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论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白玉积在进行课堂问答环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课堂教学框架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在知识点分散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具体讲解,从而保证实际的教学进度,同时在学生随堂练习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有效控制整体的教学节奏,从兴趣发展转向学生主动的探索与发展。
一、课堂问答环节在教师进行课堂问答的过程中,不应当设置过于复杂的问题,问题应当做到简洁明了,且重点突出。
在学生难以进行解答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也能够从这样的反应当中分析出知识的难易点,构建出相关知识框架的雏形。
例如,在文言文《晏子使楚》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之前所学过的《两小儿辩日》的知识点开展问答环节,帮助学生针对文言文字词与句型进行掌握,帮助学生对于课内知识进行巩固。
二、小组讨论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教师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要给予重点关注,针对学生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之前曾经出现过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
小组当中可以安排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来帮助对知识不太熟悉的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受益,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集中讲解重点疑难点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知识积累,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掌控,从而保证解决问题的高效性。
在小组讨论完成过后,教师应当针对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法理解的地方一般就是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师有针对性讲解的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四、随堂练习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技能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由于语文课也承担了国学知识传授任务的重担,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语文知识的学习框架,并且针对语文知识运用做好日常准备,在学生掌握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保证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以情导入,以疑激趣,以实促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探讨
有 见过 辽 阔的 草 原 , 大 家 也 来谈 谈 请 自己 的感 受 , 看 是否 跟 以 上 作 家 的 看
描述 都 不 一 样 呢 ?于 是 , 生 们 纷 纷 学
课程 实 验 中致 力 寻求 的 新 理 念 , 是 也
我们 语文 教学 的 至高 追求 。要想 让学 生 与文 本 对 话 , 首先 要 唤 起 学 生学 习 语 文的 兴 趣 。教学 实 践 表 明 , 了激 为
这 两个 字 的使 用方 法却 不太 清 楚 。因
此 , 师 可 以 就 此 设 置 疑 问 : 什 么 教 为 珍 珠 泉 的泉 水 不 能 “ 出 来 ” 而 趵 突 涌 ,
科研 视窗 ・ 教研经纬
以 辱
— —
以 凝 激
以 实 促 悟
玮
“ 出来 ” 自然现 象 。这样 简 单的教 涌 的 学 设 疑 , 能 很 好地 满 足 语 文 课 让学 就 生 练就 扎 实 的 语 文基 本 功 的 需 要 , 学
对小 学语 文 阅读 教学 的几 点探讨
江 苏南通 市如 东县 苴镇 福 亮 小 学(24 9 高 2 60 )
活 动 中学 语 文 , 语 文 , 受 语 文 的 用 感
魅 力 。 同 时 , 加 需 要 教师 创 造 一 个 更
学 生 呈 现 出 欲 答 而 难 以 言 表 的 着 急 之 态 , 很 快 地 把 学生 引入 课 文 的情 能
境 中 。教师要 善 于 结合所 教 内容 的性 质 , 据 教 学 目标 , 所 要 讲 授 的 问 根 把
一
生 对 各 种 泉 的 特 点 也 能 理 解 得 非 常
质疑教学三模式
质疑教学三模式阅读创新教学一般以“问题探究—解决—评价”等步骤作为教学序列,这一序列是以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作为起始点,贯穿“以读为本,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用以促进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在读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发展语言提高素质。
另外,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部诱因,增大学生创新质疑,从而初步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是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深入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 多向性质疑从多方面来认识对象,围绕对象沿着不同角度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起点、多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答案。
所谓“多向”指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顺向、逆向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
它常采用双向法,即可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采用由外向里作辐射“聚集”。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就这句话沿着不同角度进行思索:淤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于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怎样?盂从上下文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榆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虞从说话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对他的迫害,明明白白告诉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她意会呢?愚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如此发问,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的思维出发点。
又如《月光曲》一文中,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
此处就可以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请从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进入创作情境等多角度进行思考。
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着重点
、
加 强师 德 修 养 , 立 良好 的 教 师 形 象 , 学 生 树 为
在担任一年级多媒体实验班班主任期问 , 在平 时的教学 中,
发现利用多媒体课件后 ,学生思维活跃了 ,质疑 的问题也特别 多。 于是 , 总结了这 方面的经验 。 便 改变 旧的教学模式 。 把质疑贯 穿于阅读教学 的全过程 , 在教学 中注意培养 学生的质 疑能力。 积 极鼓励 学生敢 于发表 意见 , 不懂 就问 , 敢于对老师质 疑 , 对学生
用用这种老师问学生 , 学生 问老师 的质疑方法 , 堂上做到生生 课 互动 , 师生互 动, 而达到了较好 的教学 目的。 从
想道德 的启蒙人 , 教师的职业道德 , 直接影 响到学 生道德起步和
健康成长 。可以说 ,小学教师 的道德表 现能够影 响一个人 的一 生 。因为教育规律证 明, 人的很多习惯 一旦 在小学阶段养成 , 终 身都很难改变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 我无论 在 日常教学工作 中, 还是在做学校少先队辅导员 , 都能够严格遵守师德标准 , 严格要
求 自己 , 坚持 “ 一切为 了学 生 , 了学生 的一切 ” 树立正确 的人 为 , 生观 , 力求与学生建立平等、 和谐 、 洽、 融 相互尊重 , 关心学 生 , 尊 重学生 的人格 。不仅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知识 , 以身 言教 , 还
用 自己的个人思想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 。
四、 关爱学生 , 要 尊重 学生 , 分 发 挥 “ 感 效 应 ” 充 情 的 积极 作用
