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章印度佛学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第一节四圣谛三宝:佛、法、僧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第二节三法印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第三章中国佛教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支遁道安僧肇《肇论》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第二节隋唐佛教隋唐大乘八大宗派: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唐宋时期浙江佛教概述
唐宋时期浙江佛教概述何勇强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当时佛教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伴随着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各种宗派纷纷诞生,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慈恩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等。
南北朝时,佛教传播的态势是南方尚义学,北方重禅定。
隋朝统一中国后,南北佛教渐趋融合,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浙江产生了。
天台宗实际的创立者智顗深受陈、隋两朝皇帝推崇。
天台宗以天台为其祖地,也因此得名。
因以《法华经》为其主要经典,故又名法华宗。
究其思想教理,主要是三点:在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论,在认识论上的“一心三观”与“一念三千”论,以衣在方法论上的“止观”学说。
除三论宗外,其他诸宗在浙江也有传播。
如三论宗僧人乌凯曾在越州嘉祥寺开讲三论。
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南北并峙相比,隋唐初期南方佛教明显落后于北方。
天台宗虽然辉煌一时,但它实际上是南朝佛教的一屡余辉,到唐以后,其声势为新兴的慈恩、贤首各宗所掩,黯然不彰。
华严宗的一代宗师澄观虽是越州山阴人,但他的活动基地却在五台山。
这种北强南弱局面直到唐朝后期才有所改变。
唐后期至宋,佛教传播的基本态势是南禅北律。
下面就以禅、律两大宗派的发展来看浙江佛教的状况。
唐朝的禅宗,初期主要是双峰道信、东山弘忍以及法融在润州一带创立的牛头禅系。
弘忍门徒众多,而以神秀在当时的影响最大。
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以他为首的禅宗北宗被树立为禅宗的正统。
弘忍的另一个门徒慧能则远走岭南,以顿悟传道,反对神秀渐修成佛的理论。
这一宗派后来被人称为南宗。
安史之乱以后,南宗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取代北宗成为禅宗传播的主流。
当然,随着南禅自身势力的发展,内部也开始发生分化,总括起来,不外乎两大宗系: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的洪州禅系与青原行思门下石头希迁开创的石头禅系。
由此又产生很多支派,后人称之为五家七宗。
所谓五家,即指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
入宋以后,又从临济分出黄龙、杨岐二家,合称五家七宗。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附参考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附参考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派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髓滋之虞。
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件果。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摧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⅛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伊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履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通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节选自《古文观止》)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英雄A俊杰战B攻驻守之迹C诗人文士游眺D饮射E赋咏歌呼之F所G庭学无不H历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肝胆为之悼栗”中“悼栗”的意思是:战栗,颤抖。
B.“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中“侈”读音是chi,意思是:多,大。
C.“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中“顾”表轻微转折,可译为:不过,但是。
D.“逮今圣主兴”中“逮”的读音是ddi,意思是:捕捉到时机。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
“方便力”释为“计量之能力”。
还有把“方便知见”解释为“唯知图谋之方法”,这从教义学者眼光来看,未免太简单化了。
b rahm an 这一词在梵文、巴利文等古印度诸语言中经常出现。
然而,对于汉民族和日本人来说则是极为难解的概念。
经一番努力,中华民族将它音译为“梵”,日本人则在《假名法华经》中将它意译成“洁”(きよし)。
把“梵音”译成“洁声”(きよしごえ),把“梵行”译成“洁行”(きよしおこない)。
“辩才”读成“くちきよく”(口才好之意),在后来的日语中读成“くちぎよしい”①“饶益”读成“ねうやく”意译为“たのしめ”,即指荣华富贵。
②“乐说”读作“ぎようせつ”,意译为“叙说愿望”。
③结论:以上不过是本人对《假名法华经》的管见。
但也可以说涉及到了世界思想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问题。
(一)《假名法华经》的要旨与扎根于民众的德国、荷兰等地的神秘主义思想家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不论欧洲的神秘主义思想家,还是日本的假名法语的作者,皆重视向女性传法。
(三)上述两者都是从民众俗语的精神氛围发起的。
但时间上讲,东亚的作者们要早于欧洲神秘主义思想家。
(作者中村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院院长 金勋译)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
