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心》、《红纱灯》与日本文化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









《忆菊》通过菊花,把对祖国、文化之恋写到极致。
思妻:“你是东半球,/我是西半球,/我们又自己放着眼 泪,/做成了这苍莽的太平洋,/割断了我们自己”。思念 刻骨,家国一体,带有闻一多的生命体验。

《七子之歌》身在纽约,写对被外人占领的澳门、香港、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的思念。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2年6月,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刘延陵、郑 振铎的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朱自清成为文学研究会中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出有《踪迹》(1924) 诗文合集。叶绍钧有《箧存集》、徐玉诺有《将来之花园》、王统照有 《童心》(多体裁合集)。 回目录


二、小诗成为1921年起的现代汉诗热潮 始作俑者为冰心。1923年1月,冰心164首小诗结集为《繁星》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同年5月,182首小诗结集为《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冰心的小诗典型地体现了她的“爱的哲学”的主张。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3. 李金发还写有大量的情诗,他笔下的爱情,有恋爱的甜蜜、忧伤与性感。 4. 李金发还有一些怀念故乡的诗,如《故乡》、《春城》等。

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
1919年11月,“男儿当志在四方”,赴法学雕塑,巴黎美院,节俭清苦。孤独寂寞“没有女朋友,没有中 外诸色人的交际,没有物质的享受…所谓花都的纸醉金迷,于我没有份,我是门外汉”
雕塑之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象征派诗歌,视魏尔伦、波德莱尔为“名誉老师”,对《恶之花》手 不释卷。①性格气质上的孤僻抑郁,对人世的悲观认识②游子的凄苦、孤单,弱国子民的自卑、愤懑③进步书籍 使他觉得人类社会罪恶太多,但没有反抗。改造社会的朋友圈子,遂沉醉于愤世嫉谷、颓废感伤的象征派诗作中。
贡献
贡献
早期象征派诗人的试验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正像朱自清后来所总结,"多远取喻",即"在普通人以为不 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即将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由一个形 象到另一个形象之间的联想过程全部省略,只将最鲜明的感官形象推到最突出的地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搭 起桥来。
创作特色
艺术手法
首要特点
不同之处
首要特点
(一)创造感伤颓废的情调,是象征主义诗派的首要特点。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出生于富商家庭,但生活节俭,使他自幼体弱多病,严父的管 束让他觉得生活乏味,母爱无瑕顾及众多的子女,“我的童年是在无生趣中过去的。”----性情孤辟抑郁。
如果说新月派诗人的"新诗格律化"主张与实践是对早期白话诗的"非格律化"的一次历史的反拨;随着新诗自 身的发展,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理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置疑。正面向胡适提出挑战的,是1926年早期象征派 诗人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这篇文章:"胡适说:作诗须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穆木天因此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先当散文去思想,然后译成韵文,我以为是诗道之大忌","得先找一种诗人的思维术,一个诗的 逻辑学","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超越"散文文法规则的"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他于是进而要求"诗与散文 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 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 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 说明的。说明是散文的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 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明白是概念的世界,诗是最忌概念的"。