维普资讯 2 o 年 4月来自 08( 总第 8 ) O期
耄 者 坛 磁 论
S U Z H J I O Y U LU N T A N I A
N 0. 20 4. 08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些专家认为,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端仍是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字 , 牵” 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 牵着学生
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地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 , 学生忙于应付 , 根本没有质 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
思维能力 , 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 , 安排 充分 的时间, 让他们细细地读书 , 静静地思考, 去发现问题 ; 安
敢说、 敢问。 课堂 4 5分钟 , 使学生有质疑的余地, 有思考的 时间。再就是教给学生懂得同一事物从多种层次去思考 , 才会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 巧选角度 , 有利于提高质量 , 更 好地认识事物。再次 自主释疑,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搜
集、 查询资料 , 使学生学会处理信 息, 学会发现问题 , 自主
如: 在讲朱自 清的《 时, 春》 生问: 为 “ 水” 什么用“ 来形容 涨”
呢?
必须放下架子, 态度要和蔼, 语气要亲切, 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不懂 就问, 敢于对老师质疑 , 对学生质疑 , 对教材质疑, 营造一
种民主、 宽松、 师生平等、 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 生敢问, 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 加深理解 。 善于设疑
1 . 目 , 确定 标 指导选题。
物理 学的研究课题实践性较强 , 提出独特见解 , 撰写探究报告 , 交流探
选题要从实际出发 , 密切联系实际, 究过程和结论。 并
如在进行电势差、 电场力做功、 根据教材中的适 当内容 ,指导学生开 电 总之 ,将探究学习应用于物理教 展探究学 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 的过 学, 不仅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 科学观 势、 势能的教学中, 电 我通过创设符合
学贵知疑,疑则有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提问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研究 2020.813思想NEW WRITING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2.如何整合资源。
学习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课内的阅读和课外的拓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利用好“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让学生在整本阅读中习得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叶老“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
那么在学校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整合资源呢?对课前三分钟进行充分利用是个不错的选择。
笔者的做法是进行“每日一诵”“每周一讲”的活动。
诵什么?当然是名家经典,可以有学校统一的诗歌目录,也可以让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一些经典诗词、四书五经都可以作为诵读的资源。
当然,这其中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精心的筛选。
讲什么?讲故事、推荐好书,以这样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久久为功,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围绕一个阅读主题,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广博而深入的阅读教学模式。
主题式阅读教学开发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陈晓波·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学贵知疑,疑则有进——统编版小学语文提问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安排了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语文“预测”策略单元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
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主动阅读,改变以往的被动状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一、围绕目标,善于提问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读、课后问题、交流平台”等地方,都有提问策略教学的方法指导。
以“疑”为径谈阅读教学
以“疑”为径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一、营造宽松氛围,乐于质疑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因此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喜欢问问题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质疑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不管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思维价值,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我们也不应置之不理,而是用满腔的热情去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不断地去探索、创新。
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体”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平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
二、学习质疑方法,善于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句话了。
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
因此,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非常重要。
从课题入手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课题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人公或主要发生的事件等等。
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
以“疑”为径谈阅读教学
以“疑”为径谈阅读教学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主题词:阅读教学质疑提高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一、营造宽松氛围,乐于质疑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因此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喜欢问问题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问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我们也不应置之不理,而是用满腔的热情去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在这提问中得以锻炼与形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
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体”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平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
二、学习质疑方法,善于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
”这句话了,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切实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非常重要。
三、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正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
