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鼐《古文辞类纂》“哀祭类”收录楚辞看古代文章的分类

合集下载

古书的文体知识

古书的文体知识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10
三、韵文分类
(二)词类 小令(58字以下):李清照《如梦令》、白
居易《忆江南》 中调(59—90字):李清照《一剪梅》、范
仲淹《渔家傲》 长调(90字以上):李清照《声声慢》、苏
轼《水调歌头》
11
三、韵文分类
(三)曲类及其他
(1)散曲: 小令: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 58字以内为小令,
3
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 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 述文体的流变。
此时还出现了第一部按文体编排的文章 总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 全书共把文体分为38类。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 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 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 吊文,祭文。
13
五、古代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
散文根据它们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又 可细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 文四类。
14
(一)史传文
史书传记、文人个人创作的传记、行状等都属 于此类。史传文又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 末体。
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历代文书选读》20类文种最新分类

《历代文书选读》20类文种最新分类
上行 上行
根据内容分为:1.
即位诏 2.遗诏 3. 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者告示天下的 上古时代:统称命。三代时:训、诰
哀诏 根据下达的情 公文。诏就是告的意思,即诏告百官 、誓命。战国:命、令。秦:改命为
势:1.密诏 2. 口 之书。
制、改令为诏。
诏 3. 血诏
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 文,唐代以后骈散并用。
于宋代。
。清代使用札文最普遍。
“奏”始于秦朝,秦始皇出于尊君抑
群臣上述君主的专用文书。“奏”是 臣的需要,将“书”改为“奏”。“
进的意思,“疏”是分条陈述。
疏”始于汉代,由于都是上述君主的
专用文书统称为“奏疏”。
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 佐僚向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 书,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
向朝廷上奏的→称为“
札子”。朝廷和官府发
布的下行文→称为“御
礼”“省札” 明白公允,诚恳笃厚为本,以辨
析事理,疏通事义为首。格式要
求十分严格,行文必须以“臣某 言”或者“臣冒死上言”开头,
臣属→君主
用“死罪死罪”结尾。讲求“典
雅“。
下属→上司(与奏疏不
同的是,奏疏只限于臣
属向君王,奏记范围相
对广。)
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 僚想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感情。
、讼理、弹劾等。唐代以后,表的进 言议事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代替,仅 用于陈谢、庆贺之类。明代,凡举行
庆典臣僚都要照例进贺“表”(用于
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清代完全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
饰太平的礼仪文书。
一般开头,“臣某言”,末尾“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最后落“某臣上” 臣僚→君主 。写作文辞力求清丽,内容丰 富,真情假意,变化很多。

奏议类文体——精选推荐

奏议类文体——精选推荐

奏议类文体奏议类文体,多为臣子向君王进言的上行公文,是封建君主政权下大臣用来参政议政的常用文体。

奏议文起源久远,早在《尚书》中就记载了许多大臣告谏君王的文辞。

姚鼐《古文辞类纂》概括说:“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

”秦代以前,臣对君的进谏之文称为“上书”。

秦始皇将“上书”改称为“奏”。

自汉代开始,随着国家文书制度的逐步完善,奏议文体的种类开始增多。

刘勰说:“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汉代对奏议文体的功能进行了规定,初步建构了奏议类文体的体系。

自汉以后,封建政治体制趋于复杂,奏议文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奏议类”收录了书、疏、议、奏、表、札子、封事、弹章、笺、对策等文体;吴曾祺《文体刍言》将奏议类分为奏、议、驳议、谥议、册文、疏、上书、上言、章、书、表、贺表、谢表、降表、遗表、策、折、札子、启、笺、对、封事、弹文、讲义、状、谟、露布等三十多种文体。

正所谓“人臣进言,自有定体”(王之绩《铁立文起》),这些奏议类文体各自具有相应的文体功能和写作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体形式。

