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老子(姓李名聃)有个孙子叫李宗,曾在 鲁国任士大夫,享用封邑为段和干,其后 代子孙遂以这两个地名为姓,称“段干氏 ”,后来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 其他: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2)以所居住的地名或出生地为氏。
• 神农氏(一说即炎帝)生于姜水,因而取 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齐桓公的子孙)中 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东郭的,后以遂以 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
• 以官为氏者,多以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 为氏。
•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司寇、司空、司徒、太史
• 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 法官),子孙世袭此职,遂称“理氏”。商 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 了纣王,被杀,他的妻子携子理利贞避难 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果树的果实) 得生,遂改“理”为“李”。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或高官大臣死 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或品行给予一个称号, 即谥或谥号。
• 一是带褒义(表扬)的。如“文(经纬天地曰 文)、武(威强叡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 昭) 、景(布义行刚曰景) 、惠(柔质慈民曰 惠) 、穆(布德执义曰穆) 、桓(辟土服远曰 桓) 、康(温柔好乐曰康) 、平(布刚治纪曰 平)”。
• 孔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庄蹻: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 大将。楚庄王之苗裔,“庄”为谥号。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 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 仲、叔、季等姓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老 大为庆父(字仲),老二为牙(字叔), 老三为友(字季),于是他们的子孙便称 为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
第四讲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2.氏的来源方式 (4)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 一带的,因古代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郭为氏。春 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自称是齐桓公的后代。而成语 “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也是齐国人,生活在齐宣 王和齐湣王时期。 东门、西门、百里、郑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 氏。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②空字 第一,将所避的字写成空围,作□,以代替所避之字。 第二,省缺须避之字。 第三,以“某”字代替所避之字。 第四,以“讳”字代替所避之字。 ③缺笔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④改称 西汉吕后名雉,《史记·封禅书》中将“雉”改称为“野 鸡”。 东晋郑太后名阿春,“凡名春悉改之”,于是改“寿春” 为“寿阳”,“宜春”为“宜阳”,“富春”为“富 阳”。 宋仁宗名祯,当时开封城内的“蒸饼”改称为“炊饼”。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2)地名转化说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 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3)吹律定姓说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 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 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 可以道里计了。”
1.姓所以别婚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 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 出自桓,不可。” 2.氏所以别贵贱 《白虎通姓名》: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 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接下来几期文章,咱们聊聊我们的姓名。
百家姓姓名里包含了我们祖先的职业、迁徙的路线、历史的变化等等等等,比如说:姓巫的朋友,先祖是为皇家负责医疗、祭祀或者观天事务的官员;姓史、或者太史的朋友,祖上是为朝廷记载历史的官员;而姓张的朋友,祖上则是一名擅长射箭的高手。
凡此种种,我们把百家姓里的名字拿出来,掰开啦,揉碎啦,从甲骨文的角度,看看每个姓氏的祖先,最初都是做什么的。
咱们要聊具体的姓名,或者叫姓氏之前呀,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这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姓、什么叫名;什么叫氏、什么叫字。
搞清楚这些问题,咱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姓氏、名字的由来。
•什么叫姓?母系社会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了,所以中国最早的一批姓度是和女字旁相关的字,比如说姬、姜、姒、嬴、妘(音同“云”)、妫(音同“归”)、姚、姞(音同“吉”)。
炎黄结盟传说黄帝住在姬水河边,所以他们这一支以姬为姓;炎帝住在姜水河边,他们这一支就以姜为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其中有十来个孩子拥有自己的姓。
它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任、荀、箴、僖、姞、儇(音同“轩”)、依等十二个姓。
在祝融之后,又产生了己、董、彭、秃、妘、曹、芈等八个姓,他们合称祝融八姓。
•什么叫氏?氏是姓的分支,相当于大家族的概念。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以己为姓,而这个己姓里,又分出了苏、顾、温、董、豢龙等氏族名称。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导读: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导读:本文古人的名、字、号,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这中间的你、我、他区分开,也就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
关于名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推知其最早的含义。
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说,在早期的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能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
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间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我报名来区分你我了。
