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笔记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012-《马原》第3章

2012-《马原》第3章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人口因素 也是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 的数量,而且还包括 人口的质量、构成、 分布、迁徙、自然变 动和社会变动等。 一般地说,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 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 口数量;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 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 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 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唯心史观共同本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历史发展根源 的钥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 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 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具体分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 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和管理 等要素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 史观 唯物 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
•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它们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结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马原 第三章

马原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 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内容 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 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 信息传递系统; 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 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端正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 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 ,把利用与保护、开 发与培育、排污与治 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 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性水源危机
臭氧层变薄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重大反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
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加速或延 缓的影响作用;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于生产方式 表现出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党、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确立和发展; 其反作用主要是通过上层建筑的“为我”和“排他”的双 向功能实现的。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原》第三章(2013年版)

《马原》第三章(2013年版)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 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一切阶级斗争都源于经济利益!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先 进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 统治,推进社会发展。 在同一社会形态,先进阶级通过阶 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政策, 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发展。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 用的结果 任何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有作用, 尽管每个人的作用有性质、程度的差 别。
(二)历史人物的重大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 者、、发起人、组织者、领导者,是 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者。分杰出人物 和反面人物两种。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时势造英雄;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 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4.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 术、道德、宗教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所有的自然 科学和少部分社会科学(语言学、逻辑 学等)
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 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意识; 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必 然迟早发生变化。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 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 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但是,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 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 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动态系 统。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 作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 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 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器 适合 封建主义 打破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奴隶社会 打破 原始社会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 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 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 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 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 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的构成
(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
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
从意识主体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不同层次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 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 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 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 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 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 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 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 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这个原理否定了。” 这个原理否定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
在现代, 在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 的要素
(1)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状况: 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生 生产力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的规律
决定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铁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原始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接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0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人口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 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4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 动的反作用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 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 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 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43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人 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 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6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的实例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黑格尔
费尔巴哈
社会科学部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 一切对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38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 产过程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 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马原第三章

马原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①把精神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②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客观规律性;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⑴地理环境①含义: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川、矿藏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忽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会受到惩罚。

③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因素。

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⑵人口因素①含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不利于社会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它不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制约。

⑶生产方式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决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⑴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⑵构成:①从主体上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②从形式上分为: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③从内容上分为: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⑶社会意识形态①政治法律思想、②道德、③艺术、④宗教、⑤哲学等。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性因素: 第一生产力 综合性因素
软件
准备性因素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得以 进行的前提条件
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直至社会形态性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决定产品的分配 形式和消费关系 阶级社会里划 分阶级的基础
基础,核心, 决定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对落后、腐朽、反动思 想的哲学根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系统):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
生产力的系统构成 硬件
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具能动性和 革命性的因素 以生产工具 为主要标志、内容, 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 平的客观尺度,划分 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通过指导人们社 会实践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马克思主义由此引申出社会历史观的其他一切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社会生产方式——经 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观念上 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历史进 步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消费
公有 制 生产 关系
私有 制 生产 关系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பைடு நூலகம்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方法论意义: (1)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 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客观依据。
例:美国金融危机对人们生活的显著影响
●辨析:一切与它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上层建筑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 筑的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2、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 的基本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含义
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2、
社会 意识 具有 相对 独立 性
主要 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 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生产关系角度
渔 猎 社 会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社 会
信 息 社 会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 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 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社会形态 更替 特殊性 的表现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 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越 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2、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 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别又称为:英雄史观;群众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 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 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 择性(参见第一章最后一节:社会历史趋向与 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 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 的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 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 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
跨越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 生产 实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科技:重要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 【自学——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
个体意识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主体
内容 层次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 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
与上层 建筑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直接为之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社会意识形式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 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五种社会 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这是一个“扬弃” 的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跨越性:一种新制 度取代旧制度,往往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 很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是社会 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 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渐进性与曲折性、 跨越性的辩证统一。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 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 性空间;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 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集中表现:为自己的阶级基 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 性: 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后者的不完善或残缺都会与前者发生矛 盾;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新旧之间的矛盾;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二者一般 是适应的;但在没落阶段,则不适应甚 至对抗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社会形态划分 生产力角度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 发展过程得基本性质和趋势,并对社会发 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P96)
重点: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宗教:根源和作用及复杂性
▲自然压迫和社会(阶级) 政治法律思想 压迫的产物,文化上源于神话; 是核心, ▲反压迫—强化压迫的工具,决定整个意识 形态的性质, 适应、利用其积极面、警惕 对其他意识 形式的 影响最大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旧社会残留意 识形态;▲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 神的标志


根本
基础
社 政 决定 会 治 管 统 反作用 理 治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1)国体——国家类型: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 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政权掌握 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哪个 阶级,反对和镇压哪个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