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合集下载

最新《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最新《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说起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想起老师。

其实不然,从孩子降生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学习。

而父母,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在家庭里。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人。

01父母要教给孩子:做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

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历经人心险恶,但他依然愿意相信善良。

他以德报怨,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

王阳明给孩子的信里说:凡做人,在心地。

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善良的人干净温暖,他们往往有更好的人缘,更多的朋友。

善良的人有底线,他们不会去做危害别人的事,也自然不会招致祸害。

善良的人内心有光,他们心中有一份谁也夺不走的温暖。

02父母应教给孩子:勤读书,这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古人说: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过去是,今天也是。

王阳明读书一生勤奋,在小时候,每天都要读书到半夜。

以至于曾经累得吐血。

父亲王华担忧他的身体,每天都要去敲门,强迫他熄灯睡觉。

当然,尽信书那么不如书。

书,要读,但是不能读死,要教给孩子吸取其中的精神。

王阳明读的兵书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兵书虽然讲得方法很多,但是只教给他一点:不动心。

其次是要读经典。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要是都读的话,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只读经典就好,其他的书虽然说法各异,但充其量都是经典的注脚而已。

一个人只要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把人类历史上的智慧化为己用。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03父母要教育孩子: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

所谓“赣州诗”,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至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

“幼儿曹”意为:孩子们。

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载体,或是“心学”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就其内容而言,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相契合。

第一,王阳明倡导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其家训说:“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仪。

”第二,王阳明表彰向上的日常规范,其家训说:“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地善良的“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心学”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宪儿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训,从治学持家、为人处世,都有规矩可循。

一、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释义:“耕”“读”两字是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发家之道,“让”“忍”两字是安家之本。

二、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释义: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释义: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释义: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

做不到恬静超脱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六、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释义:要振作精神,从少年到老年,每时每刻都要为远大的志向奋发努力;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事,必须毕生振作努力,时时刻刻关切身边的、周围的、天下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怀天下。

七、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王阳明家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姜璠/文摘要:王阳明家训思想是王阳明立足阳明心学,对子孙晚辈的训导和教诲,意蕴深远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引发出诸多社会问题。

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章以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为重点深入分析王阳明家训的思想内涵,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家训思想当代价值一、引言家训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由长辈对晚辈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树德教子等方面的训诫,要求世代传承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

家训思想往往具有强制性,使家庭成员自觉地接受家训的教化。

而且由于祖辈的自身经历、身份地位的不同,家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王阳明作为中国明代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大儒,一生文韬武略俱称于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他将其对晚辈的关怀与教育,以及其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都深刻地融入对晚辈的劝诫教导中。

其家训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仅对家族后代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也对后世人格的培养、家风的塑造、社会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想和腐败观念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对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还会进一步威胁和破坏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毒害人们的思想道德,尤其会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当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风家训家长发言稿汇总五篇

家风家训家长发言稿汇总五篇

家风家训家长发言稿汇总五篇家风家训家长发言稿 1“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子,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一个好的家风就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家族的品性一样。

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这种*性。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距,那么就谈不上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和睦相处。

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结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有时候有什么样的家风和*惯,往往就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邋遢的人,那么很多人都会厌恶你,而且你给他的印象绝对是差评。

当然,如果你是整洁漂亮的人,你会在他心中留下最好的印象。

在我们家,我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宽容,宽容在我心中了落下了根,当别人无意中踩到了你,应该说一声“没关系”。

当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你东西,这时你应该付之一笑。

在这些小事上,你要学会宽容。

每次对别人的宽容,都会使自己和别人感悟更多,感受更多!古时候慈禧太后在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

慈禧太后就勃然大怒,你杀了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怎会不遭人唾弃呢?我觉得,只要仔细观察和留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要是能以宽容对待他人的人,一般都是受人们的欢迎的人。

而且在人与人交往中,有时难免会有些小摩擦,但是只要是无恶意的,我们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我们应该本着“和为贵”的精神,绝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他人考虑,既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又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

当然还有一些家族的子弟整天游手好闲,大肆花钱,然而大多数用的都是父母的钱。

有时候,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有人认为,一个人浪费一点不算什么?一个家庭,浪费一点也没有什么,甚至一个工厂浪费一点也不会影响大局。

如果世界上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浪费,那么也不算什么吗?现在的许多人常常哀叹中国为什么富不起来。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读后感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说起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想起老师。

其实不然,从孩子降生之后,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学习。

而父母,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在家庭里。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人。