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大分支:在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地区的中国佛教,带有中国云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我们称它为“云南佛教上座部”,流行范围不大,信徒不多。
在藏族聚居地区传播的中国佛教主要流行在中国西藏地区,后来扩展到西藏以外的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外国称之为“喇嘛教”。
流行地区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并由中国内地传播到东邻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这一支系,我们称之为“汉传佛教”。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
宋代杭州华严思想的流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高兴从华严思想的传播看,首先就会想到五祖说1。
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和宗密为代表的华严宗传承系统为大家耳熟能详。
这五位华严宗的重量级高僧都活跃在隋唐时代,华严思想的盛世自然也在这个时代。
从地域看,他们虽然出生地有所不同2,但作为华严宗的领袖,主要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北方,特别是五台山地区和终南山地区。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根据这样的华严传播特点,提出了华严宗两大文化圈的说法。
他认为,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
从前者中还可分出峨眉山系和普陀山系的华严思想。
两种华严思想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五台山系是民众的,依赖于民众对《华严经》的信仰而非宗派意识。
终南山系是学理的华严思想,有比较明确的宗派意识3。
而冯焕珍在对华严宗形成之前六世纪华严学进行考查后,认为在华严宗形成之前存在有四大华严讲习中心:洛邺(今洛阳到安阳河南北部一带)、京兆(今华县到宝鸡一带)、建康(今南京一带)、并代(今太原到并县一带)4。
如果把上述两种看法联系起来,六世纪存在的四大华严讲习中心,到隋唐时其中的两个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形成了五台山系和终南山系两种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华严思想。
唐武宗会昌灭佛后,佛教发展受到了重大打击,大量寺庙被拆除,僧人被迫还俗,经典散失,华严宗、天台宗等宗派的发展走向衰微。
直到宋代,华严才有了中兴态势,史称“二水四家”的几位华严僧人的出现,为华严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二水四家”六人的活动地域多在吴越之地,在江南形成了新的华严思想中心。
根据王颂的研究,当时江南形成了华严宗传播的三大区域:一是苏州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平江府报恩寺法华院、雍熙寺、平江府成天能仁寺宝幢教院等。
二是嘉兴上海地区,重要的寺庙有密印寺宝阁院(嘉兴乌镇)、真如院、松江府华亭普照寺善住教院(上海松江区)。
三是杭州地区,玉岑山慧因寺、大中祥符寺5。
本文主要以江南华严思想传播中心之一的杭州为主,考察华严思想在该地区的流布状况。
浙江天台国清讲寺
浙江省天台县国清讲寺天台山国清讲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距天台县3公里。
天台山国清讲寺系中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国清讲寺自创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国清讲寺饱经沧桑,迭遭劫难,有受政府重视、教观宏开而兴盛,也有因战乱兵焚而衰落。
国清讲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系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高僧智者大师(智顗)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山,结茅为庵。
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遵其师智者大师的遗愿派遣司马王弘修建。
隋炀帝因有“寺若成,国则清”之说,赐名国清寺。
唐会昌灭法时毁。
大中五年重建,柳公权题“大中国清讲寺”额。
宋景德二年,改名“景德国清讲寺”。
国清讲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年修建,形成了五条建筑轴线。
国清讲寺是一座拥有19600平方米面积,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它以五条纵轴为主体,其中包括四殿(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正中轴线为山门弥勒殿、钟鼓楼、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止观堂、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
东一轴线为聚贤堂、方丈楼、迎塔楼。
东二轴线为慈云楼、禅堂和修竹轩。
寺内有传为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
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石刻,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讲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
1972年国清讲寺在周总理的关心和直接过问下,国务院外交部和宗教局都派员(其中有赵朴老)来寺作调研。
1973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出【1973】34号文件,批转《外交部宗教局关于整修天台山国清寺等问题的请示报告》,务使在1975年如期完成,开始接待日本信徒,并拨款30万元。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发展历程
天台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起源于中国。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初的南朝梁代。
以下是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1. 初创阶段(公元6世纪初-7世纪初):天台宗由南朝梁代的道安和道炬两位大师所创立。
他们都曾去过梁朝的天台山修行,并将那里的修行方法和教义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2. 传承弘扬(7世纪中-9世纪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台宗
逐渐发展壮大。
武则天时期,天台宗曾经得到皇帝的支持,进一步增加了影响力。
在此期间,天台宗的教义体系日趋完善,修行方法也日益成熟。
