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两篇教案
高中语文时评两篇学案 粤教版必修4
《时评两篇》学案时评,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
它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作出评论。
它既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的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
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
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
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1.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提示: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④缩句法)第三部分:结论。
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
(②分层归纳法)2 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3。
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5。
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提示: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7.阅读《车队与红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谈谈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各有哪些特点。
提示:《车队与红灯》的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来源广泛,古今中外例子互相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论据主要通过作者观察所得,典型确凿。
高中语文必修4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
时评两篇学案重难突破1.试分析?车队与红灯?一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分析评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先摆出新现象- -今年北京队 "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接着逐层分析 "车队一路绿灯〞不能存在的理由和这种现象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2.阅读?车队与红灯?一文,分析作者对 "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 "一路绿灯〞这一现象加以评论,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车队与红灯?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 -"两会〞的召开,但它的观点不是落在 "两会〞这一主流事件上,而是就会前的一那么消息,代表、委员乘坐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而是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挖掘出 "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中,作者列举了 "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现象有哪些危害?列举这些危害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种月饼不文明消费的危害:用意:作者借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改变不正之风,让人们牢记 "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的道理.4.?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中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集中在第|一局部分类使用,更显出月饼消费的问题严重性.5.?车队与红灯?这那么时评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比照论证法 . "两会〞车队今昔待遇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意在说明无论哪种形式的扰民特权都必须去除,还老百姓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②举例论证法.举了詹姆士一世的例子,詹姆士虽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扰司法.列举这一事例是为了证明在法律与规那么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那么必须人人遵守的观点.6.如何理解?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中 "小小月饼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和时尚〞一句话的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是说月饼虽小,却反映了社会大的风气, "变化〞是说我国人民生活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时尚〞是变化的必然结果.人们富裕了,就会有更高的物质追求,但一味追求高档,追求铺张,甚至|违法乱纪、竞赛豪奢,就算不得 "时尚〞了.那种浪费方式的消费其实是不文明的,应该物尽其用,只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即可.7.?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中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上一段内容的转折,写出与美好的节日气氛不相称的月饼变味的现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下文的总起段落,引出了对 "变味〞的具体表现的详细阐释.活学活用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或大自然的物象,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例如】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这样茁壮地成长?走过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在感慨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原来是生命的支柱;原以为那是瓜们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善待自己,就让青藤勒着自己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绝|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芒的青春舞步.课后知能检测一、根底稳固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干.扰/干.劲档.次/高档.阖.家/瞌.睡B.折.射/折.腾过瘾./隐.患奢.华/奢.侈C.逾.越/愉.悦缭.乱/潦.倒洛.阳/脉络.D.赋予./授予.咋.舌/祚.薄潜.水/潜.力【解析】C项,yú,liáo ,luò.A项,ɡān/ɡàn ,dànɡ,hé/kē;B项,zhé/zhē,yǐn ,shē;D 项,yǔ,zé/zuò,qián .【答案】 C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上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 "敲门砖〞 .B.警车开道、社会车辆让路,能说与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 "肃静回辟〞没有渊源关C.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与群众联系愈紧密,就能愈好地行使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利.D.而今政通人合、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解析】A项,礼上往来- -礼尚往来;B项,回辟-回避;D项,政通人合-政通人和.【答案】 C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是刘翔伤愈复出后最|重要的赛事,其在刘翔心中所占的分量之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谁能想到这场巅峰对决会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演出展现 .这事儿放在谁的身上,可能谁都难以不以为然地一笑而过,但这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男人却能坦然面对对手的拥抱.在这一刻,成绩已经无足轻重了,因为这次 "刮蹭〞事故使他收获了一枚成熟男人的金牌.这对于不到30岁、今后还有很长人生路的刘翔来说,分量更重,成色更足.A.不言而喻B.出乎意料C.不以为然D.