父母要教给孩子:做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

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在龙场被乡民攻击,历经人心险恶,但他依然愿意相信善良。

他以德报怨,帮助乡民建房、读书、耕种。

王阳明给孩子的信里说:“凡做人,在心地”。

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善良的人干净温暖,他们往往有更好的人缘,更多的朋友。

善良的人有底线,他们不会去做危害别人的事,也自然不会招致祸患。

善良的人内心有光,他们心中有一份谁也夺不走的温暖。

父母应教给孩子:勤读书,这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古人说:书继世长。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过去是,今天也是。

王阳明读书一生勤奋,在小时候,每天都要读书到半夜。

以至于曾经累得吐血。

父亲王华担心他的身体,每天都要去敲门,强迫他熄灯睡觉。

当然,尽信书则不如书。

书,要读,但是不能读死,要教给孩子吸取其中的精神。

王阳明读的兵书很多,但是他认为这些兵书虽然讲得方法很多,但是只教给他一点:“不动心”。

其次是要读经典。

世上的书汗牛充栋,要是都读的话,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只读经典就好,其他的书虽然说法各异,但充其量都是经典的注脚而已。

一个人只要养成了终生读书的习惯,也就相当于把人类历史上的智慧化为己用。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父母要教育孩子:知行合一,勇于实践。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哎,说起王阳明的家训《示宪儿》,那可真是一字一句都透着智慧,让人读完心里头暖洋洋的,又沉甸甸的。

这老爷子,不愧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儒,教子有方啊!一读这《示宪儿》,我就感觉像是老王坐在自家院子里,晒着太阳,跟咱这些后辈拉家常。

他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这话听着多朴实,就像咱爸妈平时叮嘱咱的那样,可里头包含的道理,那可真不是盖的。

就说这“勤读书”吧,王阳明老爷子可是身体力行,一辈子都在学问上钻研。

他告诉咱,书里头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更重要的是,能教咱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这读书啊,不光是长知识,更是修心养性。

想想咱自己,有时候拿起书来就犯困,可真是惭愧啊!再来说说“要孝悌”。

这孝悌可是咱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王阳明老爷子自然也是看重得很。

他说,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和睦,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

想想咱小时候,爸妈工作忙,爷爷奶奶照顾咱,那时候咱多调皮啊,可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怨言。

现在咱长大了,得好好孝顺他们,让他们享享福。

“学谦恭,循礼仪”,这话说得在理。

王阳明老爷子告诉咱,做人得低调,得懂礼貌。

咱出门在外,代表的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家人的脸面。

见到长辈要问好,见到朋友要热情,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节饮食,戒游戏”,这可是养生之道啊!王阳明老爷子告诉咱,吃东西得有节制,别暴饮暴食,这样才能身体健康。

至于游戏嘛,偶尔玩玩放松放松可以,但千万别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和事业。

想想现在有些年轻人,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连饭都不吃,身体都垮了,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最后这“毋说谎,毋贪利”,更是做人的底线。

王阳明老爷子告诉咱,说谎话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贪小便宜会吃大亏。

咱做人得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读完这《示宪儿》,我真是感慨万千啊!王阳明老爷子的话,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咱前行的道路。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些话,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嘿,读了王阳明的《示宪儿》,我这心里啊,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的,有好多话想说。

这《示宪儿》,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

里面说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让我一下就想起了我家邻居那小孩,叫小宇。

这小宇啊,那可是个调皮蛋儿,整天在院子里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

有一次,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玩弹珠。

本来大家玩得好好的,可小宇呢,输了几次后就开始耍赖啦。

他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把弹珠往自己这边挪了挪,那小眼神还滴溜溜地转,看看有没有人发现。

嘿,这被其他小伙伴看到了,大家就不乐意了,都喊着:“小宇,你耍赖!”小宇呢,还死不承认,脸涨得通红,跟人家吵起来了。

这场景,就像《示宪儿》里说的那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做到诚实和谦逊。

要是小宇他爸妈好好给他讲讲《示宪儿》里的道理,比如说“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啦。

你想啊,如果小宇知道要谦逊,知道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他还会为了几颗弹珠耍赖吗?他就会和小伙伴好好玩,就算输了也不会生气,还会从中学到玩弹珠的技巧呢。

还有啊,小宇有时候对长辈也没大没小的。

有回他爷爷让他帮忙拿个东西,他就不耐烦地说:“爷爷,我忙着呢!”就跑开了。

这可不好,《示宪儿》里不就强调孝悌嘛。

要是他懂得这个道理,肯定会开开心心地帮爷爷做事,爷爷也会更疼他呀。

这王阳明的《示宪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的好多问题。

我们身边像小宇这样的孩子不少呢,要是都能学学这里面的家训,那大家相处得多愉快啊。

而且,我们大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这家训啊,真是个好宝贝,就像一盏明灯,能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在正道上,别犯那些糊涂事儿。

