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新版.pdf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3)-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3)-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分类和性质,集合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等。
(3)讲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
3. 案例分析结合实例,让学生分析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元素特点及分类和性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集合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集合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
4. 集合的运算。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了解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2. 引导学生探讨集合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函数、方程等。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最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docx
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集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 108 页例 1.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 , 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 .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 , 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 如学习数数时 , 把 2 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 教材例 1 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 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 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 , 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 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 , 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 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三年数学下册第九元《数学广角》【型】:新授【】: 1 【次】:1学目:1.知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 ,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重叠 , 并能用数学言表述 .2.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的生程 , 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和能力 ,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的意 .3.情感度价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察、善于思考的学 . 教学重点:使学生借助直 ,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重叠 , 并能用数学言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重叠 , 并能用数学言表述 . 【教学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和能力 ,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的意 .【教具学具】:物投影、情境 .教学教学流程:一、激趣入明确主1、我想同学反映快不快, 大家猜个筋急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物园 , 可是他只了三票 , 便利地了物园 , 是什么?【板:、爸爸、儿子】2、两个爸爸【板: 2】 , 两个儿子【板: 2】, 却只了三票【板: 3】. 2+2 怎么会等于 3?里的身份最特殊?什么?【爸爸的身份最特殊 , 有两个身份 , 既是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 板:既⋯⋯又⋯⋯】【爸爸有两个身份 , 重复算了一次 , 板: 2+2-1=3】3、今天 , 我要研究的就是与有关的一. 【板:数学广角】街跑 , 看你找不找 . 看找的最多?表得最好?二、引探究律1、了解运好同学平喜体育运?体育运各种各 , 你喜什么的运?2、假如学校里要活 , 一跑步 , 一跳 , 你的 , 你喜什么运?我手看 , 喜跑步的有哪些同学?喜跳的有哪些同学?都很多 , 有没有两都比喜的?3、老想一步了解你 , 允我你其中的一个小行 , 好?看看哪个小今天的精神面貌最好!4、老在台的两分画了两个圈:左色的圈表示喜跑步的 , 右色的圈表示喜跳的 .5、【指定小】在喜跑步的同学到左色的圈内集合【有6人,板:6】;喜跳的同学到右色的圈内集合【有 4 人, 板: 4】.6、了大家看得更清楚 , 老在黑板上画一个表格:“第?小喜跑步、跳学生名” , 第?小的同学分在“跑步”和“跳”后面上名字 , 两者都喜欢 , 两边都签 .第?小组喜欢跑步、跳绳学生名单【故作惊讶】喜欢跑步的有 6 人 , 喜欢跳绳的有 4 人, 这个小组没有 10 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两个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同学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 , 是重复的 , 在计算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7、看来表格不方便我们统计总人数!之前 , 在老师左边蓝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在老师右边红色的圈表示的是什么?现在 , 老师让第?小组的同学一起上来, 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 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 看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跑步的有哪些同学 , 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 , 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8、谁愿意展示下你的想法?根据老师所掌握的, 在 100 多年前的英国 , 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 , 用一个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蓝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跑步的同学】红色的圈圈住的是什么?【喜欢跳绳的同学】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分呢?【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同学】一共是多少个同学?【 8 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 , 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 , 叫韦恩图 . 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 , 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 , 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 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 , 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 接下来 , 假如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跑步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又该是怎样的呢?①算法 1: 6+4-2=8 人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喜欢跑步的和喜欢跳绳的分别加起来 . 算式是 6+4=10,然后再用 10 减去两个重复的 ,10-2=8 】②算法 2: 4+2+2=8人请你解释一下 . 【4 是只喜欢跑步的 ,2 是只喜欢跳绳的 ,2 是既喜欢跑步又喜欢跳绳的 , 即重复的】③算法 3: 6+2=8 人【喜欢跑步的 4 人, 加上只喜欢跳绳的 2 人】④算法 4: 4+4=8 人【喜欢跳绳的 4 人, 加上只喜欢跑步的 4 人】10、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 , 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 吧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 ,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 是什么意思?三、回归生活 , 实际运用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 , 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 , 会游泳的 . 找找哪些是会飞的 , 哪些是会游泳的 , 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 , 第 1 题】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 , 应该把它放在哪呢?【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所以不能放在圈里 , 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 , 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2、看图 , 文具店昨天进了 5 种货 , 今天进了 5 种货 , 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 ,第 2题】四、拓展延伸 , 升华主题1、三年级有 20 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 , 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15 人,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 13 人.(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水果店昨天进了 4 种水果 , 今天进了 4 种水果 , 两天可能一共进了几种水果?五、总结归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 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有重复的】都通过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画韦恩图、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第九单元教学反思《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 页例 1. 是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 , 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 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 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 , 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 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 ,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 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 创设问题情境 ,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 , 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设计教案前 ,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 , 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 , 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 , 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 , 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前围绕本课教学内容 , 让学生猜一个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为交流内容 , “两对父子一起到餐厅吃饭, 服务员只给了他们 3 个饭碗 , 为什么?”这样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教学内容稍做改动, 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音乐、美术的情况, 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 , 而且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贴一贴”的游戏 , 如果你喜欢音乐 , 就把名字卡片贴到喜欢音乐的下面;喜欢美术的 , 就贴到美术的下面 , 如果两个都喜欢 , 那么你就各贴一张 .