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儿行为能力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困惑与思考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困惑与思考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因此观察幼儿行为能力,理解幼儿行为的主要表达含义从而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引导成为教师的工作重点。
本文旨在针对目前幼儿教师针对儿童观察主体的认识缺陷,观察方法选择的迷茫等问题的分析。
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具体实际,合理改善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具体问题对教师的日常工作提出合理建议,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针对儿童问题幼儿园教师的困扰(一)观察角度差异性较大的困扰新时代,幼儿园开始推行全面教育,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学业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事物高速更新换代,对事物的行为认知产生巨大差异。
因此幼儿教师的认知能力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学生行为表达的具体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产生困扰(二)形式各异的观察法引起的众多困惑对儿童行为的观察法类来源于教育观察法。
由于受观察环境、被观察者的参与程度、所观察对象的分类等各种条件集中影响,产生了形式各异观察方法。
比如:集体观察、抽样观察法、试验观察法等。
在众多方法中寻找适合可行方法存在巨大挑战。
(三)观察对象的片面性、单一性造成的困扰幼儿行为表面单一明了,但其实质蕴含着巨大的奥秘,与身边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
面对儿童行为观察不够充分全面导致对于儿童认知的片面性、单一性,给观察者带来巨大困扰(四)幼儿教师对于儿童行为观察低效性的困惑由于儿童年年龄较小,对社会好坏的区分度较小,对于儿童行为的分析认为毫无意义。
因此,血多幼儿教师会忽视对于儿童行为观察能力的分析记录,这一错误观念导致儿童观察效能比较低下,导致幼儿园教师工作不能顺利开展,陷入深深的困扰[3]。
二、教师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认知水平(一)关注儿童的一举一动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认知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基础启蒙知识、指导基本技能、观察儿童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其中,对于儿童行为观察是教师的基本认知,仔细观察幼儿进入学校的所有行为,包括吃饭、洗脸、睡觉、语言、情绪等各个方面。
幼儿园教学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学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家园共育、情感关怀、游戏活动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家园共育入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幼儿园可以开展家庭作业或家庭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通过家庭的教育与监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情感关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幼儿是情感的动物,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怀和接纳,才能展现出良好的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体贴,及时赞美学生的进步和积极行为,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教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此外,幼儿园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的天地,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沉浸在不同角色中,体验不同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和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为培养方案。
教师可以制定班级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明确界定哪些行为是良好的,哪些是不良的,然后告知学生并与他们一起制定行为守则。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游戏、故事、歌曲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深入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何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
如何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
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涉及多方面的考虑和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此外,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也是重要的,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纠正和引导。
其次,重视幼儿的情绪管理和情绪表达。
幼儿通常还不具备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
通过教育和示范,帮助幼儿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此外,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奖励也是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重要策略。
当幼儿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他们明白好的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从而增强他们良好行为的意愿。
同时,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幼儿的身心健康,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最后,需要注意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
的幼儿,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总的来说,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个体
特点、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方法,才
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改善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
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在当今社会,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良好的社交行为能力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
首先,家庭是孩子社交行为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展现积极的社交行为,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参与家庭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共赢。
其次,学校也是培养孩子社交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孩子将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相处。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交行为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活动、组织社交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社会也是孩子社交行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境。
孩子在社会中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和社会环境,学会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学会与陌生人交往、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己的社交行为能力。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社交行为能力。
比如,参加一些社交技能培训班或课程,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此外,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资料,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交行为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社交行为能力的兴趣。
总的来说,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行为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独立和成功。
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第 22 卷第 4 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our al of Changchun E ucation Institute n d
1〕 200 6 eo V o l. 2 2 No. 4
对 培 养 幼儿 良好 行为 习惯 的认 识
于春柳,刘 锐2, 平3 , 牛
(1. 九台市教师进修学校, 九台 13 50 邝 九台市 吉林 0 0 . 兴华小学, 九台13 50 ; 吉林 0 0 ’ 九台市 3. 牛老师学前班, 九台130 0 ) 吉林 5 摘 要: 幼儿良 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问 幼 题, 教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 性, 并积极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04一0070一02
