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二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二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影响。

1.2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及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1.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3.2理解改革需要付出代价,坚定信念,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改革的历史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什么吗?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习新课2.1自学课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基本过程。

2.2分组讨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2.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2.3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3.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3.1展示案例:俄国农奴制改革中的土地分配问题。

3.2学生分组讨论:土地分配问题对俄国农奴制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3.2.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小组讨论4.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6.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论文。

6.2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学、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其局限性。

2.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2.语言运用:加强学生对词汇、短语、修辞手法的掌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与交流,提高语言建构能力。
3.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文化理解:通过了解作品背景,使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5.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
-修辞手法的运用: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文化背景的渗透: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需强调作品背景,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难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视角转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带上她的眼睛》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对于“通过他人的视角看世界”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视角转换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和感悟,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第二十四课《你会说“对不起”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为什么应该说“对不起”,理解与他人相处时,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及时道歉以及理解别人道歉的心情。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宽容的品质,增强他们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2. 活动: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教学步骤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游戏或者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道歉的注意和兴趣,如“有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对不起?” “为什么我们会说对不起?”等等。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理解小故事《对不起,我错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你遇到过哪些情况需要说对不起?-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说对不起?- 你认为说对不起对别人和自己有什么好处?4. 角色扮演(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其中一个同学扮演犯错方,另一个同学扮演被冒犯方。

其他同学观察并在扮演结束后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扮演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态度的?- 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道歉?-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接受道歉?5. 游戏活动(15分钟)设计一个“合作接力赛”游戏,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称之为“道歉大使”。

每个道歉大使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10位不同的同学,并用适当的方式道歉。

可以通过道歉信、亲自道歉、一句简单的道歉等方式。

游戏结束后,回顾每位学生的表现,讨论他们的道歉方式合适与否。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诚实与道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态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可以复盘游戏活动中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得到了积极体验。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一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之一

第24课俄国的改革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2掌握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2.能力目标:2.1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和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在19世纪中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背景部分:a.俄国农奴制的弊端:束缚农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欧洲革命的影响:俄国面临内外压力,改革呼声高涨。

c.沙皇政府的改革意愿:为维护统治,寻求改革出路。

内容部分:a.农奴解放令:赋予农奴自由身份,允许买卖土地。

b.土地改革:规定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需承担赎金。

c.社会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影响部分:a.推动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解放农奴,提高农民地位。

b.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教育、军事等制度。

c.产生局限性: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2.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俄国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a.俄国改革是19世纪中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体制改革,为俄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a.改革不彻底,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b.改革过程中,农民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c.改革未能彻底解决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俄国改革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守原则、勇于担当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周亚夫的忠诚与担当。
举例:对“持节”一词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断其意义。
(2)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周亚夫的内心世界和动机,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举例:周亚夫为何坚决执行命令,而不是迎合皇帝的喜好,这需要深入探讨其忠诚、担当的价值观。
(3)道德观念的内化: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道德观念与现实意义:从故事中提炼出忠诚、敬业、担当等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使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通过对汉文帝时期历史背景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与理解,《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背景,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与句子,文言文阅读技巧,周亚夫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从故事中提炼出的道德观念与现实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通读《周亚夫军细柳》,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最后,关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长。然而,在评价方式上,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忽视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课后反思。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书面作业和课后反思的评价,以促使他们不断提高。

【核心素养】第24课 带上她的眼睛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第24课 带上她的眼睛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 带上她的眼睛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不期而至、心有灵犀、天涯海角"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本文设悬念、埋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构思的巧妙。

3.审美鉴赏: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体会小说奇特的想象。

4.文化传承: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文中小姑娘崇高的品质,感悟人性的伟大。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本文设悬念、埋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构思的巧妙。

体会环境描写对于突出人物的作用,理解文中小姑娘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旨。

浏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三体》。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

