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数据的表示教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背景介绍数据的表示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信息时代,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技能。
因此,在初中数学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表示和处理数据。
本次教学设计将针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表示方式2.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数据选择合适的表示方式3.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导入本次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1.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让他们轮流分享和探讨2.展示一些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和处理这些数据,引出数据的表示方法探究(25分钟)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数据表示方式,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讨论。
例如:1.列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表示方式,然后展示并让学生比较这些方式的优缺点2.列举一些具体场景,例如天气预报、图书馆借书情况等,然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些场景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数据表示方法拓展(15分钟)在学生对数据的表示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入拓展内容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例如:1.引入Excel等数据处理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数据表2.引入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据的表示方式总结(5分钟)最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探究兴趣。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例如:1.看一张数据表,然后总结一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据2.根据一些具体场景,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表示结束语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相信学生对数据的表示和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方面的进步,更是日后走向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图表来分析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数据表示的方法,比如条形图、折线图等,但对于饼图等表示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以及利用图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相关数据的图片,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图片,如成绩单、天气预报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表示。
2.呈现(10分钟)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示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表示方法,对准备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6.3 数据的表示》word教案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 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绘制简单的频数直方图进行数据表示与处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教学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数据收集的过程,并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表示与处理,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初步发展,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感性上的体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接触了许多统计方面的实例,因此本节课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思维,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频数与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并能初步绘制简单的频数直方图.2.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处理与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讨论、演示法为辅,设计“实验——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情境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即情感感悟——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设计说明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提出的问题(1),是对前面所学的数据表示方法的回顾,也是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频数直方图的基础,问题(2)的设计主要是为切入课题并进行下一步的新知探究做好准备.高8问题1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英语成绩仅分为三个等次,因此,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均可以简洁表示英语成绩.问题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这个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师生活动:通过观察、讨论,不难发现语文成绩多且层次差距较大,若再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显然非常繁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教师由此顺势切入课题.教学说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放手给学生完成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即给予肯定与鼓励.由问题1的易于解决,到问题2中学生产生的困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入课题,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出示解决上面问题1时所列的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引出频数概念.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解答问题2,列表与所画条形图非常复杂.这样引导学生尝试把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段简单化处理,进而探索得到新知——频数直方图.英语频数)225 3这里的“人数”表示优、良、中出现的频繁程度,因此也称为频数.你能不能帮助小明想一个好的办法,较简便地解决问题2呢?试试看!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想出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类似地作分段处理,再画统计图表进行表示,从而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知识.8注:这里的60~70表示大于等于60同时小于70.其他类似记号含义相同.明晰新知:1.我们把上图的横轴略作调整,得到下图.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2.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3.如果样本中数据较多,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教学说明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师是倾听者,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准确的归纳结论.三、巩固提高,熟练技能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充分利用例题表格中的其他数据信息,进行对应训练,巩固新知.同时,让学生较完整的独立绘制频数直方图,也为下一课时中学习频数直方图的绘制步骤做好准备.练习1:请将前面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练习2:请将前面表格中的身高数据按3 cm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做好辅导工作.141456四、应用提高,设计方案设计说明本环节属于较高层次的训练,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要求学生设法解决,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统计活动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统计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应用统计的意识.图①图②1.这两幅漫画介绍了什么内容?你能帮助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吗?(小组讨论)图③2.图③是李大爷的孙女小丽统计一周平均各种雪糕的销售数量,你能根据这张图告诉李大爷明天怎样进货吗?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合理作答.教学说明对于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学生可能有各种想法,但都必须基于对李大爷所卖雪糕数量的统计.另外,学生为李大爷设计的进货方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与图③中的数据基本相符即可.五、积累与总结1.频数及频数直方图等概念.2.初步绘制频数直方图.3.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评价与反思本节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实例,课题的切入与新知的探索过渡巧妙、自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获取了统计学中的“频数”“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初步掌握了频数直方图的简单绘制方法.在统计频数和画频数直方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既进行定性的分析,又进行定量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有学生的观察感受、独立思考,有师生的合作交流、问答小结,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发挥和展示.。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6.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表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标和文字描述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众数”、“中位数”等概念感到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
