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就业论文--阎华国
加强和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的一般特性,由于一般多针对其外延和一些外在表现的观察,导致对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甚至由于重视不足、形式主义等,使一些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渐渐流于形式,甚至出现接受方不情愿、敷衍、推托,实践方重视不足、方法简单,不入脑、不用心的现象.而事实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锤炼意志、培养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过程是主客体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尝试.因此,可以说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获得直接社会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和社会学习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是新时期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目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每年积极投身到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人数达数十万,甚至更多.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渐趋多样,除教务部门安排的与课程有关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更有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组织的各类课外实践项目,每到假期,都有众多大学生活跃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也正进入转型发展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快速发展和逐步转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现实的挑战,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大力宣传其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同时,不断营造大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健全相关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基础的夯实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大学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办学内容和办学理念,办有“良心”的大学,培养有“良知”的、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主动走出象牙塔,投身社会发展的洪流,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进而尝试服务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竞争核心所在,因此,不仅是学校、学生,全社会都应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站在民族未来的高度上认识人才培养,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认真对待教育问题,着想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处理教育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2丰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将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曾说过:“一地方之在学,犹一校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土,则一乡化之,况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土之一大总汇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所大学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所在地Vol.31No.8Aug.2015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1卷第8期(上)2015年8月加强和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齐建萍(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也可以促进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服务社会.提高对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认识,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是高校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各阶层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关键词:加强;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策思考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5)08-0266-02266--. All Rights Reserved.区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办学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的历练中,高校更应注意不断丰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创新活动方式,畅通活动渠道,保障活动资金,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做实.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分类指导,丰富和创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师生投身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引导理工科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基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尝试将所学与企业所需链接起来;文科学生则可以深入城市和社区,甚至是农村,在普及法律知识、宣扬科学文化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其实效性和可行性,将从书本上接受的抽象、教条的知识通过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适时进行实践和转化,使学生个体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达到经受麿练,健全人格的目的.通过思考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想,结合实际,才能保障传授知识的实用性,对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指导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完善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讲授完成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通过课外实践完成学习成果转化,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学用结合.科学研究是在传播知识和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升化,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动,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则正好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这就更需要师生积极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并进,学以致用,学用相长.3及时总结和展示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如组织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时效性;缺乏系统的组织安排和经费保障,个别社会实践虎头蛇尾等.因此制定科学规范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中,活动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也要有考核、有评价,更要有总结、有交流.通过安排布置,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按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创新动作要求和布置到各基层教学单位,使各专业师生根据各自专业特色和需要,动脑、动手,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使师生均愿意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谋划和实施当中,能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教学相长.建立组织单位、接受单位、指导教师、参与课外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由组织单位确定社会实践的目标和任务;由接受单位作出综合表现鉴定,提出希望、意见和建议;由指导教师作出指导总结,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找到亮点,摆出不足,提出完善思路;由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总结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查找不足,找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最后由组织单位汇总四方意见,得出评价结论,评出先进集体和活动特点、亮点,组织各层次座谈、交流经验,总结成绩与不足,并将评价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到下一轮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布置当中,如此周而往复,不断完善、不断更新,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健康、生动、科学发展的良好运行轨道上来.总之,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各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媒介,应当将其开展好,运用好,不能墨守成规,要注重科学运转,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理念,充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创新活动方式,丰富实践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做好交流总结.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可以使学校更好的发挥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作用,可以帮助社会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好地开展工作,可以促进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素质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1〕马腾.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2〕倪福全,李昌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3〕黄波,廉永洁.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教育探索,2006(11).〔4〕文应友,李国华,夏吉红.实践教育初论[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189.〔5〕王茂胜,周懿,董秀娜.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个“轻重失衡”问题[J].前沿,2005(6).〔6〕杨文登,丁道群.以实践观点看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对立和统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267--. All Rights Reserved.。
毕业生就业论文(共五则范文)
毕业生就业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毕业生就业论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调试作为一个即将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准备更多的是一次次的考试,对于择业方面的准备却知之甚少,面对择业中的种种困难与矛盾,我们都还未接触过,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却不知如何解决。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尤其是对于生长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的农民子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刚刚走出学校大门,又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的状态下,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择业中占据主动的地位。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常很容易浮躁,因为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对择业的期望值很高。
想干一番大事业,却看不起眼前的小单位;想成为大企业家、大经理,却看不起眼前的小企业等等。
产生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这些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希望自己选择的就业单位能够马上定下来。
一旦在择业中选择不到理想的单位,就会垂头丧气、丧失自信、心理紧张、烦躁不安。
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有哪些准备呢? 首先不要存在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自视高人一等,睥睨一切,有刚愎自用的极端自负心理,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就业理想也属于“单相思”不符合社会实际。
其次不要过于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走出农村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放弃所学的专业。
这种心理可能会使得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是明智的选择。
作为大学生,由于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这使得一部分人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后悔莫及。
大学生毕业实习论文
实习报告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2月19日的上午,我们专业一行人跟着本次毕业实习的带队老师吴老师一起乘车到达了本次实习的目的地——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本次实习,要进一步巩固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让我们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接受实际工作的初步锻炼,培养我们从事于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或深造做好准备。
同时,也可以从从侧面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促进交流。
1. 公司概况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58年,2000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从工厂制改为公司制。
2007年1月18日,省政府决定,三化公司整体划入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化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是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和化肥为主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公司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为:年产总氨32万吨、加工尿素45万吨、三聚氰胺1.5万吨、精甲醇15万吨、甲醛5万吨、年发电2.5亿千瓦时、供热310万吉焦耳、年机械加工能力2000吨、年复混肥5万吨。
具有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资质。
主营产品:三氯氰胺、尿素、工业甲醛、工业甲醇组织结构:图一三化组织结构图2. 工艺介绍本次实习我们先后共见习了第一造气车间、净化车间、合成车间和尿素合成车间,并参观了三氯氰胺合成车间。
