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合集下载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

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谈起作者:陈泰山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9期王守仁,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他给兄弟、子侄们写了大量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后代及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首《示宪儿》写于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他希望家人对儿子严加教育,读书学礼,将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强调勤读书。

他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他要儿子勤读书,做好人。

王阳明强调要立志。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把立志当作成功的第一步。

王阳明更是延续了前人的认识,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

著名的家规家训有哪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训,从治学持家、为人处世,都有规矩可循。

一、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释义:“耕”“读”两字是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发家之道,“让”“忍”两字是安家之本。

二、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释义: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释义:人吃的每一粒米饭,应当想到它来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时常想到它在制作时的艰难。

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释义: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

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

做不到恬静超脱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六、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释义:要振作精神,从少年到老年,每时每刻都要为远大的志向奋发努力;建功立业是不容易的事,必须毕生振作努力,时时刻刻关切身边的、周围的、天下的事。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怀天下。

七、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wú)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wú)贻(yí)后悔。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家训又称家规、庭训等。

古代家训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美德成为家风、家训的核心,用以谆谆教诲后世子孙,要他们重德修身,将美好的德行和圣贤的智慧代代相传,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明代家训四则,字字珠玑,代代传承!明·王阳明家训《示宪儿》《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明·吴麟徵《家训要言》时学莫如谦,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

争目前之事,则忘远大之图;深儿女之怀,便短英雄之气。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祐之;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

能三才之谓儒,常愧顶天立地;备百行而为士,何容恕己责人。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敌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

邓禹十三杖策干光武,孙策十四为英雄,所忌行步殆不能前。

汝辈碌碌事章句,尚不及乡里小儿。

人之度量相越,岂止什伯而已乎!师友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为良,若浮薄好动之徒,无益有损,断断不宜交也。

方今多事,举业之外,更当进所学。

碌碌度日,少年易过,岂不可惜。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积学,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如驰逐名场,延揽声气,爱憎不同,必生异议。

秀才不入社,作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

世乱方殷,八股生活,全然冷淡。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

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中国传统20大家规家训1.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2.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

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

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迁。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5.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

王阳明家训欣赏,王阳明家规简要分析王阳明一生传奇,文韬武略,“乃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圣轩老彭收集整理王阳明的家训与治家故事与大家分享,共同来看看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是如何治家的。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他创立的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黄宗羲、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等近代思想先驱们无不受其启发和影响。

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高濑武次郎甚至将明治维新的推动归功于阳明心学的传播。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人的一生要做的便是把心和物、知与行统一起来。

以良知来分辨善恶,通过实践自省来实现为善去恶。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早年时期便有如此信仰的王阳明注定了他后来非凡成就的一生。

而其身后整个家族世代秉承的优教良规,促使他从小立志成贤,并成为他“以良知教子孙,以知行传家规”的思想之源。

蒙以养正教子有方“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如何做个好人。

如今看来,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字里行间,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蒙以养正”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

【勤读书】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虽已是一代名儒,但盛名之下,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

学先立志王阳明原文

学先立志王阳明原文

学先立志王阳明原文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征战,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其中《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经典之作,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示宪儿》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一、勤读书,要孝悌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读什么书。

读书要读圣贤经典,一次在与徐爱的对答中,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家风家训最经典十首诗句

家风家训最经典十首诗句

家风家训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家书《示宪儿》
2. 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

(《增广贤文》)
3.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广贤文》)
4.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福建龙岩客家家训
5.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增广贤文》)
6. 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纪晓岚临终遗训
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徽绩溪《章氏家训》
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增广贤文》)
10. 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

(《增广贤文》)
11.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
12.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1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增广贤文》)
14. 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增广贤文》)。

宁波 劝学 家训

宁波 劝学 家训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96字的《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

作为状元名门之后的一代大儒,王阳明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学习,所以他对长子正宪的教诲,第一句便是叮嘱他要“勤读书”。

王阳明幼时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父亲王华见他玩物丧志,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

王阳明深受震动,顿时感悟,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功成名就之后,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弟学业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中专门提到:“像侄子正思这样的孩子从小无拘无束惯了,现在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们切不可予以放纵啊。

”后来,当他获悉正思学业大有长进后夙夜未眠,当即又写了封信对其大加赞赏,认为王家书香之风继承有望了。

王阳明故居广场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鄮西范氏,生活在今宁波市海曙区的月湖边,为甬上四明望族,书香传脉,名人辈出。

