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诗歌鉴赏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学家李⽩所著。

其全⽂诗词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译⽂】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崇⼭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阔⽆际的原野。

⽉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故乡之⽔,⾏程万⾥继续漂送我的⾏⾈。

【鉴赏】 颔联中的“随”和“⼊”字⽤得好,⼀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个“⼊”字形象⽣动,写出了⽓势的博⼤,充分表达了诗⼈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势开扩;⽽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分⽣动。

⼤江固然是流动的,⽽⼭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多⽇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情可想⽽知。

它⽤⾼度凝炼的语⾔。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整个⾏程的地理变化。

这⾸诗是李⽩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这次出蜀,由⽔路乘船远⾏,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两岸⾼耸云霄的峻岭,⼀路看来,眼前景⾊逐渐变化,船过荆门⼀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番景⾊。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如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二: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

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美妙景色——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篇1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袤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空中楼阁。

仍怜家乡水:仍,频频。

怜,爱。

家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慢慢消逝,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扩散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化莫测,犹如空中楼阁一般。

我依旧怜爱这来自家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旁边),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化,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困难。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颂自己的进步志向,抨击权贵,亵渎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明珠暗投、人生如梦等消极心情。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化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

《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渡荆门送别》诗歌赏析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简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翻译/译文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注释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

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鉴赏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唐诗《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10、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 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知识扩展李白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注释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唐诗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传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为详尽。

李白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③,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②海楼:海市蜃楼。

③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译文篇二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初次离别家乡,诗人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从故乡之水的角度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本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诗鉴赏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原文】渡荆门送别⑴渡远荆门外⑵,来从楚国游⑶。

山随平野尽⑷,江入大荒流⑸。

月下飞天镜⑹,云生结海楼⑺。

仍怜故乡水⑻,万里送行舟⑼。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白话翻译】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诗鉴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PPT《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诵读译文赏析(含解词翻译)

PPT《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诵读译文赏析(含解词翻译)

注 释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

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

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

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____渡___远__荆___门__外____,___来__从___楚___国__游_____”,
指的是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 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 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 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赏 析
赏析
“___山___随__平___野__尽____,__江___入__大___荒___流____。”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
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 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 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 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 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 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赏 析
“___仍___”,
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
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的感情。
赏 析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 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注 释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 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

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一[唐]李白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2、渡远,乘船远行。

3、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4、大荒,此指广阔的原野。

5、海楼,即海市蜃楼。

6、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

作者把四川当作故乡,长江自蜀东流,故称。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离蜀东下时在荆门外所作。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乘舟自蜀中出荆门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情怀。

全诗共八句,开篇即点明自己出游的路径。

诗人来自蜀地,远在“荆门外”,而“楚国”是目的地,出了荆门山便意为离蜀入楚,诗人常在蜀地,一朝离别,自然感慨万千。

诗中三四句如一幅长轴山水图,秀美如画,脍炙人口。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篇二《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李白《渡荆门送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5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5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5篇注释篇一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5、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

天镜。

下:移下。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7、仍:依然。

怜: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8、万里:喻行程之远。

译文篇二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古诗词篇三《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

盛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原文:
渡荆门送别
盛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从〕往。

〔楚国〕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初中必背古诗文55《渡荆门送别》朗读+课文+译文

初中必背古诗文55《渡荆门送别》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李白朗诵:方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解: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李白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渡荆门送别》年代:唐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品赏析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