本文拟介绍自汉以来就形成的章、表、奏、议四种主要的奏议文体。

章、表章、表是两种性质相近的上行公文,二者的文体意义接近。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解释章、表文体名称的由来时说:“章者,明也。

《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

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表者,标也。

《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

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李善注《文选》时,将“表”解释为:“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

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

”可见,章、表的文体名称,皆取发明事理,使之显见于外的意义。

明代学者黄佐也认为:“章者,明也,其义与表同。

……谢恩陈情,章表一耳。

【朱子心语】姚鼐:文章十三类分类法

【朱子心语】姚鼐:文章十三类分类法

姚鼐:文章十三类分类法清人姚鼐的《古文辞类篹(cuàn)》将文章分为十三大类,虽未必精当,大致有条理可循,现即根据他的分类分别作一简单介绍:1、论辨类——论说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①先秦诸子著作;②单篇论文,如贾谊《过秦论》③发表主张,阐明道理,如《淮南子》④辨别是非,驳斥谬论,如《论衡》2、序跋类——现在一般为前“序”后“跋”,然而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书后的,如《淮南子•要略》、《论衡•自纪》、《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序传》、《说文解字•叙》。

梁萧统《文选•序》才置於书之前。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柳宗元《愚溪诗序》。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也。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3、奏议类——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刘勰说:“章以谢恩,奏议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原本有异,但后来变得没多大分别了。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

疏——逐条陈说,封事——秘密奏议。

如诸葛亮《出师表》、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对策——“应诏而陈政也”。

即按皇帝所出题目回答问题。

汉贾谊、晁错、董仲舒以对策著名。

贾谊有《治安策》、晁错有《论贵粟疏》、董仲舒有《对贤良策》等。

4、书说(shuì)类——书即书信,说多是游说之世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如李斯《谏逐客书》、乐毅《报燕王书》、李白《与韩荆州书》《战国策》中大量的策士的言论5、赠序类——唐代兴起的文体,即古之“赠言”,如韩愈《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宋廉有《送东阳马生序》等6、诏令类——皇帝对臣下的书信,如汉高祖刘邦《求贤诏》、汉武帝刘彻《求茂材异等诏》之类“檄”是诏令附类,用于“晓喻、声讨”,有时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在文体学上的首要贡献,是姚鼐以“为用”为准则划分文体。他撇开构成文类的形式要素,从文章的用途角度着眼,辨析名实,区分文类。这不仅简化了文体,遏制了自魏晋以降日趋纷繁的文体分类,而且开启了现代文体学对文体功能“质”的“规定性”的认识,在古典文类研究 与现代文类研究之间搭建了桥梁。
在文体分类史上,姚鼐编撰《古文辞类纂》之前,文体类分的标准从未取得过统一。魏曹丕《典论·论文》曰:“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四科八体的划分,强调的是体制对语言“雅”、“理”、“实”、“丽”的要求。晋陆机《文赋》分文类为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文类的划分与风格的概括较之曹丕准确细致,且有了对文体功能的认识,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体物”是对诗、赋文体功能的准确概括。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今存的佚文片断涉及文体十一类,且以“类聚区分” ⑤ 为编选原则。齐刘勰《文心雕龙》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有文体论二十篇,其《序志》曰:“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⑥ 。刘氏首次从语言形式上以有韵无韵为准则,将文章划分为“文、笔”两大类,而两大类的再次划分,其标准则较为多样:“论、说、议、对是分别由形式视点去类聚的;史传、诸子分别是由题材视点去类聚的;诏、策、檄、移、封禅、章、表、书、记分别由用途视点去类聚的” ⑦ 。梁昭明《文选》,“凡次文之体,各以会聚……文以类分” ⑧ ,将文体分为三十八类。编者有着鲜明的类分意识,但未交代类分的标准,只强调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⑨ 的选文标准。此后,文体类分日趋繁细,例如:宋吕祖谦《宋文鉴》为五十八类,明吴讷《文体明辨》则为一百二十七类,而他们的分类标准也颇为多样凌杂。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文体,文章的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