以后要是有机会,我可得把这《示宪儿》讲给小宇听,说不定他能变得懂事不少呢。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读完王阳明的家训示宪儿,就像被一位智慧的长辈拉着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既亲切又发人深省。

王阳明这家训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觉。

他没跟你讲那些玄乎其玄的大道理,就像在说“小子,咱先把人做好了”。

里面提到的“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这些,看似简单,可真要做到那可不容易。

先说这“勤读书”,咱们现在也老在讲读书有用读书好,可真正能像家训里要求的那样勤奋的,还真没多少人。

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买书的时候那叫一个积极,感觉买了就等于读了,可实际上好多书都在角落里吃灰呢。

而王阳明告诉孩子要勤奋读书,这就是在给孩子指一条明路啊,读书能长见识、明事理,这个道理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孝悌”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现在社会节奏快了,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往往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敬重。

就像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一年到头都很少给家里打个电话,更别说回家陪陪父母了。

王阳明把孝悌写进家训,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对长辈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友爱。

这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家庭得多和睦呀,家庭和睦了,社会也就更和谐了。

“学谦恭”这三个字也特别有深意。

现在的人啊,很多都太浮躁了,有点小成绩就飘了。

我就见过那种刚取得一点小进步,就到处显摆,尾巴翘得老高的人。

可谦恭的人就不一样,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谦恭不是让你自卑,而是一种低调的智慧,能让你更好地向别人学习,不断进步。

“循礼仪”呢,这是在教孩子如何在社会上与人相处。

礼仪这个东西,就像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有礼貌的人,到哪儿都受人欢迎。

要是没个礼数,说话做事没个分寸,就很容易招人厌烦。

我就想起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聚会,有个朋友就特别没礼貌,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要强行插一嘴,还老是打断别人说话,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要是大家都能遵循礼仪,那社交场合肯定会轻松愉快很多。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这个家训示宪儿,就像是一本生活的指南。

虽然是几百年前写的,但对咱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阳明诗书传家

王阳明诗书传家

王阳明诗书传家作者:高丽娜来源:《宁波通讯·上半月》2022年第07期被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为“明第一流人物”的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阳明秉承着诗书传家的思想,一直倡导读书学道,认为心即理、心即道,通过读书悟到自己的良知。

他的成长过程有“五溺”:任侠、骑射、辞章、老庄、佛家。

“读书是为了学圣贤”是少年王阳明立下的志向。

郭沫若曾形容少年王阳明炽烈的志向:“一種不可遏抑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

”18岁时他就拜访了儒学界的泰斗娄谅,并得其真传。

“勤读书”是所有家风纯正之家传承不息的法门。

王阳明诗书传家的思想就呈现在写给儿子的《示宪儿》一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其核心是“勤读书”。

他在一封家信中提醒,侄子正思到了读书年龄,切不可放纵。

王阳明还在一封家书中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自己背诵经典,并教孩子背诵经典;在朗诵中,开启孩子们的智慧,存养本心,弘扬志向。

王阳明这种诗书传其家的思想,促使长子王正亿、长孙王承勋成长为哲学家。

王阳明强调读书贵精熟,关键须从根本上用功,循序渐进;多读经典,用本心去体会;须“肯移”即肯改变自己,肯真切立志;须克去强记、欲速、夸多斗靡之心,要“晓得”;须“解心”即发挥心体良知,理解书中的义理,让心明白;须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血液和气质,最终成为智慧;须及时归纳总结;学问与天道一样,只有愈探求才会愈深入,才能做到精纯的境界。

王阳明最器重的弟子徐爱在《传习录》中说:“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这是徐爱对王阳明“道学”的评价,也从侧面评价了其学之精之无穷。

王阳明诗书传家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代的许多家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王阳明一生传奇,文韬武略,“乃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圣轩老彭收集整理王阳明的家训与治家故事与大家分享,共同来看看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是如何治家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人的一生要做的便是把心和物、知与行统一起来。

以良知来分辨善恶,通过实践自省来实现为善去恶。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

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

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勤读书】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从前的学者学问有浅深之别,所以许多人的思想都不会相同。

我们今天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训,应该反之于心,不必刻意求和他们的思想同,更不必求和他们的思想异,只须求“是”。

倘若你的想法和古圣先贤的说法有冲突,不妨深恩。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致良知】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阳明先生曰: 此事吾已言之屡屡。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