无足轻重【解析】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不合语境.A项,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B项,出乎意料:指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想,在人们意料之外.D项,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答案】 C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探测到的来自太阳系之外的粒子,这一发现首|次让我们有时机一窥所谓的 "恒星际介质〞.B.专家提醒,油梨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的外表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平安.C. "1·28”中国公民被劫持事件发生后,苏丹政府全力解救,并表态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所有在苏中资企业的平安,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D.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学习多年后回乡参加(高|考),很难适应家乡的考试要求,据悉,我国将出台允许这类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解析】A项,结构残缺,应将 "直接探测到的〞中的 "的〞改为 "了〞;B项,句式杂糅, "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平安〞杂糅,改成 "食用前洗净削皮较为平安〞或 "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C项,不合逻辑,应为 "再次发生〞.【答案】 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7题,答复以下问题.按照惯例,就是省一级|的 "两会〞,也大多是警车开道,代表、委员的车队一路绿灯,社会车辆那么必须让道.这样,"两会〞的车队是畅通了,而市民的正常生活却受到了干扰 .对此,许多代表、委员早已提出异议.近年来,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省的代表、委员提出,车队不要有特殊化 .曾有代表、委员说,我们是来开会的,不是来 "摆谱〞扰民的 .让车队一路绿灯,是为了保证代表、委员能顺利到达会场,开好大会 . "两会〞当然要开好,但开好 "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 .记得在北京申奥时,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就向北京代表团提出一个问题:北京是一座有逾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果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如何做到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举办这么一个世|界顶尖级|的特大型运动盛会,人家却说不想影响北京市民的正常生活,相比之下,一些会议扰民的理由就不那么充足了.要说,在平交路口让几十秒或几分钟不也就是几十秒或几分钟时间吗?况且,这也是多年的惯例了,习惯早已成自然 .然而放在特权与平等的天平上称量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惯例,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那么,往往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 .比方警车开道,社会车辆让路,能说与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 "肃静回避〞没有渊源关系吗?在平交路口,谁遇到红灯谁避让,这是交通规那么 .都说在法律与规那么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那么人人遵守,但却常有事实上的特权,事实上的一局部人无须遵守 .1608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突发奇想,提出亲自进行司法审判,过把审案瘾,却当即受到英国法官们的反对 .当时的大法官柯克认为,国|王非专业人员,不能很好地把握法律,因此不适合进行司法审判 .他说: "国|王在万人之上,但是在上帝与法律之下.〞按照他们的理念,即使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也不能干扰司法.★5.(对应本课 "重难突破〞第6题) "对此,许多代表、委员早已提出异议〞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是说代表们的觉悟是高的,搞特权不是他们自己的愿望,也希望革除陋习.既然连身处其中的代表委员们都反对这种特权,一说明这种特权不得人心,二说明这是一种陈规陋习.6.从第二段国际奥委会委员向北京代表团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过和国外的事例进行比照,我们可以明白要时刻替百姓着想,我们不能让百姓的生活受到干扰,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们的百姓当家做主的权利.7.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例证法和引证法,通过举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例子及引用大法官柯克名言,明确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不分贵贱〞的观点,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论点.三、语言表达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50字左右.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紧扣两个方面:①月饼的包装盒很漂亮、很大;②关注漫画中所注的文字.然后,图文结合,揣摩所隐含的指向性观点.【答案】画面内容:高大的月饼包装盒和愁眉苦脸的小月饼形成比照.下方是 "月饼诉苦〞的内容,右上方是落款.漫画寓意:过度包装要不得.9.(202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一那么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 "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文段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磨盘和磨心两者的关系,比照前后的结果变化,概括出材料的主题,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 .【答案】(例如)你做事很有干劲,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如果没有你磨盘,我这个磨心又有什么用呢?。
《时评两篇》教案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评论与随笔”中的“时评两篇”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两篇时评:《珍惜“沉没的声音”》和《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时评文的特点,掌握如何从社会现象中提炼观点,学会用理性和思辨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时评文的基本特点,掌握时评文的写作方法。
2. 通过分析两篇时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中提炼观点,运用理性思维进行论述。
重点:分析两篇时评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会热点新闻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时评两篇。
2. 新课导入:让学生快速阅读两篇时评,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思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讲解分析:a. 分析第一篇时评《珍惜“沉没的声音”》,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观点提炼和论述方法。
b. 分析第二篇时评《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讲解文章的论证结构、论据运用和语言特色。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两篇时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例题讲解:针对两篇时评,设计相关练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针对一个社会现象进行时评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时评两篇a. 《珍惜“沉没的声音”》b. 《让阳光洒满每个角落》2. 时评文的特点3. 批判性思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近期发生的一个社会现象,写一篇时评文章。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和论据,不少于8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时评两篇》教案360文档中心
《时评两篇》教案360文档中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具体内容为《时评两篇》。
其中包括《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
