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之毋责人,但自治

合集下载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作者:陈泰山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9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首《示宪儿》写于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他希望家人对儿子严加教育,读书学礼,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强调勤读书。

他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他要儿子勤读书,做好人。

王阳明强调要立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把立志当作成功的第一步。

王阳明更是延续了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王阳明家训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

所谓“赣州诗”,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至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

“幼儿曹”意为:孩子们。

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载体,或是“心学”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就其内容而言,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相契合。

第一,王阳明倡导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其家训说:“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仪。

”第二,王阳明表彰向上的日常规范,其家训说:“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地善良的“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心学”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宪儿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

王阳明96字家训

王阳明96字家训

王阳明96字家训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赣州诗》中。

全文虽然只有 96 字,却浓缩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对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

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

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循礼仪。

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

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

谦恭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的礼仪。

假如只有外在的谦恭而没有内在的谦恭,这就是虚伪。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傲」的反义词为「谦」。

「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

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毋说谎,毋贪利。

说谎则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

农户家规家训

农户家规家训

农户家规家训在横纵交叉的社会与历史中,为什么有的家族绵延数十代,兴旺千百年,而有的家族却在短暂的辉煌中悄然谢幕?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也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始出处。

道德传家久。

《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句,能成为古今家训中的高频句子,似乎也说明了这点。

在每个具体的家族和家庭生活场景中,家训是治家的智慧;在家族和家庭保持延续的长河里,家训又是传承的智慧。

一、明·王阳明家训01.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

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02.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

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

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认错。

二、明·姚舜牧家训03.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教育子弟,关键是培养其朴素、踏实的德性。

04.无哲不愚。

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三、明·吴麟徵家训05.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06.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

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年轻时,机会多的是,来日方长,不必计较一时得失,多读书,加强自身修为才是首要的。

07.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四、明·吕坤家训08.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

防家两字,曰盗与奸。

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积德、勤俭可以兴家旺家。

败德、妄为必定败家亡家。

五、清·王夫之家训09.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

王阳明心学的四大军规,能坚持下去,你也是圣人

王阳明心学的四大军规,能坚持下去,你也是圣人

王阳明心学的四大军规,能坚持下去,你也是圣人1506年,王阳明得罪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被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他在龙场开班讲学,前来听课的弟子不计其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大家要正儿八经的做一件事,规矩必须有的,王阳明于是立下四条规矩,称为“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说:“诸生相从于此,甚盛……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这四条“军规”,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大家拿来看看,不亏。

一曰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为什么很多人像无根浮萍一样天天飘飘荡荡,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按照王阳明的观点,那是因为未立志。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做学问,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还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的话,那他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他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那么立志有什么讲究呢?王阳明说如果做善事,却使得父母兄弟、宗族乡党怨声载道,如此则不行善可也;如果做恶事,能使得父母兄弟、宗族乡党人皆敬仰,如此则做恶事可也。

但实际上却是做恶事,父母兄弟痛心,做善事,宗族乡党开心,既如此,为什么非要做恶人不做好人呢?二曰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志已立,不勤学,怎能达到呢?世间事,哪一样少得了行呢?没有哪件事可以躺床上想一想就能梦想成真的,不去行,连口水都没得喝,作为一个正常人,难道会羡慕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吗?三曰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虽然和前两部大多相同,不过就前面写的还是不错的:毋贪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人真的需要立志,有一个目标,只要心正世界观正确,方向对了,然后慢慢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做自己。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阳明先生一生都以致良知为一生志向,所以君子坦荡荡,廓然大公,由如灿烂的阳光 照耀着人性的每一个角落。
0 4
善是一种力 量:《又与 克彰太叔》
0 6
决定成败一 在天理,二 在人心: 《上海日翁 书》
0 5
再不学,就 老了:《寄 诸弟·戊寅》
儿童教育圣经: 1
《训蒙大意示 教读刘伯颂等》
扩而大之的王 2
阳明家规: 《南赣乡约》
3 儿童学习的法
则:《教约》
4
尽孝是尽心, 而非表面的道
理:《书诸阳
伯卷·甲申》
目录分析
王阳明家训:《示宪 儿》
家训一:勤读书
家训二:要孝悌 家训三:学谦恭
家训四:循礼义
家训五:节饮食,戒 游戏
家训六:毋说谎 家训七:毋贪利
家训八:毋任 1

