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项羽本纪》是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将领项羽的生平事迹。
其中,《项羽之死》是该本纪的最后一篇,主要描述了项羽的战败与自杀。
《项羽之死》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战败的原因:文章首先描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战败原因。
项羽在与刘邦对峙时,因为自信心过于膨胀,对敌方不加思索地采取了决战策略。
然而,项羽的部队在宛城之战中被刘邦的谋士李斯所诱导,导致楚军大败,这一战败成为项羽最终走向失败的导火索。
2. 逐渐失势:接着,文章描述了项羽在战败后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过程。
战败后,项羽逃到垓下,开始饱受粮食短缺、士兵离散和内部矛盾等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不断追击,项羽的势力日益衰落。
3. 自杀的经过:在最后阶段,文章详细描述了项羽最终选择自杀的情节。
当项羽意识到自己再无逆转的机会时,他放弃了抵抗,并在垓下自刎。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项羽之死》的内容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战败和自杀,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和两个不同政权的斗争。
通过对项羽战败的描述,文章揭示了战争中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同时,文章也对项羽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自信过度和缺乏战略眼光这两个致命缺点。
通过《项羽之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人物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统一的重要事件,以及智谋和领导能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项羽本纪》的悲剧美
《项羽本纪》的悲剧美在绵延不断的文学长廊中,真正称得上悲剧意义的文学作品可谓凤毛麟角。
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尾往往是以大团圆形式杀青,因而这些文学作品中也就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美,缺少一种悲剧精神。
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却以其洋洋洒洒的厚重之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形象饱满、具有典型悲剧意义的人物,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女词人李清照就十分仰慕项羽的雄风,她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悲剧美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且理论发展最为系统、成熟和完善。
美国美学家斯马特说:“如果苦难落到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
哪怕表现出的只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超越了平时的自己。
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在灾难奋斗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够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斯马特对悲剧的本质做了精辟的概括。
悲剧多在血迹中、苦难中发掘出生命的美,人的价值的美。
悲剧不是重在对反抗苦难和毁灭中所呈现出抗争之美的表现上,只有对苦难和毁灭的抗争,才能够揭开人性中的美,才能焕发出生命潜在的光辉。
美学中的悲剧精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的生命本质的张扬。
《项羽本纪》全篇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悲剧气氛,激荡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昔日望风披靡的西楚霸王却沦落到四面楚歌的境地,以至于乌江自刎。
项羽的下场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哀惜、慨叹的悲剧。
但从其悲剧命运中,我们却看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格美。
这种悲剧人格美,昭示着一种精神,透射出一种力量,闪耀着一种光华。
《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
《项羽本纪》读后感范文
《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记载了楚汉战争时期楚国将领项羽的一生经历和功过。
读完《项羽本纪》,我深有感触。
首先,我被项羽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他出身贫寒,但却有着傲人的勇猛和智慧,成为楚国的一位杰出将领。
他勇猛无畏,从荆州起兵反抗秦朝,带领楚军一路击败秦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他智勇双全,善于制定战略和策划战术,使楚军在楚汉战争中屡屡获胜。
他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使得大批楚军愿意为他效命,让楚国在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其次,我对项羽的命运感到惋惜。
尽管他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勇猛的战斗技能,但他却在楚汉战争中败给了刘邦,最终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战争中的胜败,主要是因为他对刘邦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和智慧,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读完《项羽本纪》,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即使拥有出色的才能和勇气,也可能无法逃脱不幸的结局。
最后,读完《项羽本纪》,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
通过这个故事,我了解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背景、各方势力的关系以及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传记,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战争动荡。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总的来说,读完《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的个人魅力、命运的残酷和中国古代历史的背景,都让我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思考。
这篇纪实的史书不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的记载,更让我们通过一个人的一生来思考人性、命运和历史的无常。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项羽的传记体著作。
项羽,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完《项羽本纪》,我深受其故事的震撼和启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
在战国时期,他与刘邦一起领导楚汉两大势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而,随着刘邦的崛起,项羽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失败,最终以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他的命运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读完《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决心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自负而失败。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他的命运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警示。
