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师版导学案文档

合集下载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就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与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就是一个不幸者。

她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她的声音也变得哀婉与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瞧瞧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就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就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她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她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艾青
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 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北方)
蓬发垢面的小妇(南方)
年老的母亲(流离失所) 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垦植者(饥饿)
诗人为何写到自己?
不仅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与农民的苦难连接在一起,更显深刻和真切
最后一段的深意?
没有灯光的晚上:苦难仍在延续
温暖:力量
悲悯之情、忧患意识
反复咏叹的作用?
自然环境、政治氛围
诗歌线索
加深悲惋凝重的气氛
主题
中国人民遭受战争侵袭的苦难
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比阅读——《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然后我死了,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诗。
写作背景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
最初刊登在《北方》。 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家前往
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
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
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歌是如何体现中国的困苦呢?

【导学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

【导学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地的哀鸣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课前学习任务:(一)摘抄一首你喜欢的抒发爱国情怀的古代诗歌。

(二)摘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最能打动你的几句诗,并作赏析。

(三)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节诗,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旁边批注打动你的原因;找出最能打动你的一个意象或人物,分析其寓意内涵,并在旁边作批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5单元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师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第5单元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师版导学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①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②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③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2、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生活的艰辛让他的脸上满是岁月和风霜的痕迹。
(2)南方少妇:

提示:“失去保护的少妇”:
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描述了一位家破人亡、备受侮辱的少妇的悲惨命运。
(3)无数母亲:。
提示:“流离失所的老母亲”:蜷伏,指弯着身体卧倒,写出了老母亲的可怜之处。
“封锁”——有一种被压迫,窒息的感觉。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阴森恐怖之感。
展示资料:这首诗写于1937年12月28日,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正承受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这就是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的“苦痛与灾难”
展示资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3日—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手法三个角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再读品内涵:体会意象的基本内涵——苦难的中国人民
1、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2、小组合作探究:
以上形象中哪一个让你特别有感触?请加以分析。(步骤:分析——诵读)
提示:分析人物生存环境、动作、神态、肖像、生存状态。
(1)北方农夫:

提示:苦苦前行的农夫: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无家可归,无路可走。
他的诗歌风格。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文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文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培养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感受艾青沉郁而感伤的诗风学习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咏叹表达感情的方法,提高朗诵能力。

重点难点诵读体会诗中忧国忧民的感情借助图景感悟物象的寄托及比喻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教学时数1节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这首歌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人家无家可归的惨象,表现他们的迫切希望和收复失地回到家乡的愿望)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侵华为背景写的。

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 作家的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41年诗人到延安,诗风转向悲壮高昂。

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 初读感悟找同学诵读(提示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找同学点评。

正音:指爪(zhua) 蜷伏(quan) 啃啮(nie) 家畜(chu)圈出重要意象,揣摩其作用,整体把握,感悟诗风。

(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四.研读探究学生边读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作者如何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苦难的四幅图景北方冒雪赶车的农夫:国家沦亡,“寒冷封锁”你要到那儿去呢?,实际上你能去哪呢?--无家可归南方乌篷船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家庭和丈夫无数年老的母亲:蜷伏异地,不知明天无数垦殖者:失去家畜,田地前两类是分类形象,后两类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的广阔而又漫长呀!”诗中展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何展示的?展示作用是什么?作者把自己与广大民众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感同身受地抒写时代的“风雪”,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表现诗人与苦难的祖国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自我形象,诗人真挚动情的表白,使诗歌浸染着温暖赤诚的血泪,使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中融为一体。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抒情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艾青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会欣赏诗歌。

(2)举行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理解。

(2)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会:评价学生在朗诵会上的表现,鼓励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有关艾青的生平介绍。

3. 诗歌朗诵音乐、视频等资料。

4. 生僻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分析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3. 了解诗歌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3. 深入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2. 艾青诗歌风格和技巧的鉴赏。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歌主题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艾青的诗歌风格。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实践法:学生背诵诗歌,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原文和注释、艾青的诗歌作品集、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讲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

三、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句。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10分钟)1. 教师展示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诗歌风格。

2. 学生分组讨论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诗歌(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诗歌创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艾青的诗歌风格。

