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习题课件岳麓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最新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

最新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

最新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重点:“九二共识”;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难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导人新课:1.教师展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诗歌朗诵:诗歌中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请问“我”代指什么?“母亲”又代指什么? 教师抽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带着整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讲授新课:一、“九二共识”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阅读材料,讨论得出: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

2.台湾问题的由来(1)请结合上图的年代尺,说出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有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史实。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下册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下册归纳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阻力是什么?原因:联合国是1945年二战后成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在它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阻力:①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美国的阻挠(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

)2、分析概括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概况及历史意义是什么?背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

3、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1)自信的笑、胜利的笑;2)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3)进一步表明美国的孤立政策失败;4)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4、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赢得世界的尊重;3)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

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对中国: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6、概括中美建交的背景、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背景:从中国来说:①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③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从美国来说:①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原因:美国方面:(1)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2)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3)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可增加对付苏联的实力;(4)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2)

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65——69,建国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第七舰队开到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台湾问题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要让他们完整地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已久,以及我国的对台政策,他们又不能说完整。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

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本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新中国成立后,各个不同时段国内(包括台湾)国际形势变化的较为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所述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一以贯之、又有较大发展变化的方针、主张。

这样处理教材,比较有利于前述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课通过听歌曲、看录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下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下册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概况(1)时间:1950年10月一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下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八下历史知识点1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政府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三、西藏和平解放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过程: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3、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原因: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1、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高。

2.研读、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方面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3.通过学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时代全方位外交的巨大成就,认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建交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971年7月的一天,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舆论的震动。

正如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中美关系如何实现了正常化?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如何恢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历史八下册 教学课件 4.第四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历史八下册 教学课件 4.第四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 第四级 • 第五级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
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华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
连战携妻女杭州先人故居 2006年4月
连战,生于1936年8月27日,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 西西安。台湾当代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曾担任第三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第 九任中华民国副总统、行政院长、外交部长、交通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台北市大安区仁 爱里19邻邻长(2003年卸任)等职。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通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二条
• 第二级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
• 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 • 第三级 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1993年4月27~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到台湾奔丧 的大陆同胞
回到大陆探 亲、祭扫祖 坟的台湾人
一 二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一 探究点: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辜振甫
1917.1.6~2005.1.3 台湾彰化县鹿港人 台湾海峡交流董事会董事长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学生讨论得出:前两次分离以及港澳与祖国的分离是又外国侵略造成的,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分离是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教师讲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海峡成为两岸同胞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台湾回归祖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讨论得出: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台湾问题的由来
(1)请结合上图的年代尺,说出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有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史实。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并收复台湾。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七条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能够有步骤、分阶段实行,方式能够灵活多样。
台湾海峡两岸能够就下列事项实行协商和谈判:
(一)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二)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
(三)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
(四)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
(五)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合的活动空间;
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一名同学作答,其余学生补充。
学生自学后,分小组汇报。
组内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一、“九二共识”
1.“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
2.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
二、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1.2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举行会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教案: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由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又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不理解。

但是也正是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

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情感态 度价 值观 爱国情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开放观念 重视外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 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国逐渐走向“双赢”。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1.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采用“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总体上采取“分—总”的形式。

先对教材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再进行总体归纳。

2.讲解分析与指导相结合。

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本课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1岳麓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1岳麓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标内容](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1、构想的提出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二、港澳回归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2、香港、澳门回归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拓展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板书年代尺总结:
1979年——1987年——1992年——1993年——1995年
教师补充强调两点:“九二共识”、八项主张
过渡语: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么,进入21世纪后,两岸关系会如何发展呢?
板块二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88-89页,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九二共识”
教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哪些史实能够证明?
PPT展示表格,请同学将下表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三国时期
隋唐时
元朝时
清朝初年(1662年)
清康熙年间
清末(1895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教师: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1、归纳海峡两岸为推动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
2、试分析对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书设

第17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末,海峡两岸关系
2、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学反

因为资源缺乏,学生对两岸史实仅仅依赖课本及以下零散的网络消息,课堂设计及问题设计相对简单,史料分析少,对学生水平培养还有待增强。同时教师要多渠道掌握学习资源,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
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
难点
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教法
学法
阅读归纳法、讨论分析法、讲述法等。
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课推进祖国同意的和平进程课件岳麓版_

八年级历史下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课推进祖国同意的和平进程课件岳麓版_

坚持做好每个学习步骤
武亦文的高考高分来自于她日常严谨的学习 态度,坚持认真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 “高中三年,从来没有熬夜,上课跟着老师 走,保证课堂效率。”武亦文介绍,“班主 任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引导作用,王 老师办事很认真,凡事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精 力,看重做事的过程而不重结果。每当学生 没有取得好结果,王老师也会淡然一笑,鼓 励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一分也不能少”
“我坚持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每 天放学回家看半小时报纸,晚上10: 30休息,感觉很轻松地度过了三年 高中学习。”当得知自己的高考成 绩后,格致中学的武亦文遗憾地说 道,“平时模拟考试时,自己总有 一门满分,这次高考却没有出现, 有些遗憾。”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公开课PPT课件_0

岳麓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公开课PPT课件_0

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调整“三不”政策,结束两岸隔绝状态。
“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问题的解决开辟了 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你了解哪些关于“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史实?
二、新世纪的两岸关系
1、《反国家分裂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进入新 世纪以来,“台独”势力一度十分猖 獗,不仅极大的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健 康发展,还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 全,是台湾社会的一个毒瘤。
《反分裂国家法》 是什么时间颁布的,我们为什么要旗帜 鲜明地反对“台独”势力?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以立 法的形式把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

大陆
1949-1978,“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1979年以后,祖国大陆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努力;1979年元旦,中国 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1984年,邓 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台湾
1949—蒋介石坚持“巩固台湾,伺机反攻”的方针,并进行频繁的军事袭 扰
2、2005年4月,胡锦涛在北京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 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 会谈。
3、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邮 政合作等协议
课堂小结:
同学们,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从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到香港、 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崭新模 式。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有力地证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的坚实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正确方针。按照 “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成为不 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 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祝愿伟大祖国早日完 成统一大业。”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初二年级已经学完了历史的第四单元的全部知识,那么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复习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第11课民族团结一、政治上: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二、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政策。

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者:邓小平。

(2)最早针对地区:台湾(3)最早实现地区:香港(4)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5)历史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从英国手中收回香港,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回归的启示:香港澳门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资料第二部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二、我国的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4.1995年,江泽民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

8年级的同学们复习好历史知识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一)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内容:(1)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2 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1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3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_”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时间:1978年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