2.1 第一造气车间车间第一造气车间主要是生产合成氨原料气——半水煤气。
其主要造气工艺有间歇气化法和富氧连续气化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2.1.1间歇气化法工艺流程间歇气化法工艺流程包含吹起阶段、上吹制气阶段、下吹制气阶段、二次上吹阶段和空气吹净阶段。
吹风阶段:空气→煤气炉→旋风除尘器→废热锅炉→烟囱上吹制气阶段:蒸汽、加氮空气→煤气炉→旋风除尘器→废热锅炉→洗气箱→洗气塔→气柜下吹制气阶段:蒸汽→旋风除尘器→煤气炉→洗气箱→洗气塔→气柜二次上吹阶段与上吹制气阶段流程相同。
促进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阶段,飞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培养高质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挑战和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国家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基本制度.一方面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需求,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成长问题、就业、创业问题的迫切需要.1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1.1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持续支持,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诸多压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正在加紧实施制造业升级.一方面很多待就业者原有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工作的需要,造成就业难的局面;另一方面,新型的产业和技术性职业对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而现实情况是缺乏这样高素质多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技工短缺现象较为普遍.1.2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体.调查显示,我国有近75%的岗位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其中科技企业对员工的技能、素质要求较高,因而科技企业的大门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敞开.虽然民企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很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到民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民企为了节约聘用成本,倾向于从本地生源毕业生的求职者中进行选择.解决这一矛盾的作法,首先是制度上的创新,其次是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转变.1.3毕业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总体上毕业生的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自愿选择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急需的地方去就业.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仍有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会优先考虑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不愿从基层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1.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错位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在校期间,大学生学习的专业不为社会需要,一些高校开设的专业长期不变,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冷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而这一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1.5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毕业以后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是比较理想而又稳妥的选择,但由于机构调整和事业单位改革,所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而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途径2.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择业、就业、获得工作岗位的途径越来越多.近年来,为促进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锻炼.大学生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1-2年的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政府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Vol.31No.9S ep.2015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1卷第9期(下)2015年9月促进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几点思考曹月秋(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1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困难.文章结合目前我国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渠道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辅导以及大学生就业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关键词:人力资源;就业途径;建议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5)09-0235-02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制研究》(2015lslktzijyx-03)235--. All Rights Reserved.择业,并在此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2.2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大学生村官招录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要安心基层、扎根农村,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农村工作比较艰苦,大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大学生村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增强从宏观思考农村工作,根据农民需求谋划农村发展的意识,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2.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一种新的就业途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是在向社会寻求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减轻社会就业负担,通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或发挥某一方面的特长,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公司.这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也可以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国家和地方都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创造条件.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势的总称.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引起就业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如产品直销员、保险推销员、自由撰稿人、中介服务工作者等.这些职业自由度大,限制少,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又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学生的就业需求.3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大学阶段,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能成才;只有学会了做人,才可能使自己成人.要完成“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这两件最主要任务,首先,态度层面上,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未来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国家需要、社会发展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将三者科学地融为一体,为社会发展付出自己的的努力.知识层面上,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会探索自我了解职业、选择职业目标,围绕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并根据职业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职业素养提升.技能层面上,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教育,大学生应掌握自我探索技能,职业搜索,职业决策和规划技能,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人际交往、挫折管理等技能.3.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辅导体系1)专业性.在高校内设立形式不同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要具有专业性,比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确保给与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方向.2)全程化.就业指导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宣传与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大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专业;大三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第一手工作经验;大四时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投递简历技巧和面试技巧等.3)社会化.高校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与社会企业和服务行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大学生到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社会实践,熟系巩固各专业具体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4)服务性.高校争取在学生大学阶段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服务性知道.比如,就业指导部门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时,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举办一些文秘、商贸、海外留学、海外求职、到外企就业等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性讲座,让学生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工作当中.4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注意的问题4.1认清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了解自身的工作能力的强项与弱项,扬长避短,选择能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的工作,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有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4.2给自己的职位正确定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方方面面的能力来确定择业的范围.同时对自己所选的职业要有一个发展规划.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不可朝三暮四,养成盲目的从众心理.大学生要在一个所选的职业中磨练自己的耐力与意志,深化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4.3正确对待暂时的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可能未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出现暂时的失业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并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寻找更适合的机会.因为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大学生不萎靡,积极上进,定会成功.5结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大学毕业生有效就业,应以科学发展观及和谐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创业的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逐步推进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参考文献:〔1〕李春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度供给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张果.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J].决策导刊,2009 (7).〔3〕陈硕.制度背景下政府就业智能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4〕赵林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新制度与法律保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236--. All Rights Reserved.。
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究
收稿日期院2016-04-18 - 252 -
业余时间或是高暑假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袁尤其是要 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新到达学 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职 业生涯规划落实到纸上袁即书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 划书. 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现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 作中袁却是有的高校眉毛胡子一把抓袁没有工作重 点袁或是确立的工作重点不突出袁不符合学生发展 实际和社会形式发展. 2 .4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作过度重视工作结果
. A学ll生的Ri职g业ht规s划R引e导se. rved.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 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袁在一个人的职业
生涯中袁 他必然要有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行为与活 动. 对于自己职业过程中的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完 成的愿望都可以称为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 划在大多数时候也被称之为职业生涯设计. 一个人 要想进行科学尧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袁就要在了解 自我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客观因 素袁并且做到对主客观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形成自己 的计划. 在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计划之后袁还要详细 地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的学习目标. 并力求每 一个小目标的制定与实现都为最终的职业发展大 目标服务.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校 学习期间就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以及自己的 理想职业个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将来的职业 发展目标. 2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2 .1 大多数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问题重重. 这就 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们共同合力袁当然大学 生们应该自己不断努力.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院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袁 并且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 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袁总结起来袁可以有如下几