家训九:毋斗 2

3 家训十:毋责
人,但自治
4 家训十一:能
下人,能容人
5 家训十二:凡
做人,在心地
科举无妨圣学:《寄 诸用明》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知行本一。有八宝: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敦亲睦邻。
王氏心学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心底的良知和外在的行为相一致和佛教心学、主观唯心还是大不同的核心概括 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虽有夸 大之嫌可这个世界确实需要王氏心学。

王阳明96字家训

王阳明96字家训

王阳明96字家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1勤读书,要孝悌。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孝顺父母,是王阳明家训的头等大事。

2学谦恭,循礼仪。

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从小教会孩子,不因所谓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并将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彬彬有礼的举止。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节饮食,戒游戏。

“饮食有节”,是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

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得富贵病的时代,连身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可过分沉溺游戏。

玩物,必然丧志。

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4毋说谎,毋贪利。

古人说:“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天地养育万物,又何时计较、贪过小利?百年老店瑞蚨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蚨祥欠的账一律奉还, 凡欠瑞蚨祥的账一笔勾销。

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

5毋任情,毋斗气。

《增广贤文》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拘束,是易放难收的危险行为。

斗气、赌气,意气用事,更会失去理性,损人不利己。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6o毋责人,但自治。

o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从小让孩子懂得,越自律,越自由。

自律,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7o能下人,是有志。

o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2伯鲁之简-王阳明家训

2伯鲁之简-王阳明家训

伯鲁之简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

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④训诫之词于二简⑤,以⑥授二子,曰:“谨识⑦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⑧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

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好。

于是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来给两个儿子,说“要慎重地记住。

”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

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书)写⑤〔二简〕两片竹简。

⑥(以)来⑦〔识(zhl)〕记住。

⑧(举)列举,说出学谦恭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傲”之反为“谦”。

“谦”字便是对症之药。

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

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忠。

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处,便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也。

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①哉!——摘自王阳明家书《书正宪扇》【注释】①伯鲁之简:《资治通鉴·周纪一》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注音版)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注音版)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王阳明幼yòu 儿ér 曹cáo ,听tīng 教jiào 诲huì:勤qín 读dú书shū,要yào 孝xiào 悌tì; 学xué谦qiān 恭gōng ,循xún 礼lǐ仪y í;节jié饮yǐn 食shí,戒jiè游yóu 戏xì; 毋wú说shuō谎huǎng ,毋wú贪tān 利lì;毋wú任rèn 情qíng ,毋wú斗dòu 气qì;毋wú责zé人rén ,但dàn 自zì治zhì。

能néng 下xià人rén ,是shì有yǒu 志zhì;能néng 容róng 人rén ,是shì大dà器qì。

凡fán 做zuò人rén ,在zài 心xīn 地dì;心xīn 地dì好hǎo ,是shì良liáng 士shì;心xīn 地dì恶è,是shì凶xiōng 类lèi 。

譬pì树shù果guǒ,心xīn 是shì蒂dì;蒂dì若ruò坏huài ,果guǒ必bì坠zhuì。

吾wú教jiào 汝rǔ,全quán 在zài 是shì。

汝rǔ谛dì听tīng ,勿wù轻q īng 弃qì。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王阳明一生传奇,文韬武略,“乃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圣轩老彭收集整理王阳明的家训与治家故事与大家分享,共同来看看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是如何治家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人的一生要做的便是把心和物、知与行统一起来。

以良知来分辨善恶,通过实践自省来实现为善去恶。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

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

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勤读书】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明阳家训

王明阳家训

王阳明家训01勤读书,要孝悌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让孩子从小爱上读书、孝顺父母,是王阳明家训的头等大事。

02学谦恭,循礼仪有一种修养,叫“勿以身贵而贱人”。

从小教会孩子,不因所谓的优越感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并将内在的谦恭,化作外在彬彬有礼的举止。

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03节饮食,戒游戏“饮食有节”,是古人对待饮食的态度。

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发胖、得富贵病的时代,连身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玩乐,是孩子的天性,但绝不可过分沉溺游戏。

玩物,必然丧志。

不立志,何谈将来立德、立功、立言?04毋说谎,毋贪利古人说:“诚信是金”,诚信,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

贪,看似得,实则失;得了当下,失了未来。

天地养育万物,又何时计较、贪过小利?百年老店瑞蚨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蚨祥欠的账一律奉还, 凡欠瑞蚨祥的账一笔勾销。