在项羽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坚持和信念,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自负和骄傲。
项羽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只有谦逊和坚持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除此之外,《项羽本纪》还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着权力和地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项羽的故事也是战国时期历史的一个缩影,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以失败和悲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项羽本纪》,我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项羽本纪》是一部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著作,通过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项羽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对象。
通过《项羽本纪》,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项羽人生悲剧的解读
项羽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垓下之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楚汉两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三个刀枪剑影的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英雄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功以经营天下。
他本人的性格作为一个争夺天下者就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英雄末路的悲剧,也就是说从性格上讲他缺少一代帝王的秉性和韬略。
《垓下之围》又分为三个小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自刎乌江。
我认为作为争王天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霸王别姬,私情满怀,轻重不分:故事的开始: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
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刘邦抓住了项羽及楚军的思乡情重,使出的攻心术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如果项羽当初不思回归,而是占据关中,称霸天下时,何来楚人沐猴而冠与四面楚歌?大丈夫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天下为公。
何来家乡与私情!由此可见他没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心胸。
接下来作者描写项王听到歌声的第一个反应惊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一个惊字,反映了他虽然身经百战但是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
接下来的行动不是赶快想对策,却作诗别姬!做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用武力夺得天下的项王,此时此刻他露出了小儿女态!情字当头,还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军岂不人心涣散?就是为了安定军心他也不该如此。
关键时刻他应该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形势,赶紧寻找突围方法,以保全楚军实力为当务之急!重情是平常人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作为争天下者,在生死关口不以天下事为重,而重私情就是一个很大的性格缺陷。
项羽本纪读后感
项羽本纪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记载了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特点。
读完《项羽本纪》后,我深受启发,对项羽的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首先,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崭露头角,率领大军与秦国进行抗争,并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而,项羽的野心和个性缺陷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结局。
他虽然有着过人的勇猛和军事才能,但却缺乏谋略和稳定的统治能力,最终被刘邦打败并自刎身亡。
通过《项羽本纪》的阅读,我对项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历史对他的评价。
其次,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项羽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军人,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并与秦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通过《项羽本纪》的阅读,我对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疾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项羽为何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此外,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和政治斗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项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他善于运用兵法和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误和个人野心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通过《项羽本纪》的阅读,我对古代军事战略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微妙差别。
总的来说,读完《项羽本纪》后,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军事战略和政治斗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篇章节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意义,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的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人物项羽生平的史书。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霸王,掌握了几乎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力。
然而,他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被刘邦打败,最终自刎而死。
项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阅读《项羽本纪》,我对项羽这个人物产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项羽的勇猛和果敢让人敬佩。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不畏强敌,勇往直前。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其次,项羽的爱国情怀也让人感动。
