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论语》三十年
论语演讲稿(15篇)
论语演讲稿(15篇)论语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重温国学经典,做智慧教师——好书我推荐之》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开展了“诵经典,润童心”的课题,通过一段时间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也颇有受益。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蕴涵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去重读《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尤其作为教师《论语》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首先,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教”?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
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六年级诵读--《论语》
六年级诵读---------《论语》女: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脉络,聆听历代先贤留下的永恒声音,那里饱含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男:触摸天下苍生创造的优秀文化,那里写满了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高雅,雄浑与放达。
女:走进书里去,让知识的浪花澎湃你少年的胸怀。
男:从书里走出来,让智慧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
女:我们信念坚定,“最是书香能致远”。
男:我们步履坚实,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合: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男: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女:半部《论语》修己身,半部《论语》兴中华。
合;《论语》经典名句诵读男生领诵:学习之方:合诵: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女生领诵:立身之则:合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男:诵读《论语》,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论语》,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让我们学《论语》、用《论语》,让经典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合)读《论语》诵经典,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小学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论语》66则PDF版
《论语》选读四年级上学期学而篇第一1.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2)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3),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3)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检查、察看。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论语.子路(二)
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论语.子路(二)一、基本信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二、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三、《论语·子路》1.原文: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2.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3.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分类诵读
《论语》分类诵读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篇》)三、德不孤,必有邻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小学诵读校本教材《论语》
小学诵读校本教材《论语》XXX诵读校本教材论语原文、注释、译文、评论第一周原文】1、子曰(1):“学(2)而时(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XXX而言。
(2)学:XXX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研究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在XXX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XXX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指演礼、乐;复诗、书。
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研究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XXX,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XXX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XXX说:“学了又时常温和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XXX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和练,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研究,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不是温,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论语》诵读稿
仁者之爱——《论语》经典诵读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鲁国的泗水河畔,有一位老人席坐于银杏树下,设坛讲学,和弟子们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家国天下的讨论。
于是,一部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鸿篇巨著不胫而走,这便是《论语》。
女甲:一部《论语》,铭刻了先哲的谆谆教诲。
女乙:一代师尊,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精神的财富。
男甲乙、女甲乙:翻开孔子留下的经典吧,让我们从中汲取有益于我们成长的精华。
全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男乙:学习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好手段。
女乙:追求真理是我们学习的最大动力。
全体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男甲:学会做人是人行走世上的根本。
女甲:道仁志礼是孔子人生四大做人的原则。
全体合: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男乙:言与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
女乙:勤勉做事、低调做人是老夫子对我们诚恳的忠告。
全体合: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危孙。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男甲:在道义面前见出君子本色。
名著导读《论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贡(孔子的学生)问道:是否有一句话可以终 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讨 厌而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体会: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 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 “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 强调“修己”。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 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 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 会服从的。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 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 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 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意译: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 力行,成为表率;从思想和战略上,自己要明白这个团队的使命和任务并且坚定 不移,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处在他应在的位置,永远是那么的从容和淡然。白 天,大家见不到他;而当夜晚大家看不清前面的路时,就会看到灿亮的北斗星, 指示着自己前行的方向。
•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 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 内容,并圈点批注。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之) 为 师 矣。”(《为政》)
学过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凭 借
(这一点)做
结尾语气词,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 一点)做老师了。”
转折连词, “却”“可是”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 适从而无所得
疑惑
5、子曰:“学
而 不思 则罔, 思 而不 学则 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名作状,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了解 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用不正 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 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胸襟,表明 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这句话对减少当今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 民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往,离去 语气词,“啊”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啊!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指军队
就是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 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 则亦不足谓之志矣”——朱熹
五年级早读《论语》及注释
【译】用礼来约束自 己,再犯错误的人就 少了。
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有道德的人是 不会孤单的,一定有 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 相伴。
德不孤,必有邻。
【译】朽的木头无 法雕刻,粪土垒的 墙壁无法粉刷。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 不可杇也。
【译】不要只听言 论,还要看实际行 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 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孔子说:“君子的态度 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 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 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 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 一定会勇於改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心,无友不如 己者,过则勿惮改。”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 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 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 ”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 ,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 ”“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 传于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同朋友交往,说 话要诚实、恪守信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如果一个人没 有对生活的长远的考 虑,那么他一定会被 眼前的问题困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君子不因为某人的 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 为某 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 切言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 废人。
【译】谄媚会使人 的品行变坏,不能 忍受寻常小事,就 会破坏谋划已久的 大事。
【译】如同处于深渊 边缘一样,如若在薄 冰上行走一般。比喻 存有戒心,行事极为 谨慎。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
作文《论语》心得800字(通用10篇)
作文《论语》心得800字(通用10篇)作文《论语》心得800字篇1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头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欢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坚持愉快的心境,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当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当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当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当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作文《论语》心得800字篇2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论语全文-诵读-可直接打印版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chǐɡōnɡ
dài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 躬 之不逮也。”
xiān
子曰:“以约失之者 鲜 矣!”
