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如何动情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如何教学生朗读
如何教学生朗读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而又愉快的事情,在教学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
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
对学生来说,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屡见不鲜,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
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之前,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海上日出》一课,我问:谁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看到的景象(对于没有见过海上日出景象的同学来说,进一步启发结合风景图上或影视作品唤起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出:高兴、愉快、激动、兴奋……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
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草原》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学生体会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
我问:“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
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
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教案诗歌朗诵教案1一、活动目的: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了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5、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人文修养。
二、活动准备: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6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
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相声、小合唱、小组诗等。
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三、活动过程:揭示主题班会古诗词诵读开始。
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徜徉在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1、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看图猜诗(放课件)。
第二部(亲情)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3、相声《慈母心》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2、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请大家各自找曾帮助你学习,生活的好朋友送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
(放音乐《爱的奉献》)第四部(乡情)1、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
第五部(爱国情)1、背爱国诗句《示儿》、《石灰吟》《己亥杂诗》、《出塞》、《菩萨——》《——咏喇叭》等。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1.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第1篇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
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
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
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
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
"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
小学三年级语文朗读方法有哪些
⼩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有哪些 朗读是语⽂教学的⼀种重要⼿段,也是⼀种可以为课堂创造浓厚热烈学习⽓氛的⼿段。
下⾯⼩编为⼤家带来了⼩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指导,供⼤家参考。
1⼩学三年级语⽂朗读⽅法指导 (⼀)正确的朗读课⽂。
就是⽤标准的普通话来读,把字⾳读正确、读清楚(声⺟、韵⺟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缺陷和⽅⾳)。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我们班的学⽣普通话都很标准,只有极个别学⽣读⾳上有问题,需要多联练习,多指导。
对于三年级的课⽂,有许多⽣字词需要掌握,想要做到将字词读正确不但要布置充分的课前预习,⽽且需要及时的检查。
这样才能让学⽣将基础打好,从⽽进⾏下⼀步的朗读指导。
(⼆)流利地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不中断朗读。
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将课⽂多遍的朗读,充分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将句⼦读通顺,读流利。
还有就是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如:逗号表⽰这个句⼦还没有读完,停顿要轻和短。
句号说明句⼦已经说完,语⽓和语调要有所停顿。
(三)有感情地读。
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停连、语速、节奏、语⽓等,能⽤声⾳⽣动地表达对课⽂的理解,做到以情感⼈。
在进⾏指导训练之前,我们班学⽣有感情的朗读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读课⽂时想要读出感情但却读的⽆法⼊⽿,关键在于不知道哪些字需要重度或清读,不清楚该⽤怎样的感情和语⽓来读。
⽐如《富饶的⻄沙群岛》这⼀课已经学习完了,可还是读不出感情来。
因此我⾸先告诉学⽣这篇课⽂需要⽤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要读出⻄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来,要读出美的感觉。
定下了这个基调后,我开始逐句的指导朗读,让学⽣⼀句句的跟读,让他们在跟读的过程中,感受我的情感。
与此同时注意哪些词该重读,哪些句⼦该⽤怎样的语⽓来读。
值得⼀提的是,学⽣领悟和模仿能⼒很强,不出⼀个星期,学⽣的朗读有了很⼤的提⾼。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归纳总结13篇(通用)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
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
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这里要提一点。
“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
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
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
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
“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朗读训练。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如教《东方明珠》一文,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经验缺少,对东方明珠塔的认识不够。
教材中只提供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三幅图片,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多种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对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简要的介绍,有了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的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解。
尤其是文中对“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理解,借助了多媒体,学生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
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
二、主体参与,增强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增能活动,而不是教师在让自己学,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朗读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我们可以说,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朗朗的语文阅读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
如果因为我们在教学时缺乏有效地指导而取消有感情地朗读,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失败。
要做到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必须了解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提出了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
正确是流利的先决条件,正确、流利是有感情的必备基础。
要求明确,层次清楚,体现了逐步提高的过程。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笔者认为,有必要具体了解朗读的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得正确——疏通性朗读这是认知性朗读,即要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这是浅层次的朗读。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最低要求。
读任何一篇文章,碰到不懂的字词需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疏通字词。
这一步没有做到,根本谈不上读得流利和有感情。
有些文章,生僻字很多,如不进行疏通,很难做到读得正确。
如《学问与智慧》中有这么一句:“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句话中的“晷”字就是一个生僻字,很多学生就不会读。
经查字典,这个字读“guǐ”,日光的意思。
这样,这句话就疏通了。
第二层次:读得流利——理解性朗读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要读得流利顺畅,在断句上就不能出错。
而要做到不读破句,停顿合理,这就要求读者对课文的意思能够理解。
理解是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
而要理解,就离不开思考。
因此,理解性朗读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朗读。
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流利地朗读文章。
相反,不会理解,就可能在朗读节奏中出现问题。
如《出师表》的“今/天下三分”。
有的学生不理解,就会读成“今天/下三分”,以致闹成笑话。
第三层次:读得有感情——欣赏性朗读不同的文章欣赏的角度不同。
要根据文章内容,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写景类的文章可欣赏其景。
