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10课 过秦论 教案

合集下载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和写作背景。

2.掌握《过秦论》的结构与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增长文化知识。

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2. 语言特色和表现技巧。

3. 《过秦论》的结构分析。

4. 《过秦论》的审美评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

2.分析《过秦论》的结构,找出文章中的矛盾和转折。

3.掌握《过秦论》的表现技巧,体会其语言风格。

4.对《过秦论》进行透彻的审美评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技巧。

2.课堂路演:通过模拟辩论、分析文本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课外拓展: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相关文化知识,扩宽视野,增加知识深度。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教师简要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并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思维。

2.教师通过讲述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结构和表现技巧,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课1.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分别从文本中挑选3到5句重要的语言表达,进行解析分析,并体会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2.学生分成小组模拟辩论,通过自由的讨论,挖掘文章的矛盾和转折点,并分析文章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色。

第三节课1.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提出对《过秦论》的评价,并探讨文章的文化意义。

2.教师通过讲解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重要价值,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辩证思维。

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刻理解了《过秦论》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增长了文化知识。

2.学生通过模拟辩论和自主讨论,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3.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过秦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X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那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某某。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某某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 体悟古为今用: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整体感知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诵读学习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

《过秦论》教案(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领会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4. 理解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时代背景介绍:介绍《过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对比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论证结构及对比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时代背景、论证结构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过秦论》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论证结构等。

4. 分组讨论标志:用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对比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论证结构。

2. 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的理解。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板书设计
1.课文的中心论点:过秦论——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排比论证
4.秦国兴衰的原因:政治、军事、法制
5.作者观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避免暴政
6.现实启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关注民生,创新思维
4.观点阐述题
题型:请阐述你对《过秦论》中“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的理解。
答案:《过秦论》中的“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而施行暴政,忽视百姓疾苦,国家必然走向灭亡。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答案:《过秦论》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作者总述了秦朝的兴衰原因;然后,分别从秦国的政治、军事、法制等方面分析了秦朝的强大和衰落;最后,作者再次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论证方法识别题
题型:请找出《过秦论》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过秦论》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观点;排比论证则通过列举秦朝的种种举措,强调了秦朝的衰落。
(3)领悟作者观点和启示: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领悟作者贾谊对秦朝兴衰的看法,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由于《过秦论》是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一些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采取讲解、翻译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和运用论证方法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2、了解贾谊。

3、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的目的。

4、学习运用多种对比的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5、通过类似主题的文章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梳理本文文言知识,集体校对。

2、论点切入,逆推本文的思维方式,体会对比运用之妙。

3、比较阅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实据说理的习惯。

2、体会为政者因时施政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4、熟读课文,并概括大意。

过程:一、导要点:1、李商隐《贾生》(注:《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二、介绍贾生要点:1、时代、国籍:西汉文帝时期2、身份或评价:政论家、文学家3、字号、别名:贾太傅、贾生、贾长沙4、名句:(1)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2)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3)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4)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5)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5、主要作品:(1)政论《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2)赋:《吊屈原赋》《鵩鸟赋》三、写作背景1、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不可得也。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

(《陈政事疏》)2、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听读——品读——析读三、教学步骤(一)介绍“因声求气”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

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

(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

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过秦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过秦论》这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2.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对古代中国巨变的影响;
3.熟练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过秦论》这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2.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三、教学内容
1. 课前预习
1.让学生先读一遍《过秦论》这篇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

2.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我介绍自己所读过的文言文篇目,了解同学们在文言文方面的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过秦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 讲授新课
1.教师在白板或投影仪上展示《过秦论》这篇文章,依次讲解文章的主要部分、情节和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过秦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4. 讲解重点难点
1.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教师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用词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5. 总结回顾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过秦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2.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阅读和口语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讨论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1。

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

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

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

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3。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是西汉时期的韩非所写,反映了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的政策,探讨了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问题,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文适合高中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达到以下目标:1. 学习《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历史变迁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影响。

2. 提高学生的政治思考和理论建构能力,培养学生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献解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能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及其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片等方式,展示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变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阅读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答互动、示范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教师可以将文本分成多个部分进行逐一解读,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

3. 互动探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文本内容的互动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和分享答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背后的思考。

4. 总结小结在阅读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总结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文本内容和背后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2. 问题提出式教学法。

通过问题提出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文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10、过秦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课《过秦论》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课《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贾谊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

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 g)牖(yǒu)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课文注释。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3、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字音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

解释“论”四、课文分析(一)讲读第1自然段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二)讲析第2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译文一: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追亡逐北追赶逃兵败将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

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五、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一)讲析第3段1、齐读2、强调重点字词(1)学生质疑解疑(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背诵。

教师提问:(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4段1.齐读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铺陈排比句)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活用较为典型)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5段。

1、强调重点字词: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

教师强调: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

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