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图片索引00812091地质学基地班刘拓A阿国歌舞伎353B《柏木临终图》76 伴奏台375 “避祟”大花伞294 别格戏《翁》141 冰川神社“镇花舞”294 不均齐之美276C蚕茧花299 残月庭前茶庭210 藏于日本正仓院的药饼229 插写《源氏物语绘卷》88 茶室内部239 禅画六祖截竹图270 禅画圆相图270 禅语本来无一物268 尘穴238 《吹哨的美人》345从拜殿上看神木200D打扫茶庭237 大瘪见面136 大星由良之助握着沾有主公鲜血的刀,发誓要为主公报仇368 德兵卫被九平次诬陷,却无法辩解373 德兵卫从蛤蟆模型中现身380 德兵味和阿初选择曾根崎的树林作为情死的场所373 点薄茶228 点好的浓茶246 点浓茶227 《东游》组曲48 东洲斋写乐《大童山》342 独坐观念267E二代歌川广重《美术馆》343 二代歌川利国《出门》338 《二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346F法隆寺藏48尊小金铜佛像24 梵高临摹作品《怒放的梅花》333 飞鸟金铜佛像(法隆寺)23飞石207 辅助人员帮助演员换装383 《父子相对图》75G干漆阿修罗佛像兴福寺27 干漆鉴真佛像唐招提寺27 高底鞋351 歌川芳国《霞关道》344 歌川广重《东海道之鞠子》342 歌川国芳《吉原群舞》340 歌川国贞《蚊帐里》338 葛饰北斋《凯风快晴》334 古坟陶俑《弹琴女》21 古坟陶俑《戏鹰武士》22 关守石208 管弦演奏57 管弦乐器配置57 《光源氏抱子图》77 《光源氏探望女三宫图》78 《光源氏探望紫上图》79 鬼戏《石桥》145 桂离宫表门216桂离宫式篱笆216 桂离宫御幸道217 桂离宫御幸门217 桂离宫御舆寄218H和敬清寂265 和尚们开始表演花伞舞370 和事表演风格356 河竹默阿弥364 “黑衣”用“差金”操纵小老鼠道具381 黑御薕后面的打击乐席376 后炭将茶釜弄湿246 《蝴蝶》56 狐仙忠信在空中飞行382 花道351 《花柳街窗》340 花瓶山野249 花神舆289 花子表演花笠舞370 怀石菜241 怀石料理240 荒事表演风格356J姬路城13 《吉祥天像图》药师寺71 寂静之美279 《甲州石班泽之见富士》348 简素之美276 鉴赏茶碗246 搅拌薄茶247 近松门左卫门36 3 井原西鹤像335 《久米舞》50 《驹竞行幸图卷》176K枯高之美276 苦恼的朱雀院天皇76 跨姿石组214 狂戏《隅田川》144 狂言《渡船上的女婿》154 狂言《福神》151 狂言《两个大名》152 狂言《五花大绑》153L《兰陵王》53 菱川师宣《低唱之后》336 菱川师宣《回眸美人图》337 菱川师宣《吉原恋导图》336 龙安寺庭园206 《洛中洛外屏风绘》90M弥生陶罐20 面对神木进行表演111 《鸣神》358 木雕阿弥陀佛像愿成就院30 木雕佛像11世纪平等院11 木佛塔8世纪药师寺10N奈良干漆佛像8世纪兴福寺11 男面137 能剧中的直面128 能舞台的重要部分廊桥123 能舞台后壁上的松树图案122 能舞台平面图121 能乐表演的基本步伐130能乐表演的基本架势129 能乐面具小面31 能乐舞台上的房子147 泥塑金刚佛像法华寺26 泥塑四天王佛像戒台寺26 年糕花298 鸟高斋荣昌《养金鱼》339 鸟居清长《道成寺》341 鸟文斋荣《茶道》339 浓茶小罐初花251 女面137 《女三宫决意出家图》75P拍子木386 磐境170 磐境(京都鞍马寺)199 磐境庭园(京都松尾神社)201 磐座(京都鞍马寺)199 判官切腹,大星由良之助赶来见主公最后一面367 平安京的寝殿庭园202 平安京地形图164 平安京方形宅第分割图166平等院203 评弹席357Q千利休像235 千岁10 6R《热恋女》345 人偶净琉璃357 日本地理位置 1 日本高松冢古墓壁画《仕女图》70 日本建仁寺禅堂茶礼232 日本民族的形成7 日本碾茶茶粉227 日本原始时代的四季生活 3 日本原始时代陶塑 4 日本原初的文化环境 5 荣松斋长喜《夜幕里的荧光》338 入座240 若女面135S三番叟108 《三世佐野川市松之祇园町的白美人》347 身穿雪衣的后见人员385 神官向村民转达神的祝福103 神木祭172 《神奈川冲浪里之见富士》348 神泉院内祈雨的景观165 神社中的拜殿103 神事上的翁舞105 “神体”291 神戏《高砂》142 神女向村民转达神的祝福104 绳纹火焰式陶塑17 绳纹陶偶19 绳纹陶塑8、16 绳纹陶塑器型变迁18 绳纹陶塑制作过程17 绳纹纹样17 胜川春章341 石灯笼238 石制洗手钵238《矢根》359 使用“户板返”道具的场景384 室内能乐舞台120 室内雅乐舞台63 《市川虾藏之竹村定之进》346 书院式建筑301 “水口祭”297 松岛160 松琴亭219 酸楚的光源氏76T《太平乐》53 唐物——青瓷花瓶302 天桥立161 通过旋转台的转动迅速切换舞台场景376 铜铎上的图案9 退席248 脱顶鸟瞰式手法(《源氏物语绘卷》)85 脱俗之美279W《万岁乐》54 位于花道“七三”处的升降台378位于演员身后的黑衣工作人员385 文戏《井筒》143 翁面135 屋久岛上古杉树198 《五节舞》51 舞台和花道377 舞台上的马379 武戏《敦盛》143 武野绍鸥像235X《夕雾吹笛图》80 《夕雾读信图》81 溪斋英泉《秋草中的美人》338 洗手钵211 现今能乐演出的实况102 香道具14 《相思女》345 香盒242 向茶碗行礼257 削花299 小瘪见面136 小茶架及茶具234小林清规《瓦斯灯》344 小面146 行前礼、行次礼、行送礼256 行约定礼259 兴福寺的篝火能乐109 《匂宫弹琴图》83 《匂宫求爱浮舟图》83 雪舟《天桥立》12 《薰郎冷泉院对弈图》82 《薰郎求爱浮舟图》81 《薰郎偷看美人图》81Y严岛162 《延喜乐》55 演员从舞台下方乘坐升降台来到舞台上377 仰韶陶塑17 以水声迎接客人258 一惠斋芳儿《相扑会场》341 一乐斋荣水《花道》339 一期一会266 印章茶盖承250 迎请“稻谷神”295勇猛无比的权五郎350 用青苔陪衬的枯山水庭园(京都龙原寺)204 幽玄之美278 游女歌舞伎354 右方乐舞41 《羽衣》101 御游43 月冈芳年《洋装美人》343 乐窑茶碗千鸟252Z真人扮演狗380 真人扮演老鼠380 真人扮演马379镇花舞293 《振矛》舞42 中潜门209、238 竹花插尺八253 装炭237 自然之美277 佐渡岛上的能舞台120 左方乐舞41 左花道与右花道378做灰型237数字15世纪能乐演出的情况117 47名赤穗志士为主公报仇368。