他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乡村教师》《球状闪电》,还有《超新星纪元》等。

2015年8月23日,其作品《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刘慈欣,男,1963年出生,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其主要作品有《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

2015年,他凭《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2.生难字词(1)字音点缀(zhuì) 漫步(màn) 迟钝(dùn) 蒙眬(l óng)闲暇(xiá) 凸现(tū) 拍摄(shè) 蔚蓝(wèi)合拢(lǒnɡ) 吟唱(yín) 孤零零(línɡlínɡ)心有灵犀(xī) 不期而至(qī) 天涯海角(yá)(2)词义【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第24课《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羿射九日》【教学目标】1.认识“射、值、熔、箭”等13个生字。

2.会写“觉、值、艰”等8个字,及其扩展的词语。

3.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羿的艰辛,感受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复习生字点击射日二、品读感悟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尝试着将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大地,人们日子非常艰难。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故事的经过:神箭手羿不怕艰辛,射掉了九个太阳。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故事的结果: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

品读(故事起因)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羿为什么要射日)。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想象人们生活幸福的画面说一说。

指导朗读:这一段是故事的开头,朗读时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读出大地上一派祥和的语气,也可以试着读出神话的神奇。

过渡:好景不长,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便一齐出现在天空。

大地还会像以前一样吗?(2)学习第2自然段。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

这一句表现了十个太阳怎样的特点?(任性、不考虑后果。

)指导朗读:“可是”表示故事情节的转折,读得短促。

“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读出十个太阳任性的心理,“太”语调上扬。

“一齐”读得稍重些,以表示强调。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强调了十个太阳的威力。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说说自己的感受。

(温度很高,很热。

)②理解“炙烤”:“炙”的本义是在火上烤肉。

“炙烤”指十个太阳像十个火球一样一起发光发热,气温变得很高,使大地曝晒过度。

三年级上册的24课的语文教程

三年级上册的24课的语文教程

三年级上册的24课的语文教程
《24课司马光》的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导入新课: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和故事背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以熟悉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教师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分析课文:教师可以逐段讲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问题或主题,例如司马光的品质、智慧和勇气等。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学生背诵课文、写读后感或者搜集一些关于司马光的其他资料等。

通过作业的完成,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壕吏》诗歌主题与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朗读与背诵《石壕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素养。
2.增强历史与文化理解: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唐代社会现实,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密切关系,提高历史与文化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石壕吏》诗歌主题、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及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中的朗读与背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这个活动,他们不仅体会到了诗歌的韵律美,还增强了语感。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背诵时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我打算在课后找时间单独辅导这部分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感受诗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在讲解古文句式时,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的省略句式,解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在挖掘课文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关注特殊词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卖炭翁》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
3.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读文学作品,发表独立见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卖炭翁》,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词语解释: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难词,如“炭”、“寒”、“瘦”等。
3.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翻译,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审美情趣。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5.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友谊、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唐诗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唐诗,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景象。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活时代、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举例解释:
-在《静夜思》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意象对比,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思乡之情。
-在《望庐山瀑布》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1.教学重点
-理解唐诗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的韵律、节奏、对仗等基本特点,以便于学生在朗读和欣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味。
-感悟诗歌意境:通过对《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三首诗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象。
-诗歌表达技巧:学习诗人在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Biblioteka 过有限的文字传达丰富的情感和画面。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今后,我应适当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有见地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原文及教案

【导语】《⾹港,璀璨的明珠》由⼀幅图和⼀篇短⽂组成,共有六个⾃然段,描写了⾹港是“万国市场”、“美⾷天堂”、 “旅游胜地”和⾹港的夜景,赞美了这颗⽆⽐璀璨的“东⽅之珠”。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4课《⾹港,璀璨的明珠》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港位于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她⾯积不⼤,却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贸易中⼼和⾦融中⼼,还是购物、美⾷和旅游的好去处。