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辨矣。

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

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

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

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王阳明【今日健康分享:六种天然“降脂药”】1.山楂:促进胆固醇排泄。

2.绿豆:富含多糖成分,可增强血清脂蛋白酶活性,使脂蛋白中甘油三酯水解达到降血脂的疗效。

3.香菇:降脂降压。

4.番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5.黄瓜:清热解渴利尿。

6.茄子:富含维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弹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

---END---。

王阳明家训,96个字浓缩的为人处世大智慧

王阳明家训,96个字浓缩的为人处世大智慧

王阳明家训,96个字浓缩的为人处世大智慧文章导读:分享王阳明的96字家训,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

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是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家训,96个字浓缩的为人处世大智慧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

全文虽然只有96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

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

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

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读后感《读王阳明家训〈示宪儿〉有感》初读王阳明的《示宪儿》,有那种一下被拉进一个智者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中的感觉。

我看到家训开篇提到的“勤读书”,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

有时候读书确实是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事情,但是当真正沉入书中,那种收获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我觉得作者想说的不仅仅是机械性地去读很多书,而是要带着思考去读,从书中汲取智慧。

这也让我反思现在很多孩子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失去了读书真正的乐趣和意义。

读到这里我感觉王阳明真的是目光长远,他深知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要孝悌”,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性道德准则。

特别触动我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太多忽略孝悌的例子。

就像我曾经在新闻里看到有的子女为了争夺遗产,全然不顾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也是充满算计。

对照这一训诫,我发现如果人人都能遵循孝悌,社会将会多很多温暖。

后来我明白了王阳明把这样的道德条目列在家训之中,旨在从家庭这个小单位开始,营造和谐美好的氛围,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而对于“谨交游”,我有了些思考。

以前我只觉得广交朋友是好事,但是读到家训后我发现,他强调的是要谨慎交友。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些年轻人因为交了品行不端的朋友而沾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惯,甚至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沼。

这时候我能看出王阳明深知朋友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他是希望后代能与正直、善良、有智慧的人交往,相互砥砺进步。

“循礼义”这部分,让我觉得这是一种约束自己行为的最佳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遵守礼义往往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内心安定。

像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对长辈致以合适的敬意等,都是遵循礼义的体现。

我觉得这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对个人修养的塑造。

读完王阳明这份家训,我对自身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以及交友等方面都有了重新的审视。

它也像是一盏明灯,给我在未来教育后代方面有了新的方向。

我想这就是一份优秀家训的魅力所在,虽历经岁月,却依然能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启示。

从书中做人

从书中做人

从书中做人在古时候,很多家庭都存在着一种不可抗命的家训。

而今,时代在变化,家训也随之少之又少,不过许多书香门第或者比较保守的家庭,还传承了这么一种家训望子成龙,做圣贤之人。

我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虽然聪明伶俐,但也十分顽皮,经常玩的忘记读书。

在父亲的警醒下,王阳明振作起精神,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

他说:我觉得考取功名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读书是要做一名圣贤。

王阳明写下家训《示宪儿》第一条就是勤读书,在家训中,他还对儿子强调心地的重要性,只有从心入手,心怀德善,才能成为真正的良士。

因为受到这份家训的引导,王阳明的子孙都颇有建树,其中儿子王正亿和孙子王承勋都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

可见一个家训对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我家也有家训,也许这条家训很普通,可它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我的父母都不是读书人,他们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我的身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对我说过最作文多的话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要成为比爸爸妈妈有出息的人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的脑海中已经有意无意的想起这句话。

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开拓更多的知识,打我识字起,就给我买一大摞看不懂的书,只要有一本看完,他们就马不停蹄的去买书。

有一次,因为我实在不想看书了,就结伴玩耍,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我在玩,便微微皱眉对我说:今天书看了吗?明天要考试了,复习了吗?我小声的说:还没。

十分钟后回家。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满身臭味的回到家,只见妈妈低着头坐在沙发上,对我说:过来。

接下来的十分钟便是对我的惩罚。

我布满泪痕的爬上床睡觉了,在模糊中隐约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孩子,妈妈打你不单单只是因为你看书,而是因为你在利用自己的时间去玩,是浪费。

妈妈想让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想让你变得强大,变得有自己的思想,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明白吗?妈妈说罢,便轻轻摸了摸我的头。

从此,我每一天都在珍惜时间,去好好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

王阳明家风家训家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价值

王阳明家风家训家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价值

王阳明家风家训家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价值针对王阳明家训思想研究,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家训思想集中体现在《示宪儿》一文中,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家训思想研究不仅针对《示宪儿》这一篇重要文献,还应将其家信纳入进来才能看到王阳明家训思想的全貌,笔者较为认同后者观点,并以王阳明所写的家信作为本篇研究的原著文献,探究王阳明家训思想。