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本文D O I:10.16675/14-1065/f.2017.23.092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王亮隋琳张连奎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
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文章编号:1004-7026(2017)23-0131-02中国图书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
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
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
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
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1引导类课程1.1引导类课程的设置意义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Vol.29No .2Feb.2013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第29卷第2期(上)2013年2月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集中体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有望占研究生招生总数“半边天”的位置,它强调了一个“专”字,旨在培养以实践为基础,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随之而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方案也呼之欲出,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意在思考我校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载体,以“三跨”培养模式为依托,提升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策略.1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对研究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这一规定揭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专业性、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不仅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位论文等环节上适应这一本质的需要,而且要求研究生在思想教育上也要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品德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这就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如何区别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怎样进行思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提上了议题,成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研究生思想教育要有育人载体教育部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其中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2].从教育部的要求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突出实践性.为突出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这一特殊性,国内很多高校都采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这一模式.我校根据实际,先后建立了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代表的8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良好育人环境,同时也继承了我校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3我校推行的“三跨”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对研究生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伴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三跨”培养模式即跨地域、跨时域(阶段)、跨专业领域应运而生.跨地域培养即研究生培养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或实验室实施;跨专业领域培养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论文研究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还应对其他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王振喜,高彦华,孙明明,徐广洲(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本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特殊性,结合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三跨”培养模式,提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几点思考,意在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关键词:实践基地;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3)02-0256-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J GXM_HLJ _2011024)256--. All Rights Reserved.用;跨时域(阶段)培养即突破一般的先课程学习、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安排,应以学位论文研究为主线,选择相关课程学习,做到学和用并存与融合.“三跨”培养模式理论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者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应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或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成为时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4提升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水平不仅要在制度上加以规范,更要通盘考虑,深刻挖掘蕴含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质属性及其特殊性之中的有效因素,实现多元管理、多管齐下,努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水平.4.1制定研究生实践学习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进行管理约束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学习实践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进行管理和约束.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负责人要共同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管理办法中应明确规定研究生在创新实践基地实践学习的安全管理细则、住宿须知、医疗保险以及生活补贴等,做到有章可依,学生触犯了相关管理制度就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教育管理. 4.2重视理论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修养一是要加强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职业修养.研究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要以提升研究生职业精神,提高研究生职业道德和管理沟通能力为重点,职业素养课可以在校内开设也可以在创新基地开设.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大庆精神理论课堂.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要加入大庆精神选修课程.课程可以在基地邀请大庆精神教育专家授课也可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设,目的是使研究生深刻理解大庆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理论上丰富头脑和武装头脑,用于指导研究生学习和实践.4.3加强实践基地载体的党建工作,实现党支部建在基地上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上创建党支部.每个基地选派的研究生中保证至少有三名正式党员,成立党支部,选举产生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确定积极份子培养人.基地党支部一方面要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考察、积极份子培养.另一方面,每名研究生要定期向党支部进行思想汇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是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基地党支部要负责给予帮助或是正常引导,并定期将基地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向研究生学院党委汇报.4.4引导研究生参与基地组织生活,共享基地先进文化教育一是引导研究生参加创新基地的政治组织生活.基地研究生创建的党组织以及成员要参加企业正常组织的政治生活,让学生真正将企业的政治意识融进头脑,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注重大庆精神实践教育,共享企业的文化育人氛围.注重大庆精神实践教育就是要依托企业进行大庆精神再教育.一方面,基地要组织研究生定期参观铁人纪念馆、大庆历史陈列馆,同时还要组织研究生观看大庆油田会战纪录片、宣传展,撰写心得体会.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开展大庆精神事迹报告会、组织研究生召开大庆精神研讨会等,切实把研究生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通过加强基地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庆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思想行为的一部分,在实际学习研究工作中自觉践行大庆精神.4.5发挥校内外导师双重教育功能,确保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校内外学习和生活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与自己导师共同学习和实践研究中度过的,导师的学术影响和人格上的魅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作用是很大的.所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双导师的育人程度和效果,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挖掘导师育人的突出潜力.4.6建立研究生荣誉奖励激励办法,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功效要建立一套集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评价-反馈-激励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考核评价学业成绩,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也要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要在奖助贷、推优、入党、就业推荐上给予积极鼓励支持,同时要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表彰,如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党员、优秀毕业生等,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研究生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发挥榜样的示范功效.———————————————————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研究生教育便民问答/banshi/2012-11/ 20/content_2270760.htm.〔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意见.教研【2009】1号.257--.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路径探索
2019.10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大学生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部分毕业生将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国家、社会和高校在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注重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软实力。
一、就业软实力内涵软实力(Sof tPower )一词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1990年发表的文章《Sof tPow er 》中首次提出。
他将综合国力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
后来,约瑟夫·奈对“软实力”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1999年约瑟夫·奈发表了《The Chal l engerofSof tPower 》,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软实力的概念传入国内后,学者们进行广泛研究,提出了诸如国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各种各样的软实力。
关于就业软实力,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杨云英(2006)认为软实力就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包括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内在的个人素质。
梁妙荣(2010)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
通过研读文献和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就业软实力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硬实力的基础上,在与用人单位交流沟通过程中体现出的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而说服用人单位、使自己成功入职的能力,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团队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传统文化素养和情商等。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价值意义(一)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2019年达到834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实习就业报告论文教室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进行实习,以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本报告以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生在一家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为案例,分析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探讨了实习就业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实习背景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小张,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营销行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小张在毕业前选择了一家知名企业进行实习。
