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章 儒(中)

合集下载

马伯庸作品合集(全24册)

马伯庸作品合集(全24册)

第七章忆昔抚今总 伤怀
第八章纵然虚室难生 白
第九章无价宝换有值 财
第十章夜定行人过纛 牌
第十一章少年初登黄 金台
第十二章对垒 1
每欲相摩捱
第十三章是非 2
曲直竟谁裁
3 第十四章天狼
幽阵此中埋
4 第十五章可怜
红颜已化骸
5 第十六章顿离
古城遭遣排
第一章你的幸运日是 今天
第二章 “长安地下 龙—利人市驿”
两京十五日: 上册
两京十五日: 下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历史缝隙中的 1
细节
2
街亭
3
白帝城之夜
4
官渡杀人事件
5
宛城惊变
《孔雀东南飞》与建 安年间政治悬案
你为什么把许愿写的跟250一样,你还不如把这个250换成要不然呢?。
文字鬼才,啊!不错。
佩服马伯庸的功力,竟用东方的武林江湖描述方式将西方的基督描写得绘声绘色,整个一个西方的武林江湖。
目录分析
第一部汉中十一天
间奏一个益州人在武 昌
第二部秦岭的忠诚 后记
第一章潜伏与忠诚 第二章忠诚与牺牲 第三章牺牲与阴谋 第四章阴谋与行动 第五章行动与调研 第六章调研与信仰 第七章信仰与冲突 第八章冲突与意外 第九章意外与爱情

5 第九章逐鹿者
郭嘉
1
第十章乱流
2
第十一章暗涌
3 第十二章杀人

4 第十三章失重
的复仇
5
第十四章死寂
第一章两个人 第二章丧金为谁而鸣

儒家中和之道

儒家中和之道

儒家中和之道释义韩星儒家之道是以中和之道为枢纽的展开。

传统上由《尚书·洪范》的皇极大中,本意“皇极”二字,皇是指人君,极便是指其身为天下做个样子,使天下视之以为标准(朱熹《朱子语类》卷卷七十九),结果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异化为团结在以某某为核心,以某某为中心的专制集权象征。

近代西学东渐,在解构和建构形而上学之争中迷失了儒学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中”、“和”观念与中和之道的思想演变至少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祖有了三才观念,也就有了“中”的意识。

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一组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其中一组蚌壳图最引人注目。

此墓是许多墓葬群中最大的,里面结构大致如图:墓室上方(南)呈弧形,下方(北)呈方形。

左边是蚌龙,右边是蚌虎,墓主安卧在墓室居中偏南。

从整个构图上看,现在有两种解释,都与三才有关。

一是冯时先生的解释,认为墓主头顶方形窟窿状,模拟天空;左右两侧各作弧形向外凸起,表示东方天与西方天的弧面;墓脚下呈方形,大地。

整个墓室平面是模拟“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宇宙论布置的,墓主人居中,头顶苍天,脚踩大地,与《说文》王字的构义吻合:“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叁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天地人三才观念,而墓主身份应该是原始部落的酋长或早期部族国家的国王。

另外,一些神话传说当中也有三才观念的形象化表述,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一部中国的创世纪,其包含的思想意蕴很丰富,但盘古开天辟地就是三才之中,高扬人的主体性的神化表达。

《尚书》的“中”与“和”观念。

《尚书·尧典》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里“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就是一种中和无偏的追求;而“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则是通过音乐上的和谐以获得神人和谐的效应。