3. 教学争议(9世纪末-11世纪中):由于不同大师对于天台
宗教义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学争议逐渐出现。
其中最著名的争论是南北宗派之争,南宗强调抱朴守一,北宗则注重寻根问底。
这场争论最终以北宗胜出,南方的天台宗渐渐式微。
4. 复兴与传播(11世纪末-13世纪中):南宋时期,天台宗得
到了比较稳定的发展。
一些著名的大师如法眼、无学和鲁迅等相继出现,为天台宗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一时期,天台宗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传播。
5. 变革与挑战(13世纪末-现代):元明清时期,天台宗遭遇
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佛教的衰落和其他宗教的兴起都对天台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天台宗仍然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得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
总的来说,天台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初创阶段逐渐壮大,再到教学争议和复兴传播。
尽管在历史的变革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天台宗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在现代继续发展壮大。
《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
引文格式: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1):89-95.‘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张艮(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四明尊者教行录“中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史料,‘全宋文“编者从中採摭,后又有学者据之辑轶,然犹有不少遗珠㊂笔者从中又辑补11位作者共16篇文章,其中4位作者‘全宋文“未见收,又有5篇文章作者难以考知;同时,又对‘史太师请莹讲师住宝云疏“一文归属及其他问题作了考订㊂关键词:‘四明尊者教行录“;‘全宋文“;补遗;天台宗中图分类号:I207.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1-0089-07一㊁缘起天台宗历来就有重视文献整理的传统,早期如章安灌顶整理智者大师的著述,像被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都是由灌顶记录整理而传世;而记录了智顗开宗立派过程的天台宗重要文献‘国清百录“也经过灌顶的编撰㊂吴忠伟先生认为, 宋代天台的文献整理与山家山外之争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工作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㊂ 第一阶段,北宋时法智知礼的法孙扶宗继忠在山家山外论争之后不久,即着手收集山家文献,先后整理了知礼同梵天庆昭论战的‘四明十义书“‘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释宗扶难记“等书,此外又收集了知礼和仁岳之间论争的相关文献㊂第二阶段是在南宋中期,代表人物是柏庭善月和石芝宗晓㊂[1]其中,宗晓对台宗文献整理的功绩相当大,先后编撰了‘乐邦文类“‘乐邦遗稿“‘法华经显应录“‘四明尊者教行录“(以下简称‘教行录“)等书㊂至南宋时,台净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乐邦文类“和‘乐邦遗稿“的编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自觉行为㊂‘法华经显应录“是专门收录念持‘法华经“而有显应的僧俗,大多是天台僧众㊂‘教行录“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共七卷,其中除保存了知礼所作的 教门义章㊁问答释妨 以及与 巨儒高释往返书启 之外,[2]856还收录了僧俗两界与知礼往来的诗文㊁书信等,又收有知礼入灭后后人所作的碑㊁铭㊁祭文㊁赞㊁疏等,一部‘教行录“就类似于简明的知礼资料汇编㊂今‘大正藏“本将‘螺溪振祖集“和‘宝云振祖集“亦附于‘教行录“卷七之后㊂‘宝云振祖集“宗晓编于嘉泰三年(1203),而‘螺溪振祖集“乃南宋天台僧元悟晚至宝庆元年(1226)或之后编定,①其时宗晓(1151 1214)已过世多年,故‘大正藏“将二书附于‘教行录“之后,殊为不妥㊂②‘卍续藏经“注意到了二集皆独立成书,故将其与‘教行录“并列录出,编排显得更为合理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点校本‘教行录“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故将二书附录于后㊂[3]诚如缪钺先生在‘全宋文序“中所言, 编纂‘全宋文“,其难厥有四端 ,而其中之一即 普查搜采之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1第一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22*①②收稿日期:2021-05-24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1.016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 Z W B072)作者简介:张艮(1977-),男,安徽庐江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㊁佛教文学㊂‘螺溪振祖集“‘大正藏“和‘续藏经“皆明确为元悟所编,是集卷首有 台州白莲教寺比丘元悟谨募同志将旧本重开以续流通宝庆丙戌解制日毕工谨题 ,所谓 旧本重开 ,可知是集当为元悟早年所编,是年重开,而其中最后两篇文章分别是释善月‘净光法师赞“和元悟‘螺溪移塔记“,元悟文记其于绍定庚寅(1230)十一月移葬义寂于方丈之后,其文则作于次年绍定辛卯(1231)正月望日,而释善月之赞应元悟之邀,乃步前代有严之韵,其时间亦在移塔之后㊂可见‘螺溪振祖集“虽早早编刻流传,但编定当在绍定四年(1231)或以后㊂总而言之,距宗晓编订‘教行录“七卷皆已相差数十年之久㊂‘天台宗通史“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时代先后的关系,认为 在该录卷七,宗晓附上‘螺溪振祖集“‘宝云振祖集“,收录了二人的嘉言惠行㊂将义寂㊁义通㊁知礼置于同一文集中,表明宗晓在自觉地建构五代北宋以来的天台谱系㊂ 参见‘天台宗通史“第648页㊂实际上 将义寂㊁义通㊁知礼置于同一文集中 ,并非也不可能是宗晓的行为㊂难 ㊂①虽然‘全宋文“编者于佛藏中已广采博收,但是由于佛教文献本身就规模庞大,搜检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难免有遗珠之憾㊂陈尚君先生在2007年的‘<全宋文>五人谈“中就已指出, 全备永远只是相对的 , ‘全宋文“的出版必然会引起学者对宋文进一步的补录考订的兴趣㊂ [4]确实如此㊂卞东波先生就已注意到佛藏中尚有不少宋代文学史料,并着手搜集整理,其所著论文‘佛藏中的宋代文学史料 