通过对这两篇时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评论性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评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评论性文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3. 课文学习:a.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c. 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文,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时评两篇》a. 论责任论证方法:因果论证、举例论证b. 说自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 评论性文章写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多阅读评论性文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3. 课文学习: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3、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2、难点:概括段意的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字词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
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二)何谓时评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
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
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
风气,则包括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时评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舆论生态。
人们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民间的声音日益壮大。
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练习一)――“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①摘录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时评两篇》教案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中的《时评两篇》。
详细内容包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两篇文章。
通过学习这两篇时评,使学生了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两篇时评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并学会分析时评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篇时评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理性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两篇时评,了解文章大意,标注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两篇时评的内容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两篇时评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时评两篇》2. 板书内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 观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1. 观点: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 论证方法:理论论证、实例论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案3
《时评两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评的定义,总结时评的特点,学习时评的写法,做到学以致用;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脉络,透视文章的严密性与深刻性;过程与方法:感受时评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小的时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时评的写作方法,并让他们试着学习以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某种现象为写作对象,写一篇短小的时评。
教学手段:教授、讨论、练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总导入:1、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
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
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
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
2、时评的兴起,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舆论生态。
人们通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民间的声音日益壮大。
3、可以援引当日某份报纸的时评版面中的文章让学生加强感官印象。
一、导入:消息1:据《北京娱乐信报》7月29日报道:近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该项研究在分析社会地位变迁时,十分注重家族影响,并称:“1978年后,国家干部录用过程中对‘学历’的强调使干部直接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国家机关的概率得以降低……”消息2:根新华社3月1日的消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
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上面的两个消息发表评论。
二、课文分析:1、阅读文章,说说文章关注的是什么社会现象,理出作者的思路。
社会现象:“两会”车队不再一路绿灯。
思路板书: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子。
提示:(1)、题目为“车队与红灯”——车队指什么车队,它与红灯怎样联系在一起?(2)、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参考: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时评两篇》教案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教材的第四章“评论性文章阅读”,具体内容为“时评两篇”:《珍惜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与《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两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历史文物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时评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评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论证思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关于文化遗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文化保护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评文章的特点。
3. 阅读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时评,关注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及论据。
4. 讲解分析:b. 详解文章论证方法,解析论证技巧。
c. 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炼文章主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篇时评文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时评两篇》教学板书2. 板书内容:a. 时评文章特点b. 论证方法及技巧c. 文章主旨提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篇关于环保的时评文章。
2. 答案要求:明确文章主旨、论证方法和技巧,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论,提高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分析环节。
2.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要求。