可见,人名的产生是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有关,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所有场合都可能区别人的个体,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取名的依据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和天干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
春秋时期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可见那时的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古时婴儿出生3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名。
命名的方法,鲁国大夫申缔将其归纳为5种:“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古人的字和名和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和名和号有什么区别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字、名、号来表示个人身份和称呼,这些概念在古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字、名、号分别代表了古人在不同场合的身份和准则。
下面将从三者的定义、使用和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古人的字、名和号之间的区别。
一、字字是指个人家族的传统姓氏,代表了家族的身份和血统。
在古代社会,字是祖先留下来的,代代相传,是家族的认证标识。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传承家族和血脉联系的象征。
古代常用的字包括“姓氏”和“雅名”,用于区分不同家族和社会地位。
二、名名在古代代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真实身份和个人特征。
名通常是在出生时由父母或长辈取的,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交中使用的标识。
名与字的区别在于名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标识,没有传承性,而字则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血统。
顺着名的衍生,出现了许多雅号、字号等称谓,用以尊称或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在古代社会,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个人自己的标识,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依据。
三、号号是指古代社会中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别称或尊称。
号通常是根据一个人的才能、品质、身份等不同要素而赐予的,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尊重之称。
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以号作为相互之间的称呼,更显尊重和礼貌。
号往往与人的名字或特长有关,是体现了一个人社会地位和个人特征的称谓。
人们常常以号取代名字在特殊场合使用,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身份特点。
四、总结古人的字、名和号在古代社会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字代表了家族传承和血脉联系,名是个人特定身份的标识,号则是对个人的尊重和评价之称。
这三者在古代社交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反映了社会等级、家族传承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通过了解古人的字、名和号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
古人的名字为何与现代不同?姓、氏、名、字、号都是些什么意思?
古人的名字为何与现代不同?姓、氏、名、字、号都是些什么意思?大家好,我们的大橙橙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秦朝以前,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比如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我们在称呼的时候总会感觉很乱,比如有时候称姜子牙、有时候称吕尚,有时候又称姜尚,让人摸不到头脑。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姓、氏、名、字、号这些都是什么意思。
先说“名”和“字”,比如重耳、小白等。
秦朝以前的名字看起来很随意,但古人取名字有他们自己的原则。
鲁国大夫申繻说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就是一般人们取名的五个基本原则。
其中,“信”是指以孩子出生时的某些特征命名,这既包括孩子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孩子出生前后的特殊状况,比如晋成公因为生理特征就叫做黑臀,郑庄公因难产就叫做寤生。
“象”是指以相似的事物命名,具体就是借用与孩子所拥有特征相似的事物命名。
比如孔子头顶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古义: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
在秦朝以前,名字的作用只是为了提高此人的辨识度,仅仅作为一个代号存在。
所以,古人起名难免有些简单粗暴,就像我们以前的小名“铁柱”、“狗蛋儿”一样。
不过这些名字实在是不雅,因此古人会在长大后再为自己取“字”。
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庄子,名周,字子休等。
再说“姓”和“氏”。
“姓”“氏”只有贵族才会有,是展现一个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一个高贵的“姓”或“氏”可以让人礼让三分。
而作为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所以史书上记述这些人的时候都只用名字而已。
比如陈胜和吴广,就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
对于“姓”来说,秦朝以前的姓为数不多,仅有十个左右,且大多在商周以后亡佚,比如姬、嬴、子都是那时候存在的姓。
而“氏”的含义与宗法制度紧密相关。
当一个家族在分立家支时,一定会命“氏”,所以“氏”是可变的。
命“氏”有多种方法,但主要有三种。
寻根溯源
第一篇寻根溯源一、姓氏之源相传,人间起源地——宛丘。
人们把伏羲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即为人类始祖。
女娲氏使大地出现生机而拯救了人类。
伏羲氏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来维持生存。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品尝百草药,发明医学。
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
姓氏总源头归纳为: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姓氏是远古原始社会数万年后,今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而漫延。
而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黄神农氏)姓氏基础。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氏、帝舜有虞氏)姓氏漫延和发展。
祝融一世、二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客县东南曲梁乡大攀庄古城寨。
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山县随洲烈山。
后迁厉山(今山西省南部厉山)。
少典.妣有娇氏女安登为妃。
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五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
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
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
故名茶陵。
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氏胄总始祖少典,于黄帝纪年(前26 世纪岁次丁亥)诞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