以南宋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为例“(以下简称卞文)就是以‘教行录“为中心进行辑轶和考述的一份厚重的成果,著者同时也希望能借此文引起文学研究者对佛藏文献有更多关注,以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中文史材料,拓宽文史研究视野㊂[5]其实‘全宋文“已从‘教行录“中收录多篇文章,只是採摭未尽;而卞文从‘教行录“(亦含‘螺溪振祖集“和‘宝云振祖集“)中共辑得‘全宋诗“佚诗30首,‘全宋文“12篇,创获较多,颇有功于二书的订补㊂不过由于补辑需一一比照前举诸书,故也容易出现漏辑㊂笔者在阅读‘教行录“和卞文之时,就发现犹有不少资料未及辑录㊂本着辑轶就当竭泽而渔而不应留下缺憾的想法,笔者将‘教行录“‘螺溪振祖集“‘宝云振祖集“和卞文一一细细核对‘全宋文“,从‘大正藏“中又辑得11位作者佚文16篇,其中4位作者未见收于‘全宋文“,另有5篇文章作者难以考定㊂这些文章按照时代先后补辑如下,文题后括号内注明出自卷数,以便查考;对于‘全宋文“已收之作者,为节约篇幅计,不再介绍;对‘全宋文“未收之作者,亦依‘全宋文“体例,撰写小传;同时对‘全宋文“及卞文中出现的一些疏误也略作考订㊂笔者学力疏浅,文中错误固自难免,亦希望方家能不吝指教㊂二㊁‘全宋文“补辑(一)释知礼乞许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状(卷六)先去至道二年七月内,前两次院主僧居明㊁显通舍此院与知礼㊁异闻,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智者教法,安僧修道㊂自此相次主持院事,聚诸学徒,讲习天台教法,经今一十六年㊂昨为舍宇颓毁,稍妨安众,遂请天台山金文藏院僧觉圆募缘重新修盖,今已圆就㊂见管系帐屋宇一百二十余间,已蒙颁赐勅额旌显院门;僧众五十来人,讲习焚修,上酬国泽㊂切缘此院元舍与知礼等永作十方住持,即非徒弟继续之限㊂常须名德僧继代讲演,不废安众焚修㊂欲依准江南㊁湖南道山门体式,永作十方住持㊂知礼㊁异闻或终身后,任在院僧众并檀越于本院学众中,请明解智者教乘㊁能聚四远学徒有德行僧,继续传教住持㊂或本院全无此德人,即于他寺及他郡请的传天台教法备解行僧传教住持,并常选请到院听学僧充主事㊂所冀永远安僧焚修讲演,祝延圣寿㊂伏虑将来徒弟不悉元舍院宇住持因依,妄有干执;并恐将来本院及外处僧讲业不精,但以传天台教为名,因嘱托权势,求觅住持,乞行止绝㊂代代须得素业天台智者教乘㊁实有戒行㊁学众咸愿者住持此院,继续讲演㊂所冀常有德人流通妙教,上资国祚,广福蒸民㊂乞传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方传教住持程序状(卷六)今欲传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碑永作十方传教住持程序㊂乞降指挥㊂按:此二状收于卷六‘使帖延庆寺“,由此二状可见当日知礼同异闻乞许将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传台教以及欲将圣旨及前后使帖刻石立碑之事㊂‘全宋文“册九卷一七四至一八一收知礼文八卷,此二状未收,今从使帖中裁出补入㊂(二)释立诚乞准延庆院永作十方主持传天台教法状(卷六)伏睹师主知礼㊁异闻经州陈状,将本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即非徒弟继续之限㊂立诚等亦愿将此院永作十方住持,代代请明解智者教乘㊁能聚四远学徒有德行僧传教住持,常选请到院听学僧充主事㊂立诚等各有咸愿,更无干执㊂伏虑将来别有徒弟不知元舍院宇住持因依,妄有执占;乞备录情状,一处申奏者㊂延庆寺二师立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碑(卷六)院丙申秋七月承旧,越十年经始陈修,己酉告成㊂石公勒石纪之㊂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来学㊂二师同心祈佛,永命用休,昭烈山家教门㊂既遂攸叙,惧寿不我永,乃嘱院于后贤,惟善继者居焉;永永相授,非锡于子孙㊂遂作戒㊁誓,使无反诲言㊂乃顾于手度弟子立诚㊁又玄㊁本慈㊁本常㊁尚闲㊁德才㊁昙慧㊁昙觉㊁本淳作戒誓㊂于是我等小子,咸载拜受命㊂二月刻石,存乎不朽㊂二师称知礼,次师称异闻㊂0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①缪钺:‘全宋文序“,载‘全宋文“第一册卷首,上海辞书出版社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㊂按:释立诚,乃知礼手度弟子,其他不详,‘宋僧录“亦未载㊂前一文当是作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知礼著状乞降勅旨许延庆院永作十方住持长演天台教法时,立诚率众人表明态度而作㊂后文载于知礼‘戒辞“‘誓辞“前,当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刻石之时立诚等人所书,故有 我等小子,咸载拜受命 之语㊂‘全宋文“未收释立诚其人,今据以补入㊂(三)李遵勗荐法智师号资启(卷五)滭州防御使驸马都尉李遵勗遵勗启:迹婴官次,耳熟道风㊂逖怀鄞水之名城,夙阐台峰之密教㊂半满二字,义奥赜以惟精;昼夜六时,道勤行而匪懈㊂仰梵筵之高启,蔼方裓之骈趋㊂焕然精祠,允为宝所㊂屡通诚于音驿,向阻侍于巾盂㊂近遇诞弥之辰,辄祈智者之号㊂钦纶恩之申锡,省尘渎以无从㊂而乃宗教荐兴,纂上乘而弥劭;法龄安住,延内护以增辉㊂幸惟观道之慈,俯徇缔缘之恳㊂春旗肇候,清履善绥;企颂之私,硎削奚既㊂其勅牒一道,辄于递中附上㊂谨奉状起居陈贺,兼侦法候㊂按:‘全宋文“册一七卷三六二收李遵勗文两篇,此文漏辑,卞文亦失收㊂又据同卷‘法智谢李驸马请住世书“,知李遵勗尝有请知礼住世书,惜已不传㊂据‘教行录“卷一‘尊者年谱“引‘实录“云: 天禧四年,驸马都尉李遵勗录行实奏上,特赐 法智大师 号㊂ 此文当即作于此时㊂法智又有‘谢李驸马启“,表达感激之意㊂李遵勗亦如知礼启中所言, 妙穷西竺之言,密契南宗之意 ,[2]903曾编著‘天圣广灯录“三十卷,‘嘉泰普灯录“将其列为石门慈照蕴聪禅师(一名谷隐)法嗣㊂由‘教行录“卷五可知, 法智大师 号乃是李遵勖为知礼所请,李遵勗不但深得禅宗之要,同时也留意教门,与当时台宗高僧多有往来,此亦可见当日士大夫对佛学之态度,同时也可看出当时台宗复兴之气象㊂(四)曾公亮曾相公府延庆寺置庄田帖(卷六)曾相公府契:勘本府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知礼夜梦神者报云: 来日相公入院,出门将迎㊂ 次日门首伺候,乃余之来,因语其梦㊂归闻家母,次同谒见法智大师,相接从欵: 果应此梦,当为檀信送供于此院㊂ 自蒙圣朝御用宰执,家母不爽此愿,置买庄田于明州鄞县清道乡㊂或存,则为保庆平安;或化,则为追远讳日㊂永永羞设,年年不废㊂家母遗言: 所置不多,贻远子孙,次第置买,添归常住,永远供僧㊂乃存亡获益,俾令根深条茂,源远流长者也㊂ 今复思之,立身之本,莫大于孝,孝莫大养生送死,谨终追远㊂故凭延庆院主首体此元意,羞设不令有违㊂所有二税,作本府送纳,仰依限送纳官司,不许少欠尺寸升合㊂贵得此田此供,利无穷者㊂右给付延庆院主首执照,仍付子孙通知㊂天圣三年三月日押给㊂按:曾公亮文,‘全宋文“册二六卷五四八收有数篇,此文失收,当补入㊂(五)释有严净光法师赞(‘螺溪振祖集“)有严不量蹇拙,来讲雄诠㊂迹寄绀官,心服至德㊂睹肖像之斯在,伸俚咏而敢无?呜呼!