2. 学生现场创作并进行分享。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感悟。

高中语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2

高中语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 向太阳) 、( 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937 年9 月,艾青经人介绍来到杭州蕙兰女子中学任国文和美术教师。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一切都按呆板的教条和规定行事。

艾青并不愿意在这里久留。

“七·七”芦沟桥抗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但是在杭州,有些民众处于一种不关心民族命运的“安闲”状态,对于小市民的“恐日病”,艾青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鄙夷。

11 月中,侵华日军已从金山卫登陆。

杭州危在旦夕。

学校里已没有学生来上课了。

艾青只好辞别蕙兰女子中学,借了盘费离开杭州回到了金华故乡。

在老家只呆了很短的时间,艾青就带着妻子张竹如一起出走。

他们打算从金华乘火车经南昌去武汉。

艾青在金华车站候车室和月台上看到从前方撤下来的许多伤兵。

他们有的燃着稻草取暖,有的摇头叹气。

艾青等人挤上了要开往南昌的列车。

当火车在寂静的黑夜向前奔驰时,艾青随着铁轮转轧的有节律的声响而展开了思绪:漫长的行程和广袤的土地,使他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与骄傲”,甚至连这黑夜也带给他“一种家教的情感”,“纯朴地愿望着祖国能早日从少数人的自私与顽固的枷锁里解脱”;当听着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车窗外传来儿童们所唱的“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时,他感到这歌声“传出·了中国的悲哀与对于解放的遥远的呼叫”,这歌声在他的眼前“描出了一幅在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行军的美丽的图画”( 见艾青《西行》一文,载1937 年12 月出版的《七月》第一集第五期) 。

经过几天的颠簸,艾青终于来到了抗日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武汉。

“七·七”芦沟桥抗战的炮声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表现了全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汇编两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象和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读出作者用意象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体悟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暴虐地扑向中华大地,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人们被黑压压的枪口对准着,就像一头头羊羔,被战争的大火无情地炙烤着,扭曲着。

黑暗,缓缓地掩埋那布满尸体的战场,灰烬中偶尔露出一只焦黑的手,或者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头。

悲剧朝每一个方向无所顾忌地扩张,人们在绝望的大地上哀泣于是,艾青就用雪为背景写下了饱含血泪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思考: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患,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苦、忧郁的。

2、在作者的情感指引下,要求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一段诗,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设想:可追问为什么选这个段落,力求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感情,体会到中国正处于一种灾难当中。

三、体会意象的基本内涵--苦难的中国人民1、为了表现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承受着的“苦痛与灾难”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作者选了哪些主要的意象,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呢?明确:“苦苦前行的农夫”“失去保护的少妇”“流离失所的老母亲”“向天乞援的垦殖者”(学生也许还会说“雪”、“大地”、“风”等)2、以同桌为单位,寻找一个特别让你有感触的意象,进行诵读和分析,交流你心灵被震撼的原因。

(步骤:诵读--分析)(1)苦苦前行的农夫“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可见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虽然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只因为无家可归,而且无路可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诗中“土地”有什么特点,象征着什么?“鸟”的形象与“土地”有什么联系?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概括画面:
详细描述:
2、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几个人物的画面(身份各自有什么特点,写他们有什么作用,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3、诗中是什么共同背景将上述几个画面串在一起的呢?诗人把“风”比作“太悲哀了的老妇”在雪地中“一刻也不停的絮聒着”,有什么共同点?絮聒什么呢?为什么一刻不停?
共同背景:
共同点:
风絮聒的是:
※2、写作背景(划出关键信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暴虐地扑向中华大地,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人们被黑压压的枪口对准着,就像一头头羔羊,被战争的大火无情地炙烤着,扭曲着。黑暗,缓缓地掩埋那布满尸体的战场,灰烬中偶尔露出一只焦黑的手,或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头。悲剧朝每一个方向无所顾忌地扩张,人们在绝望的大地上哀泣……
一刻不停的原因:
4、诗人不仅以画面传情,也提到了自己,写出是哪一章节?作者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结合作者简介谈谈想表达什么情感?
5、“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中
“没有灯光的晚上”和“温暖”分别指什么?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标训练】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3、疏通生字词
絮聒()后裔()蜷伏()暴戾() 泥泞()憔悴()啮()啃
【课中研学】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重点难点1.重点:表现对祖国、人民最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难点:这首诗形象地体现了艾青的诗歌理论。