文学欣赏导引(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2023版

文学欣赏导引(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2023版

文学欣赏导引(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MOOC答案2023版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一)1、《麻雀》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屠格涅夫2、崔莺莺是哪个古典戏曲中的人物答案:《西厢记》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下列哪首诗答案:《临安春雨初霁》4、《西游记》的作者是答案:吴承恩5、“小鸭飞来稠闹处,三三两两能言语”出自哪首词答案:《渔家傲》6、《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了庄姜哪些细节之美答案:手;皮肤;脖子;牙齿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天涯游子的凄苦悲凉答案:枯藤;老树;昏鸦;瘦马8、下列哪些诗描写竹子意象答案:《于潜僧绿筠轩》;《竹石》;《新竹》9、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人生观答案:正确10、李白的《玉阶怨》,借用“月亮”意象,表达“不怨之怨”答案:正确11、《归田园居》是苏轼的组诗答案:错误12、陆文婷是小说《伤逝》中的人物形象答案:错误13、抒情性作品中文学形象主要包括情景答案:正确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二)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自哪首词答案:《声声慢》2、“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描述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答案:贾宝玉3、《老人与海》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海明威4、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评论的是下列哪个作品答案:《周南·芣苢》5、小说《人到中年》的作者是答案:谌容6、文学的主体性包括答案:作家创作时发挥主体力量;作品赋予人物主体形象;文学创作尊重读者;强调“人”的主体地位7、宋词两大词派是答案:豪放派;婉约派8、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形象主要包括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象9、虚拟性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答案:正确10、“君子成人之美”中,“美”的意思是“使变得美丽”答案:错误11、美狄亚、林黛玉、猪八戒、阿Q等属于文学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答案:正确12、柳永的《雨霖铃》表现出烟波浩渺、楚天开阔的气象答案:正确13、特定的音韵和节奏,能传达出文学作品特定的意味答案:正确14、《人到中年》的作者是答案:谌容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三)1、罗敷形象出自下列哪个作品答案:《陌上桑》2、《紫藤萝瀑布》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宗璞3、“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形容哪位女子之美答案:庄姜4、《背影》是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朱自清5、蘩漪是哪个作品中的人物答案:《雷雨》6、《雨霖铃》通过哪些形象烘托出词境答案:寒蝉;骤雨;烟波;暮霭7、文学修辞手法包括答案:比喻;象征;夸张;拟人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紧”的妙处在于答案:引发读者联想;暗示人物心理特征;呈现外部环境;神韵独具9、《诗经•硕人》描写庄姜之美,属于细节刻画答案:正确10、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1、周朴园是《原野》中的人物形象答案:错误1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出自杜甫《春望》答案:错误13、诗歌《慈善家》是拉脱维亚诗人莱尼斯的作品答案:正确第一章内容单元测验(四)1、“小鸭飞来稠闹处,三三两两能言语”出自哪首词答案:《渔家傲》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详解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详解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 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 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 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 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 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古人阶段(距今20万年至5万年): 也称早期智人,陕西大荔人、许家窑人、山西丁村人; 石器制作水平多样,水平提高,第二次加工; 体质提升,有了性别和年龄的分工; 同辈通婚——族外婚; 氏族制度萌芽;
新人阶段(距今5万年-1万年): 也称晚期智人,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内蒙古河套人、
北京山顶洞人; 石器采用刮削、磨光、钻孔等技艺,发明了弓箭,骨针; 懂得装饰; 原始宗教信仰出现(红色赤铁矿粉末-灵魂不灭);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 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 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 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
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 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儒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儒学智慧树知到答案