伏惟昭鉴㊂忆昔昏霾万里开,德星一点耀南台㊂修真名自神州起,慕法僧多日本来㊂道树几将成巨蠧,慧灯相次作寒灰㊂当时不假扶持力,尘劫茫茫事可哀㊂按:‘全宋文“册六二卷一三六〇收释有严文五篇,此文失收,今补入㊂‘螺溪振祖集“收此文名‘査庵法师赞“,又‘全宋文“册二八三卷六四一三页一二据‘螺溪振祖集“收释善月(号柏庭)‘柏庭法师赞“一文,据内容可知,此二赞名当为‘净光法师赞“,编者元悟标 査庵法师赞 柏庭法师赞 实意为 査庵法师所作之赞 柏庭法师所作之赞 ,编者失察,以此为名,不妥,如同书李沆㊁郑元龟所作皆名‘净光法师赞“,故此当亦改为‘净光法师赞“㊂郑元龟所作之赞,卞文已收,不过由于郑赞当有残缺(‘卍续藏经“本注意到了缺损),卞文未及注意,以致点教有误,故再录示如下:ѲѲѲѲ,如云不定㊂合浦珠光,昆丘玉莹㊂顺化遗形,示空达性㊂万古千秋,瞻仰弥盛㊂(六)释觉先重立延庆寺二师十方住持传天台教观戒誓辞碑(卷六)祖师戒誓,志愿弥深;碑石烬亡,辞存旧本㊂比丘法振紏率府郭弟子叶枝荣等买石命匠刻镌,用示见闻,共霑利益㊂时绍兴五年岁次乙卯十月吉日,传天台教观住持法孙澄照大师觉先重立㊂按:释觉先(1069 1146),号澄照,俗姓陈,慈溪(今浙江慈溪)人㊂七岁受经,一读成诵㊂初禀教于明智中立,既得其传,复请益于慈辩㊁清辩,所诣益深㊂靖康初,主奉化宝林,迁主延庆,大弘宗教㊂久之,复归宝林,筑室曰妙莲㊂绍兴十六年正月十四日19第1期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释门正统“作十六日),说法安坐而逝,年七十八,僧腊五十㊂明智中立法师法嗣㊂事见‘释门正统“卷七,‘佛祖统纪“卷一五㊂此文载于知礼‘戒辞“‘誓辞“之后,据碑文可知,至绍兴年间,当年立诚等人所立碑石已毁,释觉先据旧本所载之辞重新刻石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七)释昙莹跋法智大师帖(卷五)法智与其侄书前云 二子粗著工夫 ,后 期二利之行 ,于人念念不忘于道㊂盖戒誓之绪余耳,百世之师也㊂乾道二年四月八日萝月昙莹谨书㊂珞琭子赋注序[6]夫质判元(玄)黄,气分清浊,三才既辨,万象巳陈,珞琭子书,斯文举矣㊂是知荣枯否泰,得丧存亡,若鉴对形,妍丑自见㊂古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余获其文积有年矣㊂而禅余之暇,未尝忘之㊂于是立节苦心,求仁养志,不言之教,可以为师㊂郑潾㊁李仝得志于前,单见㊁浅闻续注于后,将使来者用广其传,凡我同流,无视轻耳㊂建炎改元丁未太岁夷则望日,嘉禾释昙莹序㊂按:释昙莹,号萝月,嘉兴(今属浙江)人㊂[7]927‘乐邦文类“卷五称其为 萝月禅师 ,法系不详,曾住临安退居庵,洪迈曾见其说‘易“㊂[8]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兵号百万㊂时昙莹居中竺寺,学禅悟‘易“,屡对禁中㊂至是策以‘易“数,谓亮当毙于江北㊂[9]427有‘珞琭子赋注“二卷传世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跋法智大师帖“据落款知此文作于乾道二年(1166)㊂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八〇九‘珞琭子赋注“卷首收昙莹序一篇,作于建炎元年(1127)中元节,后又有董巽及楚颐二序,今‘全宋文“已收董㊁楚,而昙莹序不知何故失收,今一并补入㊂(八)释道因草庵纪通法师舍利事(‘宝云振祖集“)四明宝云通法师,新罗人也㊂得法于天台螺溪,既入灭,骨塔于阿育王山门径之左,积有年矣㊂后因别改寺门,此地芜没,塔亦随坏㊂宣和丁未冬,今蒋山昌禅师主育王,徙其骨塔于乌石山㊂是时大众半千同送之,今雪峰睿禅师㊁宝云威法师亦预焉㊂其骨晶荧可爱,考之琅琅有声㊂雪峰默念之: 果若人骨也,当不止如是而已㊂ 少顷杲日既升,见骨中世所谓坚固子者二三㊂众惊且哗,则须臾变量百千,熣灿的Ѳ[日+乐],瑟瑟如珠玑㊂人或求之,至有盈掬得之者㊂余绍兴辛亥阁锡于广利,禅人多以此语余,余尚疑之㊂续至乌石礼法师之塔,庵有老僧曰某者,能道其事,果然㊂又曰: 老僧尝求二颗,置掌中握之,移刻开示之,已滋七八矣㊂ 余始信之,此老僧非妄语者㊂然法师生有奇表,昔吴越国王尤所钦重,尝赞之有曰: 白毫异相,满月奇姿㊂千里同风,瞻之仰之㊂ 又诗曰: 平生赖慈眼,南望一咨嗟㊂ 当是时,台道既微,赖师持之,授法智㊁慈云以起家焉㊂此所谓台宗之命脉也㊂按:释道因(1090 1167),明智中立法师法嗣,高宗绍兴丙寅(1146年)退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㊂著‘草庵录“十卷(已佚)㊂今‘全宋文“册一六七卷三六三六录其文十二篇,此文失收,今补入㊂(九)释惠询跋法智付妙果法师书(卷五)右法智尊者所赐永嘉妙果始祖昌公法师真迹,楷公讲主拾袭珍藏,积有年矣㊂惠询夤缘会遇,得获瞻敬,遐想慈训,涕泪久之㊂夫翰墨之宝,固有神护,勒石垂耀,咸所愿焉㊂淳熙丁酉仲春法孙延庆寺住持比丘惠询谨书㊂跋法智付神照法师书(卷五)右法智法帖,去此二百年矣,读之悚然增敬㊂数语之间,引学者于内省之地,亦足见古之耆宿用心也㊂丁酉孟夏住延庆法孙惠询敬书㊂按:释惠询(1119 1179),字谋道,自号月堂,俗姓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㊂八岁出家宝印院,十四岁造延庆,依澄照子先法师,继师圆辩㊂出住华云,移住奉川,迁净居㊁普和㊂乾道五年(1169)主延庆㊂淳熙六年十月卒,年六十一㊂圆辩道琛法嗣㊂事见‘释门正统“卷七,‘攻媿集“卷一一〇‘延庆月堂讲师塔铭“,‘法华经显应录“卷下,‘佛祖统纪“卷一七㊂‘全宋文“未收其人,今据以补入㊂据落款知此二文作于淳熙四年(1177)㊂(一〇)史浩保恩院再刊敕文院记跋(卷六)昔有通法师,负大才识,远自三韩来依中国,求佛法大要,于是尽得天台止观之义㊂得法弟子四明法智尊者与天竺慈云法师,二子青蓝冰水,能广其师之道,大兴天台一宗,直与智者并驾争驰㊂一时名士如杨文公㊁王冀公㊁曾鲁公相为师友,可谓盛矣㊂惟法智主明之保恩院,其后锡名为延庆,乃请于朝,永为天台教肆㊂所被勅文与‘保恩院记“,旧有石刻;昨更兵火,扫地不存㊂今住持觉云连公道行高卓,希踪往轨,力访遗本,得之,俾学徒戒夫再刊诸石㊂工讫,来丐数语,取信后世㊂余嘉其能不没前人之迹也,2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乃遂其请㊂绍兴丙子二月初吉,真隐居士史浩跋㊂按:史浩此跋‘全宋文“册二〇〇卷四四一四已收录,不过少此数句 昔有通法师,负大才识,远自三韩来依中国,求佛法大要,于是尽得天台止观之义㊂得法弟子㊂ 考‘大正藏“本此数句与下文不同段,应是编者移录时以此为上文而误㊂故今将全文抄录于此㊂(一一)释宗晓书‘尊者年谱“后(卷一)宗晓伏读三朝僧传,十科选佛,西圣之法取材尽矣㊂而吾祖法智以道供职眇(妙)观,著述洪演,兴起大教㊂义解为首,造寺㊁造像,营福次之㊂生于舌根舍利,灭后俨然,神异有余㊂遗身之际,虽为杨文公劝请而止,岂以一时固阻,外其道耶?矧复尝然三指以供佛,斯亦舍身之支派也㊂大哉!往古高僧十法,师其一而四焉,岂与夫事佛徒劳于百载者同日而语乎!纪通法师著述遗迹(‘宝云振祖集“)天台正传止荆溪禅师为九世祖,然自荆溪后之传者,亦复不绝焉㊂虽定慧双弘,未可并肩九祖,然截琼枝㊁析栴檀,则皆行天台之道者也㊂今宝云通公,实继荆溪之后,复得法智㊁慈云,分化于江浙,此道遂再振矣㊂师解行高深,洪通甚力㊂准‘石塔记“,师所著述并逸而不传㊂然考诸‘四明章记“,则尝秉笔‘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㊂若余之法义,则法智悉面承,载之于记㊁钞㊂其‘赞释“一部尚存,但不广传耳㊂惜哉!师所建院宇已二百二十二年,兵尘之后,古迹扫地而尽㊂尝讯诸耆宿,知师有藏衣塔一所存景清兴法院,遂访之㊂果奉安忏殿尊像前,雕布奇巧,饰以浑金,内空外方,高五尺许㊂此宝宝云旧物,不知何缘留坠彼剎?万一合浦珠还,岂不为山家传持之标帜乎?