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 上海针灸杂志

合集下载

针灸书籍目录

针灸书籍目录

针灸书籍目录目录:首选针灸书:1. 《九灵针经》彷佛著团结出版社出版2.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吴绍德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4. 《针灸师承录》承淡安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5. 《靳三针临症配穴法》柴铁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6. 《金针秘传》方慎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7.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8. 《针灸大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9. 《针灸甲乙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 《针灸聚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1. 《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2. 《针灸资生经针经摘英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次选针灸书:1. 《针灸秘验与绝招》彭静山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 《吕景山对穴(第2版)》吕景山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3. 《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4. 《金针王乐亭经验集》张俊英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5. 《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方晓丽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6.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高树中济南出版社出版7. 《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毛以林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好的灸法书籍一览针灸本是一家,很多时候灸法是附在针法之下的,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中都是有论灸法的. 首选:1. 《神灸经纶》清吴亦鼎编辑(然此书不易得,现在较易见乃《神灸经纶释》王大生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 《西方子明堂灸经》宋庄绰编李鼎吴自东校注(然此书亦难见,现在较易乃《西方子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3. 《扁鹊心书》宋窦材辑;李晓露,于振宣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4. 《灸法捷要(精方妙术针灸丛书) 》王富春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5. 《灸绳》周楣声著青岛出版社出版6. 《谢锡亮灸法》谢锡亮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7. 《灸具灸法》贺普仁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 《中医灸疗集要》刘冠军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9. 《中国民间灸法绝技》林红,杨殿兴编著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次选:1. 《图解艾灸疗法》杨安生欧阳颀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 《中国雷火灸疗法》赵时碧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3. 《温灸疗法(中医自然疗法丛书) 》韩敏刘文芝郝美玉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4. 《艾灸疗法治百病(第二版) 》程爵棠,程功文著人民军医出版社5. 《灸疗偏方》赵琼卢祥之田思胜编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6. 《实用中医天灸疗法》赵立岩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7. 《灯火灸疗法》谭支绍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 《邱天道泥灸十六讲》邱天道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9. 《中国民间火熨术》刘光瑞著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初窥古法针灸ooo

初窥古法针灸ooo

初窥古法针灸翁明富 /香港有一些同道看过“台湾针灸四大派”一文之后,问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就是个人经验,这个当然是没错。

不要忘记,中医本身是一门经验学科。

是术科(不能光说不练)。

理论搞得再好。

临症犹豫漫无定见。

对病人来说最重要是把病治好。

难得是技传有缘。

正是手底下见真章。

古法的传承,不是现在的针灸课程,记记穴位,针一下去就用通电的就了事(更甚者还加照灯)。

古法传下来的是法门。

针灸的治疗原理,运用患者本身的气,使之得到调整。

整体上是从经络去看一个疾病。

不要忘记『经之所过必主其病。

』疾病形成最初由于气血的淤阻,其次经络的倒塞。

到最后病理性产物的沉淀产生。

古法殊胜的地方是有自己的思辩方法和独到的见解。

为什么要传承,就是要从师,书上记载的是事实,你没有亲眼看过,动手做过,怎会有经验,其他心得,体会就根本谈不上。

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二》曰﹕『千学不如一见,是以从师习道,必经师率而视症,以冀见广识多,使遇症无疑。

』我有一位朋友程女士,也是学习中医的。

她左手手腕桡侧长了一个腱鞘囊肿。

刚巧她出席一个本港中医某学会的聚会,与她其中一位老师论及此事,突然老师用力抓着她手腕用另一只手暴力按在囊肿上使之破裂。

程女士当时剧痛难当。

还差点哭了出来。

后来查到此法正是通行本全国中医教材的方法。

结果约一个月后同一位置囊肿又出现。

后来在闲谈间论及此事。

我一想『经之所过必主其病。

』桡侧是手太阴肺经所过,是气逆故留水液以成囊肿。

找患侧。

用尺泽。

她是行家自己在家中,自己扎针。

隔了一天,告诉我用过针后,晚上开始咳嗽,吐出很多痰。

到明早起床。

奇怪的事发生手上囊肿消失。

同样效果一个霸道,一个王道。

差就差在古法的法门。

先让大家来看一个医案。

引自『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第四卷。

针灸验案(赵熙之弟赵杰医案)。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村人黄三妹。

于壬申五月,因跣足行路,碰伤左足大指,肿痛难忍。

扶杖缓行至余门,乞余针刺。

余审其患处适在足太阴脾经部位,与他经无干,因令坐倚阶侧,用金亳针泻左足太白一穴,边行泻,边令伊以手搓揉其患处,须臾,肿消痛止,释杖试行,已无患矣……。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学习感悟》