二、背景材料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

艾青先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北方》等。

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诗人,艾青一踏上诗坛,就显出与众不同。

他善于把个人的感触与劳苦者的现实处境、祖国的屈辱灾难紧紧联系在一起。

2.写作这首诗时,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武汉。

时局的严峻、心境的沉重和天气的寒冷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帷幕。

“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艾青乘车从上海到杭州,在车厢里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此时,抗战的激情高涨,一大批文化人来到了战时的首都武汉,艾青在杭州呆不下去了。

这年冬天,他赶到了武汉,遇到了胡风、肖军、田间等人。

艾青到武汉后看到国民党要员、达官贵人照样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国民党策划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已出现征兆。

且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武汉,武汉正面临保卫战前夜。

12月28日,艾青百感交集,披衣伏案,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后收入诗集《北方》。

三、内容剖析1.层次分析。

本诗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诗歌一开头创造出悲怆凄凉的情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它贯穿于以下各部分之中。

第二部分从“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到“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诗人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融为一体。

这个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先用“风”象征着时代的苦难,写出环境之恶劣;再勾勒灾难中北方农夫的形象;然后叙述“我”与人民有相同的命运,一样的愁苦。

第三部分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到“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

”选择典型画面进一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忧郁。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其艺术特色。

(3)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准备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文本。

2. 收集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提问:“表达了什么含义?”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章节。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雪”、“土地”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诗人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课后搜索其他艾青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对艾青诗歌欣赏短文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时至冬日,常常会想起一些描写雪景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演绎的是柳宗元的孤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演绎的是毛泽东豪迈。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演绎的是李白的无奈;“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演绎的是岑参的愁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演绎的是卖炭翁辛酸,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那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的诗句又演绎着一个怎样的诗人呢?二、介绍作者——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班别: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①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②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③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2、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

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

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

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四、背景知识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诗人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

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五、诵读全诗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絮聒xù guō后裔yì垢面gòu 蓬发pãng暴戾lì 蜷伏quán啮啃niâ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一、自主探究1、初读全诗你明白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吗?(请用一句话概括)明确: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2、本诗描写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的共性特点是什么?其中有哪些人物?明确: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对即可)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二、合作交流关于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有很多,该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明确】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诗中前半部分“我”的形象和感受。

“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将“我”融入苦难的人群,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这加强了诗歌表现苦难的力度,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二是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人爱人民爱得深沉,不愿意他的诗给人民的只是忧郁和悲哀,而愿意给他们以温暖、力量和慰藉。

三是同时也表现出当时作为社会一方面的代表──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苦。

三、语言品味一、散文化的语言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

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

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

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

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

“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二、可感可触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

四专题性研究学习1.知其人,品其诗。

可以从艾青诗歌中的画面感与他学习绘画的经历,还有他的身世经历,探讨其中的联系,从而达到深入了解作家,感受其作品的目的。

2.与诗人另一作品《我爱这土地》比较赏析,探讨艾青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结。

以上专题探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最后形成专题报告,在班上交流。

有关资料一、形象的产生(艾青)一首没有形象的诗!这是说不通的话。

诗没有形象就是花没有光彩、水分与形状;人没有血与肉,一个失去了生命的僵死的形体。

诗人是以形象思考着世界,理解着世界,并且说明着世界的。

形象产生于我们的对于事物的概括力的强旺和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丰富。

每天洗涤自己的感觉,从感觉里摄取制造形象的素材。

从物与物的比拟里,去分别它们间的类似和差别的程度。

再把类似的东西组成一个新的程序。

努力把握物体所存在的地位和周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诗人的脑子必须有丰富的储藏:无数的鲜活的形体和它们的静止与活动;无数的光与色彩的变化;无数的坚硬与柔软;无数的温暖与寒冷;无数的愉快的与不愉快的感觉。

只有储藏丰富了之后,所产生出来的形象才是自然的、生动的。

我常常唤醒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我常常从这一物体联想到和它类似的所有的物体,从这一感觉唤醒和它类似的所有的感觉;我常常从我已有的经验里去组织一些想象。

联想和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的过程。

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

当然,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只有从丰富的生活经验里才能获得。

(选自《我怎样写诗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附: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课后反思】学习本课后,我的收获是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