中国儒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儒学智慧树知到答案

C、蜀刻石经 D、开成石经 我的答案:C 2、儒家文献几次大的结集是()o A、十三经注疏 B、通志堂经解 C、皇清经解 D、四库全书 E、儒藏 我的答案:ABCD 3、儒家经典的内容包括()o A、历史 B、哲学 C、文学
D、语言学 E、科学 我的答案:ABCD 4、儒家经典的总称有()。 A、六经 B、五经 C、七经 D、九经 E、十三经 F、四书五经 我的答案:ABCDEF 5、在儒家经典文献中,有经、传、说、记、注、疏等形式,其中最古老的元典文献是()o A、经 B、传
3、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明,先贤们很早就关注到女性的教育,提出“阴阳平衡、男女和谐”的女教观,在历 史上曾起到过维系世道人心、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我的答案:ABC 5、《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J表明君子是有所敬畏的,有形上的终极关怀。 A、对 B、错 C、部分对 D、部分错 我的答案:A 6、《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J这里的“君子”是 指: A、道德高尚者 B、统治者 C、梦中情人 D、道貌岸然的人 我的答案:A
中国儒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_中国儒学智 慧树知到答案
中国儒学2023章节测试答案—中国儒学智慧树知到答 案
第一章测试 1、将中国经学史分成汉学\宋学两种形态的是 A、四库全书总目(或四库馆臣) B、汉书艺文志 C、隋书经籍志 D、文献通考 我的答案:A 2、《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史分期是从一开始的 A、汉代 B、魏晋 C、先秦 D、孔子 我的答案:A
17、孔门十哲分属的四科是: A、德行 B、言语 C、政事 D、文学 我的答案:ABCD 18、战国时期提出性善,批评杨墨的大儒是: A、孟子 B、荀子 C、乐正子 D、子思 我的答案:A 19、战国时期提出性恶,“非十二子”的大儒是: A、荀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1、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荀子早就心领神会了孔子所说“义”的精妙内涵,注意到“制”与“宜”的辩证有机统一,故特别强调之。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其精神,发展为“()”的思想。
6、孔、孟、荀构建的社会政治思想系统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终极价值取向和理想是以“()”为基础,实现“()”,进而“()”。
7、南宋陆九渊把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结合,其学派被称为“心学”,是因为()。
5、停滞说:“停滞”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缺少否定与扬弃的环节,因而就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辩证发展的历史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持此观点的西方人士以黑格尔、佩雷菲特为代表,前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后者则进一步认为,直到现代,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8、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9、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问。它始于孔子删定六经,战国时初具规模,两汉时大兴。唐为义疏之学,清为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治经学者除对儒家经典阐发其思想外,还要诠释文字,考订名物典章制度,故又称训诂考据之学,或简称汉学。
10、《论语》中提出的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8、宋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但究其实质,已无()的进取气象。
9、就统一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论,包含儒道的先秦诸子各家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是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和文化机制。
10、文明是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方面。

第一章《论语》

第一章《论语》

第二节
孔子其人
孔子的生平: 少年时代 私学时代:授六艺(礼、乐、书、数、射、
御)
政治生涯
任中都宰 任鲁国大司寇 任代国相
周游列国时期
第三节 《论语》的仁礼思想
论语:论道经邦,挽回世道人心之语。 论道经邦,挽回世道人心之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较忠实地记述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 子的思想,被奉为儒家学说经典。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492则,其中记录孔 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则,记孔门弟 子相互谈论之语48则,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政 治思想核心“仁”、“礼”、“义”。
仁、礼、乐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 “仁”是“礼”“乐”的 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 基础 以“礼”“乐”推 行“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
第四节 欲“仁”必修己
1.三省吾身 2.人生定位 3.推己及人 4.为仁由己 5.仁者有乐
一、内省吾身,改之为贵 内省吾身, 内省吾身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可与言诗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 而不仁,如乐何?”
以“礼”“乐”推行“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孔子行礼
第一讲 孔子的仁礼思想
第一节
理想:礼乐仁和
孔子的理想
礼为首位 仁为核心 乐即美与善的统一 和即调和
措施:周礼治国 结果:天下大同
பைடு நூலகம்
礼是什么?
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礼”,即现代 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学说核心是“礼”与“仁”:

