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1(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处理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 —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处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旨在为全国呼吸学界的同道提供指导性文件,以适应当今哮喘防治工作的需要。
该指南主要包括十部分内容,以下主要为哮喘急性发作期处理的内容。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患者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肺功能恶化,需要给予额外的缓解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证据等级D)。
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有接触变应原各种理化刺激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部分哮喘发作也可以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
哮喘发作多见于治疗依从性差、控制不佳的患者,但也可见于控制良好的患者(证据等级C)。
哮喘发作时肺功能恶化以呼气流量降低为特征,通过比较PEF 或FEV1与发作前的变化可以量化哮喘加重的严重程度(证据等级C)。
哮喘发作前症状加重能敏感地提示急性发作的发(证据等级C)。
哮喘发作的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发展的速度也有不同,可以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重度哮喘发作亦可见于轻度或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
因此,识别具有哮喘相关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非常重要,这些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时应当尽早至医院就诊。
高危患者包括:(1)曾经有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濒于致死性哮喘的病史;(2)在过去1年中因为哮喘而住院或急诊;(3)正在使用或最近刚刚停用口服激素;(4)目前未使用吸入激素;(5)过分依赖SABA,特别是每月使用沙丁胺醇(或等效药物)超过1支的患者;(6)有心理疾病或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使用镇静剂。
(7)有对哮喘治疗计划不依从的历史;(8)有食物过敏史。
哮喘发作的治疗取决于哮喘加重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轻中度哮喘发作的处理1轻中度哮喘发作的自我处理轻度和部分中度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自我处理。
SABA 是缓解哮喘症状最有效的药物,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轻重每次使用2~4喷,直到症状缓解,但同时应该增加控制药物(如ICS)的剂量。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于治疗期间时,应根据症状控制和肺功能检测结果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见表2.3.急性发作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当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期时,应根据症状和肺功能检测结果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见表3.三、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治疗原则: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1.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呼吸训练等。
2.药物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见表4.3.教育和管理方案: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自我管理、追踪随访等。
见表5.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疾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除此之外,还需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最大呼气流量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符合诊断标准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治疗原则是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呼吸训练等。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教育和管理方案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自我管理、追踪随访等。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 增加绝对值>200ml];(3)最大呼气流量(PEF) 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 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
中剂量激素,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长期高剂量吸入激素后可能出现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瘀 斑、肾上腺功能抑制和骨密度降低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能与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有关,但 前瞻性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与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有明确关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以增加肺部感 染(包括肺结核)的发生率,因此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哮喘患者可以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吸入激素治 疗。
每日有症状 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周 1 次 FEV1占预计值% 60%~79% 或PEF 60%~79%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重度持续 (第 4 级)
每日有症状 频繁出现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 体力活动受限 FEV1占预计值% <60%或PEF< 6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正常 <45 >95
≥60 ≤45 91~95
<60 >45 ≤90
<60 >45 ≤90 降低
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
1mm Hg=0.098 kPa
三、常用药物简介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1)控制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这些 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 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须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苷酸钠、抗IgE抗体及其他 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 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其中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 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一)激素 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1.吸入给药: 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 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证明吸入 激素可以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 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当使用不同的吸入装置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多数成人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激素即可较好的控制哮喘。过多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对控制哮喘的获益较小而 不良反应增加。由于吸烟可以降低激素的效果,故吸烟患者须戒烟并给予较高剂量的吸入激素。吸入激素 的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的作用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关系,所以,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激素 是有益的。吸入激素在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及时用清水 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吸入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 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已上市 的吸入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目前有证据表明成人哮喘患者每天吸入低至
210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杨怡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 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 发生和发展有关。哮喘的发病是遗传 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 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 物治疗得到控制。
二、诊断
(二)分期
1.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促、 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 二、诊断 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 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 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是指患者每周均不 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 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 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 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计算方法】
FEV1(PEF)改善率=[用药后FEV1(或PEF)—用药前FEV1(或 PEF)]/[用药前FEV1(或PEF)]×100%。 阳性判断标准:改善率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 ≥200 ml(以FEV1为测定指标者),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临床意义】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程度,有助于哮 喘患者的诊断,也用作评价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
二、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三、治疗药物
1.长期维持治疗
四、治疗
2.急性发作治疗
1.长期维持治疗
I.治疗目标:哮喘长期治疗的目是达到并 四、治疗 维持症状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 包括运动;尽可能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 防止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药物治疗 的不良反应;避免哮喘死亡。 II.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三)分级 1.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 二、诊断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哮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诊治,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
新版《指南》更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应以患者的临床表型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提出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治疗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包括增加了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旨在对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促进哮喘的有效防治。
1.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负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62亿人患有哮喘,其中5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哮喘患者的数量也相当庞大,据估计约有4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社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孕妇来说,哮喘的严重发作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宫内窘迫。
对于儿童来说,哮喘的发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 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 remission)。
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3.