2.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表示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2.教学难点: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具,如问卷调查表、统计表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某校七年级一班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数据,引出数据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图表和文字描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例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然后用图表或文字描述呈现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某校七年级一班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图表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表示方法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图表的基本知识,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同数据表示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数据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表示方法的能力,以及统计图表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素材。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3.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简要介绍各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尝试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进行操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图表绘制。
但他们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处理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重要性,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数据进行处理,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案例材料,制作PPT,设计好课堂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基本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整理和表示这些数据。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以下问题:a.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的?b.这些数据是如何整理的?c.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对给定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并分析其优缺点。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6.3 数据的表示
6.3数据的表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绘制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统计图.【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图形的绘制,体会绘图的步骤,进一步加强数形结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在数学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频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所给数据绘制频数直方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尊敬的老师:因为我家里有事了,所以向老师请假了,请假2天了,请老师准假了,谢谢了.”这是小明同学向老师写的请假条.老师见后,对此请假条马上批注,“小明同学:你的请假条中了字用了太多了,以后少用了,明白没有了,现在准假了,就这样了.”问请假条和批语中“了”的频数各是多少?频率各是多少?是小明还是老师用“了”更频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扇形统计图典例1某校七年级学生总人数为500,其男女生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则该校七年级男生人数为()A.48B.52C.240D.260[解析]男生人数=总人数×男生所占的比例,500×52%=260(人).一个扇形统计图中,有一扇形的圆心角为90°,则此扇形区域表示的统计量占全部统计量的() A.30% B.25%C.10%D.15%[答案] B探究点2频数直方图典例2某县九年级有15000名学生参加安全应急预案知识竞赛活动,为了了解本次知识竞赛的成绩分布情况,从中抽取了400名学生的得分(得分取正整数,满分100分)进行统计:频率分布表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表中的a=,b=,c=.(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3)若将得分转化为等级,规定得分低于59.5分评为“D”;59.5~69.5分评为“C”;69.5~89.5分评为“B”;89.5~100.5分评为“A”,这次15000名学生中约有多少人评为“B”?[解析](1)a=400×0.20=80,b=20=0.05,c=124=0.31.(2)(3)15000×(0.20+0.31)=7650(人),答:这次15000名学生中约有7650人评为“B”.频数直方图是描述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画直方图的一般步骤:计算最大值三、板书设计数据的表示1.扇形统计图.2.频数直方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画法和特征,合理的使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熟练掌握频数直方图的作图步骤;最后,将数据与图形结合起来,利用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数据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各种图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数据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示,从而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数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他们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有一定的了解,但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还很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基础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分析数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表示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图表的特点和作用。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图表的表示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模板,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用图表表示这些数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图表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
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6.3 数据的表示
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过程与方法探索扇形统计图中圆心角的求法并计算,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学习从数据中获取有关信息,学会用数据说话.学会和他人一起完成调查活动,体会其中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如果你是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师: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有印象吗?是怎样的一个图?学生发表看法.师:(展示)一个扇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学生回答.师: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师: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师:你知道扇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吗?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二、例题讲解【例】下表是某市2014年3月的气象资料某市2014年3月天气状况的统计表(1)请根据上表计算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和它们各自占总天数的百分比(精确到0.1%);(2)绘制扇形统计图.解:(1)由表可得,该市2014年3月晴天11天,阴天12天,雨天8天,它们占总天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5.5%,38.7%,25.8%;(2)先求出有关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360°×35.5%≈128°,360°×38.7%≈139°,360°×25.8%≈93°.即表示晴天天数、阴天天数、雨天天数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分别为128°,139°,93°.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该市2014年3月晴天、阴天、雨天天数的扇形统计图想一想:你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来表示本例中这个月的天气情况吗?各有什么优缺点?三、巩固练习某校七(3)班共有学生54人,学习委员调查了班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每人只参加一项活动).其中,参加读书活动的有18人,参加科技活动的占全班总人数的16,参加艺术活动的比参加科技活动的多3人,其他同学参加体育活动,则在用扇形表示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的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扇形的中心角是________度.【答案】100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2.能根据实际事例中收集的数据找出合适的分组方法.3.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从中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培养缜密、细致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简单的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思想,学会用“数据”说理的方法,发展运用简单的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巧妙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整理的方法.难点:数据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做一次“你最喜欢的文娱节目形式”调查,并展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一下就看出喜爱哪一种文艺节目形式的同学最多吗?学生发表看法.师: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一般比较散乱,很难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要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师:我们可将所得的数据制成统计表,请同学们编写.