这类文章一定要带着想象去朗读,使人听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四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经典诵读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通过品读古诗、配画、悟诗情来感受诗境。
2、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悟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相互关的经典作品,多种形式展现诵读经典。
4、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活动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烂熟于胸,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指导学生吟诵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开放式活动课:古诗朗诵、国学经典背诵、表演故事、看画吟诗、配乐唱古诗、自创作品、谈及感受和收获。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背诵1-4年级课本中研究的古诗以及本学期课外积累的经典古诗、国学经典作品。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国学经典诵读的配乐。
活动过程:一)教师导课:欢迎老师们的到来,让我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美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主持人上场:中国是诗的国度,让我们进入第一版块——“交流展示、点拨激励”。
请欣赏“唐伯虎点秋香”——古诗串串烧,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读音将古诗背诵出来。
三)主持开始:四年级全体同学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题目:诵经典,感悟人生今天学校举行了一场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我深受感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同学们积极参与,诵读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能背诵,更能活学活用,感悟人生。
在“看图吟诗”环节中,我们通过一幅幅插图猜出了学过的几首古诗,并有感情地吟诵了出来。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的情景交融之美。
在“古诗情景剧再现”环节中,同学们通过表演将古诗词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诗画交融之美。
在“课外经典诵读展示”环节中,同学们不仅将经典作品诵读得十分动情,还通过改编创作出新的经典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典的魅力所在。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朗诵古诗文诗歌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朗诵古代诗歌和诗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技巧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
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
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朗读教学设计三
朗读教学设计三篇7: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
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
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
如:我们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下面举两例进行说明。
例一: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
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
所以,朗读课型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朗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
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也适用于精短的散文教学。
请见《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
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将朗读作为一种点拨手法来设计。
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朗诵技巧和诗歌朗诵要求
朗诵技巧和诗歌朗诵要求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下面店铺整理的朗诵技巧和诗歌朗诵要求,供你参考。
朗诵的要求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
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举例说明: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讲解。
此作品的思想是要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
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
理解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任意的选用各种技巧。
比如:有的朋友喜欢在韵脚“飘”“滔滔”“高”等字上用古韵,前面用现代的朗诵手法,而尾音加上古韵的拖音处理,显得更有意韵。
自“江山”句以后可以节奏快点。
而“弓”字要鼻音重些。
最后一句对“往”字梢加强调。
当然,每个人的理解和处理不同,朗诵方法不同。
再举例:《周你在哪里》。
这篇作品属于著名的抒情诗,和刚才的主席诗词风格不同,那么朗诵时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
这篇作品的感情把握要深情一些。
“我们的好/你在哪里啊/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重音强调)处理可以虚拟一点,太实了反而不好。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处理较轻)。
所以说,各种诗的朗诵方法也有不同。
需要分别对待,分别做细致地分析。
首先要看体裁和内容,这些抓住了,然后才决定声调和方式怎样来表达。
朗读——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朗读——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摘要】语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语言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所以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朗读教学实践朗读兴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的对象不广,朗读指导形式单调,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学生往往对朗读缺乏兴趣,产生厌读情绪,阻碍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厌读的现象,我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索,效果非常明显。
1.认识朗读的作用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句话、一篇课文,看一遍与读一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富有感情的朗读,其原因就在于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对书面文字进行弥补,能使静止在纸上的人物和事件活跃起来,显得丰富多彩。
朗读能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如果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那份盼春的急切,就能通过有声的语言让人深刻地体会到。
舒缓地朗诵“盼望着,盼望着”,好像看到人们伸长了脖子,摒住呼吸在期盼春的来临。
美丽的春草图,艳丽的春花图,和煦的春风图,浪漫的春雨图,活泼的迎春图,都会随着深情的或急或徐的朗读,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朗读,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2.加强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意境。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以声释义的活动和过程。
为了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我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课文准确用词、生动的句子、感人的意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愉悦空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呢?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这说明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
中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是因为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
一、教师只有“动情”,用自己的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
”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
下面将结合教材举例。
1 抓重点词、句朗读1.1 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1.2 拆字形品意蕴。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
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肝胆相照、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
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 体验朗读2.1 换位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
”(人教版《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入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2.2 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
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问:“冬天时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一、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1/ 9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2/ 9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黔驴技穷朗读技巧
黔驴技穷朗读技巧
一、引发情感,培养语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任何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是思想感情的真
实流露。
学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
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品的内涵。
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
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悟出行文间
蕴含的感情基调和语速、语气和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在情境
