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3.1.2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描述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

原子和
汞 原子,
每 2 个氧原子结合成 1 个氧分子,许多汞原
子聚集成金属汞。
结合上图,描述该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 氢分子会分解为氢原子,氯气分子会分解为氯原
子,每1个氯原子和1个氢原子会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 子。
现象:烧杯中的水没有变色 结论: 酚酞 遇到 空气和水 不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 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溶液变成 红色
结论:
浓氨水能使 酚酞溶液变红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 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 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 有什么现象发生?
2、物理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思考:水在蒸发前后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水分 子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水分子和氧气分子
当分子发生改变时,原有的物质就 会变成其他的物质,其化学性质也将会 发生改变,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下列有关原子或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没有间隙
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 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原子内部的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生能够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本质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等。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探讨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案例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为导入,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基本结构。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时,设计一系列实验,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的化学反应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结合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内部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原子概念的理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合分析、推理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向教室角落喷洒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举手,切身感受分子的存在。

【展示图片,情景再现】常温下放置于量筒中的水过了一段时间后减少了,水去哪了呢?当你漫步在花园里,能闻到沁人肺腑的花香,为什么呢?在加油站,你们能闻到什么气味吗?汽车尾气排放,如果你在此地又有何感受呢?教师引导:为什么香味闻得到,却看不到。

学生思考师讲述,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来解释以上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证实了物质确实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并且这些微小的粒子已经能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了。

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介绍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将他们放大几十万倍之后观测到的,再次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真实存在着的。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渡,同学们觉得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吗?生:分子很小;阅读材料,一滴水中水分子个数再次感受分子小的特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讲学)课标定位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性质知识在线1.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5.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考题再现【考题示例】1、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如水是由大量的水聚集而成的。

【答案】原子;分子【解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2、图中的信息能说明(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很小D.分子可以再分【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信息可知:一滴水本身就很小,但其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从而说明了水分子很小。

知识点二、分子的概念知识在线水蒸发时,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水电解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分子,水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再保持。

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易错警示(1)“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2)“最小”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拓展延伸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前提是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以后学)等。

推荐K122018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K122018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配套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3.2.2原子的结构导学案新版

【配套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3.2.2原子的结构导学案新版

原子结构讲义【学习目标】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分类和表示方法。

【预习检测】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________;②+:表示原子核的________;③弧线:表示________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________。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_个,这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较易____电子,通常达到____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3.非金属元素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或________,这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较易_____电子,通常达到____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探究导学案:探究题型一: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考查知识点归纳: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

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低的。

通称在离核________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________区域运动。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

离核最近的叫________,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_______;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_______;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_______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4 ,容易_______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_______4 ,容易_______电子,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由原子的_______有关。

推荐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厂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投影展示:课本P49图3-2和图3-3说明:图3-2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

图3-3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

教育最新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育最新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抽象的思维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3.1.2 分子和原子随堂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3.1.2 分子和原子随堂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随堂检测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C.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B. 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C. 分子不停的运动,而原子静止不动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B.花园里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2 2A .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5.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B .氧分子大,氧原子小C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6.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 .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C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D .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氢、氧原子不能再分7.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B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C .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D .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8.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 .糖溶于水B .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C .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D .红磷燃烧9.用“●”表示一个氢原子,能表示两个氢分子的微观示意图是()AB C DA .AB .BC .CD .D1 10.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3.1.1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3.1.1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3.1.1 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3.1.1 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3.1.1 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B.花园里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2. 金秋时节,在桂花树附近,能闻到丹桂散出的阵阵花香,花香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4.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B.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间隔消失C.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

A。

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D。

推荐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等手段,学习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抽象的思维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二、推进新课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1。

[归纳总结]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能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图3-2(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出问题]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1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归纳总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第49页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归纳总结][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总结]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实验]将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的体积如何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归纳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配套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3.1.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新版

配套K12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3.1.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新版

分子和原子讲义【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分子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意义。

3、通过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一些化学现象。

预习导航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体会到分子的性质。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预习检测】1、有些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__直接构成的,如汞。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2、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__,液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___。

3“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导学案:探究题型:分子性质考查知识点归纳:1、粒子用肉眼看不见,但通过先进的仪器,我们能清楚地见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如这是在扫描遂道显微镜下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这是通过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1.67×1021这个数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

说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实验分子运动实验:(1)酚酞溶液、浓氨水是什么颜色?____浓氨水什么气味? ____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____,比酚酞更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为____色,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为___色。

因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

(2)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烧杯B与A 作为_______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
课后作业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O2 B. H2O C.CO2 D.H2O2
2.下面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大,原子小
B.水分子中既有氢分子又有氧原子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D.水银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体温就是利用了微粒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来实现的
3.用分子或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获得苯分子图像,是因为分子真实存在但体积很小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是因为空气和氧气中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温度计内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4.下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氢分子 D.氢原子
5.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个“方盆子”,许多“水泡泡”、
许多“水分子”。

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
B.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水分子不能再分
6.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7.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的是( )。

A.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C. 碘加热,升华为碘蒸气 D.铁矿石磨成粉末
8.(多选)下列现象不能用微粒观点解释的是( )。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 沙尘暴起,尘土漫天
D.衣橱里的樟脑丸会逐渐变小
E.海绵能吸水
F. 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9. 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O.1%的分子分裂。

在O℃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10.右图为水三态变化时的粒子示意图,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状态甲时,其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
B. 状态乙是水蒸气
C.蒸发是由状态丙转变成状态乙的现象
D.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时,需吸收热量
11.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一
类有机化合物)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过程被化学家描述为“交换舞伴的交谊舞”。

下列可以被理解为烯烃复分解反应过程的是( )。

12.如右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分别表示H2 N2、NH3。

观察下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氢气和氮气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号
排列)。

14.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
15.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16.如右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

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

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4)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1)(4) B.(2)(3) C. (1)(2) D.(3)(4)
17.如下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

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具有挥发性。

18.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其运动速度越小。

下图中容器A是一种特制的有底的素烧瓷筒,它的壁可以通过氢气分子。

实验开始时,A中和烧杯中都充满空气。

当向烧杯中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分子和原子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 A;
2. D;
3. A;
4. D;5.C;6. D
7.B
【提示】B中有新物质生成,即有新分子生成,可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8.CE
【提示】C中沙尘暴是由于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导致,属于天气现象,无法用微粒观点解释;E中海绵吸水是宏观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9.B
【提示】通过阅读题目信息,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随着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10.D
【提示】水的三态中,密度最大的是液态水,如图甲;密度最小的为气态水,如图丙;图乙为固态水。

11.D;
12.(1)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的密度大;
(2)分子在不断运动。

13.⑤④①②③。

【提示】⑤为H2和N2正向催化剂表面运动,④为H2和N2正在催化剂表面,①为H2和N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裂,②为组合的新分子NH2,③为NH2脱离催化剂表面。

14.A;15.D;16.D
17.(1)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滤纸条上滴有酚酞处由外向内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3)衬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4)酚酞和氨水滴反了(或酚酞和氨水都滴在脱脂棉上了);浓氨水。

18.导管B中液面上升(或导管B中有水喷出);氧气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运动速度快,一定时间内进入A的氢气分子数目比从A中逸出的空气分子数目多,使A和瓶中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