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导学案2(无答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热身活动:请同砚们谈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的山,以及与山相关的传说故事。

2. 师生互动: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与山为邻》,引导学生思考山对人们的意义和影响。

3. 进修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山的地理特征、山的作用、山的文化意义以及人们与山的干系。

二、教室进修
1. 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山的特点。

2. 山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山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作用,包括珍爱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等。

3. 山的文化意义:通过介绍不同文化中对山的崇拜、赞美以及与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了解山在文化中的重要塞位。

4. 人们与山的干系:通过讨论人们在山区生活的特点、山区的资源利用、环境珍爱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山的干系。

三、课后拓展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走进山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2. 作文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山的故事,表达对山的感情和理解。

3. 知识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有关山的知识,如山的分类、山地植被、山区气候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山的地理、文化和生态意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希望同砚们在与山为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珍惜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机缘。

愿我们永遥与山为邻,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故里。

专题3.2 与山为邻(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专题3.2 与山为邻(教案)-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四、课前准备: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

)(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

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二课  与山为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导学稿 编号:0727-0729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第三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学生姓名 班级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地图,复习回顾世界上主要的山脉,了解主要山脉的分布,对不同山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个典型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3.通过山区人民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的事例,体验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二、导练探究(一)回忆世界地形图,填出世界上主要山脉:(1)A____________,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分布在_______洲。

(2)B ,它分布在 洲。

(3)C ,它是世界最 的山脉,它属于 洲,且有世界最高峰G________________。

(4) D ,它是 洲和 洲的分界线之一。

(5) E ,它是 洲最高山脉。

(6)H 是 山脉,非洲最高山峰F___________。

(二)阅读书本P64-66,抓住关键信息,完成下列填空: 1.印第安人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他们开辟 ,种植 等农作物;海拔高处,他们以 为生。

2.探寻印第安人生产、生活特色的形成原因(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分析) ▲示例:衣——皮革、羊驼毛织物 食——( )住——( ) 行——( )3.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AC BD E FGH(三)分析不同区域的情况,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自然环境包括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主要可以从所在国家和民族,及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去考察。

根据三、练习反馈1.山地、 __________和 ________统称为山区。

2.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的是 ,全长近 千米,是世界最 山脉。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能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

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山地之国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两地的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两地人们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生产的事例,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主要讲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居住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来建设居住环境。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如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作用。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2. 讲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总结与拓展;6. 布置作业。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

1. 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 地理实践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地理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2)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掌握人类如何通过建筑、道路等方式适应和改变地形,以创造更适宜的居住条件。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这是一部描写自然风光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和保护意识。

二、导学目标:1. 了解《与山为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2. 理解作品中的自然风景描写,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3.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

三、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作家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2. 作品背景:介绍《与山为邻》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文本解读: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4.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

四、导学过程:1.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中国当代作家韩寒,生于江苏南京,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自然景色。

作品《与山为邻》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 作品背景:《与山为邻》是韩寒在一次登山旅行中的所感所悟,他在登山途中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

这部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文本解读:在《与山为邻》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细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在作品中描述了山的壮丽、水的清澈,以及动植物的生机勃勃,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美好和和谐统一。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传达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环境。

4. 思考探究:通过学习《与山为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和谐共生呢?可以通过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环保行为来保护环境,同时也要提高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与山水为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与山为邻导学稿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与山为邻导学稿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课第⼆框与⼭为邻导学稿⼈教版七上社会第三单元第2课与⼭为邻(课时2 ⼭地之国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标】1.描述阿尔卑斯⼭区的⾃然环境,说明⼭区⼈们是如何利⽤⼭区来发展⽣活的,并描述⼭区⼈们⽣产⽣活的特⾊2.以⼭区旅游业为“平台”,思考当地⼈是怎样顺应⾃然环境、与⾃然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利⽤各种地图或⽂字图⽚资料,描述阿尔卑斯⼭区的⾃然环境和⼭区⼈们⽣产⽣活的特⾊。