20世纪20年代(五四)诗歌

20世纪20年代(五四)诗歌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 母亲~! 诗 母亲,好久以来 哪怕写得不好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但写了好多次 永远也读不到……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只很小的白船儿,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著泪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著她的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爱和悲哀归去。 还是该选择逃避
再次是诗歌韵味上抹不去的古风韵味。 文怀沙的《听雨》 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 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 胡适《江上》 雨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去 雨过雾亦收 江头看落日
林庚的《风雨之夕》 濛濛的路灯下\看见雨丝的线条\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高楼的窗子里\有人拿起帽子 \独自\轻轻的脚步\纸伞上的声音\雾中的水珠\ 被风打散\指明上清寒的马鬃\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
全诗叙事味儿非常浓。整首诗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叙事片段组 成,最后一节更是以议论、叙事夹杂情感的直抒构成。其"以文 为诗"的特点是突出的。
2、胡适的新诗实践 《尝试集》
目录 <<尝试集>>(增订四版) 五年八月四日答任叔永书(代序) 尝试篇(代序二) 四版自序 第一编 蝴蝶 赠朱经农 中秋 江上 黄克强先生哀辞 十二月 五夜月 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 病中得冬秀书 “ 赫贞 旦”答叔永 生查子 景不徙篇 朋友篇(寄怡荪,经农) 文学篇 (别叔永,杏佛,觐庄) 百字令(六年七月三夜,太平洋舟中,见月, 有怀) 第二编 鸽子 老鸦 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新婚杂诗(五首存 一首) 老洛伯(译诗) 你莫忘我 如梦令 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关不住了(译诗) 希望(译诗) "应该" 一颗星儿 "威权" 小诗 乐观 上山 一颗遭劫的星 第三编 许怡荪 一笑 (以下为四版增的) 我们三个朋友 湖上 艺术 例外 梦与诗 礼! 十一月二十四夜 我们的双生日(赠冬秀) 醉与爱 平民学校 校歌(附谱) 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附谱) 死者 双十节的鬼 歌 希望 晨星篇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4、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五四时期及文学派系《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时间地点: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2)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3)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对于文艺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花道、歌舞伎等成为了文艺作品经常引用的对象。

茶道展现了细腻和独特的审美观,通过独特的礼仪和美学追求达到内心平和与和谐。

而花道则注重于感受花朵的美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观贯穿于文艺作品中,展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追求。

日本的民俗文化也成为了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七夕、成人式、樱花季节等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成为作品情节发展的背景或者是人物性格的刻画。

七夕节是日本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文艺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思念;而成人式则是日本青少年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仪式,被选为时机展现成长与矛盾。

这些民俗文化的反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具可读性和观赏性。

日本的历史事件也是文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庆应大学骚乱等历史事件常常被作为背景来塑造作品的背景和氛围。

通过描写历史事件,作品可以传达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思考,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日本的独特风景也是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日本的自然风光如樱花、枫叶、温泉等被作为背景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中通过描绘日本的乡村和城市景观,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无论是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历史事件还是自然风光,都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些元素的独特性和魅力使得日本的文化更加引人入胜,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作品将继续吸收日本文化的精髓,并在其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宫西光的作品

宫西光的作品

宫西光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和编剧,其作品以独特的文笔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著称。

宫西光的作品风格多样,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来构建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触动。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暖炉》、《红高粱》、《檀香刑》、《伊豆的舞女》和《古都》等。

这些作品中,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得到了深刻的描绘,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除了小说和剧本,宫西光的作品还涉及其他领域。

例如,他还参与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制作,这些作品同样体现了他对情感细腻描绘的追求。

宫西光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欢迎,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评价。

他的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日本文学对梅娘创作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梅娘创作的影响