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着作。

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

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

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

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

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

古代的哀祭文作者:章明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

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

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

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

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

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

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

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

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葬,王公贵族卿大夫死后,都要在祖庙前举行祭奠仪式,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表彰死者功绩,并确定其谥号。

儒家又把此种仪礼伦理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周礼》郑玄注称:“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诔也就成为古代哀祭文的早期形式。

同时《礼记·曾子问》中还规定“贱不诔贵,幼不诔长”,又给它打上了明显的封建等级烙印。

最早的诔,据《檀弓》所载为鲁庄公诔县贲父、卜国,认为“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但只有记事,而无诔辞。

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旻天不吊,不【A】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全文虽只短短数语,但词哀情切,体现了“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的抒情特征。

古代汉语练习四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四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四及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5、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6、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7、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代的文体11

古代的文体11

古文体是一种古文文体。

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中文名:古文体代表作品:《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离骚作品类别: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作品体例:表、说、记、铭、序、辩、传古体文有些类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

就名称来看,有的是同名而异实:序跋的序和赠序的序完全不同;座右铭的铭和墓志铭的铭也完全不同。

就内容来看,有些作品可能跨类。

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虽属奏议类,但通篇是发议论,很像一篇论说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虽属赠序类,但通篇是说理,也很像一篇论说文。

扬雄的《解嘲》,萧统《文选》把它归入“设论”类,《古文辞类篹》则归入辞赋类,因为就内容说应该属论辨,就形式说则应该属辞赋。

韩愈的《进学解》是仿照《解嘲》的体裁的,《古文辞类篹》也把它归入辞赋类。

类别及特点照姚鼐把古文体划分为十三类姚鼐的作品1. 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

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

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 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

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大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

《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

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 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古代文体的分类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古代文体的分类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对古代文体的分类《古文辞类纂》是清代学者姚鼐所著的一部古代文体分类著作,其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体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本文将按照姚鼐的分类体系,介绍古代文体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

首先,姚鼐将古代文体分为十类。

第一类为经传,包括《周易》、《尚书》等经典著作,以及儒家传统经典。

这类文体以经典的语言风格和深奥的思想为特点,注重理论探讨和道德教化。

第二类为子书,包括《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论述。

子书文体通常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

第三类为史传,主要包括历史记载和传记文体。

历史记载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强调客观叙述和事件的发展脉络;而传记则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道德观念,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等。

第四类为表状,即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文体。

这类文体主要用于统计数据和整理材料,如《汉书·食货志》中的各种统计表。

第五类为书札,指私人书信和公文往来。

书札文体强调真实性和实用性,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

第六类为檄文,即用于动员和号召的文体。

檄文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辞章之力,如《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檄文《卧龙诸葛武侯神算》。

第七类为赋,是古代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

赋以其华丽的修辞和多样的表现手法著称,如南朝宋人谢灵运的《谢灵运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第八类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了世人,如唐代杜甫的《登高》、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名篇佳作。

第九类为文赋,是一种汇集了古代文体特点的综合性文体。

文赋结合了赋、诗、散文等元素,兼具华丽的修辞和深刻的思想,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陆机的《文赋》。

第十类为文,即散文。

散文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内容涵盖面受到广泛关注,如宋代苏洵的《赤壁赋》、清代郑燮的《兰亭集序》等名篇。

总结来说,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通过对古代文体的分类整理,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文学遗产。

古文辞类纂(共两册)

古文辞类纂(共两册)

目录分析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下 论六家要指
原道
原性
原毁
讳辩 对禹问
获麟解 改葬服议
1
师说
2
争臣论
3
守戒
4 杂说四首录二