难点:通过典型案例——⼭地之国瑞⼠,分析⼭区⼈们⽣产⽣活的特⾊与⼭区⾃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预习导学】1.材料⼀:瑞⼠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乎不⽣产矿产资源。

材料⼆:瑞⼠,西半球的发达国家,世界经济排名居第10位,⼈均年收⼊4.5万美元。

她是欧洲的屋脊,她是世界的花园,她是钟表的王国,她是旅游业的摇篮。

瑞⼠位于中欧南部,这⾥多⼭,群⼭环绕,⼭⼭相连。

这⾥多⽔,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这⾥多绿,绿草如茵,满⽬苍翠。

⾛进瑞⼠,仿佛⾛进⼀幅风景如画的图画,⾛进瑞⼠,如同置⾝静谥和谐的世外桃园。

⼿表是瑞⼠的特产,享誉世界,是世界名表的代名词,瑞⼠的精密机械世界⼀流。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①说说瑞⼠国情的优势与劣势。

②瑞⼠是⼟地和资源奇缺的国家,它的实⼒却排名世界前列,它依靠什么?③瑞⼠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什么启⽰?四、【课堂导学】(⼀)发现阿尔卑斯⼭脉1.阿尔卑斯⼭脉的位置:(多⾓度描述)⼤洲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2.探究阿尔卑斯⼭脉观察图3-26,说⼀说阿尔卑斯⼭脉跨越⼏个国家?是哪些河流的发源地?跨越的国家:法国、瑞⼠、德国、意⼤利、奥地利和斯洛⽂尼亚河流:莱茵河、多瑙河、波河其中被称为“⼤⼭之⼦”的是。

(⼆)发现瑞⼠1.瑞⼠⼈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双勤劳的⼿”,结合课本P67页的第⼆段,说⼀说瑞⼠没有哪些资源?⼭区⾯积⼤,耕地资源少,_矿产资源奇缺_,缺乏发展⼯农业的⾃然资源2.⾯对这些现实的窘境,瑞⼠⼈“勤劳的⼿”在哪些产业上做出了巨⼤的贡献?旅游业、⾦融保险业和⼿表制造业3.探究瑞⼠旅游业(⼩组讨论)旅游业是瑞⼠的⽀柱产业之⼀,在世界上享有很⾼的知名度和美誉。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 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第三章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知道地球仪的两极、经极、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3、知道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了解经线、纬线指示的方向,了解经纬网及其作用。

【课前预习】1、地球仪是表示的模型。

由、、、等构成。

2、在地球仪中,地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度。

地轴的北极指向。

3、经线是指地球仪上连接的线,又叫。

国际上规定,通过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

0°经线以东为,0°经线以西为。

东西经度的最大值是。

经线的形状是,所有经线的长度。

经线指示方向。

4、赤道是指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并与经线的线,与赤道平行的线都叫纬线。

纬线的形状是,所有纬线的长度,最大的纬线是。

纬线指示方向。

赤道的纬度是,从赤道开始以北称为,以南称为。

北极的纬度是,南极的纬度是。

低纬度范围是,中纬度范围是,高纬度范围是。

5、在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

它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

6、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7、国家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天文台原址的那条为,也叫。

8、在经线上标注的度数称,在纬线上标注的度数称。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9、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球中心的轴线,它是地球运动的轴线。

它北端穿过地表的点称为,南段穿过地表的点是。

【课内导学】1、讨论:地球自传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么从北极上空看是,从南极上空看是。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2、讨论:①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②“地球仪是否装斜了”?3、观察地球仪,找到0°和180°经线,观察0°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与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经线 纬线 定义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分向 有几条想一想:如果从北极点看,你能画出经线和纬线的形状吗?5、纬度和经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度数范围 0°的确定度数的变化规律 划分东西半球6、讨论:判断右下图中A 、B 两点的经纬度及其所在的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