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

05毋任情,毋斗气《增广贤文》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拘束,是易放难收的危险行为。

斗气、赌气,意气用事,更会失去理性,损人不利己。

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06毋责人,但自治这条家训的意义在于: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对行贿者“不会有人知道”的论调,杨震义正言辞的回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从小让孩子懂得,越自律,越自由。

自律,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

07能下人,是有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王阳明说,只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才能屈能伸,能下人。

王阳明家训 示宪儿译文

王阳明家训 示宪儿译文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王阳明家训《示宪儿》的译文: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译文:小孩子们啊,听我给你们讲讲道理。

要勤奋读书,还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学习要谦虚恭敬,遵循各种礼仪规范。

吃饭要有节制,别老是玩游戏。

不许说谎话,不能贪小便宜。

别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别动不动就跟人斗气。

别老是指责别人,要先管好自己。

能够在别人之下,这是有志向的表现;能够包容别人,那可是有大格局的。

凡是做人啊,关键在于心地。

心地善良,那就是好人;心地恶毒,那就是坏人。

打个比方说,就像树上的果子,心就好比是果蒂。

果蒂要是坏了,果子肯定得掉下来。

我教导你们的,全在这些话里。

你们好好听着,可别不当回事儿。

想当年啊,我老王也是经过了好多事儿,才琢磨出这些道理来。

读书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别觉得读书苦读书累,读好了书,那以后的路才能走得顺。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

对长辈要尊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这样一家人才能和和美美的。

还有啊,做人要谦虚,别觉得自己有啥了不起。

见了人要有礼貌,该鞠躬就鞠躬,该问好就问好,别大大咧咧没个规矩。

吃饭的时候别胡吃海塞,要知道啥叫适量,不然把自己的肚子吃坏了,那可就难受了。

游戏这东西,偶尔玩玩放松一下行,但别沉迷进去,不然啥正事儿都干不了。

说谎话可不好,说了一个谎,就得用一堆谎去圆,多累啊!贪小便宜更是要不得,占了那点小便宜,丢了人品可就亏大了。

别由着性子做事,想干啥就干啥,那是小孩子的做法。

跟人斗气也没必要,伤了和气不说,还显得自己没涵养。

能在别人之下,说明你能忍辱负重,有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决心。

能包容别人的过错,那你的心胸可就宽广了,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王阳明》经典家训6条,家规理念,成就人生

《王阳明》经典家训6条,家规理念,成就人生

《王阳明》经典家训6条,家规理念,成就人生王阳明是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他的训子家规理念,也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1、不说谎,不任性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示宪儿》译: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

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最大的度量。

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恶之人。

2、做人先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示弟立志说》译: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

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3、勤读书,致良知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

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译: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

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

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

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

4、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译: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

5、恶是习气,善是本心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

毋任情:常责志,克习气??阳明家训

毋任情:常责志,克习气??阳明家训

毋任情:常责志,克习气阳明家训
刘方:阳明家训第8讲-毋任情来自致良知四合院00:0003:21
阳明先生在《示宪儿》中告诉我们“毋任情”,不要因为丁点小事,图自己舒服,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待到回首往事,自己心中常会因为曾经的任性而惭愧不已。

一个人在家中任性,动辄离家出走,父母还可以迁就、原谅。

但在社会上任性,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难以办成正事。

比如,因为任情恣性而在人际关系上搞得上下多不相能,眼前路径狭窄,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活在围墙之内,束缚了自己本有的才华与智慧。

任性本身是不良习气,如果习气压住了本性,人生就会在平庸中煎熬。

那应该怎么办呢?唯有深深地反思自己的志向,在心中拔杂草、种大树。

深入和持久地反思、反省,我们的志向就会逐渐坚定起来,不良的任性习气才能逐渐克服。

刘方(方姐)
致良知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致良知女子学院发起人
☟歌曲《示宪儿》- 致良知四合院出品
(友情提示:。