5
伯夷颂
封建论 桐叶封弟辨
晋文公问守原议 复性书三首录其末
本论三首录其次 朋党论在谏院进
为君难论二首 唐论
易论 乐论
诗论 书论
1
明论
2
谏论二首并序
3
管仲论
4
权书十首录四
等州观察处置
等使、上柱国、
陇西郡开国公、 赠太傅董公行
2
状圬 者 王 承 福 传
3
种树郭橐驼传
4
方山子传
5
兵部知制诰谢 公行状题脱
“员外郎”三

0 1
通议大夫、 都察院左副 都御史李公 行状
0 2
归氏二孝子 传
0 3
筠溪翁传
0 4
陶节妇传
0 6
韦节妇传
0 5
王烈妇传
先妣事略 白云先生传
二贞妇传 樵髯传
2
胡先生墓表
3
连处士墓表
4 集贤校理丁君
墓表
5 太常博士周君
墓表
石曼卿墓表 永春县令欧君墓表
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 将军唐君墓表
泷冈阡表
1
张子野墓志铭
徂徕石先生墓 2
志铭
3 太常博士尹君
墓志铭
4
黄梦升墓志铭
5 孙明复先生墓
志铭
尹师鲁墓志铭 梅圣俞墓志铭
江邻几墓志铭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蔡君山墓志铭
3 唐故相权公墓

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着,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着,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在刘勰看来,章表奏议是古代的上行公文,其语言使用特点为“典雅”,即庄重、严肃;赋颂歌诗是现在的纯文学,其语言特点为“清丽”,即清新,变化多端,不死板;符檄书移是用于军事领域,这就决定了它们写作时一定要“明断”,即语言明确精炼,不含糊其辞;史论序注属于属于历史着作的编写,记载历史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的“核要”,即精炼,写重要的历史事实,不啰嗦;箴铭用于规劝,碑诔用于哀悼,他们都必须“弘深”,即重情感的抒发;连珠七辞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灵活,即“巧艳”;三、按照文章的用途即文体功能分类这是古代文体分类标准中一直被重视的一个;文体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所以文人对其认识也都是围绕其功能而展开的;最早的文体分类体现在对文章的编目上,如尚书分文体成典、谟、诰、誓、命等类,诗经把诗区别为风、雅、颂三体,史记把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其分类便着眼于文章的实际功用,但早期的比较粗略;古人自觉的文体分类始于曹丕,其“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基于对文体实际功用的认识基础之上做出的定论,其论中的“宜”、“尚”、“欲”等字都是“适宜”、“本当”的意思,体现了曹丕对这些文体功用的认识,如奏议是朝臣向君主言事的公文,所以必须写得典雅、庄重才可;曹丕以后的文论者常常以文体的用途为着眼点来考察文体特征及写作要求;如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从现存的残篇中可看到作者对各体文章的来源与写作要求是从文体的用途考虑的,像:“容象图而赞立;宜使辞简而义正”,“研求名理而论难生焉;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使远大为本”;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在“释名以彰义”时也多从文章的功用着眼,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颂者,容也,美感德而述形容也”,“赞者,明也,助也”,“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篇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等;他对各种文体的提写作格要求也和文体的社会功用有关,如议对篇提出了“议”这一体裁立言必须畅理、风格必须典实的写作规则:“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张驰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也提到过关于文体功能分类:“其类十三曰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这里的“为用”其实就是指文体的功能用途;对文体进行归类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写作;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哪种标准,也不管种类多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作的方便;所以,在文体分类工作的研究中,我们要秉承以实践为导向性的原则,让文体分类服务于实践创作。

《古文辞类纂》:“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

《古文辞类纂》:“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

《古文辞类纂》:“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20年第03期中国古代的文章选本很多,我们较为熟知的有《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等。

其中清乾隆时期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是一部体现桐城派文学主张的古文选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当时及后世文学特别是古文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姚鼐(1732-1815)是一位少有的“全才”,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还有自己选编的文章选本。

这几者相互参证,构建了他的文学思想体系。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氏是桐城的世家大族,人丁一直很兴旺。