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范钦,为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

范钦两袖清风,余财无多,不能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问津宋元刊本,名刻古抄,但他以一个经世致用的宁波人的敏锐与务实,发现了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这些“百姓日用”书籍的价值。

弥留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一楼七万余卷的古籍。

长子大冲继承了父亲的心血,为了防止藏书流散,他为范氏子孙制定了严格的族规,族规繁琐而严厉,概而言之,就是八个字: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如果有人违反,将受到逐出范氏族门的惩罚。

就这样,保护藏书成了范氏族人的共同信仰。

在后来近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明清易代的离乱、太平天国的动荡、清末鼎革的变幻,哪怕再艰难困苦,范氏族人从未有过卖书换米的念头。

“琴剑飘零皕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中国藏书史上有多少盛极一时的藏书楼,如今已无处寻踪,唯有天一阁栉风沐雨,屹立天壤间。

天一阁读书为重,次即农桑“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的陈氏家族素有读书为乐、尊师重教的家风,历千年变迁而文脉不断、书香传承。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观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观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观作者:应娇红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09期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他采取了多种教化措施“破心中贼”,从订立《南赣乡约》、创行十家牌法,到大办书院,兴立社学,特别是颁布《训蒙大意》《教约》给刘伯颂等教读官,提出了儿童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至今读来仍然切中时弊、振聋发聩!根据儿童的特点,王阳明认为孩子天然喜爱游戏而害怕被拘束,好比草木刚刚萌芽之时,根浅茎细,务必要让枝枝叶叶自由舒畅,才能顺利成长。

所以教育孩子,要“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孩子日日进步势不可挡。

王阳明说,孩子要看他的天资禀赋,能学二百字的,只可以教授一百字。

这样才能使孩子的精神力量有余,就没有厌学苦学的问题,反而能让孩子有自得之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

因此先生主张授书不在多,但贵精熟。

每天专心一志,口在诵心在想,字字句句反复体会。

久而久之,文义、道理与本心贯通一体,聪明智慧就开启了。

这就是启蒙养正。

王阳明的《示宪儿》提出,“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可见先生对扩充儿童善之四端和启发良知的重视。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是平等的。

虽则父母为子女计虑总是深远,仍然要把孩子当作一个自性具足的完整的生命體去尊重,去爱护,不是当作一样器具、按着自己的心意去打造。

家长的爱护,是随材成就,是因材施教,是要给他光,给他氧,给他生的希望,去激发他自性中的良知,追逐光明、希望与爱的天性,内外相应,方有本心灿然。

钱穆先生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一切智识与学问的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

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

不可不深思。

摒弃物欲的名人例子

摒弃物欲的名人例子

摒弃物欲的名人例子明代嘉靖六年九月的一天,凌晨四点,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在行军广西途中,舟过临江,提笔给在家协助处理家务的继子王正宪写了一封家书。

在信中,王阳明除了说沿途都平安,只是自己咳嗽尚未痊愈之外,还刻意对族人王守度不听管教、不服从家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他对正宪说:“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

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对于不遵奉家规的族众,王阳明对正宪说,应该严格行使管教的权力,如果有败坏家风者,“我归来日,断不轻恕”。

王阳明的这番措辞,算是十分严厉了,王守度到底有什么过错,以至于要正宪“痛加惩治”呢?从这封信中看,王守度“游荡奢纵如故”是王阳明担心的大问题。

在第二年给正宪的信中,王阳明说“守度奢淫如旧”,看来王守度的老毛病还没有改掉。

从纯洁家风的角度,王阳明一直将抵制恶俗、抗拒物欲的诱惑视为重点,也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及。

他曾在给正宪的家书《示宪儿》中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作为“心学”的开山鼻祖,如何做到“仁”是王阳明关心的核心问题。

他提出的“致良知”观点,就是解释如何能做到“仁”。

他认为,那些恶俗和物欲就是跟这一目标相反的元素。

他在给弟子兼妹婿徐爱的家书《与徐仲仁》中,就特别强调了“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的重要性。

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徐爱在参加科举考试中受了挫折之时。

于是,王阳明在信中勉励徐爱,说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失利没什么大不了的,“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也就是有德行、有学问,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目标放高远了,自然就不会为眼前的诱惑所吸引,为欲望所左右。