nè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shuò
shuò
jǔ zhícuòzhūwǎnɡ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 枉 ,
zé mín fú jǔ wǎnɡcuòzhūzhí
则民服;举 枉 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 全文 整理:Mr.李
第 3 页 共 49 页
《论语》 全文 整理:Mr.李
第 1 页 共 49 页
mò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zǐ yuē
xī qǔ yú sānjiāzhītánɡ
奚取于三家之 堂 ?”
yu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shē yě nínɡjiǎn sānɡ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 俭 ;丧 ,
yǔ qí yì yě nínɡ qī
与其易也, 宁 戚。”
yí dí zhīyǒujūn bù rú zhūxiàzhī wú yě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
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我背诵《论语》的方法和心得我是72年生的,要说记忆什么的可能都是很平常。
接触到王教授的读经理念后,感觉到自己要读经典、背诵记忆经典。
南怀谨先生多次说到他们是怎么读书的,所谓读过的书如果不能记忆下来就不叫读书,所以过去私塾教育儿童大量记忆了《四书五经》等典籍,不论在文化上、修养上、思想层次上、大脑被训练到一个非常好的水平。
所以这样的教育,6、7年工夫,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会诞生真正的人才!!记得家父说道幼年读了3私塾,说头天还上课的,第二天这个老师就被省长请去做秘书去了!现在很多的家长给孩子读了十几年的书,指望他能成为人才,但是多数是让人失望的,那么多的孩子难找工作,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还不是所谓的真正的人才(但是还以为自己是人才,当然不去做普通工作了),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存在在个问题的!所以我决定要按照我们过去的读书理念来读书,仔细想来,我若是真正在读书的话,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在读书,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接触的家长、老师,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开始这样读书了。
我影响下的家长有好几个都能做到每天家里几代人一起读书的家庭快乐。
一个人是能影响许多人的,我这样读书,我的孩子肯定也会喜欢这样读书。
象范仲淹的子孙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读书,出了好多大人才,象范曾就是个真正读书人的代表!实际上我现在读《论语》,不如说是听书,而我在读的时候都是背诵了;因为我的家里、办公室、车上都是及时播放我想背诵的段落或者整部经典!我现在放的是《论语》朗诵的CD、还有李家安老师整理的《论语》吟诵,散步的时候被走边吟诵《论语》,也很轻松自然,听得多了(大概几十、百把遍),想背诵的时候读个几遍就行了,渐渐复习背诵,很快就背诵了《论语》前3章。
现在我还发现了个好方法,因为每句听的很熟,把每句的关键词编个顺口溜,做引子,这样整章一下字就会连起来了!呵呵!实际上现在的好多人都是想用理解+记忆来读(看)书,这个是成年人的通常想法,其实是不合理的想法。
人生小幼的意思
人生小幼的意思翻译: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
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原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颜氏家训》简介《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 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段解: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古代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课文探究·
1.从第二章可以看出,曾子每天从几方面反省自己, 分别是哪几方面?
替朋友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2.关于这几方面,他自己要求自己的? 忠(竭尽心力) 信(诚信) 习(温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 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 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 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 一起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相关知识,明确其历史上的价值。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 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 岁能听得进去不同意见,七十岁才随心所欲,但不越过法度。” 段解:孔子自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境界随着年龄的 增长逐步提高的过程。
·课文探究·
1.从第三章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是哪几个?
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 婉的反问。说,通假字, 同"悦",愉快。
④愠:生气,发怒。
⑤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 养,有才德的人。
课文探究
2、曾子曰:“吾①日②三省③吾身--为人谋 ④而不忠⑤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⑥乎?传⑦不 习乎?”--《学而》
固定句式:“不……乎?”——译作:“是不是……呢?”
注: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字词翻译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 站得住。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 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 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课文探究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 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④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⑤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 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 颜回!”