二、实习过程1. 实习初期小张进入企业后,首先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了解了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
随后,他被分配到市场营销部门,担任市场调研助理。
2. 实习中期在实习中期,小张负责协助部门主管进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工作。
在此过程中,他逐渐熟悉了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3. 实习后期实习后期,小张开始独立承担一些项目,如策划一次线上线下活动、撰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等。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提升了自身的抗压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感悟1.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小张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异,学会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习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市场、制定营销策略。
2. 增强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小张需要与部门同事、上级领导、客户等进行沟通。
通过这些沟通,他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习期间,小张参与了多个团队项目,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4. 提升综合素质实习使小张在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实习就业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1. 提前了解职场环境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转型发展背景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18.5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1转型发展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这就要求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类大学应深入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教育的类型定位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科专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流程。
改变实践教学现状,构建一套适合转型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
从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毕业设计改革、加强实习管理、加大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全面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2.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转型发展背景下,就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要实现从培养单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工程技术人才转变,就要从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转变。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实现从工程意识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到工程能力教育的不断提升。
转型发展背景下,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用企业发展和社会反响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从知识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变。
转型过程将非常艰难,一是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转型发展,要求实现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尤其是让广大教师从教学思想上转变;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体制、教学条件的转变。
要逐步建立起转型发展的教学体制支撑体系,完成软件建设,同时加大教学条件改善,建设能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设施和硬件条件。
要突破以单纯实验教学为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方式,丰富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内涵,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实习、科技创新等协调配合的整套体系,并设计好各个具体环节,打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浅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8年第36期浅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崔巍(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长春130033)【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最终导致就业困境。
因此,高校课程设计需要系统化、合理化。
高校要统一观念,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学生,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做好校企沟通,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规划工作对策【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90-01引言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不断增加。
高校毕业学生人数逐年上年,而且受世界经济萎靡影响,我国经济市场就业岗位供不应求,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高校不仅要承担基本的专业教学任务,而且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对就业创业能力的信心。
1.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1.1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定位不清目前,大学就业和创业课程并不合理。
具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就业创业只是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对相关指导的重视程度和教育工作的程度较低。
相关课程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能力,削弱了他们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竞争力。
1.2专门机构的建设需要改进,专职人员不足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
但从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效果来看,其教育管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首先,在组织和安排上没有合理的分工。
有些工作被过度管理,而有些则无人看管。
其次,学校的人员安排太少,学生难以应付毕业生的需要。
此外,由于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同,这无形增加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整体职业能力不强。
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效率普遍较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的思考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完善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的思考曹菲菲(广饶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山东广饶257300)[摘要]针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首先简要概述了就业再就业资金相关概念,进而分析了目前在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改进提升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进行了系统的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就业再就业;财政资金;管理优化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3.064[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3-0121-02[收稿日期]2017-10-190引言就业再就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进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在推动劳动者自主就业、利用市场调节就业以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就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并重点加强了对就业再就业的财政支出补助。
进一步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充分运用好这一些政策制度优势,尤其是应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管理利用,对就业再就业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促进就业工作的改进提升。
1就业再就业资金相关概念概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渠道筹集的预算内外用于就业以及再就业方面的相关资金,主要是用于补贴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政策,以及为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等提供贴息。
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是用于扶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其他失业人员以及就业困难对象等。
在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有财政补助的就业再就业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安排的资金、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利息收入及其他资金。
2现阶段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就业再就业资金补贴项目中存在扶持对象交叉的问题当前,国家对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支出范围、补贴项目等进行了拓展延伸,因此各类补贴种类较多,导致了就业再就业资金补贴交叉的现象非常严重。
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巩悦宗(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100011)摘要:创业在促进就业增长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创业对就业增长存在长期的积极效应,创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扩张作用于就业增长。
同时,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受到地区人口构成特征、经济条件和以往的创业历史等因素的调节。
那些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地区,将能够更为有效的创造就业岗位。
关键词:创业促进就业;作用机制;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10-0009-03收稿日期:2013-09-11作者简介:巩悦宗(1980-),男,北京人,经济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德鲁克指出“……创业型经济形态的出现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发生的最重要、最有希望的事”。
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就业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广泛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认同。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并对影响创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效果有关创业与工作岗位创造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学者Da vid Birch 为这方面研究作了最初的探索。
他的研究表明,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2%的新工作岗位,并且在所有的新工作中有32%是由开办不超过5年的企业创造的。
目前,学术界关于“谁是就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但主流的意见认为新创企业对就业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是主流意见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一是企业开办本身就伴随着工作岗位的增加,对就业总量的增长有直接的贡献;二是新创企业对现有企业构成了竞争和威胁,这促使现有企业努力提高绩效;三是创业为新理念和创新的引入提供了通道,这些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关键的。
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思想教育路径的思索
Vo l.28No .10Oct.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第28卷第10期(上)2012年10月1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经过近十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平均每年增加超过50万人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待业及失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从2002年开始,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率下降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带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尤其进入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随着中国当代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1.1就业供需矛盾尖锐据人事部最新统计表明:在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待业大学毕业生约480万人.使得在2010年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统计总和达千万人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有众多的就业市场被裁员工和海归.被裁人员失业后,势必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美国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使得大批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回到祖国寻找就业机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校园招聘的需求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国内就业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被裁减的工人以及“海归”的学生.严重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使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重.1.2薪酬待遇较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量的学生毕业面临失业,加上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毕业生对于工资薪金的希望值就需要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一批不计工资报酬只要能求得一份工作的学生群体,即:“零工资”组.