营造一种民主、宽松。
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
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
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
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
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
质疑: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
质疑:留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我在担任小学多媒体实验班语文课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
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课堂上,老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如:在学习生字时,学生经常提出“老师,你多了个钩,你少了一撇”,当时自己心里清楚是写的快连笔的结果,如果你当时说:“知道了,就你多事。
”从此,这个学生也许不再提出问题,而换一个角度,先肯定这个学生的观察力,再请同学们也看清楚老师的这个毛病,以后不要再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气氛形成了,同学们就敢问了。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能指责,要肯定积极动脑的一面。
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辨论会。
如我在讲《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看过了课文后问:“船在地上,月儿在天上,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船那么小,月亮那么大,怎么把它们两个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备课时都考虑到了,而班上一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没料到的,“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看星星,那么多星星为她照明,她还点着蜡烛干什么?”她这个问题一提出,还没等我回答,同学们就议论纷纷,于是我就灵机一动,让同学们先讨论,再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种各样,有的说星星虽亮,可离小女孩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 学研究
2 0 1 3 年1 0 月
如何培 养小学 生的质疑 能力
任 丽娜
( 费县 南关小学 ,山东 I 沂 2 7 3 4 0 0 )
【 摘 要 】学起 于思 ,思 源于疑 。培 养学 生质疑 能力 , 发 展 学生思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 高学生 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 方法, 引导 学生释疑, 使学生质疑 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思维。 【 关 键词 】 阅读 教 学; 小学生 ;质 疑 能力
一
、
课 文 的课 题 一 般 都 是 文 章 的 中 心 或 主 要 内 容 的缩 影 , 是文章 的 “ 灵 魂 ” ,是 文 章 的 “ 眼 睛 ” ,有 着 画龙 点 睛 的 作 用 。 引 导学 生 针 对 课 题 提 出问 题 , 既有 利 于 对 文 章 的理 解 , 又 能培 养 学 生 的质 疑能 力 , 围绕课 题 提 出 的 问题展 开 教 学 ,使学生的思维在上课初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 索之 中。 课文 中的重点词 句、中心句 往往是 一篇文章 的核心 内 容 ,深入理解 这些 重点词句 就能更好 地理解课 文 的思想 内 容 。 所 以在 教 学 时 , 教 师 应 引 导 学 生 能 在 文 章 看 似 平 常 , 实有 深 意 的 文 字 中 质 疑 , 也 就 是 找 寻 文 章 关 键 词 句 。 指 导 学 生 抓 住 重 点 词 句 , 发 现 问 题 ,层 层 递 进 , 巧 妙 地 将 教 学 引 向深 入 。 抓矛 盾处进行质 疑 。语文 教材 中常有看似 矛盾 却实 是 精 彩之笔 的描 写。在 阅读 过程 中找 出这 些矛盾之 处加 以质 疑 ,从课 文中 的 “ 矛盾 ”处入手 ,创设 质疑情境 ,打开 学 生 的 思路 。 在 结尾 处 追 问 。有 些文 章 对 故事 的 结尾 未 作过 多 交 代 , 当 学 生 学 文 后 , 有 了 较 为 丰 富 的 知 识 积 淀 , 要 引 导 学生把提 问引 向深入 ,鼓 励学 生抓 住课 文 内容 的延伸作追 问。 再 次 , 帮 助 学 生 归 纳 整 理 问题 。 让 学 生 找 相 似 、 找 规 律 , 想 办 法 整 理 出 问 题 的 线 索 ,学 生 从 中整 理 出 问题 的 类别 :文章词 句理解 的问题 、写作思路 问题 、 内容理解 问 题 、 写 作 方法 的 问题 、课 外 延 伸 学 习 的 问题 。 四、 运 用方 法 ,让 学 生 积 极 解 疑 解答学 生的 问题 ,可 以进一步 激发学 生提 问的兴趣 , 对 于 学 生 提 出 的 一 些 比较 浅 显 的 问题 , 可 让 学 生 通 过 自读 课 文 , 自我 探 究 , 自我 感 悟 来 解 决 ; 有 难 度 的 问题 , 可 以 在 小组 内合 作探究集 体研讨 ;对于 一些 比较深 刻 的问题 , 教师 要让学 生充分讨 论 ,尝试 解答 问题 。在解 疑 中要 做到 以读 促思 、 以思促悟 、 以悟 导读 。引导学 生反复思考 、 品 味后 ,把 自己的感悟通 过读 书表达 出来 。 古 人说 得 好 : “ 学 贵有 疑 ,小 疑 则小 进 ,大 疑 则 大 进 。 ”学 生学会 了质 疑 ,犹 如掌握 了一把 打开知识 宝库 的 钥匙 ,他 们就会 学得积极 、主动 , 由被动 接受变成 主动 获 取探索 ,获得终 生受用 的 自学 能力 。教师 在教 学中要切 实 培养学 生的质疑 能力 ,鼓励学 生质疑 问难 ,发挥 学生 的学 习主动性 ,使学生 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
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其应变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相应的培养。
文中就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创新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家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而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状况就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问,学生答,从不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样,失去的是宝贵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授之以渔,因材施教,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利用名言激励,诱发学生质疑意识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
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
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质疑意识。
二、营建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勇气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应允许学生“乱插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甚至对于一些在成人眼中看来显得极其幼稚、可笑的想法,教师也应当首先站在提出问题的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是不是“言之有理”,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夸奖和鼓励。
有一次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正在和学生探讨孔乙己走上末路的原因,一个学生突然问:“孔乙己难道一个亲人也没有吗?他要是有个有钱有势的亲戚就好了!”听到这个同学的疑问,我没有批评他胡思乱想,而是先表扬了他善于发问的特点。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
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自能的感悟,自动的内化。
“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自主赏读,感悟内涵自主感悟文本是一种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而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全球化的教育命题。
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项目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
自主感悟要随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的提高而提高。
