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2.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大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次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2、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失去了对象,没有媒介,教育活动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以上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填空)广义的教育指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学:(单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五步教学法:杜威,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7、教学四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8、席勒教学五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0、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浙江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重点)汇总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
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
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在编必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全民教育: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学校文化:美国华勒最早提出,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创造出来的,并为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
观念文化是内核和灵魂。
遗传素质: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状,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023年幼儿教师考编名词解释
幼儿教师考编名词解释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重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故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拟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大纲。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6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规定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7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主线见解8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让儿童了解和结识独立自主性9发泄法: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成生理或心理平衡。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大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次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2、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失去了对象,没有媒介,教育活动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以上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填空)广义的教育指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学:(单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五步教学法:杜威,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7、教学四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8、席勒教学五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0、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教师考编是指教师招聘考试中的编制考试,是考察教师编制制度和岗位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项考试中,除了应对常规的笔试和面试外,名词解释是教师考编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名词解释是考察考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常用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教师考编的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名词,并分析其相关性和重要性。
1. 编制编制是指职位、职务、职级等的一种编列,通常与工作内容、岗位职责等相对应。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编制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位身份的重要标准。
教师编制分为正式编制和临时编制两种,正式编制即拥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享受相应的待遇和福利,而临时编制则通常是一种暂时性的编制关系。
2. 岗位岗位是指根据工作职责和职务要求划分出来的不同职位名称。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岗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职务,根据学科、学段、职级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
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师编制考试中,了解和理解不同岗位的相应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3. 职务职务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不同职级或职位,根据不同的职级划分,可以有校长、副校长、教研员、主任教师等不同层级的职务。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职务通常是考察教师在管理、领导和教研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
4. 职级职级是指教师在编制中的等级或级别,是对教师从业年限、教育背景、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职级通常是考察教师工作经验和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职级的提升可以带来相应的待遇和晋升机会,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5. 待遇待遇是指教师在编制中所享受的工资、津贴、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实际利益。
待遇通常与职务、职级、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等相关,是教师编制考试中考生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不同编制岗位的待遇差异,可以帮助考生合理选择目标岗位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总结:教师考编一般考的名词解释涉及到的概念包括编制、岗位、职务、职级和待遇等。
幼儿教师考编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幼儿园活动:儿童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的生活活动、保育活动、教育活动、幼儿一日生活和幼儿的游戏活动。
2.注意转移: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记忆广度: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记住所有材料的最大数量。
4.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5.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6.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7.亲社会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8.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9.教学做合一:源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10.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1.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地、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动态延续:社会生物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大意是指动物的后代出生后受其父母的“监护”和养育,直至其独立谋生或自食其力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
人类的动态延续指在某些方面,个体成熟后仍然保持幼体性状的现象。
13.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14.儿童的发展: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15.混龄教育:指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个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
16.恩物:福禄贝尔创造的一套教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这套恩物的基本性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
教师编制考试(小学语文名词解释归类)
名词解释:1.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2. 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3.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4. 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世界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5.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6.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7. 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8.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9. 图式---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机模式。
10.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佳话的分学科展开。
11.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真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2. 依法执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13. 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4.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者选用的课程。
15. 正式群体---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者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16. 内发论---有关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名词知识点总结一、教育背景及证书要求1. 学士学位:通常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小学及初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教育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师,通常要求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学士学位。
2. 教育证书:一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证书或教师资格证书,这些证书通常由具有权威认证的教育机构颁发,证明教师已经通过相关教育培训并具备了教学能力。
3. 研究生学位:对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招聘而言,研究生学位是必备条件之一,通常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4. 教育经历:招聘教师时,雇主会重视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实习经验、教学实践经验等。
二、教学技能要求1. 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2. 课程开发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开发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生管理能力,包括班级管理、教学秩序维护、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多样化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教学的能力,包括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1. 学科知识: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其专业知识要求也各有不同。
2. 教育法规和政策: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包括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评估制度等。
3. 教学技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
四、综合能力1. 沟通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
2. 团队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团队、学科组、年级组等团队中进行协作。
3. 自我管理能力: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浙江省教师编制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部分1.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5.感觉6.感受性7.感觉阈限8.感觉后效;9.知觉10.似动现象11.诱导运动12.注意13.有意注意14.无意注意15.有意后注意16.注意广度17.记忆18.瞬时记忆19.短时记忆20.长时记忆21.有意识记22.无意识记23.机械识记24.意义识记25.遗忘26.再认27.追忆28.前摄抑制29.倒摄抑制30.思维31.创造性思维;32.问题解决33.想象34.再造想象35.创造想象36.幻想;37.言语38.情绪39.情感40.意志41.人格42.需要43.动机的概念44.气质的概念;45.性格的概念;46.智力47.创造力48.学习49.替代性强化50.先行组织者51.知识52.陈述性知识53.程序性知识54.策略性知识55.概念56.学习动机57.自我效能感5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59.角色60.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二、教育政策法规部分1.教育政策2.教育法规3.教育法律规范4.教育法律关系5.教育法律适用6.教育行政执法7.教育法律责任8.教育法律救济9.依法执教10.教育司法三、教育学部分1.教育2.教育方针3.教育目的4.教育功能5.教育制度6.学制7.学校8.学校文化9.校园文化10.校长负责制1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12.教师专业发展13.课程14.教学计划15.教学大纲16.教科书17.活动课18.结构课程19.校本课程20.课程资源21.教学22.有效教学23.课24.课的一般结构25.讲授法26.谈话法、27.德育28.德育原则29.德育过程本质30.德育过程结构31.德育基本矛盾32.班集体33.班主任概念34.教育研究35.定量研究36.定性研究37.叙事研究38.反思性。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90个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精华版)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的90个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精华版)1、心理学一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一一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一一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一一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一一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一一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一一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一一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一一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一一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一一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一一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一一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一一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一一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一一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一一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一一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一一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
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20XX年教师聘请考试教宗249个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具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教育进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对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人格:人格是指一具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具人区不于他人的特征之一。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
3.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制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经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日子中美好的事物来举行。
经过艺术举行的美育算是艺术教育。
在人的全面进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4.教科书:教科书,算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一具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又称课本、教材。
5.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从说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举行诠释为其要紧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
6.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经过观看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身教重于言传”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7.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那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具漂亮的传奇。
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个儿用象牙雕刻的漂亮女孩,并希翼女孩可以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给予了女孩雕像以生命,最后皮格马利翁与自个儿钟爱的女孩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举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进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师广泛应用,因此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经过实验举行了验证。
8.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合集五篇)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合集五篇)第一篇: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过程。
1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13、教学原则:是根据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1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这一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5、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6、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的个别辅导的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17、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18、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用不同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贫乏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19、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20、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表达的方法和顺序,确保学生有效的学习。
2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主要功能是将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2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德育:广义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施加的影响,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书本主要讲的德育即学校德育2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7、德育过程: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规律,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所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指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9、德育途径: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3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
31、班级:是学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形成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结交朋友的场所。
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和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
3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3、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的经常性活动3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5、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36、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37、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从事的科学探索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分为:选择研究课题、查阅资料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拟写研究报告。
3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发展方向或总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述。
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知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和行动纲领。
39、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各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40、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类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1、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2、从众: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随大流“,这种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43、教师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44、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
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45、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8、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4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2、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5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4、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55、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6、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见43)58、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59、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0、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