8 %和 8 2 . 4 %, 而 我 国人 期 , 中央政府限制人 口自由流动 , 抑制 了区域和城市 苏 联 时期 中央政 府 过分 干 预 又造 成 口1 3 . 6 亿, 是俄罗斯的 9 . 5倍 , 美 国的 4 . 3 倍 。且我 经 济 的 自然发育 ; 国土地 资 源禀 赋 与 俄 罗斯 、 美国差异很大 , 水 土 组 合 了空间格局的更大扭曲和城市体系在西伯利亚等地 苏 联 解 体 后 又 走 向另 一 极 端 , 政 府 条 件更 与 美 国无 法 相 提 并 论 , 继 续 推 进 城 镇 化 任 重 区 的非典 型发 育 ;
城镇 化 内在规律充分发挥 , 使 城镇化成为 市场 主导、 自然发展 的过程 , 成为政府 引导、 科 学发展 的过 程。刘新静 博士认 为京津冀 协 同发展 下一步 的重 点应该放在人 口调 控方 面, 提 出从 国家战略 角度建立 京津冀区域人 口协 同发展顶层 规划 、 采用 多元 方法促 进人 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 、 以疏散北京 的部 分首都 功能为手段 促进人 1 : 7 分流以及挖掘 京 津冀吸纳 外来人 口的潜力等举措 , 以
重构京津冀人 口地理和结构解 决京 津冀协 同发展 的深层矛盾 与 问题 。刘士 林教授认 为 , 影响我 国城 市群健 康发展 的主要 矛盾 是 以经济、 交通 和人 口集聚为基本特征的“ 经济型城市群” , 其根源在 于“ 就经济论经济” 的思维方式。战略研 究和宏观治理如何 从“ 就经 济论 经济” 的模式 中超越 出来 , 学会并善 于运 用城 市的方式 思考经济发展 和 治理 问题 , 应成 为认 识和探 讨技 术创新 、 经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
个新的情况,农 民在城 乡二元体制改革 以后,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过去城 乡二元体
制把人管住 了,你 的户 E l就是农 民,农 民就是你 的身份 ,现在没有 了。大 家走 向城 乡户 口一元化 了,城 乡户 口一元化正在 中国无声无息地进行,而且进行得非常快。 厉 以宁指 出,外 国人说 中国的人 口红 利已经没 有了,这 个看 法是 不对 的, 旧的人 口红利没 有 了,新的人 口红利正在产生 。你们要去农村看一看,这种 变化是一种 无形 的变化,这个 变化对 中 国的影 响是巨大的。“ 好多观念都在 发生变化,大量年轻 人赶上 了这个 时代 ,这表明一场人 力资
厉 以宁 : “ 城归”将成 为新 的人 口红利
近 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发表主 旨演讲时指 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 人力资本 革命 ,
新的人 口红利 正在产生。
农村经济活 力提升 的同时催 生了一个 新的名词 : “ 城 归” 。厉 以宁表示,据调查, 目前 “ 城归”
已经 占到 4 0 0 0 万外 出农 民工的 1 / 4 。“ 城归”回来 了,给农村带来 了变化。所以,现在 中国发生
本的革命正在 中国形成 。外 国人不 了解 中国,他们不知道,中国人 力资本革命最后所带来的成果,
也 许 时 间越 久 我 们 看 得 就 越 清楚 。 ”
刘士林 : 好 的城市 规划,应 当掌握 “ 聚散”之道
城 市如何才能规划好,这是 各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 。上海交通 大学城 市科学研究院 院长 、首 席 专家,国家 “ 十三五”发展规 划专 家委 员会委员刘士林表示,城市 规划是关于城市空 间资源的 制度性 安排。从世界城市发展史 的角度看,城市最突 出的本 质和 最主要的规律是 “ 集 中”。但事 实上, “ 集中”是一把 “ 双 刃剑” 。它不仅带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也造 成了过度拥挤和各 种污 染。 “ 在认识和利 用城市发展 自然规律 时,除 了充分考虑 ‘ 集 中’,同时也要高 度尊 重 ‘ 分散 ’。 只有充分研究和尊重这两个 方面,城市 规划才有 可能符合城市 发展的 自然规律。”
浅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 , 2 0 0 7 ( 1 ) : 7 1 .