行为技能的 发展也不尽如人意。面对竞争、 攻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指教育者在充 挫折、 荣誉、 失败、 表扬时的适应行为以及创造行 分认识到人的行为发展在人的整体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及行为与认知、 以 情感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为、 实践行为等方面的行为能力的开发与认知能 上, 运用行为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行为指导的基本 力的发展相比, 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任凭 方法, 对幼儿的行为系统给予良 好的培育、 建构和 这种倾向蔓延和发展下去, 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 将会越来越多, 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这 引导, 促进幼儿形成良 以 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和 加强对幼儿的行为指导, 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 对孩子、 对未来社会, 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 幼儿教育的目 内容、 标、 方法体系, 促进幼儿的全 此, 必须在知行合一、 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 面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 加强对幼儿的行为指导, 切实改进现有教育内 一、 培养幼儿良 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容和方法体系, 让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 首先, 培养幼儿良 好行为习惯可以纠正和改 地成长 。 变当 前幼儿教育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 重幼儿认 其次,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也是由儿童行 知教育、 轻幼儿行为培育的 倾向。 为发展的 客观规律决定的。 事实上, 一个人从诞生起便在具有先天性的 目 有不少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 前, 时走上了后天行为潜能向实际行为 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 而把幼儿行 行为本能的同 漫漫征途。 新生儿的行为几乎都是生 为习惯的培养、 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 能力转化的 这与部分教师的认识有关, 也不排除有些教师是 理行为、 神经反射行为和初步的感知觉行为的发 为了 迎合部分家长的心理需要, 但更主要的是与 育。1 周岁的孩子出现了骨骼运动、 肌肉运动的行 以知识评价为主流的考试制度、 升学制度有关。 为, 呀呀学语、 表达音节的言语行为, 感知觉行为 正因为如此, 前幼儿发展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 目 也不断发展。1~ 3 岁孩子的行为模仿性发展较 能力的 不和谐性、 不同步性就显得较为突出。 不 快, 尝试性行为增多。 6 岁的孩子, 4~ 习惯行为开 少幼儿在回答 自 然常识问题、 背诵唐诗、 讲述故 始向结构化方向发展, 有的行为开始初步定式化、 事、 猜谜语、 数数时头头是道, 但一旦让他们去向 模式化, 逐渐自 动化, 也就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 某人转述一件事情, 或让他独立地去完成一项简 这一时期, 幼儿开始将各个单一行为组合成复合 单的任务时, 就显得不知所措。 不仅如此, 不少幼 行为, 组成行为系统的能力大大增强, 行为的连续 儿尚 没有初步形成用餐、 人厕、 倾听、 阅读、 玩玩具 性、 综合性、 协调性开始得到表现。在这个阶段, 以及交往、 游戏、 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 身 幼儿的行为方式与幼儿的人格塑造开始联系起 体运动、 平衡等外部动作行为以及一些简单的求 来, 一些不良 行为、 题行为的强化与巩固有可能 问 知行为、 记忆行为、 注意行为、 协调行为等 面的 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培养。幼儿行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困惑与思考
幼儿园教师儿童行为观察困惑与思考幼儿园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固定代表之一,他们拥有着深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时常需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以更好地指导孩子们的行为发展。
然而,幼儿的行为观察困惑着幼儿园教师们,需要做出深入的思考。
一、幼儿行为观察的困惑1.观察目标不明确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行为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往往会被无数幼儿的行为所淹没,不知道该观察哪些行为,怎样有针对性地去观察。
如此一来,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观察的质量就会下降。
2.观察方法不当观察方法不当是幼儿园教师在行为观察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之一。
一些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听、看、问的方式来观察幼儿的行为,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从而导致幼儿的行为观察不准确。
3. 观察评估不合理在幼儿园教学中,评估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可取的,但是评估不合理也是幼儿园教师行为观察中的一个困惑。
一些教师往往只考虑孩子的知识技能程度,而忽视了孩子人格、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导致幼儿的个性表现无法得到有效评估。
在行为观察时需要确定更具针对性的观察目标。
例如,根据孩子的年龄、性别特点和不同的情境,具体目标可以有所不同。
教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逐步发现孩子的潜在问题和优先处理的问题。
在行为观察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观察方法,运用多种观察技巧,如实地观察、听取现场情况、读取孩子的作品等等。
补充一些儿童行为测试量表,以更好帮助评估孩子的行为表现。
3.评估的全面性在观察幼儿行为时,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估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智力、性格、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维度。
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和分析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从而更好地评估孩子的行为表现。
三、结语幼儿园教师在行为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以更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有助于其更好地指导幼儿的行为,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1. 前言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首先,我们需要给予幼儿正确的行为榜样。
家长和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积极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
只有自己身体力行地展示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激发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3. 定义明确的规则与期望其次,我们应该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与期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行为。
这些规则和期望应该简洁明了,并且在幼儿能够理解的范围内。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强化和提醒,帮助他们逐渐将规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4. 培养自律和责任感第三,自律和责任感的培养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责任和限制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与责任感。
例如,让幼儿参与家务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物品和空间保持整理和维护的意识。
5. 建立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奖励与惩罚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设立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的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要确保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公平、公正,避免给幼儿造成混淆和误解。
6. 提供正确的引导与解释在幼儿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提供正确的引导与解释。
通过沟通交流,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用简单明了、亲切友善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7. 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引导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并提供他们探索和尝试的机会。
通过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积极行为习惯。
8. 培养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合作与分享是幼儿在社交活动中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还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1. 做出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往往会模仿和学习身边的大人。
家长、老师等家庭和学校的成年人应该做出良好的榜样,展示出积极向上并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例如,言行一致,举止得体,尊重他人等。
这样的行为榜样将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约定幼儿需要明确的指导和界限,这样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
家长和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些简单明了的规则和约定,如“不损坏公共财物”、“不说脏话”、“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这些规则应该被明确地告知孩子,并且在家庭和学校中贯彻执行,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引导幼儿思考行为后果在幼儿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认知和责任意识,因此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
当幼儿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借机引导他们思考行为后果。
通过与幼儿讨论和解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4. 实施积极激励和奖励机制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是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明确的肯定和奖励,例如表扬、奖励或者鼓励。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对自己良好行为的正向认知,同时也激发他们继续保持良好行为的动力。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1. 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基础。
当孩子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主动分享、合作和交流。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谊,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2. 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培养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纠正幼儿行为问题方法