与早期接受同等教育的工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工资和实际工资水平都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有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起薪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3就业歧视现象凸显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市场的主导权的转换即:就业市场从“卖方”到“买方”市场,在加上我国目前法律不健全,没有明确的反就业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如: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家庭和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这种种就业歧视意味着不平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利于高素质资源群体的优化配置.2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问题2.1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思想教育课程和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但针对性仍然不强,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思想教育路径的思索瞿炳华,胡思颖(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内在需要,帮助大学生寻找、筛选和确定符合自身专业技能、性格特质和理想目标的职业岗位.文章通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想教育路径相结合的手段,以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位为基点,建构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规范;分析、评定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体系,并探索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教育的关系,最终把科学的就业指导思想运用于高校教育的管理当中,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实效性,创新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研究方法和高校就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10-0157-03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10XS C0014)157--. All Rights Reserved.在了大致四个问题:首先,思想教育系统不完善,分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优先次序不明确;其次,思想教育只是密切关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而忽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的就业指导;再次,过于重视毕业生就业技巧教育指导,放松了对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大学生自身观念的教育;最后,由于理论教材滞后以及忽视思想理论课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以至于思想教育的实际操作性不强,没有较强的思想特点和针对性.2.2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时效性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因此,就业指导教师要及时、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兴趣取向和学习生活状况等,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等,建立符合大学生自身特质和社会内在需要的就业指导体系,使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取得实际效果.然而,现实却不是如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就业指导与实际脱节,没有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其次,开展的教育没有与时俱进,难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本理论,尚未建立系统的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机制;再次,在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以大学生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没有推进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活动中的有效落实发展,尚未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自主体意识.2.3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机械单一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化和大众化,加之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发展现状,大学毕业生面对着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挑战,就业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的社会问题.社会变革现实和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就业指导教师仍多采用机械单一的课堂教学和单调的理论说教等.因此,思想教育过程中要多运用集体教育的方法,如:课堂理论学习、主题报告、学术论坛、研讨会、专题讲座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就业指导要采取动态的、权变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信息仅限于单向交流,而双向和多信息交互非常少.同时,思想教育尚未有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高技术手段,使教育内容难以被大学生接受、内化和外化实践,就业工作工作难以取得实效,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路径3.1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3.1.1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法律和思想道德上的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教育机制的高效运转,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大学生理解当前国家的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形势;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基层服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有助于及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疑惑和就业形势困惑,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3.1.2自我认知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和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因此,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和自我认识等方面的教育.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自我意识的缺乏、职业期望高、盲目攀比等现象.此外,一味将传统的就业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追根到底就是没有找到自身特点,不能有的放矢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所以对于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势在必行.与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促使毕业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客观的分析自己,准确地评价自己找到正确的定位,以避免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的盲目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视和评价自我的机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就业形象,就应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使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3.1.3职业价值教育教育大学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对待就业应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此外,思想教育还要因需施教,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从基础进行,针对每个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内容具有个性化,以适应每个毕业生的自我特点,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58--. All Rights Reserved.3.2.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载体3.2.1拓展校园网络载体积极创建校园就业网络载体.互联网信息内容丰富,资源共享强大和速度快及范围广泛,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了思想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空间和渠道,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通过建立网上就业论坛、电子邮件、就业服务热线、MS N和QQ等建立辅助交流机制,以便学生及时交流,回答学生就业问题.3.2.2创新社会实践载体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日益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高校教育课程应使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择业就业、创业创新相结合,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劳动和职业道德,建立与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相匹配的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实习工作.实习阶段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自我目标的调整,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3.2.3加强学生社团载体建设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学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为学生组织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学生组织应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课外实践的重要性.完成课内和课外知识的对接,多进行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习,以达到提高学生面对实际的能力.3.3搭建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教育队伍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要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社会需要很好的对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迫切的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立网络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方面,应将校内和校外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相结合,两者之间的服务应明确责任,不同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达到现有的毕业生就业资源的合理整合.就业指导部门要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中,正确地认知自身的就业优势和职业特长,并不断确立适宜性的人生规划,寻求正确的发展目标,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部门要持续、长期地举办就业指导主题讲座、就业培训论坛和工作宣讲会等,为大学生提供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信息等;并积极邀请就业单位走进校园,组织就业宣讲会、就业双选会和招聘会等;就业指导部门要系统地设置就业培训课程和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整理归纳就业信息、往年毕业生去向和专业就业信息服务等.就业指导部门要分析各学科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去向,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信息,调研和梳理行业性人才的需求状况、毕业生去向的地域性特征、行业性特征和人才需求走势预测等,并编制各年度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分析报表等,出版就业服务宣传资料等.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努力加强就业指导技能、知识、技巧等,积极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和职业素养.综述,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社会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统一协调、分工合作、统一指导,落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拓宽就业面的同时,改进实际能力,成为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参考文献:〔1〕张玲.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点[J].西昌学院学报,2012(2).〔2〕张洪杰.全纳教育视域下视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2012(2).〔3〕丁翠玲.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4〕马静文,周晓桂.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1).〔5〕孟蕴华.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159--. All Rights Reserved.。
职教专业基础课“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就业引导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49期职教专业基础课“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就业引导田海华(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松原138001)【摘要】职业教育要培养被社会认可、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职教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功能。
作为职教专业基础课“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充分发挥职教课程的就业导向就是训练学生成功走职场:一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了解、选择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中意适合单位岗位”的职业定位;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尝试“顺利应聘、入职中意适合单位岗位”;三是引导学生学习尝试“与中意适合单位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四是引导学生学习尝试“快速适应、胜任中意适合单位岗位工作”。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成功走职场中意适合单位岗位【基金项目】此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2017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7ZCY211。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218-01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求知欲望相关联,要把所教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所求的东西,把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职校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主要不是做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了解、懂得就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顺利应聘、入职并快速适应、胜任所做的工作。