《针灸学习感悟》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针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和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

庄绰著《灸膏育腧穴法》,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

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

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

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

金代张元素,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

)、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

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

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针法,多宗《内经》。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

罗天益,字谦甫,师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穴名解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

针灸效应一把解开生命调节之谜的钥匙尹磊淼上海针灸经络研究

针灸效应一把解开生命调节之谜的钥匙尹磊淼上海针灸经络研究

针灸效应:一把解开生命调节之谜的钥匙尹磊淼(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针刺和艾灸)是我国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

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人体经脉循行路线及针灸治疗疾病的著作,距今已有2千余年历史。

针灸学于16世纪传入欧洲,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知名记者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在《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了一篇名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手术”(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的报导后,以针刺镇痛为代表效应的针灸疗法才开始受到欧美各国广泛的关注。

尼克松总统访华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1972年第一次资助了针刺相关研究,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正式拉开了针灸科学研究的序幕。

近年来,针灸临床有效性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针灸疗法推荐用于治疗4大类共107种疾病,而针灸疗法也逐渐被纳入众多欧美国家医疗保险可支付的范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说起针灸,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针灸医生把“明晃晃”的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表特定部位(即穴位);或者用“烟雾缭绕”的灸炷、灸草在穴位上烧灼、熏熨。

然而与“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一样,通过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传统针灸学所包含的生命密码已经开始用基因、蛋白、中心法则等生命科学语言和规律进行诠释和“解码”。

而针灸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效应,又以“中国原创(create in China)”的方式反过来丰富现代科技和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针灸效应是一种生命活动的调节现象。

我们知道人一旦生病,意味着体内原有的生理平衡被打破,而打针吃药就是为了恢复机体紊乱的功能状态。

无论是服用西药、中药还是接受针灸治疗,对于人体而言,都是接受了一个外来的调节信号,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最终达到治疗疾病、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走出经典 走近经典——寻找开启针灸明堂的钥匙

走出经典 走近经典——寻找开启针灸明堂的钥匙

走出经典走近经典——寻找开启针灸明堂的钥匙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我今天給大家讲,題目叫做走出經典走近經典,可能大家要問呢為什麼是遠近的近不是进入的进,好像在这个地方应该用那个字,其实我这里面不是写错了,是故意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呢?就是我总觉着从我自己带研究生的经历以及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们交流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离开经典已经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不能说我今天的两个小时能够把大家一下子拉近,进入那个境界了,我只能把原本的距离稍微缩短一点,我给我定的目标大概就是这个。

那么大家说既然你要走近经典为什么又要走出经典呢?这一出一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个答案可能我讲完这两个小时的讲座大家可能自己从这里边得到答案。

那么我今天只想带着大家跟我一道走一段探索发现的道路,就是我现在可以承诺的是这一段路可以走得风光很美,也够刺激,但是在上路之前我必须有一点跟大家要告白的就是这也不是一段很轻松的路,路上一定有风险,就是不是一句玩笑话,这个风险就是说一旦你们跟随我走完了这段路之后,你们再要想回到你们原先熟悉的世界就不大可能了,所以在座的如果还不愿意离开那个原先的世界呢,现在退出还来得及,如果大家想好了,准备好了,我想我一定要走完这段路,中途不退出,我们现在就开始。

我自己对自己呢有一个简短的介绍,我差不多这个30年的科研的经历如果分成三个阶段正好差不多前十年主要是集中在搞文献研究,那么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就是针灸腧穴的通考。

那么第二个十年主要是集中在作学术史的研究,那么那个代表作就是《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那么我今天讲座的几乎所有的素材呢几乎都出自这本书,就是《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那么现阶段我主要研究的焦点是在理论研究,很遗憾的是这个阶段还没有代表作,我自己想好了,哪怕再经过十年,能够在这个领域做一个总结,那么我这个学术生涯就非常的完美了,就没有什么遗憾了,那么大家也不要误解,是不是说做了文献研究做了学术史研究然后就等于理论研究了?不是。