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征战无数,一度成为霸王,这些都展现了他的非凡魅力。
然而,正是这种果敢和勇猛,也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他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自大心态膨胀,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最后,项羽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失败并非因为他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自大和鲁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机遇,更取决于他的品质和态度。
正如古语所说“骄兵必败”,项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勇猛和果敢令人敬佩,但他也因为自大和鲁莽而最终失败。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成功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功。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之悲及人生启示
一 项羽悲剧之解构1.不能竟学之浅尝辄止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项藉“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万人敌(兵法)“又不肯竟学”等。
太史公没有点评项羽的表现,也没有附带议论,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此等描述的字里行间,隐隐的是在暗示项羽命运悲剧源于此种性格因素。
人的命运由很多种因素决定,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不易改变的,而在项羽性格中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能走多远。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就写项羽浅尝辄止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在给我们透漏了点什么,但是却没有明说,让后世的读者自己去揣摩。
联系全篇,司马迁实际上在借助此等细节描写,表达对项氏失败的某种观点和判断,只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呈现。
史学家往往不是用直白的议论来展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具体的细节和描述来代替。
在史学家眼里,其实细节比议论更有说服力。
一字之中寓褒贬的史家笔法从孔子整理的春秋开始,一直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沿袭。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一样。
就项羽年少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更深层的问题,都在字里行间得到彰显。
2.放虎归山之妇人之仁古人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项羽在鸿门摆宴可谓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灭掉刘邦的绝佳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项羽错失良机。
或者说是他就没有想抓住这次机会。
新丰鸿门之会,项羽以40万之绝对优势兵力,完全有剿灭刘邦的实力和可能。
鸿门之会的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之下,范增只能召唤项庄,当堂舞剑,尽管中间出了突发状况,被项伯搅黄了。
最终导致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溜之大吉。
在范增眼里,项羽此举即是放虎归山无疑。
所以,范增很生气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等鄙薄的话。
对于政治家而言,错失良机就意味着错过辉煌腾达的机会,明知是良机却仍然错过就是一种罪过,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必然要自食苦果。
项羽就是这样。
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在鸿门杀掉刘邦呢?其实项王有自己的逻辑:首先,项伯私会张良后,在项羽耳边吹过风。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国名将项羽生平
的史书。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
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项羽本纪》,我了解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
性和魅力的人物。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了楚国的一代霸主。
他勇猛无畏,善于用兵,对待部下也
非常宽厚,因此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然而,项羽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
他性格鲁莽,缺乏谋略,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和自己的悲惨结局。
在对待政敌和异己时,他也显现出了残忍和狠毒的一面,这些都成为了他失败的原因。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教训。
项羽
的一生,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悲剧的一面。
他的成就和失败都给
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要学会从
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才
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阅读《项羽本纪》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
通过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决心。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析《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
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
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
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塑造就是如此。
本篇题目作《项羽本纪》。
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是《史记》中以朝代的先后顺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朝代或帝王的历史。
而众所周知的是项羽并未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更加未曾称帝,至多也只是自封为西楚霸王。
太史公却作“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可见,司马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更表现出一种对英雄的惋惜与敬重。
尽管项羽作为英雄是值得敬仰的,但是作为史记家的司马迁还是对项羽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项羽在性格上的特点,即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结合,骁勇善战与匹夫之勇并存,仁慈长情与妇人之仁俱在等,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组合,造成了项羽的悲剧人生,让人们对之既敬重又扼腕。
一、英勇无畏与残暴易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第一句话便出口不凡,“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面对项梁的责难,他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说出要学就学“万人敌”的豪言壮语。