衍传炎黄世胄两大主流,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药性,以疗民族。
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画野分洲岛屿。
天子建德,因生存以赐姓。
胙之士而命其氏。
中华民族姓氏,有五至六千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二、龙姓之源溯根追本,龙姓其源,宗族发源,繁衍生息,演变迁徙。
自古至今,本姓叱咤风云人物知多少,历史演变事件其如何,不得不寻根溯源、千古明鉴。
吾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据《中华百家姓秘典》载:龙氏来源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ss 改字
空字
12
缺笔 3 4
改读
康熙皇帝名玄烨, “玄鸟、玄武、玄黄” 等“玄”改为“元”, “玄武门”改为“神武 门”,“玄武大帝”改 为“真武大帝”。
又如《红楼梦》中林 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 她读书时,凡遇“敏” 字皆念作“密”字,写 字遇到“敏”字亦减一 二笔。
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
2.名、字、号
名、字 别号
释义
使用区别
举例
名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
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在一 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 的。
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又叫“表字”。 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诸葛亮,字孔明(同义词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举行冠礼,要另 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 )
宋太祖
汉高祖刘邦
宋太祖赵匡胤
元世祖忽必烈
唐太宗李世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3.谥号、庙号、年号——年号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 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 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 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 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 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 “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 (宋太宗)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1.姓、氏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据 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2万多个。
姓氏 姓 氏
不同的含义 一个族号“别婚姻
” 姓的分支“别贵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字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字号(一)古人名、字、号辑录: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
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关汉卿,号己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二)古人作品命名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2,以书室名命名《聊斋志异》(蒲松龄)《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诗文集》(姚鼐)《七录斋集》(张溥)3,以谥号命名《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卒谥“文忠”)《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4,以名号命名《诚斋集》(杨万里,别号诚斋)。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中国古代称谓文化
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 族。黄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 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所谓见其“氏”即知其所事身份 的贵贱。“氏”是在血缘关系中带有地缘关系的概念, 与纯粹血缘关系的姓是不同的。
• 上古时期,女人有姓而男人有氏。如孟 姜女,姓姜,孟是排行,指老大,故叫 孟姜女。她是齐国人,出嫁后就叫齐姜。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二者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 “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 当时的先人已经认识到外婚制能避免近亲繁殖 造成的种种危害, 于是在同姓部落内部禁婚, 异姓部落之间实行互相通婚,以保证人种的健 康兴旺,这是人类认识能力大大提高的一个重 要表现。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 由女性方面决定。从目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 姬、姜、嬴、妊、姒、妫等姓中均带有“女” 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② 以异常之居所或作为而得名。如相传唐尧时隐士 巢父,因巢居树上而得名。
③ 以异常遭遇等得名。相传周族始祖后稷,其母姜 嫄踏巨人足迹,怀孕而生一子,一度弃之,故名 曰弃。
④ 以专长得名。如弃在尧舜时做农官,善种,教民 耕种,故又以后稷称之。
⑤ 以体貌特征得名。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虞 舜者,名曰重华。”《正义》说舜“目重瞳子, 故曰重华”。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人 出生三月而命名,男子年二十行冠 礼而后取字,女子十五行笄(ji) 礼而后取字。正式命名之前有乳名, 又叫小名。
古代人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以
下十种:
① 以居住地为名。古人姓氏多得之于所居之地,其 名也是如此。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集解》引皇 甫谧(mi)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 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古人的姓氏 与名、字、 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
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 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 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 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三)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 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 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 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你知道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都代表什么吗?
