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

大气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了解气候系统的工作机制。

3. 学生能够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了解常见气象现象的成因及其预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气象实验,提高实验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估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基本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作用;涉及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以及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工作机制;涉及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气象观测与预报:介绍气象观测方法、仪器设备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涉及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台风、龙卷风、洪涝等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涉及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气象实验与实践活动:设计简单的气象实验,如制作小型气象站、模拟大气环流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涉及教材第五章内容。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

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

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

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 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大气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空气质量评价和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

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控制策略。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3. 能够运用大气控制工程的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控制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问题,掌握防治方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政策2. 空气质量评价-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应用- 常见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及方法3. 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除尘技术:旋风除尘、布袋除尘等- 脱硫、脱硝技术:干法、湿法等- 有害气体净化技术: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4. 大气控制工程案例分析-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案例-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案例5. 实践活动- 空气质量监测实践活动- 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实验- 大气控制工程方案设计及讨论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内容涵盖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空气质量评价、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等方面,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层结构、气候系统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3.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大气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大气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大气环境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国际视野。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大气科学的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层的定义、组成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讲解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各层特点,以及大气与水、陆地、生物等系统的相互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探讨大气现象(如风、云、雨等)的形成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大气污染与防治:阐述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例,涉及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讨论大气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基本概念与组成;第二周: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系统;第三周:大气现象与人类活动;第四周:大气污染与防治;第五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结合教材章节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大气科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层次划分及各自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及航空等领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气象数据,能绘制大气垂直结构示意图,展现各层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大气分层相关的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分层知识,进行简单的气候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大气层、预防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和地理知识基础,对大气现象充满好奇心,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与层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特点及各层之间的界限。

2. 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等参数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3. 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大气层内部的热量传递和能量平衡。

4. 大气分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航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垂直分层概念与层次划分,重点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第二课时:分析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表进行讲解。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自然科学课程设计:探索大气的组成引言: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呈现气态的包围层,对维持地球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们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大气的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和实验,加深对环境与气候的认识。

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含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气体。

2. 大气的分层结构:(1)对流层: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下降,云朵和气象现象也在这一层发生。

(2)平流层:高空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上升,大多数喷气式飞机在这一层飞行。

(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含有大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二、大气的现象和实验1. 水循环: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和运动导致了天气变化和降水。

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云、降雨的生产和运动过程,并了解水的循环特性。

2. 温度和气压:(1)实施温度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地点和不同高度的温度,学生可以了解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并认识到温度的不同对人体和生物的影响。

(2)进行气压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气压计观测气压的变化,并对气象变化做出简单的预测。

3. 空气的存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直观地展示空气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饮管实验、水杯倒置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物理特性。

4. 大气污染:介绍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问题,如烟尘、二氧化硫和臭氧层受损等,并通过讨论和观察数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的保护与环境意识1. 节能减排:教育学生掌握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如减少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浪费,强调每个人的节能减排意识,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植树造林: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到植树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养成爱护植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等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循环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将讲解大气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大气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阐述大气的层次结构和主要成分,讲解大气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分析大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

通过讲授法,将系统地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中的大气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将使用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以直观地展示大气的现象和过程。

同时,将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来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考试方面,将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重要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危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主要污染物种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相关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观点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认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能够关爱生态环境,尊重生命,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2.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3. 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植物、动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现象的产生及危害4. 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与效益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成效6.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策略7. 大气污染防治实践- 学生实地调查大气污染状况-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大气污染概述第二课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课时: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课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课时: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课时:大气污染防治实践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第二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三章: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五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第六章:大气污染案例分析第七章:大气污染防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力的作用;•认识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大气数据;•能够分析大气现象,解释大气现象的原因;•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大气相关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气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气层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2.大气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风的产生和传播、气旋和反气旋等;3.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4.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二周: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周: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第四周:大气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大气参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等;3.多媒体资料:大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气象站、温湿度计、风速计等。

大气压力课程设计

大气压力课程设计

大气压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压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作用;掌握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了解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压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液体的高度、预测天气变化等;能够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大气压力的测量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大气压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解释大气压力的产生原因,如空气分子的碰撞和重力作用。