中高年级学生要通过自主感悟这一形式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形式的运用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让学生静下来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取得有利的效果。
并且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还是精读品味,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边读边思,入景生情,情动辞发,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
学生的感悟虽有深有浅,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加以保护。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使学生逐步掌握“自读自悟”的读书本领,实现学生最大限度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而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热闹,形式多样,却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自主感悟,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效果。
二、比较朗读,感悟妙处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文中的妙词佳句作适当地调整,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揣摩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当,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l在预 习中 , 、 教师提 出“ 有什 么不懂的地方 ”“ 什么 问题 ” 、有 等要求, 引 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从中发现 问题。如我教 错 柚》 一课, 通过预 习, 学生一 个个举起小手, 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 问题 : 郑重其事 ’ 是什么意思? 伯 父 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 。 可表妹从未见过柚 子, ‘ ’ 更没吃过, 怎会得思柚病 呢 ? 卖柚子的小姑娘外貌描写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 ? 柚予那么苦, 伯父为 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 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 lO元钱 ? . O
表现 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 的真诚关怀。 创 新思维能力, 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 的 自由度 , 安排 充分的时间 , 让他 问题正揭示了课文 中心 , 5从标 点符号上质疑 。 、 各种标点符号 的用法不一样 , 它能帮助我们识别 们细细地读书, 静静地思考, 去发现问题 , 要改革教学方法 , 把质疑提 问和释
何 其 当我反 问他 后, 我说: 他提的问题很重要, “ 他能提 出这个 问题真 了不起 ! 再看那位 同 ” 不就行了, 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昵 ? 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 们怎么解释 时, 他们却哑 口无言。 其实 ,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学, 成功 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 自我 , 他们为 了发现 问题必定 通过这个问题 的解决, 学生可 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 间的联系。 开动脑筋思考, 挖空心思找疑问, 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 愿意去问。
质疑方法 1 从课题上质疑 。 、 教材 中许多课文 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引导学
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 旬、 , 词、 段 以便 教师给予有 的放矢地辅导 , 从而 收 于质疑的 问 。从何疑起?怎样疑 ? 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 的、 题 教 行之有效的 疑, 到这里才是长进 。” 那么, 教学中怎样“ 在 须教其有疑 ”培养学生 的质疑 ,
阅读教学贵在“引疑”
阅读教学贵在“引疑”【摘要】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多种策略引疑:自学中引疑、审题中引疑、设悬念引疑、反馈中引疑、演示中引疑、拓展中引疑等,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引疑;策略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如何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学实践中,我根据阅读教学的过程特点,运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生疑”。
1.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探索。
教师在读后检查时可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
如在预习《狼和小羊》时,有十几位学生提出: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吃掉就是了,为什么要故意找茬儿?这个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寓意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2.审题中引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外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教师可紧扣课题重点字“壮”来引疑:课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壮士”是特别英勇豪壮的人,而且也不一定牺牲,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
接着教师又问:五壮士“壮”在哪里呢?这样,教师紧扣题目中心词“壮”字,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角度品味。
3.设悬念引疑。
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存疑,从而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深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10天内造10万枝箭,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他每天该造多少枝箭?在当时每天能造那么多枝箭吗?可诸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只需三天就能造完10万枝箭。
把“疑”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把“疑”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李顺展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年(卷),期】2004(000)007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李顺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安县第一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乘着歌声的翅膀——听觉艺术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 [J], 沈丽凤
2.把“疑”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J], 李顺展
3.将创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J], 嵇春花
4.让“疑”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 [J], 刘淑玲
5.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以铜仁学院《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为例 [J], 茹凯;倪黎;颜宝平;安黔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三步曲