纠正幼儿行为问题方法
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积极沟通:与幼儿进行积极、耐心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沟通,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定明确的规则:在家中设定明确的规则,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规则要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并且要坚持执行。
3.正面激励: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正面行为。
这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愿意遵守规则。
4.忽视小错误:对于幼儿的一些小错误,可以选择暂时忽视,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
这可以让幼儿自己意识到错误,并学会自我纠正。
5.使用自然后果法:当幼儿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时,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这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学会负责任。
6.榜样示范:作为父母或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通过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幼儿,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7.提供选择:给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决策过
程中。
这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愿意遵守规则。
8.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幼儿的行为问题比较严重或持续存在,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学家。
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总之,纠正幼儿行为问题需要耐心、理解和引导。
作为父母或教育者,要关注幼儿的需求和感受,与他们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
如何提升观察及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
如何提升观察及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作者:朱荟宇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5期学会观察幼儿行为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可能会出现告状、打闹、攻击或说谎等多种行为,幼儿的这些行为能从侧面反映出幼儿的心理活动和特点,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观察幼儿行为,学会分析幼儿的行为特点及心理活动。
幼儿因为年龄较小,语言系统发育不完全,语言表达能力差,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可能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而是通过一系列行为将其表现出来。
如有的幼儿喜欢咬人、打人,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缺乏安全感,一旦别的小朋友到其身边去,他可能会觉得受到威胁;有的幼儿很爱哭,动不动就哭,有时候可能是因为悲伤、身体不舒服等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不合群的行为,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怕生,可能是因为其他孩子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幼儿行为的解读显得尤其重要。
幼儿行为观察解读是指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仔细查看后,去判断看到的表现、代表的意思,将幼儿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联系起来进行解释的过程。
在幼儿不会表达的情况下,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并进行分析、解读,理解幼儿行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满足幼儿心理或者解决其存在的行为问题。
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去解读幼儿的行为,具体表现在:第一,观察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幼儿教育工作存在观察幼儿行为的时候,只是进行盲目观察,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对幼儿的行为只是进行简单的看、听、记录,之后没有加以具体分析,并不能理解幼儿的行为意思,也不能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使观察解读行为无效;第二,观察解读行为缺乏理论指导。
大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幼儿行为解读能力培训,在观察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的引导,不知道该如何观察、观察哪些行为、怎么去解读等等,对于幼儿行为的解读仅凭自身的经验去解读,不会观察,不能正确解读,自然不能理解幼儿行为的意思。
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若干思考
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若干思考1. 引言1.1 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亲社会行为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园所和家庭中融洽相处,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社会性游戏的重要性社会性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参与社会性游戏,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沟通和解决冲突。
在游戏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体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社会性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友谊关系和团队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和其他同伴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通过与其他幼儿互动,幼儿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关系,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技能。
社会性游戏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情景,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社会性游戏,幼儿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情境和角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社会性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能力和情商,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关系,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各种社会性游戏,为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2 家园合作的意义在幼儿园阶段,家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园合作指的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幼儿园保育工作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分析
幼儿园保育工作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分析幼儿园保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涉及到儿童的健康、教育、安全等多个方面。
在保育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针对幼儿园保育工作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儿童行为问题在幼儿园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经常出现的。
比如:不听话、打架争斗、自闭等。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爱心引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不可取,并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游戏教育:通过游戏教育,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合作和分享,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家校合作: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来纠正不良行为。
4. 激励鼓励:注重及时、恰当地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卫生安全问题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儿童的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
卫生安全问题是幼儿园保育工作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对策如下:1. 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接触的物品、地面、桌椅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确保幼儿园环境的卫生。
2.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向儿童讲解卫生知识,教会他们正确洗手、咳嗽、呼吸等卫生习惯。
3. 疫苗接种:及时为儿童接种预防疫苗,减少因疾病传播而导致的健康风险。
4. 家长配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要求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病症时及时告知幼儿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三、教学管理问题在幼儿园的教学管理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资源不足等。
对策如下:1.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2. 引进高质量资源:积极引进和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教育游戏,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3. 团队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
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引言: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3-6岁这个关键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融入社会和适应群体,也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