紧接着,在见到秦始皇游会稽之时表现出的不屑,又让人一惊,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斥着无尽的豪气,震人心魄。
在起事之初,项羽就已经表现得相当果敢了。
斩杀太守,又击杀数十百人稳定军中,使得“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是“巨鹿之战”,被认为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整个过程用了多次复笔的手法,他诛杀宋义,“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他破釜沉舟,“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他破秦军,诸侯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几个“无不”、“莫敢”就写出了项羽让人慑服的英勇无惧、勇武盖世,可以想象他在短短三年时间如何叱咤风云,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预言。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甫读《项羽本纪》,在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高傲、霸气的热血男儿,有着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
司马迁曾赞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李清照亦赞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铁骨英雄为何一再的让人长太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性格悲剧。
首先,在我看来,楚汉争霸中,项羽的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是他失败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巨鹿大战,却活埋将卒二十万,称霸咸阳,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
可他依然固执。
君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碉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笼络人心这一局上,项羽不如刘邦。
可是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
但是他的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成为了他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而他却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的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
他的轻信多疑,让范增因为平白无故地受到猜忌而悲愤出走,他的不善用人,让难得的良将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他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须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知人善用这一局上,项羽又占了下风。
最后,项羽的妇人之仁,是他失败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刘邦何以能够屡次从项羽的手中逃脱?西楚霸王的名号是那么的响亮,那个目有重瞳,七十二战无一不胜的霸王令多少人闻风丧胆?刘邦的成功其实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也正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以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还是倒向了刘邦。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项羽的传记,通过对项羽一生的记载,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然而,他也因为自负和骄傲,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剧。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他的品格和态度,自负和骄傲往往会导致失败和悲剧。
其次,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格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项羽作为一个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这让我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项羽的传记,我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多
的了解。
这部传记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欣赏。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不仅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这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热爱和理解。
从《项羽本纪》的语言描写中看项羽的悲剧性
再看 “ 富贵不归 故乡 , 如 衣 绣
夜行 . 谁 知 之 者 !” 项 羽 把 秦 朝 宫
室用 一把 大 火烧 得 残破 不堪 , 紧
接 着 思 乡 之 情 在 心 中 如 同 火 焰 般
炽 热 的燃 烧 。在 各 路 军 马 还 未 平
身 也 需 要 一 定 的学 识 ,有 一 定 的
兵 家 常 事 ,但 是 项 羽 却 在 历 史 的
表现 了项 羽重武轻 文 ,做 事不能
善 始 善 终 ,过 于 狂 妄 自大 的 性 格 特点 。“ 武” 毕 竟 是 刀 剑 上 讨 生 活 的行 当 , 其凶险性可想而知 。 特 别
学 教 育
从《 项羽本纪》 的语言描写中 看项羽的悲剧性
圃 兜欢I } 台
内容 摘 要 : 《 项羽本纪》 中有 许 多 的语 言 描 写 , 这 些 语 言 描 写 不 仅 可 以反 映 项 羽 的形 象 及 性 格 特 点 , 同 时也
是 司马 迁 暗 示其 最 后 的 悲剧 命 运 的一 个 方 式 。通 过 对 《 项羽本纪》 中主 要人 物项 羽 、 刘 备 及 范 增 的 典 型 的语 言描 写进 行分 析 , 看司马迁如何暗示项羽的悲剧性。 关键词 : 《 项 羽本 纪 》 语 言 描 写 项羽 悲 剧 性
判断力 ,若 一昧 的轻信他人 的话
语, 缺 少 自己 的 判 断 , 只会 招 致 祸 患 。 司 马 迁 通 过 这 一 句 话 生 动 形 象 的 刻 画 了 项 羽 的 个 性 特 点 也 暗 示 了其 最 后 的结 局 注 定 是 悲 惨
的。
重 要 关 头 以 情 感 代 替 理 性 ,基 本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
《项羽本纪》是一部以项羽为主角的历史传记,详细记录了项
羽的一生经历和事迹。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
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勇猛
无畏的战士,有着非凡的领导能力和军事天赋,一度成为了中国历
史上的一代英雄。
然而,他也因为自负、鲁莽和缺乏政治智慧而最
终失败,被刘邦打败并自刎而死。
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更加
清晰地看到了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更加深刻地
理解了他的失败原因。
其次,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各国相互争斗,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
项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崛起,他的一生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命运。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有了更加清
晰的认识。
最后,通过阅读《项羽本纪》,我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多的