2.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常见的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和仪器,如水银气压计和电子气压计,以及大气压力的单位巴和毫巴。

3.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讲解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如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

4.大气压力的应用:介绍大气压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液体的高度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大气压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力的测量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择一本与大气压力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实验设备:准备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如水银气压计和电子气压计,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大气课程设计结语

大气课程设计结语

大气课程设计结语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主要气象现象;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爱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气象现象以及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大气的概念与组成:介绍大气的定义、组成及其分布特点。

2.大气的结构: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

3.气象现象:阐述天气、气候、风、降水等气象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4.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温室效应等。

5.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介绍大气环境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气象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灾害案例,使学生了解气象现象的实际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气象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大气环境化学》、《气候变化原理》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

4.实验设备:配备气象观测仪器、模型等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

大气课程设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特性,掌握大气层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大气压力、风力等基本概念,了解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气象实验和观测,提高团队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各层特点-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 气象现象与原理- 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风力的形成与作用- 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3. 气象观测与预测- 气象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4. 气候类型与分布- 全球气候类型的划分- 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大气压力、风力)第三课时:气象现象与原理(气候变化)第四课时:气象观测与预测第五课时:气候类型与分布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说明:本章节内容以教材中关于大气科学的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系统性地组织教学。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气环保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环保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1.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及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方法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源头治理技术- 过程治理技术- 终端治理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3. 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概述-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性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5. 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保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和治理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大气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1. 课堂表现:20%2. 课后作业:30%3. 案例分析报告:30%4. 期末考试:20%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气环保》2. 参考书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府网站等4. 实践基地: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环保企业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大气污染基础知识2. 第5-8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 第9-12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第13-16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5. 第17-20周: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气课程设计答辩

大气课程设计答辩

大气课程设计答辩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和大气降水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层次结构;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理解大气降水形成的过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2.能够运用气象学知识解释简单的气象现象;3.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环境保护;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和大气降水等基本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大气组成和层次结构–气体的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2.第二章:大气运动–风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大气压力系统和风向变化3.第三章:大气降水–降水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过程–降水量与降水强度4.第四章:气象灾害与大气环境保护–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成因–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4.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气象学原理与应用》3.多媒体资料:气象现象的视频和图片资料4.实验设备:气象观测仪、温度计、湿度计等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30、武汉钢铁公司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名:***学号:**********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3年11月25日1、设计任务1.1 设计题目发电厂锅炉的烟气治理系统设计1.2 设计原数据2台670T/h的燃煤锅炉(WCZ670/73.7-87型)排放的烟气,烟气量为Q =161.5×104m3/h,含尘浓度为19.62g/Nm3,SO2浓度为6.72 g/Nm3。

烟尘浓度和SO2排放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废气最终排放温度为420℃,当地年平均气温为22.3℃。

设计要求(1)根据已知的气象条件,计算出各方向的污染系数,求得最佳位置,以免污染到居民区。

(2)计算脱硫装置的主要设备尺寸。

(3)计算和选择风机型号及风管管径。

(4)烟囱的排放口直径3.0m,试确定烟囱高度。

1.3 设计内容及要求(1)根据已知的气象条件,计算出各方向的污染系数,求得最佳位置,以免污染到居民区。

(2)计算脱硫装置的主要设备尺寸。

(3)计算和选择风机型号及风管管径。

(4)烟囱的排放口直径3.0m,试确定烟囱高度。

2、设计计算2.1 计算烟气各方向的污染系数2.1.1 污染系数计算公式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2.12 污染系数计算表格置为居民区的西北方向。

2.2 脱硫设备的设计与计算2.2.1 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采用石灰/石灰石浆液吸收烟气中的SO 2,分为吸收和氧化两个阶段。

先吸收生成的亚硫酸钙.然后将亚硫酸钙氧化成硫酸钙(即石膏)。

该方法的实际反应机理是很复杂的.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清楚。

这个过程发生的反应如下:吸收: 22Ca(OH)O H CaO =+ O H 21O H 21CaSO SO Ca(OH)22322+•=+ ↑+•=++223223CO O H 21CaSO O H 21SO CaCO 232224)Ca(HSO O H 21SO O H 21CaSO =++• 由于烟气中含有2O ,因此吸收过程中会有氧化副反应发生。