基此,职教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学应本着理论学习“基本”“够用”的原则,根据职业教育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应的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就业兴趣和实际,以项目化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深入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成功走职场的就业引导。
一、引领学生学习运用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解、选择人力资源及其管理中意适合单位岗位”的职业定位。
合理进行职业定位是成功走职场首要环节和基础,直接关系职场活动能否成功。
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开始扩大招生规模,目前已经完成了高校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每年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由以前供小于求,转变为供大于求.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人,而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680万人,[1]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峰.与此同时,伴随着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虽然,经过几年的恢复,已经有所缓解,但是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动,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在此时就业就更显艰难.1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1.1就业是民生之本,民族地区的高校就业更是关系重大.而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下行态势,并呈现出起伏较大、效益下滑、风险上升、预期不稳等特点,宏观调控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今年以来,内需和外需增速均有所放慢,生产活跃度降低,产能利用率不足,经济运行延续回落态势,出口短期内大幅波动.上半年,出口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下滑,而且出现大幅波动.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营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征.1~5月份,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企业同比下降10.4%;地区经济运行分化明显1~6月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10.6%、15.1%和15.5%.东部增速最慢,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中部增速延续下滑态势,已落后于西部.不同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出现明显分化.外向型产业集中的地区,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大.[2]1.2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济总体态势呈下滑态势,以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为主体的东部出口型产业地区,面临着订单减少、出口困难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用工需求下降.而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减少,加之往届尚有部分大学生未能就业,以及正在择业和失业的人数,使得今年就业人员数量和就业形势十分的严峻.尤其是,大量东部地区的大中小企业的倒闭、裁员,使得众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失业,加入到就业求职大军当中,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基础教育、生源素质以及思想观念等原因在综合素质上本就不占优势条件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是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科学合理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引导他们积极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Vo l.28No .10Oct.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第28卷第10期(下)2012年10月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孙佳蕊(赤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的严肃问题.高校和政府部门作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服务机构,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10-0265-03265--. All Rights Reserved.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一件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工作,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重要问题.2民族地区高校的优势与劣势要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就必须认清民族地区高校的优势和劣势.2.1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优势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优势在于生源的来源主要都集中于本地区.本地区生源在语言上、思考方式上、文化上都对该民族地区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的了解和认识远非其他地区学生可以比拟.且民族地区群众对于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上也远超其它地区学生.而且,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偏远地区.所以在勤奋坚韧、吃苦耐劳等方面均强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优秀品质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日后工作、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劣势民族地区高校的主要劣势在于: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之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基础教育比较差,如计算机、外语等课程环节都比较薄弱.一些少数民族学生都是靠国家的民族政策照顾才能进入高校就读.而且,在高校扩招之后学生的数量就增加,生源素质明显下降,综合素质明显不如内地高校.二是民族地区高校环境相对封闭,专业设置比较陈旧,大多依旧停留于数理化和文史哲等几个简单的学科门类.并且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落后,使其不能够有效的和就业市场进行衔接.对于应用型专业、职业教育的感知和投入力度都有所欠缺.三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理念比较滞后.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在就业教育方面仍然处于按部就班、照本宣科阶段,不能够灵活的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形势引导以及职业技能实践.许多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只重表面形式,不重实践内容.使得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充分的社会职业技术实践,白白浪费了学生大量社会职业技术实践时间.3当前经济形势下正确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一些措施我们要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科学地了解民族地区高校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劣势,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灵活、合理措施:第一,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强化地区专业特色、调整学科门类,并加强社会职业技能实践、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对学生开展就业观教育,同时应加大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力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培训机构,其专业结构、学科门类、课程设置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程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观养成具有绝对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有的民族特色、人文历史建立独有的特色专业,做到“因特色而存在,因特色而发展”,[3]培养出具有本地区独有的专业毕业生为本地区服务.而特色专业的建立将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文进步提供巨大的支持,并为本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延续、开发打下坚固的基础.同时为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必须选择性的放弃部分老旧专业,利用现有资源开办应用性强、社会实践能力高的职业技术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应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学生空余时间,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切合实际的安排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快速的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扎实的掌握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在社会实践期间准确的定位自身的就业观、择业观,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地区高校也应当时时注意当前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态势,将之与形势政策课程进行结合,灵活地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而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向学生渗透国家经济的发展的态势和就业前景等相关信息,使大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领域和就业态势有充分的分析和心理准备,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社会认识,能够让学生以成熟的心态、稳定的思想认识投身到未来的社会求职当中.此外,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生活环境,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观.针对此点,民族地区高校加大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并随时掌握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制定相应的预案,以便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干预和介入.第二,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素养、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心理状态,并且完善自身知识水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多数都来自本地区,且许多学生来自偏远地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对其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例如在生活习惯上很多大学生存在酗酒、不注重个人仪表、不讲卫生、大声喧哗、做事冲动等不良行为,这都将会严重影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所以,民族地266--. All Rights Reserved.区高校大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养,为自己在就业领域中提高竞争力.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心理状态.民族地区高校许多大学生面临着“眼高手低”的窘境.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选择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市业单位等收入稳定、福利待遇较高的单位就业.而上述单位和地区恰恰属于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领域.与之相反的是西部地区和一些基层单位等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和岗位,毕业生普遍都是作为最后、最末位的选择.这都导致了一边是“有人没事做”,一边是“有事没人做”.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本就在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领域与其他高校存在差距,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就业观,盲目的加入到竞争激烈就业领域对其未来就业十分不利.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应当注重开发自身优势,利用目前国家现行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东西互补”、“西部志愿者”等对偏远地区的和基层的扶持计划来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和范围,并可以在基层工作当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实现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第三,民族地区政府也应当为本地区高校和大学生的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提供平台和政策上的辅助.民族地区政府应当在社会职业技能实践领域与民族地区高校为本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打造一个平台,为大学生社会职业技术实践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可以组织本地区相关用工单位利用假期期间为本地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职业技能实践岗位,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而且政府在此过程中不单是仅起到平台作用,更应当保证其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在社会实践期间不受到任何侵害,让学生在社会职业技能实践期间不仅能强化职业技能,更能够感到党和政府对其的关爱,辅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对维护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民族地区政府也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以相应扶持,深化“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东西互补”、“西部志愿者”等国家扶持项目.并与民族地区高校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开发本区域的民族特色文化,拉动第三产业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尤其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几率.同时对下放到基层、偏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或政策上照顾等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就业信心,端正就业观.最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许多来自基础教育不完善、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尤其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本就是在国家政策照顾之下进入高校就读.