再让学生发现问题 , 讨论交流 , 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 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 巧妙地设置一个让学生一下就找出喜欢音乐的学生 , 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 .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 , 简洁明了的作用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时, 让学生充分理解“喜欢音乐的 , 只喜欢音乐的 ,既喜欢音乐的 , 又喜欢美术的 . ”含义 .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 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 , 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部分的意思 . 红色圈是表示“喜欢音乐的人数” , 黄色圈是表示“喜欢美术的人数” , 中间的部分表示“既喜欢音乐的 , 又喜欢美术的人数”, 让学生明白这中间是表示两样都喜欢的人数 . 而去掉两样都喜欢的部分后就是“只喜欢音乐的”和“只喜欢美术的” . 多了一个“只” ,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 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 . 在探讨计算方法时 , 让学生比较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 , 和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求出总人数 . 两种方法各个数表示什么 .五、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另外两组同学喜欢的情况 . 老师在地上和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集合图 , 让学生喜欢什么就站在哪个圈里, 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圈里 . 这样通过站一站, 自己画一画集合图 , 变式 , 再计算 , 进一步了解各部分意义 , 以及解题方法的优化 .六、分层练习 , 拓展延伸 , 形成能力 .先是出示孩子们熟悉的“排队问题”. 再出示有一个重叠问题列成算式是“ 4+9-3=”,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事例来编题或画图来表示 . 这样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 , 同时又使学生自主想象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1.关于重叠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还不够 .2.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 , 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 .3.在板书算式时出现了不能用两个等号的错误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 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 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 , 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第9章数学广角──集合(课后作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试题试卷含答案
1.同学们排成一队就餐,从前面数淘淘是第11个,从后面数他是第6个。
排队就餐的一共有( )人。
A .16B .17C .182.三(1)班庆元旦活动,每人至少表演一个节目,唱歌的有28人,跳舞的有23人,既唱歌又跳舞的有9人。
三(1)班一共有()名同学。
A .51B .60C .423.运动会上,三一班有26人参加体操比赛,12人参加跳绳比赛。
比赛结束后,发现参加两项比赛的总人数仅有30人,这是因为()。
A .有8人两项都没有参加B .有8人既参加了体操比赛,又参加了跳绳比赛C .有4人既参加了体操比赛,又参加了跳绳比赛4.如图,把5张画连在一起钉在墙上,需要 个图钉。
5.三(1)班有45人参加冬季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的32人,参加跳远的有20人,每人至少参加一项,既参加跳远又参加跑步的有 人。
6.三年级参加唱歌小组的有12人,参加舞蹈小组有1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的有8人,有 人只参加了其中一个小组。
7.阳光水果团购吧最近两天的进货情况如下:第一天:香蕉、桃子、梨、樱桃、菠萝、草莓;第二天:樱桃、苹果、草莓、西瓜、橙子、香蕉;课前预习:基础版题量: 10题 时间: 15min9数学广角──集合这两天的进货中相同的水果有 ,两天一共购进 种不同的水果。
8.三(1)班有32人订阅了《现代少年报》,有24人订阅了《中国少年报》,有5人两种报都订了。
订这两种报的共有多少人?9.三年级参加学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基础训练》和《好字行天下》两项内容书写优秀的获奖人数情况如图所示。
(1)三年级《好字行天下》获奖的有多少人?(2)三年级一共有多少同学在此次活动中获奖?10.五年级有122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
其中语文成绩优秀的有65人,数学优秀的有87人。
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错误题号】【错因自查】 基础不牢 审题不清思路不清 计算错误 粗心大意【正确解答】1.A2.C3.B4.125.76.147.3 98.32+24-5=51(人)9.(1)12+28=40(人)答:三年级《好字行天下》获奖的有40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的理解。
2. 集合的属性和运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集合的例子和运算。
2. 练习题或活动材料,用于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一些事物的共同特点,例如水果、颜色等。
2. 引导学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这些事物,例如“这是一堆水果”、“这是一组颜色”。
二、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 讲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例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用逗号分隔元素。
三、讲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1. 讲解集合的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图形等。
2. 讲解集合的属性,例如集合的元素个数、集合的并集、交集等。
四、讲解集合的运算1. 讲解集合的并集,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和。
2. 讲解集合的交集,即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
3. 讲解集合的差集,即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五、巩固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集合的例子,进行运算和描述。
六、总结和拓展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用集合表示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通过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和属性,学生能够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事物,并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练习题和活动,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集合MicrosoftWord文档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关于数学广角—集合的学习,是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重叠问题,在教学中要渗透集合思想。
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体的形成,利用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理解集合知识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吉诃德重要性。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
练习一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集合的过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集合的认识,感受集合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讲解法。
学生:小组交流相结合。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及特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集合,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理解:由于集合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内涵。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学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一、集合的定义;二、集合的表示方法;三、集合的分类及特点;四、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五、集合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2.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集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9 数学广角——集合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
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集合(1课时)(2)练习课(1课时)(3)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集合2.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答案:78+77-48=107(人)3.三年级有2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答案:15+11-20=6(人)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三巩固练习。
(5分钟)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
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4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这节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既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又体现了以学生认知基础为出发点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表述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同时加深学生对集合图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1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1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并能够用符号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教学难点:用符号表示集合,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文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都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
(3)引出集合的概念:像这样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例子,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文具集合等,让学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引导学生发现,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该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3)教师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4)让学生举例说明集合的概念,并尝试用符号表示。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集合,并尝试用符号表示。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表示方法。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找出它们的特点,组成一个集合,并用符号表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讲解、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判断方法和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