本文将探讨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
一、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1. 自我意识的显著提升:在3岁左右,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意识,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及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但往往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状态。
2. 自我规划和决策的初步能力:4-5岁的幼儿逐渐具备了自我规划和决策的能力。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做出选择,并执行这些决策。
然而,他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喜好和即时需求的驱动,缺乏长远考虑和后果评估的能力。
3. 自我控制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理解一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他们能够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定,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诱惑的干扰。
4. 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但在情绪激动或冲突中,仍然存在情绪失控的情况。
二、影响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行为养成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温暖和支持,有积极的家庭氛围,关注幼儿的情感和需求,并建立稳定的规则和约束。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示范对幼儿的行为控制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幼儿行为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中,教师能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掌握行为规范和社交技能。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们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还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部分,这些习惯会塑造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因此,如何帮助幼儿园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1.积极观察孩童的习惯幼儿园教师要做好观察孩子的工作,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同时,也要注意表扬和奖励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设定清晰的行为标准和目标,以便佐助孩子达成预先设置的标准。
2.重视家庭教育在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合理的教育沟通机制,建议家长设置合理的作息和约定规则,让孩子逐渐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的积极和刻苦也是孩子养成习惯的利器,因此教师可能鼓励家长养成好习惯,让家长成为孩子良好习惯的模范。
二、具体的习惯培养方法1.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孩子养成自己喜欢、能接受和乐意实践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陪伴孩子按时整理自己的物品,规律地吃饭睡觉、保持良好的健身习惯等方面展开工作。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旨在让孩子明确“自我管理”的习惯,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事情主导好,让孩子树立自信和自尊。
2.建立正确的社交行为模式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行为能力,让孩子能够沟通、交流和合作,以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安全感。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该帮助孩子养成礼貌友善的行为和习惯,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和了解他人,从而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3.培养孩子的自我维护能力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维护意识,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自己不受非法侵害。
例如,教师应该启发孩子意识到自己独立的力量,让孩子认识到拒绝陌生人,让孩子学会报警等方式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的优势1.增强孩子行动能力良好的习惯可增强孩子的自力更生能力和自信心,让孩子学会关注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更加主动地面对日常生活中可预见的问题和难点。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摘要: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玩耍的过程,加强他们对外界的环境的认知和感受,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在幼儿进行游戏的时候,通过观察他们的作品和行动过程,能够感受到他们最近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及时的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对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现阶段的教师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需要加强重视,应当善于利用观察和分析的方式展开教育活动,保证课程有效性,对幼儿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师;游戏;观察与分析;提升措施引言:由于教育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记录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了解到最近发展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来促进他们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中,由于教师观念上的错误,在观察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和项目,盲目的进行记录,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程,不能充分的将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展现出来,需要快速的调整理念,以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升游戏中观察能力的措施(一)明确观察对象,细化项目目的在展开观察活动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明确观察对象。
在孩子们展开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也可以对一个区域的幼儿进行观察,使用整体和个体的对比,保证观察的对象;其次,展开观察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当细化我们的观察目的。
如在孩子们展开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我们的项目和目的。
如“建构区→观察创造能力”“图书区→观察活动专注力”“美工区→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益智区→思维发展能力”等内容,通过具体的项目和目标,保证内容的有效性,保证观察内容的有效性,方便后续的具体分析[1]。
(二)观察指导后反应和游戏状态在幼儿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会对孩子们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比较困惑的地方展开引导和帮助。
在教师帮助玩幼儿以后,要观察孩子们指导后的反应。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幼儿期是孩子整个人生中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他们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创建富有观察性的环境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首要任务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观察性的环境。
幼儿园或家庭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1. 提供各种具有特点的教具和玩具: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主要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来实现。
因此,我们可以提供各种具有不同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的教具和玩具,从而引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通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创造一些生活实践情境,如蔬菜园、小动物饲养等,可以激发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
幼儿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观察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培养了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二、发展幼儿的感官能力感官是幼儿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视觉训练:通过寻找和认知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物体或图案,以及观察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视觉观察能力。
2. 听觉训练:通过听音辨位、音乐欣赏、听故事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3. 触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粗糙、光滑、软硬等,可以提高幼儿对事物质地的观察和感知。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激发幼儿的思考:1. 自然探索:带幼儿去郊外或公园等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探索自然景物,比如花草树木、昆虫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猜测与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做实验: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如观察水的变化、沙漏的使用等,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制定游戏规则:可以适时地引导幼儿参与一些需要思考和观察的游戏,如拼图、棋类游戏等。