他劝徐爱不要放纵自己,也不要有懈怠之心,要向古代的圣贤取法,才能继续往前走。

徐爱听从了王阳明的教导,不仅很快在再次应试中胜出,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而且被王阳明高调称赞其温恭甚至超越了老师,堪与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同德。

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

这些古代经典“家风家训”,你知道多少?展开全文家风家训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优良的家风;而优良的家风又需要家训来培育。

在这一点上,许多古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令人啧啧称道。

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古人的教诲吧~《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来训诫子孙,主要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历代对此非常推崇,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教育我们学会一种技能,胜于积财万千。

一个进步的人是永远学习的人,只要永远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是一篇家教名著,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其中名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劝诫人们讲求节约,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优良风尚。

从每个人每个家庭做起,养成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外出就餐不过度消费,剩饭剩菜打包带回,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王守仁,别号阳明,是一位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就有王阳明。

另外一个是孔子,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勤读书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要立志王阳明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家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大道知行2022-07-30 08:30王阳明文武双全,声名卓著。

他立身以德,治家尽孝,从政亲民,为国尽忠,是“真三不朽”者。

王阳明谆谆教育子弟立志勤学,以圣贤自期,以修身养心、致良知为人生根本,而不以读书做官谋取功名利禄为人生目标,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家教思想,培育了优秀的家风传统。

01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阳明从小就有大志向。

他十一岁那年读私塾时,有一天,突然问塾师说:“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做官)耳!”王阳明怀疑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其《教条示龙场诸生》云:“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勤学: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

”这个“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个字,可以说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八字诀。

其《示宪儿》一文以通俗易晓的三字经形式,传达了王阳明教育后代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是:勤学、孝弟、谦恭、循礼、节俭、戒贪、包容、心善等美德。

该文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02种德养心,仁礼孝弟王阳明的《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一篇书函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子弟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

该文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

王阳明教子第一条:勤读书

王阳明教子第一条:勤读书

王阳明教子第一条:勤读书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卷)》读完了,写推荐语如下:中卷读完。

读到王阳明提供教育之道,读到王阳明写给儿子关于读书做人的短文,我深受震撼。

尤其在《示宪儿》这篇短文中,王阳明开宗明义,教诲儿子“勤读书”。

历代家风纯正传承久远的家族,没有不注重读书的!特别推荐。

继续加塞阅读,继续分享感触。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感触以正常字体显示。

王阳明尚未到任之时就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由此,他制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兵训练方案以及“十家牌法”,使官军处于比较有利的境地。

《孙子兵法》曰:“先为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也就是说,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方战胜的机会。

王阳明之举,正合此道。

王阳明此时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符合“知行合一”的理念。

知己知彼,将一切应对措施快速落实,剿匪结果早已预示。

一个国家有如此大才,这是国家之幸。

一个企业有如此员工,这是企业之幸。

一所学校有如此老师,这是学校之幸。

一个家庭有如此家长,这是家庭之幸。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

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

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王阳明提供的读书方法论,简单实用,关键在落实。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

谈到读书,王阳明更是强调读经典,不徒多,贵精熟。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王阳明写给儿子这篇《示宪儿》短文,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家长制的装模做样,而是跟孩子拉家常一样,随口说来,却更显谆谆善诱之功。

首当其冲,王阳明告诉孩子的是要“勤读书”,这是所有家风纯正之家赖以传承的不二法门。

毋说谎:庄严己心,从不自欺开始??阳明家训

毋说谎:庄严己心,从不自欺开始??阳明家训

毋说谎:庄严己心,从不自欺开始阳明家训毋说谎来自致良知四合院00:0004:45今天的致良知女子学院专栏推出周末系列课程“阳明家训”,让我们在《示宪儿》的谆谆教诲中体会圣贤的教子之道,成就美好家庭、家教与家风。

有一则民间小故事《狼来了》,不知传说了多少代人,看起来陈旧落伍,但却恰恰是修心所在:不敢说谎。

有位企业家说“取信需十年功,失信只一秒钟,一个企业失信是最大的破产”。

假如说谎,即使是说着些谦卑的话,可自己的眼神一定会把心中的伪善泄露无疑。

诚实不是一种知识和学问,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庄严程度。

说谎必自欺,自欺必自毙。

阳明先生《示宪儿》中“毋说谎”三个字直指人心,不说谎正是庄严孩子们的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种下良善、诚实的种子,从小晦养厚积,为建设好心灵品质的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不同的其实是心上功夫的不同。