近水维 正平持 常尽肺
量功 接能
成功的哮喘管理目标:
4. 急预 性防 加哮 重喘
5. 不物避 良治免 反疗因 应导哮
致喘 的药
8/22/2019
6. 致预 的防 死哮 亡喘
导
小结
在哮喘长期管理治疗过程中,必须 采用评估哮喘控制方法,连续监测提供 可重复的客观指标,从而调整治疗,确 定维持哮喘控制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 以便维持哮喘控制,降低医疗成本。无(或≤Leabharlann 次/周) 每周>2次无
有(任何1次)
无
有(任何1次)
无(或≤2次/周) 每周>2次
出现3项或以上 部分控制特征
正常 无
<预计值或个人最佳 值80%
≥每年1次
任何1周出现1次
哮喘治疗药物-1.糖皮质激素
吸入给药 … 1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糖皮质激素 2 口服给药… 3 静脉给药
哮喘治疗药物-2.Β2受体激动剂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Β2受体 激动剂
1 短效 SABA
2 长效 LABA
哮喘治疗药物
3.白三烯调节剂
4.茶碱类药物 5.抗胆碱药物
6. 抗IgE治疗 7.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SIT) 8. 其他治疗哮喘药物-抗组织胺药物
其它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
成功的哮喘管理目标:
1.
状达 的到 控并 制维
持 症
2.
疾病的本质是气道炎症,也是发病的核心环节 气道高反应性是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2.控制水平的分级
临床特征
白天症状 活动受限 夜间症状/憋醒 需要急救治疗/ 缓解药物治疗 肺功能 (PEF或FEV1) 急性发作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增加15%以上,且FEVl增加绝对值>200 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是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和减少症状加重的关键。
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等。
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可以帮助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预防和避免诱发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往往会受到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如冷空气、花粉、灰尘螨、宠物皮屑、烟雾等。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刺激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空气过滤器或空气净化器等。
3.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以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这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预测发病风险。
同时,患者也可以记录症状和峰流速值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基石。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缓解治疗。
常用的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
急性发作缓解治疗包括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类固醇。
患者应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度或不足用药。
5.肺功能康复:肺功能康复是通过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手段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和提高耐受能力。
6.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治支气管哮喘至关重要。
患者应戒烟和避免二手烟的接触。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均衡膳食。
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规律的睡眠时间。
7.教育和自我管理:患者应接受关于支气管哮喘知识的教育,了解相关疾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学会使用吸入器和计量器等医疗器械,并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哮喘急性发作的情况。
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指南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和避免诱发因素、定期监测和评估、药物治疗、肺功能康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和自我管理。
通过综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支气管哮喘,提高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预防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预防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预防指南 (2023年版)
简介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导致呼吸道的收缩和气道痉挛。
为了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并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我们提供以下预防指南。
预防措施
以下是预防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措施:
1. 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尽量避免接触患者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在花粉季节和尘螨密集的环境中,使用空气过滤器或口罩可以帮助减少过敏源的吸入。
2. 定期使用吸入式药物:吸入式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有效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开具相应的药物配方。
3.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暴露在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环境中,如冷空气、烟雾、气体污染等。
保持室内清洁,避免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的积累。
4. 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适度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
5. 定期就诊和监测:定期与医生进行咨询和检查,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病程变化。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调整和药物监测。
总结
通过遵循以上预防指南,可以帮助支气管哮喘患者减少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我们建议患者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并遵循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惯也是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关键。
> 注意:本文档所述的信息仅供参考。
具体的治疗和管理策略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判断。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for asthma,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手册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手册概述本手册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帮助医生、患者和相关保健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
以下是本手册的关键内容。
诊断与评估-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症状评估应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以及这些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 肺功能测试应包括峰流速测定和肺活量测定等指标。