儒家思想跟中国社会第2节儒学与社会规范资料

儒家思想跟中国社会第2节儒学与社会规范资料

「功過格」圖式
(二)慈善事業的興辦
1.惜字會
對社會身分等級的重
A.目的:強調文字的神新聖界性定,而具強烈道
B.作→法以:彰雇顯人士收人集身用分過的德 貧 會的優性窮 主紙越問 義,張性題 思非並。想單加以不。純焚同地毀於解社決
→成為今天環保回收的淵源
2.清節堂:收容失去依靠的寡婦
→表揚儒學中的貞節
你所不知道的 中國法律史
•五四運動對儒家「禮」的看法
時間:二十世紀前期 態度:強烈批判 訴求:認為國家、家庭是兩大壓迫體
制, 支撐儒學中的忠、孝,即禮教 例子:魯迅在《狂人日記》有「禮教
吃人」之說
何時?如何產生的?
三、人倫秩序的學說
(一)「三綱」、「五倫」的確立
1. 五倫
A.最早出現「:父《子孟有子親》,君臣有義,夫婦有
王陽明:制定〈南贛鄉約〉 相約之自治精神,已經被國家禮制所操控
→國家禮制≠儒家理想(三代德治) →明末以後「反禮教」的士風
聖諭六言:「孝順父母, 尊敬長上,和睦鄉里, 教訓子弟,各安生理,
勿作非為」
在鄉村集會上彰善糾過
清代對鄉約的態度
順治:頒布明太祖的〈聖諭六言〉 命令基層社會成立鄉約組織
康熙:制定〈康熙聖諭〉 作為鄉約準則,依規定期聚會
B.為人際關別→係1,與.以長規個幼範人有為序中,心朋而友發有展信出」來的
2. 三綱
2.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關係
A.指:父子、君臣、夫婦
B.確立:東漢朝廷召開的「白虎觀會議」中
C.影響:成後世儒家思想的主要規範
(二)名分觀念的確立
1.確立─漢代
三綱是相對責任
A.正名:認識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
B.安分:忠實執行角色所該有的行為

中庸第一章

中庸第一章

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能够片刻离开的,如果能够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评析】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个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该文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该文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大学语文》第一章

《大学语文》第一章
— 14 —
论语
(六)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约:穷困,俭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
乐:富裕,安乐。
者利仁。”
知:同“智”。
— 15 —
论语 赏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 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 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利用仁。这种思想 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 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 32 —
《大学》 赏析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几个阶梯而实现内修的要求之后,进而要实行外治的功 夫,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的现象,虽 然现代社会情况已不同,但《大学》告诫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这些思想仍可作为今日之为政者的座右铭。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8n),字子舆。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反省。 信:诚实ng。 传(chu1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 4—
论语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 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化十分剧烈,这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 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 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改完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 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 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中国文化导论概要

中国文化导论概要
佛教传入中国后,蓬勃发展,冲击了儒教的统 治地位;佛教以及道家学说又给儒学提供了新的 思想资料。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就开始积极应对 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弘扬儒学传统, 到两宋时期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 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复兴运 动。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成就了一种新的、更完备的 形态,——理学。
第二节 孔 子
一、孔子事迹 :克己复礼 二、仁学:以仁入礼
三、治国理念:为政以德
一、孔子事迹 :克己复礼
平孔 子 生
生于鲁国 ,宋国贵族后 裔,“吾少也 贱,故多能鄙 事” 。 “威而不 猛”,身材魁 伟, “长人 ”。
一、孔子事迹 :克复礼
孔子对周公礼治心向往之。 子曰:甚矣吾衰也! 政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第一章 礼义之教——儒家文化
的儒 核学 心成 为 华 夏 文 明 —学派
—显学
荀子 周公
孟子
朱子
孔子
韩非 李斯
第一节
儒家概述
一、儒学的渊源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儒学的渊源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制 度。如杨向奎先生所言,“没 有周公一代人创造的礼乐文明, 就没有西周的文明,我们也很 难想象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将 是什么样子的光彩。”(杨向 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一、儒学的渊源
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 着古代文化从敬鬼神转向重人事。 周公提出“敬德”,意识到了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 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周人的 观念中,“德”即是尽人力“保 民”、“惠民”而拥有民心及天 下。
二、儒学的形成和发展
1、圣人立教:先秦儒家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孔子追随周公,自称 “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 孔子以西周的礼乐文化为源头创立了儒学,不遗 余力地宣传、普及西周礼乐和他文化,在他的周 围聚集了一批“志于道”的仁人志士,形成了一 个称之为“儒家”、“儒学”的学派。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思孟学派和以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影响比较大。孟子是子思的 再传弟子,孟子发挥了孔子学说中“仁”的部分 ; 荀子则着重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礼”的部分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版+答案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版+答案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填空版)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分类类群名称主要特征常见动物与人类关系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身体呈;体表有;口肛门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虫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可形成珊瑚礁扁形动物身体呈对称;背腹扁平;口肛门涡虫、吸血虫少数自由活动,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口肛门蛔虫、钩虫、丝虫、线虫秀丽隐杆线虫是人类研究遗传、发育、衰老等过程的重要实验动物,蛔虫寄生给人体带来许多危害环节动物身体呈,由许多彼此相似的构成;靠辅助运动蚯蚓、沙蚕、蛭蚯蚓可松土、提高土壤肥力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有,大多有;运动器官是。