比如:君子和小人的心不同,道则不同,德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

君子之心,以君子之道对待子女。

他对子女的仁爱是广博的,真心将子女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他以深远的智慧教育子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利益社会才是人生的康庄大道。

他拥有博大的胸怀,鼓励子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精忠报国。

他以巨大的能量支持子女,超越名利诱惑,成就一份堂堂正正的事业。

而对于小人,以小人之心、小人之道对待子女。

他对子女的爱有许多自私和自利的成份,并非完全为子女好。

他以世俗的精明引导子女,从小就养成富贵利达的价值观。

他心胸不够宽广,因而子女也是如此。

他能量有限,溺爱子女,难以助推子女成就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的事业。

所以,“毋说谎”即是让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品质、坚实的根基。

古代名人的“教子经”,受用!

古代名人的“教子经”,受用!

古代名人的“教子经”,受用!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在他们的生前或临终前,都喜欢留下一些有关修身和励志方面的文字,用以教育和训勉自己的儿孙,作为子孙后代终身的行为准则。

【1】陆游例如北宋爱国诗人陆游,不但要求子女好学上进,而且还要求子女身体力行。

他在一首题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陆游在这里揭示的是一篇有关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大道理。

陆游还有一首在他临终前写的《示儿》诗。

他没有要求儿女们如何为国尽忠,如何为家尽孝;或者如何继承父业。

他只要求儿女们为他做一件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还是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人一览无余。

对儿女的一声期盼,教人痛入肺腑。

【2】林则徐清末爱国英雄林则徐的政治抱负与众不同,他的修身理财观念也非同一般。

他曾经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上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他还写了一幅《十无益》的格言,把人们通常看作有益并终身为之努力实施的十件事说成《十无益》,作为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

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林则徐并不是认为这十件事的本身“无益”,而是在每件事的前面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使得对这十件事的要求更加纯正,更加完美。

【3】白居易一般人家对于儿女子孙的未来,多半都是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成名成家。

然而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44岁那一年无端受到政治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

从此以后,他“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看透了世途的险恶,破灭了对名利的向往。

他写了一首告诫子孙后代的诗,题目叫《闲坐看书贻诸少年》:窗间有闲叟,尽日看书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家训
这篇《王阳明家训》又称《示宪儿》三字诗,收录在《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中。

所谓“赣州诗”,是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至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期间所作的诗。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赏析
“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

“幼儿曹”意为:孩子们。

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

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

王阳明家训无论是“三字经”载体,或是“心学”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

作为训蒙学的教材,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也足以启发其想象,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

因此,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

就其内容而言,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相契合。

第一,王阳明倡导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其家训说:“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仪。

”第二,王阳明表彰向上的日常规范,其家训说:“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宣扬“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地善良的“心学”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心学”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强调“心”之重要,这个“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宪儿
正德十年(1515)正月,王阳明年四十四岁,但是王阳明及弟守俭、守文、守章俱未有子,父亲王华即选择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王正宪来过继,作为王阳明嗣子。

是年,正宪八岁。

王正宪,字仲肃,号紫汉,生于正德三年(1508),55岁卒,配吴氏。

写作背景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十月平横水、桶岗诸寇。

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征三浰,三月袭平大帽、浰头诸寇,四月班师。

六月,王阳明先后平息赣南山区多处山民暴乱事件,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夏,王阳明在赣州巡抚衙门接待了从余姚家乡来赣州看望他的叔父王德声。

留衙三个月,当叔父准备回归余姚时,王阳明即写了《送德声叔父归姚》诗:“犹记垂髫共学年,于今鬓发两苍然。

穷通只好浮云看,岁月真同逝水悬。

归鸟长空随所适,秋江落木正无边。

何时却返阳明洞,萝月松风扫石眠。


王阳明功成名就,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故在诗中有“何时却返阳明洞”之句。

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效力之时,岂能让他回家清闲。

但是,家中有正宪儿,时年十一岁,正是切须教训之时,趁叔父回家之便,随带一纸“家训”以教训儿子。

于是便有了这则《示宪儿》的《王阳明家训》。

他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以德行着手,将儿子培养成为“良士”。

整理:明明了凡
QQ 群:83430937
公众微信:MMLiveFu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