按:‘书<尊者年谱>后“一文乃是宗晓写在‘尊者年谱“之后的一段赞叹文字,可单独成文,故今辑出,拟题为‘书<尊者年谱>后“㊂‘纪通法师著述遗迹“见收于‘宝云振祖集“,其编于‘草庵纪通法师舍利事“之后,易让人误解为乃草庵道因法师之作㊂考宝云寺乃太平兴国六年(981)乞额,七年获赐额 宝云 ,[9]191据文中 师所建院宇已二百二十二年 来推算,则此文当作于公元1103或1104年,也就是嘉泰二年或三年㊂道因法师生年不详,考其卒于乾道三年(1167),时代明显不合㊂又据宗晓‘宝云振祖集序“乃作于 嘉泰癸亥仲春清旦 ,即嘉泰三年,则知此文应该是宗晓所作,时间约在嘉泰三年仲春之前㊂‘佛祖统纪“卷八志磐引用‘宝云振祖集“,谓: 晓石芝曰: ‘石塔记“谓师著述逸而不传,然考诸四明章记,则尝秉笔为‘观经疏记“‘光明玄赞释“矣㊂盖四明秉承其义,用之于记钞诸文,非为无传㊂‘赞释“一部尚存,但不广行耳㊂ [9]191所引即今‘纪通法师著述遗迹“中部分文字,宗晓曾住四明石芝寺,故所编诸书皆题署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 ,故志磐称其为晓石芝㊂这是此文为宗晓所作之旁证㊂(一二)作者不明纪神照法师悟 经王 颂(卷六)师讳本如,昔在延庆法智轮下㊂一日上方丈请益 经王 之旨,法智曰: 尔为我作三年监院,我却向汝道㊂ 神照依言,果三年办事,持上谘问㊂忽被法智大喝一声,师豁然开悟㊂有颂曰: 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㊂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㊂ 师既得道,即法嗣四明㊂自后开法台城东掖山,为白莲之鼻祖矣㊂四明门人霅川净觉法师(卷六)师讳仁岳,霅川人也㊂在妙龄时,闻法智大兴台教于四明,于是负笈而来㊂将渡水月桥,遂掷笠于采莲径中,云: 吾所学不就,不复过此桥㊂ 法智异之,待念尤厚,即与方丈东舍居焉㊂师虽白昼,而杜诸窗牖,藉膏兰以偶寻绎,以故屋壁栋梁皆如墨也㊂至于乡邦书来,未始启读,悉投之帐阁中㊂一日为众分卫,坐舟檝间,方舒足,豁达自得,若在空,然舟樯为之损折㊂既居之有岁,而与师针钵相投,筌蹄尽举㊂每有疑,则撷大屧㊁阅大钥而上请益,见者弱之㊂时钱唐有庆昭法师开‘光明玄义“,略去观心之文;师辅四明,撰‘问疑“征之㊂四明著‘妙宗“,润公撰‘指瑕“非之,师作‘抉膜“以解焉㊂四明建‘消伏三用“,润亦‘签疑“鄙之,师作‘止疑“以止之㊂四明撰‘指要“,谈别理随缘,或者构难,师作‘十门析难“以辨之㊂师后与广智辨观心㊁观佛,求决于四明;四明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依正,双收二家㊂师闻之且不悦也㊂既而四明开张身量大义,师作‘十谏“以谏之㊂四明不获已,作‘解谤“解焉㊂一家户牖,既成龃龉,师逐(遂)拂衣还西浙㊂又上四明‘雪谤“,著‘三身寿量义三千“等书,其道遂与四明偕不同矣㊂余尝闻诸永嘉曰: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㊂不是山僧骋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㊂ 四明㊁霅川之论,其殆是矣㊂后贤当更审之㊂妙悟法师辅四明作评谤书(卷六)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后上‘雪谤“,39第1期张艮‘四明尊者教行录“中宋代文学史料补遗。
《十不二门指要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十不二门指要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十不二门指要钞》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十不二门指要钞》,略称《指要钞》,是对湛然所作《法华玄义释签》卷14最后一部分十不二门的解释和发挥,共2卷。
唐君毅晚年的死亡准备及其生死超越——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
吾之为哲学,亦初唯依吾之生命所真实感到 公元1978 年2 月2 日,农历丁巳年十二月廿
之问题。而此中之问题,亦正多非出于个人一己 五日,凌晨五时半,现代大儒唐君毅先生因肺癌病
之私者。
———唐君毅[1]352 逝于香港的家中。依公历计算,唐先生已度过七
吾初感哲学问题,亦初非由读书而得。 十寿辰(1 月17 日),若依农历计算,则唐先生还
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争,是天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中 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论争的焦点是天台宗的观行实践是从观妄心还是 从观真心入手,山家派主张观妄心,山外派主张观真心。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和 牟宗三先生都曾撰文探讨过这一佛教公案,但二人诠解进路和结论却大相径庭。张海龙 围绕妄心观与真心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性具与性起、别理随缘及缘理断九等问题以对唐、 牟二先生关于山家山外之争进行比较和再诠解,指出唐先生援引黑格尔对立统一的思 想,用超越的反省法的哲学方法加以分析论述,以求会通和同情的理解,而牟先生依天台 圆教的立场,援引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身等思想,对山家派的思想作哲学式的论述,对山 外派有严肃深刻的批评。两位先生的观点是大异小同。这就在现代哲学语境中提供了 一种新的可能视角和进路,使得这一延续了上千年争论具有了现代意义。
主持人语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是一位有强烈终极关怀、对生死问题有系统哲学思考的
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思想的现代大儒。何仁富、汪丽华《唐君毅 晚年的死亡准备及其生死超越》一文以唐先生晚年日记为基本材料,通过对唐君毅罹患 癌症后的生命行状的梳理、分析和反思,从生死学角度总结概括了唐先生死亡准备中的 基本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认为唐先生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和生命实践,双重地建构自 己让生命永恒的“完善不朽论”生死哲学,并在其晚年遭遇癌症的生命体验中得到进一步 的实践验证与升华,为当代人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模本,具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论争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論爭釋演慧大綱一、宋代天台復興的背景 (1)二、天台法派與山家山外派代表人物簡介 (2)(一)天台法派 (2)(二)山家派代表人物 (3)(三)山外派代表人物 (5)(四)小結 (6)三、宋代天台二分的由來 (7)(一)遠因—湛然對《起信論》的詮釋 (7)(二)近因—《金光明經玄義》廣略本之不同 (7)(三)小結 (8)四、兩派立論根據 (8)(一)山家之基本立場 (8)(二)山外之基本立場 (9)(三)小結 (9)五、論爭形式 (9)(一)第一論爭 (10)(二)第二論爭 (11)(三)第三論爭 (12)(四)第四論爭 (13)(五)小結 (15)六、論爭的教理內容不同 (15)(一)心具論的主張 (15)(二)三法能所論的看法 (16)(三)非情佛性的觀點 (16)(四)三千三諦論的差異 (16)(五)空、中有相與無相 (16)(六)理有相無相的爭論 (16)(七)小結 (16)七、結語 (17)參考資料 (17)一、宋代天台復興的背景五代時天台山在吳越王之領域內。
遠自唐玄宗時安祿山之亂,近自會昌法難,及唐未五代之亂,天台之典籍殘毀不全。
1天台經典於後唐清泰二年(935A.D.),由四明法師子麟前往日本、高麗援求天台教法,吳越王錢鏐2於郡城建院以安其眾。