注意:1.在用表格整理数据时,一定要做到分类清晰,不重复,不遗漏.2.要统计各组的数目之和是否与数据总数相等以及百分率之和是否为100%来检验分组是否正确.师:有了上面的统计表,我们能否回答上面的问题?你能根据它合理地安排节目吗?学生发表看法.变式训练: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4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如下:89,87,97,92,61,93,80,89,73,79,75,76,81,76,88,82,79,64,69,91,85,92,81,60,63,67,82,70,73,64,54,58,62,66,70,54,52,65,63,71.请你将上述数据进行整理.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在整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回答.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整理的数据制成一些统计图来直观地表达数据的某些特征,使大家看到统计图后便一目了然.师:条形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呢?学生发表看法.师:(1)条形的宽度要一致,间隔要一致;(2)按照各组数据数量的大小来确定条形的长短,并注明数量;(3)垂直的射线上,要根据数据数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你能利用条形统计图回答上面的问题吗?学生举手回答.二、讲授新课将上面练习所得的统计表制成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动手制作,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评论.师:折线统计图也是我们进行统计的图表之一.(展示)你知道折线统计图是怎样画成的吗?学生交流,并发表看法.师:用一个单位长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找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变式训练:小明这学期数学连续6次的单元测试成绩为75,70,78,85,90,93,你能把它们制成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师:数据范围与0相差很远时纵轴可用折线表示.就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对小明同学这学期的数学成绩发表看法.学生回答.师:请同学们分别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举手回答.师: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例题讲解【例1】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人口依次约为1 961万人,2 302万人,1 294万人,2 885万人.请绘制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人口的条形统计图.解:列出统计表如下表所示.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四个直辖市的人口统计图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写上统计图的名称【例2】某摩托车厂去年第三、四季度各月产量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上表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相邻的两个月中,哪两个月的产量增长最快?这两个月之间月产量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0.1%)?(2)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解:所求折线统计图如图所示.(1)如图,折线的各条线段中,10月至11月间的线段最陡,也就是说,从10月到11月的月产量增长最快,这两个月月产量的增长率为700-540540≈29.6%;(2)(540+700+600)-(300+350+450)300+350+450=错误!≈67.3%.答: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的产量增加了67.3%.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你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6.3数据的表示(教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通过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来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表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概念掌握得相对较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数据收集的活动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而,在数据表示的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举例:强调在绘制统计图和制作统计表时,必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精确性,避免由于数据错误导致的分析失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表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表达一组数据的情况?”比如,你们如何向别人展示你们班级同学的身高或成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表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案例和操作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准确地表示数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表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表示学校图书馆各类书籍的借阅次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课程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处理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数据的孔方兄、制表、图形表示以及数据的统计方法等,都是数据处理领域必须掌握的技术。
作为学生,必须要在初中阶段就学会数据库的表示方法以及应用技巧。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会介绍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数据、为什么需要数据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帮助我们学习和生活。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及数据的种类;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3.了解图表、统计图形的种类以及构造方法;4.掌握EXCEL中图表的基本操作技巧及应用;5.掌握科学地、合理地处理数据的技能。
教学内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含义和种类•数据处理的应用数据的表示•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的构造方法及应用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数据的排列和计算方法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图表分析数据•利用EXCEL进行简单数据分析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老师将用主导型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数据的表示、整理和分析。
合作学习法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尝试解决问题,更快地掌握数据处理方法。
观察学习法通过观看视频讲解,学生可更深入地了解数据处理技能的细节。
实践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老师将为学生提供充分、实际的数据,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此外,老师还将通过在线课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EXCEL图表操作的实操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建和读取数据的技能•掌握图表统计、图形展现数据的方法及技巧•具备用EXCEL操作数据的基本能力教学难点•数据的排列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图表选择和建立的方案设计教学评价1.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定期考试进行评估。
2.学生的综合评估:通过每课时所提供的数据及其处理图表反映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
3.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收集意见,不断完善、改进、创新课程的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数据的表示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统计图是一种将数据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比较和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以及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一周的气温变化。
难点解析:教师应强调制作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如坐标轴的刻度要均匀,图例要清晰,避免误导读者。可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细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表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展示数据的情况?”比如统计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者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的表示方法。
举例:以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解释条形图中的每个部分。
(2)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通过连接数据点,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举例:以一周内气温变化为例,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描述气温的变化趋势。
(3)掌握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比例表示:扇形统计图的扇形面积(或角度)表示各部分数据在总数据中所占的比例。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扇形统计图最适合表示哪类数据?”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3数据的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表示》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统计图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学生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以及图表的绘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
2.难点: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图表模板和绘图工具。
3.划分学习小组,确立小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调查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提问:如何表示这些数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数据的表示。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何时会用到这些图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图表的绘制。