氧化:在氧化过程中,主要是将吸收过程中所生成的O H 21CaSO 23•氧化称为O 2H CaSO 24•: O 2H 2CaSO O 3H O O H 212CaSO 242224•=++•由于在吸收过程中生成了部分23)Ca(H SO ,在氧化过程中,亚硫酸氢钙也被氧化,分解出少量的2SO : 2242223SO O 2H CaSO O H O 21)Ca(HSO +•=++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问题:设备腐蚀,结垢和堵塞,除雾器的堵塞。

2.2.2 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石灰石/石灰法湿式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锅炉烟气经除尘、冷却后送入吸收塔,吸收塔内用调配好的石灰石或石灰浆液洗涤含2SO 的烟气,洗涤净化后的烟气经除雾和再热后排放。

吸收塔内排出的吸收液流入循环槽,加入新鲜的石灰石或石灰浆液进行再生。

图1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2.2.3 吸收塔内流量计算假设吸收塔内平均温度为80℃,压力为120KPa,则吸收塔内烟气流量为:式中:—喷淋塔内烟气流量,m3/s ;—标况下烟气流量,m3/s;K—除尘前漏气系数,0~0.1;代入公式得:Q=1615000/3600*(273+80)/273*101.325/120*(1+0.05)=514.3M22.2.4吸收塔径计算依据石灰石烟气脱硫的操作条件参数,可选择喷淋塔内烟气流速v=3m/s,则喷淋塔截面A为:A=514.3/3=171.4M2 则塔径d为:d2=4*171.4/3.14=218.34, D=14.8 取塔径D=15m2.2.5 吸收塔高度计算喷淋塔可看作由三部分组成,分成为吸收区、除雾区和浆池。

依据石灰石法烟气脱硫的操作条件参数得,选择喷淋塔喷气液反应时间t=3s ,则喷(1)(1)淋塔的吸收区高度为:吸收区一般设置3—6 个喷淋层.每个喷淋层都装有多个雾化喷嘴,本设计中设置4个喷淋层,喷淋层间距为2m ,入口烟道到第一层喷淋层的距离为2m ,最后一层喷淋层到除雾器的距离1m 。

(2)除雾区高度:除雾器用来分离烟气所携带的液滴,在吸收塔中,由上下两极除雾器(水平或菱形) 及冲水系统(包括管道、阀门和喷嘴等) 构成。

每层除雾器上下各设有冲洗喷嘴。

最后一层喷淋层到除雾器的距离1m,除雾器的高度为2.5m ,除雾器到吸收烟道出口的距离为0.5m 。

则取除雾区高度:H 2=4m(3)浆池高度浆池容量V 1按液气比浆液停留时间t 1确定:式中: G L —液气比,一般取15~25L/m3;取15L/m3Q —标况下烟气量,h m 3;t 1—浆液停留时间,s ; 一般t 1为min 8~min 4,本设计中取值为min 5,则浆池容积为:V1=15*1615000*5/60/1000=2018.75m3选取浆池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喷淋塔D 0,本设计中选取浆池直径D1为8m ,然后再根据V 1计算浆池高度:21114D V H π= 式中:h 0—浆池高度,m ;V 1—浆池容积,3m ;D 0—浆池直径,m ;H1=4*2018.75/3.14/14.8/14.8=11.74m从浆池液面到烟气进口底边的高度为0.82m 。

本设计中取为1.5m 。

(4)喷淋塔烟气进口高度设计:喷淋塔烟气进口高度m H 52.02021.34==,烟气出口高度与进口高度相同 (5)吸收塔总高度:H 总=9+4+11.74+1.5+0.52=26.76m2.3 烟囱设计计算具有一定速度的热烟气从烟囱出口排除后由于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且温度高于周围气温而产生一定浮力�所以可以上升至很高的高度。