你知道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都代表什么吗?一、姓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与氏是什么关系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四、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 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 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字作为谥(shi) 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姓氏的发展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 邑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 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 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 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 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 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 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 孟姜、仲姬等。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这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 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 情趣。因此,“自号”极为流行,其含义不外追求旨趣、祈求自勉、 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 专业等。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 子”等。
姓氏的主要来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女字旁。 如姜、姬、姚、姒、嬴等。 (二)以国邑为氏。 如韩、赵、魏等,都是战国时代国家名,后来都成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廖等。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
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幼名、谱名、学名的区别古人的名、字、号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
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
“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
引申为孳生、繁衍。
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
《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
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
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
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
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
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直呼其名。
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说文5种:“名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
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孑L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
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日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名”是供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
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白虎通义·姓名》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
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
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
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
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
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
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秦观。
长幼。
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
古人姓名字号的由来
古⼈姓名字号的由来古⼈的姓名字号,究竟是怎么⼀回事?古⼈的称谓很复杂,穷其⼀个⼈的姓名字号,⼀般可能有五个:⼩名、⼤名、字、⾃号、谥号。
⽐如,司马相如的⼩名就叫狗⼉。
能⾃⼰做主的字和⾃号,理论上可以⽆限多,那就说不清究竟有⼏个名字了。
(⼀)关于名名,会意。
甲⾻⽂字形。
从⼝⼣。
本义是⾃⼰报出姓名和起名字得意思。
古⼈幼时命名,这个必须由长辈定。
成年(男20岁、⼥15岁)取字,这个由⾃⼰定。
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万⼀成了孤⼉呢?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也是可以给⾃⼰取名的。
有《乐府诗集》说:“秦⽒有好⼥,⾃名为罗敷。
”⼀般说来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当然,毫⽆关联也未尝不可?下⾯我们要说这个问题。
(⼆)关于字字,也叫表字,就是别名。
别名是⾃⼰取的,因为古代名⼀定得长辈取,⾃⼰不满意怎么办?那我⾃⼰给⾃⼰取⼀个别名。
⽐如杜甫,字⼦美,所以你与杜甫见⾯的时候,⼤叫⼀声“杜⼦美”,他肯定很⾼兴。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礼貌,更是表达⼀种尊敬。
同理,称司马相如为司马长卿,司马迁为司马⼦长,李⽩为李太⽩,杜甫为杜⼦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瞻,苏辙为苏⼦由,等等。
不过,你要是称赵匡胤为赵元朗,不知道后果如何。
(三)关于号号⼜叫别号、表号。
这⾥有两种情况:第⼀种是字号(⾃号)。
⾃⼰给⾃⼰取个⾃称。
可能很多⼈就纳闷了,怎么还取?“字”不是⾃⼰给⾃⼰取的名么?⾃⼰给⾃⼰取了“字”,还意犹未尽,或者说这个“字”,表达不完我⾃⼰对⾃⼰的评价,那我就取个号。
所以,⼀般只⽤于⾃称。
⾼⼤上的说法是,以显⽰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其实就是⾃⼰对⾃⼰的评价,那意思是我就这这么⼀个⼈。
既然是⾃⼰夸⾃⼰,理当所然,见⾯称对⽅对⼈称号也是⼀种敬称,意外之意,你认同他⾃⼰对⾃⼰的评价,⼈家当然⾼兴了。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号六⼀居⼠,苏轼号东坡居⼠,陆游号放翁,李清照号易安居⼠,陶潜号五柳先⽣,⽩居易号⾹⼭居⼠,李⽩号青莲居⼠,杜甫号少陵野⽼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虽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 很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 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 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 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氏, 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姓氏混杂与谱牒
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变动, 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 致有: (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二)战乱。 (三)官宦。 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四)移民。 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这 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 供了很大的方便。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 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 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以字作为谥(shi) 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您贵姓?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 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 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 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 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 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 于家或族。
古人自号
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先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关汉卿:号已斋叟 曹霑:字梦阮,号雪芹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您贵姓?
姓氏的发展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 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 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 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 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 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 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 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如孟姜、仲姬等。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简 等。 (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 便以所居 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如 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东郭、南宫、东方等。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卜、陶、巫等。 (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 孕,逃往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 以林姓。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 为周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尉迟、长孙、 贺兰等。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这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 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 情趣。因此,“自号”极为流行,其含义不外追求旨趣、祈求自勉、 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 专业等。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 子”等。
姓氏的主要来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女字旁。 如姜、姬、姚、姒、嬴等。 (二)以国邑为氏。 如韩、赵、魏等,都是战国时代国家名,后来都成为氏。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 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 的儿子 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 廖等。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
古人的姓氏 与名、字、 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
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 一种姓氏制度。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里所讲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 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 有如下特点:(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
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名 字”。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也就是自己对别人称 呼自己时多用名;或者长对少、上对下;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 或对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名与字的关系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 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张衡,字平子,平与衡同义。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 属老二,故字仲尼。 ③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④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明仁宗 朱高炽(chi)(火)。 ⑤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等。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标志一 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 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南朝时,王谢二 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眺两大诗人。史 载,南朝侯景依仗朝中地位,想与王、谢结亲,梁武帝说:“王谢门 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人诗句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
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 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 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 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已经成为 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 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 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据《说文 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 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现象。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 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
您 贵 姓
您贵姓?Biblioteka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 所自分。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 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 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 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 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 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 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 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 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 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 以“赵钱孙李”开头。 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 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 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 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占汉族人口的 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 百分之七点一。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 上。
举例:孟姜女
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 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 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 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