… …
深受 日本文学的影响
1 . 认 同与谢野 晶子女性解放意识 与 谢野 晶子 ,一 生致 力 于 短歌 诗 的创 作 ,其 作 品 中格 外注 重女性 意识 的宣扬 。登上 诗坛不久 便和与谢野 宽相识相 爱 ,在次年6 月 晶子抛开 自己在坍市 的家庭 义无反顾 地同与谢 野宽结婚 ,在当时并不开放 的社会环境中,晶子用行动实践着 女性个性解放 的理念,也因此成为 日本早期 的先锋女性之一。 晶 子 曾 跟 随 丈 夫 游 历 世 界 , 看 到 欧 洲 兴 起 的 女 性 解 放 运动 ,这让本 来就带 有一定女 性独立 意识的 晶子大 受鼓 舞, 回国之后 以满 腔热情 投身于 日本 国内的关于女性解 放 的运动 之 中 , 同 时 通 过 诗 歌 及 相 关 文 章 的 书 写 , 在 理 论 与 实 践 双 方 面 为 日本 的妇女解放 作 出积极 的贡献 。晶子 出版 的第一部 诗 集 《 乱发 》中,对青 春的美好 与 自由的爱情进 行了热烈 的歌 颂 ,抒写 了女性 内心 的真挚感 受,对性 爱大胆地描 绘 ,甚至 以肉体 的感 受来反驳 封建伦理 ,作 品中以直 白的语 言诉说着 女性 对性 爱意识 的追 求与 向往 , “ 不抚 摸这热血沸 腾 的柔嫩 难得 的肌肤 ,却津津 乐道什么 伦理道德 ,你不感 到枯燥无 味 吗?” “ 不要 说什么伦 理道德 ,不要瞻 前顾后 ,不 用 问我 的 名字 ,在这 里相会 的是互相热 恋着你和 我 。” “ 尽 情地 自由 地燃 烧 吧 !青春 就应 当这样 度过 。”_ 】 J 这些话 语传达 了晶子 对 男 女 平 等 的 强 烈 要 求 ,批 判 了传 统 的 道 德 观 念 对 女 性 欲 望 的束 缚 ,这 在当时依 然弥漫着 浓厚封建 意识 的 日本 无疑是 一 种 大 胆 而 叛逆 的 举 动 。 在 晶子 的诗歌创 作实践 中我们能深 刻感受到 女性解放 意 识 的存在 ,值 得一提 的便是 《 贞操论 》。通过展示 社会 中不 同女性 的悲剧 ,揭示 出传统 的贞操观念对 女性造成 的严重精 神伤害 ,并通过设问的方式指 出传统观念 的荒谬所在 ,对压在 女性身上几千年 以来的封建贞操观念加以尖锐而深刻的抨击 。 谈及 日本 文学对 自己的影 响,梅娘 提到 《 贞操 论》是她 最早 接触 的外来文学之 一 。尚处在 少年 时期的梅娘在 《 新青 年 》上看到 了周作人翻 译 的这 篇文章 ,虽然此时 的梅娘并不 能深 入理解 晶子所表达 的 内在含 义 ,但 启蒙与 引导的作用却 不容 忽视 。1 9 3 6 年 由益智书店 出版 的 《 小姐集》是梅 娘公开 发表 的第一部 作品 ,此 时的梅娘 不过是一 名普通 的高中毕业 生 ,文艺创作 方面并不 成熟 ,但 从所涉及 的女性主题 的书写 中能够发现 晶子文学观念 的痕迹 。随着 生理与心理 的逐渐成 熟 ,对 两 性 认 识 的 逐 步 加 深 ,梅 娘 越 发 感 受 到 《 贞 操 论 》 对 自己的深层影 响, “ 随着 年龄 的增 长 ,随着 生母不幸 一生在 我心 中烙下 的悲惨 ,我对 晶子提倡 的贞操应 该是两性共 守 的 道德 准则非常 同感 ,拨亮 了当时社 会 中对 女方不贞而 加害女 人 的 道 德 迷 雾 。 这 是 日本 文 学 给 予 我 的 第 一 份 营 养 。 ” _ 2 ] 正 因受 到晶子文 艺思想 的感 悟 ,梅娘 在创作 中也经常提及 “ 贞 操 ”这 一命题 ,与 日本封 建思想相 似 ,中国的女性将 贞操与 自身命运 紧密联 系在一起 ,婚前失 贞的女性 必定遭到全 社会 的唾 弃,不堪其 辱的女性往 往为此 付 出生命 的代价 ,因而女 性 自觉 克制性欲 望的行为 正是封建 文化意识 形态对女性 精神 与 肉 体 的 双 重 摧 残 的体 现 。 晶 子 的 影 响 不 仅 在 于 给 梅 娘 指 明 了 一 条 为 女 性 书 写 的

_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民族国家认同的困境——以冯乃超为例的研究

_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民族国家认同的困境——以冯乃超为例的研究

2011年9月第3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eptember 2011No.3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民族国家认同的困境———以冯乃超为例的研究刘婉明(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日本;华侨研究;辛亥革命;兴中会;身份认同;冯乃超[摘要]论文通过对冯乃超个人、家族经历及其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分析,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华侨关系研究中为人所忽略的一面:辛亥革命并非对所有华侨而言都是一次为他们带来新的民族国家归属的革命,冯乃超的遭遇映射出清末民初政局中个体与国家间的纠葛,其中既有寻求民族国家认同的渴望,也有因不被祖国接受而自放异乡的无奈,实非理所当然的归属关系可以概括。

冯乃超被异邦和故国同时放逐的记忆,演变为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困境,是促使他转向马克思主义,投身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为号召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心理动因。

[中图分类号]D634.3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11)03-0008-09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for Individual Overseas Chinese in Japan during the 1911Revolution———A Case Study of Feng NaichaoLIU Wan-ming(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Key words :Japan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the 1911Revolution ;Xingzhong Society ;national identity ;Feng NaichaoAbstract :The 1911Revolution didn't bring national pride to all of the Chinese living abroad.A feeling of being deserted by their fellow countrymen was diffused among those who were loyalto the dynasty.Feng Naichao ,who was born to a family that chose to stand on the wrong side ofhistory and thus bore the impact of a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wrote a novel Hometown thatreflected on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In his story ,the protagonist eventually found himself aproletarian identity in a world without national boundaries.[收稿日期]2011-01-29;[修回日期]2011-07-21;[作者简介]刘婉明(1983—),女,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章大纲考点提炼习题型及解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章大纲考点提炼习题型及解答