思考。
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荣耀和失败,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通过他的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玄妙,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和平安。
总之,阅读《项羽本纪》是一次深刻的历史阅读体验,通过这本书,我对项羽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人生和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之旅,也是一次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论《项羽本纪》的悲剧性
。
93
。
-
一-
-
-
-
-
-
一-
-
-
-
-
-
-
论 《项 羽 本 纪 》 的 悲 剧 性
伏 俊 连
关于 《 史 记 》 一 书 的 悲 剧 特色 有 零 星论述
。
,
前人 早
头
,
击杀 数十百 太 守卫 兵 莫 敢起
,
形成了 步 候
,
。
项 羽 的英雄 性 格 到 了 无 以 复加 的地
。
项 羽 是 司 马 迁 笔 下 描 写 最 成功 的英 雄人 在 汹 涌澎 湃 的 反 秦 浪 潮 中
, ,
也 是他的 命运开 始 向悲剧 性 转 折 的 时 这 转机 便是鸿 门宴
, ,
他 简直是 一
,
鸿 门之 宴
,
,
酬 谢碰
条 巨鲸 时
,
在 浩 巡的 波涛 上腾 跃 咆 哮
。
演 出了 他年 少
杯 之 中含着 刀光剑 影 场 智慧 的 较量 汉会 鸿 门事
十 分 笔力
, ,
谈笑舞 蹈 之 中伏 着 一 平 淡 又激 烈 太史公
“
,
。
一 幕 又一 幕 令人 眼花 缭 乱的 壮 剧
深 沉而 紧张
,
学书 不成
,
,
去学 剑
。
,
又不 成
曰
:
。
不 是 失败 的 挽 歌
,
,
也 不是 悲 伤的 叹 息 而 似
兵 少食 尽
从《史记·项羽本纪》看项羽悲剧命运的形成根源2
范增,军事才能和谋略很优秀,可以说项羽由发迹到成就霸主地位,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项羽骄傲自大,对其谋略时听时不听。
鸿门宴上,范增三次暗示杀刘,但项羽犹豫不应。
无奈,范增召出项庄舞剑,却又被项伯搅黄,刘邦在混乱中溜之大吉。
尤其可悲的是,项羽不曾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居然爽快地收下张良所献的白璧,气得范增张口大骂。
待项羽夺取咸阳,自立霸王后,其傲慢态度更是有增无减,对范增置之不理,长期不用。
三、刚愎自用,不能忍辱负重项羽刚愎自用,狂傲自大,缺乏应有的理智和谋略。
在众多的场合中,他往往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
项梁和项羽发韧时,部下有人骚乱,项羽便杀了数十百人,如果说,这是形势所逼,万不得已的话,杀宋义时,就不对了,更为残忍的是,坑杀二十万降卒,焚烧阿房宫。
试想,这样残忍且狂傲自大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司马迁描绘了这样的场面:一代霸王被逼至绝境,唯一所爱的女人倒在了血泊,所有的军队溃灭了,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
这时,一条小船横在江边,亭长劝他上船逃回江东,或许可以苟延残喘,或许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
然而,他没有这样做。
他以极富悲剧意味的方式承认了天定的悲剧结局,即“天亡我”的现实,却又对“天”的给定发出怒吼和挑战。
他用仅存的二十八骑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夺旗;他瞠目一叱,让敌兵避易数里。
他用目光注视着面前的敌人,不去关心注定是黑暗无望的前途,就在这冲杀的一刻,他成为了一个战胜者,成为一个无限荣耀、通体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斗士。
最后,他亲手割下了自己的头颅,似乎要以此证明:连死都是自己选择的,他杀了自己,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力量获胜。
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位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他的精神不死。
然而,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既是高潮,又是结尾,陡起陡落,轰轰烈烈。
四、狂妄自大,不能从善如流作者在描绘项羽丰功赫绩的同时,也埋下了他必以悲剧结局结束此生这一伏笔,并贯穿始终。
项羽率八千子弟渡江,有人要立陈婴为王时,陈婴的母亲以妇女眼光,本着避祸的目的,推让于项梁,可见对这件事的结局有预见能力。
从《史记·项羽本纪》看项羽悲剧命运的形成根源1
从《史记·项羽本纪》看项羽悲剧命运的形成根源作者:何永鹏摘要:本文以项羽的性格为切入点,抓住其性格上的缺陷,逐条分析,以点带面,力图阐述其悲剧命运的形成根源。
关键词:《史记·项羽本纪》;悲剧命运;形成根源《史记》描写人物在承受打击时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气质和高贵超拔的品性,有一种令人震撼、感奋的力量,一直伴随于人物的活动过程,形成了壮烈的悲剧美,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史记·项羽本纪》塑造的项羽,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灭秦而分裂天下,号为西楚霸王,可谓叱咤风云,一代英豪,司马迁赞其“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蒲松龄作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但他最终却别姬自刎,惨死乌江,究竟是何原因呢?笔者认为,人物的悲剧结局不是偶然的仓促出现,而是由众多的必然性因素累积而成,这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关键.黑格尔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因为他把前面我们作为性格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来研究哪些方面都统一在一起了。
”并且强调,“普遍性只有通过个别事物才能获得具体的实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现实存在的坚固基础和真正内容(意蕴)"。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谈论悲剧人物的性格作为一个切入点,对项羽这个“扁形人物”做一个全面深刻的剖析,试图找出项羽性格的各个方面(即个别性),并对性格导致的各方面影响(即普遍性)予以说明,继而阐明悲剧性格在人物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此教育论文由万方期刊网首发)一、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计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要经历萌芽期,导致事件产生严重后果的都可从最初的端倪中发现蛛丝马迹。
《史记》载,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最后又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凡事不能持之以恒,岂能保证事业上终有所成?事实上,最初的这类小事,导致了他未曾料想的遗憾:学书不成,不能经邦治国;学剑不成,又岂得百战不殆?学兵法不成,缺少应有的韬谋策略。
项羽的悲剧
项羽的悲剧]《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爭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著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破釜沉舟钜鹿之战是项羽一生最为悦之的故事。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即英布)、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
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作壁上观、墙头草。
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而在写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又注意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侯人马辟易,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