⼈们把她称为“东⽅之珠”。

⾹港是⼀个的港⼝,世界各地的商⼈都乐意来这⾥做⽣意。

因此,⾹港的市场是⼀个“万国市场”。

来⾃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琳琅满⽬,应有尽有,⽽且物美价廉。

在⾹港,⼈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

内地的粤菜、川菜,德国、法国、意⼤利等国的佳肴,东南亚各地的饮⾷,⼀应俱全,游客们可以⼤饱⼝福。

所以,⼈们⼜把⾹港称作“美⾷天堂”。

⾹港还是⼀个旅游胜地。

⼩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

公园⾥的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

在清澈的池⽔⾥,它们⼀会⼉钻圈,⼀会⼉顶球。

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跳出⽔⾯,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呢。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的焰⽕,洒落⼈间。

马路上⼀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楼⼤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热情欢迎来⾃五洲四海的游客。

⾹港,真是⼀颗璀璨⽆⽐的“东⽅之珠”。

【教案⼀】 学习⽬标 ①能借助拼⾳读通课⽂。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们把⾹港称为“东⽅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搜集资料,了解⾹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通过⾃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 ①板书课题。

②⾹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的“东⽅之珠”。

⼆、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是从哪⼏⽅⾯介绍⾹港的。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

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饭煲煮饭。

3.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电饭煲的基本结构。

2. 电饭煲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电饭煲的操作步骤。

2. 电饭煲的维护保养。

教学准备:1. 电饭煲。

2. 电源插座。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使用电饭煲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二、教学新课(15分钟)1. 讲解电饭煲的基本结构,包括内锅、外锅、加热板、开关等部件。

2. 讲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电饭煲是如何煮饭的。

3. 演示如何使用电饭煲煮饭,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电饭煲煮饭。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向学生介绍电饭煲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谈论如何节约用电,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电饭煲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否了解电饭煲的维护保养知识?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四年级下册劳动技术教案第24课《电饭煲的使用》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电饭煲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写作特色】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 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 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Hale Waihona Puke (2)看内容结构:临古地一思古人一忆其事一抒己志 (3)看诗歌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 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秦始皇陵、湘妃祠……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 、后蜀…… 其他:吴钩、《玉树后庭花》……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毫无斧凿痕迹。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如何解读咏史怀古诗(词/曲) 1.怀古诗(词/曲)概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感怀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诗(词/曲)特点: ①兴感地点常常是历史古迹; ②作品内容常涉及古人或史事,并以议论或用典的形式呈现; ③创作意图或借古讽今,或借古咏志,或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真谛。 .解读支架 (1)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
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 逝,也是虚写。
.词人以“年少万兜鎏,坐断东南战未休”盛赞孙权有何作用?
(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愿望)

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卖炭翁》,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卖炭”、“焰腾”、“红烧”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诗人背景: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其次,在讲解诗中的难点词汇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的实物图片或情景模拟,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那些生僻词汇,比如通过展示炭火的图片来加深对“红烧焰腾”这一表达的理解。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出现了一两个人主导的情况,其他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活动中,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任务,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确保讨论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4.课文解析:分析《卖炭翁》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如对比、烘托等,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5.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卖炭翁》中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探讨炭翁的形象意义。
6.练习与拓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诗中感悟生活,反思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诗词朗读与鉴赏:《卖炭翁》的韵律、节奏、意境,以及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词语理解:课文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词汇的意义掌握,如“卖炭”、“焰腾”、“红烧”等。
-诗人情感分析:理解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诗中卖炭翁的形象所象征的深层含义。
-对于诗歌深层意境的把握,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焰腾”不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还象征着炭翁辛勤劳动的炽热与生活的困顿。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6.课后作业:布置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人龚自珍及其创作背景,感悟古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己亥杂诗》五首,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2.诗歌解析:详细解析《己亥杂诗》中五首诗歌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包括: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己亥杂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诗歌,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还比较困难。于是,我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修辞的美感。看到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掌握这些技巧,我深感教学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举例解释:
-以《泊船瓜洲》为例,重点讲解诗中的对仗修辞,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对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识别并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同时学会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24蝴蝶的家》优秀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24蝴蝶的家》优秀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24蝴蝶的家》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冀教版四年级下册《24蝴蝶的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4课的课文及课后练习。