每组选取一个主题,如调查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图表表示出来。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评价并说出各自的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选择合适的图表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但对于数据的表示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
同时,学生对于图表的认识还比较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图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图表的特点和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
2.讲解演示:讲解各种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
3.学生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表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方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3数据的表示
6.3 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本册第四章第四节中,明确学习了“扇形”的概念,知道“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还能够把扇形所占整个圆的份数和百分比形式联系起来,这些为顺利学习扇形统计图作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准备.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统计图比较容易学好的自信心,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3.能按照制做扇形统计图的步骤绘制扇形统计图;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每年当生日快乐的祝福如约而至的时候,我们总要和亲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的美味,那么你是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n份?平均分成六份怎么分?为什么会这样分呢?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实际中体会圆与扇形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小学扇形圆心角知识的回忆.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为制作扇形统计图打下良好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环节不需太长时间,只是唤醒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同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活动内容:小明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单选)A篮球 B足球 C排球 D兵乓球 E羽毛球 F其他球类运动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得票数69 63 27 96 36 9(1)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呢?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活动效果和活动注意事项:由此引出:计算各种球类爱好者的百分比,思考所有百分比之和为1的结论,为解决第(3)问提供准备条件. 学生在三个问题的思考中明确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后,要进行数据的表示,通过对各种球类爱好者的百分比的计算推动学生思考扇形与整圆面积的比与百分比的关系.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活动内容:具体做法如下:(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百分比(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对应的圆心角度数(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通过两个表格的分步填写,明确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步骤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有问题时可以小组内进行交流,此环节学生可能会提出百分比除不尽如何保留小数位的问题,在此只要保证百分比和为1即可,同样要保证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稻田?CB33%A议一议图示的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明认为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乙户比甲户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甲其他21%教育23%衣着25%食品31%乙其他24%教育19%衣着23%食品34%想一想小明对在全班40名学生中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 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交流.通过前面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积累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所以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几个材料,澄清概念,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此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论后发现:扇形的大小与具体的数量大小没有关系,而且在不同的扇形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 (1)统计图的特点:①圆代表总体;②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③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2)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3)在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 活动目的和活动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活动效果: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统计图制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进行补充.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3 1、2、3选做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学生患近视的比率在全球范围内相当高,有约52%的中学生有近视眼,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患近视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趋势.近视的原因很多:如看书距离不当、光太暗、持久用眼、饮食不当等.近视已是青少年很常见的眼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请你根据本班同学的近视人数,然后把所得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并制成扇形统计图,那应该怎么办呢?请试一试,想一想.五、教学反思1.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统计图的特点,而且普遍掌握较好,因此没有必要再以问题的形式逐步总结认识,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数据本身的特点及统计图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统计图.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亲自去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并且让学生利用小组调查搜集来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制作统计图.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搜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统计图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3.注意改进的方面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附件1:本课时学案学习目标: 1.能描述对圆心角的认识.2.会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及各扇形的圆形角度数.3.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五步).4.培养整理、表示数据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1:自主学习(认真看书,在书中找出答案)1、顶点在的角叫圆心角.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圆心角的和为.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与360°的比.3、对某城市1000户家庭人口数做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以下数据.(1)计算出各类家庭占1000户家庭人口数的百分比(填下表);(2)根据百分比,计算出各类家庭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填下表);家庭二口之家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五口之家其他户数180 420 200 90 110 各类家庭占1000户家庭人口数的百分比各类家庭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活动2:互助学习:阅读并完成课本P208—P209问题及做一做、想一想,讨论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五步)(1)计算各部分的;(2)计算各部分的度数;(3)画圆、画;(4)标出 ; (5)写名称.活动3:问题解决:(针对上面的问题、重点强调过程) 在以上两个学习环节中你们小组的问题有哪些? 活动4:自主反馈1.初一某班有学生50人, 下面收集的是这个班同学身高的数据:画出扇形统计图.解:(1)各身高段人数占全班总数的百分数为:40~149 cm 为___ __;149~155cm 为__ ___; 155~160cm 为______;(4)160~167cm 为________;表示各身高段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140~149 cm :___ × = __°; 149~155cm :___ × = __°; 155~160cm :___ × = __°; 160~167cm :___ × = __°.2.下面收集的是某校七年级300名学生上学的数据,将表中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活动5:学习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不足:▁▁▁▁▁▁▁▁▁▁▁▁▁▁▁▁▁▁▁▁▁▁▁▁▁▁6.3 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一、 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身高(cm ) 140~149 149~155 155~160 160~167 人数825125步行 60人 骑自行车 100人 坐公共汽车 130人 其他10人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小学里学过条形统计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统计图、认识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相关活动中也形成了对统计图进行对比与选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来,具备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二、学习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对所收集的数据通过制作图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正确信息,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推断,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示数据的特点.