底汇 总 .及 时发 布 招 聘 信 息 .由政 府 牵头 组 织企业 进入 高校 实 行 “ 打 包
2 . 王晓 辉 . 全球 价 值 链 视 角 下我 国
式 ”招 聘 :三 是 定 期 举 办 外 贸 知识 培 训 会 .邀 请 商 务 部 门 领 导 和 专 家 进
外 贸企 业转 型 升级 的 障碍 分 析『 J ] . 对 外
经 贸实务 , 2 0 1 3 ( 1 ) : 3 8 — 4 1 .
行 专题 讲 座 .对 现 有 人 才 队伍 进 行 知
二是 定 期 对 县域 企 业 亟 需 人 才进 行 摸
参 考 资 料
1 . 孙 海 明. 孙 海 刚. 现 代 服 务 业 产 业
的示 范 带动 效 应 .实现 外 贸与 特 色 产 业 的深 度 融合 鼓 励 企业 积 极 创 造 条 件 申报 “ 国家 外贸 转 型 升 级 专业 型示 范基 地 ” ,打 造 区域 最 大 的 出 口基 地 : 三 是培 育 县 域龙 头 企 业 .制 定 出 口企
是 采 取 定 期 召开 座 谈会 、走 访 企 业 等
形 式 .认 真 听 取 企 业呼 声 .帮 助 企 业 解 难 释 惑 :六 是 加 大组 织 企 业 参 加 国
展 服 务 、人 才 开发 服 务 、 资金 融 通 服 务 等 在 内的社 会 化 服 务体 系.优 化 县
域 企 业外 贸发展 环境
创办 县 域 外 贸企 业 发 展 基 金 .解 决 资
金不 足 问题 :三 是 完善 出 口退税 机 制 , 兑现 出 口退税 政 策 .争取 进 出 口贴 息 资金
历史村镇不应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刘士林教授在“文化2030”国际会议上的演讲
历史村镇不应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刘士林教授在“文化2030”国际会议上的演讲.思想者小传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东方文化与城市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此次论坛主题是“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
此时此刻,不由得令人想起两位学者:一位是中国的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
1920年,当时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的他写了一篇论文,其中有一句话:“西洋村庄与中国村庄大同,唯城市异耳,犹之乎小孩儿初生之哭声同,而长大后言语不同。
”另一位是美国的城市史家芒福德先生,1961年,他的名著《城市发展史》在英国伦敦出版,其中也有一句话:“从生态上说,城市与农村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谁能离开而独立生存下来的话,那是农村,不是城市。
”前者很像《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中西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乡村则大同小异;后者的观点和一般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即不是农村离不开城市,相反却是城市离不开乡村。
两位资深学者的观点,对我们这次的探讨很有启发。
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的历史村镇,并不是一个通用的学术术语,在中国的相关统计中亦没有对等的范畴。
从历史村镇的字面含义出发,可以得出两个基本判断:在空间形态上,主要包括镇、村两级;在时间层面上,必须是历史延续的。
另一方面,从城市史的角度来看,如果“城市离不开乡村”成立,那么“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的主题就具有更为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全球化问题,历史村镇内部的差别不大,因此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
大体涉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特色文化小镇在中国讨论历史村镇,需要明确相关的保护对象和利用情况等。
具体来看,它大体上涉及三种类型:一是原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二是原建设部、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组织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三是作为特色小镇类型之一“特色文化小镇”等。
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
作者: 刘士林[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城市化;时间;空间
摘要:空间资源的不足和配置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直接的客观条件和现实背景。
但时间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空间与土地资源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矛盾。
时间要素也是一个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深层机制,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在空间资源不足和时间因素不确定的交互作用下,中国城市发展既有华丽的“窑变”,但更多的是大量的“次品”“半成品”甚至是“怪胎”,城市化的成本问题空前突出,未来的更新与重建任务艰巨。
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思想
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思想
刘士林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扬弃了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有助于协调新型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和环境之间日趋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新进程阶段。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刘士林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福州市为例
3.产城统筹:新型城镇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产城统筹:新型城镇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以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思想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赣州市章贡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士林《都市化与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各题。
都市化进度在深刻改变与重修此刻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今世中国关学带来了新的课题,供给了新的学术生长空问。
都市化进度使今世人的审盛情识与审美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应付这一来自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的挑战,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使命。
都市化进度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审美对象为例 -- 审美对象即人与世界的全部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 -- 古典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大自然与农村,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是这方面最模范的创建:现代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反省、批评工业化及其对古典精神世界的异化,这集中表此刻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潮与现代派文学艺术对现代人类异化窘境的深刻揭露上。