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讲解分析环节3. 论据分析: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论据的可靠性、充分性和相关性,以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补充说明:(1)针对文章结构,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024年高中语文41《时评两篇》精彩教案粤教版必修4
2024年高中语文41《时评两篇》精彩教案粤教版必修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粤教版必修4,第四十一课《时评两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篇时评:《激荡的时代,清醒的头脑》和《让历史照亮未来》。
通过分析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时评的特点,掌握时评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篇时评的主题思想,把握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 学习时评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时事关注意识,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评的写作手法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时评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时事新闻,引发学生对时事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时评,了解文章大意,理解作者观点。
3. 课文解析:(1)分析《激荡的时代,清醒的头脑》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
(2)解析《让历史照亮未来》中的历史典故,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4. 例题讲解:以两篇时评为例,讲解时评的写作手法,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等。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时评作品,互相点评,提高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1. 两篇时评主题:《激荡的时代,清醒的头脑》、《让历史照亮未来》2. 时评写作手法: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个人观点,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时评作品,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时评的写作手法及其运用。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
2024年高中语文41《时评两篇》教案粤教版必修4
2024年高中语文41《时评两篇》教案粤教版必修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粤教版必修4,第四十一课《时评两篇》。
具体内容包括两篇时评文章:《青春无悔,奋斗向前》和《网络利弊谈》。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时评文的特点,掌握评述社会热点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时评文的基本特点,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评文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两篇时评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会热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时评文的特点和作用。
3. 课文学习:(1)阅读《青春无悔,奋斗向前》,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阅读《网络利弊谈》,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针对两篇时评文章,设计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青春无悔,奋斗向前》这篇文章的理解。
(2)针对网络利弊,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时评。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多读时评文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如辩论赛、时评写作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时评文的写作技巧,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时评文的特点和论证方法。
2.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时评两篇》教案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言论·时评》部分,内容包括两篇时评:《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从大数据看社会变迁》。
具体章节为:第一节“时评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时评的写作方法”;第三节“时评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时评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时评文章,提高思辨能力;3. 掌握时评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评文章的分析与评价;教学重点:时评的写作方法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时评案例,引发学生对时评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内容;2. 讲解:详细讲解时评的定义、特点、写作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阐述;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分析心得,互相学习;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时评文章的写作方法,强调要点;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时评写作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并进行互评;六、板书设计1. 《时评两篇》2. 内容:(1)时评的定义与特点(2)时评的写作方法(3)时评的分析与评价(4)例题讲解(5)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阅读时评文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一些优秀的时评文章给学生,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时评文章的分析与评价;2. 教学重点:时评的写作方法及运用;3. 实践环节:选取一篇时评文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时评文章的分析与评价1. 分析方法:从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论证、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2. 评价标准:评价时评文章的合理性、逻辑性、说服力、创新性等;3. 注意事项:在分析与评价过程中,要尊重作者观点,避免主观臆断,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1《时评两篇》
正 方:
中学老师--
“高考是国家组织的大型考试,同一时间 有几十多万人在考同一科目。考生因这样 那样的原因迟到,只能将责任归咎于自己, 能将责任于考试制度或考务工作不够人性 化,不够宽容。十八九岁的考生即使不须 父母老师多提醒,也应该知道准时赴考的 重要性和必然性。”
4、月饼消费应该走怎样的趋向? 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
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 切入口
引出月饼消费的不文明的问题
(列举变味的具体表现:形式大 于内容,包装奢华;偏离礼尚往 来,成了拉关系的“敲门砖”)
提出问题“怎样才是追求健 康、文明、向上的生活”
二、词义 天伦: 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匪夷所思: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
据常情所能想到的。
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 安。
眼花缭乱: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 乱。
文本阅读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2、月饼消费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称(chèn )心 称 秤( chèng)砣
简称( chēng)
二、字型 譬(pì)如 烙( lào)饼 崇(chóng)高
比( bǐ )如 洛( luò )阳 鬼祟( suì) 三、词义
一视同仁:不加区别;相同对待。 渊源: 比喻事情的本质。 摆谱: 摆架子,装门面。
《车队与红灯》课文研讨
• (一)研读课文,回答:本课关 注了什么社会现象?
