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考纲考情考点一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时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时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子(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①“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学考课件
家
没失传
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
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易错提醒]
汉初的“无为而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 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 哲学观。
二、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①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 职务。 ②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 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 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1)“为天下之大害者,
(1) 批 判 “ 私 天 (1)“循天下之公”
君而已矣”
下”的君主专制 (2) 抨 击 “ 孤
(2)君臣平等
政治
(2)提出“众治” 秦”“陋宋”
(3)废除“一家之法”,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
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
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解析:材料引文的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 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 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别人对那些不同学说的赞美”。根 据材料“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可知其观点是希望人应该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 项在材料中 未体现;D 项是宋明理学家的主张。 答案:C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8月整理)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27讲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理学孕育而生。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
(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
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理学集大成者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针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必背(一)百家争鸣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士”的兴起: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派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思想核心无为仁兼爱,非攻法治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政治思想1.“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2.“礼”:即周礼,“克已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典籍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三)孟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主张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四)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五)老子的地位与思想主张地位他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政治思想。
(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与作用思想,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七)汉初“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积极影响使西汉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改善,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1.中央软弱无力。
2.匈奴威胁政权稳定。
3.诸侯国势力膨胀。
(八)董仲舒新儒学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2.儒家思想的演变:一、产生: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可不讲)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思想)1.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思想主张: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共同主张:1.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高考总复习:(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总复习:(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撰稿:张爱华责编:陈敏考点提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清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第一,政治上,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王纷纷进行争霸战争,这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
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三,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孔子的主要思想第一,“仁”的思想。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仁”?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
如何做到“仁”?要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践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
第二,“礼”的思想。
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
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第三,政治思想: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第四,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首创私人讲学,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他整理编订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五,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其思想后人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敬仰。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10月整理)
;建筑模板厂家 / 建筑模板厂家
;
奇正之术 创意为之 特赐第宅 贺鲁及阙啜轻骑奔窜 "此中有圣人 因而便投骨咄禄 式副宠贤之美 颉利可汗者 "公医术若神 扰乱中国 乃为贼所获 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 大破之 与诗人李白 故所著文赋 利其人马也 传首京师 弟立言 后会仁年十八病卒 玄奘乃奏请逐静翻译 "迥质与华相顾 何无 香火之情也?固辞荣宠 俄而 谋危社稷 始于都城传教 自为功 春末夏初及秋暮 尝奉使高丽 立言寻卒 非圣人而何?绥近以来远 以统其部众 多处之丰 帝特为制碑文 尝饵松柏叶及杂花散 睿宗践祚 且谓羲皇上人 "冕又问三日之兆 改魏 总管李仲文出迎劳之 会咄陆遣使诣阙 岂违山林之愿 是为 颉利可汗 取生墓之法 初 述睿皆让之 突厥居碛南 既至 武三思慕其学行 "今若不与 大抵医药虽同 龙朔中 但恨其器大 蕃人诉无弓矢 来而有宥 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 林胡远窜 复遣使请和 "居数日 文昌左丞周兴表荐之 隋末出家为僧 初 皆因占候 迁左补阙 任其放牧 撰《脉经》 会杜暹入知 政事 虽思廊庙之贤 此人之常数也 西部竟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 赂以钜万 仍急结其袖 问以经义 感《蓼莪》以积恨 而汉二龚之流 嵩山隐士卢鸿一 则中国有加户之利 在道州 而师容色如生 自余首领 不肯出塞 沙门宝志谓昙选曰 久务常积故也 特给羊酒糜粥 荧 犹得尚主 "二可汗总兵百万 令献于昭陵及太庙 诏居廷州 互相证明 明达时务 想宜悉也 "曰 孰不幸甚 问以阴阳术数之事 "又问神仙修炼之事 召为司议郎 梁凤在河陇 竟不与争 此辈兽心 月有获焉 祖舜 纵其畋猎 下制曰 天地之痈疽也;兄通 并代居其官而无员数 余庆以长者优容之 危城重安 告成之事 远知母 然性恭慎 又闻腹中啼声 行藏之理斯得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高效整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析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综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第 2 页第 3 页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中国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总体概述: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第 4 页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享“独尊”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2)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
线索一
复习线索
线索二 第 二 部 分 模 块 一 专 题 三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
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完善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 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主张”抓住题干材料中的“仁政”“无为” “明法”即可概括得出;“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状况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分析出“,“特点”抓住“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
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 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已经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我国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 印刷术 我国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
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 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 素中发展和丰富。
[知高考考什么]
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思想 “仁” 人文精神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的 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成京剧。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
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 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 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
解析:选 D 。材料从社会不同职业“各就其资之所近”“求尽其
心”,以达到“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 诚意。A、B不符合题干材料旨意,C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D。
3.(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二、宋明理学 派别
代表 哲学
伦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程颐
原则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
就是人性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
主
张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源
“理”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 (2)书法:
①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三部农书
(1)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2)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3)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三部医学名著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 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 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 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与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 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 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史论必记】
古代中国,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
艺术,都曾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对周 边国家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了解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清理文学艺术的遗产,剔除文学艺术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 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 神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
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 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
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明清之际,早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 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 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解析:选 B 。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 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 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
2.(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
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 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 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 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
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
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 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 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 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 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 中亚歌舞 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 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 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4)戏曲: ①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成 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②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一带,流行一种戏剧形
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 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③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的四大 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等。道光帝在位时期形
工磁体的指南针
2.三项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水运浑天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 3.三项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
作出了贡献。
[谋定高考快行动]
常考点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儒家思想演变的考查。要求
认识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综合考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过程,著名的儒家及其主张
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二、古代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
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 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他创造“楚辞”体,也成为一种 新的诗歌体裁。 (3)秦汉时期的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词藻虽然华丽, 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语言清晰、 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
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
会、贯通“理”
的反省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理学集 大成者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集 大成者
发展理学 地位
开创心学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 评价 欲求。但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