本课《统计图的选择》内容从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务必服务于统计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以及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三、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第二环节:新课引入;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投影片)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学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B、C、D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类书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思考.活动效果:通过小组交流与展示对比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环节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1)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成绩 优 良 中 人数2253学号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1 女 167 81 88 优2 男 162 78 85 良3 女 165 86 90 优4 男 160 81 99 中 5女 165 94 86 优6 女 167 83 75 良 7 女 165 88 94 优 8 男 166 79 98 优 9 女 159 72 65 中 10 男 169 86 97 优 11 男 168 91 96 优 12 男 158 80 93 良 13 男 160 85 89 优 14 女 159 90 84 优 15女 162 91 89 优学号 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16 女 162 83 85 优 17 女 157 86 80 优 18 女 160 92 93 优 19 男 164 83 89 优 20女 161 75 77 良21 男 162 86 97 优 22 男 164 91 91 优 23 女 163 87 82 优 24 男 154 82 88 优 25 男 172 68 70 中 26 男 153 88 95 优 27 男 156 80 87 优 28 男 163 82 81 优 29 男 164 78 75 良 30女 161 89 87 优英语成绩情况510152025优良中成绩人数活动目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此问题体会实际生活中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借助前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很容易完成此问题.但通过两个小题的对比,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更直观.活动效果:学生在完成(1)问题后,对条形统计图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标注横轴和纵轴的实际意义.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成绩 68分 72分 75分 78分 79分 80分 81分 82分 83分 85分 人数 111212223186分 87分 88分 89分 90分 91分 92分 94分 412113111234568分72分75分78分79分80分81分82分83分85分86分87分88分89分90分91分92分94分成绩人数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 成绩段 60~70 70~80 80~90 90~100 人数15186246810121416182060≤分数<7070≤分数<8080≤分数<9090≤分数<100成绩人数你能明白小明的做法吗?我们把上面这幅图的横轴略作调整.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人数2018161412108642060708090100成绩如果样本数很大,样本中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活动目的:通过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就很容易观察到成绩的整体分布.但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分段的必要性.活动效果: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思考中进行对比后,发现第(2)小题的图表与条形统计图也很繁琐,也不易看出整体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改进,促进新知识的自然生成,发现改进后的统计图更直观的反映了数据的整体情况,注意学生对分段的困惑,教师及时作出相关解释.第四环节:练习提高活动内容: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仿照前面的统计图呈现形式完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将成绩分段的必要性与优越性,熟悉对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再认识.活动效果:此环节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教师可关注有问题冲突小组的讨论过程,并适时予以指导和评判,这样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频数分布直方图横轴与条形统计图横轴的区别.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的缺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条形统计图和图表表示数据的局限性,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习题6.4 1、2、3选做题:太原市2011年5月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制表日期:2011年6月20号污染指数W 40 70 90 110 120 140天数t 3 5 10 1 4 7你能将上表所提供的信息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吗?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学生探究、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使之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整个课堂体现了三个阶段:“唤醒——体验——发展”.1、创设情境,进入角色——唤醒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本课从问题引入,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明确数据与统计图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设计的活动1与活动2为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起了“支架”,这样把教学建立在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上,使学生能够逐级攀升.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思维、建构,就有了亲身的体验,有意义的学习便应运而生.2、主体实践,获得领悟——体验阶段当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进入体验角色后,通过看、听、思、做、谈等手段吸收信息,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充分配合学生,设计多种体验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去领悟.3、交流分享,体验成功——发展阶段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感受、不同见解,质辨不同的观点,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实现沟通与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交换认识的过程中实现互补,促进发展.附件1:7-3-2学案学习目标: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2.能读懂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3. 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4. 培养用科学的态度进行统计活动.活动1:问题导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A ABC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你准备如何整理和表示数据?(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活动2:新课引入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1)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活动3 :小组合作学习(2) 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小组内试着用图表和条形统计图合作完成,完成后组内交流.你能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学号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1 女 167 81 88 优2 男 162 78 85 良3 女 165 86 90 优4 男 160 81 99 中 5女 165 94 86 优 6 女 167 83 75 良 7 女 165 88 94 优 8 男 166 79 98 优 9 女 159 72 65 中 10 男 169 86 97 优 11 男 168 91 96 优 12 男 158 80 93 良 13 男 160 85 89 优 14 女 159 90 84 优 15 女 162 91 89 优学号 性别身高 (厘米) 入学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16 女 162 83 85 优 17 女 157 86 80 优 18 女 160 92 93 优 19 男 164 83 89 优 20 女 161 75 77 良 21 男 162 86 97 优 22 男 164 91 91 优 23 女 163 87 82 优 24 男 154 82 88 优 25 男 172 68 70 中 26 男 153 88 95 优 27 男 156 80 87 优 28 男 163 82 81 优 29男 164 78 75 良 30女 161 89 87 优成绩段60~70*70~80 80~90 90~100人数再将上表在下面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成后与课本对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活动4:巩固提高做一做:请将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活动5:自主反馈1.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万名初中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图是利用所得数据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生?(2)如果视力在4.9-5.1(含4.9和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有多少名初中生视力正常?*。
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 工字型教案
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工字型教案
§6.3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含义,会根据指定的分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简单的频数直方图.