这相对增加了烟囱 的几何高度�因此烟囱的有效高度为: H=Hs+△H式中:H —烟囱的有效高度,m 。

Hs —烟囱的几何高度,m .ΔH —烟囱抬升高度, m 。

2.3.1 烟气释放热计算式中:H Q —烟气热释放率,kw ; a p —大气压力,取邻近气象站年平均值;v Q —实际排烟量,m 3s T —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693K ;a T —环境大气温度,295.5K ;∆T=397.5K 环境大气压下的烟气流量;QH=0.35*101.325*397.5*514.3/693=10461.72.3.2 烟气抬升高度计算由H Q >2100kW ,T S -T a >35K,可得式中:u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取10 m/s210,,n n n —系数,1n 取1/3,2n 取2/3,0n 取1.303,则:2.3.3 烟气有效高度计算具有一定速度的热烟气从烟囱出口排除后由于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且温度高于周围气温而产生一定浮力,所以可以上升至很高的高度。

这相对增加了烟囱的几何高度,因此烟囱的有效高度为:式中:H —烟囱的有效高度,m ;H s —烟囱的几何高度,m ;H —烟囱抬升高度,m 。

烟囱的有效高度为:H=56 + 39 = 95m 2.3.4 烟囱高度校核假设吸收塔的吸收效率为80%,可得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二氧化硫排放的排放速率: 用下式校核:式中: z yρρ—为一个常数,一般取1~.50,此处取0.8;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该设计符合要求。

2.4 管道系统设计计算由于烟气流量太大Q ’=Q/8×3600=56.08m 3/s2.4.1 管径的计算假设管道采用薄皮钢管.管内烟气流速为v =15m/s,则管道直径d 为:式中:Q ——烟气流量,;o v ——烟气流速,; 1.2——修正系数代入相关值得:d=2.43m结合实际情况,取为1000mm,则实际烟气流速v 0’2.4.2 摩擦阻力损失计算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空气在任何横截面形状不变的管道内流动时,摩擦阻力∆PL取m L 200=,对于圆管22ρλv d l P L •=∆ 式中: λ —摩擦阻力系数,无量纲:v —管内烟气平均流速, m/s ; ρ —烟气密度, kg/m 3;l —管道长度, m ;d —管道直径, m 对于薄皮钢管,查阅相关资料的钢管的λ= 0.02 ,代入相关数值得:2.4.3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烟气管道局部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22'v n P M ρξ=∆式中: n —弯头个数; 30个 ζ —局部阻力系数,无量纲; ρ —烟气密度, kg/m 3, v —管内烟气平均流速, m/s ; 在烟气管道中一般采用的是二中节二端节型90°弯头.其局部阻力损失系为 ζ=0.25,所以感到局部阻力损失为:管道总阻力损失∆P 为:∆P=245.95+614.87=860.82Pa 2.4.4 系统总阻力计算系统的总阻力包括烟气在锅炉出口前的阻力、烟囱阻力、管道总阻力与脱硫设备的阻力之和。

查相关资料,脱硫设备的阻力为880Pa,则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为:∆P 总=800+141.34+860.82+880=2682.16Pa2.5 通风机、电动机的选择选择通风机的风量按下式计算: v v q K q )1(11,0+=式中: q v —管道计算的总风量,m 3/h,K —考虑系统漏风所附加的安全系数,取0.01。

h m q v /4.47781447308401.0131,0=⨯+=)(选择通风机的风压按下式计算:ρρ020)1(p K p ∆+=∆ 式中: Δp —管道计算的总压力损失, Pa; K2 —考虑管道计算误差及系统漏风等因素所采用的安全系数,一 般管道取0.1-0.15,本设计取0.12;ρ0 —标定状态下的空气密度,对于引风机, ρ0 =0.745kg/m 3ρ —运行工况下进入通风机时的气体密度。

结合通风机风压及总风量,选用引风机的型号及其配套的电机。

经选择,本设计采用G-73-11型锅炉引风机及配套的 电机,其性能参数见表4表4 Y5-47-11D 型引风机及Y250M-4电机性能参数3、 小结在这次课程设计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

感受良多,获益匪浅。

既增加了我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又培养了我独自设计的能力。

让我对烟气治理更深的认识了解了。

同时也感谢老师教育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我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以后工作也是,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每件事,去完成每一个任务。

4 参考文献[1] 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黄学敏,张承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张殿印,王纯.除尘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4] 刘天齐.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 童志权.工业废气净化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 周兴求,叶代启.环保设备设计手册—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童志权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8] 罗辉.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