吳越王錢鏐傳至其孫輩3吳越王錢弘俶4,天性誠厚,心嚮佛法。
又因覽《永嘉集》不解佛法,問天台宗的羲(義)寂5,羲寂答以自唐未喪亂教1《佛祖統紀》有云:「初天台教跡,遠自安史挺亂(天寶末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逆)近從會昌焚毀(武宗會昌五年,罷僧尼毀寺院)殘編斷簡傳者無憑。
」《大正藏》49,頁190下。
2錢鏐,杭州臨安人。
唐乾寧二年(895)年,以功為鎮海軍節度使。
唐天復二年(902),受封為越王。
唐天祐二年(905),封為吳王,仍用唐年號。
梁太祖朱全忠即位(907)後,封為吳越王,次年,建元天寶(908),至後唐長興三年(932)三月卒。
佛教之二十五:天台宗的山家与山外之争
佛教之二十五:天台宗的山家与山外之争佛教之二十五:天台宗的山家与山外之争天台宗是宋代另一个比较活跃的佛教流派。
羲寂(公元919 年-987年)是宋代天台宗的开拓者。
他19岁出家,先习律宗,后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教、观。
在学习中他深感由于唐武宗灭佛,导致天台文献残缺不全,故劝说吴越王钱俶派使者到日本和朝鲜,寻回了大量在国内已经失传的佛教经论,此事在佛教史上被称为" 去珠复还"。
因大批天台经籍的复归,天台宗从此中兴。
义通(公元927年-988年)是羲寂的嗣法弟子,本为高丽王族,对天台宗深有研究,被尊为" 宝云大师"。
他门下两高足知札与遵式,在重兴天台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知礼(公元960 年-1028 年)俗姓金,浙江四明(今宁波)人,故人称" 四明知礼"。
他自幼出家,20岁投入义通门下,学习天台教观,成为嗣法门人。
他一生" 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四十余年,肋不至席。
当时之人,从而化者千计。
" 晚年结伴十人,共修《法华忏》,相约以三年为期,期满集体自焚。
后皇帝亲自降旨,方答应只忏不焚。
宋真宗慕其高名,赐其" 法智大师号"。
知礼因宣扬天台宗的" 性俱善恶" 说和批驳" 山外" 理论而闻名。
遵式(公元964 年-1032 年)俗姓叶,天台宁海人,是知礼的表兄弟。
先习律学,后投天台,在" 国清普贤像前烬一指,誓传天台之教"。
学成后四出弘传,社会影响很大,宋真宗赐其" 慈云大师" 号。
遵式除了一些理论著作,特别写有大量忏仪,如《金光明忏仪》、《大弥陀忏仪》等等,有" 天竺忏主" 、" 慈云忏主" 之美誉,皇帝曾请他入京" 修法华忏,为国祈福"。
悟恩(公元912 年-986年)俗姓骆,姑苏常熟人。
宋明州高丽宝云义通大师事迹考——兼论其在佛教史上的作用
作者: 方祖猷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 35-44页
主题词: 宝云义通;北宋;明州;天台宗;大藏经
摘要: 高丽名僧义通,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第十六祖 。
经考证,他实名“羲寂”。
从高丽到中国,应在明州登陆,在宋太祖乾德五年,离天台到明州,在明州弘扬天台宗教义。
卒后,初葬于阿育王寺附近,后迁葬于乌石岙。
义通是把天台教籍从天台传到明州的第一人,在明州建立了第一所天台教寺——宝云寺,并开启了天台宗山家与山外之争,所以,他是宋天台宗中兴的先驱者;他又促进了佛教内部台、禅、净土三家的融合,在中国佛教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董平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一、山家、山外之爭的基本過程及其原因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山家、山外之爭,前後綿歷四十年,在過程上顯得極其複雜,所爭論的問題則涉及到經典及教義的諸方面。
現據有關資料,將其歷次爭論的基本過程略述如下。
(一)關於《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之真偽問題的爭論。
智顗所著《金光明經玄義》,在宋景德(一○○四─一○○七)之前有廣、略二本同時流通,廣本有上、下二卷,上卷釋教義,下卷論觀心;而略本則無下卷,即沒有觀心論的部分。
晤恩著《金光明經玄義發揮記》,專釋略本,以為廣本所論觀心之文,乃為後人所加,非智顗原本,故以「理乖」、「義疏」、「詞鄙」、「事誤」四失論之,欲廢廣本。
晤恩的弟子源清、洪敏亦共構《難詞》,提出二十條質詢,以贊成其師之說。
時有錢塘寶山善信法師,持晤恩等說造訪知禮,請其評論。
知禮以為:「夫評是議非,近於諍競,非我志也。
矧二師學解有聞,蓋吾宗先達,焉可率爾拒之哉?」欲置而不論,然善信再請,且以為「法鼓競鳴,何先何後?夫當仁不讓於師,豈況於人乎?」[註1]於是知禮遂作《釋難扶宗記》,批駁晤恩師徒之說,而堅持《金光明經玄義》之廣本為真。
《釋難》既出,源清之弟子梵天慶昭與孤山智圓,乃撰《辯訛》以非難其說,而維護晤恩《發揮記》的觀點。
對此,知禮撰《問疑書》,慶昭作《答疑書》;知禮再作《詰難書》,慶昭則答以《五義書》;知禮又作《問難書》,而慶昭逾年未答,故知禮又作《復問書》,催其速答,於是慶昭作《釋難書》。
由是「往復各五,綿歷七年」。
最後,知禮於景德四年(一○○七)綜括七年間前後論難文義,撰成《十義書》,慶昭於同年五月作《答五義書》一軸,而知禮以為「答釋未善讀文,縱事改張,終當乖理」,於是又於六月再作《觀心二百問》,就觀心問題提出二百條質問,要求慶昭一一作答,「毋使一條漏失」;然慶昭並未就《觀心二百問》作出答覆。
雙方之間的第一次爭論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據傳,景德四年,知禮嘗遣其門人神照本如及會稽什師,齎《十義書》及《觀心二百問》往杭州,當面質難慶昭;什師與辯,如仇讎相對,孤山智圓遂請錢塘郡守出面調停,方止其訟。
後經過十餘年,智圓於天禧二年(一○一八)又著《金光明經玄義表徵記》,復主廣本為偽之論,而知禮則於天聖元年(一○二三)再撰《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以破其說。
[註2]關於《金光明經玄義》之廣、略二本的爭論極為激烈,而且其過程也相當複雜,然今山外家的著作大多不存,僅可從《四明十義書》、《觀心二百問》、《釋難扶宗記》等知禮的論著中反觀出山外派的觀點。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場爭論的實質並不僅僅是《金光明經玄義》之廣本是否為智顗所作的問題,而是如何理解「觀心」這一天台宗之核心教義的問題。
關於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將在下節再作論述。
(二)第二場論爭圍繞著湛然所作《十不二門》而展開,爭論的主要問題是「別理隨緣」,但在時間上則與第一場論爭相交叉。
源清嘗著有《十不二門示珠指》,提倡「真心觀」;義寂門下的宗昱也著《注法華本跡十不二門》,提倡「靈知心性說」。
景德元年(一○○四),知禮著《十不二門指要鈔》,對源清與宗昱的觀點提出批評,而立「別教真如有隨緣義」。
此後永嘉繼齊著《指濫》、嘉禾子玄著《隨緣撲》、天台元穎著《隨緣徵決》,皆發揮源清《示珠指》之義而非難知禮之說。
知禮撰《別理隨緣二十問》,以護其說;而仁岳則著《別理隨緣十門析難書》,廣破山外諸師之論,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也隨之結束。
(三)第三場爭論圍繞著智顗所著《請觀音疏》中的一段文字而展開。
《請觀音疏》云:法有二義,一用二體。
消伏毒害,明其力用;陀羅尼明其正體。
體有二義:此間名為能持、能遮;持於三義,遮於二邊。
用即為三:一事,二行,三理。
