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上25黄鹤楼送别滨湖望重学校

合集下载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第 25课《 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第 25课《 黄鹤楼送别》

三、拓展延伸
四、检测反馈并说说你从这些文字中感
受到了什么?
3、交流感受。

“李白和孟
浩然一会儿······依依惜
别之情。


(2)他们不想触动这
份情,其真正原因是什么
呢?谁能读出他们不忍分
别的情感。

指名读、评读
等。

(1)第一段中用了几个
“您”说明了什么?“除
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
有哪些称呼?
(2)同学们再读一读
这三句话,从李白对孟浩
然的这段话中,你读懂
了?(敬仰之情等)
(出示江边送别图及文
字)老师引读第4自然段:
多么感人的话别呀!不忍
别,终需别。

岸边杨柳依
依,江上沙鸥点点。

完成课后检测题
在这里文情和学情自然统
一。

紧扣“情”字教学。

“方
法与过程”也得到充分体
现。

“读书要联系上下文,
更要联系上下情!”“读句
子,划词语,写情感”语言
简洁,要求明确。

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黄鹤楼送别》精品版

最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黄鹤楼送别》精品版

2020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黄鹤楼送别》精品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

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将故事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

2、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挚的友谊,以及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备课1. 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我说上句,你们对下句,看谁抢答的快。

2. 作者是谁?3. 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4. 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之际,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大屏幕出示)齐读古诗。

5.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指导“鹤”字的写法,要写紧凑。

6.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打开书,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 交流之前,检查一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红笔标示易读错生字)同桌互读。

(2)开火车读、师生合作读。

(“飞檐凌空”一词可借助画面理解词语。

)(3)出示“仰望、远眺、凝视”,你又发现了什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还有哪些词也表示“看”?3.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饯行”一词,并找到文中句子,换词比一比,借助字的偏旁理解词语。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指名读古诗,你读懂了吗?谁读懂了?2. 谁来介绍好办法,有助于更快更好的理解古诗。

3. 结合“对照课文理解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文中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4. 画完后同位交流,派代表全班交流。

五语上25黄鹤楼送别滨湖望重学校

五语上25黄鹤楼送别滨湖望重学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三、【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小学五年级25黄鹤楼送别

小学五年级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说对教材的解读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

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五上25《黄鹤楼送别》

五上25《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 《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2.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李白、孟浩然的资料及送别类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送别诗及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词和四字词语学习情况。

生词:mù mènɡyǐn zàn yìwéi暮春孟浩然饮酒暂时友谊唯一四字词语: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1)学生汇报易错的字音:mènɡyǐn zàn yì(2)学生汇报易错的字形:暮暂谊(3)学生汇报词语的意思:暮春暂时依依惜别誉满天下脍炙人口2.汇报课文朗读情况。

3.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二)诗文对照,理解诗句。

1.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对于朝夕相处的好友孟浩然来说,万分的舍不得,满腔的情感化作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上25黄鹤楼送别

五上25黄鹤楼送别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25 黄鹤楼送别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檐”“捺”这两个生字。

重点指导“暮”字的写法,如何写美观,紧凑,并比较几个与之相近的字。

读准“暂、谊”两个生字的读音。

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理解“依依惜别”“脍炙人口”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3.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4.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制定意图:1、2两个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字词句的训练,3、4两个目标主要让孩子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吟诵诗歌,做好衔接1.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鹤楼送别》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黄鹤楼送别》
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
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 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 荡地流向天边……
唯孤烟故 见帆花人 长远三西 江影月辞 天碧下黄 际空扬鹤 流尽州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养成勤动脑、 爱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 学校: 班级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
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 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 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 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 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 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 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 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 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 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 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苏教小学语文五上《25黄鹤楼送别》word教案 (1)

苏教小学语文五上《25黄鹤楼送别》word教案 (1)

黄鹤楼送别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随机出示第2节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

板书:话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

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案设计征集活动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单位:滕州市滨湖镇望重学校设计者:任宪会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三、【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

【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

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

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

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2、学生回答。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

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

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

【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板书:李白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

②提出各自的问题。

③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环节二、精读尝试,感悟理解(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

(板书:依依惜别)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

(课件出示)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C 、指导感情朗读。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A、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体会。

B、指导朗读。

(指名说说朗读建议:敬仰,舍不得)(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永世不绝。

”A、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

(适时引导用“暂时”造句)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他们的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带着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安慰安慰李白。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之深!再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对话。

(同桌互读——指名表演读——集体朗读)(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

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

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

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4、指导朗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范读)2、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

3、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①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②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A、指名读B、齐读4、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

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诗句并制作成了书签,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指名交流,向朋友赠送书签。

3、欣赏两首诗(出示《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齐读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

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生送书签)(六)、作业超市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并用"暂时"、"凝视"造句。

3、继续完成书签的制作,送给朋友。

七、【板书设计】25 黄鹤楼送别依依不舍李白孟浩然永世不绝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文章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这样的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对教案中的以下几点的设计较为满意:1、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以文章中“依依惜别”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抓住“藏”、“一会儿一会儿”、六个“您”、“终于”、“依然伫立”、“凝视”、“孤帆”等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