与此不一样,今世都市社会与都市生活中出现了大批的新式精神文化花费品与审美实践活动,如超级市场、广告文化、模特文化、汽车文化、选秀文化、景观设计等,即便作为美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 文学艺术,与其传统形态对比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并详细再现于以物质和肉体花费为中心的大众文化话语与影像上。
都市化进度给中国美学带来的影响推进了都市美学的理论研究,以今世都市社会中的精神文化花费生态、审美文化及文学艺术为基本研究对象而建立的都市关学的理论研究拥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下一项亟待展开的研究。
在都市美学的研究中,今世中国美学的学术转型与理论创新是要点。
与以和睦为最高理想的古典美学、以抗争资本主义文明异化为主题的现代关学对比,都市美学的一些审美活动与都市人日趋膨胀的感性欲念和物质花费激动相互纠葛在一同,并在当下常常成为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审讯”以致“谩骂”的对象。
当下有两种偏向值得关注:一是以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资源为背景对都市审美现实进行“审讯”与“谩骂”:二是部分现代美学研究者以“怎么都行”和“听任自流”的态度对待都市审盛情识存在的某些杂乱现象。
它们以不一样的方式回避了关学对今世都市审美问题应负的责任。
在这类情况下,以“都市化进度”为现实背景、以“都市,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来商讨都市关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今世形态的建构能够说正在变得日趋急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5—),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都市文化、城市科学研究。
编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将城镇化列入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同时,他还强调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代表有关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超过了500件,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愈加凸显。
与之相比,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规律、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等基础研究显得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中国城乡在快速发展中对观念、理论、思想和智慧的强烈现实需要。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就此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提供参照和借鉴。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编号:10JBG011)暨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文科专项特色研究基地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探索·〔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界》(月刊)总第178期,2013.3ACADEMICSNo.3Mar.2013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刘士林1,2(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上海200240)〔摘要〕以Towniz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
“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形式。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木之本”和“水之源”,“扩大内需”是“城镇化”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现代化”是中长期战略目标,“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城镇化”在中国当下和未来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和和枢纽作用。
积极借鉴欧美经验和认真吸取拉美教训,应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在参照别国发展道路时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层级—5—学术界2013.3·学术探索2012年11月9日,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等新的目标和要求。
1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并将城镇化列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
”〔1〕这些紧锣密鼓的顶层设计、政策信息和战略部署,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愈加凸显。
但受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城市研究整体上比较落后等方面的局限,一些亟待探讨和研究的城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城镇化的概念与阐释、城镇化与现代化及扩大内需的关系、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战略参照等,却未能得到深入的辨析、阐释和总结,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战略、城市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考,供大家批评、讨论和参考。
一、概念辨析: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在城市发展热浪滚滚、“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概念并被社会各界和媒体高频使用的当下,实际上很有必要提出一个具有基础和前提性的问题,即“城镇化”这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进一步说,它与人们日常习惯使用的“城市化”、“都市化”等具有家族类似性的概念有何本质上的异同,以及作为国家战略概念的“城镇化”与学术界惯常使用的“城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就此而言,当下的这种情景和态势,很容易使人想到海德格尔当年对“存在”一词的困惑。
在《存在与时间》扉页上,海德格尔曾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2〕而在这些基本概念、范畴的界定和阐释上的缺乏和含糊,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代人对城市发展应有的正确态度与理性判断,同时也会由此深入影响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必须回过头来“补课”和“交代”。
依据人口和资源的空间流动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层级体系,我们曾提出过当代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三个层面。