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氛围。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朗朗读书声应成为语
文课堂的亮点。
文章的情感意蕴、气势文采需反复朗诵,方能感悟。
然而仅仅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地读,虽然突出了“读”这个环节,
但学生会因目标不明而感到单调乏味,从而失去朗读的兴趣,收获
甚微,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在紧张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去朗读,并每次明确不同的朗读目标。
同时
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推敲,做到声情并茂,意味深长。
三、注重差异,鼓励创新
名家录音固然好,教师范读自然重要,但在朗读教学中,如果
硬性规定以此为范本,一味要求学生仿读,哪怕仿读得非常逼真,
也会影响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学生成
为他人感情表达的传声筒。
因此,面对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应针对其生活环境、情感体验、思维水平、性格差异等方面的差异,允许并鼓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理解和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教学如何动情
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在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的作用。
”因为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
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
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
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
因此,对于那些文质兼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去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思,这也是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
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
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应。
”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情朗读是值得老师们深思的。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堂
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所以,朗读教学,如何才能充分的调动学
生的情感参与,做到动情呢?我觉得,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诱
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积极的阅读
状态。
所谓情境,它是引起人们思想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
在教
学中,情境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参与互动,促进
学生发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关联的,具有一定感情
色彩、形象生动的场景或氛围[1]。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形成感情激
荡的“场”,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
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里相融”,让朗读更加到位,感悟更加深透。
因而朗读教学,灵活、有效的运用情境,是不错的选择。
首先
要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
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
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
两句话都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4]。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
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语
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为学
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其次,可以在
“情境”上做细活。
(1)想象画面,情景体验。
美文佳作都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
美往往无法用语言表达,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朗读则可以
把语言文字创设的这种意境美展示出来,但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
象来实现的。
而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大多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借助这
些图片加以大胆想象,是激发朗读情感的关键。
如人教版三年级课
文《槐乡的孩子》,那质朴而又活泼的画面带给学生无尽的畅想,
既唤醒了学生心底美好的记忆也为朗读课文注入充沛的情感。
(2)视频音乐,烘托情境。
视频音乐它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
其他方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心理学的实验结
果表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
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
如在朗读《一个中
国孩子的呼声》、《再见了亲人》这类感人课文时,教师配以低沉
悲痛的乐曲,便能引领孩子们进入文中的角色,课文中的语言似乎
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
达的恰如其分。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文章的背景,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不仅诱发学生读懂了课文,而
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
他们的想象力。
而对于一些写景、抒情的美文,如《草原》,老舍
先生文笔舒展、景美情深,如行云流水,特别适合感情朗读;而草
原风光、蒙古风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激起学
生情绪,学生也不会具体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课前老师准备了几幅
草原风光图画,朗读前欣赏草原美景,朗读时配以草原悠扬的轻音乐,在动情的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草原的美也就沉淀在学生的中
心了。
(3)师读着手,引入情景。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
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潜意识地把自己与老师作比,主动纠正自
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提高朗读水平。
我在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
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我们与作者的思想感
情产生共鸣。
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
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如果教师的示范朗读很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
让学生以听促读、以声传情、以情入意。
教师通过自身的声音、表
情和动作能将学生带入一份特定的审美情境,使课文内容化虚为实,让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因此在备课时,教
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审美内涵,从理解课文入手,自己先要具体地
感受课文中的情境,对每篇课文自己都反复朗读,对速度、重音、
停顿,乃至体态语言等技巧都作恰当的处理,力求读得声情并茂,
以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在范读《桂林山水》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便把
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
们面前,学生感到好像真的到了桂林,乘着小船,轻轻荡漾在静、清、绿的漓江之上,观赏着奇、秀、险的桂林的山。
这样,学生对
课文内容动情生趣,在再现课文情境中激发了一读为快的欲望。
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
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4)未成曲调先有情
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利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
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如期
盼的目光、不同的面部表情、各种手势等。
指导朗读时,也可以借
助肢体语言创设情境,提示学生朗读。
如用目光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朗读语调的
高低、语言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
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而且指导学生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5)、对话模拟情境
所谓对话模拟情境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体会人物语
言的思想感情,使课文中的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而是自己或自己
班集体中的同学。
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不仅使学生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而且很自然地加深了
内心体验,增强了朗读的情味。
如《晏子使楚》一课中,让学生扮
演晏子和楚王来朗读,学生进入角色,朗读兴趣十足,楚王的骄横、晏子的机智,全在朗读中流露而出。
总之,创设朗读的情境教学形式多样,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
其宗旨都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
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
学习中去。
课堂上情感氛围的创设,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
桥梁,是联系学生“情”与“知”的纽带。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不
仅让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朗读中来,而且周围的一景一物也参与
到了朗读体验中,则“境由心生”,“物我两忘”,获得最佳的学
习体验和精神愉悦。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潜心创设良好的朗读
教学情境,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
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果。
[1]王晓玉.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2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