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1)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2)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分析】(1)“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要抓住词句的主要意象的特征。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B. 甲诗为酬答诗。

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苏轼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②簪:插戴。

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

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赤亭:地名。

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及练习题(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

据此理解答题。

故答案为: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答案】(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分析】(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喜?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萎,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对这两首词曲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①“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②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这两首词曲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案】(1)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2)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①悠悠:本义是连绵不尽的样子。

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据此可知“悠悠”的两层含义分别是:“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②“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⑵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②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1)A(2)B【解析】【分析】(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

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

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