《上海针灸杂志》网站简介

《上海针灸杂志》网站简介

67.
经 走气四法 ”后, 后 代针灸各家在 《 金针赋》的基础上
又 有 自 己 独 到 的 见 解 和 发展 , 本 文详 细 论 述 了 “飞经
郑魁 l l J . 针 灸集 锦 [ M ] . 州: 甘 肃 人民 出版社 , 1 9 7 8 :
2 83.
迮气四法 ”相关针 剌手法 的历史发展 过程, 旨在加深
雷教育. 苍 龟 探穴 针 法 初探 [ J ] . 中国 针灸 , 2 0 0 0 , 2 0 [ 1 1 ]
( 5 ) : 2 9 3 — 2 9 4 .
[ 1 2 ] 刘 林 . 赤风迎 源针法 的古今文献探 究 [ D ] . 山 东 中 医 药 大 学, 2 0 1 l : 2 - 5 . [ 1 3 ] 刘 冠 军 . 中医 针 法 集 锦 [ M ] . 上海 : 上海 中 医 药 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7 : 3 . [ 1 4 ] 杨 医亚 . 中国针灸学 [ M ] . 上海 : 上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出版 社
杨兆 民. 剌法 灸法 学 [ M ] . 上海 :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1 9 9 6: 9 2 .
参考文献
[ 1 ] 田代华 , 刘更 胜. 灵枢 经[ M ] . 北 京: 人民 卫 生 出版 社, I = ] ] ] ] O 2 0 0 5 : 3 .
[ 2 ] 徐 风. 针 灸大 全 [ M ]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 9 8 7 : 1 2 0 —
1 2 7 .
[ 3 ] 陆 寿康. 针 刺 手 法 百 家集 成 [ M ] . 北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版
社, 2 0 0 8 : 8 2 一 l 1 7 .

《方氏针灸临证精要》序

《方氏针灸临证精要》序
的领 人物
i 敦 顺 老 研 渎 经 , 《 l J 《I ~经 》、 《 太 素 》、 《I l J j
》 及f I 小汉 著 作 的 览 , 出时 流 1 9 5 6 J 海t f t J : 院创 、 , 先) I : 办p L f 、 : I I I 研 究班 , 陆瘦热 笆 帅 顺 术上经络课 , 我 为坝 老编 讲义 , f R@ , l i I 作, 随 …《 经络慨 沦》 等仃 父 义 存 《J 海r f 1 约
于新 I I 【 J J l c ● 之 前, 1 9 4 7{ I : , { J J 次I f 1 忠》 f I - : l 巾 i t : 的
刘 义没 仃捉 刊 柴理 一 氏 ‘ j I 海h ‘ 家交 往 一 ,
‘ 或 , i f “ 幼 ” , 可 知 址 父
联 想 钊 针 灸 J L f i :
求 .从力 ‘ 家 的字 我 f 『 j f
海) 作《 l l f I
针 治疗 法 法 …之 慨 》 演讲, 发 丧
》 , 文l I ] 洋i 浆
想 到 f I f 以办 针 灸 授驰 的淞 汀 水淡 ) , 小 丁 八 岁, 町 见 氏 资之 前荦之 列
于《 I l l 父 :
愈 九 ; I I f 想 刮常熟 术 的顺坤 一先 , 卜: 承顺 人¨ 海f - t 灸I i I = J 道 一
1 9 0 0‘ 卜 ( . C - ) 水, I E s ] . , - 当法 公他销 职 员 , 仟 外交
艾 也 址 乃J
化 为"坛 f 话

其 迹 ・ f j J j ' J 4 华佗 为 I I } l 『 操 ”
币 ‘ 术 仁宗 j x U ( f 的敝’ J ; = 相1 : t : 4 -  ̄, 这 址 ‘ 随

《针 灸 学 释 难》

《针 灸 学 释 难》

《针灸学释难》
《针灸学释难》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的著作,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04年,是中国传统针灸学的重要台阶,也是中国古典医学治疗方式的典范。

本书以释困的文字把全面的认识、分析和运用针灸的技术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力地奠定了中医针灸学的根本和方向。

本书讲述了针灸学中许多内容,包括针法的特点,针具的特点,执针
的原则,针灸的功效、针刺技法等等。

其中介绍的针刺技法以清晰的文字
描述,给人以生动的印象。

鉴于古本内容非常理论,本书对针刺的功效和
实践方法进行了补充,使其了解更加形象化、地道。

另外,本书还重点介
绍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如何在某些特定病症中得到正确的应用。

《针灸学释难》也有一定的古典价值,它是中国古代传统针灸学研究
的重要台阶,它把“针”作为古代中医治疗方式的根本,前所未有地表达
了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使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此外,《针灸学释难》也强调了治疗方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时,必须恰
当地运用古典医学的方法以及遵循以治病为主的原则。

《针灸学释难》的
成就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
针灸学的发展。

总之,《针灸学释难》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古典医学的重要台阶之一,它给我们凸显出中医中针灸治疗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针灸技术治病。

其中还有很多新颖的思想和发现,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意义。

小小一根针就能治病,_它是怎么做到的?