课文讲述了一只蝴蝶在寻找家园的过程中,感受了不同环境的特点,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家。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认识自然界的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蝴蝶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录音。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蝴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蝴蝶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答。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讲解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蝴蝶的心情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蝴蝶为什么选择那个家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蝴蝶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24蝴蝶的家》2. 主要内容:蝴蝶寻找家园的过程、蝴蝶的生活习性3. 生字词:轻盈、栖息、寻觅、斑斓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蝴蝶的家园。

2. 答案:学生需画出课文中描述的蝴蝶家园,包括环境特点、色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24、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明白做事不要急
于求成。

3.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揠苗助长》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前7个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一.读题,知题意。

教师板书《寓言两则》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
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
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
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二.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
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
儒家大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学习生字词。

2《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做什么事?
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3、细读悟道理。

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五:学习生字词
自主识记,交流识字方法,描红仿影。

No: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能复述课文。

3.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并结合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修改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看老师写课题。

1.(板书:鹬)看了这个字,大家一定知道“鹬”
是一种鸟类。

来看看这鹬究竟长着啥样?(出示图片)发现鹬有什么特
点了吗?(嘴特别长)就是这张长嘴,特别贪吃,小鱼、小虾、一些贝
类,它都爱吃。

2.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那就是“蚌”(板书:蚌)见过蚌吗?它有
什么特点?
3.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故事就这样
发生了。

4、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故事,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想想故事
的主要内容。

5、检查自读情况。

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啄肉夹住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1)指名学生读。

(词语读正确了,但老师有个建议,想着这些词
语的意思读,你会读的更好。

小朋友们,自己再练一练)
(2)到现在,你知道故事讲了些什么呢?
(3)、小朋友,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鹬和蚌是怎样争的,把描写鹬
和蚌相争的句子划下来。

(静静地读书是一种思考。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交流:小朋友们,你们划下了哪些句子?(出示两段文字)
1.(出示图片)你看,鹬的嘴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
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
拔不出嘴来。

(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
3. 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威胁)什么叫“威胁”?(吓唬)
你来吓唬吓唬河蚌?(朗读)(评价:鹬说这话是想让河蚌害怕,所以想
想鹬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再练一练)再指名读。

4.鹬的话,让河蚌害怕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二)让我们来模仿沙滩上争斗的场面,分好鹬鸟组、河蚌组。

1.到底谁能斗得过谁?连斗三次,(站起来,带着动作斗—坐下来
斗—第三次,趴在桌子上斗)(提示:声音越来越低)
2.还有力气斗吗这时候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筋疲力尽)
3.鹬和蚌你来我往,一争一吵,谁也不让谁,这就叫(相持)引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鹬和蚌相持着,)太阳下山了,别的河蚌都钻到水里去了,鸟儿也忙着归巢,可(鹬和蚌相持着,—)呀,不好,老渔翁来了,鹬啊、蚌啊,快罢手吧,别再斗了,可(鹬和蚌相持着,——)。

(三)鹬和蚌,争个你死我活,到最后呢?(白白便宜了老渔翁)这正应了那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手到擒来、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这怎能不让老渔翁“喜笑颜开”呢?做一回这幸运的老渔翁吧,读一读。

2.小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3.小练笔交流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 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你们知道是哪个故事吗? 2.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朗读课文:大王,我到赵国来,路过易水河边,看到了这么一件事——)
3.“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4.看样子,苏代的故事还真有道理,像这样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寓言)
5.一个故事化解了纷争,平息了战争,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平时读读寓言,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