预防与控制- 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和过敏原等。
- 进行合适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药物和急性发作缓解药物。
- 定期监测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控制性药物,如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 快速缓解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即时缓解。
- 对于难控哮喘患者,可考虑加用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孤儿药物等。
哮喘管理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哮喘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状态进行调整。
- 定期复查和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提供患者教育,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应对急性发作的应急措施等。
预防哮喘恶化- 注意避免感染和呼吸道疾病的暴露。
- 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等。
- 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急性发作处理- 急性发作时,立即使用快速缓解药物进行缓解。
- 如果症状无法缓解,立即就医或呼叫急救。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医生、患者和相关保健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并进行定期的复查和评估。
通过预防、药物治疗和应急处理的综合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支气管哮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X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
• 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10mg/d。
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一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 指南 (fángzhì)
重度持续 (第4级)
·每日有症状 ·频繁发作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 症状
·体力活动受限
·FEV1<60% 预计值或
·PEF<60% 个 人最佳值 ,
·PEF 或 FEVl 变异率 >30%
第十一页,共九十一页。
表 3:哮喘(xiàochuǎn)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临床特点 气短 体位 讲话方式 精神状态 出汗 呼吸频率 辅助呼吸肌活动及 三凹征
• 1. 吸入给药 : • 这类药物局部(júbù)抗炎作用强 ; 通过吸气过程给药 , 药
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 , 所需剂量较小 ; 通过消化道和呼 吸道进人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 , 因此全身性不 良反应少。 • 吸人糖皮质激素后的全身不良 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 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
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对控制哮喘的获益较小而不良反应增加。 • 由于吸烟可以降低吸入激素的效果,故吸烟者必须戒烟并给
予较高剂量的吸入激素。 • 吸入激素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的作用之间有非常明
确的关系,故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激素是有益的。
第十九页,共九十一页。
支气管哮喘 防治指南 (xiàochuǎn)
第四页,共九十一页。
支气管哮喘防治 指南 (fángzhì)
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今年3月20日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年第3期。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定义、诊断、常用药物简介、治疗和管理几个方面。
撰稿力求文字简洁、突出实用和结合国情,希望能够达到指导日常临床工作的作用。
首先强调了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开展哮喘的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指南从哮喘分级、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方案和管理等方面贯穿了一条主线,全面强调了哮喘的控制。
一、诊断诊断标准中修改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即要求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在分期上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
但强调了“临床缓解期”这一概念,这是与国外指南不同的地方。
并且明确指出临床缓解期的判断标准为: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分级上变化较大,这是需要广大医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的。
主张继续使用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认为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
强调应学会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使用按控制水平的分级。
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增加了相关诊断试验的内容,包括肺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峰值流速(PEF)变异率、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NO)检测以及变应原皮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常用药物简介非常清楚地将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
(1)控制性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代表性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吸入剂(ICS)等;(2)缓解性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代表性药物为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for asthma,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
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分级1.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
见表1。
2.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2。
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3.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见表3。
(四)相关诊断试验肺功能测定有助于确诊支气管哮喘,也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有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气道反应性和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确诊哮喘。
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评估与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
呼出气成分如NO(FeNO)也可作为哮喘时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
痰液嗜酸性粒细胞和FeNo检查有助于选择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可通过变应原皮试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发生和加重哮喘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确定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患者。