姚鼐出生时,其家族在桐城已居住了300余年。

姚鼐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先祖姚旭为明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入《明史·循吏传》。

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二人均贤良清廉,辞世后皆人祀名宦祠。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他读书刻苦,学贯经史,常书见解于卷端,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樾情深意笃,这就使姚鼐可以跟他学习经史,并有机会和刘大櫆学文。

姚鼐自幼嗜学,在跟从刘大櫆学习古文时,常常显露出才华,深得刘大櫆的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又说“后来居上待子耳”。

姚鼐二十多岁考中举人,本以为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不料連续五次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第六次应试才中了进士,授选庶吉士。

后来做过礼部仪制司主事,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这个职位本应翰林充任,姚鼐能够破格当选,足见其造诣之高。

《四库全书》修成后,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

大学士于敏中等以高官厚禄相请,他也没有接受。

此后,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打捞铁牛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

[打捞铁牛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

[打捞铁牛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篇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①浮梁:浮桥。

②维:系,连结。

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指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募能出之者徐去其土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2.翻译下面的句子。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里打捞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

清代文学家姚鼐个人资料姚鼐是清朝著名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著有《淮上有怀》《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等作品,担任过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职位,辞官后在多地书院讲课四十多年,最终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

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

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姚孙棐曾以“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而闻名遐迩.,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

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

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

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

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

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品读】姚鼐《古文辞类纂》纂集序目(全文附注释)

【品读】姚鼐《古文辞类纂》纂集序目(全文附注释)

【品读】姚鼐《古⽂辞类纂》纂集序⽬(全⽂附注释)鼐少闻古⽂法于伯⽗姜坞先⽣及同乡刘耕南先⽣,少究其义,未之深学也。

其后游宦数⼗年,益不得暇,独以幼所闻者,置之胸臆⽽已。

乾隆四⼗年,以疾请归,伯⽗前卒,不得见矣。

刘先⽣年⼋⼗,犹善谈说,见则必论古⽂。

后⼜⼆年,余来扬州,少年或从问古⽂法。

夫⽂⽆所谓古今也,惟其当⽽已。

得其当,则六经⾄于今⽇,其为道也⼀。

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于今取法,如⾐⾷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敝弃于时,则存⼀家之⾔,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于是以所闻习者,编次论说为《古⽂辞类纂》。

其类⼗三,⽈: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

⼀类内⽽为⽤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论辩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各类所学著书诏后世。

孔孟之道与⽂,⾄矣。

⾃⽼、庄以降,道有是⾮,⽂有⼯拙。

今悉以⼦家不录,录⾃贾⽣始。

盖退之[5]著论,取于六经、孟⼦;⼦厚取于韩⾮、贾⽣;明允杂以苏、张之流;⼦瞻兼及于《庄⼦》。

学之⾄善者,神合焉;善⽽不⾄者,貌存焉。

惜乎!⼦厚之才,可以为其⾄,⽽不及⾄者,年为之也[9]。

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为作《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传[10],以推论本原,⼴⼤其义。

《诗》、《书》皆有《序》,⽽《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

其馀诸⼦,或⾃序其意,或弟⼦作之,《庄⼦天下》篇、《荀⼦》末篇,皆是也。

余撰次古⽂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

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叙论数⾸,序之最⼯者也。

向、歆奏校书各有序,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政《战国策序》⼀篇,著其概。

其后⽬录之序,⼦固[14]独优已。

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

周衰,列国⾂⼦为国谋者,谊忠⽽辞美,皆本谟诰[15]之遗,学者多涌之。

其载《春秋》内外传[16]者不录,录⾃战国以下。

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类。

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郑凯歌【摘要】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Th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by Yao Nai has been a best-seller of anthologies for classical prose learning since the mid-Qing Dynasty with its comprehensive selection of prose,incisive commentaries and precise annotation.It is also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ical prose criteria for the Tongcheng School.Gao Bu'ying's compi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Sketch of Pros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ows his learning from th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Nai's view of prose.【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6【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古文辞类纂》;《唐宋文举要》;继承;发展【作者】郑凯歌【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之一,其《古文辞类纂》奠定了他在古文选本历史上的地位,也使桐城派作为一个散文流派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选文主张和文章观念。