事者,虎狼刀劍等也;行者,五住煩惱也;理者,法界無礙無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註3]智圓著《闡義鈔》,在闡釋這段文字時,引出「理毒性惡」之義,以為「理毒」與「性惡」乃相互對待,「理性之毒」是從染分而言,法界既無礙無染,故不謂「性惡」。
天禧元年(一○一七),知禮撰《對闡義鈔辨三用一十九問》,以為智圓《闡義鈔》解《請觀音疏》,雖詳為發明「消伏三用」之義,但於一家教觀大旨尚復差忒,故設問一十九,予以反駁。
又著《釋請觀音疏中消伏三用》,從能所合一、體用不二立論,認為「由性惡故,方論即理之毒」,「能消伏用者,所消之毒既即理性,能消之用豈不即理?」故「理毒」必與「性惡」相即。
咸潤著《簽疑》,斥知禮而護智圓;仁岳再起,著《止疑書》,以扶知禮之說。
是為山家、山外之間的第三場爭論。
(四)天禧五年(一○二一),知禮著《觀經疏妙宗鈔》,提出「色心實相論」,認為非唯心法具於三千,色法亦具三千。
咸潤對此為著《指瑕》,認為凡言色具,即是心具,故心外「獨頭之色」不具三千。
「若言心外無情之色,獨頭自具三千者,既色心各具三千,豈非一念六千耶?」仁岳對咸潤的駁難又著《抉膜書》,其用意與湛然《金剛錍》同,羅列咸潤《指瑕》之論,一一予以反駁,再次維護了知禮之說。
咸潤未對《抉膜書》的駁論提出回應,山家、山外之爭也隨之結束。
然不久以後,原來竭力維護知禮之說的仁岳,卻又因教義理解上的分歧而與知禮發生爭端,並最終導致其分道揚鑣,仁岳也因此而被稱為「後山外」。
關於仁岳與知禮之間的分歧原因及其爭論始末,史載:師(仁岳)後與廣智(尚賢)辨觀心、觀佛,求決於四明(知禮)。
四明以約心觀佛,據乎心性,觀彼依正,雙收二家。
師聞之,且不悅也。
既而四明開張身量大義,師作《十諫》以諫之;四明不獲已,作《解謗》解焉。
一家戶牖,既成齟齬,師遂拂衣還西浙,又上四明《雪謗》,著《三身壽量三千》等書,其道遂與四明偕不同矣。
[註4]一日,淨覺與廣智辨觀心、觀佛,求決於師(知禮),師示以約心觀佛之談,謂據乎心性,觀彼依正。
淨覺不說而去。
既而盡背所宗,述《三身壽量解》,並別立難辭,請潛修前鈔,不使外聞。
師慮其為後世異說之患,乃加料簡十三科以斥之。
淨覺時在天竺,上《十諫書》,謂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師復作《解謗》,謂《十諫》乃成增減二謗。
淨覺復述《雪謗》,謂錯用權實以判勝劣。
師時在疾,令門人讀之,為之太息。
既逼歸寂,遂不復辨。
後有希最,即廣慈之子、法智之孫,述《評謗》以辯之。
淨覺時尚無恙,見之,曰:「四明之說其遂行乎!」[註5]由此可知,仁岳之所以與知禮產生分歧,是由於他與廣智爭論觀心之義而不能決,遂請於知禮,然知禮的解答又不能令其滿意,因此發生齟齬,乃至於相互論難,而致其宗派的進一步分裂。
故志磐嘗立足於山家之正統而論仁岳云:天台家謂學華嚴、唯識者為「他宗」,蓋指其不受時教規矩之說耳。
淨覺初為山家之學甚厲,為《止疑》、《抉膜》、《十門析難》以排四師甚力,一日師資小不合,而遽為《壽量》之異說,甚至於《十諫》、《雪謗》,抗辯不已。
前輔之而後畔之,其為過也,與學「他宗」者何異焉![註6]但此同時,我們實不應完全受到這些記載的誤導,而認為仁岳之背離其原先的觀點乃僅出於一時之意氣用事,其中實有其自身思想之變化的原因。
宗鑑云:(仁岳)因臥病次,恍如夢寐,深悟向之所學皆非。
知見超達,遂與法智背馳,往復詰難,如《十諫》、《雪謗》之類,是其尤者。
[註7]志磐在《仁岳傳》中亦云:(仁岳)因疾有閑,宴坐靜室,恍如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
道既不合,遂還浙陽靈山,蒙慈雲遵式攝以法裔。
可見仁岳之棄其前說,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其本身思想與學術主張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的結果。
因此就仁岳而言,他與知禮發生思想上的衝突,便亦同樣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
仁岳既與知禮發生思想分歧,遂著《三身壽量解》,反過來非難知禮之《妙宗鈔》,受到知禮的反駁。
仁岳遂離開四明,居上天竺,復撰《十諫書》上於知禮,知禮作《解謗書》以答,而仁岳又作《雪謗書》以辯。
此時知禮已身罹疾患,不復作答,而不久圓寂。
時仁岳已徙居靈芝寺,據傳,仁岳乃有「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之句。
後有廣慈慧才的弟子希最[註8],著《評謗書》,再駁仁岳之說,由此而結束了山家與後山外的爭論。
志磐又有論云:淨覺既屢起破師論,及《雪謗》之出,而法智已在疾,不復辯。
於是淨覺自謂已勝,無忌憚矣!不有妙悟(希最),誰能評之!起四明之宗以信後世者,於妙悟功最高。
[註9]山家、山外及後山外之間的歷次論爭,其基本情形蓋如上述。
雖歷次論爭的結果均以山家的勝出而告終,但前後綿延四十年的這場大論辯所造成的天台教義上的分裂,卻對天台宗本身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與山外派的爭論導致宗派內部的分裂,雙方各持己說,亦皆持之有故,雖山外之說為知禮、仁岳所斥,但其傳習並非無人;仁岳之「背宗」,乃至反護山外之說,則造成山家內部的分裂,而以仁岳之辯才,所論亦皆言之成理。
智顗以來的天台教義,因此也就失去了其原來的統一性,而出現了不同的詮解體系,形成了多歧的發展態勢。
知禮以後,即便是知禮的嫡傳弟子也未能純粹堅持其教義。
故此後元、明時期天台宗的再度衰微,實與台宗內部的這場大論戰大有關涉。
天台宗發展史上的這一裂變,雖其直接原因是關於《金光明經玄義》廣、略二本之不同觀點的爭執,但其根源實質上並不在此。
《金光明經玄義》之真偽問題,在山家、山外的爭論當中並不體現為一個版本學上的問題,而是體現為一個以何種理念解讀智顗遺著、如何正確理解天台宗之觀心論的問題。
正以此故,它才可能引發關於天台教義的全面論戰。
山外諸師的觀點,實質上兼融了華嚴宗的教義,尤其是取《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說以解讀觀心之義;亦正以此故,它才被堅持天台教之傳統的山家派斥為異端,進而攻之不遺餘力。
因此,華嚴教義在天台教觀之詮釋當中的滲入,乃為導致山家、山外之爭的深層理論原因。
關於這一點,志磐論云: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
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之士習氣未移,故(晤)恩、(源)清兼業於前,(慶)昭、(智)圓異議於後,(繼)齊、(咸)潤以他黨而外務(侮),淨覺以吾子而內畔,皆以溷亂法門,壅塞祖道。
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之運,東征西伐,再清教海,功業之盛,可得而思。
……自荊溪而來,九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眾體而集大成、辟異端而隆正統者,唯法智一師耳![註10]從山家派的「正統」觀點來看,志磐的論述無疑是合乎事實的;而在這一意義上,山家、山外之爭實質上便是天台宗與華嚴宗之教理分歧在天台宗內部的一種體現,也是其相互之間曾經有過的論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的一種繼續。
順便提及「山家」、「山外」之名義。
山家,即「山中家門」,佛徒多結寺山中,師徒授受,形成法統,故稱「山家」。
天台宗以「山家」自謂,其來源也早,如湛然即有「自山家教門所明中道唯有二義」云云[註11]。
「山家」代表了法脈傳承的正統,故智圓在論辯中亦以「山家」稱天台宗,並以之自居,如云:「學山家之教者,誰不知觀心是趣果上理之蹊徑乎?」[註12]然經知禮等的駁論,智圓一派終不得躋身於「山家」之列,而被貶為「山外」;故「山外」乃為「山家」之對稱,為非正統的「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