3.2与山为邻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3.2与山为邻 第2课时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二课时]山地之国[教学目标]1.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2.能对各种图片和资料进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山区不同自然环境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成不同的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特色,从而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教学思路]通过《垂直的牧场》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区域生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山区自然之美、感受山区人民创造力的同时,更深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天山地区哈萨克牧民“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以及“转场”对牧民带来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同样是山区,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则是另一番风貌。

二、新课教学(一)、如画的梯田。

1.走进元阳展示图1——我国的政区图2——云南元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元阳的位置2.进哀牢山讨论:1)山区一般发展什么经济?2)哈尼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遵循自然规律:随山势修筑梯田,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种植水稻的水源问题。

3)元阳梯田体现了哪一科学道理?哈尼人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努力改造自然环境,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1.看梯田美景展示图3——1元阳梯田图3——2元阳梯田图3——3元阳梯田图3——4元阳梯田图3——5元阳梯田图3——6元阳梯田欣赏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4、说一说:元阳梯田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哈尼人的日常生活?1、山寨建在向阳开阔的山坡上2、修筑梯田成了每一个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5、巩固提高(小组合作完成)1)哈尼人为什么不直接在山坡上种庄稼,而是修成梯田呢?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1000年前的哈尼人已经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了)2)列举不重视环境保护遭受大自然惩罚的事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 与山为邻快乐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二课 与山为邻快乐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与山为邻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山地的特征及自然条件等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掌握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情况、风俗习惯,明确保护山地的重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利用自然环境,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阿尔卑斯山区的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业,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三、自主学习1.天山位于境内,主要气候类型是2.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是。

3.天山表面垂直景观自下而上呈现明显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在山麓地带,我们只能看到砾石遍地的 .在低缓的山坡上,开始出现绿油油的 ,在山腰以上,常常分布着茂密的,大多数为耐寒的 ,在此之上,就又会见到。

4.夏季是牧区的黄金时节,牧民主要生活在夏季牧场。

深秋时,就进入春秋牧场。

在大雪封山之前,赶到冬季牧场。

5.季节交替的时候,哈萨克牧民从一个牧场转向另一个牧场这个被称为。

6.元阳梯田美丽如画,它位于省境内。

7.在哀牢山区,一年四季,都有来自洋的水汽,加上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降雨,使得山区出现了,“山有多高, ”。

哈尼族人在高山上修建了庞大的__________网络,通过 ,引进梯田。

8.阿尔卑斯山区主要通过发展业,来发展山区经济。

四、课堂助学1.阿尔卑斯山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事业。

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

例如,为了建设滑雪道,砍伐了大量的森林,致使山上的碎石和泥土被洪水冲走,造成房屋、道路毁坏,农田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1)、您认为,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吗?为什么?(2)、对于阿尔卑斯山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平原和山区是二种不同的地形单元,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是你可以选择的话,你希望到哪一种地形区生活? 说明理由。

并给出该地形区发展经济的路子。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并精通《与山为邻》的基本内容及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3. 探讨小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导入引导:让同砚回忆一下在自然中的感受,山脉、湖泊、森林等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对于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感悟和体会?导学内容:《与山为邻》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交织在一起的小说。

故事主要叙述了一个城市女孩吴艺在无意的机缘下来到山村,与山中居民和山上的白狼相遇,并在与自然的沟通中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过程。

1. 了解故事背景: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个偏遥的山村,山上住着以捕猎为生的居民,他们与山中的白狼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干系。

2. 分析人物形象:吴艺是一个城市女孩,对自然充盈好奇和倾慕,但刚开始对山里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和恐惊;白狼是山中的精灵,代表着自然的原始力气。

3. 探讨主题和价值观:小说通过吴艺与山中人和白狼的沟通,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人性的沉思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深化沉思:1. 为什么吴艺会选择离开熙熙攘攘的城市,来到偏遥的山村?她在这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和成长?2. 白狼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象征意义?3. 通过阅读《与山为邻》,你对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干系有了怎样的新熟识和沉思?教室延伸: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同砚感受真实的山村风光,激发同砚对自然的热忱和倾慕。