小小一根针就能治病,_它是怎么做到的?

科技视界 | 医学健康28KEJI SHIJIE | YIXUE JIANKANG小小一根针就能治病, 它是怎么做到的?罗 枫上海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129 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医学中,针灸作为一种独特而高效的治疗方法,一直备受瞩目。

一根看似普通的银针,在医生的手中却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病痛的困扰。

那么,这根小小的银针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1.针灸的起源与发展针灸,又称“刺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起源与发展历史深远且丰富。

据《黄帝内经》记载,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某些植物尖刺、石砾等物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能够缓解疼痛、治愈疾病。

这种原始的“砭石”刺激方法,被认为是针灸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更精细的工具,如砭石、骨针、竹针等,来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医学逐渐摆脱了巫术的影响,针灸开始成为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秦汉时期,针具的材质得到了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为金属针,如铜针、铁针等。

针灸的理论体系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当时著名的医学家皇甫谧在其著作《针灸甲乙经》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这部书成为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针灸专著,为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隋唐时期,针灸正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并开始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随着针灸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疗效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16世纪以后,针灸开始被引入欧洲,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针灸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时期。

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针灸学科,并培养了大量的针灸专业人才。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针灸工具越来越精细,如电针、激光针等,使得针灸治疗更加安全、准确。

同时,针灸理论也逐步完善,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学科。

2.针灸的理论基础2.1经络系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经络系统。

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 上海针灸杂志

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  上海针灸杂志

文章编号:1005-0957(2001)02-0040-02・书 评・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黄龙祥, 武晓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作者简介:黄龙祥(1959~),男,研究员【关键词】 针灸学;校勘;书评【中图分类号】 R 249.21.7 【文献标识码】 B 李鼎教授所著《针灸学释难》增订版,1998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初刊于1986年,全书共81篇,出版之后,颇受欢迎。

此次增订,在初版的基础上删去1篇,新增43篇,凡123篇。

各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学术价值明显提高,影响也更大,新近在日本又出版了日文版。

昔者,黄帝坐明堂与歧伯、雷公相问难,而成“明堂”之学。

“明堂”之学垂千年于今,典籍纷繁,颇难究诘。

今李鼎教授积数十年针灸文献研究之心得,刻意研精,深入而浅出之,释难解惑,群疑冰释,犹如为后学推开了针灸“明堂”之窗,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洞识“明堂”深处的奥妙。

当前,针灸之书不能算少,然以汇编类聚之书为多,讨论、说理之书其实并不算多,而能够真正提出一些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见解的说理之书,就很少了,《针灸学释难》确正是这样一本书,作为李鼎教授多年治学所得的一个载体,其内容涉及从针灸学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包括了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学中的各个方面,题材大小、深浅不一,其议古论今可谓有理有据。

下面仅以书中讨论最多的关于名实考证的问题引证于下,这些问题绝不止对于普通针灸医学生是疑点、难点,而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对李鼎教授治学的方法和态度了解一二。

例如,“膏肓”这一名称是从“病入膏肓”的典故而来,将其部位理解作膈之上,心之下的空隙处,是否就正确?殊不知,膏肓的“膏”字实际是“膈”字的传误,而“肓”,古代又称“肓膜”,其实际意义,相当于现代所称的腹膜。

自《左传》“鬲”误作“膏”,而杜预又将“肓”注作“膈”,从而一误再误。

李鼎教授谈中封穴的定位问题

李鼎教授谈中封穴的定位问题

李鼎教授谈中封穴的定位问题李恒【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1(030)007【总页数】3页(P497-499)【关键词】针灸疗法;穴,中封;经络腧穴【作者】李恒【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刘乃刚、郭长青的《中封穴定位考》一文,阅读后很受启发[1]。

中封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四穴,其定位有在胫骨前肌腱之前(外)或后(内)的差异。

李鼎老师先后经历国际针灸教材、针灸专业教材以及经穴部位标准化方案的编写和制定任务,对经穴定位的历史沿革和实际应用情况有很高造诣。

李鼎老师对笔者论述了中封穴的定位问题,并整理成文,以供针灸同道们研究和参考。

《中国针灸学概要》是李鼎老师参与编写的最早完成的对外针灸教学用书,卫生部中医司吕炳奎司长亲自主持,由南京中医学院李春熙老师负责审稿,程莘农(北京)、袁九棱(南京)和李鼎(上海)老师共同执笔完成,1963年交稿,1964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书中的中封穴位图定位在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有插图为证。