欢迎阅读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

在[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
三岛的祖父因卷入政坛斗争而受到打击,后改行搞实业,但却屡屡失败,家境每况愈下。三岛的父亲平冈梓 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任农林省官吏,却只是个平庸小吏。于是个性极强的祖母就将复兴家道的希望放在刚刚 出世的长孙三岛身上 。
三岛的父亲名为平冈梓,母亲名为倭文重,他是家中长男,三岛的妹妹美津子与弟弟千之分别是在1928年 与1930年出生。 三岛在上中学之前一直是与执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因为过分的保护与管教,构成他贫弱的 体质与孤独、甚至有点女性化的人格特质。健康上他患有自我中毒症,体质纤弱敏感 。
三岛从6岁开始,就在祖母的坚持下进入皇族学校学习院初等科(相当于小学程度)就读,并且在学院的内 部刊物上发表诗歌与俳句作品。12岁时初等科毕业后进入中等科,加入文艺部,在1937年7月于校内文学杂志 《学习院辅仁会杂志》的159期上发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时代的回忆》(春草抄~初等科时代の思ひ 出),并且在之后就读学习院中等与高等部的6年间,持续发表更多诗歌、小说、戏曲方面的创作 。
1955年在家中(2张) 1952年对于三岛来说是个很多产的一年,不过因为他的环游世界之故,这一年之中大 部分发表的作品,都是游记形态之作。不过,他仍然没有忘却纯文学的创作,在归国后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 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秘乐》(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 的冒险》同样由松竹大船进行了电影化,随后发表长篇小说《日本制》(にっぽん制,朝日新闻社出版),并且 开始为了长篇小说《潮骚》的取材,拜访位于三重县的神岛。《潮骚》一书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并且开 始电影化的工作,于10月由东宝完成拍摄而上映。小说与电影在推出后大受好评,该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届的 新潮社文学赏,三岛靠著《潮骚》一书拿下首届的大奖 。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作者:刘俪英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0期摘要:黑泽明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他的电影艺术生涯中,他改编了多部莎翁的经典剧作,其中《乱》是电影版改编《李尔王》改编得最好的一部。

它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泽明对莎翁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本文通过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语言4个方面,分析黑泽明电影《乱》对莎剧的民族化改编。

希望通过分析能给中国电影改编西方戏剧带来些许启发。

关键词:黑泽明;《乱》;民族化;改编1 从背景看主题的民族化变奏每个导演或作家都摆脱不了他所生活的历史空间,他们的表述中一定有那个时代的本土化特性。

所以黑泽明的主题有他自己的历史烙印。

黑泽明生活在19世纪的日本。

日本自二战沦为战败国后,虽然有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其受到西方霸权主义影响,日本的民族性遭到重创。

资本主义的异化使日本人民精神匮乏、道德沦丧,人们需要建构新的秩序和思想。

黑泽明的电影主题除了与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相同,即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道的关注外,还有对武士精神的歌颂。

“他要用武士精神为战败的日本塑造民族寓言。

希望通过英雄叙事为人们‘思出一种进入世界的方式’。

”这是他治疗“生病的日本”的最好方式。

另外,在《乱》中的另一主题是反战。

黑泽明这一代人经历过二战带给他们的痛苦,所以他坚决反战。

影片通过枫的复仇、鹤丸被剜掉双眼及次郎擅自发动战争,导致一文字秀虎家的毁灭等情节,表达了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无尽伤痛的主题。

2 故事情节中探寻民族化《乱》讲述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一文字秀虎凭借战场上的显赫功绩,成就了霸主伟业。

此时他已七旬,希望将国家分给3个儿子。

三郎却强烈反对,他责备父亲,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手足相残。

三郎的直言进谏惹恼了秀虎,秀虎决定和三郎断绝关系,并将他驱逐。

秀虎交出王位后两个儿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并且他被两个儿子追杀。

众叛亲离下的秀虎发了疯,身边只有小丑狂阿弥和忠臣平山守护。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蕴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蕴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蕴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日本传统文化意蕴。

这种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背景中,还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中得以展现。

首先,三岛由纪夫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义务、骑士精神和荣誉感。

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中,主人公刚一担任住持的时候,他为了实现自己对金阁寺的理想,不惜采取冒险的手段,表现出了他对于理想的忠诚和追求。

而在《禅宗》一书中,主人公通过修行来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也是武士道所倡导的心境。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崇高和价值。

其次,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也常常涉及到传统艺术,比如茶道、剑道和花道等。

在他的短篇小说《细雨之夜》中,女主人公以茶道为媒介,与男主人公展开了一段甜蜜而短暂的爱情故事。

茶道的细致入微、恬静内敛的特点与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相呼应。

在小说《美女排名》中,剑道更是主要线索之一,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剑道较量充满紧张和激情。

这些艺术形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推崇。

此外,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经常描述日本传统的风景和建筑物。

例如在小说《春雨物语》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每天在京都岚山观音像下面倒数第二个巨大的峭壁崖下的茶庵室谷,窥视房间,茶庵空前充满了水的寂静。

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京都这座古老城市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描写使得作品更具现实感和情感共鸣,也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最后,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还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

在《豪姐》一书中,作者通过描写年轻女主人公对传统规则的追求和违背,探讨了文化传承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青年男主人公不断与过去的影子抗争,最终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人与传统、现代与古老之间关系的探索,引发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泉镜花 中国文学