中国儒家经典——
12.《论语》十 二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论语》以及孔子的常识,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 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 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 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N0896《论语》我深度拥有的一本书
N0.896:《论语》,我深度拥有的一本书参加叙事者,每月共读一本书。
我想尽两年时间,一起共读共写,我称得上真正深度拥有的一本书就是《论语》吧。
把《论语》读“活”,在《论语》中“活”自己,是我坚持的两大原则和努力方向。
一、把它当成一本教育哲学书去读一个具有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从教十六年的教师,突然觉得自己没有文化。
这个人,就是我。
我不敢说,但是这是我心里一种真实的自我评价。
七十多岁的岳父不管与家人还是外人交流,都让我觉得特有文化,于是好奇,探寻他文化的源头。
岳父乐呵呵的告诉我,自己只是在八九岁时跟着老师断断续续背了九个月的《论语》。
那个时候,虽说不理解,但是背过了。
在后来就是当了团支书村支书以后,经常在几位文化水平很高的驻点干部指导下写发言稿并发言。
每次写稿子,都反复几次,每次都得到各方面的指点。
于是,我对《论语》产生了兴趣。
从集市小摊上花了两元钱买了一本《论语》,开始认真阅读起来。
我也学以致用,从中找出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关联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思想。
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论语》与现代教育理念。
也是我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觉得这些文化理念与现代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了。
期间还写了一篇“豆腐块”文章——《让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发表在《现代教育导报》上。
那个时候诵读《论语》,就是让我的教育随笔具有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二、坚持中,将《论语》熟读成诵着了迷一般阅读《论语》,却因为自己的理解和那些自相矛盾的注释,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一种过时的文化中做着起死回生的梦。
说实在的,放弃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舍不得,它似乎与我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继续看着文中的注释呆读死记,恐怕让我觉得发疯。
2017年暑假,我聆听了当时山东教育社总编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做一名幸福教师》。
报告的主旨,就是提倡老师们在诵读像《论语》《道德经》《易传》等经典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论语》三十年
作者:陶继新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年第03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然而,名师屈指可数,往往令人投师无门。
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中介”去聆听名师的教诲。
这中介,便是富有文化品位的上乘之作。
通过这些佳作,穿越时空,去求索智慧。
读这些作品时,我往往惊叹于大师振聋发聩的警策之语,心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之情;当前贤所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则又令我激动不已,顿觉与伟人心灵相通的美妙。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给了我许多感悟的经典之作。
1980年到1983年,我在曲阜师范学校教《文选与写作》。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是到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孔庙去散步。
在长廊与松柏间漫步,遥想当年,孔子也许就曾在这个地方行走过啊,我这小人物的足印,也许就踏在了大师的足迹上。
每想至此,顿时心生敬畏,并暗下决心,要研习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特别是学习他的生命之“道”。
承载孔子思想的最佳载体就是《论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就比较系统地看了两遍。
遗憾的是,当时只大概读懂了字面意思,甚至字面意思好多也不甚了了,孔子之道于我,还很遥远。
后来,我又断续读了两遍,有些意思似乎比以前领会得更深刻了一些,但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对他的“道”还是不懂。
49岁这年,我突发奇想:“把它背下来会怎么样?”我略作计划,《论语》中大概百分之八十是需要背诵的,至于孔子怎么上朝,怎么穿衣服就不需要背了。
整整一年,利用早上和下班后的时间,我将《论语》背了下来。
尽管那时我对孔子之道还不像今天这样熟悉,但我感觉到我的生命深处发生了变化,我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都起了变化。
曾国藩在给他儿子的家书中说:“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此前,我对这句话并不特别认同,读了《论语》之后,我才发现曾国藩此言很有道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我都一直在坚持研习《论语》,仅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一书,我就读了不下十遍。
关于《论语》的其他版本的译著,以及高层次的论文,更是看了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自己每有所得,也写一些关于《论语》的文章,在全国做了上百场《向孔子学做老师》《论语解读》的报告。
尽管如此,我还是几乎每周都研读《论语》。
阅读经典,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求诸于外”,其实它更是一种内在精神和心灵力量的自我唤醒。
经典的魅力恰在于它直指人的内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
阅读经典、阅读大师,从他们的无限性上读出自己的有限性,从而突破遮蔽在心灵上的一道道“幕障”,不断拓展思想的疆界,一点点重塑自己的内在,以至脱胎换骨。
虽然我常常在各种场合建议老师们多读经典、多背经典,然而也发现,应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很多人都是听时雀跃,回家忘却,或者虽有一试之心,但拿起读不到一页,就因感到晦涩而却步。
许多时候,老师们认为这是自己缺乏上进心的表现,甚至因此降低了一些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大可不必。
众所周知,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如果将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比喻为较高的振动频率,那么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就是较低的振动频率,因此,甫一接触高频率的经典,会觉得很难形成“共振”。
但只要发挥一点意志力的作用,持续地接触经典,读不懂也不断地读,背不过也不断地背,假以时日频率同步了,自会生出琴瑟相和的共鸣之感。
蕴藏在经典中的高妙之精神、纯雅之心灵、生命之真理便悄然重塑了我们的内在世界。
在读《论语》等经典著作的时候,我所体会到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工作之余,节假休息,捧读一本好书,抛却烦琐纷争,将自己带入到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融入到宇宙与自然的飘逸之境,从容、愉悦,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系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