此外,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都把项羽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作者还采用以次要人物与之对照的写法,如鸿门宴中刘邦、范增、樊哙、张良等人的种种表现,都有利于突出项羽的形象。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暴力只能产生更多的叛乱和暴动,只有和平的方式才能慢慢化解彼此的矛盾。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要用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邱吉尔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层次和内容如下:
1. 层次: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失败和自杀,这是项羽生命最后的一刻。
第二个层次是项羽之死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其中包括项羽被误解为暴君的象征,以及他的自杀被视为中国英雄最后的壮烈牺牲。
2. 内容:
第一个层次中,司马迁描述了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失败和自杀。
他讲述了项羽在军事上的失败,包括刘邦攻占项羽都城彭城和项羽军队的崩溃。
然后,司马迁描述了项羽在自杀前的心态和行动。
他写道,项羽在自杀前,曾经想过投降,但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
在第二个层次中,司马迁强调了项羽之死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他指出,项羽被误解为暴君的象征,他的自杀被视为中国英雄最后的壮烈牺牲。
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死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
此外,司马迁还强调了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英雄的地位,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总结起来,《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层次和内容十分复杂,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生命和死亡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项羽这位英雄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项羽本纪》看项羽的命运悲剧
甫读《项羽本纪》,在我眼中的项羽,是一个高傲、霸气的热血男儿,有着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
司马迁曾赞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
李清照亦赞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铁骨英雄为何一再的让人长太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性格悲剧。
首先,在我看来,楚汉争霸中,项羽的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是他失败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巨鹿大战,却活埋将卒二十万,称霸咸阳,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
可他依然固执。
君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碉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笼络人心这一局上,项羽不如刘邦。
可是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
但是他的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成为了他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而他却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的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
他的轻信多疑,让范增因为平白无故地受到猜忌而悲愤出走,他的不善用人,让难得的良将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他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
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须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知人善用这一局上,项羽又占了下风。
最后,项羽的妇人之仁,是他失败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刘邦何以能够屡次从项羽的手中逃脱?西楚霸王的名号是那么的响亮,那个目有重瞳,七十二战无一不胜的霸王令多少人闻风丧胆?刘邦的成功其实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也正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以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还是倒向了刘邦。
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
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还如约地送还了彭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
试想刘邦何许人也?那是唱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的猛士兮守四方”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的,你怎能心无防备?在心计谋略这一局上,项羽再一次输过刘邦。
曾有人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
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
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
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作乐根本无暇顾及项羽的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军的俘虏。
可是在我看来即使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
他无法赢得民心,就无法得到天下。
百姓不信服于他,纵使他拥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够效仿勾践卧薪尝胆,可是一个如此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
项羽的霸气,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其实,当我们抛开那些刀光剑影,日常军旅生活中的项羽“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位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分明是个血肉丰满、心肠细腻的性情中人。
包括他的爱情,也同样充斥着满腔的铁骨柔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不过是无数个的其中一个而已。
我是愿意成全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的,就是这样!
不过话到最后,毋庸置疑,楚汉争霸中的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的轰轰烈烈,他是如此的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的大义凛然。
他的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最终却因他自身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悲剧的历史隐藏着悲剧的人物命运。
项羽的性格悲剧从楚汉战争的史实中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