古书的文体知识

古书的文体知识
21
从形式特点来看,说理文最重要的体 裁有:论、说、辩、原。
论和说性质相近,目的都在说理。 论,即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比如贾谊《过 秦论》、苏洵《六国论》 。 说,则侧重于说明解释,写法灵活,篇幅 短小。比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 者说》、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此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述文体的专著挚虞文章流别集和李充翰林论可惜此二书都已不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文体的流变
古书文体知识
1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古代的文体与 今天的文体在种类、内容、风格等方面都 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 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古代的文体。了解古代 文体的一些特点和流变等基本知识,对于 正确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 疑很有帮助。
2
一、古人对文体分类的研究简况
文体的分类起源很早。《尚书》一书就将所收 的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宋代陈 骙《文则》认为《左传》中有命、誓、盟、祷、谏、 让、书、对等八种文体。可见先秦时期,文体已经 非常丰富。
对文体的研究,始于魏晋时代。曹丕《典论·论 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同步测试】《故都的秋》(人教)

【同步测试】《故都的秋》(人教)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第一课时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泛化 。这种分类法对 以后 的古文与骈 文选 本分类影响甚大 。 但在 第二级分 类 中,不 同类别容 易交叉 ,如 “ 哀祭类”与 “ 辞 赋类”就是 。“ 哀祭类”收 录 了以祭 祀为主要 内容的辞赋类文章 。反之 ,如 果哀祭 文在语 言形式上主要 使用骚体 句式 ,就可
归为楚辞体 。这反 映 了古代文体属性 的流动性和灵 活性 ,而这正是 中国古代文体的重要 特点 。
基金项 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的资 助 ;湖 南省 社科 基金项 目资助 。 作 者简介: 吕双伟 ( 1 9 7 7 一) ,男 ,湖南湘 阴人 ,湖 南师 范大学文 学院教 授 ,文学博士,研 究方向为古代骈文 散文 。
① 鲁迅 《 鲁 迅全 集 ・集外集 》( 七) ,人 民文 学 出版社 2 0 0 5年版 , 第 1 3 6页 。 ② 关于清代唐诗选本、宋诗选本和文章选本的研究成果,可参看贺严 《 清代唐诗选本研究》 ,人民出版社 2 0 0 7年版;谢 海林 《 清代宋诗选本研 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1 1 年版;孟伟 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 , . 复旦大学2 0 0 6 年博士毕业论文 ( 未刊稿 ) 。 ③ 关于姚 鼐的散 文理 论 ,参 何 天杰 《 文 学散 文理 论的 重要 一环 一 一姚 鼐文论 的再 认 识 ,《 中国文 学研 究》 1 9 8 8 年 第 4期 ; 关于 《 古文 辞类纂 》 中 “ 纂”应为 “ 暮”及姚鼐刻意建构桐城文统 、开宗立派的论述,参王迭敏 《 姚鼐与乾嘉学派 ,学苑出版社 2 0 0 7 年版,第 1 2 7页及第 1 0 3 — 1 1 7页。
关键词 :( ( 古文辞类篡》 ;骈 文;哀祭;楚辞 ;三级 分类
中图分类号 : I 2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5 )0 2 — 0 0 2 5 — 0 5
总体上说 ,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 的生产 与消费都不发达 。除了 文心雕龙》堪称体 大思精 、严羽 沧浪诗 话》和叶燮 原 诗 自成一 体之外 ,逻辑严密 、思辨清晰、规模 宏大的文论著作实属凤毛麟角 。相对 西方而言 ,中 国古人重视直觉体悟和印 象批评 ,倾 向于对审美对象做直观 和整 体的把握 ,而不喜欢条分缕析 的逻辑 演绎 。在这种 思维方式和批评 方式的影响下 , 直 观 明了、雅俗 共赏的选本无疑是古代重 要的文学批评 方式 。 选本, 简而言之就是对某位作家 或者是 多位作家作 品的选择性 收 录。鲁迅 选本 》有云 :“ 凡是对于文术 自有主张的作家 ,他所赖 以发表和流布 自己的主 张的手段 ,倒 并不在 文心 ,文则 , 诗 品 ,诗话 ,而在 出选本 。 ”① 可见 ,选 本对 中 国文学批评 的重要性 。 诗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选本。此后 ,随着创 作 的繁荣和批评意识 的强化 ,文 学选 本 日益丰富 。到清代 ,文学选本达到 了高峰 。诗词选本鳞次栉 比,相对诗词接受传播较慢 的文章—— 古文和骈文选本也数量 丰富 ,成果丰硕 。回 其 中 ,古文方面 ,以姚鼐编选 的 古文辞类篡》为代表 ;骈文方面 , 以李兆洛编选 的 骈 体文钞 为代表 。这两本文章选集对清人 的文 学创作 和文章观念 ,影响最为深远 。对 古文辞类篡 的 文体学贡献和文学史意义 ,重视辞赋遴选等 , 学术界 已有深究 。 本文主要谈其 “ 哀祭类 ”收录楚辞与古代文章 中的体类 问题 。
2 5
回到 南方,开始 授徒讲 学的书斋 生活 ,开始用古文选本来构建他的古文文统 。 1 7 7 9年 ,姚 鼐在主讲 扬州梅花书院时 , 古文辞类篡 初稿告成 。此后 ,该书成为他书 院讲 学中的重要古文教材 ,随着
反映 了古代 文章体 类 中的三级分类法 。即按照礼 义功能或者应 用范 围划分的第三级文体体 系,如赋颂箴铭 、诏诰表启等 ,虽
具体 实用但过 于繁 杂;对相近或相似功 能与文章特征加 以合 并归类的第二级文类体 系, 如辞赋类 、 哀祭类等 ,虽删繁就 简但
界限 不明,各 类之 间存 在交叉;根据语言表达 方式而骈散 两分的第一级丈类体 系,如骈 丈与 古文 ( 散体 ) ,简单 明了但又过