〔3〕也可以说,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这三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构成了认识和研究当今城市化进程规律和特点的范畴群。
由此可知,与城镇化关系最密切的概念,主要是“城市化”和“都市化”,其中,“都市”与“城镇”的层级差异比较明显,而居于中间层的“城市化”成为我们界定“城镇化”概念的关键。
但在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中,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和区别一直比较含糊,原因在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英文拼写均做Urbanization,究竟译为何者、如何使用完全基于学者的个——6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人选择和判断。
尽管在概念上略有差异,但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都是指农业性的环境、资源、人口、财产、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进程。
但在这些城市化研究中,也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关注点主要集聚在农村人口与资源转变为非农性的人口与资源,而至于它们是转移到小城镇、大中城市,还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国际大都市”和“世界级城市群”,特别是由于城市规模和层级差异而对原本属于农业文明的一切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般的城市社会学是很少考虑和加以细分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化”和“城镇化”不作概念上的细分,经常混搭在一起交错使用,也根源于此。
但在当今世界进入城市时代,“城镇化”概念高调进入中国国家战略体系,大城市与小城镇的本质区别越来越明显的当下,〔4〕很有必要在逻辑上严格区分城市化的不同形式并将其各自的特殊内涵加以揭示和固化,以便为规模宏大、层次繁复、矛盾交集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清晰的“内在生产观念”和“客观理性指导”。
当今世界是城市时代,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城市,不仅在外观和形态上发生巨大变迁,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和本质上也早已迥异于传统城市。
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当今城市化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二是以大中城市(区域性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三是以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
〔5〕它们分别代表了农业人口和资源三种不同的流动和集聚方式,并对不同层级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在当下的主流城市研究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却很少对这三种城市化形式作严格区分,其后果是不仅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各种“伪问题”的产生和流行(如“北上广”特有的很多大都市问题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就很不真实),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制定系统性的层级战略规划和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法规。
我们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层级差异越来越明显的当下,以Town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分别指称当今世界的三种城市化形式,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使不同性质和来源的城市化问题得到正确的反映并获得真实的名分,同时也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同时,这也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一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共识及超越各种肤浅无根的理论研究与战略设计的当务之急。
和很多“日用而不知”的概念一样,中国国家领导人和部分学者之所以选择“城镇化”概念,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至今“三农”问题仍相当突出,其中很多新问题、新矛盾都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直接相关,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人口、农村社会、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及其质量,仍是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成败的关键要素——7学术界2013.3·学术探索与根本性矛盾,就此而言,在国家战略中使用“城镇化”概念,表明了国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重大关切。
二是从学者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不少学者出身于农民家庭,早期的乡村生活经验和后天的“悯农”心理,使他们更喜欢把目光凝聚在作为城市化最低层级的乡镇空间,有时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逆城市化”及“反对大都市”的倾向与问题。
〔6〕三是从理论谱系的角度看,则与我国城市社会学长期形成的“乡土中国”学统密切相关。
在中国社会学的百年历程中,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低等现实原因,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为代表,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期凝聚在乡村与小城镇上,〔7〕而对快速的城市化、特别是都市化进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学术积累。
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尽管自2005年以来,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等目标逐渐进入国家战略框架,突破了国务院1989年制定的“三句话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但在文化心理和理论谱系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学者依然倾向于认定“微型城市化”、“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形式。
这是“城镇化”概念远比“城市化”、“都市化”受欢迎并被广泛采用的深层原因。
由上可知,以“城镇化”概念指称当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基于国家的价值立场和个体的学术训练及文化心理。
对此必须阐明的是,使用尽可以使用,但绝不能由此把“城镇化”狭义化为Townization,并将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全球都市化进程相呼应的“大都市”和“城市群”排斥在外。
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再一次强调城镇化“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8〕凡此表明,在作为国家战略概念的“城镇化”范畴中,本身就包含着Urbanization和Metropolitanization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