笔者认为王阳明的家训思想是王阳明在受自身家教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从阳明心学思想出发,系统全面地训导弟弟、儿子、侄儿等晚辈如何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思想精髓。

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征战、讲学,书信成为王阳明传递家训思想的主要途径,具体体现在《示宪儿》《示弟立志说》《书扇示正宪》《书正宪扇》等重要的书信中。

在这些重要的家信中,包含了王阳明在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为后世的人格培养、家庭教育、道德教化提供了参考范式。

无论是对家中晚辈的孜孜教诲,还是对莘莘学子的劝诫教导,王阳明所提及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在其家训思想中,立志是治学为人的基础,也是修身成事的第一步。

从其人生的成长路径来看,王阳明从小就将读书成圣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并且终身不忘初心。

因而,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他也希望弟弟、儿子等能尽早树立清晰的奋斗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他看来,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精气的核心,就如同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头一样,因而他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他在寄给表弟闻人邦英和邦正的家信中说“立志者,其本也。

有有志而无成者矣,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立一个明确的志向,一旦人有了明确的目标,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的内心才不会空虚、迷茫,才不会浪费了光阴、虚度了人生。

在王阳明的观念中,立志成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义,未立志或立志不明都将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影响。

他在诸多家信中与儿子和弟弟们论学时,明确指出做学问的第一要事便是立志。

致大儿两封文言文

致大儿两封文言文

致大儿两封文言文中国五千年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剩下半个是曾国藩,今天就说和孔圣人齐名的王阳明。

他被后人评价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

作为一代名臣,他严以修身、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作为一代名儒,他提出并一生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

王阳明从小深受祖父王伦、父亲王华言传身教的影响,忠孝友悌、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王氏家风,不仅为他后来的为官为人为学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也充分体现在他对王氏后辈的教育中。

《王阳明全集》中收录了七篇王阳明写给族中子女的家信,这些家信融入了王阳明虽为名扬天下之士,却只求子女从小学会读书执礼,立志做好人、成良士,不求功名利禄、荣身肥家的质朴家规。

如今读来,不觉让人肃然起敬。

1527年,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挥师起征思恩、田州的途中曾给长子正宪写过两封家书,即《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那年王阳明56岁,正宪正值弱冠之龄,小儿正亿才两岁。

长子正宪虽为王阳明嗣子,但王阳明视如己出。

王阳明每次为国事远征,就把长子托付给魏廷豹、钱德洪、王汝中等弟子。

他在家信中提到,“家众悉宜遵廷豹教训,汝宜躬率身先之”“德洪、汝中辈须时时亲近,请教求益”,要求正宪作为王家之后,须给家人和大小童仆作出表率,并虚心向长辈求教。

这两份家书一直被正宪珍藏,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对两卷家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信中“读书敦行、日进高明”“钤束下人,谨守礼法”,真乃“一善一药”。

在长子正宪10岁那年,便以书扇告诫:“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正宪20岁那年打算参加科举考试,王阳明在家书中写道:“汝本领未备,恐成虚愿。

汝近来学业所进吾不知,汝自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也不强汝也。

”后来,当王阳明获知正宪与族中叔兄同赴杭城就试,还是很高兴的:“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

”他高兴的不是正宪从此走上科举的道路,而是他有颗上进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作者:陈泰山
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9期
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首《示宪儿》写于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他希望家人对儿子严加教育,读书学礼,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强调勤读书。

他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他要儿子勤读书,做好人。

王阳明强调要立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把立志当作成功的第一步。

王阳明更是延续了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

王阳明强调要学做人、做好人。

他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告诉儿子如何修身、养性、处世、为人。

他以忠孝仁礼清俭教育子弟,叮嘱他们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以圣贤自期,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

他用了一个比喻,说人的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就会受到影響。

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他告诫子侄要慎交友,远凶人,近良士。

他在一封给侄子王正思的家书中说,我自幼
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以至现在人到中年,未有所成。

你们应该以我的过去为鉴,及时勉力,不要在他日有所后悔。

过去人们常说,“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你们要时常以这句话警勉自己。

王阳明一生坎坷,早年刚入仕途不久,即因忠谏被奸臣陷害,百难备尝,九死一生。

壮年以书生而揽军务立下大功,又因其功遭邪臣谗毁,身家性命,危如累卵。

晚年负责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积劳成疾,最终客死他乡。

他的一生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王阳明以强大的内心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成为圣贤。

王阳明在晚年提出了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并流传于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