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三步曲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所以,学生的“自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利用我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能”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指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分成设疑、解答、测试三个基本步骤,为阅读教学设计了“自我质疑——自我解答——自我测试”的“三自”教学法。
“三自”教学法每个步骤的实施和完成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以发挥、利用其自学能力为依据,又以发展、强化其自学能力为目的。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门”介绍必要的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活动做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指导,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自我质疑自我质疑的基础是发现问题。
要质疑,首先必须发现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质疑又从何谈起?发现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深层。
至于通过阅读、钻研,吸收大量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信息,则自不待言。
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一系列课文中的问题,但问题(特别是重点讨论的问题)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学生完成,而是教师所包办。
教师提出的问题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很可能是学生不需要提出的问题,而要提出的问题却未提出。
更为不利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被“剥夺”了,课后又很难得到补偿。
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受到抑制。
久而久之,便养成“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的习惯。
相反,如果一开始便让学生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形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良好开端,这就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中保持学习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让学生自我质疑,就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开发资源发展主体——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探索东城区花园小学阮美好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漠视学生本体,教师“满堂灌” “满堂问”,“引导”学生猜出教案中的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整体素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从儿童的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以及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不证明: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有强烈的表现欲,更有得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
然而,在传统教学的压抑下,学生巨大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开发,造成了学生缺乏创造潜能的假象。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充分合理地开发学生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发展学习主体,是当今教育工作者迫切思考的问题。
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
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求知的欲望都从疑问开始。
从哲学的观点看,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不仅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性质,而且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学生内部的“生疑——释疑——再生疑”的过程,是心理上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过程。
当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得到尊重,产生的疑惑得到解决,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自学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就会逐渐从亦步亦趋的必然王国进入到掌握了学习规律,自由驰骋于学习天地的自由王国。
这是以教师、课本为本体的教育,即线性的、牵引性的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在此之前,笔者成功地进行了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更好地发展主体,在此基础上,笔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拓展、深化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努力使教师的教无形化,学生的学有形化、活跃化。
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精简基础知识的传授,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或内化中掌握学习规律。
具体操作如下: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这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审题引疑,激趣。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如《小站》的课题引疑:同学们见过火车站吗?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北方偏僻山区的普通小站,旅客稀少,却引起了作者的驻足观赏的兴趣,由衷的赞美之情,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又如《桂林山水》,学生通过猜想“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所描绘的景物,既引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个人预习,存疑。
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独立预习:⑴自学生字词,想办法突破识字难点。
⑵结合“导读”、“预习”和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课文内容,确定该课的学习重点。
⑶想想课文哪些地方读明白了,哪些还不明白,向同学、老师质疑。
第三步,合作学习,集疑。
由教师引导、调控,组长组织,学生们交流预习情况,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努力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
组长记录已解决的问题、共同确定学习重点及理解办法,对仍未解决的问题,再拿到班上交流。
教师深入各个小组,了解学生交流情况,适时点拨,随时调控。
这一环节,为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场景,积极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思考、讨论中,学生时时擦出智慧的火花,思路逐渐明晰,一个鲜明的学习蓝图在学生大脑中呈现了出来。
付出了努力的收获,更让学生喜悦。
如《小站》,学生通过个人预习,小组切磋,解决了生字词、课文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等问题,确定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小站“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进行质疑: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站?⑵作者是怎样突出小站的“小”的?为什么要突出小站的“小”?⑶课文除了按方位顺序介绍一个地方很值得我们学习外,还有哪些精彩写法值得我们欣赏?学生的质疑已经触及了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这也是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的学习方法。
二、集体讨论,以学定教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既急于印证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优拙程度,又想尽快解决自身的疑难问题。
