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如果把这首诗放到高考当中,你们觉得我们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情感、手法等答题步骤)下面以表现手法为例,同学们说说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步骤是什么?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2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诵读时要注意音节中所体现出的感情高潮。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1课时,三维,
《拟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2、全诗突出一个什么字?全市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愁”;低沉、悲愤三、品味诗歌,合作探究1、诗歌开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比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2、诗歌中的“命”指的是什么?作者对于“命”有什么看法?门第决定命运;表面上认命了,实际是对步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gAsR6r8Y4H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gAsR6r8Y4H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
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联系高考题型,学习左思《咏史》(其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②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光。
重点难点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人大多都有多愁善感的一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是辛弃疾遥望半壁江山吟出的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幽囚异邦唱出的江山易改的亡国剧痛,那么南朝一介寒士鲍参军面对人世沧桑又会道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学习鲍照名作《拟行路难》其四。
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感知诗歌。
(一)全班初读诗歌,重要提示:初读要准确,有印象;拟nǐ鲍bào泻xiè酌zhuó踯躅zhízhú(二)教师范读。
重要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准确及语气。
(三)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停顿,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方法指导方:回顾“以意逆志”的含义;以意逆志,就是读者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探究作者作品的思想内涵。
问题:你觉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补充。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三、“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1.生活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主要成就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
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二、知人:鲍照,字明远。
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
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
《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论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下人品选拔机制的经典表述。
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统论时代,能够支配天下士子官运的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好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纵然你酒囊饭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即使你满腹锦绣。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用互联网查阅陆游的相关知识,查阅《书愤》的相关知识。自主阅读,学习批注读书法。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ind思维导图软件。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PPT、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作业及评价
用问卷星加以评价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鉴赏的手法,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可以进行自主赏析,并且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鉴赏,以区别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
自主学习关于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1、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鲍照擅长和,尤善,作品风格,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2、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来源:]4、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二、基础知识(一)字音识记1.鲍.照( ) 2.酌.酒( ) 3.踯躅..( )(二)词语释义1.泻.水置平地泻:2.人生亦有命.命:3.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4.吞声..踯躅不敢言吞声:5.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三)名句背诵1.泻水置平地,。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拟行路难其四教案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把握诗歌内容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愁之感2、鼓励学生即使世路艰难,也要怀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选自李白的《行路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也是《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拟”字,诗人鲍照想要借这篇《拟行路难》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二、以意逆志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情感、语速、语调。
自由诵读,用两分钟时间梳理大意,请一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大意。
教师明确大意: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也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命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又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
三、知人论世(PPT)展示作者信息和时代背景,学生自由诵读,回答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来看,这首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作者信息:鲍照(约415-470),南朝文学家,字明远。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诗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作者的才能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内心怀着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同课异构教案1
高二语文《拟行路难》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课时)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教案2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以意逆志,体会诗人的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课时:1课时一、读--秀出你的声音1。
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3.最后再读一遍给自己听。
二、说—-秀出你的理解1.请逐行把诗句的大意描述出来,理解诗的内容;2.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3.请三言两语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三、思——秀出你的感悟•你能抓得住诗的关键词(诗眼)吗?•请你每读一行后,主动思考并努力去求解以下三问: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四、对话:智慧的碰撞问题设计:1.请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解说各句内容。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悲愤。
从“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可以体会出。
)3.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感情与主旨的关键(叹愁难)4。
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5。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高中语文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多数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基础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 ) ②踯躅..( ) ③鲍.照( ) ④拟.行路难( ) 2.辨形组词。
①⎩⎪⎨⎪⎧ 泻 泄 ②⎩⎪⎨⎪⎧ 踯 掷 ③⎩⎪⎨⎪⎧ 酌 灼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拟行路难(其四) 项目内容课题拟行路难(其四)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能力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2、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拟行路难》一诗就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二、朗诵诗歌(读通)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读懂):试翻译这首诗。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反复朗读,力争背诵。
五、诗歌鉴赏(赏析)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时间:2016年10月19日地点:多媒体教室课题:《拟行路难》(其四)授课人:庞蕊教学班级:高二(17)班【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大意;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2.过程与方法: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从“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悲愤苦闷根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分析诗人形象(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教学难点】(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牛顿语:“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诗人李白也有这“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
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其中有两句这样评价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今天我们就来体味这位“巨人”诗歌《拟行路难》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懂大意1.结合注释梳理大意,解决疑难(学生提问疑问,老师解答)2.自读诗歌,把握节奏明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三、鉴赏诗歌1.诗歌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诗歌中哪几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明确: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总结:诗歌中情感一般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意境或动作等来表现。
我们要整体分析,不能只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歌。
2.造成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命”补充: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内心悲怆情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
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方针 1.了解鲍照及其诗文。
2.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昭君鲍 照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赏析 昭君死后,消息传开。
“怜其远嫁”竟成为后代大都诗人咏唱昭君出塞的主题思想。
该诗就流露出这种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昭君在边塞的悲凄生活:“绝”“惊”“咽”形象逼真地描写出冷霜之中、月光之下昭君思亲盼归的孤独寂寞形象。
读后令人嘘叹不已。
一、作者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分外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鲍照的辞赋以《芜城赋》最为传诵,它历来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背景简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轨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轨制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 zhú) ③鲍.照(Bào) ④拟.行路难(nǐ) 2.辨形组词。
①⎩⎪⎨⎪⎧ 泻倾泻泄泄漏 ②⎩⎪⎨⎪⎧ 踯踯躅掷投掷 ③⎩⎪⎨⎪⎧ 酌酌酒灼灼热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倾、倒②举杯间断中止....:停止③吞声踯躅..:徘徊不前4.文学文化知识。
鲍照,南朝文学家。
他的《拟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诗。
一、整体把握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间断中止/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2.名句默写。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行比较。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二出示教学目标1、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行比较。
导入-1-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拟行路难》(其四)。
三四1、情感①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李白:愁苦茫然、自信乐观鲍照:愁郁、愤懑、无奈②通过朗读体现鲍照的情感变化。
补充:《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2、表达技巧①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技巧:比喻用典。
补充: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②学生自主分析《拟行路难》的表达技巧:比兴。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①出示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分析“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了解鲍照为人。
-2-诵读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行路难》(其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
教案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案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案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案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b5E2RGbCAP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p1EanqFDPw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DXDiTa9E3d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
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RTCrpUDGiT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5PCzVD7HxA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jLBHrnAILg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xHAQX74J0X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LDAYtRyKfE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Zzz6ZB2Ltk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dvzfvkwMI1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rqyn14ZNXI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
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EmxvxOtOco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SixE2yXPq5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6ewMyirQFL
板书设计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