双壳类:河蚌单壳类:蜗牛贝壳退化或有内壳:乌贼、鱿鱼、章鱼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但钉螺可传播血吸虫病节肢动物(最大的动物类群)体表有坚韧的;身体和附肢都。

昆虫纲:蝉、蟋蟀(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虾、蟹可提供优质动物蛋白;蜜蜂等可传粉注意:1.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昆虫的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因此会发生蜕皮现象。

2.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感觉器官是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摄食器官是口器;呼吸器官是气门;运动器官三对足和两对翅位于胸部。

3.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二.脊椎动物1.鱼类(1)鱼类的主要特征1)形态:鱼的身体分为、和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身体大多呈,减少运动时的阻力;体表有,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2)运动: 鱼的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于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在运动时靠摆动产生动力。

3)鱼鳍的协调功能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功能转换方向作用较小,只是辅助背鳍和臀鳍保持身体的平衡保持身体平衡保持平衡,像舵一样控制着鱼的游泳方向,配合全身肌肉运动,是推进鱼体前进的动力之一4)感知: 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能感知水流、预测方向,是感觉器官。

人教版八年级名著《昆虫记》第一至四章问答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名著《昆虫记》第一至四章问答题及答案

八年级名著《昆虫记》第一至四章问答题及答案第一章《荒石园》1.法布尔的荒石园是一座怎样的昆虫实验室?(活的昆虫实验室)被当地人称为什么?(阿尔玛)意思是什么?(一块除百里香恣意生长,几乎没有其他植物的荒芜之地。