2. 分组谈论《与山为邻》中的主题及价值观,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分享和沟通。

3. 作业安置: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与山为邻》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期望达成效果: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能够深度理解《与山为邻》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感悟自然与人性的干系,培育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倾慕和追求。

同时,通过与同砚和老师的沟通和谈论,拓宽思维,提高综合素养。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文中描述的山的形象;3.精通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4.通过阅读,提升同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

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1、地理位置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

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

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份打包)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份打包)
2. 与地形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形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分布。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地形图和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形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特点。
答案: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强保护。
-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生态环境相对稳定,但需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地形从东南向西北递变,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题目:请举例说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重点题型整理
1. 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题目:请简述我国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答案: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如下:
- 山地:高耸陡峭,适合发展林业。
- 平原:广阔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 丘陵:起伏变化,适合发展畜牧业。
- 高原:海拔较高,适合发展畜牧业。
4.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 丘陵: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盆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可以提供稻米等粮食产品。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与山为邻》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小说《与山为邻》的主题和情节发展;3、分析小说《与山为邻》中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4、理解小说《与山为邻》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曾经与自然对话,或者身边是否有类似于《与山为邻》这样的故事?如有,请简要分享一下。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1、请简要介绍一下《与山为邻》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讨论一下作者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他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三、理解主题和情节发展1、简要介绍《与山为邻》的主题是什么?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情节发展如何?2、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来分析主题是一种怎样的体现?四、分析人物形象1、请简要描述主要人物罗书林和孟娃娅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描写;2、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你认为这两位主人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关系和作用?五、探讨哲理和意义1、小说《与山为邻》中有哪些哲理和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2、你从这部小说中学到了什么?是否有什么启示可以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巩固提升】1、请就你认为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对话或情节进行剖析,并谈谈你的感悟;2、请简要总结一下《与山为邻》这部小说对你的启发和影响,以及你对自然和人生的新认识。

【课后延伸】1、请用一个段落写下你对小说《与山为邻》的感想和评价;2、如果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自然,你会怎样与山为邻?你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体验和收获?【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我们不仅了解了《与山为邻》这部小说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还对故事的主题、人物、哲理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讨论,不仅拓展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引导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怀和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如山脉模型制作、生态环境调查等,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山脉地区的遥感图像、视频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山脉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
(1)山脉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地形、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情况。
- 人口分布状况及原因
- 城市分布状况及原因
4. 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 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2课与山为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山脉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优势与劣势。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探讨山脉地区发展问题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山脉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傍水而居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傍水而居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傍水而居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日本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2、通过了解水上都市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学习重、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主体学习过程备注一、自主预习 (5 分钟)1. 湄公河平原位于:纬度洲半岛,跨,,等国家。

气候属于:。

2.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为什么这种农作物适合在湄公河生长?3.美国大平原地处:纬度,洲,属于气候。

4.这里的主要农产品:,,等。

为什么适合这些农作生长?温度:土壤:地形:水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展示(30分钟)3.看图3—13,说说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4.看图3-15,美国中部大平原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对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

5.你认为美国的农业生产有哪些特色?规模:劳动力:6.比较填表项目湄公河平原美国大平原河流主要农作物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人均产量人口密度民居、分布生活水平课堂小结(5分钟)四、当堂检测(5分钟)1.看图3-4,说说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

并总结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2.观察下图,湄公河平原上居住的房屋称为:。

为什么建这样的建筑?3. 请举例说明湄公河平原上与水稻有关的习俗和生产活动(至少2个)。

为什么有这些习俗和生产活动?4.根据水稻需要的自然条件,观察地形图,看看“亚马逊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是否适合种植水稻?五、回家作业(20分钟)1.作业本六、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安第斯山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 掌握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重难点】:
1. 如何从山区的气候、地形等方面描述安第斯山区的自然条件。