讲文明》论据使用和分析论证上的特点。
《车队与红灯》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
论 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
据 使
《时评两篇》教案2[1].doc
时评两篇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时评的定义,总结时评的特点,学习时评的写法做到学以致用。
二.过程与方法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透视文章的严密性与深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学习时评语言组织的严密性与深刻性,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或大或小的事件。
但我们坐在家里就能通过各种媒体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拿起一张报纸我们就能一览无余地知道当天发生的国际或国内发生的新闻和相关的种种评论。
这种文体,我们称为时评。
师:那时评具体应该怎么定义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给出(老师出示当天发生的一两则简短的时评新闻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讨论时评的大概特点)明确:时评,是一种对时事进行评论的文章。
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作出评论。
它既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的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哒,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发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二:速度课文,理清思路。
1. 学生速度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师:度过文章后,请你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何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考、讨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引领小结: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大代表的车队不再一路绿灯一事叙评,赞扬和呼唤在“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的社会新风尚;同时,通过这个事件,作者批判了现实生活中那些不讲民主和法则,凭特权超越法律,法规的“一些惯例,一些习以为常的潜规则。
”(让学生自由回答,尽量用学生的话语进行小结,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师:那作者是怎么去达到这个目的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2. 分段划分段意①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概内容是什么?明确:分成三个部分引领学生逐步去归纳段意明确:第一部分: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③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三、理清文章论据的严密性与深刻性1.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请试着去分析明确:用了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2. 带领学生去发现和总结文中的严密的论证过程例证体现在:A。
1时评两篇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
1时评两篇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教材第四章“时评阅读”,详细内容为分析两篇时评文章,通过对文章内容、结构、论证方法的剖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时评文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评文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时评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评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时评文的特点、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篇时评文章、教学黑板。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近期热门社会话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时评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3. 文章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时评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时评文的特点。
5.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时评文章,讲解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技巧。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时评文特点2. 文章结构分析3. 论证方法4. 阅读理解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时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答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给出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时事,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时评文章的结构分析、论证方法的理解。
3. 作业设计:分析一篇时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一、时评文章的结构分析与论证方法理解a. 引论: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头如何引入话题,提出观点。
b. 本论:分析文章主体部分如何展开论述,包括论据的使用、论证过程的逻辑性。
a. 举例论证:讲解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以及如何分析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1时评两篇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
1时评两篇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单元第二课《关爱他人》,具体章节为第1框《关爱他人,温暖世界》和第2框《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主要内容包括关爱他人的意义、如何关爱他人以及关爱他人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关爱他人的意义、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关爱他人的内涵,以及如何将关爱他人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爱他人的公益广告,引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爱他人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关爱他人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关爱他人1. 意义:传递正能量、温暖世界2. 方法:尊重、理解、关心、帮助3. 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答案示例:心得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将关爱他人融入日常生活。
例如,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站着,我主动站起来给他让座,他感激地看着我,我也感到很开心。
高考复习:时评教学设计二则
时评教学设计二则《勤思多练——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新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提供课题,提供范本,让学生总结方法,运用方法分析新闻,教师主要起点拨指导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赋予学生青年应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另外,培养学生独立、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丰富评论新闻的角度,形成较有深度的看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评论新闻,并准确、简练、生动表达个人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神秀与慧能的比试。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见,提高思想境界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提高思想境界,勤思多练是好办法。