)2.荒石园是法布尔经过(40)年的艰苦努力,顽强奋斗,最终才获得的宝地。

3.被称为雅典娜鸟的是什么鸟?(猫头鹰)它也飞临荒石园,发出它那刺耳的咕咕声响。

第二章《昆虫的装死》1.法布尔研究昆虫装死的情况时,第一个被他选中的昆虫是什么昆虫?(大头黑步甲)2.大头黑步甲和抛光金龟相比,谁是巨人?(大头黑步甲)谁是侏儒?(抛光金龟)3.大头黑步甲的看家本领是什么?(装死)4.通过实验,法布尔发现大头黑步甲的静止不动,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它的一种什么状态?(真实状态,是它的复杂的神经紧张反应造成它一时间陷于动弹不得的状态之中)5.法布尔认为,在受到震动后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之中方面,可与大头黑步甲相提并论的是昆虫哪一种昆虫?(烟黑吉丁)第三章《蝉和蚂蚁的寓言》1.在拉·封丹关于蝉和蚂蚁的寓言里,谁是乞食者?(蝉)2.法布尔通过实验发现,在蝉和蚂蚁之间,谁是毫不客气、抢劫时决不退缩的求食者?(蚂蚁)3.巨蝉在被蚂蚁侵略的没了耐心之后,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干了一件什么事?(向蚂蚁劫匪撒了一泡尿)4.古希腊的抒情诗人阿纳克雷翁曾经为哪一种昆虫写一首颂歌,说这种昆虫“你几乎就像诸神明一样?”(蝉)第四章《蝉出地洞》1.第一批蝉出现在什么时分?(将近夏至时分)2.蝉的幼虫的洞通常在什么地方?(最热最干的地方,特别是在道旁路边)3.出洞的幼蝉为什么喜欢最硬的地方?(因为出洞的幼蝉有锐利的工具,必要时可以穿透泥沙和黏土)4.在蝉的幼虫的出洞口的周围,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浮土,没有一点儿推出洞外的土形成的小丘?(因为幼蝉是从地下转到地上,最后才钻开洞口,而洞口是最后一道工序,一打开就不可能用来清理浮土了)5.蝉的洞约几分米?(4分米)蝉的洞是什么形的?(圆柱形)6.幼蝉的洞底是活路还是死胡同?(死胡同)7.蝉的幼虫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什么?(来到阳光下蜕变)8.法布尔通过实验发现,蝉洞对蝉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等候室、气象观测站)9.蝉在地下要呆几年?(4年)10.蝉用什么吃东西?(自己的吸管,吸树的汁液)11.蝉的幼虫出洞过程中,挖出的泥土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蝉的洞长期使用却不堵塞?(蝉的幼虫在向前挖掘时,随时用尿泉把粉状泥土浇湿,使之成为糊状,并立即用身子把糊状泥压贴在洞壁上。

5.1《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八佾.( yì ) 3.文质彬.彬( bīn ) 5.未成一篑.( kuì)
2.内自省.(xǐnɡ ) 4.弘.毅( hónɡ ) 6.迩.之事父( ěr )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者不惑
知 同 智 , 智慧,聪慧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启发我们做人、做事都要 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前进有其现实价值作用。
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存在于现实 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 重要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60 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各国致力于战后 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也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两极分化 严重、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些问
三、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富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 和肯定的内容,是我们当今社会人与人关系所要借鉴的价值取向。
儒家关于“仁”的思想,不管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还是从 近现代人道主义、人权思想或者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和意 义依然巨大,说它“微言大义”并不为过。现代文明社会提倡和 鼓励人们要有爱心,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是话语 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在精神实质上与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 人”“泛爱众”是一致和相通的。它的价值还远不在这里。儒家 所主张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 着承认和肯定人们基本权利的思想。“推己及人”,用现在通俗 的话来讲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依此类推,现代人要求和 争取的种种权利平等、权利保障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逻辑起点。较 之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更为具 体和明确地触及了人们权利对等的问题。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 及答案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外教育简史习题集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章(上)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填空1.成均是出现于五帝时期的萌芽状态的学校教育。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我国真正意义的学校出现于商朝。

4. 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由大司徒掌管。

6.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教育为主,西周的经济实施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井田制)制,政治上实施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学在官府。

7.稷下学宫位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是一所集讲学、着述、育才为一体的学校,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是儒家的荀子。

8.“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9.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10.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11.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13.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14.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15.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14.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15.清代的官学除国子监还有宗学、觉罗学和八旗学。

儒林外史1-40回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1-40回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1-40回每回概括目录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3)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3)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4)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4)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4)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5)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5)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6)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 (6)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7)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 (7)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 (7)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8)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8)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 (9)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 (9)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10)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 (10)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11)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 (12)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 (12)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 (12)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13)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 (13)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 (14)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14)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萧金铉白下选书 (14)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 (15)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15)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 (15)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 (16)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 (16)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弓旌天子招贤 (16)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 (17)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 (17)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 (18)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 (18)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19)第四十回萧云仙广武山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19)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19)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 (20)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 (20)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20)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 (21)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熏心 (21)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21)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 (22)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22)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 (23)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 (23)第五十二回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 (24)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 (24)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 (24)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25)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25)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儒林外史》开卷第一回。