详见图1。

图1中的中封穴不定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而是在其外侧的“两筋间”,这是根据李春熙老师的定穴法,即胃经的解溪、肝经的中封、与脾经的商丘相互各隔开一“筋”。

其中解溪穴在足弯系鞋带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商丘穴在内踝前下方,为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中封穴位于解溪与商丘之间稍前,当胫骨前肌腱外侧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动摇伸张拇指时出现凹陷,这一定位与《灵枢·本输》所说的“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摇足而得之”比较符合。

“一寸半”与《素问》王冰注文所载相同,《甲乙经》引《明堂》文作“一寸”,距离较短,位置与商丘靠近,故日本原昌克《经穴汇解》没有采用此说,而是根据“一寸半”说(但相承仍主《甲乙经》“内踝之前一寸”之说)。

针方导引两相通——李鼎教授针法调气的临床运用

针方导引两相通——李鼎教授针法调气的临床运用

针方导引两相通——李鼎教授针法调气的临床运用李恒【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1(030)009【总页数】2页(P584-585)【关键词】名医经验;针法;调气【作者】李恒【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李鼎教授(1929 - ),字养元,号养园,浙江永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针灸专业系列教材的主要撰写者。

早年师从四川名医刘民叔、杨绍伊等(二人同为国学大师廖平门生),曾协助业师完成《华阳医说》、《鲁楼医案》和《伊尹汤液经》等医著,后在上海市嵩山区开业中医,1954年入上海市首家中医机构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后为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调入初成立的上海中医学院,为我校首批教学人员。

担任1982年和199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经络学》主编,参与架构了中国高等针灸教育的学科框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对外针灸教材《中国针灸学概要》和《中国针灸学》的主要撰写者和审定者,1989年承担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制订经穴部位标准化方案,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针灸水平考试参考书《针灸学》主编。

50余年来,共发表学术文章120余篇,著作有《针灸学释难》等。

笔者有幸自1998年起跟随李鼎教授临诊于上海市府大厦门诊部,白驹过隙,至今已有十二载,诊疗患者逾两万人次。

2009年适逢李鼎教授八十华诞,本人对大量宝贵的临床病例进行归纳整理,在此结合李鼎教授学术思想及个人学习心得做一总结,与各位同仁分享。

笔者从事英文对外中医教学工作,学针灸的外国学生最常问的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在上针灸治疗学时,老师讲的头头是道,但在针灸临床实习时,却很少用到辨证论治?”我将这一尖锐的问题转而问李教授,李教授答曰:“由于针灸的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将针灸临床的规范简单地方药化。

”我追问道:“是否在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不再是核心,那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呢?”李教授答曰:“针灸总属于外治法,与作为内治法的方药不完全相同。

杏林荐书|《针灸学释难》

杏林荐书|《针灸学释难》

杏林荐书|《针灸学释难》
外治之法,核心有二:
1、选取恰当的部位,施行恰当的手法。

2、选取之要在经络腧穴,手法之妙在火候。

经脉理论为“选部位”提供了经线上的依据,腧穴理论则主要是给出纬线参考。

如此一经一纬,部位就确定下来了。

但要知其背后为何如此选取,则需更加细究。

问答,最简单的学习形式,却最为深刻。

一问一答之间,其理自现,其法自融。

这条经络这样循行,为什么要这样循行?知道这个腧穴有这种特殊主治,为什么有这种特殊主治?知道这几个腧穴虽同治一病,而主症各异,却不知是何缘故?
《针灸学释难》一书都会给你答案。

全书共回答了123个针灸学中的难点,运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作为考证解释。

忠于内经、难经之说,学习针灸理论不可不看此书。

作者李鼎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12月18日生。

参编《经络学》、《针灸学》,出版了《针灸学释难》,《中国针灸基础论丛》。

此书为《针灸学释难》增订版,1998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初刊于1986年,全书共81篇。