泉镜花 中国文学

泉镜花中国文学
泉镜花是日本著名作家,被誉为日本文学界的巨匠之一。

然而,他与中国文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泉镜花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他的父亲是一位汉学家,也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

因此,泉镜花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文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镜花在日本文学史上被誉为“日本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题材广泛,涉及爱情、自然、历史、人性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泉镜花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元素和风格。

例如,他的短篇小说《外科室》中融入了《左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夜半口信》则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诡谲。

除了在作品中融入中国文学元素外,泉镜花还积极地向中国文学界推介日本文学。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日本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泉镜花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元素融合,也有间接的文化交流。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因此,泉镜花可以被认为是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位重要桥梁和推动者。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和编剧,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是他的一项重要创作成果,也是他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拓展。

黑泽明于1957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作品《蜘蛛巢城》,该剧改编自《麦克白》,讲述了战国时代日本的贵族阶层之间的争斗和权力斗争。

黑泽明在改编中将原著的苏格兰设置为日本的战国时代,使剧情更加符合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黑泽明通过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将其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和情感元素与日本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相结合,使作品更加贴近观众。

《蜘蛛巢城》在日本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改编的经典之作。

该片不仅在剧情上进行了民族化改编,还在视觉呈现上运用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艺术元素,如日本戏曲、舞蹈和绘画等,使剧作更加具有浓厚的日本风格。

另一部重要的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作品是《乱》,该剧改编自《李尔王》,讲述了一位老国王因为误信恶女而忍受了种种痛苦遭遇的故事。

黑泽明在影片中将原著的英格兰设置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将老国王的故事融入到日本的封建社会中,突显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贪婪。

黑泽明通过视觉的表现手法,如运用黑白和彩色的镜头、特殊的摄影技巧等,使影片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不仅是对原著的创造性再创作,更是他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发展。

黑泽明通过将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和情感元素置于日本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使作品更加贴近观众,并表达了他对权力、人性、家庭关系和社会维稳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创新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日本得到了新的解读和呈现,也为日本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7月6日),是一位日本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观察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尤为出色,将这些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重新演绎为传统的日本剧场形式。

莎士比亚戏剧无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不断被改编成不同的戏剧形式。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可谓是其独特的贡献,他将这些作品重新演绎为适合日本文化和传统的形式,使之更加与日本观众产生共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的背景和动机。

黑泽明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敬仰和喜爱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忠实粉丝。

他决定将这两种戏剧形式结合起来,以使莎士比亚戏剧在日本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中,黑泽明运用了一系列的手法和元素,以使之更加贴近日本传统文化和观众的习惯。

首先是在舞台设定和服装造型上,黑泽明将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了日本传统的古代或中世纪时期,同时使用日本古典戏剧形式和服饰,如歌舞伎、能乐等,使之更加契合日本的审美观念。

其次是在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上,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进行了本土化的塑造和演绎,使之更符合日本人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最后是在故事情节和对白上,黑泽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和梳理,使之更易于被日本观众理解和接受。