无论是知识基础,还是知识结构均非常欠缺,尤其是在计算机、外语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存在明显差距,以后在就业竞争中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十分不利.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普遍就业艰难,而许多用工单位也借此机会不断提高录用标准,对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多数都不愿意录用,皆因不希望用大量成本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所以,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以及民族地区高校的培养水平,使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必须在校期间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日后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综上所述,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显重要.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肩负着重要使命,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的重要依仗.而在目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条件之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保证大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职场就业当中,是民族地区高校和政府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和政府这此过程中应紧密配合、竭尽全力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然,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正因如此,才促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够使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实现,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1〕韦微.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8).〔2〕北京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世锦、余斌答问录[N].2012-08-06(18).〔3〕林玉英.高校扩招条件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 (6).267--. All Rights Reserved.。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NT R A D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吴翟(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实习普及度不断增高。
基于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的探讨,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围绕该专业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追踪,探析该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由及其影响因素,并切实从政府、学校、学生三方面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措施,以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助力其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习;持续性;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18)04-0150-02收稿日期:2018-02-04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二届校级科研项目(xs kt 17146)作者简介:吴翟(1998-),男,南昌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审计与财务管理。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经管类专业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以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或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数学研究为基础开展相关实操学习,其专业特点与社会实际联系极为紧密。
以会计学专业(其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工商管理,授管理学学位)为例,其主干课程除数学课程以外,还包括ER P 实训、财务会计实训,E xcl e 在财务的实际运用等大量实践课程,与企业财务岗位和会计事务所相关日常工作联系紧密。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够通过实习的过程将其所学转化为所用,做到学以致用,切实积攒其实习经验技巧和工作履历,能够切实提高其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江西财经大学作为区域知名的省部共建的重点财经类学校,其对学生参与实习(社会实践)极为重视,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提出相应要求。
我们通过对江西财经大学2014级(大学第四学年)和2015级(大学第三学年)学生进行普遍的问卷调查,探析其实习导向。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Vo l.27No.2第27卷第2期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业工作已不再是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等新特点,这同时也加大了就业工作的工作量.针对这些新情况,就业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做好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是提升高校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增强政策落实效果的坚实基础.从搞好服务的角度讲,目前影响全社会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已经逐步消除,而就业信息沟通不畅的矛盾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适应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更广泛的联网,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提供便捷服务.随着与全国各地就业指导中心数据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多的就业工作和数据统计工作都在互联网上完成,这就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工作,以实现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的最大化利用.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国内外相关经验1.1现状分析赤峰学院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多学科本科普通高等院校,也是赤峰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截止到2009年1月,学院共有在校生人数为8329人,其中本科生7078人,专科1251人,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2098人.为了使我们的毕业生能更好的就业,也使用人单位招聘到满意的大学生,我院采取了招聘会、搭建信息平台等做法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就业.为了使就业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很多高校都在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从总的情况来看,就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三部分:大学生电子信息卡、网络虚拟市场、移动就业市场.酝酿中的大学生电子信息卡包括考证信息、成绩单等静态信息和自荐信等动态信息,用人单位可单机或通过网络读取中心数据库中的毕业生信息;随着就业信息的不断丰富和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网络虚拟市场的建立、网上实时面试也将逐步实现;依靠现代通讯工具和丰富的需求信息,通过定制求职短信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则是移动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无形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将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队伍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在“人际市场”与“载体市场”“永远并存”的同时,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就业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市场过渡,并最终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1.2国内外相关经验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信息化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国内外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流程是学生毕业后,可由学生本人或用人单位直接到校就业网站登记相关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李亚楠(赤峰学院招生就业处,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制度的改革,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5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和繁重.为了高效、准确、及时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希望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所帮助.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采集;利用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2-0250-03250--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用人单位的信息由政府统一授予的登记号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并且必须由专人上网登录.学生本人在校内外皆可登陆院校就业网站填写自己的就业信息.上述填写的就业信息,最大的问题是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在国外,很多高校的就业数据登录系统是与政府的诚信系统联网的,通过这种途径督促毕业生登录的就业信息必须真实有效,否则一旦发现信息有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诚信,进而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就业部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就业信息的真实有效.国外的大部分就业信息登录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单位信息以及信息认证三大块,并将毕业生的信息自动导入校友系统中.国外一些高校,非常重视校友资源,这方面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他们认为,利用好这些校友资源,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且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我们的就业工作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借鉴.2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2.1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处理体系、就业工作二级管理模式等.(见图1)2.2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2.2.1数据采集系统(1)赤峰学院的毕业生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号、姓名、性别、院系、专业、政治面貌、学历、学制、培养方式、身份证号、生源地、家庭地址、家庭邮编、家庭电话、家庭联系人、通讯地址、电子信箱、联系方式、毕业年份、是否已离校等.(2)我院的毕业生辅助信息包括学籍管理、评优评奖、素质拓展、档案管理和就业管理等内容.就业管理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毕业生个人信息、成绩单、社会实践经历、奖惩情况、学校评语、工作意向等.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校园内网,由我院招生就业处下设专门机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直接把毕业生就业信息登录到网上,一般基本情况都是由二级分院的毕业班辅导员进行初审后上报就业指导中心汇总,以便在网上实时查询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成绩单、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毕业生推荐表等所有信息.在确认信息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学院给毕业生协议书的盖章来判定学生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学院上报的就业协议书进行确认,统一采集数据,一旦数据被确定采集后,学院就不能更改学生信息,只能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人员才可以从后台数据库中更改,这就使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基本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2.2.2数据审核系统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应在系统内增加数据审核子系统.如毕业生生源地与身份证号码的匹配问题,若发现两者不符合既定要求,毕业生就不能登录自己的就业信息,也就不能办理下一步手续.2.2.3信息处理体系包括就业热线、信息发布、在线问答、毕业生离校等,都可在网上进行.学生只要使用自己的密码登陆,即可在网上共享所有就业资源.尤其是毕业生离校流程体系,它是信息处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后,毕业生离校时不再需要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去盖章确认,而是只需登陆信息系统,查看自己哪个部门的事情还未处理完,若该部门手续已全部办完,该部门经办人会在该生离校流程的相应部门做好审核确认工作.当所有部门的审核全部通过后,毕业生即可正常离校.2.2.4信息反馈体系为了能将发布的招聘信息及时进行反馈,较为图1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251--直观地反映出招聘单位最后录用了多少毕业生,招聘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对招聘情况有何意见和建议,应在系统中设置信息反馈功能,以便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见图2)(1)毕业班辅导员:利用学生在网上登记的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实时了解毕业生信息.(2)市场发展部:在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建立信息反馈网点,并定期走访这些单位收集毕业生信息汇总给信息技术部.被选取的单位应在性质、行业、地区、主管部门等方面具有代表性、普遍性.(3)综合事务部:通过信件、电话、传真、邮件系统等途径请各单位协助做好毕业生信息的跟踪和反馈.学校每年都要对毕业生信息进行收集和汇总,并形成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供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决策.2.2.5就业工作二级管理模式在就业工作上,学校通过对院系就业工作指标的考核,进行评选先进,实行奖惩激励制度;通过就业情况调整招生比例,对个别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等措施,这就大大提高了二级学院做好就业工作的意识.对非毕业班就业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就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等方面进行考核.2.2.6校友会跟踪系统校友会系统其实是在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每年都应给往届毕业生发布一些学校的信息,以加强对校友的感情联络,扩大学校的就业市场.而往届毕业生可以使用自己的原有密码,登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查询所需人才的信息.同时,学校应专门成立负责校友联系的社团组织.社团组织主要由在校学生组成,定期组织在校生与毕业学长之间的联谊会等,以保持学校与就业市场的紧密联系.做好就业信息服务的采集与利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已成为高校搞好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势必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薛志东,焦夕煜.如何利用职业信息做好职业指导.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3).〔2〕陈雅琴.试论职业信息的应用———应用职业信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4).〔3〕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图2毕业生信息跟踪与反馈体系功能图252--。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N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陈浩,姚明亮(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是就业能力缺失,而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能也已不是经济社会的唯一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构建及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系统,改进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做到高校、企业、政府及大学生自身的有效匹配、系统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4)05-0256-02收稿日期:2014-02-14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12xk082);渭南师范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12YKZ018)作者简介:陈浩(1991-),男,甘肃天水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姚明亮(1980-),男,陕西蒲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于不同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满足于不同职业的共同需要。