此时,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发散状态,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
集体讨论势在必行。
1、以疑导思。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及已解决的问题,并开动脑筋,出谋划策解决疑难问题,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师答疑。
教师在听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迅速分析、判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哪方面的问题解决得特别好,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缺陷,应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纠正,从而确定自己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即师生互动,以学定教。
由于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也处于发散——收敛——发散的活跃状态,每时每刻都不断地进行内创造,生成新的智慧,新的气度,新的视野。
又由于新问题不断产生,那些暂时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处于“愤悱状态”。
此时,教师的点拨、提示、引导,正是学生所盼望的。
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要点,讲得很精;学生对教师的释疑也会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如《难忘的一课》,学生从“认真”一词体会到台湾教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年轻的台湾教师写字“吃力”,是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他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在学生自以为解决了问题的情况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得‘吃力’,仅仅是为了说明台湾教师‘重新学习祖国文字’这一点?还有别的用意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学生的思维火花又燃烧起来了,他们意识到课文的第11和12自然段有一个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台湾教师说自己讲得不好,可作者却说课讲得好极了,这是不是矛盾?台湾教师到底讲得好不好呢?”几位学生的质疑引发了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讨论的高潮。
2、创新释疑。
我鼓励学生开动自己聪明的“发动机”,到课文中“寻宝” 激起独立思维的涟漪。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好时,是那样的兴奋,“寻宝”自然大功告成。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课文理解得是那样透彻,同时,学生也被那位台湾教师强烈的爱国情深深打动了。
又如《跳水》,在老师多媒体演示的配合下,学生反复读文,独立思考,活跃交流,终于体会到船长让孩子跳到海里得救,是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排除孩子跌到甲板上的不利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当时海面风平浪静,船上有二十多个勇敢的水手,船长是孩子的父亲,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非跳不可。
船长的机智,给学生极大的启发:遇到突发事故,必须迅速判断事物转化的条件,断然改变事物的外部联系,促使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
在创新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3、循疑深化。
明代学者张洪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生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只要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这说明,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循序渐进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对疑难的发掘,同样不可能一次完成。
当学生不断发掘疑难、解决疑难时,就能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通过质疑,了解了树的静态和鸟的动态,这是浅层次的了解。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景物的描写,悟出作者“惊叹→赞美→遗憾→留恋”的感情变化过程,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一步。
我更进一步启发学生质疑写树与写鸟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议论,认识到:⑴树衬托鸟,为鸟提供生存、栖息、活动的场所;⑵鸟衬托树,使树增辉生色。
从而懂得了互相衬托的关系,对课文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无疑,学生是聪明的,充满创造力的。
在教师的激发与诱导下,他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循疑深化过程,充分培养了学习能力。
“读和做,缓说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悟,开发潜能。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
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充分开发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宝库,我们会获得无与伦比的丰硕成果,也会给我们的现代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活力与惊喜,使教学活动良性循环,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发展。
三、以读引读,质疑拓展有人说:“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矿藏,而人的大脑是最丰富的矿藏。
”人的大脑的丰富性,在于人的自成系统的独立思考。
这一系统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它可以受外界的影响和指挥,但始终有着最隐蔽的自我在管理自己。
学生也理所当然具有这样的特性,他们潜能无限而又相当独立,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独立性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潜能,“以读引读”无疑是最佳的方法,它既是阅读教学必要的延伸环节,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学完这一篇课文,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哪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课文使你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地把书本与生活、爱好以及情感联系了起来。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把这些思考展现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读一读,编一编,议一议,跟同学、老师、家长交流。
如学完《草船借箭》,为了帮助学生彻底解决“诸葛亮为什么敢向周瑜的部下鲁肃借船,不怕他告密?”这一问题,我引导他们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
本学年,我还让学生结合课文制作小型手抄报,展现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才智。
同学们在小小的手抄报上或写或画,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工整的笔迹抄写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对之进行简单的议论评价;有的画一画由课文引发联想情景,如学习了《小站》,精心设计一个小庭院或小公园,并作简单的设计说明;有的由课文联想到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学完《难忘的一课》,学生提出了这些疑问:在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台湾为什么不能回归祖国的怀抱?难道台湾同胞喜欢台独吗?陈水扁,你真的要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历史罪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新闻,寻求答案,写出自己的心得。
课文中,台湾同胞深深的爱国情感、浓浓的民族意识,引发了学生对热爱祖国强烈的感情。
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设计每课练习,提供同学参考,互测互练,以求达到总结课文,归纳、巩固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