出版之后,颇受欢迎。

增订版在初版的基础上删去1篇,新增43篇,凡123篇。

各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学术价值明显提高。

影响也更大。

新近在日本又出版了日文版。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理论现象探析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理论现象探析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理论现象探析李素云【摘要】受西方文化和西医学影响,民国针灸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民国《针灸杂志》则是记录这一转型和演变的重要载体.故通过对这一珍贵史料的全面考察,重点阐述其中“以西释中”论述针灸医理的现象,认为择其要者可归纳为6个方面:以神经分布说明经络腧穴实质;以神经活动解释经气、气化概念;以神经生理功能说明针灸作用机理;以对机体功能的双向调节说明针灸补泻;人体解剖器官与奇经八脉的直接比附;用西医医理阐释针灸验案效应.文中以第一手原始资料为佐证,客观地反映了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趋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2【总页数】3页(P209-211)【关键词】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针灸理论【作者】李素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1933年创刊的《针灸杂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专业期刊,也是民国公开发行的惟一的针灸学术刊物,它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我国针灸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科进展动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西医学在我国国内的传播日益广泛,对中医的影响也逐步加深。

为应对西医的严峻挑战以及中西医论争的不断加剧,针灸学在因袭传统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开始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针灸医家接纳和学习西医生理、病理、解剖等知识,并运用它们剖析和阐发针灸医理,即“以西释中”、“以西证中”。

这种现象在民国《针灸杂志》中已有颇多印证。

夏有兵亦曾概括为:“《针灸杂志》在内容上从以验案报道和阐释古意为主到关注从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角度研究针刺效果的进展情况。

[1]”笔者对《针灸杂志》解放前35期(1933.10-1937.8)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共收集、整理了采用西医知识阐述针灸医理的论文40余篇。

经研究发现,其论述多围绕经络腧穴实质、神经与针灸作用、补泻关系和奇经八脉新解等主题。

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出版发行

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出版发行

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出版发行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1)3
【摘要】《针灸学释难》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李鼎先生的经典之作。

该书初刊于1986年,出版之后,颇受欢迎,2万册印本很快脱销;其后又于1997年、2006年两次增订,现已第3版2次印刷,
【总页数】1页(P22-22)
【关键词】释难;针灸学;中医治疗学;出版发行;译本;英汉对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 [J], 黄龙祥;武晓冬
2.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出版发行 [J],
3.英汉对照《针灸学释难》选译本出版发行 [J],
4.《(英汉对照)元亨疗马集选释·牛驼经》出版 [J], 本刊讯
5.《针灸学释难·原序》解说 [J], 李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是君能解灵枢意”——《海上传针六十年》序

“是君能解灵枢意”——《海上传针六十年》序

“是君能解灵枢意”——《海上传针六十年》序陈汉平【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李鼎;传记;针灸证治【作者】陈汉平【作者单位】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6.22016年4月中旬出席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的“针灸‘十三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后,甫一到家,即看到针推学院徐平老师寄来的约我为李鼎先生新作《海上传针六十年——针灸证治医教论丛》作序的函件,这既是荣耀,也是再一次学习的机会。

李鼎教授出身于浙江永康乡村,受家学熏陶,少时就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中医药知识也是他启蒙的内容。

青年时来沪拜在四川名医刘民叔门下,早年就曾协助业师等编撰《鲁楼医案》、《华阳医说》和《伊尹汤液经》,并为《医史杂志》撰稿,是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初期会员。

1954年放弃私人开业,投身上海最早公办中医机构——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1956年受聘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

他仅年长我8岁,但出道很早,当我求学于中医学院(1957- 1963年)时,他就是授课教师,比一些“调干生”都年轻。

壮哉,李鼎!少而有志,不当过客和看客,以辛勤的探究完整见证了我校从河滨大楼——零陵路——张江蔡伦路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亲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华彩篇章上海版的书写。

李鼎是一名漫漫针灸苦旅的跋涉者,六十载求索染白了满头青丝。

1956年8月6日,国务院郑重宣告建立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4所中医学院,掀开了中医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刚在战争废墟上建设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

李鼎先生参与筹建的中医学院办学育才,在十分艰苦环境中蹒跚起步。

学校坐落在北苏州路一座名为“河滨大楼”的公寓大厦内。

1957年9月的一天,当我从福州来到上海,手持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跨过低矮的校舍大门时,不禁疑窦丛生,以为进错了门。

学校占公寓楼两层楼面,只有几间小教室、宿舍、食堂和教职员办公室。

针灸解惑

针灸解惑

读书笔记
何以解惑?新手看了不知所以,老手看了毫无用处,多数是科班的那些东西,价值自己判断吧。
这本书讲了临床中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为针灸医师在临床中解答了常常面临的问题,学院派的医学生值得 看看,针灸应该如何学。
目录分析
1
内容提要
王启才教授简 2