二、教师示范:总结多角度评论新闻的一些方法。
教师展示:今日议题:高考真的那么重要吗?昨日高考放榜,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个叫钟山的湖南经视主持人对高考发出“拷问”,红遍网络———“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们觉得冲马桶的水响都是一种罪过,为除蛙声甚至不惜荼毒一池青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甚至不惜和路人多次冲突;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妈妈爸爸最后的诀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跪下只为央求让自己迟到两分钟的孩子进场考试!一场考试有那么重要吗?”(6月26日《新快报》)全社会呵护着的“残忍”全社会都在呵护着这最后的“残忍”———学生历经12年的九蒸九焙之后,终于到了榨汁的环节了。
应试教育能出什么“汁”?就是:文凭高于学问,知识大于德行,文化重于健康。
这是全社会之病,将是迁延百年之病。
对这个病,毛泽东的许些话,堪称药言:“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时评文2 教学设计
1、旅行陋习,拷问“熊家长”公德底线有网友爆料,4月30日郑州飞往北京的航班快降落时,一名小女孩嚷嚷要上厕所。
女孩的奶奶直接脱下小女孩的裤子,然后女孩就蹲在座位下面开始哗啦啦的尿了,在地毯上留下一滩尿渍。
(5月2日《成都晚报》)不文明大概已经成了中国游客的标签。
而很多携带孩子的家长,也是让自己的不雅行为在孩子面前暴露无遗,并成为孩子直接效仿的“真人秀”教材。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一些“熊孩子身后的熊家长”被晒到网络上:随意践踏花草,横穿马路,攀爬雕塑,随地吐痰便溺。
而在日常生活中,当着孩子的面甚至带着孩子随意插队、随意闯红灯、随意破坏公共设施、随意大声喧闹等“随心所欲”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中国式“熊家长”尽其所能,其劣根性在“随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羊群效应”和“破窗效应”的威力也让这种现象迅速蔓延。
1902年3月19日,近代教育家梁启超在其《论公德》中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百余年之后,公民道德水平与物质文明发展并非亦步亦趋,公德底线的失守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种种乱象背后,是一些家长公德素养的缺失,以及对法纪规则的漠视,其根本在于个人主义作祟,片面追求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
“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要长江水倒流”,只因一个“我要”,便可以侵犯公共财产,霸占公共空间,践踏公共服务,破坏公共环境,浪费公共资源。
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于孩子,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所以,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或者有一个“问题家教方式”。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反思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家长十宗“罪”、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败笔”之类的文章也在坊间流传,“道德培养缺失,孩子没有道德底线”成为普遍的诟病。
其实,孩子道德底线的缺乏,正是家长间接“培养”或直接“导演”出来的,要么忽视公德教育,要么充当反面典范,“不关注自身素质”而导致“家庭教育方向性错误”,进入了“5(5天学校教育)+2(2天家庭和社会教育)=0”的尴尬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评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时评的定义,总结时评的特点,学习时评的写法,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脉络,透视文章的严密性与深刻性;
3、增强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时评的定义,总结时评的特点,学习时评的写法,做到学以致用;
2 增强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脉络,透视文章的严密性与深刻性;教学手段:教授、讨论、练笔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导入:1、时评是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
它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作出评论。
它既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的丑恶的现象的批评、鞭挞,还可就某一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某种具有现实意义的道理。
时评的特点:
1、有针对性。
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分析问题,讲清道理,帮助读者提高思想认识。
2、有时效性。
对现实发生的事件,及时进行分析评论。
没有生活的敏感,等到事过境迁才来放“马后炮”,不但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同时也失去存在的意义。
3、有群众性。
时评的群众性,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为广大群众所关心,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另一方面,时评一般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论述通俗生动,说出群众的心里话,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课文研讨:
1、阅读文章,说说文章关注的是什么社会现象,理出作者的思路。
社会现象:“两会”车队不再一路绿灯。
思路板书: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
2、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子。
提示:(1)、题目为“车队与红灯”——车队指什么车队,它与红灯怎样联系在一起?
(2)、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3、讨论:(作业)
观点一:本来,“两会”召开是国家大事,为保障“两会”的顺利进行,“两会”
车辆由警车开道赴会,这没什么不对的。
已前的那种处理方式,保障会议的顺利进行,应该说是很有效率的。
观点二:警车开道闯红灯之类的特权,人为地造成一种高高在上的误解和隔阂,代表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的忠实。
代表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可以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之类的特权。
结合文章论述,你更加倾向于认同哪一种观点?并说说你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1、中秋节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做的事情是什么?是不是吃月饼?那么你们为什么要吃月饼?
吃月饼的时候,同学们最在乎的是什么?你们吃的月饼一般是自己花钱去商店买的吗?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
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
(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3、讨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怎样写时评?
例:·《车队与红灯》与《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比较
例一: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
例二: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两篇文章都采取了以小见大、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从平常的“红灯”“月饼”等事物出发,来展示、来揭示自己的观点。
比较阅读:(论据的搜集与使用)
•《车队与红灯》的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而且比较广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避”、1609年英国法官拒绝国王审案,古今中外的例子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论据只要是通过作者观察所得,证据典型确凿。
两篇文章都采取了以小见大、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从平常的“红灯”“月饼”等事物出发,来展示、来揭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