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
三、常用药物简介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1)控制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须与ICS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抗体及其它有助于减少全身性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气道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其中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1.吸入给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
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研究证明ICS可以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
当使用不同的吸入装置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多数成人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激素即可较好的控制哮喘。
过多增加ICS剂量对控制哮喘的获益较小而副作用增加。
由于吸烟可以降低ICS的效果,故吸烟患者须戒烟并给予较高剂量的ICS。
ICS的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的作用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关系,所以,对于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有益的。
ICS在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
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ICS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
以上市的ICS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目前有证据表明:成人哮喘患者每天吸入低~中剂量激素,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
长期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可能出现的全身副作用包括皮肤瘀斑、肾上腺功能的抑制和骨密度降低等。
已经有研究证据表明ICS可能与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有关,但前瞻性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与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有明确的关系。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ICS 可以增加肺部感染(包括肺结核)的发生率,因此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哮喘患者可以在抗结核的同时给予ICS治疗。
(1)气雾剂:临床上常用的ICS有4种(见表4)。
(2)干粉吸入剂: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碟剂、布地奈德都保、丙酸氟替卡松碟剂等。
一般而言,使用干粉吸入装置比普通定量气雾剂方便,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
(3)溶液:布地奈德溶液经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射流装置雾化吸入,对患者吸气配合的要求不高,起效较快,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ICS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国际上推荐的每天ICS剂量见表4。
我国哮喘患者所需ICS剂量比表4中推荐的剂量要小一些。
2.口服给药:适用于中度哮喘发作、慢性持续哮喘吸入大剂量ICS治疗无效的患者和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序贯治疗。
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基泼尼松龙等。
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
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每天≤10 mg。
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菲薄导致皮纹和瘀癍、肌无力。
对于伴有结核病、寄生虫感染、骨质疏松、青光眼、糖尿病、严重忧郁或消化性溃疡的哮喘患者,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慎重,并应密切随访。
致命的疱疹病毒的感染对于长期甚至短期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哮喘患者已有报道,应引起重视,尽量避免这些患者暴露于疱疹病毒是必要的。
尽管全身使用激素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缓解哮喘症状的方法。
但是,对于严重的急性哮喘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预防哮喘的恶化、减少因哮喘而急诊或住院的机会、预防早期的复发、降低病死率。
推荐剂量:泼尼松龙40-50mg/d,5-10d。
具体使用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当症状缓解或其肺功能已经达到个人最好值,可以考虑停药或减量。
地塞米松因对垂体-肾上腺的抑制作用大,不推荐长期使用。
3.静脉用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 000 mg/d)或甲基泼尼松龙(80~160 mg/d) 。
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d) 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二)β2 受体激动剂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的兴奋,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
此类药物较多,可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h) 和长效(维持12h)β2受体激动剂。
后者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半小时起效)两种。
见表5。
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简称SABA): 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等。
(1)吸入:可供吸入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溶液等。
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的预防。
如沙丁胺醇每次吸入100~200μg或特布他林250~500μg,必要时每20min重复1次。
1h后疗效不满意者,应向医生咨询或去看急诊。
这类药物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紊乱等不良反应。
压力型定量手控气雾剂(pMDI) 和干粉吸入装置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不适用于重度哮喘发作;其溶液(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非诺特罗及其复方制剂)经雾化泵吸入适用于轻~重度哮喘发作。
(2)口服: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片等,通常在服药后15~30min起效,疗效维持4~6h。
如沙丁胺醇2~4 mg,特布他林1.25~2.5mg,每天3次;丙卡特罗25~50μg,每天2次。
使用虽较方便,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入给药时明显。
缓释剂型和控释剂型的平喘作用维持时间可达8~12 h,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的作用可维持24 h ,可减少用药次数,适用于夜间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长期、单一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造成细胞膜β2受体的向下调节,表现为临床耐药现象,故应予避免。
(3)注射:虽然平喘作用较为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已较少使用。
(4)贴剂:为透皮吸收剂型。
现有产品有妥洛特罗(tulobuterol),分为0.5mg、1mg、2mg三种用量。
由于采用结晶储存系统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因此可以减轻全身性副作用,每天只需贴附1次,效果可维持24小时。
对预防晨降有效,使用方法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