3 改“五脏六腑”
为“六脏六腑”
4 心包的“三个
0 5
手太阴肺经 起于“云门”
“阴市(音:Shì)” 应为“阳市(音: Fú)”
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 之核心
“十五大络”应为 “十六大络”
脾经和胃经为何另有 大络
考古问今论经 1

论经络的平衡 2与失衡3 关于腧穴的分类
4 “经外奇穴”
意解
5 经外奇穴和新
穴不可喧宾夺 主
乳中应该从传统经 穴中淘汰出局
前后配穴三法 上下对应配穴法
左右对应配穴 1

上下左右交叉 2
对应配穴法
3
按经配穴法
4 影响针灸处方
的基本因素
5 把握针灸治疗
时间
“‖”——艾条灸的 符号
特定穴选穴配穴规律
古奥难懂的中医病名 应该规范化、通俗化、 大众化
痿证的针灸治疗思路 和方法
“合谷刺法”治疗 面神经麻痹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思路和方法
教学,探索中 医教改之路
4 答来自日本的
困惑
5 新编针灸歌诀
30首
作者介绍
王启才。1947年4月生,湖北省南漳县人,汉族。196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后,即留校从 事针灸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87年调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工会主席,现为南京 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特聘教授, 香港中医药研究院顾问、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研究院学术顾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 疗学》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0957(2001)02-0040-02
・书 评・
释难解惑,开启“明堂”之窗
——读李鼎新版《针灸学释难》
黄龙祥, 武晓冬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作者简介:黄龙祥(1959~),男,研究员
【关键词】 针灸学;校勘;书评
【中图分类号】 R 249.21.7 【文献标识码】 B
李鼎教授所著《针灸学释难》增订版,1998年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初刊于1986年,全书共81篇,出版之后,颇受欢迎。

此次增订,在初
版的基础上删去1篇,新增43篇,凡123篇。

各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学术价值明显提高,影响也更大,新近在日本又出版了日文版。

昔者,黄帝坐明堂与歧伯、雷公相问难,而成“明堂”之学。

“明堂”之学垂千年于今,典籍纷繁,颇难究诘。

今李鼎教授积数十年针灸文献研究之心得,刻意研精,深入而浅出之,释难解惑,群疑冰释,犹如为后学推开了针灸“明堂”之窗,使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洞识“明堂”深处的奥妙。

当前,针灸之书不能算少,然以汇编类聚之书为多,讨论、说理之书其实并不算多,而能够真正提出一些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见解的说理之书,就很少了,《针灸学释难》确正是这样一本书,作为李鼎教授多年治学所得的一个载体,其内容涉及从针灸学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包括了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学中的各个方面,题材大小、深浅不一,其议古论今可谓有理有据。

下面仅以书中讨论最多的关于名实考证的问题引证于下,这些问题绝不止对于普通针灸医学生是疑点、难点,而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对李鼎教授治学的方法和态度了解一二。

例如,“膏肓”这一名称是从“病入膏肓”的典故而来,将其部位理解作膈之上,心之下的空隙处,是否就正确?殊不知,膏肓的“膏”字实际是“膈”字的传误,而“肓”,古代又称“肓膜”,其实际意义,相当于现代所称的腹膜。

自《左传》“鬲”误作“膏”,而杜预又将“肓”注作“膈”,从而一误再误。

那么,袭用了两千年
的概念,考证其名实的意义何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月央”。

其中“膏之原”,《太素》作“膈之原”,从《内经》别篇和
有关腧穴的记载来看,“膏之原”也为“膈之原”之误。

再进一步分析,膈之原、肓之原与其位置特点和主治作用都是切合的。

鸠尾穴当胸骨剑突下,被看成是膈之所系,其穴具有利胸膈,和脘腹,清神志的作用,就此而言,说“膈之原,出于鸠尾”也是有道理的,如将此称作“膏之原”,就会难以理解;所谓“肓之原”的“肓”,谓“下肓”,据《针灸甲乙经》,应是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而气海穴在脐下,即所称“下肓”,被看成是肓膜所系,作为温阳益气的主要灸穴,所以称“肓之原,出于气海”是合理的。

再者,穴位以“肓”为名者,在脐旁五分有“肓俞”,其命名意义与脐下的“肓之原”相仿;在膀胱俞外一寸半则有“胞肓”,其命名似与肓膜下达于膀胱部有关;三焦俞外一寸半为“肓门”,似指卫气通行三焦,“薰于肓膜”,故名。