2. 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生活的。

【自主学习】:
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贯穿______________ 大陆,全长 _________ ,素有“_____________ ”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
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安第斯山脉属美洲科迪拉山系的主干部分。

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重点)
1. 地形、气候
地势_________ ,海拔越高,气候越_____________ ,空气越___________ ,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______________ 。

2. 自然景观的特点
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_____________ ,从山麓到山顶______________ 差异显著,______________ 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气温越—,海拔每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气温下降约___________ 。

因此,山体
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安第斯山区的农业活动(难点)
安第斯山区生产生活景观
_____________ 是南美洲的开拓者。

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 ________ 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开辟______________ ,种植玉米、 ____________ 、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山区高海拔处:气候极其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
和________ 为生。

印第安文秘
印第安人很早就进入了___________ 文明时代。

它们不久培育了许多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印第安人仍在辛勤劳作,与____________ 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
__________ 与________ 财富。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66,说一说:
印第安人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
印第安人的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这说明了什么?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
山顶气候差异显著;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
麦等农作物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 E.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安第斯山脉位于哪个大洲()
A.北美洲 E.南美洲 C.欧洲 D.亚洲
3.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图案()
A.骆马 E.羊驼 C.耗牛D.骆驼
4.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
A.马赛人E.因纽特人C.威尼斯人 D.印第安人
【学习目标】:
1. 了解阿尔卑斯山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 掌握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重难点】:瑞士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7-69 )地理环境
1. 横亘在欧洲腹地的__________________ 山脉,是欧洲最高大、_____________ 的山脉。

2. 瑞士的自然环境(重点)
(1)坐落在_________ 山区的瑞士,是个典型的_______________ 之国。

瑞士人因此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瑞士的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___________ ,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资源奇缺,
缺乏发展____________ 业的自然资源。

瑞士__________ 的地形、___________ 的景观,以及____________ 的城镇和 __________ 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
厚的__________ 资源。

瑞士的旅游业及其影响(难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瑞士,或登山,或滑雪。

2•阿尔卑斯山区_____________ 的内容丰富多彩,_________________ 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
游者的__________________ 。

3. 影响:旅游业是瑞士的 _____________ 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美誉。

___________ 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

三、瑞士人的环境观
山区的农业生产
(以安第斯山为例)
山上:畜牧业
<
山下:种植业
【课堂小
结】
农业的垂直布局
1. 人们对___________________ 厚爱有加。

2. 瑞士人很早就意识到 _______________ 面积的狭小、_____________ 短缺与__________ 增长、__________ 发展之间的
矛盾,严格_____________ 保护环境。

【合作探究】:
1.读教材P67图3-26,分析阿尔卑斯山区的特点。

(1)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有哪些?
(2)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3)哪些著名的河流发源于此?
(4)瑞士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是什么?
2. 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哪些?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完全处于高原山地气候区②海拔较高的山区夏季也有积雪③山区地势较高,地表起伏较大④有高山峡谷、险峰深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阿尔卑斯山区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
A.旅游业
B.种植业
C.畜牧业
D.渔业
3. 下列属于阿尔卑斯山所在国的是()
A.瑞士
B.巴西
C.俄罗斯
D.英国
4. 阿尔卑斯山能开发旅游业主要是因为()
A.小溪流水
B.广阔草原
C.山地雪景
D.艺术文化
5•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 基础设施完备③ 交通发达④ 人民淳朴好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 的空前繁荣促进了阿尔卑斯山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A.地区经济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环境受到污染
D.就业机会增加
在一次中法中学生国际交流活动中,来自法国阿尔卑斯山区的卢卡索的劳娜和来自柬埔寨的杰琳见面了,她们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家乡。

回答7-8题。

7.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不可能是劳娜给杰琳所讲的()
A.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此游玩
B.滑雪
C.滑雪缆车
D.丰富的矿产资源
8. 下列各项,那一项最不可能是杰娜给劳娜所讲的()
A.针叶林
B.稻田
C.高脚楼
D.御耕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