《 古 文辞 类篡 》 的编撰 目的与 “ 哀祭 类 ”中的楚辞 体
姚鼐 ( 1 7 3 1 ~1 8 1 5 )字 姬传 ,一字 梦谷 ,室名惜抱 轩。他散文理论丰富 ,又 编撰 古文辞类篡 》 ,构建桐城文 统 ,④ 是
清代 影响深远的古文家 。 在乾 嘉崇 尚朴学 , 流行考据 的时代 , 姚鼐敢于倡导辞章之学 , 张扬 古文 , 继承 韩欧以来的古文文统 ,
开创桐 城文派 ,不能不说特立独行 。在 汉学家云集的 四库全书馆 ,姚鼐 以非翰林学士身份破格担任纂修 官,照理应该珍惜这
常人欣羡 的机会 , 但 入馆一年多后 ,即 1 7 7 4 年秋 , 姚鼐却毅然辞别 四库全书馆 。1 7 7 5 年春 , 姚鼐干脆 离开京城 , 放 弃仕 途 ,
收 稿 日期 : 2 O 1 4 —0 4 —1 6
F e b. 2 0 1 5
从姚 鼐 《 古 文辞 类纂 》 “ 哀祭 类 "收 录 楚辞看古代 文章 的分类
吕双伟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要 :在骈散 两分 的潜在 意识 下,姚 鼐 古文辞类篡 将 “ 古文辞”分为十三类 ,每类 中又包含各类 不同的文体 。这
第3 6 卷 第2 期 2 0 1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Vb l - 3 6 No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