3.能从频数分布表和频数直方图中观察数据分布特征,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含义;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单的频数直方图.
【难点】数据分组的方法和频数的累计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预设学生分析条形统计图遇到的困难.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168~170.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描述数据的方法?
提出问题:根据上表的信息,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准确地说出该班
这30名同学中有几人的英语成绩是优秀的吗?
生1: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生2:原因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体现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形象、
直观.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统计图表示你们的成绩单,继续
研究数据的表示.(教师板书课题:3 数据的表示(第2课时))
不包括最高分)
某同学调查了小区内50户家庭当年10月份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立方米)如下:
4.0~5
5.5~77.0~88.5~1010.0~11.5~113.0~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6.3数据的表示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数据处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数据的表示方法也是数据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的各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道数据的概念和作用,能够正确理解各种数据代表的含义;2.掌握数据的各种表示方法,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等;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数据的定义和概念;2.数据的表示方法,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等;3.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去重、排序、筛选等;4.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5.数据应用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学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教师介绍数据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步介绍数据的各种表示方法,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等,让学生掌握各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第三步讲解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去重、排序、筛选等,具体演示如何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步讲解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通过实际案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第五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实际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本课程评估采用课堂测验的方式,测验范围包括数据的定义、数据的表示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七、扩展阅读1.《数据分析入门》;2.《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3.《Excel数据分析教程》。
以上图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3 数据的表示公开课优质教案(6)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
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
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
第二环节新课引入
(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6.3数据的表示
教学
目标
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
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
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
(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6.4 1、2、3
个人修订意见
当堂
检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学情
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一课时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打下基础.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难点:数据的表示。
教法
启发式教学
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第三环节: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
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
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你准备如何整理和表示数据?
二、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
阅读P168页信息表,然后回答:
(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活动探究二:
(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小组内试着用图表和条形统计图合作完成,完成后组内交流.
(1)组距是2,各组是 ;
(2)组距是5,各组是 ;
(3)组距是10,各组是 .
四、总结反思:
1、频数直方图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频数直方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难点: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一、自主预习:
预习内容:(自学课本P169-171,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检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
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
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
3.根据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分析,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A、步行的人数最少,仅为90 B、步行的人数为50
C、坐公共汽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
D、步行与骑自行车的人数之和比坐公共汽车的人数要少
课后反思:
课题:6.3数据的表示(2)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法指导或学生笔记
学习目标:1.了解频数与频数直方图的概念,并能初步绘制简单的频数直方图;
2.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处理与表示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绘制简单的频数直方图进行数据表示与处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2.为了了解某校500名初三毕业生的数学成绩,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整理后绘制如图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随机抽查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2)随机抽取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不及格的人数有多少?占抽查人数的比例是多少?
(4)若80分以上的成绩为良好,试估计一下500名初三毕业生成绩良好的人数是多少?
五、课后练习:
1.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某市有关部门对全市3万名初中生的视力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图是利用所得数据绘制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调查共抽测了多少名学生?
(2)如果视力在4.9-5.1(含4.9和5.1)均属正常,那么全市有多少名初中生视力正常?
你能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
成绩段
60~70
70~80
80~90
90~100
人数
再将上表在下面绘制成条形统三、当堂检测:
1.下面数据是截止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
29 39 35 33 39 28 33 35 31 31 37 32
38 36 31 39 32 38 37 34 29 34 38 32
35 36 33 29 32 35 36 37 39 38 40 38
37 39 38 34 33 40 36 36 37 40 31 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