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基本的从事工作能力,这是大学生能够就业的前提,包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素养;二是专业技术能力,这方面的技能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显然,单一方向专业培养己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
在就业能力的构建元素上,英国学者彼得·奈特(Peter Knight )和曼兹·约克(Mantz Yorker)从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著名的US EM 模型。
这一模型包含四个组成要素:理解力(understanding )、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相关策略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继续扩大,社会新增岗位持续减少,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1社会环境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630万。
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存在重学历而轻能力的倾向。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盲目追求高学历。
另一方面,有些单位急功近利,设置工作经验门槛,人为阻碍大学生就业。
此外,部分企业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采取对求职者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缴纳社会保险金、在试用期满前无故解聘的方式为企业谋利,这些都损害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1.2高校因素1)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下滑扩招以来,有的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扩大规模,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许多学校对毕业生的指导仍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不少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招聘现场显得较为“盲目”和犹豫。
1.3学生因素1)传统的就业观念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仍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不愿到基层吃苦,不愿意接受基础的工作岗位。
2)综合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希望所招收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方式探讨
阎华国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011)
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学院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习基地建设又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各职业院校院校必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特点,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形势多样功能齐全的实习基地,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实现无缝对接,为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技能性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最重要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由实验、实训、实习组成,除实验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外,实训、实习都需要在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因此建设形式多样、功能齐备、运转规范、与企业实际生产密切结合的实习基地是各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教育部16号文件),建设实习基地的措施和手段就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进行长期、短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环境,另一方面也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发展提供条件,做到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
目前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面临的问题是职业院校普遍认识到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主动与企业沟通,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企业生产经营方面、技术保密方面的考虑,普遍对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以下现象。
1企业方面原因:.企业过多考虑当前生产经营,不注重对学生技能培养,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在实习安排上,要求学校派学生实习每次至少半年,不安排短期实习,而长期在企业实习,企业有不能提供必要的学习时间和场所,教学效果不好。
存在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把实习学生安排在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上的现象,同时不注重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
2.学校方面原因:各职业学校虽然表面上对实习基地建设很重视,但由于忙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投入过少或干脆不投入,把实习基地建设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责任,如有的学校重挂牌轻建设,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对实习基地的遴选、签署协议、挂牌等工作十分重视,但对如何建设、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多方位合作,没有实际行动;由于各职业院校师资相对紧张,专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到企业锻炼,这也是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教育部16号文就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山东省办公厅于09年12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计划三年内重点建设1000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实现年接纳24万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各县市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要求,集中建设一批市县级企业实训基地。
同时对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资金上的支持。
我们职业院校就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业沟通,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和本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2.学校适当“让利”,企业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在实习基地建设上让企业单方面投入,为学校培养学生技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我们的职业院校正处在建设时期,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落后,学生在校内掌握实践技能普遍有一定差距,同时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帮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职业院校更应该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适当付出,同时对教师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才能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良好氛围。
具体措施
1.国外成功的做法: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技能性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成千上万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为德国经济在二战后重新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之一。
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企业的密切结合,由企业、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学生两个身份。
学生学习过程除少数课程是在传统的教室内进行外,大多数课程都在工厂化的教室进行,即一边是教室,另一边就是正在进行生产的车间,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做到学用的高度统一。
当然这一切的实施,有赖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2.对有些专业如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可以组织部分有经验的教师注册实体公司,学校给予资金、场地、人员上的支持,这些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人员不够可以聘请社会上人员补充,学校从中获得的就是允许学生实习实训,同时专业教师可以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我院于09年建成了学院大药房,做为学院医务室的配套设施,一方面为师生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实习和专业老师实践锻炼。
3.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企业产品区域售后服务中心,有些企业销售产品覆盖面很大,这就需要在各地区建设区域性售后服务中心,一方面对销售产品进行售后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对客户进行培训,如果这些售后服务中心都由企业建设,企业会不堪重负,学校可以与企
业联系,学校投入场地、部分资金,企业出设备、技术、人员建设售后服务中心,获得双赢效果。
4.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在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很快,很多企业面临着土地、厂房紧张的问题,学校可以提供土地、厂房、部分资金,企业投入设备、技术、人员,在校内建设生产车间,车间由企业人员管理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到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在不影响车间正常生产前提下,抽出部分典型生产岗位常规性安排学生实习实训,使学生、教师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5.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在现有企业生产车间基础上,校企双方协商,学校适当投入,校企双方就安排各种形式的学生实习实训、接纳专业教师实践锻炼达成协议。
6.改善实习实训运作模式,原来的实习实训,由于企业方面的原因,一般都是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实习,安排时间较长,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脱钩,一个师傅带十几个学生,师傅没有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实习效果不好。
我们要与企业积极协商,安排进行形式多样、长期短期结合的实习,前两年可以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2~3次短期实习,如机械类专业第一学期可安排认知实习,通过实习了解本专业基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学期可结合有关课程进行金工实习,第三、第四学期结合所学课程安排专项实习,最后安排综合性顶岗实习。
每次实习都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为增强实习效果,可在企业选择部分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技师担任学院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期间按照实习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学院给实习指导教师一定的报酬,学生、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的员工,另一方面还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
同时对学生有明确的考核方式,对实习指导教师也有考核制约机制,定期对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培养一支责任心强、技能过硬、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7.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要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实效,从偶然下企业锻炼到常规性锻炼,如每个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月下企业锻炼时间,在企业锻炼期间,要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的优势,帮企业解决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从企业生产教育的旁观者逐渐变为参与者、实施者,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教育做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桂梅,李科生.立足双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4月.
【2】胡晓军.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研究,2009.1.
【3】文武.新办工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实验科学技术,2007年2月.
作者简介:
阎华国(1966-),男,山东淄博人,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