儒林外史第一回全文翻译

儒林外史第一回全文翻译

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满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素喜爱他的画,让时知县派人约他相会,他装病不见;时知县"屈尊"去访,他又外出不见。

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后病逝会稽山中。

译文:王冕七岁丧父,十年给人把牛,十七八岁靠画画挣钱,不到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他不求官爵,不交朋友,整天闭门读书,十分仰慕屈原。

危险素喜爱其他的画,让当时的知县派人约他见面,他装病不见;当时的知县“屈尊”去访问,他又出去不见。

吴王朱元璋特来拜访,王冕认为这一立法,文人有危险,就隐居不出,后来因病离开会稽山中。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墒橛谇∈哪辏�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从《儒林外史》的第一章看士人在科举制度面前的主动性

从《儒林外史》的第一章看士人在科举制度面前的主动性

| 文化艺术从《儒林外史》的第一章看士人在科举制度面前的主动性□李新锐/文《儒林外史》的第一章“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礼部议定取士之法”,这个取士之法就是所谓的八股取士制度,文中的王冕评价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1]13。

”此句下的黄评也指出这是“作书本旨”[1]13。

许多学者正是依据这个“大义”,并结合正文中作者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揭露和讽刺将“八股取士”等同于“荣身之路”,并且把这条“荣身之路”的存在视为是读书人丢掉“文行出处”的原因。

但是仔细分析王冕的这段话,可以发现八股取士、荣身之路、文行出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1 “八股取士”“荣身之路”“文行出处”关系辨析首先,来看“八股取士”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的一种方式,而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通过笼络人才来治理社会,进而达到巩固封建政权的主要手段,它最本质的特征是“以利导义”,即“不事生产”的士子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后依靠朝廷的俸禄来保证自己生存的需要,这是其“利”的一面。

士子作为儒家所谓“道”的承担者,在通过考试进入国家的权力系统后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其“义”的一面。

“利”是交易的筹码,“义”则是拿到筹码后需要履行的责任,这是科举制度实行的本意所在。

而现在只将八股取士同“利”的一面(荣身之路)划等号,忽略其本身“义”的要求,显然失于偏颇。

其次,对于荣身之路和文行出处的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将“加入荣身之路”视为“丢掉文行出处”的充分条件,即不能认为有了“荣身之路”这个前提,那么文人就一定会丢掉“文行出处”,八股取士制度本身虽然带有“利”与“义”的双重特性,且二者之间并不相抵牾,但作为参与科举制度的主体——士子才是在“利”“义”之间的主要裁决者,换言之,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其意向究竟是在于“利”还是在于“义”,这是每个个体而不是制度所决定的,而正是大部分士子主动选择丢掉文行出处才导致了《儒林外史》这部讽世之作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与孔子儒学三期
儒教三义目

儒 家 哲 学
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又称孔学
儒学元典产生于斯
从五经到十三经
儒 家 哲 学
原始儒学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其中对儒学贡献最突出的
有 “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儒 家 哲 学
孟 子
性本善
仁政
与民同乐
浩然之气
儒 家 哲 学
两汉经学
董仲舒(前170-104)
《天人三策》: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 家 哲 学
今文经学:政治视角,讲阴阳灾异,
发微言大义,活泼但流于空疏;
古文经学:历史视角,讲文字训诂,
究典章制度,求经文本义,朴实但
失之繁琐。

儒 家 哲 学
宋明理学·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哲
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名;
·以孔儒为核心却又融合佛、道,
又称“新儒学”;
·以“明道”为目的,又称“道
学”。

儒 家 哲 学
朱熹集大成
理,在逻辑上先于万事万物,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象化,将“理”还原到日常人伦。

儒 家 哲 学
王阳明
倡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将“心”与
“理”统一,以“心”主宰万物。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儒家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