综合起来,可以说,肓膜上及于膈,下达于膀胱,前连于脐,后附于脊里,岂不正是现代所称的腹膜吗?
李鼎教授于书中讲到:“要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文字上来一番分析、考证,其次才能文从字顺,结合临床的意义进行理解。

”从这方面讲,针灸学作为古老中医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来研究它,借助于古汉语传统的校勘手段是绝对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理解古医籍的意义甚有帮助,对中医古籍的流传起到了正本清源,授示后学的有益作用。

本书既反映了作者的治学成果,同时体现出了作者的治学方法,也是我认为它尤其值得推崇的一点——从学术的发展源流去看问题。

以天容穴的归经问题为例,现行的针灸书籍都将其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而在《内经》中属足少阳脉,《灵枢・根结》篇云:足少阳“入于天容、光明”;《本输》篇曰:“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太素》中杨上善两次注作“足少阳脉气所发”。

《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均作“手少阳脉气所发”。

杨上善注《明堂》兼取以上二说作《手

40・Shanghai J Acu-mox,Apr 2001,Vol 20,No 2
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至王冰注《素问・病能》曰:“若少阳之动,动于曲颊下,是谓天窗、天牖之分位也;若巨阳之动,动于项两旁大筋前陷者中,是谓天柱、天容之分位也。

”《新校正》云:“详王注以天窗为
少阳之分位,天容为太阳之分位,按《针灸甲乙经》,天窗乃太阳脉气所发,天容乃少阳脉气所发,二位交互,当以《针灸甲乙经》为正也。

”杨上善明确指出“手太阳脉未至天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或受王冰之误影响,将该穴归入手太阳小肠经,卷中也作“手太阳脉气所发”。

由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以后针灸学影响极为深远,自宋以后一直至今天的针灸书中,均将“天容”穴归入小肠经,甚至明代医家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宋本《外台秘要》中归入“手少阳”脉的“天容”穴下“手少阳脉气所发”改作“手太阳脉气所发”,今人也只知“天容”穴为“手太阳”经穴,对《内经》中将“天容”归足少阳脉文字,反而不可理解。

例如《针灸甲乙经》录《灵枢》之文云“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原书于“天容”穴下注云“疑误”,今天则径改作“天窗”,尽失原文之意。

了解了天容穴归经的演变情况之后,其实也就找到了解决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灵枢・经脉》所述的手、足少阳经在颈部都说交出对方之后”这一
矛盾的关键所在。

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的,中医学本身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其理论得以存在的价值,都在于能否正确地指导临床实际,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去看问题,从而真正体现了理论的价值。

“久病入络”是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有积极意义的一句话,人人都会说,却不是人人都会用,究其原因,还是对其理论意义不甚了解,经过书中一番考证,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在《内经》中,络脉的含义有多种,经脉行于胸腹腔的内行支,特别是连接脏腑的大脉,也称为“络”,或“大络”,叶氏所说的“久病入络”,正是指《内经》中的这一“络脉”概念,与我们熟悉的“十五络”、“皮部络”、“浮络”意义不同。

叶天士原来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将其创立的治络法运用发挥得左右逢源。

言之有据,是文献学的一个基本规则,这一要求同时反映的是一种治学态度,李鼎教授所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基本态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李教授的《针灸学释难》诚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书。

收稿日期 2000-12-10 齐丽珍发稿
新世纪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
为了展示近几年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特委托《江苏中医》编辑部承办新世纪全国方药新用与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

征文内容 中医、中西医结合运用古方的经验体会,特别是古方在辨证与辨病中的运用心得;药物配伍及作用机理的新见解;专病专方专药的研究新成果;单方验方的临床应用体会;中西药联用的经验体会和配伍禁忌;内病外治的理论与实践;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理疗、激光及自然疗法等)的文献回顾和理论研究;非药物疗法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机理研究及其应用的国内外动态与进展;非药物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病症的经验总结与个案报道等。

截稿时间 2001年7月31日。

征文要求 论文资料务必真实可靠,字迹清楚,书写规范,简明扼要,每篇3000字以内为宜。

文稿务请写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入选论文将由中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苏中医》杂志以专刊形式正式出版、公开发表,并颁发论文发表证书。

参会代表同时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颁发大会交流证书。

根据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记Ⅰ类学分6~12分(论文发表6分,大会交流6分)。

会议时间 2001年10月。

地点会议 桂林市。

联系地址 南京市汉中路282号《江苏中医》编辑部,邮编210029。

联系电话 025-*******,6612950 联系人 傅如海

41・上海针灸杂志2001年4月第20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