王阳明家训

王阳明家训

我们可以从西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证明。丙吉有一天出门办事,见到有人正在打架, 已满脸血污,倒地不起。丙吉却似没看到般,就从械斗现场走过。 出了城就是郊区,有人驱着一头牛走过,那头牛气喘吁吁,伸长了舌头,有气无力地缓缓前 行。丙吉急忙让车夫停下牛车,上前查探,如同医生检查病人一样认真。回来的路上,他的 车夫忽然说道:“老爷,我就不明白了。”丙吉问:“你怎么啦?”车夫说:“生死事大, 您见到有人械斗,置之不理。可看到一头牛,却跑上去嘘寒问暖。牛比人大?” 丙吉说:“这你就不懂了,打架斗殴的事自有京城治安官负责。而那头牛喘得厉害,我担心 是天热的原因。现在刚进入春天,如果天气炎热的话,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我身为宰相,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是要管的,打架斗殴的事不是我管的。” 后人评价说,丙吉识大体。冯梦龙却嘲讽道:“牛体比人体大,他的确是识大体。”人命关 天,丙吉不管,这就是念头不对,此时,他成了坏人。牛吐舌头,他下车询问,所抱的念头 是对百姓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他又成了好人。 佛家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儒家说,动机最重要;王阳明则说,要真诚地对待你的 意(念头),时刻提防它。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好人和坏人,不是永恒的。它们在互 相转变,转变的玄机就是我们的念头!
示 宪 儿
《示宪儿》
他的儿子宪儿,即王正宪。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
“等、辈”之意
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 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 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

智慧人生之涵养智慧成就人生

智慧人生之涵养智慧成就人生

涵养智慧成就人生【涵养智慧,成就人生】王阳明是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1、不说谎,不任性】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示宪儿》译: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

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恶之人。

析: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

《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2、义理养心,精专为学】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

《与徐仲仁》译:不要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可以自欺欺人就放纵自己,不要以为可以依仗聪明而放松意志。

最好的养心之法就是研习经典中的义理,最重要的求学之道就是精专。

不要被流俗左右,不要被财物引诱。

师法古圣贤,不要以为这很迂阔不合实际。

析:经典中的义理不仅是千古大智慧,更是我们养心、养生最好的方便法门。

康熙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就曾说过:养生之道,全在五经。

【3、做人先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示弟立志说》译: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

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家训之毋责人,但自治
【1】北宋苏东坡在南方做官时,曾在河岸看到一条可爱的河豚。

它游到桥下时闷头闷脑地撞在桥柱上。

但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大怒,认为是桥柱撞到了自己。

河豚一怒,非同小可。

只见它张开大嘴,竖起明亮的鳍,鼓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不动。

这时,飞过的老鹰看到它,喜出望外,一个猛子扎下来,将它叼走了。

苏东坡大发议论道:世上有些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不幸,就如这条河豚,不去改进自己的错误,却怨恨外在事物,终于成了老鹰的食物。

苏东坡说的这个故事,也正是本节的主题:责人与责己,责己就是自治。

【2】古人曰过:责备别人,要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才能心平气和;要求自己,要在看似没有过失的地方找出自己的过失,这样品德就会增进。

还有古人说:能以责人的心责己,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就是圣人了。

这些话说起来轻松愉快,做起来就有难度。

因为人都不愿责备自己,当某件事出了错时,当事人都避而远之,然后开始责怪那是别人的错。

实际上,无数的人总是随时准备责备别人,绝不会向自己开炮。

如果这种行为属于绝大多数人,那么,“责人而不责己”是否正确,符合天理呢?王阳明认为,这种态度是绝不符合天理的。

因为责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
嘴唇一碰,就完事了。

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

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

认识到了错误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耗费气力。

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都在责人而不责己。

【3】按王阳明的看法,这是颠倒乾坤,本末倒置,人最应遵循的天理就是责己而不是责人。

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讲的是责己,人如果不责己,就该被天诛地灭。

人为己,是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毫无人欲全是天理的圣人。

责人做不到这点,只有责己才能做到。

也就是说,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而责人对自己毫无益处,反而在责备别人的过程中,得罪他人。

百害而无一利的事,为何要去做?王阳明有个弟子特别喜欢责人,王阳明就警告他:“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瑕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

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

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这名弟子幡然醒悟。

王阳明补充道:“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当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 【4】“只见得别人的不是,见不到自己的不是”,这种人多如驴毛。

王阳明的意思很简单,每个人就是个问题库,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有些人竟然还想去解决别人的问题。

他认为,舜能让象改写归正,无非就是忽视象的不是,如果舜真是喜欢责人的人,那肯定就把象批评的一无是处。

而对于象这种人,他必然不会承认错误。

结果只能是让象的恶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

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

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

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别人?反之,那些总喜欢责别人的人,是不可能做自我管理的人,其人生境界,实在堪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