学前班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学前班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学前教育是孩子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班,家长和教师都有责任共同合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一、提供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学前班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至关重要。
教室中应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各种教具、图书、游戏和玩具等。
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通过观察来探索并思考。
此外,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观察和思考的素材,让孩子们从日常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二、多样化的活动和任务在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中,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和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例如,给孩子们观察和描述周围物体的能力,可以设置一项小实践任务。
通过玩益智拼图游戏,培养孩子拼图时的观察细致能力和逻辑思考。
此外,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孩子们可以共同思考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方案,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创设学习情境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孩子观察力和思考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并思考。
例如,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探索活动,观察自然景物和生态环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环境意识。
在情境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分析现象、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观察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开展探索和实践活动学前班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并组织探索和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提供有机、实际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自主地观察、思考和实践。
例如,开展植物观察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种植、浇水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家校合作促进发展学前班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孩子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案例分享与思考
文章标题:幼儿园好习惯养成案例共享与思考在幼儿园阶段,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习惯不仅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好习惯养成的案例,并对如何培养好习惯进行深入思考。
一、案例共享1.早睡早起小明是一个在幼儿园就已经养成了每天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的孩子。
他的父母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了这一习惯。
每天晚上,不论小明有多兴奋或不愿意睡觉,父母都会陪着他一起安静地度过一段时间,让他逐渐放松并入睡。
每天早上,父母都会给他制定一个合理的起床时间,并在他醒来后给予鼓励和表扬。
慢慢地,小明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2.饮食健康小花是一个在幼儿园养成了饮食健康习惯的孩子。
在家庭的影响下,她学会了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糖分和油脂较高的食物。
在幼儿园,老师们也会给予她们健康饮食的指导和教育,同时引导她们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因此小花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3.礼貌待人小刚是一个在幼儿园就养成了礼貌待人的好习惯的孩子。
从小,他的父母就教育他尊敬长辈,礼貌待人,不说脏话和恶作剧。
在幼儿园,老师们也会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让小刚逐渐养成了礼貌待人的习惯。
二、思考与总结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园是一个重要的养成期,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养成习惯。
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和老师需联手合作,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榜样的力量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做好榜样,因为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2.耐心教育培养好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和老师需要有恒心,不断地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3.积极强化在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积极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鼓励。
4.适时引导家长和老师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成长阶段,适时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
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在大班幼儿阶段,良好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
首先,积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教导幼儿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
同时,也要对幼儿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良好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建立明确的规则和制度。
在大班幼儿教育中,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
通过规定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班级纪律,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模范执行规定的制度,注重与幼儿进行沟通和解释,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再次,注重情感教育。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培养同样重要。
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尊重和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
通过接纳、理解和关爱,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与同伴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注重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大班幼儿阶段,幼儿开始逐渐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设置自我约束目标,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幼儿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最后,建立支持和帮助系统。
在大班幼儿园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通过积极引导、制定规则、注重情感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建立支持和帮助系统,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个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有礼貌、守规矩、积极向上的小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情商教育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
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例如:我校幼儿园全部幼儿都出生在农村.所接受到的东西不如城里的幼儿多.农村中好多庸俗.无聊的话语容易被幼儿带入园内传诵,行成顺口溜,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难改口语而流传下来.至于某些下流式的动作.有些幼儿也会模仿.甚至在老师面前也胆做作.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④提高幼儿记忆力: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只要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肯定学得快,演得很棒.专家认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
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
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
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
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
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
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
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
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
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我曾今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时,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妈妈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脏了”,孩子被妈妈拉着走时还不停的回头张望。
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对母子身上,那位母亲的做法是“你怎么发现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厉害,可是它太脏了,我们把它带回去洗个澡,让它变漂亮”孩子高高兴兴地带着羽毛回家了,并把它做成了一个小玩具,不仅家长尊重了孩子还让家长和孩子有了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
一件同样的事情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家长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教育机制比较好呢?4、言传身教。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
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