除了《蜘蛛巢城》,黑泽明还对莎士比亚的其他经典作品进行了民族化改编,如《驯悍记》,《麦克白》,《哈姆雷特》等。

这些作品在黑泽明的执导下,都变得更贴近日本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同时展现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意志表现与否并不重要 , 唯有“ 物哀 ” 之心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如果作品不能深刻而准确地写 出内
心 的感受 和哀 伤 , 体 而细腻 地描 写 物 象 , 具 就不 能 称 为好 的文 学作 品 。在 审美 趣 味 上对 于 “ 骨 ” 风 的偏
爱和对于“ 物哀 ” 的偏爱 , 充分显示出了“ 登山则情满于山 , 观海则意溢于海” 的中国文学与“ 物哀”的 日
里感叹“ 暗淡 的‘ 现在 ’ 剥落了过去的粉饰的黄金” 。即使在春天, 诗人体味到的也是“ 打盹的蔷薇展着 苍 白的微笑 颓然入梦/ 黄色的蛱蝶疲倦地翻展着轻纱 的舞衣/ 徘徊在幽暗的阴影下 氤氲的情绪沉淀地 深浓” 《 ( 蛱蝶 的乱影》 。对春天的蔷薇花 , ) 诗人哀叹:凋残的蔷薇恼病了我/ “ 对着梦幻的往昔缠绵地吟
世纪的浪漫主义来到 日本后 , 其辩证主义与唯心主义结合的哲学被阉割, 从而成了传统的泪汪汪的感伤 主义变种。 _(’ ”3帅 其实 , 】 何止是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同样如此 , 象征主义登陆 1本后 即与“ 3 物哀” 传统相融
合, 带上 了浓厚 的 唯美 和颓废 的色彩 。三 木露 风 的诗 歌 , 大多是 表 现暗 淡 的心境 , 唱颓废 的情 调 , 叹 歌 咏
病态的美。北原 白秋在《 邪教 门》 诗集 的序言 中也说 :我的诗 , “ 尚神秘 , 喜梦幻 , 慕残腐 中的颓唐之红。 ”
中国传统诗学也有“ 遵四时以叹逝 , 瞻万物而思纷 ; 悲落 叶于劲秋 , 喜柔条于芳春 ” 陆机《 ( 文赋》 。 )
收稿 日期 :0 0—1 2 21 2— 5 作者简 介 : 刘静 (9 4一) 女 , 16 , 重庆人 , 庆师范大学文学 院教授 、 重 博士 , 重庆抗 战文史 研究 中心研究 员。
伤 。千里 冰封 , 万里 雪飘 的北 国在诗 人 看来是 “ 绒般 的雪 霏霏/ 鹅 鸡林 的原 头 昂 昂地 披 上 了一 身经 衰 , /
放射出沉寂的呜咽般 的悲哀” 《 ( 江雪》 。诗人“ ) 吮不尽了/ 猩红境中/ 干泪的酒杯/ 尝不出了/ 灰黯里/ 无
言的哀悲” 《 ( 猩红的灰黯里》 。《 ) 弦上》 一诗感叹道 :忘尽 了吧 青春的徘徊/ “ 忘尽了吧 猩红的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啊
糊, 并大多缺乏思想性。 儿 ’ ” 鲫这与 日 本文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以及喜欢月朦胧 , 歌朦胧 , 追求缥缈幽远 之境 , 崇尚“ 幽玄” 的审美倾向有关。穆木天的诗歌也清晰地表现 出这样 的倾向, 他不但取景纤细, 而且 笔下的意象常常是“ 月色朦胧 ” “ 、 漾漾的细雨” “ 、 灰纱 的浮云” “ 、 浮动 的村庄 ” 模糊而 略带着颓废情 , 调。冯乃超曾评价穆木天《 旅心》 笔下 的景色 : 山村常常笼罩在渺渺的冥漾中, “ 是朦胧 的, 梦幻般 的, 寂 寞而恬静的。 。‘ 郁达夫在选载穆木天诗的“ ”。 。 编后记” 中赞其“ 颇具一种特别 的风韵” 。这固然有法 国 象征主义诗人 的影响, 但其中无疑烙印着浓厚 的日本文化特质 , 尤其在抒情背景朦胧方面 , 更是深得 日 本“ 幽玄” 美学的真传 。《 旅心》 中的不少 诗篇取材于 H本东京 , 也有部分诗歌取材于他的故乡, 但在诗
本 文学 的显 著差 异 。
以此来观照《 旅心》 红纱灯》 会发现其中有更多“ 和《 , 物哀” 情调。他们 同 日本诗人一样 , 与象征主
义 中的感伤 、 颓废 情 绪产生 强烈 的共 鸣 , 作 主要表 达 爱情 的失 意 和生 命 中的惆 怅 之情 , 诗 细腻 悲 哀 而意
志缺席 。诗人敏感于外界物象刹那变幻在心灵 的投影 , 悲于斯 , 哀于斯而不能 自 。打开《 拔 红纱灯》目 录, 满眼是《 哀唱》 《 、 阴影之花》 《 、悲哀》 《 、残烛》 《 、绝望》 死》 和《 等诗题 , 冯乃超喜欢选用 “ 白” “ 苍 、病
色彩 , 而且在 朦胧幽玄 的情调 , 自然界声 色的高度敏 感 , 对 对音 乐美的探 索 以及 其象征主 义 中包孕浓厚 的唯 美 色彩等等方 面, 表现 出对 于 日本 文化 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 都 关键词 : 穆木天 ; 冯乃超 ;旅 心》; 红纱灯》 日本 文化 《 《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9 2 1 )2 07 4 17 —0 2 (0 0 —0 1—0 1
无 限的追忆 呀/ 那都 是梦 里 的尘埃 。 ”
二、 取景 纤细朦胧 , 重声色
日 本文化尤其崇尚“ 一叶知秋” 这种审美趣味上的微观取 向与中国文学表现的宏观性特征形成了 , 鲜明的对 比。《 旅心》 红纱灯》 交响” 与《 的“ 不但染上 了浓浓 的“ 物哀 ” 色彩 , 而且对 于 自然界物象的选
涯 的结 晶 。其情 感特 征 、 艺术 风格 等均 表 现 出与 日本文 化 的密切 联 系 。


“ 物哀” 情调
穆木天在《 旅心 ・ 献诗》 中写道 : 我心里永远飘着不住 的沧桑我心里永远流着不住的交 响。 《 “ ” 旅
心》 红纱灯》 和《 正是这种“ 响” 交 的产物。不过 ,旅心》 《 《 、 红纱灯》 中的“ 交响” 与其说接近于中国传统
弱 ” 类 的字 眼 , 之 黑夜 、 残冬 、 烛等 意 象 , 写 自己无 力 的倦 怠 和 颓 废 , 乎乐 此 不 疲 。一 开 篇 诗人 就 残 抒 似 《 唱》 “ 春是 瓶里 的残 花/ 哀 :青 爱情 是 黄 昏的云 霞/ 福是沉 醉 的春 风/ 幸 苦恼 是人 生 的栖家 。 诗 人在《 》 ” 夜
语。正 冈子规说 :美丽现象之要素是颜色。 ( 冈子规《 ) 日本 自古以来 , “ ”正 赤》 在 色彩的运用便没有停 留
在单纯 的视觉冲击上 , 诗人常常假借花草的颜色来讲述 自己的悲喜之情 , 甚至久保 田万太郎望着豆腐锅 的白雾 , 也会联想到“ 命尽 的颜色” 。朱 自清在论及冯 乃超 的诗歌时说 : 他诗 中的色彩是丰富的。 自 “ ” 然, 这有冯乃超攻读美术专业 的艺术功底 , 也有来 自法 国象征诗人 的启迪 , 但是更多 的还在于 H本诗歌 的直接示范。据 日 本学者岩佐 昌唪考察 ,红纱灯》 《 集中 4 3首中有 1 首使用了“ 4 苍白” 这一色彩词。他 认为冯乃超从三木露风 ( 也许是荻原朔太郎) 的诗歌语言 中学习了“ 白” 苍 一词的用法 , 将该词作为构成 自己诗歌世界的重要 因素而吸收过来 , 并通过“ 白” 苍 这个词将“ 近代” 的感性 、 感觉移人中国。 l
颤动共振 。他在《 雨丝》 一诗中, 要将 自己的“ 一缕一缕的心思” 织进大大小小 , 远远近近, 可见不可见,
可感 觉不 可感 觉 的一 切 之 中。冯 乃超 的诗 句 同样 “ 细 ” “ 看得 在 幻 影 之 中/ 白 的微 光 颤 动/ 朵 纤 :我 苍 一
枯凋无力的蔷薇/ 深深吻着过去的残梦” 《 ( 现在》 。“ ) 微雨丝丝/ 云烟迷弥/ 幅东洋的古画/ 一 一节东洋 的古诗” 《 ( 微雨》 。这种细腻 、 ) 阴柔的审美取向与他们归 国以后阳刚粗犷的诗风形成了鲜 明的对 比, 我
们从 中不 难看 出 日本文 化潜 移默 化 的浸 染 。
《 旅心》 红纱灯》 与《 在朦胧幽玄 的情调 , 对于 自然界声色的高度敏感等方面 , 也清晰地表现出对于 日 本文化的广泛吸收与交融。 日 本学者铃木修次说 : 日本的诗歌气氛浓郁, “ 但背景场面的说明却很模

1 . R
重庆 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2 1 年第 2 01 期
《 旅心 》 《 、 红纱灯》 日本 文化 与

( 重庆师 范大学

404 ) 0 07
文学院 , 重庆

要 : 旅心》 红 纱灯》 《 和《 是穆木天和 冯乃超旅 日生涯的结 晶, 不仅情 感特征 更 多地 带上 了 日本“ 哀” 物
《 旅心》 是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 的代表作 , 出版于 12 9 7年。《 红纱灯 》 出版于 12 98年 , 代表了冯乃 超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 奠定 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穆木天留学 日本长达八年之久 , 而冯乃超在 日本前后 生活了二十四年 , 他的学生时代全部是在 日 本度过的。《 旅心》 红纱灯》 和《 正是穆木天和冯乃超旅 日生
诗学的“ 神与物游” 不如说更多地吸收了 E本的“ , t 物哀” 因子。 日 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 本 源氏物语》
时把 日本 平安 时代 的美 学 理论 概括 为 “ 物哀 ” 认 为 : 在人 的种种 感 情 中 , 有苦 闷 、 愁 、 , “ 只 忧 悲哀 —— 也
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 的。 … ¨ 叶渭渠在《 t ” E本文学思潮史》 中认 为: ‘ “ 物哀 ’ 是 将现实中最受感动 、 最让 人动 心 的东 西 ( ) 录下来 , 物 记 写触 ‘ ’ 物 的感 动之心 、 感动 之情 , 写感情世
择倾 向于微观 化 。与穆 木天 心灵共 振 的多 为“ 纤 的小 桥 ” “ 紫 的小 花 ” “ 缕 一缕 的烟丝 ”、纤 纤 纤 、灰 、一 “
的轻光” 连“ , 若直若 曲的海岸线” 也是 “ 纤纤 的” 。他咏道 :我不愿作炫耀 的太 阳/ “ 我不愿作银 白的月 亮/ 我愿作照在伊人的头上/ 一点小小 的微光” 《 ( 我愿作一点小小 的微光》 , 我 听见有深谷 的杜鹃细 )“
哦。 ( 凋残 的蔷薇恼病了我》 榴火” ”《 )“ 在诗人看来 , 浓绿 的忧愁吐着如火 的愁寞” 《 是“ ( 榴火》 。在 )
《 中 ,华丽的记忆有若退色的夕 阳” 月光下》 冬》 “ 。《 诗人对爱人的表白是 : 纺你 的忧郁 我为你织成缥 “ 致的霓裳/ 摘你的泪珠 我为你串成精致 的胸饰。 总之 , ” 对冯乃超来说 , 日繁华不再 ,泪零零的幸福升 昔 “ 华尽了/ 剩下焦燥 的粉末满积胸怀” 《 ( 泪零零的幸福升华尽了》 。所以他只愿“ ) 青色的酒/ 青色的愁/ 盈 我的心胸/ 浇我的旧梦” 《 ( 酒歌》 。《 ) 旅心》 虽不如《 红纱灯》 那样低迷 、 颓废 , 但也同样充满着惆怅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